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理想》读后感(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7 10:25:17 网站:公文素材库

第一篇:《理想》读后感

有时候,常常会觉得,自己其实只是一艘船舶,而生活则好比是一片茫茫的大海,当我们行驶在茫茫的大海上,眼前一片迷茫.因为没了理想,就仿佛徘徊在海中央,找不到方向……

人生,我们人的这一辈子,就是那么一条路,一条坎坷曲折漫长无尽的路,而每当我们茫然地走在十字路口,却不知向哪走,只因为我们的心中却少了那份不可抛弃的理想!没有了理想,便没了希望,没了目标,没了目标,也就没了前进的方向,只能站在原地,不知所措,碌碌终生.

其实,一个有理想的人,就不会有空虚的时间用来荒废,作者流沙河,在自己的写作生涯中,曾屡次"碰壁",也曾多次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在种种原因的迫使下,流沙河被迫停止了他的写作生活.但流沙河并没有放弃他所爱的,理想之花也尽管暂时被无情地摧残了,可那份信念,那份执着,依然支持着他,因为理想已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深根!!

是啊,人的一生就是为理想而奋斗,为理想而存活,当理想已在你的心中不复存在的时候,那么,你的生命也将失去其本身的意义与价值,把握住现在所拥有的理想,就是把握住了现在的生命!

当我们依靠理想而得到了荣誉,也请你集注,千万别被理想冲昏了头,一但沉浸在荣誉的海里,便无法自拔,忘记了自己本身的理想,也便堕落了……

第二篇:理想读后感

转眼18年过去,我离开了我的家乡,我的父母,来到了北京,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原以为大学生活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自己想干什么就可以随时随地干什么,但现实总是无情的把我从美梦中拽出来。

激烈的竞争完全不亚于高中,全国各地优秀的学生汇聚在林大,生活学习都要自己打理,自己要考虑的事情有很多很多。俞敏洪从a班被调到c班,一开口就被老师误认为在说日语,自己的读书量完全比不上其他同学……每个人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我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心态,虽然自己的聪明比不上别人,但我还有一种能力,那就是不懈的努力。别人五年干成的事情我干十年,十年干成的我干二十年,二十年干成的我们干四十年。我们做不成雄鹰,我们可以做蜗牛,一样可以到达金字塔顶端,一样可以实现我们的理想。

理想,我的理想是什么?仅仅是几年后抱得研究生回吗?考完研究生呢?万一考不上呢?进了大学就是大功告成吗?未来的路就一定平坦吗?俞敏洪说,实现理想这个过程要有艰苦奋斗、忍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要不断地把自己的心胸扩大,才能够把事情做得更好。

其实一开始大学生活给我的印象不是麻烦,而是感动。感动学姐每天都陪着我们,不怕头顶着烈日;感动班委毫无怨言的组织班级活动,做好班级工作;感动室友们的嘘寒问暖。。。。。。俞敏洪说过,“如果我们的生命不为自己留下一些让自己热泪盈眶的日子,你的生命就是白过的”。我在大学收获了很多感动,收获了就应该有所奉献,把自己的感动传给更多更多的人。

俞敏洪定义了良心的概念,他说,良心就是要做好事,要做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的事情,要有和别人分享的姿态,要有愿意为别人服务的精神。有良心的人会从你具体的生活中间做的事情体现出来,而且你所做的事情一定对你未来的生命产生影响。其实分享很简单,分享你所拥有的东西,感情、思想、财富,哪怕是一个苹果也可以分成六瓣大家一起吃。大学让我体会到了分享的幸福。

大学里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看书。俞敏洪用五年时间读了八百多本书,几乎是一个图书馆。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如此好的资源,我们没有理由拒绝,没有理由不屑。进大学不是仅仅来学专业知识的,要读大量大量的书,才能够有资格把自己叫做大学生。

大学绝不是我们学习的终点,而是我们生命的起点。人的进步是一辈子的事情,在挫折中进步,在感动中进步,在奋斗中进步。俞敏洪说,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

第三篇:《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的前提是什么?无非就是“爱”,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岗位。我们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的东西是他的职业。你不爱这个职业,这个职业也不会爱你。没有了“爱”,你就不能从教师这个职业中获得乐趣。 教书会枯燥?是以前的我不曾用心,不曾将爱付诸于行动中;不懂将学习与生活接轨。教师要创造什么?教师创造知识,教师创造人生。知道自己的职业无尚崇高美好,所以一开始热情高涨。更把这一切看作是一个瑰丽的梦,决心在其中描绘出灿烂的未来。可日复一日纠缠在“对”与“错”中,一次次在苦口婆心的劝说中走来,对学生终有了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与苦恼,遭遇这样或那样的困境。“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校园的生活很无奈。”我们竟和重重压力下的学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再来回忆当时的想法,是觉得自己太计较于“得与失”之间的平衡,却忘了教师是一个讲究奉献的职业,忘了要“梦想成真”首先必须要对梦进行投资,而再来对照自己所谓的付出

“许多的文学著作和社会科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德育力量……”“如果一个孩子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籍中寻找到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得以净化自己的心灵,书中的道理往往就成为他人生的坐标。”是啊,读书不仅能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增长他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升华人格,而这不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最重要的任务吗?鼓励孩子们读书,也许会使学生的负担加重一些,但是当孩子们从书中找到了榜样、当孩子们从书中学会了做人,当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陶冶,那么这种所谓的负担能使他们受益终身,这样的好事为什么不坚持呢?

“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学校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学生去多读书,读好书……”我想,今后我不仅要坚持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还要在这方些面加强指导,比如读什么书、怎样读、要创造性地组织孩子们进行读书比赛,如把他们所读书的概况讲给同学们听、指导他们写读书心得等等。总之,要像朱市长所说的那样,“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学生去多读书,读好书。”

第四篇: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只要我们有梦想,只要我们在行动,我们就会不断地前行。只要我们不断地前行,我们就会实现我们的梦想。”这是我最近在读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给我留下的极其深刻的印象。

朱教授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教育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的机遇;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探索。激情、诗意、机智、恒心的源头活水就是理想。我愿意跟随有梦想的教育家朱永新教授,行走在充满理想和希望的新教育之路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最终改变我们目前的教学环境而不懈努力。

朱教授在书中谈到了他理想中的学校,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而我对朱教授所谈到的他理想中的校长,有很强的共鸣(本文来自公文素材库WWwww.bsmz.net)。是的,校长就应该是一个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使命,具有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校长;应该是一个珍惜学校的名誉胜过爱护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生命的校长;应该是一个不断追求自己人生理想和办学理念,具有独特办学风格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善于协调上下左右关系,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以促进学校发展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并能成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出色的组织者和身体力行的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给教师创造一个辉煌的舞台,善于让没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使学校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的校长。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就应该以此为一面镜子,事事对照,时时对照,日臻完善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第五篇:《大学的理想》的读后感

简谈读《大学的理想》的感受

看了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神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约翰·亨利·纽曼的《大学的理想》,感受颇多,最深的莫过于让我想到我所经历的教育以及在我身边的教育及学习生活的种种现象。

我们知道,纽曼是19世纪自由教育的伟大倡导者。他主张大学应该平等、完整地传授各种知识。大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智能力。在《大学的理想》里,纽曼积极阐述了他对自由教育的观点,对大学性质、职能等的看法。其中很多观点,对今天依旧有许多积极的意义。这或许也是《大学的理想》一书出版过百年依旧没被淘汰的原因所在吧。

一、全面发展

纽曼认为,或许我们多数人也会认为,“大学首先是个接受教育的地方,是个能从众多学科中获取大量知识的地方。”这让我想起刚开始进入中南民族大学时,不管是教我们教育学的老师,还是其他公共课的老师,都劝我们教育学的学生要多看其他领域的书,拓展知识面。特别是教我们必修课的老师,更是建议我们有机会就多看些哲学方面的书。我们不可否认:各科知识间是相通的。学习哲学是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的。但是,一个拥有哲学思想的人更善于逻辑思考,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能更好地处理各类困难,更能表现出一种绅士风度??

纽曼认为:“知识是扩充思想不可缺少上午条件,是达到思想扩充的工具。”扩大知识面,多学多看,而不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这样,才不会使自己的眼光过于狭隘。不会因为离开自己的专业就成为一个“无能”的人。不仅是我们学生,你看当今世界各国的军队建设现代化不也要求全军指战员一专多能,一个士兵掌握许多装备的操作么?当然也不能光把目光瞄向军队,就说普通的我们的群众吧。有多少人敢说自己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完全对口?难道我们的工作与专业不对口我们就不能工作了吗?显然是不能这样说的。

刚来到大学的那阵子,我曾迷茫过:大学究竟能给我什么?在这四年里,我究竟能得到什么?或者应该去学写什么?当自己的专业跟自己的想象不太符合时,该何去何从?不过现在我体会到,或者说我认为:大学,需要给我们的不再是每次考试都得高分,不再是不断地向我们输灌教材上的东西,而是教会我们去自觉,去自我学习,自我成长,锻炼我们快速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让我们去跟上时代的步伐。让我们??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学好那几本教材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去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去充分利用图书馆那260万册书,学好想学的,需要学的,为以后用得着而学的。试想,我们若是一个知识充实,适应性、学习

能力强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纵然专业不对口,又有何惧?重要的是,你符合别人的需要。当然,我们需要多看多学,扩展知识面,也不能说为了怎么样怎么样才去看哪方面的书,我们学习不应该过于功利性。

二、培养理智,弱化功利性

在纽曼眼里,大学的存在既不是为了使人变得有学问,也不是为了工作做准备,也无法使人变得崇高神圣,而是为了获取知识做准备。大学的真正目的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并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发展。“拥有知识能以习惯的方式为我们所用,尽管从知识身上我们不会得到其他的好处,也不会对任何直接的目的有益。”“我主张,拥有知识是为了知识本身,而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能做些什么。”然而,放眼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经历,我们现在的社会有多少人还能坚持“为知识本身的目的而追求知识”的?我不得不承认,我身边的同学的学习(有时我自己也如此)以及我所经历的大部分教育阶段,尤其在中学阶段,我们的教育太功利化了,我们的学习太功利化了。

在初中,从初一开始学校为学生制定的“培养目标”就直指中考;在高中,从高一开始学校也致力于为学生三年后的高考做准备。无须去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只要学生三年后知道踩点拿分给学校提高升学率就行了。同样的,我们学生自己,好多人也是以功利的思想去 学习的。哪一科关系到毕业问题,关系到奖学金,关系到升学,就只去埋头苦练,考试的时候知道依葫芦画瓢就行。事实上,高中的我,也确实如此。

那么是不是说,在大学里就不存在功利性的学习了呢?确实不能这么说。记得我们心理学老师就对我们说过:“我觉得你们有些同学学习太功利性了。要上的课就学,不上的课的书就不看了。可是你能保证以后你用不着吗?你能保证你考研或是考博,有或是你参加工作的时候用不着吗?”诚然,刚上大一的我们,还是有很多人这样的。要上的课就去学,不上的课就不学。甚至于,对于《军事理论》这样的开卷考试的科目,许多同学竟也不去学了。只学“重要的”两三门课。可是,即使是开卷考试,听课和不听课的效果自然是不同的。恰如心理老师说的:“很多事,你也许觉得没必要,但做了和没做是完全两回事,效果肯定是不同的。”惠韦尔在1837年出版的《论英国大学教育的原则》中就提出:“考试不过是手段,不是目的,这一点应始终牢记在心。”的确,考试不过是一种形式,学没学到东西,关键还得看自己。所以,我们应该在学习上少一些功利性,学到知识,提高自我素质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纽曼作为一个在自由教育领域非常优秀的大师,我们不可能简简单单就领略完他的精辟的见解。要吸收纽曼大师的观点的精华,还需要我们多的努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理想》读后感(精选多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7948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