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读《种子课》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7 10:07:34 网站:公文素材库

读《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心得体会

教数学将近24年,遇到许多困惑。利用整个寒假时间,终于把俞正强的《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酣畅淋漓地读完!俞老师这本书给我这位年轻的老教师许多建议。这本书是解惑的一部良书!余老师说,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就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这样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就可以叫做种子课。有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可以称作生长课。余老师通过一个个教学案例细细分析什么的课是种子课。读完这本书后,我想我这学期任教的七年级数学中一定也存在种子课,对照余老师的方法,我仔细分析每一章节的种子课,尽力上好这节课,为其后的生长课奠定基础。

对这本书,可谓是喜欢得不得了,但跟之前看其他书的喜欢不一样。之前看吴正宪、华应龙等的书,喜欢,只是因为崇拜膜拜,渴望着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设计出这么精彩的课堂。而对这一本的喜欢,用一句俗语来表述是:跳一跳,摘苹果。很接地气的一本书,很多话说到心坎里去了;又很有境界的一本书,很多的观点让你对自己的课堂有了一个反思,渴望达到那一个高度,却又觉得还不到那个水平。

书中这本书主要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列举了很多很多关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实例,也用诸多的课堂实例给我们上了一堂示范课,交给了我们这些读者很多很新、很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而下篇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人(学生和教师)。

种子课,生长的课堂。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从以上这段话,我肤浅的就把“种子课”理解为了为知识的学习而打基础的课,是因为要先理解理透了,才能有“生长课”。

种子课,为了每一个人的生长。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生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种子课就是合适学生生长的条件之一。

俞正强老师在这里点出了种子课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是的,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的各种零件似的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学生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及合适的生长环境。

教材都是成人编的,老师经常将自己的想法变成学生的想法,想当然地以为学生是怎么想的。当学生的想法异于成人时,我们把他定义为错误。我想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认识误区,很多时候都会把学生异于我们老师的想法给否定,甚至归为错误。可是,我们体会过学生面对错误时的无奈吗?学生为什么渐渐失去学习的激情或动力,而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任务?难道不是一次一次的无奈堆积而造成的吗?

为什么我们成人如此理直气壮?因为我们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等着我们去描绘,可以任意涂鸦。

事实上,学生绝非一张白纸,而是一颗种子,她带有太阳的能量,带有生长收藏的密码,带有春夏秋冬的记忆。因为是颗种子,所以她随时都在生长,随时都准备生长。

在书中,俞特介绍《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文中记录,三个阶段是:以教案设计为特征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基本功的好坏对教师个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文本设计为特征的中级阶段(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识别能够达到脉络的梳理,比如准备题的落脚点在于哪个知识点、准备题与例题之间的关联在何处、练习题分别针对哪些知识点、练习题与例题所展现的知识点间存在何种程度的对应,等等。这个阶段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个共同特征:就是赶,赶着要把课上完);以学生学习为特征的高级阶段(教材在教师眼里就是一个知识点的编排系统了。他的教学设计,脱去了教材的文本框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三个阶段的阐述,让你自己去反思你到达了哪个阶段,你崇拜哪个阶段的教师,甚至会因此而带点愧疚或自责的情绪,但书里,却又很快地安慰你:教学法都是好的,关键看是否适宜,而教学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方法的展开而已。恰似又为自己找到了原谅自己的借口。所以,书本里,作者用“跳一跳,摘苹果”来描述老师应该如何设计问题设计教学,我想作者也正是用这种理念,写出了如此一本接地气却又不失高度的书,让人膜拜!

《种子课》这本书,给我们数学教师对课堂、对学生有了又一次新的认识和启发,文章的最后,作者还论述了“数学教师的教育情怀”。“情怀”,开始喜欢这个词,是源自于大学时代谷雪儿老师的课堂,这位美丽的女人在讲述完自己的认识故事后,告诉我们人要有情怀,并在整一个世界经典文学赏析课上,把情怀贯穿左右,从那时起,便对这一个词有了一种敬畏、渴望之感情!两年后,又在这本书里,邂逅这样一个美丽的词语,更是怀念当年的课堂,想念那一个偶像般的女子,也对这本书多了一份喜欢与热爱!文章里说:“教育情怀”是一种教育报国的志向,是一种教育为人的慈悲,是一种教育清贫的淡泊,是一种教育化民的乐趣。而教学的专业之路属于时间,这条路的厚度与长度,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的情怀!一个有教育情怀的教师,他的专业成长是有温度的,既温暖自己,亦温暖同行者!

放下这本书的时候,作为数学教师的我,是不是该认真的好好想想,今后,我的课堂要怎么更好地面向全班学生,我的课堂将如何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合适的环境。

《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读后感——汪文静


看了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这本书,书中列举了很多很多关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实例,在细细的品读中, 我受益匪浅,也使我多年未解的疑惑顿时解开,还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启迪。下面谈一谈我对《种子课》一书的读书心得。

种子课,为了每一个人的生长。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生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种子课就是合适学生生长的条件之一。而对这一本书,用一句俗语来表述是:跳一跳,摘苹果。很接地气的一本书,很多话说到心坎里去了;又很有境界的一本书,很多的观点让你对自己的课堂有了一个反思,渴望达到那一个高度,却又觉得还不到那个水平。此书中,俞老师通过一个个教学案例,采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像这样的课,就是所认为的“种子课”;这样上,就是种子课;哪些课可以作为种子课的选项;种子课的特质该如何呈现,才能解读学生的生命密码,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文章的最后,作者还论述了“数学教师的教育情怀”。“情怀”,开始喜欢这个词,是源自于大学时代谷雪儿老师的课堂,这位美丽的女人在讲述完自己的认识故事后,告诉我们人要有情怀,并在整一个世界经典文学赏析课上,把情怀贯穿左右,从那时起,便对这一个词有了一种敬畏、渴望之感情!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种子课》心得体会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7813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