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打破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7 10:27:39 网站:公文素材库

第一篇:读打破思维里的墙感言

这本书里面提到了很多现代人的想法与行为,对此进行了一些解析与建议,感觉受益匪浅。

比如,书里面提到的“心智模式”,每个人的心智模式都有自己的局限。以前以为双赢总是对的,其实不然,这要看是在什么环境下。如果你想与对方有长远、持续的合作,这时毫无疑问是选择双赢www.bsmz.net)成为一个历史名词逐渐离我们远去,由此人们把对于土地的渴望转变为对于房子的渴望。有房才嫁女,有房才安定,有房成了幸福的基础,有房成了许多人奋斗的目标。这也就造就了现如今房地产业的火爆景象,国家数次出台政策抑制房价,但是收效甚微。这其中或许有挡不住的刚性需求,但根植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民族性格中对于土地的需求无形中也加剧

了买房热。

由此,古典提出房子消灭梦想无疑是对这一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性格的一种挑战。但是不可否认,时代在发展,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房子真的是我们最好的归宿么?安稳与踏实有很多种,不是只有房子才给的了。就像书中写的巴菲特一样,我想住在灰色小楼里的他一定比许多住在大别墅里的暴发户心里踏实的多。古典希望我们破除的就是一种房子给我们的安全感,或许房奴们辛苦并快乐着,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已将自己的未来奴役。

房子是压在年轻人肩头的一坐山,就业又何尝不是呢?

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一直将出仕作为读书人的毕生追求。当年孔老夫子周游列国,就将安定天下视为己任,为后代所有的读书人树立了榜样。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的科举制为所有的读书人开辟了一条功成名就的大道,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寒窗苦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他们共同的目标,当然有朝一日考取功名,还可光宗耀祖,衣锦还乡。中国古代的统治者通过这样一种巧妙的手段揽天下英才于囊中,同时引导着他们朝着封建统治需要的方向发展。不得不佩服封建统治者高明的政治智慧,一代代的读书人在同一条生产线上被批量化的生产出来,一等品入朝为官,二等品坐镇地方,三等品不妨开个私塾继续生产,说不定还能出个一等品也算是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一种安慰。

深究这些读书人的心态,其实无论多么宏伟的志向,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最终归结到物质上是一种吃皇粮的光荣与安稳。中国古代的官员只要任上无差错,为官一般是一个可以做到告老还乡或寿终正寝的安稳职业。这也难怪那么多人对此趋之若鹜,头悬梁、锥刺股也在所不惜。更何况在一个讲出身、讲家世的时代,“士农工商”这一人为顺序又在我们的民族心理中写下来浓重的一笔。入朝为官由此成为一种无上光荣的职业,哪怕俸禄微薄,但精神上是富足与安稳的。从商虽然可以过上不错的物质生活,但确是一种不被政策支持的职业,不仅地位地下,财产也缺乏法律保护。

这一民族心理投射到当今社会,考公务员热无疑是它最好的佐证。如今的大学生纷纷将考公务员作为自己毕业后就业的一大选择,甚至早在大三就开始花力气准备公务员考试。我的父母也希望我能在毕业后考取公务员,原因很简单:安定。没错,公务员和铁饭碗几乎划等号,我们依赖这一职业所带来的安稳,我们

也依赖这一职业所带来的体面。在这个市场经济的时代,从商已变的无可厚非,甚至金钱已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但是公务员这一职业依然具有不可阻挡的魅力,不得不说是这一民族心理使然。

关于这一方面,古典有“职业安全感奴隶”的阐述。我们周围的大多数人都是有着工资不高但是安稳的工作,我们不想过他们那样的生活,但又害怕做出改变。其实是我们太渴望安稳,又太缺乏安全感。“安全感是一个力量强大的主子,他用一个看不见的牢房来囚禁他的奴隶们,这个房间用恐惧做墙,用恶毒的信念做水泥。”这一次古典希望我们冲破对职业安全感的束缚,又一次挑战了民族的传统观念,他鼓励我们尝试,但不是盲目的随便尝试。很认同他的这句话:“你的潜能好像你的咨询顾问,如果一开始你信任他,他就会越来越努力,为你做越来越多的事情。”其实给我们安全感的不是职业本身而是我们自身的能力,有能力的人走到哪里都自信,无能力的人则会时时自危。

最后我想来谈一谈“有趣模式与无趣模式”。这一现象的形成同样能从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找到答案。

我国是一个大陆性国家,出身于大陆上的民族与生俱来有一种安于现状的性格,于此相反的是岛国的民族一般更具冒险精神。因为土地与资源有限,地理条件迫使他们不断探索外面的世界。而富足的大陆使人们很容易满足于现状,小农经济更是进一步将人们束缚在土地上。从古至今,“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等一些词语常常被我们念叨在嘴边,一直被灌输于我们的脑海。我们这个民族一直活在天朝上国的自信中,的确,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但是走入近代,清朝的闭关锁国使我们背上了“东亚病夫”的耻辱。清政府为何如此自信,不正是我国对地大物博的盲目自信与知足所致吗?

于是我们奋起反抗,但是当落后就要挨打被提出半个多世纪以后,当改革开放的成果让中国的gdp总量跃升为世界第二后,我们是否还记得当年的那份忧患,那份自强的决心?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我们不必极尽所能创新救国时,我们心底的那一份知足安乐就又慢慢占据了我们的心灵。

如今有多少大学生上大学是为了充实自我、潜心学术?如今又有多少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己任?上学是为了毕业,经营企业是为了赚钱,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渐渐丧失了尝试的勇气。正如古典所说:“无趣之人常常是无胆之人。”我们总是认

为做好本职工作就好,对一些新生事物不屑于尝试,并将其归结为无趣。“乐趣来源于全情的投入,而不是投入后的结果,正式因为这样,乐趣可以是无条件的。”中国为何在基础教育上遥遥领先结果却在世界教育水平的比较上输在了高等教育?为何西方的孩子学得快乐,中国的孩子学得痛苦?我们的教育不鼓励尝试,我们的教育希望我们接受原有的东西,所以我们失掉了乐趣,失掉了创新,学会了知足,学会了安逸。是啊,我们原有的财富很多,但那都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如果没有创造,我们的后代岂非要坐吃山空、一贫如洗?国家提出素质教育,提出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正是意识到这一现状的表现。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克服这一民族性格,以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这是古典想告诉我们的。

书中的每一类问题几乎都可以从我们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找到根源,历史是现实的镜子,通过历史我们可以投射现在,在时间的维度上我更加深刻的理解本书,作者的每笔一都有对现实热点的思考。

古典的书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点明了我们民族性格中束缚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因素,对其作出驳斥,并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们去克服这些根植在大多数人心中的弱点,具有很强启迪性与可操作性。他的观点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他的方法却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他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思维,帮助每一个中国人更好更快地适应这个瞬息万变高速发展的时代,更自信地迎接全球化的挑战。

第四篇:《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小人物 也可以成功

——读一本好书《拆掉思维里的墙》

一度很迷茫。09年毕业,只身来到云南,工作两年,近况不算好不算坏。如果以工作待遇来衡量我的成功,那我是失败的,因为两年没涨过一点工资;如果以职位提升来衡量成功,那我也是失败的,因为两年我还是一个普通员工;如果以感情美满来衡量成功,那我还是失败的,因为两年我还是只身一人;如果以存款积蓄来衡量成功,我仍然是失败的,因为两年我几乎每个月都是月光。

也许成功是属于少数大人物的,我们这样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小人物注定与成功没有关系。

也许有人说,你现在一无所有,但是你有年轻的资本啊,你有无数的机会啊,以后你就会成功的。那么,请问,谁能保证我的未来一定有房有车、家庭美满、名利双收呢?又请问,世界上那么多和我一样的年轻人,谁能保证每一个人都能摆脱小人物的命运成为大人物呢?再请问,那么那些上了年纪的平凡小人物,机遇机会更少了,那么他们是不是没有了成功的可能呢?

再退一步来说,如果有那么一天,我过上了我梦想的生活——我的工资涨了,我的职位提升了,我的家庭美满了,我的积蓄丰厚了。那么我就成功了吗?那么现在正在过着我梦想生活的人,那些看起来什么都有的人,他们就觉得自己成功了吗?

读这本书,第一次看到一个对“成功”不一样的定义。书中说到:从词源来说,success这个词来自中古英语“succeden”,前面是拉丁

文前缀“suc”代表:“靠近,接近”,后面是一个代表“走”的词根“cess”。所以“success成功”这个词的本义,不像今天我们理解的那样:有钱、超过别人或者是最终达成一件事情。那都不是成功的真正意义。成功的真正本义应该是:越走越近。

这是我听过对成功最好的解释。

其实,如果把成功当成是一个目的的话,那么,我们永远不会获得成功,因为目的一旦达成,你曾经以为的成功感会很快消失,目的如果达不成,你会因为没有获得成功而沮丧。成功应该是投入到你想做的事情中去,忘记成功这个目的,只享受这个越走越近的过程,这样的成就感才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附加在外界价值上的。

书中讲了一个故事让我印象很深刻。

有两口子,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创业,做火腿肠生意。当时民营企业刚刚起步,全中国做火腿肠的也没有几个,火腿肠的销售主要是靠渠道。两口子奋斗好几年,从当地政府手里以5万一亩的价格,用150万买了30亩地,盖起来第一个厂子,过了几年,厂子的效益还好,于是他们花了300万买了第二片地60亩。

90年代初,他们的厂子做得最好。他们的产品占据了河北、内蒙等三个省市的市场,纯利做到过1000万。因为经营的得这么好,男主人还当选过当地人大代表。后来火腿肠竞争进入品牌竞争的时候,他们没有这方面的概念,所以就被双汇这样的牌子打了下去,工厂开始减产、裁员,每况愈下,每年纯利也就几百万了。

正在为这个发愁的时候,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当地政府要拆迁,

要收回这30亩地,给他们3000万,这对于两口子是个大福音:有了这笔钱,他们可以好好经营他们另一个厂子,打个漂亮的翻身仗了!就在这两口子拿着钱想着如何把生意做好的时候,又接到通知,那片地也别干了,再给你们6000万!

两口子奋斗了30年,面对这样一个局面:手里面突然有了一个亿,而厂子没有了。命运夺走了他们本来做得艰难的工作,然后塞给他们一个亿。你觉得这是坏事还是好事?

这两位拼杀多年的企业家在一个亿面前,关于工作的价值观彻底崩溃:我们干这么多年,都比不过两次拆迁,那么我们这么多年奋斗到底为了什么?我们又用什么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呢?

这个故事中的两口子,在世人的眼中应该算是成功的吧,因为他们身家过亿,这是很多人看到会激动得数都数不清的一个数字。但是在他们自己眼中,他们不但没有获得成功感,反而陷入了迷茫。同样,在别人眼中,他们钱是有了,但是没有谁会真正的认同这就是成功,最多就是说说他们运气真好。

也许他们如果继续艰难的经营着另外一个厂子,一步步的让这个厂子发展的更好,也许他们一辈子都赚不到一个亿,但是他们仍然是很成功的,因为他们这个不断打拼的过程本身足以让他们获得越走越近的感觉,而这就是成功。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如果把成功定义为100万,那么当你有了100万的时候你发现无数人有了1000万;如果把成功定义为一套房子,那你又会渐渐发现无数人都住着别墅;如果把成功定义为高官厚

禄,你会发现无数人坐在比你更高的位子上,即使当上总统、首相,那也是几年就下台的买卖。武侠小说里面有一个“孤独求败”,他是武林中最高的高手,他成功了吗?别人看来是的,但是当他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任何对手的时候,他拥有的成功感只是暂时的,随之而来的是失落、孤独甚至崩溃。

我们可以追求物质,因为那是我们生活必须的保障,也是我们过得更好的基础。但是以物质为最终目的的人终究是失败的,因为只有两种结果:一是达到了,越来越贪婪,二是没达到,越来越失落。其实我们的目标有除了物质之外更好的选择,比如经营一个幸福的家庭,比如一份有益于社会的事业,再比如追求一个不断完善的自我,又或者是为那些需的人提供帮助。往往,给予比索取更有幸福感,更容易获得内心的成功。

我们都是小人物,我们这一生也许有机会成为大人物,也许没有。这都不重要,这跟成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我们要不停地走起来。就像书中说的:

“如果你有一个梦想,那就去捍卫它;如果你有一个目标,那就去争取它。走起来,当你走在人生之路上,没有必要去羡慕那些走在高处的人,也没有必要轻视那些走在你后面的人,因为成功不是生命的高度,成功是生命的速度。成功在你此刻的脚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当你疲惫,那就歇息。

当你苦恼,那就哭泣。

当你快乐,那就小小地忘乎所以。

只要你继续前行,你就在成功。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当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第五篇:《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201*.3.1 余世育

前段时间买下了古典的著作《拆掉思维里的墙》,对我自己而言这是看后比较有感触的一本书。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对于幸福、成功、事业,我们往往纠结于世人的看法?这些固定的思维方式,在我们脑海中处于相当强势的地位,它们驾驭我们,操纵我们,束缚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剥夺我们的热情和希望,让我们在碌碌无为的平庸状态中变得心安理得,在浑浑噩噩的麻木生活中变得浑然不觉。

《拆掉思维里的墙》强调了人的思维模式不要固定不变,要经常随事物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要变换角度,不然就会思维定式,给我们认识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阻碍。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客观事物的存在并不因为我们而改变,只是因为人的心智模式不一样,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当别人做不到什么的时候,他们就想要告诉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么,就得去努力争取。”这是《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感动了很多人,也很好的理解了成功这个词。坚守你的梦想,只要你一直在人生之路上前行,你就是成功的。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当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试着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样简单。

就好比我们保险的营销前线人员,有些人做了很久,比如有些做了8年的,感觉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但是却发现做了这么久,职级上没有太大的变化,遇到了瓶颈。其实我觉得这所谓”8年的经验”到底是一个经验用了8年还是真的有了作为一个前线营销人员,环境的变化是非常快的,这更加需要我们用变换的角度去看问题。不能墨守成规,更不能犯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每天都要不停的思考问题,领导说过:“思考是最痛苦的一件事,因为思考要花很多很多的时间”,但不思考将会更加痛苦,没有价值的人将会很快被替代掉。

3月好利也即将要停售了,如何突破思维,将停售战役打好,是我要多思考和关注的问题。3月,希望自己能拆掉思维的墙,也能撑起博罗的墙!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打破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精选多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79662.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