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中,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的缘故吧。
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
但是,重便真的残酷,轻便真的美丽?
这是作者米兰、昆德拉的撷问。
近日读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不禁想 生命不能承受,既然很轻,为什么还难以承受?看完这本书后,我终于找出答案。
生活本身比戏剧还要戏剧。做为本书的主角托马斯与特丽莎,他们的相遇,有六个极偶然的因素。碰巧他前面展开一本她读过的书;碰巧她在餐馆工作,他向她要了一杯白兰地;碰巧这时收音机里放着她喜欢的贝多芬的音乐;碰巧她送酒时强烈地感应到这乐曲;碰巧他住在六号房,她父母离婚的房子也是六号;碰巧他坐在她以前读书常坐的那张凳子。书、贝多芬、数字六、黄色公园长凳这一切的一切,是偶然、巧合,还是冥冥的安排?如果托马斯所占的位置被当地屠夫占了,特丽莎就不会注意到收音机在播放贝多芬,但她初生的爱情加强了对美的敏感;如果没有那本书,那她就不会去注意他,他也不会眼光与她相撞时突然想要一杯酒;如果他不那么刚好住在六号而是十六或者二十六,那她就不会如此相信是注定;如果不是七年前主治大夫坐骨神经痛的话,他也不会到那里去。
从此,两个生活在不同两维的人,牵扯在一起,你进入我的生活,就象格列佛进入了小人国的领地,这事多么奇妙。更奇特的是,相遇后,生命中一切不能承受之轻便由此展开。
托马斯有自己的生活习性,他有着众多情人却从不留在女人身边过夜。直到特丽莎,就像他自己所形容的——好似一个睡在摇篮里的孩子顺水漂到他那里。从而打破了他的一部分生活习性,他发现自己竟然习惯睡在她身边,这是托马斯生命中的屈从;但他的生活离不开其它女人,他觉得同女人做爱和同女人睡觉是两种互不相关甚至对立的感情。爱情不会使人产生性交的欲望,这种渴望对无数
女人都可以有,却会引起同眠共寝的欲求,这种需要只能对一个女人产生,这超脱的思想又是托马斯生命中的反叛。
但爱情从来是自私的。特丽莎与他的其它女人永远是对立的个体。她不断地做恶梦,不断地把她的梦向他倾诉。增加了痛苦却得不到解脱,最后她决定离开了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他妥协了,他可以放弃一切,他决定去找她。他从一个有名的医师,到小司机员,最后沦落为一个擦玻璃工。她看着他老态的样子,突然感觉到奇异的快乐和同样奇异的悲凉。悲凉意昧着:我们处在最后一站。快乐意味着:我们在一起。她终于达到自己的目标,变老后的他虚弱到需要她的保护。悲凉是形式,快乐是内容。快乐注入在悲凉之中。
我在想,当初不遇上她,伴随而来的这一切就不会发生。可是民族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都只具一次性,是永远不会成为图画的草图,是永远不会成为演出的初排。我们没有被赋予第二次、第三次生命来比较所有选择的好坏优劣,来决定当初是否别样更好。选择还有什么意义?所有“沉重艰难的决心”不都轻似鸿毛、轻若尘埃吗?
这让我想起《蝴蝶效应》这部经典影片。即使可以回到过去让你重新选择,就算结果是好的。在这过程中,肯定有别样的痛苦别样的好,但就一定比这样的痛苦这样的好更好么?那么所有“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
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另一种更大的媚俗?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么可能避免媚俗呢?我们无可选择又必须选择,我们反对媚俗又时时刻刻都在媚俗。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么所有“沉重艰难的决心”不都轻若尘埃吗?
这又是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那么,到底生命的终极意义是什么呢?本书的作者昆德拉无力解决。相信你我更无从解答。我们所要做的,便是热爱生命所赋予我们的形式,然后永不言悔的一直走下去??
第二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
我是用了三天的时间看完米兰.昆德拉这本将近400页的巨著的。说它是巨著肯定是不为过的: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同时《纽约时报》也曾评论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当初买这本书时,完全是因为它的声名在外,也曾有一点点小小的误解。有人说过,“每一本书,都是一场遇见”。与一本书不期而遇,如同遇见一位心仪的人儿,不知是怎样的不幸或者幸运。不管结局如何,过程都是好的。而遇见昆德拉,又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心里无不是感激。
起初以为这会是一本纯哲理的理论书,总会有点枯燥乏味。只是自己一直对哲学比较感兴趣,又被它清新简洁的封面所打动,还是读起来了。书里第一句话就是“永恒轮回”,不免又让人打了个冷噤,好大的口气!继而又讲到尼采,非洲部落之间的某一次战争,法国大革命,希特勒,巴门尼德??仿佛就这样被推入了历史幽暗的隧道中来了,黑漆漆的,仿佛没有尽头,但总是在几处闪着光,也许,循着那些光,我们能够找到出口。随后,笔锋一转,我们跟着这光,进入了另一个隧道中来,也就看到了隧道中还有其他的人,原来不止是你一个人被困在里面,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人,穿行其中,我们都在探索着,思考着,如同托马斯他们一样。这不得不说是大师的高明机智之处呀,仿佛巨人一般,俯瞰在上,历史为经,民族为伟,把那些“隐喻”“暗道”“陷阱”“机关”天衣无缝地连在一起,同时又富于哲理地点缀上一些发人深省的珠联璧语,让我们对里面的每一节每一个细节都不敢忽略。如同我开头所说,我是花了三天时间看完的,这三天里,里面巧妙的充满哲思的句子不断地浮现在我的脑海。每次停下阅读的时候,思维又会不受控制地回到书籍中去。轻?重?灵?肉?媚俗?永恒轮回?必然与偶然?这些问题又会重新冒出来,我试着去回答,试着去进行一次形而上学的深层次的思考,循着昆德拉所指引的那道光,同时也不忘在我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中去寻找答案。
一般我看书有摘抄的习惯,但是要把看过后的一些想法连成文字却是令我头疼的一件事,因为那时片刻的思索早就转瞬即逝了,我也只能在我摘抄过的一些笔记中去探寻一些蛛丝马迹,并且试着去回想当时的场景。
网上也找了一些昆德拉的资料。关于国籍或者是生平经历的我并不想在这里多加赘述。仅引论一下他的关于“存在”的哲学观点吧。因为要想了解一本小说,特别是像《不能承受
的生命之轻》这样一本哲理小说,更是要了解其深深根植的哲学背景。
米兰.昆德拉的思想带有强烈的“存在主义”的倾向,同样地,在这本书中,作者倾注了更多的是他对人的命运和价值的关注和思考。而对于存在是什么,自从俄狄浦斯解开斯芬克斯之谜后,亚里士多德又说:“那个自古以来就发问的问题,那个现在仍要问的问题,那个将来永远要发问的问题,那个是我们永远不得安宁的问题就是:存在是什么?这也就是在问:本体是什么?”然而亚里士多德只是阐释了存在的终极意义,并没有解决存在的解释问题。希腊人说:“认识你自己(knowww.bsmz.net)比沉重更不能承受的。“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多少名人也都说过类似的话: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空虚。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79081.html
- 下一篇:不放弃读后感(精选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