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

时间:2019-05-17 10:14:39 网站:公文素材库

第一篇: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

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

【摘要】首先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我们是需要政府的,政府在社会各个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中国和西方(主要是美国)政府管理制度的对比,发现很多社会矛盾的症结所在,发现中国政府还存在很多制度性的问题。这就需要中国政府深化改革,改革僵化的管理制度。

first,at the present stage of social development,www.bsmz.net)国际用户。不仅如此,马克·扎克伯格追求产品的简单实用性。比如facebook的logo设计,马克的本意是尽量减少设计,以使它是和其他logo相比是最普通的而又很好好搭配的,也就是“百搭”.他尽量把所有的功能的设计退缩到所有用户的最基本需求,并且把握住这个底线。虽然是很单调,但却是人们最需要的东西,这么一看,其他那些并不必须的功能设计就略显花哨了。此外,他重视开发信息对接功能,在促进信息共享的同时提高访问量。facebook全体用户每月共享超过10亿张照片和1000万个视频,并发布包括动态更新、网络链接和博客文章在内的10亿条内容。

“马克·扎克伯格之所以被员工所喜爱并不是仅仅因为他像其他公司高管那样坐在自己的办公室内,他和其他普通员工一样,坐在开放式的大办公室里的工位中,员工们上厕所的时候都能经常遇见他。” 招聘网站glassdoor的发言人scott dobroski表示,“如果不知道何为亲和力可以从此做起”.可见,只有受员工爱戴的领导,才能统一指挥员工工作,员工才别无二心、尽心尽力为企业出谋划策,这样企业才会迅速成长起来,才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篇: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为重点标注

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理论的演进

一、管理的含义

★管理的定义:

管理就是人们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为了有效地动员和运用各种资源从而达成组织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项活动的总和。

★管理的定义的基本含义:

(1)管理是由管理者引导的活动。(2)管理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3)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4)管理需要有效地动员和配置资源。(5)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管理具有两重性: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源于许多人的协作劳动,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因而它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必然体现出生产资料者占有指挥劳动和监督劳动的意志,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二、管理职能

★最早系统分析管理职能的是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他提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即“五职能说”。

★从公共管理的实践看,把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种。

计划职能是管理活动中的预先筹划和安排的职能。具体而言计划职能就是明确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各分支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对未来活动的具体行动任务、行动路线、行动方式、行动规则等方案进行规划、选择、筹谋的活动。计划职能是管理活动的首要职能,是管理活动的逻辑起点。

计划职能的特点:预先性、预测性、评价性、选择性、调整性。

组织职能就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的特点和原则,通过组织设计,构建有效的组织结构,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并使之有效运行,以实现目标的活动。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环节

组织职能的特点:合理性、有序性、规范性。

领导职能就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任务,运用管理权力,主导和影响被管理者,使之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而贡献力量和积极行动的活动。领导职能是管理的核心环节。 领导职能的特点:权威性、主导性、决断性、公正性,协调性、规范性。

控制职能就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计划的要求,对组织运行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和调节的活动。控制职能是管理过程的监视器和调节器,是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的连接点。 控制职能的特点:监测性、修正性

三、管理学

★管理学的定义:

管理学是研究人类的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管理学是探索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了有效地动员和运用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

领导和控制等活动及规律的科学。

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管理学是管理观念和原理构成的知识系统,主要研究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中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同时研究管理理论的发展史、管理环境和管理效率等问题。管理学必须与现实管理世界保持密切联系,形成管理实践-经验研究-理论知识不断反复良性循环。

为什么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管理是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活动。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有规律性。

管理领域有自己独特的范畴和普遍原理,并形成了独特的知识体系,因而属于科学领域。 由管理科学延伸出来一套管理规范和管理原则,用于指导人们的管理活动。有一定的逻辑性。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管理可称之为科学管理或管理的科学性。

艺术是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技能,它依赖于个人的经验和智慧,在人类活动的任何领域,科学知识的应用都存在艺术性。

管理科学是体系化知识,而管理艺术是灵活的实践。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科学是管理的内核,艺术是管理的外围软组织。脱离科学,以科学为依托的艺术就缺少了根基,只能凭经验和运气管理,也就难以有高明的艺术,反之,缺少了灵活运用科学知识的艺术手段,科学就变得僵死教条,实践活动就缺少生命力。

所以管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

四、管理理论的演进

★★★7、管理理论演进的三个阶段

(一)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这一阶段注重管理的特点是:(1)注重管理的科学性、精确性、法理性和纪律性;(2)把管理的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受支配者和经济理性人,是机器的附属物;(3)较少注意人的全面特性及其对管理的影响;(4)以科学管理学派和组织管理学派为主干。

科学管理学派:1911年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成为管理科学正式产生的标志,泰罗是科学管理学派的奠基人,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其原理是①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在此基础上确定工作定额原理②为工作挑选一流的人员,即按岗选人,即能力与所从事的工作最佳适配原理、③实行标准化管理。④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差别计件报酬制)。⑤劳资双方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共同合作。⑥实行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⑦使管理职能细化,在此基础上实行“职能工长制”。⑧实行组织控制的例外原则。

组织管理学派:(法国-管理过程之父)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提出管理的基本职能,五职能说。管理的一般原则,14项原则:①管理分工原则②权利与责任联系原则③确立和遵守纪律原则④命令的统一性原则⑤指挥和领导的统一性原则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原则⑦公平支付报酬原则⑧权利适度集中原则⑨管理划分等级系列原则⑩秩序原则⑾公平管理原则⑿保持组织成员稳定原则⒀首创精神原则⒁团结协作原则。

(德国)韦伯(《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是组织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把人类社会权威划分为传统型、魅力型、法理型权威。根据法理型权威确定了现代行政体系的基本原则:(1)提出了理性化的基本原则和观念。(2)管理组织必须按照科层制设立,即按照明确的分工和自上而下的层级系统来构建管理的组织。(3)按照法理性认同原则进行组织的

权利管理。(4)管理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5)行政官员由委任产生,领取固定薪金,其升迁由上级决定。

(二)行为科学阶段:行为科学阶段管理理论的特点:强调对人性的全面关注,重视非正式组织,主张在管理方式上由监督制裁转向人性激发,由专断转向民主。“霍桑实验”是由美国梅奥主持,得出结论: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在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③新型领导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度,从而激发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梅奥等人的霍桑实验奠定了管理的行为科学的基础,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构成了管理中的人际关系学说。 行为科学理论主要包括:(1)是关于人的需求、动机和激励问题

马斯洛《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提出人的五个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提出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保健因素,起到维持原有状况的作用,但不能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激励因素,即通过成就、认可、挑战性工作、责任、升迁和发展等因素,来调动成员的积极性。

(2)是关于管理中的人性问题;

麦格雷戈“x-y理论”。在代表作《企业的人事方面》中指出,管理人员往往把工人的本性设定为不诚实、不负责、懒惰、愚蠢等,由此产生了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他把这种管理理论称为“x理论”。与此相反,他主张在管理中,只要给工人创造一定的条件,他们就会努力工作,实现自己的成就和价值。麦格雷戈将这种对被管理者的看法以及由此主张的管理方法称为“y理论”。

阿吉里斯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指出,组织中的人性是发展的,它们会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3)人际关系问题

巴纳德的动态平衡理论认为,组织是人群之间互动关系组成的系统,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上级与下级合作,投资者、供应商、顾客及外部机构间的合作,管理者须审视环境,调整组织以保持与环境的平衡,系统观)卢因的群体动力学理论,研究和论述了非正式组织群体对管理的影响和作用。

(三)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孔茨认为管理学派出现 “管理学丛林”现象,出现11个学派包括:以孔茨等为代表的管理过程学派;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的人性行为学派;以巴纳德等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以马克兰特等为代表的管理科学学派;以西蒙等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卡斯特等为代表的系统管理学派;以德鲁克等为代表的经验学派;以明茨伯格等为代表的经理角色学派;以特里斯特等为代表的社会-技术学派;以布里奇等为代表的经营管理学派;以卢丹斯等为代表的权变理论学派。

管理理论演进的特点:

(1)管理学的发展是从管理中经济人、机械人的设定到对管理中社会人设定的过程。

(2)管理学的发展是从管理过程的单个因素、单个过程和单个侧面的研究到全面系统研究的过程。

(3)管理学的发展是从定性分析为主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过程。

(4)管理学的发展是从学派分化到兼容并包、相互借鉴、吸收融合过程。

第二节 行政与行政理论的发展

一、行政的含义

行政的定义:

行政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使国家权力,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简言之,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

行政的特点:执行性、政治性、权威性。

二、相关概念辨析

(1)政治与行政的关系:

最早论述政治与行政的区别的是美国的威尔逊和古德诺,他们认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但两者既密切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政治的是指是阶级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国家政权;而行政正是以国家政权为后盾、以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为根本任务的。因此政治主导行政,行政从属于政治。政治与行政难以截然分开,尤其是在当代政治经济一体化、经济政治化、政治经济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2)行政与立法、司法的关系:在尊重国家权力的统一性、不可分割的前提下,立法、司法、行政是国家权力的三大系统,行政是有别于立法和司法的一种国家权力,行政活动也有别于立法活动和司法活动。

三、行政学

行政学的定义:

行政学是一门研究国家行政机关依法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学科。简言之,行政学是系统地研究行政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行政学定义的把握:

(1)行政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构,即国家行政机关。(2)行政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3)行政活动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4)行政学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的就在于探讨和发现行政活动的规律性。

四、行政理论的发展

★★★行政学在西方兴起的历史原因:

(1)“行政国家”的出现。它在以法制基础上行政机关规模的扩大、行政人员队伍的增长和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发展为标志。(2)“文官制度”改革运动的发展。主要目的废除政党分赃制,建立“中立的”功绩制;(3)多种学科的形成和发展。(4)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14、行政理论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西方行政学产生于美国,它的产生是以1887年威尔逊发表《行政管理学之研究》为标志。

第一阶段形成时期,又称科学管理时期,这个时期大致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理论的主要特征是运用工商企业科学管理理论研究行政管理,主要探究行政权力的配置、组织机构发健全、工作方法标准化、管理程序的制度化等问题。它侧重研究人的活动对象,以及人与活动对象的关系采用标准化的机械管理模式,要求物理和人力有效结合以达到最佳目标。1900年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1912年泰罗《科学管理原理》、1926年怀特《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魏劳毕《公共行政原理》,这一时期理论对提高管理绩效、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二阶段成长时期,又称行为科学时期;这个时期大致是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这一时期理论的主要特征是把行为科学运用于行政管理的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人的本身、人的行为、人的作用、组织的作用以及人与组织、环境的关系等方面,主要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的科学成果来研究管理问题。代表理论是梅奥的霍桑试验、巴纳德的动态平衡理论、西蒙的决策理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这一时期的研究由于重视人的要素、人的价值、领导行为等在管理中的作用,进而推动了公共行政的发展。

第三阶段发展时期,又称现代科学管理理论时期或新公共行政管理时期,这个时期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新流派、新理论和新方法,围绕行政管理问题的解决而交叉融合,为政府管理研究的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时期,西方社会科学在经历了长期的分化、初步的融合之后,开始大踏步向整体化迈进,跨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其代表有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把经济人假设引入了政府行为理论,对政府行为的分析有独特的价值,为认识政府及其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1986年获得诺贝尔奖。科斯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包括科斯、诺斯、威廉姆逊与德姆塞茨,主要贡献有交易成本理论、代理理论、制度创新理论等。帕森思提出的每个组织系统分为决策、管理和技术三个层次。

第三节 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

一、对公共理论的不同理解

公共管理理论理解的理论转换: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对公共管理理论的不同理解主要有:(1)将“公共管理”等同于“公共行政”;(2)将“公共管理”当做“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3)将“公共管理”看做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和政策分析的一个新的学科框架。波兹曼和斯特拉斯曼的《公共管理战略》是第一本为公共管理确立基本学科框架的教科书。

二、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

公共管理的定义:

公共管理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组织实践的学科,可以将它为界定为一门综合地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

三、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

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

(1)研究对象范围更广。就研究对象与范围来说,公共管理并不像传统的公共行政那样,将自己主要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对象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的方面。

(2)跨学科综合性更强。公共管理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传统行政学主要建立在政治学的基础上,尤其是将官僚体制理论和政治-行政二分法作为其理论基础;公共管理的研究者来自不同的学科,他们充分吸收了当代各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更多地依赖于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并日益与工商管理学相融合,因此,他的基础更扎实,并具有更广泛的学科知识框架。

(3)公共管理将研究焦点由传统公共行政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的研究。这使得战略管理、公共管理的政治环境、项目执行、绩效评估、公共责任制及公共管理伦理这样一些在传统公共行政中没有的或不受重视的主题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主题。

(4)大量新主题的出现。公共管理也涉及大量的公共行政没有涉及的其他主题,如公共物品、公共选择、集体行动的逻辑、委托-代理、产权、交易成本、交换范式、制度安排与创新、政府失败、准市场、学习型组织、多元组织、认知风格、管理网络、管理工具、成本核算、信息管理系统等等。

(5)研究方法是实证与规范相结合。公共管理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因此,案例分析成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核心研究方法,这就有别于传统公共行政过多地局限于规范研究,普遍适用“行政原则”的探讨。

(6)实践基础更具现实指导意义。公共管理将自身建立在当代公共部门管理的实践尤其是政府改革的实践基础上,是从这种实践中产生的新理论,反过来成为指导这种实践的模式。因此,与传统行政相比,它更具现实性。

四、公共管理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

(1)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一种根据客观事务所具有的系统特征,从事务的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和部分、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结构与功能、整体与环境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求得优化的整体目标的现代科学方法。

(2)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法的要点是通过对不同事务或同一事务在不同阶段的情况等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共同点、本质或规律性的东西。

(3)实验分析 本质是通过设计模拟实验,将事务的各个因素、事务的发展过程再现出来,以找到这种事务在真实世界中的各种数据及面貌。

(4)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的要点是对已经发生的公共管理事件,分析者尽可能从客观公正的观察者立场加以描写或叙述,以脚本等形式说明一个事件的有关情况。案例分析既是当代管理科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又是当代管理科学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

本章题型:本章主要题型:简答、选择、案例

本章重点:第一节二、四;第二节四;第三节三

第五篇:公共管理导论,

《公共管理导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政府规模的扩大、财政经济压力的加剧、社会问题和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多以及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泛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开始了大规模的政府再造运动。政府管理的动作变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由传统的、官僚的、层级节制的、缺乏弹性的公共行政,向市场导向的、因应变化的、深具弹性的公共管理转变。

欧文休斯指出,建立在正式官僚制、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和最佳工作方式基础上的传统行政模式己经过时,己被一种建立在经济学和私营部门管理基础之上的新公共管理模式有效地取而化之。这种变革表现为从行政模式向管理模式、从官僚制模式向市场化模式的典范变迁,这种变革也意味着政治和行政领导之间关系的一种更为现实的观点,意味着市场与政府、政府与官僚制组织、政府与公民以及官僚制组织与公民之间关系的转变。同时,他指出典范变迁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建立在正式官僚制、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和最佳工作方式基础上的传统公共行政典范终将被公共管理所取代,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本文是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与新公共管理模式两种典范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拟定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

第一,对两种典范进行比较,认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典范造成了公共服务的不同概念,而且管理与行政相比是一种范围更广、综合性更强的活动。传统的模式己经被新公共管理运动取而代之,其主要原因仅仅在于传统的模式己经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政治领导人和公众都认为,他们从公共部门接受的服务是贫乏的、效率低下的、与现实脱节的。变革的趋势之一是:公共部门的“市场化”,将公共活动转向私营业部门,这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民营化而发生的,另一趋势是脱离官僚制,不再把它作为公共部门的内部组织原则。

第二,探讨了政府角色的变化,公共企业作用下降和政府公共政策的模式。政府并不擅长于经营那些销售私人商品的企业,而私营部门也不擅长于经营福利部门。政府应当从依政策行政向依法行政转变,从免责行政向问责行政转变。并揭示了政府的七项基本职能:提供经济基础、提供各种公共物品与服务、解决与协调团体冲突、维持竞争、保护自然资源、确定个人获得商品和服务的最低条件、保持经济稳定。

对于公共企业的未来,认为有两种选择:一是改善公共企业,使其更有效率,并置于公众更好的控制之下,允许企业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同时保留公共所有权的优势。发送公共企业,尤其是改善其责任机制,公共企业就能持续存活下去。另一种选择则是公共企业的民营化,而公共企业民营化是一个主要的趋势。

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和政策分析是公共部门管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使人们从根本上对公共行政重新进行审视。主要论述的是巴顿和萨维基提出的包含六个步骤的政策过程模式。第一步核实、办公室和详细说明问题,第二步建立评估标准,第三步确定备选政策,第四步评估备选政策,第五步列举并选择备选政策,第六步监控政策结果。即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应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健全强化政府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使得政策的结果得以良好的实施和反馈。

第三,讨论了新公共管理的特定方面。包括战略规划与管理、人事管理与绩效管理、财政管理、外部要素的管理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管理。

战略规划:增加对战略的关注是从传统行政模式向管理模式转变的内容之

一。由于管理主义改革,政府将不断重组、与其他部门合并、民营化和政府职能的缩减等威胁,这可以使其把注意力放在组织的目标和任务方面。从理论上讲,它能把战略计划过程和管理主义方案的其他因素联系起来,根据战略计划过程,它能够识别出应集中关注的动作区域。这些都被确认为方案,各种方案的资金分配计划以及绩效测量和详细的评估方案,以反馈到下一轮战略计划过程中。

第四,讨论了责任机制。认为把政治和行政截然分开使得责任机制模糊不清。所以应该提倡新模式的责任机制,这种责任机制中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及其所属部门的行为负责,而不管他们是政治官员还是管理者。在这个责任机制中,官僚制组织、顾客、立法机关、媒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是直接实现的,而不必总是通过政治官员。这种机制重视产出和对产出的测量。管理主义的责任模式确实需要精心建构并被公众广泛认同。

最后,作者对于将来的公共行政做出了展望,认为其会更倾向于市场导向,更有弹性、政治性和参与性,公务员将更加有能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78684.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