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病隙随笔》读后感
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断随笔,篇幅很长,语言十分通俗易懂,主要涉及到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等方方面面的思考,没有繁琐的考证、推理或判断,也没有精彩优美的语词、段落或引文,只有作者于病痛的折磨中记录下的文字和思考,是平易的又是精辟的,是朴实无华的,又是鲜活无比的。
文章开始的第一句话就谈到了命运,“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他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的那么准确,“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然而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呢,生活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可以随意调换,也不可能千般一律。正如他在《我与地坛》说的“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所以我们必须要承认生活存在差别的,必须接受上帝安排的命运,不要过于埋怨上帝对自己的不公。
之所以喜欢他的作品,是因为他对生活的坦然豁达。“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面对命运的玩笑,他是那样理智,直面命运的挑战与不公。他那调侃的言语,让人觉得这仿佛不是一个身患残疾的人,而是一个在人生旅途中都十分顺利的成功人士。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都无法把人生的意义想得透彻,而史铁生却把人生的许多哲理问题阐析得那样简单明了。每个活着的人都害怕死亡,甚至不敢提及死亡,而史铁生却把死亡想得那么简单。文章的第二部分谈到了作者想用徐志摩的诗“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作为自己的墓志铭,这是何其正确啊。人初来这个世界时,有几个人会在意你的到来,然而当你走了又有几个人为你流下悲伤的眼泪呢?人生本来就应该是平静地出场然后默然地离场。史铁生以一种调侃的口吻说到“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经过了这么多的挫折,史铁生不再像《我与地坛》里描述的那样,为自己残缺的躯体而发愁,没办法接受身边发生的一切,而是以一种很平静的心态面对病魔,并为自己的生病冠上了另一种名称“生活体验”,曾经那些忐忑不安的想法早已灰飞烟灭,满腔的爱,让他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他学会了以乐观的态度诠释自己的命运。然而试想如果换做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恐怕早已痛不欲生了,不可能还以笑脸来迎接这个世界。也许这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殊情愫吧,生活中很多人一旦遇上挫折或灾难感到无可奈何时,情不自禁地把希望寄托于在我们观念上主宰人类的佛主,求神明保佑,然而史铁生在面临接踵而来的灾难,也从不曾像平常人一样,把希望寄托于佛,他觉得怀着满腔的功利之心去拜佛是对佛的不敬,“为求实惠去烧香磕头念颂词,总让人摆脱不掉阿谀、行贿的感觉”。
在《病隙碎笔2》中作者把自己看作别人,用别人的角度来剖析自己。他提出了质疑“除了史铁生我还可以是什么呢”然而终于想明白了“史铁生别人眼中的我,而我并非全是史铁生”。的确,你的名字只是代表着别人眼中的你,而不能使你的全部。很多事情只有你自己知道,很多习惯只有在自己独处的时候才会出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只有自己才能体会,所以别人眼中的你只是你自己的一部分,至于美化还是丑化只能看你在众人面前的表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为人知的的一面,而非我们在众人面前表现得那样,也许此时在你面前是那样开朗快乐,然而在某市某刻他自己一个人在某个角落里低声哭泣。就像史铁生说的“因而史铁生以外,还有着更为丰富、更为浑沌的我”“他远非坐在轮椅上、边缘清晰齐整的那一个中年男人”,人是那样的复杂难懂。
作者在文章里一直强调命运,也显出了其似乎相信命运。在《我与地坛》中写到“万事万物,你若预测它的未来,你就会说它有无数种可能,可你若回过头去看它的以往,你就会知道其实只有一条命定的路”,而在本文又谈到“好在"铁"之后父母为我选择了"生"字,当初一定也未经意,现在看看倒像是我屡病不死的保佑”“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近似的)路上来了”。写作对于史铁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并非如同他说的由于他的记忆力低下,而是他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具有很强的洞察力,遭遇的挫折如此多而致使他对人生的思考,这一切都有利于个人的创作,丰富的想象力让他对身边的事联系在一起,而洞察力则为他添加了很多写作素材,对人生的思考则让他的文章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病隙碎笔2》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内心。残疾对一个人主要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就业问题,就业使残疾人感受到自己和正常人一样享有工作的权利,使他的内心感到平衡,二是爱情问题,因为身体的残疾,所以残疾人的爱情遭受到世俗的嘲笑,不被世人接受。然而在作者看来残疾人的爱情同健全人一样是那样的高尚纯洁,爱情的存在并不是以性为前提的。“一个满心准备迎接爱情的人,好没影儿的先迎来了残疾--无论怎么说,这一招是够损的”从这里可以看到作者的不满,同时也可以看到爱情对年轻的史铁生是那么的重要。作者从很多角度论述了残疾人的爱情权利不应该被歧视,更不应该被剥夺。
然而使我感到高兴的是此史铁生无论是事业还是爱情都得到了圆满的结局。
第二篇:《病隙随笔》读后感
我没有见过他,史铁生。只是从那些鲜活的文字里觉得他是一个刚毅的男人。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弱者,在我心中却是个巨人。先前曾拜读过他的几篇文章,都感触很深。因为虽然上苍对他很不公正,可他却依然带着胜利者的笑容向世界宣称:我是强者。
史铁生的生活很坎坷,他在人生最精彩的时刻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日日以轮椅为伴,而此后的生活也是此病
未去彼病又来。就如他在《病隙随笔》中说的一样,他的职业就是生病,48年来大约有一半时间用来生病。可就是这样一个受到命运捉弄的人,居然可以依旧平静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天,即使病痛缠身,却仍对生活抱着十分的希望。我很佩服他。
史铁生说:“生病是生活的体验之一,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难以想象他的心中拥有多么大的勇气。我可以感受到他通过文字传递给我的一种乐观的气息,我可以猜想到他的笑脸,那一定是一张很自信、很灿烂的笑脸,他的眼光中没有焦躁和忧虑,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冷静,一种生机,一股极强的生命力。
有一些话他说得极有道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一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是多么的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此文来源于公文素材库是多么安祥。其实我觉得生活也就是如此,很多人遭遇坎坷后会垂头丧气,埋怨上天的不公正,但当清醒时,仔细的思索一下,方可明白,坎坷教会我们的往往比成功时获取的更多。坎坷让我们更加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坎坷让我们更执著的去看待生活。“其实,我们每一刻都是幸运的,因为在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加上一个‘更’字。”史铁生这样说。
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强者。一个两条腿、两个肾脏均出现故障,要靠透析器来维持生命的人,在我看来,这样一个几乎已经失去生活全部的人,依旧很平静。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世界,他在用心细细寻找身边每一处的快乐和美丽。
在史铁生这样的巨人面前,有时觉得自己真的很渺小。时常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挫折唳声叹气,甚至停滞不前,孰不知也就是在这叹息声中错过了更多。回头想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每天可以自由惬意地做着想做的事,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生活赋予的特别经历,好好珍惜每一天,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祝福他,史铁生,祝他的身体和心灵上每天都存在着阳光的温暖,祝福他可以继续与命运抗争,继续顽强地走下去。他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白来一遭,因为他品出了生活的真谛。史铁生说,如果让他来选择墓志铭,他会选择这样一句话:“我轻轻的走,正如我轻轻的来。”扫尽尘嚣。
第三篇:《病隙碎笔》读后感
学生习作
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读《病隙碎笔》有感
“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他,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的那么准确:“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然而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呢,生活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可以随意调换,也不可能千篇一律。
《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通俗易懂并且生动的语言写出了关于我们人生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史铁生有严重的残疾,但他仍然坚持地在写文章——在他三天一次透析,整天与病魔抗争的时期,他完成了《病隙碎笔》。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生命体验的记录。他随着年龄的增加,写作的时间将不断减少。也许正因为这样,他对于病痛不畏惧,努力留出时间对人生意义等去进行思考,所以也有了对“成长”、“生病”、“爱情”、“道义”等的感悟。
看完《病隙碎笔》,顿时觉得史铁生不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个哲学家,一个有很高文学功底的伟人。史铁生,我曾反复地咀嚼着这“铁生”二字,一个因双腿瘫痪而投身写作的人。或许上天给了他过多的信任,让他经受着磨难却依然坚强的活着。很难让人相信以上对于拜佛这事儿的看法竟出于他的文章。甚至于轻松地说他的职业就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对于一个有着这样经历的人来说,沉郁、沮丧才是人们对他的认识,可在《病隙碎笔》中,我终于看清楚了他,终于感受到了他的一颗善良、智慧、自我的心。拥有化苦难经历为人生哲理的本领,用一支笔驰骋在依旧充满生命力的大地。
史铁生没有躲避生命必须面对的问题,他用他的智慧一一解答了这些问题,也领悟到了很多道理。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生命给我们每个人的提问都不一样,怎么样去回答生命抛给你的问题正是我们对生命的态度,于是,不再苦苦追问“公平吗?”“为什么?”我会抓紧每一寸的时间,继续、和继续的继续。
第四篇:病隙碎笔读后感
灵魂的洗礼,生命的追问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写的一部长篇哲思抒情散文,全书共六部分,两百三十六则。《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通俗易懂并且生动的语言写出了关于我们人生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繁琐的推理或考证,也没有精美的段落,有的只是朴实的陈述与精辟的思考,甚至是对于生命的幽默的调侃。
命运与生活
李泽厚说:“哲学探索命运,文学表达命运,宗教信仰命运。”《病隙碎笔》开篇第一句,便是“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生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我们常听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作者把生活比作戏剧,我能读到的就是生活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作者承认生活存在差别的,接受上帝安排的命运,不埋怨上帝对自己的不公。从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对于病痛、残疾,作者并没有自卑与怨恨,而是以他豁达乐观的心态理智地去面对,并将之展现与我们的眼前。他对生活的坦然与豁达,使我对他的坚强的意志无比钦佩。一个每隔三天就要做一次透析,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地走——从他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他的身体里去的人,他如此坚强的活下来,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与学习吗? 作者曾这样调侃:“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对生命的豁达,对死亡的正视,从自然层面上升到一个哲理层面,从而超越了个体与自身的命运局限,提出了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的道理,过程的精彩才是生命的精彩,“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也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坏运更利于你去创造精彩的过程”。此岸与彼岸之间,史铁生选择了彼岸,但是彼岸只能去跋涉,不能抵达,目的只是过程的方向,创造了过程,也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他把死亡是一个节日,就好像苦读时盼望有一个轻松的暑假。是的,生命有不能承受之重,亦有不能承受之轻。死不带去的一副皮囊,有时反而禁锢着人的心,灵魂。人生在世,庸庸碌碌还是叱咤风云,最后终归要化尘化土,那么,与其把死亡说成是生命的结束,倒不如说成是一个漫长的节日来
的豁达了吧。只不过,这个节日就像夏日午后的小睡,一经睡去,不知道何时再醒来了。
尘世犹如浮云,人生弹指即过,是福是劫是祸?齐克果曾说:“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走这条道——跨过叹息桥进入永恒。” 死亡是我们的生命的一部分,它在长路的尽头守候着我们,我们是无法拒绝的。这是我们唯一的路,我们无法回避,只有径直地走过去。但当我们走的时候,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一路播种一路耕耘,让身后的路鲜花遍地插柳成荫。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只在乎过程本身,结果怎么样,那都是次要的。过程本身就是结果,感受我们一生应该感受的,经历应该经历的。在历史的洪潮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无中来,回无中去,谁也不是谁,就像在过100年谁又会记起我们呢?亲情、爱情、友情,才是我们在这短暂的行程中最真实的存在。人生就像那把三弦琴,一头连着希望,一头连着生命,两头绷紧了,人生才叮叮当当的充满生气。人的命就像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忏悔与反省
“凡你描写他人描写得(或指责他人指责得)准确——所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惟妙惟俏——之处,你都可以沿着自己的理解或想象,在自己的心底找到类似的埋葬。真正的理解都难免是设身处地,善如此,恶亦如此,否则就不明白你何以能把别人看得透彻。”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能描写或指责得“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要不就是因为在自己身上看到、反省到真实存在的劣根性,要不就是自己极为熟悉的人有此劣根性。人最为了解的,应该是自己;而除开自身,便是极为熟稔的人。要不你怎么能把别人的所思所想分析得如此之透彻?难道对于一个仅仅见过几次面的人甚至是毫不相识的人,你就能做到对他彻底的分析,如解剖过他一般?若真能如此,我能想到的唯一的解释便是,此人具有特异功能,他有读心术这门高深的绝技。在武侠电影或连续剧中,我们常能看到身怀此绝技的人,任何人在他面前,毫无隐私可言,非常可怕。然而现实中呢?在现实中,会读心术这一类对我来说是恐怖的绝技的人,大概是不存在的。那么,即使你是多么有天赋、有能力的心理学家或逻辑学家,也无法推断到一颗陌生的、复杂的心的声音吧。所有的深刻的描写,都是从忏悔和反省中来的。
看到这一段文字,我不由得想起一个人,他就是先生鲁迅。上世纪初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我们在先生的作品中可以说是窥尽所有。先生出于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问题。在他发表过的那么多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对国民性的弱点理解得相当透彻,相当深刻,简直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那么些小说,把国民性的弱点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先生创造的阿q这么个典型的人物,集中表现国民的劣根性。阿q性格形成的原因,除了封建的政治、经济等原因外,还有传统的封建思想。能将阿q描写得如此透彻,即使是一个世纪后的现在,我们也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难道不是因为先生自己身上有阿q的某些劣根性?先生在深沉的强烈的自我反省中看到自己一些落后的、消极的思想,并加之他对自己所处的当时的社会清醒理智的认识,才能写得如此尖锐与暴露。
无论是作者所说的“忏悔”,还是鲁迅先生的自省,在我们当前这个时代,都是必须的。前段时间的“小悦悦事件”,已经被讨论过很多回了。有人这暴露了当代社会的冷漠,有人说是父母的看管不善,有人说是交通知识不普及,还有道德的缺失······经过这些年的扶跌倒老人反被诬告的事件层出不穷,之前有位网友发布了一条说说:“生命的宽度就在于:走在路上,看见一个老人摔倒,所有人都上去扶她,让她一时不知道该讹谁!” 只有忏悔和反省,才能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
爱情与欲望
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残疾人的爱情与欲望的问题,最终上升到所有的人。就我个人而言,提到性与爱,在国外,不得不提的是《情人》的作者,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我看过的是早年王道乾先生翻译的版本,译得极好,可以说是诗意满篇。在《情人》这一薄薄的一小本子里,杜拉斯极尽描写之能事,将性爱描述成一种文化,一种爱情的表达仪式,真是露骨而又大胆,却无丝毫龌龊之感。在这本《病隙碎笔》中,作者也有这样的表述:“性······已经成长为一种语言,已经化身为心灵最重要的表达与祈告了。当然是表达爱愿。”而在国内,我最愿意想到的是90年代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争相打印、传阅的《黄金时代》了。作为文坛边缘第一人的王小波,对杜拉斯也是极为推崇的。虽然小波自己也
说了,自己描写性爱,是“对过去时代的回顾”,“在非性的年代里,性才会成为生活的主题,正如饥饿的年代里吃会成为生活的主题”。
这两位作家对性的描写,既不媚俗,又不肮脏,而是将性作为人的一部分来诠释。孔老夫子说:“食色,性也。”也就是说,性如果得不到,就会成为人性的障碍。残疾人也是人,是人就该有人性,应该勇于追求自己应有的人性。史铁生告诉我们,残疾人也有争取爱情和欲望的权利。我想我们该做的,就是以正常人的眼光看待残缺(包括心灵的残缺和身体的残缺)的人。
史铁生说佛,说上帝,他似乎对于这些,并无确定的界限。对于佛法,他敬重,却没有皈依,因为自认无知。对于上帝,他的认识是,上帝不许诺荣光和福乐,但会给你希望。对于宗教上的信仰,史铁生似乎并无一个坚定的判断,是或者否。
史铁生的文字有一种苍凉的况味,是那种从炼狱中发出的不屈呐喊,是穿越苦难在风雨中翱翔的黑色海燕。《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在病痛中书写的对生命的了悟,质朴无华的文字,冷静睿智的思索,表达了他对人生各种不同境遇的体验和感受。他用勇气去超越痛苦的智慧,以我现在的人生阅历,是绝不能很好得地理解的。但又何妨,就把阅读《病隙碎笔》当成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生命的追问,虽然我对它认知浅薄。
最后,就让我以他的一句很出名的一句话作结尾:“(请你支持www.bsmz.net)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
第五篇:《病隙碎笔》读后感
《病隙碎笔》读后感
基督教的信徒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上帝,让上帝来操控着人的贵贱尊卑与智愚贫富,罗织着世间一切真实却又漂泊不定的情感。但如果,当那人可以控制这一切,洁净心灵,另开一扇窗时,他也就从平凡之人一跃成为黑夜中最璀璨的明星,而史铁生,就是这样的人。
《圣经》里说:“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时,就必然会再给你开一扇窗。”上帝让史铁生平静地生活了21年后玩笑似的赠予不健全的躯体,干脆利落地折断了这个少年刚舒展的羽翼,硬生生地毁坏一个生灵的梦想。但他并未被击倒,反而自己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换一种生活方式来享受。他不再为自己的躯体而发愁,忐忑不安的想法早已灰飞烟灭,满腔的爱,让他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曾经有位记者问史铁生的职业,他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话霎时听来不失调侃,可仔细一想又何尝不是呢!他的一生,病痛接连不断,此病未去彼病又来。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并且积极对待生活。他说:“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是啊,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鼻塞了,才了解鼻通时呼吸是多么顺畅……人总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感慨万千,可是真要等我说出来,能在笔间流泻下的却也无几。很多都只能心领神会,不是几个文字就能表达的;也有些还未能看懂。我想也许是我阅历不够,无法理解他的逻辑思想吧;也或许是我的那个灵魂的自我太局限,无法够及他的高度吧。
吴元帅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病隙随笔》读后感(精选多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79480.html
- 上一篇:《目送》读后感(精选多篇)
- 下一篇:《皇帝的新装》读有感(精选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