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剑桥男孩成长记》读后感---发现和保护孩子的天赋

时间:2019-05-17 10:32:19 网站:公文素材库
第一篇:《剑桥男孩成长记》读后感---发现和保护孩子的天赋

《剑桥男孩成长记》读后感---发现和保护孩子的天赋

开学时我参加了喆妈公益阅读的有奖互动话题,怀着重在参与的心情,和胡萍老师一起教育孩子,没想到这个令所有家长满怀热忱的好活动我竟然幸运中奖啦!感谢喆妈公益阅读,我们每一位家长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和大家一样这些年育儿路上坎坎坷坷也日渐成熟了许多。这学期开学至今,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天都是那么开心幸福,孩子也一天天懂事了许多,曾经的那些不愉快早已烟消云散。

收到《剑桥男孩成长记》我就如饥似渴的阅读起来,这两年育儿类书籍一直是我关注的,希望的是取百家之长,陪伴儿子健康快乐成长!

本书的作者胡萍老师,是独立研究人,中国儿童性心理发展与性教育研究先驱,家庭教育专家。着有《爱的误区》和《善解童贞》系列。

孙云晓老师给本书写了序言,他说胡萍老师的作品真实犀利,个性坦率,以虔诚之心为我们读者端上了自己的私房菜,我也有同感,她把养育儿子详细过程及许多隐私和盘托出,一直在努力的发现和思考。

发现和保护孩子的天赋,是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努力去做的事。我不再信奉“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要管。”儿子五一节前的第二次月把关考试的前一晚,还在准备考试当天下午的学校辩论会内容,这事如果搁在以前,是我绝对不允许的事情,我会大发雷霆的训他。可是现在的我却坦然的微笑着跟他交流,“儿子,这两件事孰轻孰重,你要自己合理安排好时间哦!”结果是令我和儿子都非常开心的,辩论会进入决赛,考试成绩比上学期又有了飞跃。孩子需要学习,更需要生活实践。

孩子的每一个天赋就像一朵朵小花,随着生命的季节渐渐开放,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予肥沃的土壤和适当的条件,耐心等待绽放的时刻。我们不是育儿专家,但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生命中都蕴藏着一颗充满与众不同能量的宝石,跟随孩子成长的步伐,我们不要被“木桶理论”局限住,应该让孩子尽情发挥他们的天赋,不要太在意那块短板。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以文科生自居的儿子数学成绩总是不理想,可这在我看来应该不算短板呀!因为这可是基础教育的范畴,小学数学算不清,那以后初中的数理化怎么能做对呢?这是现在唯一让我和儿子感到不愉快的内容,我不想抱怨应试教育对儿子的伤害!我承认我开窍迟了,错过了发现儿子学龄前那些与众不同的天赋,更没有去保护他,错过了儿子那些天然的激情。不管儿子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从现在开始发现并保护它们。

胡萍老师20年的智慧教育把儿子根儿培养进入剑桥,孩子的成长不能重来,牺牲儿子的语文成绩,保全儿子的独立思考精神,胡老师对现阶段主流教育与非主流教育的对比与思考,对公立学校与国际学校的对比,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冲突和纠结……她的教育方式是成功的,我一直在反思,可是我真的真的没有如此大的勇气去挑战。

我细细阅读,感受分享,我从一个职业女性到全职妈妈再到现在的职业女性的心路历程,胡萍老师让我懂得,我们家长要尽职尽责,尽早发现和保护孩子探索世界的能力和学习热情,找出一条适合自己孩子的成长之路。我期待儿子能更勇敢更坚强,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第二篇:《剑桥男孩成长记》读后感

《剑桥男孩成长记》读后感

一个平凡的母亲用自己最真诚的心给我们展示了她养育儿子的全过程,养育过程过程中的得失、错误与正确、经验与总结、在冲突之间的抉择等等,给了我巨大的启发,这是一本绝对值得为人父母去细细品味位的一本养育孩子的参考书籍。

教育一个孩子需要的是耐心、爱心、责任和智慧, 胡萍老师具有这些智慧,她顺应自己儿子的成长,和儿子一起成长、分析、总结,让自己跌儿子发展自己的所长,从不破坏孩子的天赋,真的很让我感到惭愧。细想我养育儿子这几年,真的做了很多破坏孩子天赋的事情,现在我儿子九岁了,还来得及吗?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希望我可以借鉴和学习胡萍老师与孩子共成长的精神,争取做一个顺应孩子发展的好母亲。

我们无法给孩子派生天赋,但是我们可以为孩子的天赋效力。这句话说得太好了,可是现实中,我们许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没法去好好的做到这一点,我也没有做到,从这里我意识到了自己曾经的错误。孩子喜欢的就应该给与孩子更多的机会去施展他喜欢的哪方面的技能和长处,而不是放弃长处去补短,弄的大家都精疲力竭……当架站刚顺应孩子的天赋,孩子就会获得原始的动力,去热爱生活,让内心感到幸福。

胡萍老师说到自己的儿子八个月的时候尝试开关电灯开关,为了保持孩子的热情和兴趣,它们居然可以轮流抱着孩子去探索观察达一个小时之久,而且是每天坚持,直到半年时间,孩子放弃这个探索。这是需要多大的耐心啊!书中每一个细节都展示出胡萍老师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观察探索能力所付出的极大耐心,这真是一般人无法到达的成都。

我最佩服的还是胡萍老师对于传统教育的据理力争。当根儿的语文答案无法与老师达成一致的时候,胡萍老师一直支持根儿的答案,理由是:传统教育对孩子的思想禁锢太深,不利于孩子的独立思考,对于要求标准答案的语文传统教学来说,要做出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很难。但是胡萍老师却做到了,哪怕是根儿的阅读理解只能得零分,作为母亲,还是在支持着自己的儿子,并且肯定的鼓励着孩子的发展。最终,根儿在深国交出类拔萃。胡萍老师不是为了孩子的高分二放弃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她选择了牺牲语文成绩,保全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一点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真的很让人佩服!

“自由正确真实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是每个人的权利。”正确判断老师对孩子的评价,保持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才是最重要的。对于分数的观点,我和胡萍老师的观点是一致的。我一直认为分数并不是体现一个孩子学习能力高低的唯一评判方式。虽然现在的应试教育要求我们必须要考高分才可以进好的大学,但是高分低能却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的一面。所以我也不赞成以分论胜负。让孩子更加轻松自然的面对学习,不要陷入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境地。让孩子可以顺其自然的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才能,让孩子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做一个好品格的诚实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非常感谢胡萍老师的分享,让我受益匪浅!也非常感谢喆妈公益阅读给我这次试读的机会!

第三篇:保护好你孩子的天赋

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三千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

1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

2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上,让地球调个头,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

3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茶,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

4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最后,在结论部分,是这么写的: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也有四段文字:

1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2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的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餐。

3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样写的: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25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百多位知识型的亿万富翁,而中国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两家的预言都错了。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天赋,中国的学校只承认一种,那就是把课堂上灌输给他们的知识,写在试卷上的天赋。美国的学校则承认孩子各有各的天赋,并且在教育中让他们竭力张扬他们的天赋。

要想使预言不再出错,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个好的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也许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自己孩子的天赋不再受学校的侵害。

比尔·盖茨与他的母亲

201*年5月11日是母亲节,华盛顿大学的校园网上,贴出这么一张问卷---你从母亲那儿继承了什么?

为了吸引人回答它,他们在打开问卷的地方坐了一幅小小的动画:一位老太太注视着一只金鱼缸,缸中一只大白鲨正在鱼群中游动,你一点击,它就吃掉一条小金鱼,并传出一句话:任何会动的东西,都是我的猎物。

起初,我认为这幅动画是随便设计的,点击后才知道,注视鱼缸的老太太是华盛顿大学的董事长---比尔·盖茨的母亲玛丽·盖茨,大白鲨的那句话是她儿子的名言。在201*年对微软公司的反垄断诉讼中,曾被联邦法院反复引用。

他们之所以用这幅动画作引子,据说是为了纪念他们的董事长,因为前不久她去世了,同时也给访问者一个暗示,只要你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告诉你,比尔·盖茨是怎么回答的。众所周知,盖茨是世界首富。他大学未毕业就去创业了,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聚集了巨额私人财富,这样一位旷世奇才,他从母亲那儿继承了什么?对这样的问题,谁不感兴趣呢/

我打开问卷,发现访问者果然很多。在我点击它的时候,已有75498位网友点击,并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为了知道比尔·盖茨的母亲给儿子留下的秘籍,我按要求填上了来自于自己母亲的品性---虔诚。点击“发送”之后,眼睛还没来得及眨一下,就弹出一句话,说,ok!你和比尔·盖茨一样,从母亲那儿继承了同样的东西。

正当我以为上当受骗的时候,一个画面出现在屏幕上。它是一张食物问候卡影件印,是比尔·盖茨在1975年母亲节时,寄给他妈妈的,这一年,他在哈佛大学读二年级。比尔·盖茨在卡上用斜体英文写着这么一段话:我爱您!妈妈,您从来不说我比别的孩子差;您总是在我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我怀念和您在一起的所有时光。

比尔·盖茨到底从他母亲那儿继承了什么,我没有得到具体的答案,但从这独步天下的亿万富翁,从他母亲那个得到了一份被许多母亲忽视了的东西---赏识。

不可能的事

世间的事非常奇怪,越是人们认为不可能的,做起来越顺当。第一位发现这个道理的,据说是哥伦布。

1485年5月,哥伦布到西班牙去游说:“我从这儿向西也能到达东方,只要你们拿出钱来资助我”。当时,没有一个人阻止他,也没有人刺杀他,因为当时的人认为,从西班牙向西航行,不出五百海里,就会掉进无尽的深渊,到达富庶的东方,是绝对不可能的。

可是,在他第一次航行成功,第二次又要去的时候,不仅遇到;了空前的阻力,而且还有人在大西洋上拦截,并企图暗杀他。至于原因,非常明确,因为沿这条航线绝对能够到达富庶的东方,他再去一回,那儿的黄金、玛瑙、翡翠、玉石、皮毛、香料,就会使他富比王侯,不可一世。

越是人们认为不可能的,做起来越顺当。这一道理,在哥伦布死后就被人遗忘了,直到五百年后来,在华尔街上,才被一位名叫巴菲特的美国人发现。

1973年,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认为,曼图阿农场的股票能够复苏;有的甚至认为,曼图阿不出三个月就会宣告破产。然而,巴菲特不这样看,他认为,越是在人们对某一股票失去信心的时候,这只股票越可能是一处大金矿。果然,在他以15美分的价格买入一万手之后,不到五年,他就赚啦4700万美元。众所周知,现在他已是紧排比尔·盖茨之后的大富翁了。哥伦布所发现的那个道理,前不久又被一个人发现,他是法国的一位小男孩。这个小男孩七岁时,创办了一个专门提供玩具信息的网站。当时,没有一家同类的公司与之为敌,也没有哪家行业公司会来找他签订行业约束条款。他们认为,那个网站只是孩子的游戏,成不了什么气候。谁知结果却出人意料,这位小男孩不仅把网站做大了。而且在他十岁时,就通过广告收入,成了法国最年轻的百万富翁。

越是一般人认为不可能的事,越是有可能做到。这话确实很有道理。大家都认为不可能,必然谁也不去关注,谁也不去攻击,谁也不去设防;再者,不可能实现的事,一般都没有竞争对手,第一个区做的人正好可以独自乘虚而入。

另外,一般让你认为不可能的事,肯定是件十分困难。甚至是难以想象的事。因为太难,所以畏难;因为畏难,所以根本不去问津。不但自己不去问津,甚至认为别人也不会问津。可以说,世界上真正的大业,都是在别人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完成的;在人类一步步从过去走向未来的过程中,不可能的事,一件还没有。

201*年11月6日,一位先天性脑瘫患者在汉城的仁济医院去世,韩国总统金大中以私人身份发去唁电,向死者的家属---脑瘫患者的哥哥李昌纪表示慰问。据“韩国在线”讲,这是继法国总统密特朗的女儿之后,世界上第二位得到总统吊唁的弱智人。

一个先天性脑瘫患者的死,竟然惊动了总统,这不能不引起媒体的猜测和关注,因此,一时间李昌纪的出镜率竟高过了韩国变性美女河利秀。

起初,我对这方面的报道,并未给予注意,因为根据我的经验,能惊动总统的残疾人,要么是政府树立的榜样,要么是某方面的天才。可是,当我三个月后,再一次浏览有关韩国方面的新闻时,我发现,我错了。这位白痴弟弟除了是他哥哥的负担外,什么都不是。他的死之所以惊动了总统,是因为他的哥哥李昌纪是韩国唯一集团的总裁。他在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中,一次向国家捐款4亿美元,是挽救韩国经济的第一大功臣。

国家遭受灾难,李昌纪慷慨解囊。我一直认为,这是金大中总统对李昌纪弟弟的死表示哀悼的原因。直到前不久,读李昌纪的《白痴的弟弟的价值》,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金大中总统之所以向李昌纪发出唁电,是出于对苦难的感激。

李昌纪9岁失去母亲,11岁失去父亲。为了养活不能自理的弟弟,他发誓要闯出一条路来,后来终于在拆船业领域立足脚跟,成为一代富豪,这一点和金大中的儿子非常相似。众所周知,金大中有三个儿子,由于金大中的原因,他们的青少年时代都非常不顺,有将近三十年是随父亲在软禁、流亡和逃亡中度过的。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他们不仅仅没有被压垮,相反,都通过自己的奋斗,事业有成。大儿子金弘一创办韩国青年基金会,成为主席;二儿子金弘业参与亚太和平财团的创立,当选为副董事长;三儿子金弘杰考入美国衣阿华大学,是研究东方国家政治的社会学博士。

然而,自从金大中当选总统之后,他们全变了。一个个不再谦卑、质朴和隐忍。201*年1月大儿子因涉嫌与黑社会有牵连被调查;201*年11月,二儿子因贪污被判3年6个月监禁;同月,小儿子因受贿和逃税被判刑2年。

金大中总统向李昌纪发出唁电的时候,正是他小儿子被捕的日子。当时韩国各大新闻媒体都极尽想象力来挖掘这两件事的内在联系;更有甚者,以《白痴弟弟与总统爸爸》为题,在网上开辟“我也说两句”专栏,让读者发表自己的高见。

现在我手上有关着方面的言论,至少有两千余条。前两天,因读李昌纪的书,我把这些资料翻出来重读,发现虽洋洋洒洒八九万字,无非说了这么一个意思:世间的众生任何时候都需要一定的苦难和烦恼,就像江河中的船需要一定数量的压舱物一样,没有它们,在航行中就容易翻船。

第四篇:自由地成长《发现孩子》读后感

自由地成长

戚赛赛

“度娘”对蒙氏的教育理念是这样描述的:教育不是为上学作准备,而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其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帮助儿童的生命自然地成长和完善。具体的说是让儿童获得身体、意志、思想的独立,达到人格、心理、智力、精神的完善。

很喜欢蒙氏的语言特点,纵使是翻译过来的文字,也没有各种看似“高大上”的专业术语的堆砌,有理有据,说理中肯,依据具有普遍性,这样就足够了,因为社会的普通人总是居多的,教育也是需要大众都懂那么一些,儿童的教育首先是家庭教育。

接下去,我们来谈谈这本书,据说,这本书是蒙氏在自己快80岁的时候写的一本集大成者的书,很可惜,除了这本,我没有读过其它任何她写的书,只能从本书的前言中略微了解她各个著作的内容。不得不说,相对于其他各教育大家,蒙氏更是一个实践者,风格很像中国的孔子,述而不作,身体力行,而她的“儿童之家”为她提供了很多的灵感和依据。

本书的前几章,基本上是先确定了孩子们的地位以及他们和成人同等的公民权利。这里有个特殊的概念,叫“有吸引力的心灵”,也就是说,孩子生下来就具有一定的创造力,他们有创造自我、追求完美的能力,就好像心灵是具有吸引力的,让他们主动朝着一个方向发展。而此时,成人不需要介入太多目的和追求,只需要随着本能,顺其自然。但是,貌似成长又得分很多阶段,不能一概而论,总结一

些,大致是这样的,孩子们的自然特点是由自己构建的,而社会特点则需要环境和人的引导。中国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喜欢以经验为主,长辈们自有一套养育孩子的法则,但是你问她们为什么要这样,他们并不知道,其实这样的方法并不具有普遍性,也许只是一个不小心在自己孩子身上试用成功的家长的个人所得。同时,我们更是习惯于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产品”,总不离口的一句话是“那么小,他知道什么呀!”其实,就是一句话,让孩子回归自然,让他们自然地成长。

接下去几节,蒙氏为我们介绍了孩子和成人的相处之道。说是相处之道,其实就是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大人们可以参与些什么。比如如何培养孩子稳定的注意力,训练孩子的意志,帮助发展孩子的智力和想象力等等等等。蒙提出很重要的一个概念,那就是心灵的构建。孩子开始有多个敏感点,这些点是相对独立的,并以各自为中心吸收外界信息,并取得经验,逐渐的这些敏感点各自趋于成熟,并逐渐联系起来,最终构建一个完整的心灵。这个过程要孩子自己完成,成人只能提供环境。孩子自己才是心灵大厦的建筑师,成人只能提供建筑材料。当然,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心灵的构建过程只有一次,一旦形成之后,有些核心部分在成人之后就很难改变了,并(更多文章请关注www.bsmz.net)形成成人的适应障碍。仿佛盖房子,主体部分的材料在房子建好就无法替换。因此,在孩子心灵构建的过程中,成人要通过改善环境,来提供给儿童最好的心灵构建的材料。了解了这一个概念,其它能力的培养方式也无非是同样的门路。比如说,如何帮助孩子纠错,给孩子

自由和独立,并不等于放任,可以放手、尊重孩子所有的合理活动,但一定要及时纠正错误。但是教育的关键就是想办法让孩子避免错误,并使孩子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改正错误,走向正规。而意志是通过孩子不断地自己做决定并采取行动而得到锻炼的。智力的发展则是以自由为前提,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行动才能使智力得到发展。而想象力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发现了吗?自由和自然是本书出现最多的字眼,而成人对孩子,最多的应该是尊重。尊重儿童进行中的活动,不干扰其注意力,观察其目的;尊重孩子的意愿,培养独立和责任;慎重和儿童相处,做伙伴,避免自认权威、以成人价值观为标准。

想起一条众人都懂的爱情规律:爱人就像手中的沙子,你抓得越紧,失去的就越多。其实教育何尝不是呢?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我们都希望他们以后有幸福的生活,我们呕心沥血,我们恨铁不成钢。请相信每个孩子都在上帝的手中,也请我们不要如此地急功近利,让他们都喜悦地成长,自由地成长,也让我们都快乐地陪伴,微笑地欣赏,如此而已??

第五篇:规矩和爱读后感---和孩子共同成长

《规矩和爱》读后感---和孩子共同成长

8年多前初为人母,我心中的喜悦无法形容。但压力也随之而来:如何让儿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我自身是在一种“学习成绩高于一切”的环境中长大的,但成人后进入社会的经历告诉我,“学习成绩不能高于一切”,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是不科学的,我对自己小孩的教育不能再重复上一辈的那一套,我需要重新学习。王涛博士的《规矩和爱》这一书,给了我很多启发,我想重点谈谈以下两个方面:

一、情商优于智商的原则。王涛博士在书中列举了卢刚杀人并自杀的事件。这个事件我在学生时代在另一本书中读过,当时对我的震撼非常大,我没想明白卢刚为什么要这样做,嫉妒和恨就能让他做出这么极端的事吗?这个问题这么多年来偶尔我还会思考一下。无独有偶,王涛博士在他的书中详细了讲解了整个事件过程,并分析了卢刚的极端行为与他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王涛博士也借卢刚事件告诉我们:情商优于智商,这是一条真理。卢刚事件并不是偶然,201*年发生的林森浩事件也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对小孩的教育。我细心地发现,在诸多类似卢刚事件中,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极端,这也许是男孩天生的内向性格所致。所以男孩更需注重情商的培养。在书中,王涛博士对情商定义为“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参与团队合作等相关的个人能力的总称”定义中认识自我是比较抽象的,王涛博士对怎样培养孩子客观积极的自我意识,给出了详细的阐述:“规矩和爱,规矩可以让孩子懂得敬畏,约束自我意识的不客观膨胀。爱能让孩子得到安全,看到自己的价值,因为自己被尊重而懂得尊重他人。但是爱和规矩需要结合。如果只有严厉的规矩而没有爱,孩子的行为也许能够得到暂时的约束,但是内心就容易产生极端的自卑。如果只有爱而没有规矩,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就是上帝。”这段话让我知道了培养孩子自我意识的方向:规矩和爱,但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还需要自己不断地模索、学习和总结。

二、不占有原则。我想先说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上周六带孩子去上小提琴课,在台阶上遇到了一个母亲在严厉的打骂一个小男孩,从她的片言碎语中我大概知道了打骂的原因是因为小男孩平时在家练琴时敷衍了事,上课时没有通过老师的检查,被老师批评了。这位妈妈觉得自己很没面子,把火气一股脑儿往孩子上洒。小男孩在不停地抽泣,恐惧的眼神让我非常心疼。在读这本书前我也做过类似的事,虽然没有这位母亲这么凶狠,但也是在公共场所。读了王涛博士的不占有原则,我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很懊悔,以后再也没在公共场所大声斥责小孩。“爱你的孩子,但不能以占有作为条件。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孩子。要把孩子看做一个完整的灵魂,即一个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个体。”“孩子不属于你,他们属于他们自己。他们有自己的归属,也会寻找自己灵魂的归属,但这归属一定不是你。”现在我会把孩子当作亲人、同事、朋友一样相处,给予他完全应有的尊重,给予他完全应有的独立。现在我喜欢与他一起分享学校的趣事,也会告诉他我公司的趣事,而不像以前只是关心成绩;家里的家务我会让他参与进来,而不像以前自己全包干,让他像小宠物一样待着。这种相处方式,让感觉到他的进步,学会了关心人,学会了容忍。

教育孩子一辈子的事,且行且学习,我会和孩子共同成长!很感谢钟老师推荐这本书,也希望老师和其他家长能把更好的经验一起分享。

默认推荐更多精彩内容:

《男孩“复仇”记》读后感

发现孩子读后感

发现孩子读后感

发现孩子读后感

发现儿童的天赋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剑桥男孩成长记》读后感---发现和保护孩子的天赋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80010.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