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曼德拉传漫漫自由路观后感(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7 10:48:38 网站:公文素材库

第一篇:曼德拉传漫漫自由路观后感

曼德拉传漫漫自由路观后感

昨天用平板看完了这个电影,最开始我看到曼德拉背叛自己的妻子跟另一个人结婚的时候我感觉挺不好的,不过这个我在中期明白了因为他原来的妻子不支持他所相信的,但是他后来的是支持他的,的确,他是正确的。

然后他在1964年入狱,我记得很清楚,是因为我爸爸也是这年出生的。

其实从我角度来看,我以为,他一开始只是享受那种一呼万应的感觉而已,并不是什么非常的为了未来而战,一切都是为了自己而战,在法官宣布他们不是死刑而是终身监禁时候他们透露出来的喜悦都显示出他们也是一个“人”而已,后来的战斗是他被推向了一个地方,那是舆论的顶峰,他下不来的,如果下来他将死于“自己人”之手。我说这个并不是批判他而已,只是从我的角度来看。然而我佩服他的地方是他的决断和做事的方法,如果他没有这种手段的话,那他也不会是一个领导者。

这要说到作为一个喜欢足球的却不是球迷的人,这个人就是我。我总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足球,并没有别人的热爱足球,我很看不上那些自己不踢足球也没有跟哪些队伍有羁绊却谈论着爱哪个球星哪个队的人,我最烦这种人,装什么球迷,我不是球迷,我喜欢看球,我喜欢看球场上球员精彩的表演,无论哪方。反正不能理解那些人,但是确实现实生活中这些人是最主要的推动力,他们盲从,不知道什么却表现的很追随。是的,他们正享受着这个过程,给自己找一个心理寄托,主要是因为他们内心太空虚……

然而我这么说,是不是在说我自己心理折射出来的什么想法呢,我不想去推敲。

一个人越想表现出来的,恰恰是缺少的。这点很重要,也很正确对每个人。

……不是观后感吗,对了,还有我有点理解出来黑人歌曲里面的那些情愫,狂野,激情,正因为他们经历了很多,才有了那样的情感,就像中国流行歌曲全是关于软绵绵的爱情的,因为在中国除了爱情,就没有什么能让人痛苦的东西。不过,也有一些歌曲是关于理想青春活着的,是因为最近就业形势不好,人民压力太大,城市房价太高,是不是想看一个国家最近的状况就可以通过top歌曲单去看?

而且最近事情变得简单,只要去做,就有得到,去做吧。

(转载请注明来源:www.bsmz.net)第二篇:曼德拉自传《漫漫自由路》读后感

《圣经·雅歌》中唱道:“我虽然黑,却是秀美……不要因日头把我晒黑了,就轻看我。”这是“好逑”的所罗门唱给自己心仪女子的情歌。从美学上看,黑的极致是一种浑厚浓重的亮色。黑色是非洲的颜色,沉郁、刚劲、肥沃。黑色又是劳动的颜色,朴实、勤劳、勇敢。所以,在现代文明的熏染与催化下,阅读黑色就是一个追求极致、发现本色、寻找真谛的思想旅程,一如本书的题目,这也是一条“漫漫自由路”。

长期以来,或者确切地说是在新的南非诞生以前,在我的意识中,南非乃至整个非洲大陆乃是一片不毛之地,荒漠、丛林、长矛、毒箭、驼鸟、大象、半裸的妇女、饥饿的儿童,充斥着杀戮、战乱、死亡与血腥……

但是,随着一个史诗般人物的出现及其随之创造的奇迹,这幅完整的画面完全虚化了,继而凝聚为一幅质地厚重、色彩鲜明的油画。

这个人就是纳尔逊·曼德拉。

在20世纪,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终结和新南非的诞生无疑是现代国际社会最富传奇色彩的政治事件之一,标志着以国家制度的形式实施种族统治的根除。广大的中文读者对于曼德拉近乎传奇的经历也并不陌生,但是,作为一个凡人特别是一个黑人,曼德拉的童年生活、家庭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却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传奇经历和政治辉煌的背后,是一个平凡的、孤独的、疲惫的行者,一个顽皮的孩童、追梦的少年、激昂的学生、忧虑的家长和繁忙的领袖。书中的曼德拉就是这样一个真正的凡人。

从一个黑人孩子成长为一个自由战士,曼德拉经历了一个普通人的所有感情和思想变化。他是平凡的,但正是这种平凡铸造了一种真正的伟大。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就是机遇面前的普通人。对于曼德拉来说,只有到了大城市特别是进了大学之后,竞争的舞台才锻炼了他那种不服输的性格,知识的积累才使他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正义的力量才把他推到了斗争的第一线。对于全世界来说,曼德拉的真正奇特之处在于,他是在监狱的烈火中熔炼出来的真金,新南非的诞生可以说是一部由一系列悲剧情节演化出来的喜剧。曼德拉又是一位和平主义者,一位坚持和谈、推进和解的非暴力主义者,一位热爱人民、热爱土地的自然主义者。西方把新南非称为“和平的新生”,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改变一个国家的制度,的确是现代史上的一个奇迹。

曼德拉是奇特的,而这本书就更为奇特——它是在监狱里写成的,并且因此而演绎出更为不凡的书写与保护的故事。

一般说来,除非是背叛自己信仰的“自白书”,“政治犯”所写的传记在他被剥夺自由时很少有发表的机会。这一方面是因为传记本身是一种表白,更是一种揭露,同时也因为其内容多数都代表着反对党的“攻击性”言论,本身就是狱中又一种“文字狱”的口实。也正因为这一点,“秘密”自然成为这种传记的特征。曼德拉的自传当然也是在秘密之中进行的,但写作的环境还是较为正常的。对于曼德拉来说,这是一项组织交给的任务,意在为非洲人国民大会乃至整个南非树立一个自由战士的形象,以鼓舞民主和自由运动的士气。就个人而言,曼德拉却是想总结一下自己走过的道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对自己的进步脉络和政治主张作一番全面的审视和阐述。自传写得很顺利,并且在组织内部作了反复的校订,但是,这份“重要文件”如何发表,却经历了意想不到的艰难。书中用大量的文字记述了这自传手稿的奇特经历:

我们的安排是,当书稿被安全转移到国外的时候,麦克会秘密通知我们,只有接到书稿已经被安全转到国外的消息后,我们才能把原稿销毁。同时,我们需要先把这部500页的书稿进行妥善处理。我们认为,能够采取的唯一办法就是把书稿埋在院子的花园里。

……在大家就要排队去石料场的时候,我们已经及时地把书稿掩埋好了。那天上午我走在路上,一直为书稿的安全藏匿而感到莫大的安慰。以后,我们再也不用为书稿的事担心了。

当我那天从石料厂回到牢房的时候,我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去洗澡,而是直接走到院子的南头。我尽量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但是,我被我所见到的情景吓了一大跳。那些囚犯已经沿平行着隔离关押区的墙挖好了地基沟,并真的把排水管给挖了出来。毫无疑问,他们已经发现了书稿。

……

麦克于12月份被释放后,他把记录本(书稿)寄到了英格兰。在南非被软禁了6个月后,他逃出了南非,首先去了卢萨卡,到那里去找奥利佛·塔博,然后又去了伦敦。他在伦敦住了6个月,并同一个打字员一起,重新对书稿进行了整理,最后形成了一份打印稿。……尽管我在监狱里的时候,这个书稿并没有出版,但是,却为这本回忆录打下了基础。

这就是这本书在出版之前的历险,几乎“胎死腹中”!

对于一个自由战士来讲,监狱生活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财富。在长期的监狱生活中,曼德拉一直力争过一种相对正常的生活,并为此进行了坚定而又十分策略的斗争。正是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意志,铸就了一代伟人应具备的全部素质。他坚持锻炼身体,热衷于亲近自然的体力劳动;他坚持学习,在恶劣的环境下阅读了大量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学著作,包括中国领导人的一些论著;他积极思考,注重行动,在监狱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写下了这部不朽的自传。

正是由于这本自传是在艰难的条件和非常的环境下写成的,这种“非凡”的经历使得它在文学和政治方面均具有特殊的价值和分量。

“黑,却是秀美”,这就是“黑色”的性格,也是这本书的本色:温和而坚毅,沉静而明亮。正如一位权威的评论家所说,这本书,“每一位生者都是值得一读的”,因为这是“20世纪最震撼人心的人生故事之一”。

第三篇:厅读书活动之《漫漫自由路》书评

《漫漫自由路-曼德拉自传》读后感

初读曼德拉,是多年前的一个下午闲暇之余看报刊文摘,偶然之间读到的。讲的是曼德拉当上南非总统发表演说时,把当年负责看管他的监狱狱警也请到了现场,记者问曼德拉为何会请当年的狱警出席,曼德拉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当时,这个故事带给我的震撼太大了,以至于到现在我都经常会用曼德拉的故事来激励我自己。

之后,我又有幸读到了《漫漫自由路-曼德拉自传》这本书是曼德拉在狱中写成的,从曼德拉出生一直写到他当选新南非总统,时间跨度达76年。本书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全面展现了当今世界伟人曼德拉可歌可泣的伟大人生和南非人民在非国大的领导下,为结束种族歧视、争取自由而前仆后继、英勇抗争的斗争过程,阅读它,会带给我们许多的启迪,关于坚持,更关于信仰。。

从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曼德拉辉煌的一生,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一个大酋长家庭,先后获南非大学文学士和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律师资格,当过律师。曼德拉自幼性格刚强,崇敬民族英雄。他是家中长子而被指定为酋长继承人。但他表示:“决不愿以酋长身份统治一个受压迫的部族”,而要“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他毅然走上了追求民族解放的道路。 1962年8月,曼德拉被捕入狱,当时他年仅43岁,南非政府以政治煽动和非法越境罪判处他5年监禁。1964年6月,他又被指控犯有以阴谋颠覆罪而改判为无期徒刑,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铁窗生涯,在狱中长达27个春秋,他备受迫害和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1994年4月,非国大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中获胜。同年5月,曼德拉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1997年12月,曼德拉辞去非国大主席一职,并表示不再参加1999年6月的总统竞选。1999年6月正式去职。

从曼德拉的一生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他为了自己的信仰,宁可放弃自己的家庭,放弃本可以让他过上优厚生活的律师工作。虽然, 27年的牢狱生活让他饱受迫害和折磨但他却依然坚贞不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境。27年的牢狱生涯对于一个生命而言,那意味着四分之一的人生,可以想象在当时那样一个对于黑人而言毫无人权可言的国度,27年的牢狱生涯,曼德拉都经历了些什么,但我们在他的自传里看到更多地却是积极地抗争,乐观的生活。在监狱里,曼德拉仍然坚持以前的锻炼模式,从礼拜一到礼拜二,坚持跑步和体能训练,然后,休息三天。礼拜一和礼拜二早晨,在牢房里跑45分钟,然后做100个俯卧撑、200个仰卧起坐、50个下蹲运动和其他各种体能训练活动。曼德拉在失去人身自由的同时,却依然能坚持自己的信仰、自己的信念,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逆境,真让吾辈汗颜。曼德拉其实如你我一样,也有过年少的青涩、冲动、固执和狭隘,但这灵魂虽被压抑却依然飘逸不逊,且胸怀变得更宽广了。其实,每次看曼德拉的自传都是人生的升华和洗礼,当自己被偏见缠绕不能保持宽容的时候,想想曼德拉;当自己没有信心克服眼前的一点点困难的时候,想想曼德拉;当自己有一点点成绩而得意不能自抑的时候,想想曼德拉;当自己遭遇一些不公而失去信心的时候,想想曼德拉;当自己觉得前方的路很茫然,甚至想放弃的时候,想想曼德拉;其实只要勇于坚持自己的信念,积极、乐观的去面对,有些事情真的只是浮云罢了。

现如今,曼德拉已然超越了政治家的范围了,更多地是一种精神象征,是一种图腾。就像美洲革命家,切﹒格瓦拉给人的影响一样,不同的是格瓦拉代表的是浪漫理想主义、狂放不羁,而曼德拉代表的是对理想的执着、对现实的不屈、对逆境的乐观、甚至是对“敌人”的宽容。

其实,曼德拉身上的这种,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所急需的嘛?在日益浮躁的社会里,我们应该慢下来、静下来、停下来,摆脱一些尘世困扰、尔虞我诈,让自己回归本质。最后

还是引用曼德拉先生的一句话:“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

第四篇:《曼德拉》观后感

篇一:《曼德拉》观后感

郭苏一

震撼人心的自然风光,神秘的好望角,辽阔的野生动物园,南非是一个多彩缤纷的国度;早期的种族隔离政策、以及一直存在的种族歧视,让南非也成为了一个黑白分明的国度。

第一位两度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的南非白人小说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johnmaxwellcoetzee),也是非洲第五位、南非第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直用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南非漫长的种族隔离史所遗留下来的创伤记忆。他将殖民、反殖民的历史主题与后现代的自由言说精神有机链接,将其融入到文字中,谱写出了一系列镶嵌在历史与当下创伤和悲剧的故事。

同为南非人(现已入籍加拿大)的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neillblomkamp),其作品《第九区》的内容构思源自他年幼时在南非种族隔离时期的经历,故事也影射了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依然存在的强制拆迁与种族驱逐等问题。

无论是生活在南非的何种人群,都无法避免地在这片璀璨的土地上,随着历史的车轮与种族斗争的主题抗争着,而随着很多人一起的、长期的努力,这片地域已不再是黑白分明,开始趋于融和。在这其中,“自由斗士”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nelsonrolihlahlamandela),这位最着名的南非之子,这位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终其一生都在努力抗争。

影片《曼德拉》根据1995年发表的曼德拉同名自传改编,影片回忆了他的成长历程,记录了曼德拉由一名革命战士变成了一名和平斗士,把一个严重种族分裂的国家变成平等和谐国度的全过程。我们也可以通过影片清楚地看到偏见是怎样一步一步演变、扩大为仇恨乃至杀戮,而人类至今仍未根除的人种歧视。

影片所呈现的曼德拉首先是个平凡的黑人。对于他的政绩没有拔高地赞美,对于他的牢狱之苦也没有过度煽情。作为公认的世界上具有杰出政治与民族调解才能的标志性人物,曼德拉因由长期不懈地与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政府进行斗争而闻名,但他并非一个好战者。实际上,生性温良、优雅坚定的他和他所做的战斗,都是首先被当时政治环境逼迫极致所产生的反应。与此同时,为了民主事业的成功他同样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如家人的生活少了他作为丈夫和儿子需要承担的责任,孩子的成长缺失了他作为父亲的陪伴,当然还包括27年的自由。

试图在一部长约一百五十分钟的电影里来展现曼德拉这个人、他的遭遇和他如何看待世界和仇敌,完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电影运用了犹如意识流一般的叙事手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赤脚通山走的乡村男孩开始讲起,看他成为高呼自由万岁的热血青年律师;然后从反政府的武装革命领袖,到落难被监禁、放逐及劳役,最终获释后促成了民主选举的成功。影片在讲述人物的成长、磨难坎坷的生命转折之时,颇具意识流的风格,即便人物的成长是跳跃性的片段,但曼德拉的思想和精神特质始终如流水一般“流动”,没有停滞和空白,也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和客观现实的制约,强调了现在与过去不可分割。

所以,贯彻此片的是曼德拉的精神所在,在这种精神上附着的,是面对人生种种境遇的坚忍、积极、优雅稳健的态度。在很多个镜头里,曼德拉的身体四周都有圈微弱的光。虽然这只是在拍摄的时候,演员背后也放置了照明设备而已。但这样的人为设置并不突兀,因为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来,曼德拉的的确确是一位充满了光芒的伟人,他所拥有的智慧之光、和平之光,和那坚如磐石的信念之光。

篇二:《曼德拉》观后感

文/战台烽

“南非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曼德拉就是那金山上的太阳,多么温暖多么明亮,把翻身黑奴的心儿照亮……”这首小改的歌用在电影《曼德拉》中再贴切不过,电影《曼德拉》就是一部如实记载了曼德拉从年轻时代一直到成为南非首位黑人总统的传奇一生的电影。电影在今天(7月18日)上映,其实是有深意的,7月18日是南非国父曼德拉的诞辰,在南非共和国被称之为“曼德拉日”。

《曼德拉》说是传奇,其实并没有我们所谓天生异象、如有神助等等神话了的传说,就其一生,都是为了让黑人获得公平权利的斗争过程,无论是街头抗议、暴力示威,还是奔走呼号、运筹帷幄,曼德拉虽然不是一位超能英雄,但他无论是性格,还是毅力,都堪称一位勇猛的斗士,所以蜘蛛侠一句“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用在这里毫不违和,他确实也在一路践行着有多大力量,出多大力量的全身心全情的投入,即使牺牲了家庭,牺牲了战友,牺牲了自由,也从未退缩。

当然,本片改编自曼德拉在1994年出版的同名自传,所以全片角度,基本都以主人公主观视觉为主要方向,这也令整个故事更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一些生活细节的还原,无论是面对军警的枪声,还是狱警的呵斥,都足够细节化和真实化。毕竟,曼德拉最长的一次在监狱,呆了整整27年,27年一定让他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无论是对人生,还是对为止不懈奋斗的解放事业。

《曼德拉》不是一部高大上的人物纪录片,貌似国外还不太时兴给伟人进行去恶存善的树碑立传,所以,我们能看到曼德拉一路的成长,是在跌跌撞撞中渐渐变得沉稳,虽然从影片开始,他就以一个律师的身份,出现在一起庭审中,当然,那个场景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在有种族隔离政策的旧南非,白种人对黑种人的强烈蔑视,而曼德拉的革命起源,或许也是从这个时候默默滋生,令他成为一个走上街头,同黑人同胞们紧密在一起高呼自由万岁的热血青年。

其实曼德拉的斗争过程,有着很具对抗性的变化,前期的他目睹种族隔离政策所带来的无边压迫,怒发冲冠,成为反政府武装的革命领袖。但是暴力的对抗,迎来的暴力的围剿,此时的曼德拉,并没有通过武装对抗,帮助黑人们踏上自由的王国,反倒因此让自己成为被通缉的目标,四处躲藏,屡次被抓,直至最后一次,直接坐牢27年,当然,这27年并非虚度的光阴,监狱外的斗争在继续进行着,监狱内的曼德拉也在反思前进之路,所以当他出狱后,很快成为南非首任黑人总统,并受到全世界的尊敬。

其实本片并没有把所有的笔墨都用在了曼德拉的斗争上,而是对他的私生活也进行了诸多的呈现,包括几任的妻子都给了较多的戏份进行展开。其中最令人唏嘘的莫过于和妻子温妮的结合与情比金坚的27年。只可惜,爱情也是脆弱的动物,远观可以,近看总会有些瑕疵。当一个牢内一个牢外,能夫唱妇随共同熬过27年之后,却是需要迎接改变的时刻,那时节,成长起来的曼德拉与妻子,无论是各自一方,还是两人之间,都已经有了太多的理念冲突,反倒团聚后,很快决裂。

电影《曼德拉》很容易让人想起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当然,彼在欧美,斯在南非,但都是为了黑人的利益而奋斗,并最终达成了胜利的目标。而当年byoung一曲《光辉岁月》又让国人从全民的角度了解到这样一位伟大的自由与和平斗士。那句“风中自有残留的躯壳,迎着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确实充满了力量。而此时的曼德拉,无疑是在南非的高山上的金色太阳,照耀着四方。

篇三:《曼德拉》观后感

文/鱼为

从以武力扞卫争取权益,到铁窗面壁27年,从阶下囚徒,到南非国父,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的“漫漫自由路”,其实是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累积转换。于影片开始,儿童在辽阔草原上的奔跑,那种理想化的自由精神具象,才是人类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景。

并非任何时代,都会有人为“自由”振臂高呼,教科书里自古至今听到最多,无非是改旗易帜的口号,却无关自由,所以历遍更迭,今日仍旧如昨,即使日常生活,亦频频受限受制。

然而被指定为王朝继任者的曼德拉却开始了自己的反抗之路。在这部据其自传改编的影片中,全景式的展现了曼德拉终其一生为之斗争的过程,从参加主张非暴力斗争的非国大,到转入地下武装斗争,曼德拉的每一步,在影片中,都有着异常清晰的轨迹。随处可见的暴力侵袭与暴力反抗,到监狱生活中坦然承受各种虐待,每一步都很艰难,但每一步拒不改变初心——对权益的积极争取。

当然,作为一部人物传记影片,将一个人从茅屋出生到登上总统之位,确实需要填充庞杂的历史资料,更需要确立影片对人物的解读立场,毕竟,这不是一段虚构的历史。而影片从历史中汲取片段,让这个世界上堪称“伟人”的着名人物走进大众视线,依然需要完成其“成长”历程,只为一人歌唱的《光辉岁月》,需要经过无数铺垫。

尽管影片并未过多展现曼德拉早年创立物装抗争组织进行反抗,但是影片的发展,或者说曼德拉终其一生抗争的过程,就是其放下武器的过程,放下手里的武器,以及心中的暴戾。这个转变,发生在被判终身监禁时,法律给了被判“叛国罪”的曼德拉一条生路,他则用此换来更多人的自由。有时候,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而有时候,放下枪反而成就更伟大功绩。

影片以三段式的结构,将曼德拉一生分为三个部分——年轻时热血奋进的阶段;面对牢狱之灾,遭受虐待却自我成长的阶段;以及出狱之后,放下仇恨,用“真相与和解”拯救南非的阶段。而串联起他这一生的除了“自由”的伟大愿景,更有令人唏嘘感叹的爱情。枪炮和玫瑰,热血和爱情,都是让“伟人”更具人性化的元素。

现实生活中,曼德拉的生命中留下了三个女人的痕迹。她们分别是:初恋情人伊夫琳、“黑人母亲”温妮和“晚年知己”格拉萨。影片尽管未涉及到格拉萨,但并不避讳曼德拉前两段爱情婚姻的坎坷和变化,被劈腿或不得不无奈选择分手,都一一呈现,让人有更真实的理解和记忆。

50年的艰苦斗争,风雨中抱紧的自由,当生命消逝,传奇却永远留存。

第五篇:路漫漫而修远——《大国崛起》观后感201*版

路漫漫而修远——《大国崛起》观后感

看完《大国崛起》系列纪录片中的几节,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震撼!美国、苏联、英国等九个大国,在500年的时间里演绎出一条华丽的大国之路!

相比之下,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国度,为什么没有在近500年中成为一个大国?我思索着,答案却很明显,中国的大国之路,漫长而修远,而我们必须求索!

纵观500年来的大国,九个,分别是: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苏联和美国。这九个国家,每一个成为世界性大国的道路都不平坦,也都很曲折,但最终他们无疑都成功了,而他们的成功能够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启示,这是每一个看完《大国崛起》的人应该思考的。

我重点看的是美国、苏联和英国,这三个国家应该说是绝对配得上“大国”二字。从三个国家的发展角度看确实如此:

美国——这个国家注重的是自己的发展模式,注重科学,注重技术,应该说,是科技造就了今日的美国,也造就了一个世界霸主,美国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英国——这个国家成功的标志是胆量,敢于抓住机遇,敢于挑战,敢于利用优势,可以说,是勇气成就了曾经的海上霸主,英国。

苏联——这个国家牢牢把握住了“经济”这个东西,也曾充分利用了宏观调控的力量,所以说,苏联赢在了“智慧”。

由此可见,九个大国各有“法宝”,我们可以借鉴他们,转化为自己的利器,在未来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但是有一点不可忽略:九个大国是轮流出现的!为什么这些大国,除了现在的美国以外都衰弱了,我们也要思考。

西班牙——虽然它因为海上航路的开辟获得了大量的商品输入,但是它掉以轻心,忽略了自己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所以被打败。

苏联——虽然很好地利用了宏观调控的力量,但是宏观调控的滥用扼杀了苏联,计划经济就是罪魁祸首……

美国——我不敢恭维这个国家一定能支撑很久,经济大萧条的时候不也被迫使用计划经济吗?201*年不也来个金融风暴吗?谁能肯定它可以坚持多久?

结合这些大国的兴衰,我才敢说中国的大国之路还很遥远。我认为中国要成为世界性的大国,至少要满足以下八种要求,而完全满足这八种要求是中国短时间内很难做到的。第一:中国要有自己的明确的发展目标。中国的发展目标目前来看就是发展经济,然后共同富裕,全国直奔小康,可是到达什么程度才是达到目标,这就不得而知了。更要命的是共产党制订的目标完全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谁知道啥时候达到,所以有发展目标好,但是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更好!

第二:中国要确定自己的发展轨迹,即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记得在讲苏联的那一章中,有这么一句话:“当要你选择一碗粥还是选择理论时,你会先选择一碗粥。”所以,苏联说:要发展,先选择经济。但是英国呢,英国先提高科技,加强了生产力,然后才发展经济。对于中国来说,经济与科技并行发展,软实力与硬实力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或许比较适合,因为前后的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补足。

第三:中国应该稳定国内的状态。看看利比亚,看看叙利亚,敢问这两个国家会发展吗?即使能发展,能好到哪里去?稳定的国家状态有利于发展,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冲突就好,稳定指的是相对稳定,没有冲突怎么找出问题所在?

第四:中国应该敢于接受挑战,学会抓住机遇。英国就是一个例子,当初发现新大陆的时候,英国就利用自己的海上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竞争力,也成为了霸主。中国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也要抓住机遇,利用已有的优势,把自己打扮一下,伪装一下,杀进国际市场。

第五:中国要注意思想文化的进步与崛起。思想文化的崛起是发展的根本之一。在英国,因为牛顿、瓦特的发现,使得英国拥有了更加强大的生产力,这就证明了一句话:少数人的眼界,决定多数人的世界!中国要是注重思想文化的崛起,说不定哪一天,中国也出来一个牛顿,也出现一个瓦特,带领中国完成工业化、现代化,所以思想文化也很重要。第六:要崛起中国必须拥有自己最核心的竞争力。在纪录片中,不难发现,美国的核心竞争力是科技,英国的核心竞争力是工业或者说海洋,而像现在的俄罗斯的核心竞争力是能源。那中国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现在看来应该是没有的,而且应该是一个都没有,既然没有,那就别想成为世界性的大国。

第七:中国要加强体制的创新。体制的创新能够为发展提供动力。英国君主制帮助英国铸就了英国早期的辉煌,虽然后来证明君主制不是最完美的制度,但是这个制度也曾经起到过作用。中国现在的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就发挥它的延展性,不断完善和创新,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光发热。体制的创新还不仅限于国体,各种制度都有创新的空间,比如教育体制、经济增长体制等等。需要不断摸索,不断前进。

第八:学会合作。合作是智慧的产物,它能够加快地区化进程。欧盟就是一个例子,欧盟曾经辉煌过,现在也还算是,它在金融风暴中都没有倒下,合作的优势和力量可见一斑。中国现在跟清朝有点像,清朝是完全的闭关锁国,中国现在是没有闭关锁国,但是不结盟,这相对于世界的发展脚步就等于闭关锁国。所以中国应该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借助合作的力量强大自身。

以上的八点,中国要完成看似容易,但路还很长,不过,中国的大国之路再长,我们也能不断求索,不断前进。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最终我们也能问鼎昆仑,俯瞰世界!就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吧!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曼德拉传漫漫自由路观后感(精选多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81101.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