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在法国读博士》读后感
读《我在法国读博士》有感
大一第一学期的那天,偶然在图书馆小说阅览室看见这本书的名字,我就毫不犹豫地取下了它。翻了翻,浏览了前两页,我断定,这一定是我大学里必读的一本好书。
《我在法国读博士》讲的是,我国国家机关一个外事干部被派往法国公费留学,由于自己的勤奋努力和周围众多中外友人的帮助,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成功获得法国文学硕士、博士学位的事。这件事是主线,但,其中作者结合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他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及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描述了中国留学生、外国留学生以及法国学生的学习生活,反映了法国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和社会道德。
这本书是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的好书,看完它,我受到了许多方面的启迪。
其实,选择这本书得当初就是因我看到前几页中描写的作者在遇到优越的新工作环境、条件和出国留学深造但困难重重的两种选择下,最后想起了母亲的临终教诲:“你要努力学习,艰苦奋斗,这是我们的唯一财富。”这些话在母亲去世后一直激励着他,鞭策着他,使他考上大学,当了国家机关的外事干部。父亲在他三岁时去世。母亲因悲伤过度而偏瘫,但仍竭力照顾,教导她和哥哥姐姐,她相信知识和学问终会有用,对儿子的学习一直抓得非常紧……经过再三思量,他最终决定放弃优渥的新工作,全力争取出国留学的机会,去到法国,
完成自己的梦想。作者的情况和我有点类似。从小,妈妈就告诉我一定要认真学习,将来才能有出息,知识就是力量,是我开启世界大门的钥匙,我也从小就认定了这句话,并且现在,我考上了大学,更深刻的认识到了这点。
以前,我总认为,只要熬过高考,就万事大吉,什么也不用担心,可以没有任何负担的在大学里玩,上网,和朋友尽情享受生活。只等着四年后拿着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出去找一份喜欢的工作就行了,生活将会无限轻松美好。但实际是—我在高考时发挥失常,与一本大学失之交臂,只够上一般的二本大学。录取到了延大,目前专业较冷门,需要拔尖才能有好的前景。但延大是在我比较中意的地方,环境清幽些,适合静下心来学习。我的专业—环境科学,也完全是我自己选的,是改善环境,保护地球,造福人类的光荣而艰巨的学科。我自己本性特别喜欢大自然,喜欢到环境优美的地方亲近青山绿水,草原大海,他们使我心旷神怡、心情舒畅。我希望自己学有所成,为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出一份力。
大学校园也比较复杂,真正到这里来生活一段时间,我感受到自己过的完全不是想要的那种惬意、自由的学术氛围、生活氛围。有时,会因脸皮太薄不敢放开手脚去做自己喜欢的、正确的,也是完全应该做的事。大学里,同宿舍同学之间关系比较亲密,常一起去干甚么事,时间长了,也会不自觉的养成事事跟风、失去自我的坏习惯。不但是行动上,思想上的不理智,盲从习惯是最可怕的!
看到这本书,那个最初的梦想又深深敲击着我的心房。我看到作者
面临抉择时的犹豫与最后的选择,以及真正到法国留学时遇到的种种巨大的困难,他的挣扎,他的行动,他的幸运,他的理智思考,他的勤奋刻苦追求梦想的奋斗历程,以及他最终的成功的喜悦。
这本书我读了大概两遍。我如痴如醉的跟着他的经历,仿佛也看到现在的我的挣扎、彷徨。她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法国博士学位是不掺一丝假的,这全依赖他对学习的热情,对许多事情处理得恰如其分。要获得博士学位,其中需要的个人素质是十分全面的。在这里,读博已不仅仅是学习这件单一的事,更需要他对外面纷乱的花花世界的正确认识与得当的远离。但这又不是与世隔绝,束之高阁,脱离社会式的学习与研究。而是巧妙地管理时间,有效的保证了学习为重,深入探究学问有保障,有结交到了许多在各方面有成就的益友,同时领略了法国异域风情的特色,极好的丰富了个人阅历。
留学法国,作者虽有幸受到许多人的帮助,没有特别艰苦的打工经历。但在书中,他也介绍了身边许多留学朋友,艰难的半工半读经历。比如,他的好友玛蒂,一个攻读法国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的女孩,她一直照顾一个老太太,整晚不得空闲,可以看书,所以一年下来连个像样的论文提纲也没写出来。后来老太太去世,她险些流落街头,在作者的帮助下才渡过难关,但由于时间有限,半工半读的生活以及导师的不甚认真,她的论文一直进行得非常慢。还有中国同学张志铭,由于在国内外生活质量反差较大,和妻子闹起矛盾,最后他还是不知上进,只一味抱怨,妻子跟他离了婚,他不专心于学习生活自理能力(推荐访问公文素材库:www.bsmz.nete another man, just like a caged bird, he killed people, but very carefree.the release of his desire to get the infinite.but there is no perfect thing in the www.bsmz.net it.have heard people say: "person"s life is spent in the escape".of course, people are like, or is inherently love their good side.when it is best not to like dr jekyll was evil and bound.
第五篇:读博士申请书
尊敬的老师:
我虽经写过入团、入党、入伍等多种申请书。然从未像这次这样庄重,因为这次追求的是内在的价值,一旦拥有便永远拥有。
今年我已三十有六,似乎不应该与年轻人争锋,可我抵御不了读书的诱惑。记得我在初中毕业的时候,因家庭困难,母亲要我辍学,为此我和母亲争吵过。报考研究生前夕,时任政委亦反复劝阻我,因为当时而临扩编,我是处长的当然人选,权衡之后,我还是选择了读书。
为什么要再次做读书的选择?有人这样问我,我也这样问自己。虽然编一些堂皇的答案并不难,可这不属于我的性格。那么,是为‘仕’吧?作为一名团职军官,文凭的分量几近于零;或者是为名吧?我曾经获得1987年全国报告文学特等奖,优秀散文奖,走作家的路似乎更近;要么是为职称罢?可它对一名行政干部毫无用处。
无需再做任何设问。我想,如果一定要刨根究底的话,它可能发源于我对生活的一种体验。因为我发现,人们看待一个有道德的人,透出的目光是亲切,看待一个有权力的人,透出的目光是敬畏,只有看待一个有知识的人,目光中才盈溢着无限的尊重,并饱含着由衷的敬佩。我向往那份尊重和敬佩。再有,我很欣赏书页中那一片于喧闹、复杂和浮噪之中仍可守的宁静的小天地。
老师们,敬祈你们体凉我,满足我也许是奢侈但不失合理的要求:“往上读。” 写得真好,读书在整个社会如果能够得到这样的认识,那社会就会发展进步。可惜,人们往往要经过千辛万苦之后才能明白这一点。
备注:此选于王沪宁教授著的《政治的人生》原文。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我在法国读博士》读后感(精选多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79716.html
- 下一篇:《我们仨》读后感(精选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