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苍天厚土》
当代文学正在成为经验的王国。尤其是小说,更是成了经验的狂欢。然而,好小说决不只是一些故事和经验,也不只是简单地在生活经验的表面滑行,它应该深入到人性和世界隐秘地带,应该在精神和存在面前展示一种力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很看重廖红球在《苍天厚土》(中国青年出版社201*年8月版)中的写作努力。这部长篇小说写得沉着、冷静,25万字的篇幅读下来,你完全感受不到一丝当代文坛的喧嚣和嘈杂。这些年,外面虽然风云变幻,但廖红球的写作一直是独立的,诚实的;他不仅面对自己的故土、记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在他所呈现的经验下面,还潜藏着一道精神的暗流——这道暗流,就是作家对苍天和大地的敬畏,对人性、人情的温暖呵护,对故乡和亲人的赤子之心。有了这种心灵维度,《苍天厚土》才显得厚重:它的精神方向不是前进,而是后退的——退回到大地、文化的腹地,以期重新理解人性与伦理在当代所面临的复杂境遇。
这也是《苍天厚土》一书最重要的特色:它在精神上是有根的。这个根,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人物是从哪里走来的,他又将走向哪里。这个根是大地,也是文化——这些,共同构成了人物灵魂徘徊和挣扎的基本场域。这种写作上的扎根,在我看来,也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回家——回到内心的故乡,从而为一种人性曾经的沧桑作证。
正因为存着这样一颗温润的赤子之心,廖红球的写作,在《苍天厚土》里才透着一股劲,一股追索人性冲突、探究文化命运的劲,这是一般作家所没有的。这是一部沉入大地、接近心灵的好小说。它写的是客家山区的故事,描绘的也是客家人的精神——在此之前,我还很少看到有哪一部小说,能把客家文学的韵味传达得如此悠长。客家人是迁徙的部落,身上带着中原文化的记忆,同时也在漫长的行走中多了一份勤劳、进取和坚毅。他们多依山而居,和大地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但他们的心,永远在寻找自己的远方。因此,他们既是走得最远的族落之一,也是在异地把根扎得最深的人群之一。他们的精神血统里,忘不了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以致在走向未来的路途中,也扔不下那些沉重的文化记忆、历史传统。
因此,客家人往往是最矛盾、最复杂的一群人。《苍天厚土》充分书写了这种矛盾和复杂。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李大牯、月秀、李高堂、李二牯、三叔公等),既有客家人那种责任感和道德情怀,又很难突破历史和现实的束缚,走向内心的自由——他们因此而陷入重重的伦理漩涡,在情和理、爱与恨、族规和法律之间,他们矛盾、痛苦、彷徨,他们有冲动,也有愚昧,但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希望和社会、和大地、和优美的人情和解。他们的坚韧使他们能承受一切苦难和不公;他们的进取,又一次次地激发他们与命运抗争、与时代同行——他们的爱恨悲欢,生动地体现出了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在时代大潮中所受到的深刻考验。
这一点,可在《苍天厚土》中的两场重头戏里得到印证:一是女主人公月秀出走八年之后重回月影湾村时,亲人、族人的不同反应;一是族人误解月秀,欲将她以“七出”罪名装猪笼沉潭处死(这是一种古老而残酷的宗族刑法)时。这两件事的主角月秀,是一个典型的客家女子,勤劳,勇敢,能忍受生活一切的错待。她爱着自己的丈夫李大牯,但在那个到处饿死人的年代,她不得不带着儿子自卖自身,换得三百元救命钱,试图以自我糟践的方式来让自己的丈夫——李大牯父子三人活命。没想到,这三百元钱却被月秀的姐姐暗中独吞,月秀的屈辱和苦心化成泡影。而整部小说最令人震撼的是,月秀始终没有为自己曾经遭受的屈辱、苦难辩解,也没有说出自卖自身的事实真相,她默默承受一切加在她身上的不公的罪名,甚至到了要把她装猪笼沉潭的前夕,三叔公喝令她向列祖列宗磕头认罪时,她还使劲扬着头喊:“你们打死我吧,我就是死也不磕头!”
——这是一个何等倔强、勇敢的女子。她的勇气,显然来自天地良心、来自人生大道。她是清白的,在出走这件事上,她以自己受难的奇异方式,表达了对亲人特殊的爱。事后大家误解她,她不喊冤,不为自己辩解,只在自己的内心,默默面对“苍天厚土”——她坚信,自己的苦心和大爱,苍天可鉴、日月可昭。她不求别人理解,只求在“苍天”和“厚土”之间,做一个良心无愧、胸怀大爱的人。所以,经过沉潭噩梦之后,她决心再次出走,这次,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离李大牯远一些,不要再影响别人的生活”,“对今后的生活,她感到自己没有更多的要求,只要能有一个可供住宿的地方,自己养活自己,一切的一切她都满足了。至于那个地方在哪儿,她只知道在前面,只要自己一路走下去,就能找到。”——她又一次选择了受难,也许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解开李大牯及其族人心中的伦理死结了。
就在这时候,月秀的姐姐出现在月影湾,她出于天良发现,说出了当年月秀卖身救家的实情。真相大白,但月秀已经远行,李大牯向连绵的山野发出了悲愤而痛苦的吼声:“一个弱女子,为了我们李家几个男子汉不至于饿死,自我卖身,自我卖身……”原本因月秀的回来而引起的那些家族冲突、伦理裂变,还有那些愚昧、落后的观念,都被月秀的受难精神所彻底溶解。“苍天”“厚土”最终为月秀作了有力的辩护,天道人心再次朗现于世间,这既是人与人、人与历史、人与大地的和解,也是一种新的叙事伦理——诚如哲学家牟宗三先生在论到《红楼梦》、《水浒传》的精神境界时所说:“必须饶恕一切,乃能承认一切,必须超越一切,乃能洒脱一切。”而在这种“饶恕”和“超越”的背后,一个大写的客家女子,就这么伫立在天地之间,这是多么的令人感动和慨叹。
我也是客家人,所以特别理解《苍天厚土》所呈现出的这种伦理冲突和精神难题。该书除了描绘月秀、李大牯、左千叶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还见证了在社会思想、伦理裂变时期(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客家人艰苦创业(以李大牯办自行车轮圈厂为主线)的心灵历程。这期间,尽管有文明和落后的冲突,有人情和法律的对峙,但在苍天厚土的朗照下,善良正在被累积,心灵正在被滋养,困难正在被克服,愚昧正在被抛弃,客家文化那种开放、包容的气质,在新时代里又一次焕发出自身独特的魅力——这或许就是《苍天厚土》一书的精神旋律。作者廖红球对故土的深厚感情,对历史经验的精微处理,对一种文化精神的温暖体认,以及他笔法的细腻、写作立场的诚实与稳健,都是目前略显浮躁的文坛所匮乏的。
当越来越多的作家只热衷于书写欲望的喧嚣,《苍天厚土》却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宽广和丰富;尤其是它的仁慈与丰厚,大大扩展了我们对广东文学的想象。
第二篇:读《苍天厚土》的心得体会
读《苍天厚土》的心得体会
09电子二班廖海彬201*0813078
好小说决不只是一些故事和经验,也不只是简单地在生活经验的表面滑行,它应该深入到人性和世界隐秘地带,应该在精神和存在面前展示一种力度。 而廖红球的《苍天厚土》很符合这种要求,读完使人受益匪浅。
《苍天厚土》这部小说写得沉着冷静,25万字的篇幅读下来,你完全感受不到一丝当代文坛的喧嚣和嘈杂。廖红球不仅面对自己的故土、记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在他所呈现的经验下面,还潜藏着一道精神的暗流——这道暗流,就是作家对苍天和大地的敬畏,对人性、人情的温暖呵护,对故乡和亲人的赤子之心。正因为存着这样一颗温润的赤子之心,他在《苍天厚土》里才透着一股劲,一股追索人性冲突、探究文化命运的劲,这是一般作家所没有的。它写的是客家山区的故事,描绘的也是客家人的精神——在此之前,我还很少看到有哪一部小说,能把客家文学的韵味传达得如此悠长。客家人是迁徙的部落,身上带着中原文化的记忆,同时也在漫长的行走中多了一份勤劳、进取和坚毅。他们多依山而居,和大地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但他们的心,永远在寻找自己的远方。因此,他们既是走得最远的族落之一,也是在异地把根扎得最深的人群之一。他们的精神血统里,忘不了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以致在走向未来的路途中,也扔不下那些沉重的文化记忆、历史传统。因此,客家人往往是最矛盾、最复杂的一群人。《苍天厚土》充分书写了这种矛盾和复杂。
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李大牯、月秀、李高堂、三叔公等),既有客家人那种责任感和道德情怀,又很难突破历史和现实的束缚,走向内心的自由——他们因此而陷入重重的伦理漩涡,在情和理、爱与恨、族规和法律之间,他们矛盾、痛苦、彷徨,他们有冲动,也有愚昧,但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希望和社会、和大地、和优美的人情和解。他们的坚韧使他们能承受一切苦难和不公;他们的进取,又一次次地激发他们与命运抗争、与时代同行——他们的爱恨悲欢,生动地体现出了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在时代大潮中所受到的深刻考验。这一点,可在《苍天厚土》中的两场重头戏里得到印证:一是女主人公月秀出走八年之后重回月影湾村时,亲人、族人的不同反应,这两件事的主角月秀,是一个典型的客家女子,勤劳,勇敢,能忍受生活一切的错待。她爱着自己的丈夫李大牯,但在那个到处饿死人的年代,她不得不带着儿子自卖自身,换得三百元救命钱,试图以自我糟践的方式来让自己的丈夫——李大牯父子三人活命。没想到,这三百元钱却被月秀的姐姐暗中独吞,月秀的屈辱和苦心化成泡影。而整部小说最令人震撼的是,月秀始终没有为自己曾经遭受的屈辱、苦难辩解,也没有说出自卖自身的事实真相,她默默承受一切加在她身上的不公的罪名这是一个何等倔强、勇敢的女子。她的勇气,显然来自天地良心、来自人生大道。她是清白的,在出走这件事上,她以自己受难的奇异方式,表达了对亲人特殊的爱。
整部小说读下来,使人的心灵震撼和得到一次洗礼,对人性人情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第三篇:狐狸土 读后感
《狐狸土》,书名很引人注目,因为从没听说过“狐狸土”。它指的是一种附着在云杉根部的干净泥土,具有黏性。据说,这种泥土是一种天然药物,具有神秘的疗效,能使动物身上的伤口迅速愈合,并且使身体恢复健康。林中受伤的狐狸,最懂得寻找这种泥土,翻转身子在上面打滚,为自己治疗,所以被命名为“狐狸土”。小说中写到一个年轻的叶尼西人(属于吉卜赛人的一支),他叫彼得,历尽万险从纳粹集中营逃出来,逃亡的时候被德国党卫军的枪打伤,他想着自己快死了,然而伤重垂危的时刻突然发现了狐狸土,才捡回一条命。这不是传奇,这个小故事要说的就像封面上那句话:如果你不放弃自己,你一定能找到那附着在云杉根部的神秘泥土——狐狸土。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与智者跨越时空的对话,令人如醍醐灌顶,心灵的那扇窗顿时被擦拭得通明透亮。读托马斯·昭特纳的《狐狸土》就是这种感觉。这是一篇很好看的小说。登场人物很多,个个性格鲜明。作者下笔如画,有对特殊地理景观的刻画,有对神秘大自然的描绘。动态的场面,例如写叶尼西人的老祖先为沼泽所吞噬,例如写纳粹对叶尼西人的虐待和迫害,令读者读来像看惊悚电影。
《狐狸土》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书中以一个叶尼西家族老族长向他的曾孙叙说家族历史的形式,讲述了叶尼西人的族群历史,以及叶尼西人遭受纳粹迫害的经过。说实话,书
中所讲述的叶尼西人悲惨遭遇对于我来说简直是无法想象,种族歧视、虐待、迫害、种族灭绝……叶尼西人一次又一次面临绝境,可最终总能在夹缝中存活下来。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们一路走下去?他们眼中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老族长的一席话解开了我的疑惑——
当你寻找幸福,别忘了,它不在别处,而是在你心中,只在你心中。
当你想驱走哀伤,跟着河流走,看看飞鸟,听听风在森林中的音乐。
当你爱上时,就去爱。
当你不知道该往何处时,想想你从何处来。
毫无疑问,叶尼西人拥有着十分强大的内心,而这一点,即使在现如今也是难能可贵的。叶尼西人是卑微的,他们在社会的最底层苟延残喘,饥寒交迫、贫病交加。尤其是在法西斯主义盛行的黑暗时期,当这个叶尼西家族深陷纳粹集中营,一步步逼入绝境时,他们仍然没有放弃希望。即使眼睁睁看着至亲走向死亡,即使被残酷的刑罚折磨得不成人形,即使整个世界只是无尽的黑暗,他们的心里仍旧埋下了向日葵的种子。死去的亲人会在另一个世界团聚,而活着的人们,仍然锲而不舍地在黑暗中探寻着出路。最后,他们终于凭借着坚忍和生存的智慧捱过严冬,盼来新生活的曙光。
叶尼西人是卑微的,却也是高贵的。他们的处世哲学和生存
智慧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同样传承下来的,还有一颗善良纯净的心。这本书中所描述的法西斯暴行,换做任何一个人都会感到无比的愤慨,可是本书中却找不到多少愤世嫉俗的字眼。是的,既然无力改变现实,那就运用先人赐予的智慧坚强地活下去,耐心等待光明的到来。
如果懂得生命的真相,那么也就拥有活着的智慧。在老族长罗伊斯对年幼的小狐狸说的家族故事中,生命的真相和生活的智慧被祖先世世代代流传下来,这些朴实的道理,本来就存在的,但是被人忘记了。从出生开始,人慢慢成长,却也渐渐远离了最本质的自己,我们的人生被那些不重要的东西填充了,房子、稳定、名誉、资讯、关注度,甚至微博粉丝,我们无暇探索深沉的自我,那些信仰、理想、阅读和爱。我们的自我大而肤浅,飘忽不定,没有重心。因此我们痛苦、烦恼、嗔恨,当短暂的快乐来临时又患得患失,一辈子陷在这种周而复始的情绪里。
“幸福在哪里?我亲爱的小狐狸。”老狼王这样问小狐狸。同时,世界上每个人也在问。“绝不在自身之外寻找生命的本质。幸福的源泉总是在你自身,而且也只能在那里找到……我聪明的小狐狸,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是的,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到处流浪的吉卜赛人,看似无家无根,其实他们比任何人更安心、更坚定。他们的根在他们的心里,不管走到哪个地方,都能发芽发花。乐观背后的苦难,反而
给他们更深沉的智慧:如果人只能活一口气,那么在这短短的片刻,全心全意、目光真诚,以热诚的吐息声来呼吸空气,他就活得比一个虚度一生的老人更有意义。
在本书的最末,小狐狸的曾祖父揭示了叶尼西人眼中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就是活得有意义,也就是,每一刻活在真实和真相中。
第四篇:《厚学养德行为世范》读后感
《厚学养德行为世范》读后感
阅读《厚学养德行为世范》一书后,我的心灵又一次被洗涤。书中列举的一个个感人的优秀事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句句经典的教育理念也令我深受启发。它让我陷入了深思,开始重审自己的教育理念。
一直以来,我都深知,要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在生活上、学习上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学生闹矛盾,我们要给予合理的处理;学生犯了错误,我们要耐心地进行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所以,我一直以此为目标,努力去教育好班上的每一个孩子。然而,实际工作中却总是事与愿违,我的教育方法在某些特殊的学生身上收效甚微,有时甚至对他们感到束手无策,这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也深感烦恼。看完《厚学养德行为世范》一书后,我顿觉茅塞顿开,原来,我虽能关心学生,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但却未能走入学生的内心,真正了解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更重要的是,我还不懂得如何去真正地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要做到这些确实不容易。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和信任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从表面上看,学生之间似乎差别不大,但实际上,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一面。如果教师不了解和信任学生,就不可能有对学生真正的爱,也谈不上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为了教书育人,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又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经常接触的各种人和事;既要了解学生表现在外的优缺点和特长,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他们的苦恼和忧愁。只有全面了解和信任学生,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其次,我们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往往会把自己的苦恼、心事和秘密隐藏起来,不愿意对 家长或老师说,只是遇到自己无法解释和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找人诉说、请教和指点。因此,一位好的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内心世界的苦恼与忧愁。这样,教师才会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学生。天河区华阳小学的何建芬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她在教学沃土上走过了20个春秋,却始终二十年如一日地将孩子们的喜怒哀乐装进自己的脑海里,尽自己所能地爱他们,帮助他们。何老师的成功就在于她懂得爱孩子,并用爱教育孩子。她让我想起了优秀教师刘夏。“老师是船,扬起理想与信念的帆,乘风破浪,送同学们抵达成功的彼岸;老师是火把,点燃每一个孩子的激情,为他们照亮人生前进的航向;老师是一把金钥匙,开启童心,唤醒童趣,帮孩子们找回童年的快乐;老师是妈妈,用母亲特有的细腻与慈爱,关注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而这一切的一切,就注定了老师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奉献。”这是河南省许昌市古槐街小学老师刘夏笔记本扉页上的一段话。从教 18 年来,刘夏正如这段话所描述的那样,在三尺讲台上乐此不疲、默默耕耘。 18 年的青春韶华、18 年的风雨磨砺、18 年的探索奋斗,使她由一名教育新兵成长为一名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育教学专家。谈起对教师工作的感受,她微微一笑,说:“教育没有什么秘诀,只要抓住了‘爱’这个教育之魂,就抓住了教育的全部。”刘老师竭尽全力把她的爱毫无保留地撒向了每一个孩子,用她作为母亲特有的细腻和慈爱,关注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变化,没有哪个孩子的反常举动能逃过她敏感的视线。刘老师始终如一地坚守着自己的师德
理念:让每一颗幼苗都得到爱的滋润,让每一朵鲜花都享有阳光。为了这一信念,付出多少她都不在乎。为了拉回沉迷于网吧不能自拔的小卓,她曾深夜游走于大街小巷,挨门串巷地寻找、打听,直至凌晨找回迷失的“羔羊”,百般劝说,终于唤醒其昏睡的心灵;爱的奉献,铸就了刘老师事业的辉煌,也成就了她所深爱的孩子们。他们的事迹告诉我: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的金钥匙,谁掌握了这把金钥匙谁就进入了教育的最高殿堂。而这种爱不仅是对心灵的呵护,更是一种激励、一种引导,它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甚至能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
阅读了优秀教师们的教育故事后,我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一番反思。一直以来,我的教育方法确实过于简单粗暴了。对淘气的学生,我会天天找他谈话,实在不行就会向其教练、家长“告状”??班里的孩子如果没有完成作业,我就会把他留下,一直看着他补完作业,然后才放他回家。如果此时正好见到学生的家长,便会一股脑地反映了其在学校不好的表现。虽然孩子们在我的监督下学习比以前自觉了一些,但这些令自己沾沾自喜的所谓“业绩”,是以伤害孩子的心灵为代价的,并不能真正地促使孩子从内心深处了解到自己的错误,并用心去改正错误。每一名学生在心理上都存在一座“冰山”,教师看到的学生行为只是露出来的一小部分。教师要通过这些行为,去揣摩学生心中隐藏的部分,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渴望,了解学生的感受。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贴近学生,了解学生需要什么,真正有效地实现教育学生的目的。
总而言之,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得到了不少做人、尤其是身为教师应掌握的东西。今后,我还会继续向前,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在不懈的追求中完善自我,加强师德的修炼,更加关爱学生,全方位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第五篇:《厚学养德 行为世范》读后感
《厚学养德 行为世范》读后感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我认真学习了广州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读本——《厚学养德 行为世范》,更坚定了自己的师德追求。 “厚学养德,行为世范”之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从“学”与“行”的关系看,二者不可偏废,相辅相成。崇高德行的养成要靠学问修养,高洁的品行又为“学”提供保障。“厚学养德”与“行为世范”二者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突出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理想与实践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本书由三篇内容(道德篇、礼仪篇、廉洁篇)演绎师德的乐章,要求我们不断学习进步、求真创新、敬业乐群、为人师表。
一、为人师表,以德育人
教师在教书育人的问题上,要摆正位置。教书是为了育人,教的目的是为了育。不教则难育,只育无教。 《厚学养德 行为世范》第一部分就用大篇幅地阐述“德育”,如何以德育人作了详细的解说,分别从六方面细说:一、爱国守法;二爱岗敬业;三、关爱学生;四、教书育人;五、为人师表;六、终身学习。并列举了我们身边很多关于育人的真实例子。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就是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作为己任。因此,我们教师的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中心的一种职业,是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开发人类智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官和正确的人生观,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
生的灵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二)以身作则行为世范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身为教师,深感荣幸万分,同时也倍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如何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使命。书中说了,教师的日常工作既平凡又不平凡,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师个人的示范对于促进学生心灵的健康和成长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
“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我们作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以自己的形象和举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因此,良好的教师形象与举止,为学生树立一个健康、文明、彬彬有礼的良好形象,对教育教学工作也起到一定的效果。
三、清正廉洁,克己奉公
人们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随着廉洁文化走进校园,一股正气之风刮遍神州大地。教师,这个古老而又神圣的职业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监督。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人容易受到“一切向钱看”思想的影响,把挣钱作为工作的唯一目的,利用一切机会挣钱。高档的时装、豪华的房子、私家小轿车??这些都时时刻刻冲击着辛勤而穷困的老师们。面对这些,我们教师应该怎么办呢?我们不能动摇,作为教师,
要守住这块既清贫而又富有的方土,不为所动,要有“贫贱不能移”的坚定信念;教师的心中要充满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一切。只有爱才能恒,只有爱才能专,只有爱才能敬业。作为教师要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中去;作为教师,要爱自己的学生,对自己的学生有了爱,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惟有教师人格的高尚,才可能有学生心灵的纯洁。 “珍惜名誉,恪守情操”就是让我们要注重个人的师德修养,拒绝各种诱惑,使自己的品行高尚。
“要人敬必先自敬,重师重在自重。”让我(更多请关注www.bsmz.net)们自敬自重,做到厚学养德 成为行为世范。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苍天厚土》读后感(精选多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79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