公文素材库 首页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7 09:01:52 网站:公文素材库

第一篇: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教育部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为了实现党的十五大所确定的目标与任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江泽民同志又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当前,许多国家政府都把振兴教育作为面向新世纪的基本国策,这些动向预示未来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应当及早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教育体制和教学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有了提高;教育法规体系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所有这些为21世纪教育事业的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偏低,教育结构和体制、教育观念和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顺应时代要求,振兴我国教育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遵循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方针,抓住机遇,深化改革,锐意进取,把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教育推向21世纪。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在贯彻落实《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重在落实。

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是:

到201*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城乡新增劳动力和在职人员能够普遍接受各种层次和形式的教育与培训;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并使高校高新技术产业为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做贡献;深化改革,建立起教育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到201*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国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一、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

1201*年如期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是全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两基”已进入攻坚阶段,要确保全国目标的实现。普及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中西部地区,在“十五”计划期间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重点放在山区、牧区和边境地区。

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健全督导机构,完善督导制度,保证“两基”的质量和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2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201*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课程标准,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行新的评价制度,开展教师培训,启动新课程的实验。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3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继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教育,遵纪守法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实施劳动技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

4体育和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体育和美育工作。要使学生有健强体魄。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有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到201*年,通过颁布《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条例》、深化教育改革和器材配备等工作,初步建立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较为科学合理的体育、艺术教育体系,保证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教学水平。

5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幼儿阶段抓起,要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活泼开朗的性格与求知的欲望。

重视特殊教育,努力为广大残疾少年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培养他们自主自强的精神和生存发展的能力。

6继续扩大内地学校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规模,促进各民族素质的共同提高。基础教育阶段,要继续办好内地为边疆少数民族举办的教学班(校),适当扩大培养规模。内地高等学校要为培养少数民族的优秀专门人才做出更多贡献。要重视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教学和师资培养培训工作。

7建立和完善有关语言文字工作的法规体系,全面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师范院校要继续把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汉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宏观管理,依法努力提高全社会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到201*年在全国实现文字应用基本规范化,使我国语言文字的应用更加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需要。

二、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8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3年内,以不同方式对现有中小学校长和专任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建设。中小学专任教师及师范学校在校生都要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201*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经济发达地区高中专任教师和校长中获硕士学位者应达到一定比例。要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提高新师资的培养质量。实力较强的高等学校要在新师资培养以及教师培训中做出贡献。

9重点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1999年、201*年,在全国选培10万名中小学及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其中1万名由教育部组织重点培训)。通过开展本校教学改革试验、巡回讲学、研讨培训和接受外校教师观摩进修等活动,发挥骨干教师在当地教学改革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10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制,加强考核,竞争上岗,优化教师队伍。201*年前后,要通过提高生师(包括职工)比、下岗、分流富余人员等途径,优化中小学教职工队伍,提高办学效益。同时,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认真解决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短缺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师范毕业生的定期服务制度,对高校毕业生(包括非师范类)到边远贫困的农村地区任教,采取定期轮换制度,并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倾斜政策。鼓励各级政府机关公务员到中小学任教。

三、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工作,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11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要重视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团结、协作和奉献的精神。要从国内外吸引一批能够领导本学科进入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按照“选到一个聘任一个”的原则,国家给予重点资助,学术带头人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享有人员聘用和经费使用的自主权。

12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青年学术攻坚人才,使高等学校知识和技术创新基地尽快取得创新成果。从1998年起,在全国高等学校的重点学科中,设立一批特聘教授岗位,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特别优秀的中青年学者进入岗位,设立专项奖金并鼓励地方政府和学校相应设岗奖励。

13全国高等学校以竞争选优方式分批精选万名骨干教师,采取国家拨款与自筹经费相结合的办法增强科研经费支持力度,提高科研、教学质量及设备装备水平。

设立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和教学奖励基金。从1999年起每年评选百名35岁以下取得重大科研和教学成果的青年教师,连续5年加大支持其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力度。

14高等学校实行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访问学者制度,实现重点学科的开放效益,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国家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实验室业务费用。

15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博士生培养质量,增设博士专项奖学金。从1999年开始,每年评选百篇具有创新水平的优秀博士论文。对于获奖后留在高等学校工作的博士,连续5年支持其科研、教学工作。要稳妥扩大高等学校博士后流动站的数量和规模。

16加强国际学术交流。除按现有留学基金制度继续派遣短期访问学者外,由国家资助,选拔大学系主任和研究所、实验室骨干作为高级访问学者,有针对性地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研修交流。邀请海外知名学者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任国内大学客座教授,来华进行短期讲学和研究。还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或以其他方式为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学水平贡献力量。

四、继续并加快进行“211工程”建设,大力提高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能力

171995年启动的“211工程”,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一批学科,已经为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九五”期间,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要保证201*年切实完成“211工程”首期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启动二期计划,以进一步提高高校知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

“211工程”二期计划建设资金仍采取国家、部门、地方和高等学校共同筹集的方式。其中,中央专项投入部分的力度至少与首期计划持平,主要用于加大已立项的重点学科建设力度。同时加强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

18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按照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讲话的精神,“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经过长期的建设和积累,我国少数大学在少数学科和高新技术领域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教授,尤其是本科生培养质量较高,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创造了条件。

19国际上一流大学都是经过长期的建设形成的。一流大学建设要有政府的支持、资金的投入,但更重要的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长年累月辛勤奋斗的结果。特别是学生毕业以后在国家的各个建设岗位上乃至在国际上体现出了公认的信誉。同时这种学校集中有一大批知名的学者教授。因此,办成一流的大学,需要有一定的历史过程,要经过社会实践的考验。对此,既要有雄心壮志,又必须脚踏实地。要相对集中国家有限财力,调动多方面积极性,从重点学科建设入手,加大投入力度,对于若干所高等学校和已经接近并有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今后10~20年,争取若干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水平。

六、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20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它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原有远程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可以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符合世界科技教育发展的潮流,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

21以现有的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示范网和卫星视频传输系统为基础,提高主干网传输速率,充分利用国家已有的通信资源,进一步扩大中国教育科研网的传输容量和联网规模。201*年,全国全部本科高等学校和千所以上中等学校入网,并争取计算机网络进入5万名高校教授家中。利用中国教育科研网建立全国大学生招生远程录取、计算机学籍管理、毕业生远程就业服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

22继续发挥卫星电视教育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作用,改造现有广播电视教育传输网络,建设中央站,并与中国教育科研网进行高速连接,进行部分远程办学点的联网改造。201*年,争取使全国农村绝大多数中小学都能收看教育电视节目。要运用优秀师资力量和现代教育手段,把教育电视节目办好,重点满足边远、海岛、深山、林牧等地区的教育需求。

23改变落后、低水平重复的远程教育软件开发制作模式,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利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竞争和市场运作机制,开发高质量的教育软件。要重点建设全国远程教育资源库和若干个教育软件开发生产基地。同时注意引进国外优秀现代远程教育软件。

24教育部对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实行归口管理,负责组织制订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将实行短期国家支持、长期自力运行的发展策略。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现代远程教育的水平。

为推动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按国际惯例对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运行费用实行优惠,并依法对境外捐赠设备、进口设备的关税给予减免。

25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适应终身学习和知识更新的需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开设继续教育课程,建设继续教育基地。要依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组织全国一流水平的师资进行讲授,实现跨越时空的教育资源共享,向各行业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提供多种继续教育课程。要发挥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优势,不断扩大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机会。

七、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带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做贡献

26高等学校要在国家创新工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开发,围绕经济建设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为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培育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服务。

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合作,优势互补,讲求实效。促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中的结合。鼓励企业在高等学校建立工程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集成与扩散的示范中心,开发高新技术产品。鼓励高等学校向企业转让技术,或利用现有中小企业兴办高新技术企业,探索企业与高校从立项到投产“一条龙”的全面合作。

27在高校周围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群已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要创造条件在高等学校周围,特别是高等学校集中的地区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发展科技园区,成为有目的地吸引国外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国外高新技术最新成果的窗口,并发挥科技开发“孵化器”的作用。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28高等学校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对于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了重要的动力和辐射源的作用,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基地,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今后,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方式,组建一批以高校为依托的高科技产业集团。

29建立健全高等学校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保障机制。教育部成立高校科技产业发展资助机构,用于资助高校有开发前景的重大科技项目。通过控股、参股和信贷等方式,重点支持包括高校在内的科技产业和科技开发活动。同时,尽快组建一批专门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中介机构。允许技术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科技成果转让的收益应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提取一定部分,按贡献大小分配给有关研制开发人员。要研究建立创业投资基金,鼓励符合条件的高科技企业上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八、贯彻《高等教育法》,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30切实落实《高等教育法》关于“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的规定,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为使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根据各地的需求和经费投入及师资条件的可能,在采用新的机制和模式的前提下,201*年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总数将达到660万人。招生计划的增量将主要用于地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应有较大的增长。高等教育入学率由1997年的91%(新口径),提高到201*年的11%左右。普通高等学校生师比由1997年的10∶1提高到201*年的12∶1,独立设置的普通高校平均在校生规模达到4000人左右。

31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继续实行“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今后3~5年,基本形成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条块有机结合的新体制。除少数关系国家发展全局以及行业性很强需由国家有关部门直接管理的高等学校外,其他绝大多数高等学校由省级政府管理或者以地方为主与国家共建。中央财政继续拨款鼓励和推进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和优化高等学校布局。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

32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迟就业以及发展国民经济的迫切要求。对于学历高等职业教育,除对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进行改革、改组和改制,并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中专改办(简称“三改一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之外,部分本科院校可以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基本不搞新建。挑选30所现有学校建设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发展非学历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进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要逐步研究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允许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经过考试接受高一级学历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主动适应农村工作和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农村现代化需要的各类人才。要通过试点逐步把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计划、入学考试和文凭发放等方面的责权放给省级人民政府和学校,省级人民政府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对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现有资源进行统筹。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步伐,探索多种招生方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有一定比例(近期3%左右)可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普通高中毕业生除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外,多数应接受多种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提高素质。

33加大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要从有利于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高等学校公平选拔合格人才、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和社会稳定的原则出发,进行高考科目、内容、方法和制度的改革试点,增加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分量,探索适合不同地区和学校特点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评价的方法和制度。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学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学生自谋职业”的试点。到201*年左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由学校和有关部门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要通过多种形式对高校特困生给予资助,保证经高考录取和已在校的家境贫寒的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国家继续安排资金资助特困生,地方财政和学校相应配套资助。同时,积极开展高校学生贷学金等多种助学制度的试点工作,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

34积极推进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改革教育思想、观念、内容和方法。要大力推进高等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特别是改革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本科教育要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今后3~5年,将专业由200多种调整到100多种。继续推进“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并建成200个文、理科基础性人才培养基地、100个各科类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20个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基地,使之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教学示范基地。积极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体系,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性人才。

35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推行聘任制,减少冗员,精简高校职工队伍,使学生与教职员工之比、学生与职工之比、专任教师与职工之比均有较大提高;加速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精简分流富余人员。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扩大要同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的进度挂钩。选择若干条件较好的城市组建企业化经营管理的高校后勤生活服务集团公司,从事学生公寓物业管理以及学校后勤生活服务。争取3~5年内,大部分地区实现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

九、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人才,尤其要加大教育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力度

36依据《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要努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职前与职后教育培训相互贯通的体系,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设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基金,实施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地方也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

继续实施初中后教育的分流,从各地实际出发,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全国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应保持现有比例,努力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极少数尚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对不能升入初中的小学毕业生应实行职业技术培训;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已基本合理的地区,要把职业教育工作重点放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发展部分综合高中,推迟到高三年级分流。要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进行科学预测,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对各类新就业人员进行时限和形式不同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等职业教育要改革专业和课程结构,实行弹性选课制度,提高培养质量,使毕业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努力在各地办出一批有较高社会声誉的职业技术学校。

37成人教育要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通过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使各类下岗和转岗人员都能接受不同层次和年限的职业培训或正规教育,为再就业工程服务,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积极为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在职培训。促进企业、学校与政府其他业务部门之间的合作。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

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和行业发展趋势,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健全教育、考核、使用相结合的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基金,促进继续教育基地和网络的建设。还要加强公务员培训教育,健全培训机制,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38加大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力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在政府的指导下举办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走产教结合的道路,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创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实行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努力办出特色,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各类教育统筹的综合改革,促进农村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扫盲工作要与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切实巩固脱盲的成效,把脱盲与脱贫结合起来。今后3~5年,使全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毕业生或肄业生能够在从业前后接受一定方式的职业技术培训,包括“绿色证书”培训,使一部分人掌握一两项生产致富的实用技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需要,特别要采取多种教育和培训形式,为乡镇企业和农村产业升级提供充足的、适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调动各方面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

39认真贯彻国务院对于社会力量办学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今后3~5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

要制定有利于吸纳社会资金办教育和民办学校发展的优惠政策。民办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评定职称、业务培训、升学考试、社会活动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学生的同等待遇。国家设立社会力量办学表彰奖励基金,对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

40社会力量办学要纳入依法办学、依法管理的轨道。社会力量办学不以营利为目的,鼓励滚动发展。要完善法规建设,充实学校设置标准,健全管理体制,加强校容管理,严格财务审计,不断提高教育和管理水平,鼓励现有学校发挥规模效益。

要保证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高等教育机构可面向社会自主招生,依法自行颁发非学历教育学生的结业证书,也可组织学生参加国家举办的自学考试或学历文凭考试,取得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

41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要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进行试点。基础教育阶段要与改造薄弱学校相结合,高等教育阶段主要以地方高校和成人高校为对象,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在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学校产权必须明晰,国有教育设施不得挪作他用,国有和公有资产不得流失。

十一、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切实增加教育的有效投入

42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必须转变把教育投资作为消费性投资的观念,要切实把发展教育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把教育投资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投资,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各级财政要认真落实已出台的筹措教育经费的各项法律规定和政策,特别是要保证做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要按照《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努力实现4%的目标。

逐步提高中央本级和省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所占的比例。自1998年起,中央本级财政按同口径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201*年,将此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除按原有政策保留目前每年由中央安排的教育专项外,上述增量部分主要用于振兴行动计划中中央财政支持和资助的项目。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也应根据各地实际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

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科技经费预算安排和确保教师工资按时发放通知的通知》(国办发[1998]23号)的精神,从1998年起,各级财政每年超收部分和财政预算外收入,应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用于教育。

加强对城、乡教育费附加的征管工作,以确保足额征收并由教育行政部门商财政部门统筹安排使用。积极支持勤工俭学、校办产业的发展,并对其继续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在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的基础上,建立中华教育发展基金会,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43加快高校筒子楼建设和危房的改造,争取到201*年基本解决高校青年教师住房困难。中央部委所属高校此项工程所需资金,中央财政予以专项支持,其余部分由学校及其主管部门分担,改造后的筒子楼作为高校的公寓和周转用房。

44利用银行贷款,进一步加快中央部委高校的教职工住房建设。为解决高校教师住房困难、稳定高校教师队伍,在201*年前建设银行基础设施贷款中,安排一部分用于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住房建设,以支持利用学校自用土地,加快新建“经济适用型”住房,资金不足部分,应多渠道筹措解决。同时,要继续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安居工程”的建设。

45各级教育部门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拨款制度,精简机构和冗员,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同时,加强对教育经费的审计与监督。

十二、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把高等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46高等学校的德育工作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江泽民同志对全国青年和大学生提出的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政治信念,加强思想修养,树立远大理想,投身社会实践,自觉艰苦奋斗,立志振兴中华,把培养“四有”新人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47认真组织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加快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的步伐,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大学生。要加强“两课”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的研究,把理论研究基地建设好。加强“两课”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水平,提高思想理论教育的实效。

48加强高等学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人文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通过增设选修课、举办专题讲座和各种知识性、文艺性业余活动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49加强高等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组织研究,发挥高等学校“思想库”、“人才库”的优势。要进一步加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设立理论研究和教学优秀成果奖,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

加强教育科学研究。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促进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为教育宏观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服务,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

50高等学校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要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使高等学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篇: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鼓励质疑,形成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质疑就是积极地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迷信权威,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敢于提出异议与不同想法,提供多思独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我都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把握住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www.bsmz.net)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遵守公共道德是全体公民的共同义务,包括遵守公共秩序以及诚实正直、文明礼貌、团结友爱、讲究卫生、爱护公物等规范。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给学生做出表率。如果教师的公德水平不高,不但学生不佩服,还会给学生以不良的影响。古今中外的名师,都是遵守社会公德的楷模,今天的优秀教师也不例外。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教育者,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多,班主任的社会公德水平,包括认识、态度、行为,经常会表现出来,给学生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广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把公德修养作为提升自己人格水平的重要内容,随时随地严格要求自己,谨言慎行。班主任应成为实践“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模范,要研习、思考社会公德规范的内容,作为检点自己的参照和引导、教育学生的参照。

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不同,是指从事一定职业所需要具备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不同职业的职业道德有所不同,其共同要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于职责、精于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团结协作等。作为教师,作为班主任,就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服务;要以身立教、以德立教,注重以人育人;要力求精深地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要善于与学生、与其他教师、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指他所掌握的各种知识的组合。每个人都有知识,但每个人的知识多少不相同,结构不相同。有的人知识多,有的人知识少;有的人知识结构合理,有的人知识结构不合理;有的人知识结构完善,有的人知识结构不完善。知识的多少,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完善,都会在工作水平、生活方式中反映出来。每个人从事的工作不同,专业不同,所需要的知识和知识结构也不尽相同。班主任,首先是一个教师,他应该具备教师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教师的知识和知识结构既有普遍性的要以贯彻教育方针、执行各项教育法规为己任。1997年9月1日原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总工会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现时代的教师职业道德做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是我们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指导文件。

良好的家庭美德。教师、班主任的人格修养,包括家庭美德。任何一个人,他在家庭中缺乏道德修养,不能尊重家人,关爱家人,孝敬长辈,肯定不会有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他的人格就有严格的缺陷,这种缺陷必然会反映到他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去。对于教师、班主任来说,他的家庭美德就更为重要。一个在家庭中道德水平底下,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教师,在学校里不可能尊重其他教师、尊重领导、尊重学生,不可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不可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担任班主任,如果自身的家庭道德不良,不可能带动班级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会直接影响班级活动的顺利开展,影响班集体的建设。许多优秀的教师、优秀的班主任,不但教育教学工作做得好,也是家庭美德的模范。他们以全面的人格力量影响着自己的学生和周围的人。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今天的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发展的需要。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影响学生良好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教师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包含丰富的内容,主要有:优良的意志品质,广泛的兴趣爱好,一定的特长,良好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态度,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创造性素质等。教师都是成年人,个性心理品质是基本定型了的,但可以在全面提高修养的同时,不断完善和优化自身的个性。这对于中青年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没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师是不能完成素质教育任务的。

以上6个层面,是教师、班主任人格的基本内涵。如果我们从更深的层次上研究,决定教师人格的基础是什么呢?是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要全面提高自身的人格素养,必须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入手。

二、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

要求,又有特殊性的要求,每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不同,其知识和知识结构也不相同。班主任又是教育领域里具有特殊性的角色,因此,作为班主任的教师,有他应该具备的知识和知识结构。下面,我们对班主任教师的知识和知识结构进行探讨。比较完善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这里所指的是有关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相当于从小学到大学所学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现在的教师,大多数是高等师范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应该比较高。但是,相当数量的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偏科现象,个别教师的偏科还可能比较严重。从教师的角色要求,这是一种缺陷。虽然一位教师只教一门课程或两门课程,即使他的专业课学得较好,如果没有广博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他的授课质量也会受到影响。比如说,一位教师语文的功底欠佳,教什么课程都会存在理解和表达的问题。而且,学生向老师求教,未必都是所教学科的问题。如果教师经常不能给以圆满的回答,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就会受到影响。作为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更多,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这方面的问题就更加突出。

专业知识群。这里指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专业知识。我们提出“专业知识群”的概念,是强调教师必备专业知识的广泛性。专业知识水平如何,是一位教师能否承担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之一。教师掌握专业知识,有一个广博与精深的问题。现时代,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更新特别快,教育教学理论也发展得很快,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有的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以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完全够用了,或者由于工作太忙,忽视了学习新的东西,肯定会影响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处在信息时代,我们的学生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新的知识,这对教师是一种挑战。现在,教育领导部门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抓得很紧,目的就是为了能使教师的知识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学生的需要,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作为教师,要不断自觉地“充电”。

边缘学科知识和新学科知识。边缘学科知识,指两门(或两门以上)相关的学科知识互相融合所产生的新的学科知识,如教育心理学;新学科知识,是过去没有、近年来新出现的学科知识,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思维科学等。边缘学科知识和

新学科知识很多,教师不可能都学习、都掌握,那不必要,也不可能,只要求教师学习与自身的专业工作相关的那部分。比如,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教语文的,应该学习"语文教学心理学"知识;教数学的,应该学习"数学教学心理学"知识,等等。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学习社会心理学、品德发展心理学、思维科学、思维发展心理学、“三论”、多元智能论、情商理论等。至于班主任,也有不少应该学习的知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班主任工作研究的发展很快,陆续出现了新的理论、新的知识,既有边缘学科知识,也有新学科知识。如:班主任工作学,班级社会学,班级激励论,学习与信息能力。这是一个教师的基础能力。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时代的发展,给每一个人提出了终身学习的任务。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如果自身没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是不能胜任教师工作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学习能力实质上就是信息能力,教师要有对信息的敏感性,要善于吸收信息,鉴别信息,使用信息。教师要把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教师本来是具备一定学习能力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能力要不断提高。现在,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单纯班主任工作心理学等。应该指出,教育领域新出现的理论和知识,有的尚未定型,但是已经具备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从完善自身的素质和提高工作水平的需要出发,都必须学习。

最新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信息。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高新技术时代,社会科学迅速发展的时代,每天都有新的科学技术信息和社会科学信息通过各种媒体传播出来。尽可能地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对于教师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的。教师和学生生活在同一时代,每天会通过不同渠道接触这些信息,如果教师缺乏吸收信息的自觉性,就会在信息吞吐量上落后于学生,就会产生信息落差,影响与学生的沟通,影响教育教学内容的充实,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最终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应用,这方面的挑战越来越激烈。许多先进的教师意识到吸收新信息的紧迫性,积极拓宽信息源,采取各种措施丰富自己的信息储备,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就有了新的促进因素。也有一些教师,缺乏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许多新的东西不知道,往往在学生面前捉襟见肘。这种现象必须改变。

以上我们阐述了二十一世纪初叶教师的知识结构,对于班主任来讲,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比起其他教师来更为紧迫。因此,所有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把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为重要的任务,要在分析自己知识结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制定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计划和措施,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胜任教师角色的知识分子。

三、不断完善的能力结构

对于一个人来说,知识和能力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知识是头脑里的信息资源储备,能力是利用自身的智能资源(是内在的潜能)和信息资源进行实际工作的本领。知识和能力有密切的关系,知识丰富而且知识结构好的人为能力发展创造了一种条件,而能力强的人可以更快更好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教师的能力,主要体现了教育教学工作上。根据文献研究和实际调查,二十一世纪初叶的教师应该形成和不断完善以下各种能力:

追求“数量型”转变到追求“数量+结构型”;2、由“勤奋型”转变到“勤奋+方法型”;3、由“封闭型”转变到“封闭+开放型”;4、由“慢速型”转变到“慢速+快速型”;5、由“吸收型”转变到“吸收+释放型”;6、由“手工型”转变到“手工+机械型”;7、由“继承型”转变到“继承+创新型”;8、由“竞争型”转变到“竞争+合作型”。这些变化都要求有新的学习能力,教师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必须在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上下功夫。

研究学生的能力。研究学生的能力也是教师的基础能力。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不了解教育对象的现状、发展经历以及个性情况,教师的教育教学就没有针对性,必然陷入盲目性。教育界历来提倡研究学生,强调“备课要备学生”,然而过去研究学生的内容,往往偏重于学习状况,对于其他方面研究不够。现在,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对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研究学生就要研究学生的全面情况,包括德智体、个性、家庭教育等各方面。既要研究学生群体,又要研究学生个体;既要研究现实的情况,又要研究发展的情况;既要研究在学校的表现,又有研究在家庭和社区的表现。从班主任工作出发,研究学生尤其要具体、深入,这对于做好班主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应该强调,尊重学生是研究学生的前提,为了研究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深入学生,跟学生沟通,做学生的朋友。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优秀班主任都具有很强的研究学生的能力。班主任如果不善于研究学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做好班主任工作的。

现代教学能力。1997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教师明确提出了“严谨治学”的要求。一位教师教学水平如何,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种反映。广大班主任都有一种共识——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能教一手好课。教不好课,在学生心目中没有威信,学生很难服从教育。现代教学能力,要求教师要以现代教学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现在,全国都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大纲,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方法,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要广泛收集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备课有广博的知识背景,要善于设计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要善于使用现代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自己能够制作优良的教学课件。要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学习他人的先进教学经验,形成优良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现代德育能力。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以德育人是大根本。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教育界提出了“全员德育,全程德育”的口号,强调所有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重视这种发展中的现实,认真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补短,合理安排时间,加强意志品质的锻炼,不断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21世纪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素质之一。没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能力是创造性素质在能力方面的表现,而创造性素质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它应该包括创造性价值观、创造性个性品质、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等各个层面的素质。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的全部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都渗透着德育。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现代德育能力的前提是现代德育意识和对德育规律的把握。教师必须确立大德育观,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中思考德育。要充分认识德育对于学生发展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要认真学习“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等现代德育文献,班主任还要学习“班主任工作条例”。要从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善于利用多种德育途径,把传统德育途径和现代德育途径结合起来,例如,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实践基地、德育网络等。要克服德育工作中的形而上学,注重德育实效。特别指出,教师要以自己崇高的道德风貌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班主任的德育能力,还包括创建班级集体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教育活动的能力,转化后进生的能力,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等.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新时期的教师和班主任,必须具备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广大教师的奉献精神是可嘉的,但是光靠奉献精神是不能搞好教育工作的,必须走“奉献+科研”之路,向教育科学要质量、要效益。必须确立教育科学意识,学习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在研究实践中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从教学的角度看,要不断提高教学研究的能力;从班主任工作的角度看,要不断提高德育和班主任工作的研究能力。教育科学研究,即不是高不可攀,也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水平的过程。现在有些教师急于求成,急于写论文,没有科学的研究过程,不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往往事倍功半。因此,当前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应该引起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学校校长的重视。自我调适能力。这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使教师和班主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一个自我调适能力低弱的人,很难应对这些挑战和压力。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许多地区的教育部门在教师中实行全员聘任制,末位淘汰制,结构工资制,竞争上岗制,而且开始面向社会招聘教师。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能力要求,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师既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又要完成自身的继续教育任务,紧张繁忙自不待言,心理压力也是很重的。广大家长望子成才心切,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好的教师和好的班主任。教师和班主任必须

创新能力应该从不同角度提高自身的创造性素质,要有意识地在班主任工作中发挥创造性,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要学习和研究关于如何提高人的创造性素质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具有创造能力的优秀班主任的经验,总结自己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使自身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四、良好的身体素质(略)

以上我们从几个主要方面论述了在教师专业化前提下班主任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是我们在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来的。我们认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学校领导要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有一个班主任基本素质结构和内容的参照;每一位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以必须有一个班主任基本素质结构和内容的参照;研究班主任的素质现状,制定提高班主任队伍素质的计划,也必须有这样的参照。我们撰写这篇论文的目的正在于此。不科学之处,不完善之处,希望教育理论工作者、广大班主任教师给以指正,加以补充。

主要参考文献:

1、《班主任工作全书》王宝祥等主编 ,专利文献出版社1997年9月第一版 2、《论教师素质》温寒江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 3、《教师职业道德的建构与修养》王宝祥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201*年年3月第一版

4、《新时期中学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梁为楫主编,奥林匹克出版社,1996年9月第一版

5、《教师专业化:提升教师职业品位的分水岭》陈晓力,《教育理论与实践》201*年第2期

6、《教师专业化建设——一个影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课题——中国教育学会第15次学术讨论会综述》连秀云,《中国教育学刊》201*年第2期

7、《新世纪教师专业能力与教育行动研究》范诗武,《外国教育研究》201*年第5期8、《“教师专业化”的误区及其批判》钟启泉,《教育发展研究》201*年 4-5

9、《试论教师专业化的三个向度》尧新瑜,《教育理论与实践》201*年第2期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精选多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73011.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