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呼兰河传》读后感3篇(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7 10:31:40 网站:公文素材库
第一篇:《呼兰河传》读后感3篇

篇一:童年——读《呼兰河传》有感

六〇一中英文小学五年级275班 吴祉劲

指导老师 邱霞

今天,我终于把《呼兰河传》这本书读完了。全书由七章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细腻地展现了小城风情,第二部分诗意地抒写了“我”的童年生活,第三部分生动地讲述了小城故事。萧红童年是有趣的、快乐的,可是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心境是寂寞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其实,萧红那时在香港几乎可以说是""的生活,在一九四零前后这样的大时代中,像她这样有理想并与黑暗势力做过斗争的人,都会对这样的生活与束缚不理解,而且从读过她的著名小说《呼兰河传》便知道了她的童年是多么令人向往和愉快,但了解以后才知道或许她都是以好的方面去想,证明了她十分乐观。

从“祖父的园子”表面上看她似乎有说不完的乐趣,其实萧红每天是多么单调啊!年年种着小黄瓜,大矮瓜,只有堆满破旧东西而尘封的后房才是她消遣的地方。慈祥而又有童心的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侣,并看着那左邻右舍的千年如一日的刻板生活。如果换成我们早受不了了,而她却还能从中找出那么多发现、乐趣。这或许才是萧红真正的厉害之处吧,能从无趣的事物中找到令人开心的事!

虽说萧红的童年看似有趣但其实又无趣,我们必须要向萧红那样善于观察、发现!

篇二:悲惨的童年

—— 读《呼兰河传》有感

株洲六0一中英文小学五年级 275班 刘秋澍

指导老师:邱 霞

《呼兰河传》这本书讲述了萧红住的这座小城——呼兰河和萧红童年的故事。

呼兰河这座小城是荒凉的、寂寞的,萧红的童年是同样寂寞的。她19岁时逃出了家庭,漂泊在外。

《呼兰河传》这本书中让我唯一感受到温馨快乐的,就是萧红和她的祖父在一起的时候,祖父慈祥的面孔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他和萧红一起在后园里玩,一起念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萧红和祖父的园子。

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植物是自由的,动物是自由的,人也是自由的。

其中最悲惨的是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遭受她婆婆的虐待,半夜都能听到她的哭叫声。后来,跳大神把小团圆媳妇跳出毛病来了,许多人都给他家出主意,她的病越来越严重。之后,来了一个云游真人,帮小团圆媳妇治病,她的婆婆只舍不得钱。最后,小团圆媳妇是被活活折磨死的。

就像茅盾所说“《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的童年竟是在这样一个悲凉的小城里度过的。

篇三:读《呼兰河传》有感

六0一中英文小学 五年级 275班 秦嘉

指导老师:邱霞

今天,我随手翻开,《呼兰河传》这本书,正好翻到第二章——《瘟猪肉》。看到这个题目,我冒出了一肚子的问号:“瘟猪肉和普通猪肉有什么区别?”“吃瘟猪肉的人也会生病吗?”,“猪又是怎样得上这一种病的呢?”······

为了一探究竟,我带着这一肚子的问号继续读了下去,故事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一家的家猪掉进池子里淹死了,以十分便宜的价格出售,可这家的孩子当着他母亲和邻人的面说这是瘟猪肉,把妈妈弄生气了,便打了孩子,孩子跑到外祖母那儿去了,外祖母本来想安慰一下这个可怜的孩子,可是她看见李奶奶在外头,碍于面子,她用力的打了这个孩子。

我觉得这很不公平,不能因为碍于面子就去打人,骂人。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可理喻,是对就对,是错就错。

第二篇:五年级《呼兰河传》读后感3篇

篇一:读《呼兰河传》有感

株洲六0一中英文小学 五年级 275班 蒋睿彤

指导老师:邱 霞

《呼兰河传》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萧红住的这一座小城——呼兰河和萧红童年的故事。

《呼兰河传》这本书中最让我感到温馨、快乐的,就是萧红和她祖父在一起的时光。他祖父和她在一起的时候,她祖父那慈祥的面容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他和萧红在园子里玩耍,一起念诗……可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祖父的园子》。

在园子里,所有的生命都是自由的。植物是自由生长的,动物是自由自在的,人也是自由奔放的。萧红在园子里是快乐的,这也许是她人生中的天堂,是她最温暖的回忆吧。萧红在园子里时就把一切不高兴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她在园子里是开心的,祖父栽花,她就栽花;祖父铲地,她也铲地;祖父拔草,她就拔草。年幼的萧红却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祖父教她,她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又跑去玩别的了,这篇文章能让我感到温暖,感到快乐,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关爱。

篇二:读《呼兰河传》有感

六0一中英文小学五年级275班 李柏轩

指导老师:邱 霞

《呼兰河传》是一部描述故乡的回忆性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矛盾曾说:“《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与‘不像’之外,还有一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祖父的园子》主要写了:祖父的园子是一幅幅名利的画,画中有树,有花,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里是我童年的乐园。

正是有了祖父暖暖的爱,才有了“我”自由自在的童年。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是无拘无束充满梦幻色彩的。园子是“我”童年的乐园,给了“我”快乐,给了“我”幸福,园子在“我”心中那样美好、那样温馨,那样难以忘怀。我想:让我们珍惜童年,学好知识,过好每一天。现在我们的童年每天都在学知识,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周末也要上补习课。我真希望能和萧红一样过着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享受大自然送给我们的无限乐趣!

篇三:不 朽 的 痕 迹

——读《呼兰河传》有感

株洲601中英文小学五年级275班 张钊瑜

指导老师:邱霞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呼兰河传》。它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小说,却以散文的手法写下了儿时的难忘记忆。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暗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20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我每当夜半无人时,躺在床上,就着昏暗的灯光,听萧红将那个世界里的悲欢离合向我娓娓道来,让我既感到丝丝的悲凉,又感到深深的哀伤。

读着读着,窗外透进了一丝月光,映在这一卷古老昏黄的历史画卷上。这经历风霜的画卷色调昏暗,看不到生机与活力,满页都是悲凉。

我不知道,作者笔下后园的小倭瓜是不是还在年复一年地开着小黄花,但我却知道,岁月会流逝,人会变老,而童年却永远不会在记忆中被抹去。于是,我开始寻找,寻找那一片片记忆的碎片,回忆那份独属于童年的气息、独属于童年的笑脸。也许,在现在与未来的道路上,我们永远都知道,风景在远方。童年,在我心中留下了不朽的痕迹。

第三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作者萧红细腻地表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缺少了些什么。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与其说团圆媳妇的死是被吓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封建社会害的。我不知道在这个村庄里,在这座城市里,在旧中国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受到迫害的人,一个团圆媳妇死去了,还有更多的像团圆媳妇这样的女人在受着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在那个年代里,她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

第四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在今年的暑假,在一次偶然路过图书馆的时候,看都了有两个学生手拿一本厚厚的书,心觉奇怪,上前一问,原来是世界名著——呼兰河传。一看名字很有意思,便买了回去,准备看看。

看了这本书,一开始,我认为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一个疼爱她的祖父,书里讲了好多萧红和祖父有趣的故事。我记得有一段特别有趣,讲了萧红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爱萧红。他们爷俩经常在后园里笑个不停。所以,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还有一个让我难以忘怀的事是祖父给萧红点灯笼了,萧红在房间中翻箱倒柜,找出了一个陈旧的、落满灰尘的灯笼,祖父细心地把灯笼擦拭干净,点上蜡烛,给萧红玩,直到坏了为止,但祖父依然笑眯眯的。

这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却可以看出祖父很爱萧红。首先,萧红翻箱倒柜,家里一定翻得七零八落的,一般家长见了都要大骂,但祖父却没有。接着,萧红找到了一个破灯笼,一般的家长一定没有耐心擦干净给孩子玩,但祖父也没有。更重要的是萧红把灯笼打坏了,祖父没有把她骂一顿,居然还笑眯眯的跟着萧红。正因为有这样一位慈祥,宽容的祖父,萧红才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在书里,萧红的童年就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令人向往,羡慕。

但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不但快乐,也是寂寞的。

在尾声的时候,她以孩童的目光、视角、思维直击人性的本质,自私、困顿、麻木、愚昧、凶狠、落后。野蛮的世界,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还有萧红提到她的祖父已经死了,后花园的主人也随之不见了,让我读了,觉得更加凄惨、悲伤…… 不得不说,萧红的童年,充实、丰富、有喜有悲,有起有伏;萧红的《呼兰河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让我一时无法忘怀!

第5(内容来源好 范文网:Wwww.bsmz.net)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这祖孙二人,园子外种种的不如意,仿佛在这不大的园子里都抚平了,与自然为乐的生活让她们祖孙二人获得了心灵的平静。 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而其他人却非常歧视她。 年幼的“我”,整日随祖父在后园尽情玩耍。锄草、抓蝴蝶、吃烤鸭、缸帽遮雨……皆描写得妙趣横生,意兴盎然。这一幕幕,作者都用诙谐幽默充满童趣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竟不自觉地我拿自己的童年和作者的童年去比。在我看来,读了《呼兰河传》,觉得作者的童年是美丽而又寂寞的,更感受到自己童年的快乐与幸运。

读这本书时,愉悦伴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偷窥到旧社会的腐败与黑暗,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但,这是无法逃避的历史,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 打开书的第一页,我仿佛置身于二十世纪20年代的小城镇——呼兰河。呼兰河并不繁华,但在单调中却蕴含着生机,夹杂着悲凉。这里有东二道街十字街上拔牙的洋医生,有被当地愚昧和无知的人折磨而死的小团圆媳妇,有胡同里卖麻花、粉房里挂粉条的生意人,有性情古怪的二伯,有勤恳老实的冯歪嘴子,有洁癖的祖母,更有“我”跟着祖父学唐诗、学下地。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在童年里,我们可以自由地玩耍,没有烦恼,没有纷争。春天,我们可以在三月春风的吹拂下去放风筝;夏天,我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去享受水的清凉;秋天,丰收的季节来到了,我们可以品尝美味的水果;冬天,我们可以和雪人去亲近,享受那晶莹的世界。相比较,我们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用自己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作者是鲁迅的学生女作家萧红.用一个十一二岁的女孩的口吻,讲述了童年时期家乡呼兰河的人和事.前半篇主要写景和村民的活动,后半篇主要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表现出对家乡人的善良的赞许,对其愚昧无知的哀伤.是一曲凄婉的乡村歌谣.很不错.书店里都有,我读了好几篇,特别是对作者有意运用的一个小女孩的口吻很有个性,值得一看.

《呼兰河传》以闭塞的呼兰城为背景,展示了这里的风土、民俗和居民的生存状态、思想性格。这里,有明亮的天空、美丽的后花园、慈祥可爱的老祖父和自由自在的童年,“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

的,叫一叫就是站在树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也有荒凉、贫穷、冷漠、愚昧和野蛮,人们顺应自然、依附土地、信仰鬼神,不允许有任何个性、差别和改变,扼杀一切不驯与生机是全体居民共同的责任,而做这些又完全没有恶意甚至是出于善意。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仅仅因为“太大方了”,“不象个小团圆媳妇”,就被烧红的烙铁烙脚心,被吊在大梁上用皮鞭抽,打出毛病后又被视为有鬼怪附身,被当众剥光衣服,放到热水缸里烫三遍又用冷水浇三遍——而这一家人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善良,“为人谨慎,兄友弟恭,父慈子爱”。

《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她以更加成熟的艺术笔触,写出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

主题:《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呼兰河是黑龙江一个边远小城,是作者的故乡。在这部长篇小说里,萧红不仅以朴实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而且也真实生动地勾勒出故乡人民的生活场景。她用素描的手法,朴素地描绘出东北农村那种富有地方色彩的风俗画。鞭答了那些愚昧保守但又自得其乐的农民身上的弱点,歌颂他们之中那些勇敢善良、追求自己幸福的人们。还毫不留情地描绘了我国农村由于长期受到封建主义思想的统治而造成的种种弊病:盲目地反对革新和大多数人的甘愿当看客,以及喜欢虐待违反传统习惯的人与事,非常轻视做人的基本权利而可笑地敬鬼神。她一方面描绘出这种令人窒息的生活,另方面又留恋自己记忆中的童年,对儿时的生活流露出一种牧歌式的情调。

内容:小说描写呼兰的民情风习,暴露种种国民性弱点,为小城作“传”。作品从路上大泥坑子这一带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出了人们的麻木、苟安和惰性;从跳大神治病、放河灯送冤魂、演戏谢神等“盛举”写人们的封建迷信之深;从王大姑娘婚姻自主遭周围人们的敌视嘲弄写封建婚姻道德观念流毒之深广;写小团圆媳妇只因“笑呵呵”见人不知羞就遭好心邻居的议论,遭婆婆要把她“规矩出一个好人来”的毒打,还作为“病”花了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请大神“治病”, 大神和婆婆用大缸滚水强按小团圆媳妇洗澡驱鬼而把她活活“治”死,而闲人们却看戏一样兴高采烈的围观,强烈地控诉了封建迷信的愚昧残忍和人们的麻木无聊。这些描写使《呼兰河传》具有巨大的文化含量和思想意义。

“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这一句几乎可以看作是全篇的主题词。它以一个童稚的目光注视着故乡的一切,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心中时时存在的惊讶和残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萧红的作品视野所能看到的故乡人民的生活方式,几乎就是没有生活方式:吃、睡、劳作、像动物一般生生死死,冷漠死灭到失去一切生活目标,失去过去和未来。其结果必然会产生小团圆媳妇、王大姐这样的悲剧。小团圆媳妇是一个天真、结实的小女孩,只是因为她太大方,走起路来象一阵风,头一天到婆家,也不知道羞,吃了三碗饭,就被摁到开水锅里煮,活活折磨死了;王大姐本来是个活泼美丽能干的姑娘,大家都喜欢她,就因为她自己爱上了穷磨倌冯歪嘴子,所有的人立刻鄙视起她来,最后因生产而死。萧红继鲁迅之后,又一次画出了我们沉默的国民的灵魂。茅盾曾经说过:读萧红的作品,开始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由此可见其小说的思想价值。

结构:小说在结构上也很有特色,以小女孩为线索,串起一系列的人和事,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天真、佻达,又困惑、压抑的笔致,和一位年幼的叙述者的口吻正相吻合,也与叙述环境相一致,这一切使作品更具有强烈的感染效果。

艺术特点:《呼兰河传》在艺术上发展了《生死场》的特点 ① 诗化散文化。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中心事件,每一章是一个相对独立富有诗意的散文式短篇; ② 抒情性浓,叙事写景真切动人,笔调活泼成熟。总之,《呼兰河传》是一本具有独特的思想风格与艺术风格的作品,是一部散文化的小说。

萧红,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推荐其他精彩范文: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呼兰河传》读后感3篇(精选多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79962.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