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奴十二年》观后感--善良与冷漠的较量
“你能回来就好……”在一片悲喜交集中,《为奴十二年》这部影片结束了。然而,它的意义和思想远未结束。它反映的善良与冷漠的较量,至今仍在进行着……
《为奴十二年》讲述了19世纪上半叶的一个黑人的故事。所罗门本是纽约的一个具有自由身份的黑人,靠拉琴为生,已经有了家庭。却被两个白人以为马戏团表演伴奏所骗,去了华盛顿,被绑架并卖为奴隶。他竭力逃脱,却没有成功,他被卖到了南方,过了十二年非人的奴隶生活,见到了许多黑人的悲剧。终于,有一位善良的巴斯先生答应帮助他,在一番周折之后,他终于重获自由,回到了家中。
看《为奴十二年》时,有一个镜头让我特别震惊。当是所罗门被吊了起来,呼吸困难,奄奄一息,许多人从旁而过,却视而不见。在他已经快要死去的时候,一个女士出来,看见了他,但她只是冷漠、呆滞地望了几眼,竟又走了回去,那眼神,是怎样的轻蔑和不屑!人都快要死了,不但不来救,还在高台上欣赏,厌倦以后又走了回去。这人可以说简直是冷漠到了冷血的地步。
最后,福特先生慢悠悠地走来了,在欣赏了一阵后,他才带着满意的表情,放所罗门下来。他可以说勉强还有一点点善良之心,可惜却被冷漠的巨大冰山包围了。对一个快要死的人,竟然还能这个样子,可以说是禽兽不如。
《为奴十二年》是在美国南方奴隶制背景下展开的,控诉了奴隶制下人们的自私、麻木、冷漠与残忍。美国后来废除了奴隶制,今天已逐渐消灭冷漠。当今的中国没有奴隶制,可我却明显地觉得,一股冷漠之风,已在社会上盛行起来,许多人的善良之心,已渐渐被麻木和冷漠压制了。
就拿小悦悦事件来说,首先,那个肇事者就是冷漠的。如果是一个善良的人的话,发现撞到人了,肯定会马上送她去医院。可他不但没这么做,而且还又压了她几次,然后扬长而去!这样的人,除了丧心病狂,还有什么词好形容他呢?
其次,那些路人也是冷漠的。孩子已经被压得那么惨,那么明显了。他们竟然匆匆走过,装作不知道!这些人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在生活中或许是好丈夫,好妻子,好父亲,好母亲。但是,因为此刻的冷漠,他们是卑贱的人,是可恶的人,是无耻的人,我想不到人怎么会残忍到这个地步。他们和影片中那个对所罗门视而不见的女士,没有什么区别。
不止小悦悦事件,当今社会上已冷漠成风。小悦悦事件之后,冷漠之势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加强了。我曾不止一次在新闻上看到,一群人叉着手,面无表情地围观着。
一次又一次的冷漠,最终必然导致社会的病变。《为奴十二年》就是让我们反对冷漠。我们绝不能让冷漠之风继续盛行,让我们学学那位巴斯先生,树起善良与正义的旗帜。携起手来,奉献爱心,共创美好的明天!来吧,让我们群策努力,并肩迈进!
第二篇:为奴十二年影评一个人的救赎
-----------评电影《为奴十二年》
在86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上,《为奴十二年》获得了最佳影片奖、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编剧本奖三项大奖。201*年第71届金球奖,电影《为奴十二年》获得梦寐以求的金球奖最佳剧情片。由此可见这部影片是一部值得观赏和琢磨的作品。《为奴十二年》是一部极其容易沉浸其中的片子,精美的画面,独特的试听语言,半插半倒的叙事方式,很轻易得将观众带入到所罗门这漫长的12年中去,让我感受到了所罗门“我要的不仅仅是生存,而是生活”强烈的求生的欲望,对生活的追求让我们生活在这个浮躁世界里的人不禁思考生活的意义。
该部影片来自solomon northup亲身经历,他本是一个生活在纽约的自由的黑人,受过教育且已婚。随后遇到两个人,他们许诺在华盛顿帮他找一份工作,当northup到了华盛顿才发现自己被诱拐绑架了,从此开始了他的奴隶生涯。经历多年磨难才依靠一个好心的加拿大人帮忙送信回家,经过一场诉讼,他重获自由??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用片进行分析。
一、叙事结构。
电影以半倒叙半插叙的方式,讲述男主角从自由黑人被人犯绑架,最终贩卖到美国南部成为奴隶的经历,直到两条时间线交合。但叙事逻辑完全镜头上的相似或者对比,勾连出一种从男主角视角、心
理和情感发展为主线的线索。每段经历,又是记忆片段式的蒙太奇剪辑,从静物或景物的特写,给出时间和背景线索,进而过度到人物行为和语言的细节刻画。电影的开场,便是黑奴的群像,站在田地里。干活,睡觉,吃饭,画面的代入感极强。之后便是讲述了他从被骗到了蓄奴州当了奴隶,经历两个奴隶主,直到最后终于获救。故事几乎没有多少侧重,而是从头至尾都是平平淡淡。
二、视听语言。
视觉:
各种象征,类比,暗示的技法,还有景深控制,和mcqueen最为擅长的人物半长镜头特写的心理刻画,几乎省略了传记片所常用的所有文字语言的协助性描述, 把视觉影像的优势和作用发挥到极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结束前的一次长镜头面部特写,男主角完全沉浸在自我意识中,一切心理活动都留白给观众的想象。但是男主角在希望和信任被一次次碾压后,对未来对命运不确定性的彷徨却能被捕捉,绝望下不自觉地寻觅希望却又还怕失望的复杂和难以名状。还有所罗门被吊在树下,足足给了三分钟的长镜头,被吊住的痛苦无边无尽,时间都像禁止一般。给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听觉:
穿插的歌谣则是导演借以烘托气氛和情感的另一重要媒介。印象特别深的开场不久paul dano那段训诫黑奴时充满戏谑和讽刺的演唱,穿插着奴隶们劳作的镜头,直接就把电影压抑的情绪和赤裸披露的态度体现了出来;而在累死田地的同伴葬礼上,男主情绪难以克制
的高声颂唱,则是一种压抑过久的释放,情感上的高潮。保罗·达诺饰演的奴隶监工,唱的恐吓奴隶、制止奴隶逃跑的歌,歌声延续到奴隶做工,奴隶听主人朗读圣经,仿佛深深的刻进了奴隶的骨子里。听觉上的冲击让观众对黑奴不禁产生怜悯同情之心。
三、主题思想。
“我想要的不仅仅是生存,而是生活。”当身陷囹圄的所罗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是绝望的。但在绝望不代表无望,身为一个自由人,突然被骗为奴隶,在漫长的十二年中,所罗门从来没有放弃过恢复自由身的希望。尽管充满了无望,看不到尽头,但不灰心,不放弃,不自我抛弃,自由的那一天就终于能够来临。在奴隶制度下,首先要奴隶生存下来,然后去过属于自己的生活。生存与生活,就这样构成了一种冲突感。这种冲突几乎使得现在的人无法体会,因为承平日久,所谓的生存与生活,很多时候差不多是一样的。所以,所罗门用他的粗粝的存在,尖锐地磨砺了我们的神经。 男主角自身的不幸经历是影片的重点,但他同时也起到了一个观察者的作用,导演以他的所见所谓为媒介,去勾画特殊时代下的众生相——企图反抗却难得保全的奴隶同伴,骨肉分离心痛欲绝的黑奴母亲,难忍屈辱渴望解脱的黑妹,还有或心存仁善或病态残暴的奴隶主——从而去展现奴隶制度下人性的软弱冷漠病态残酷,当然亦有温暖和真善。通过精妙的电影语言的调度和控制,mcqueen成功驾驭了这种带有大时代史诗属性的小人物传记,完成从独立小品到大格局题材的晋升,可以说是他指导生涯的重大历程碑。唯一的遗憾是主题还是停留在了他所熟悉的具体人
物刻画和剖析上,缺了一点更深刻更广泛的挖掘和升华。
整部电影的气质,画面的美感以及历史的厚重感,就像是一个人的史诗。但是开头结尾皆平淡,更是展示了导演的沉着冷静,让这部电影气质愈加高贵,也愈加动人。结尾时的平静处理,虽然没有了戏剧冲突,但是却依旧动人,足以激起内心深处的阵阵涟漪。影片中的几类人,上上下下将当时美国社会中存在的角色,以立体的形态呈现了出来。他们构成了所罗门奋斗的背景,也组成了一个宽广的历史画面,将所罗门的个人斗争史,以一种史诗化的风格得到了体现。现在,回望那个时代,并对比眼下的时代,尽管不能说当前就已经是完美社会形态了,徒留一丝叹息。如果再以100年后的眼光来审视今天的话,我们身边的所罗门们,还依然存在着,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力去帮助每一人,将可能的悲剧降到最低点。
第三篇:为奴十二年英语影评film reviewww.bsmz.netan. furthermore, even they www.bsmz.netust to be powww.bsmz.netdash;—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和刘姝威,寥寥数语简单的讲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假如说你不知道蓝田股份有限公司,没关系,在《洪湖水》的歌声和优美的图片里,回忆告诉你,“蓝田”是谁,“蓝田”有多厉害。而刘姝威的一篇600字的短文,一座靠虚假报表堆砌起来的摩天大厦轰然坍塌。在普通人眼里,刘姝威是揭黑幕的英雄,在新闻工作者的敏锐嗅觉里,刘姝威是不折不扣的“新闻人物”。
在两人的谈话过程中,刘姝威显示出了她作为学者独有的谨慎和思辨能力,二者的对话犀利得就像在刀尖上的较量。“我问你”“我问你”,采访当中,这组对话不只出现了一次。当王志问道“你指的这种因素是权利吗”时,刘姝威不作正面回答,而反问道“你说呢”,语言风格是你来我往的短句,这很容易让人觉得,这是一场充满对抗性的谈话,这期节目充斥着剑拔弩张的火药味。为了得到对峙的效果,王志故意将姿态摆在质疑和敌对的立场。这场较量突破了死板的对话形态,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事件冲突。不管作为学者还是记者,双方都需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严谨求实的态度很有必要。
看完这篇视频之后,主人公刘姝威面对恶势力的正义感和敢于斗争的勇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这次访谈,我认为从访问质量和访问影响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可是也存在美中不足的地方。例如:主持人王志对刘姝威的回答出现了措手不及的情况;并没有深刻揭露社会的黑暗,对恶势力的抨击的力度不够…… 总体来说,《面对面》是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它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向我们阐释新闻的含义。《与神话较量的人》深切地让我们体会一次感动,生动地向我们讲述了一段传奇。
作者:钱建一
10级编辑出版
第五篇:较量观后感<<较量>>观后感 朝鲜战争(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是朝鲜与韩国之间的战争,同时美国、中国、苏联等18国家也以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朝鲜战争是在冷战背景下的一场局部战争,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朝鲜第七警备旅向韩国陆军第十七团发动进攻开始,9月15日,“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西海岸仁川港登陆,开始大举北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25日赴朝,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1951年7月10日,美国同意举行停战谈判,并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我们不得不思索两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可以击退美国?中国在国力虚弱的情况下,到底应不应该参加抗美援朝?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无论是在武器装备亦或是指导力量上都是出于劣势的,当时的中国,刚诞生一周年,经济仍是低迷的状态,而这时候,美国为首的大国加入到朝鲜战争当中。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中国在接到朝鲜政府的援助请求后仍然组成中华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参战,并且使得美国退出三八线,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就我看来,中共之所以赢得这场战争,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在人民身上。刚尝到翻身做主人的中国普通大众,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如果这时候有人威胁到他们的安全,即使是飞机大炮,他们都会奋勇抗敌。正如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官、四星上将范弗里特说“以个人而论,中国士兵是一个顽强的敌人。中国军人在驻北韩两年半中,他们发动了许多次进攻,并作长距离推进......他们没有防弹背心,没有钢盔......他们所携带的数枚制造粗劣的手榴弹,爆炸力不及美军的一半。粮食是用米和杂粮磨成粉状而成的,装在一个长管形布袋里,必要时可维持十六天。中国军队医疗设备简陋,万不能和我们的医疗队、前线救护站及完善的后方医院相比拟......但是,他们永远是向前作战的,奋不顾身......”美国曾经说过,不怕有强大武器的国家,就怕有强大的民族精神的国家,我想这也是美国在中国实行“十诫”的原因吧,确实,一个民族,最顽强的一部分就在于它的精神文化,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内在文明,那么这个国家的存在就有很大的威胁。没有先进的武器不要紧,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与之对衡也不是重点,最重要的事精神不灭。其次,中国还有正确的指导,灵便的应对敌人之术。美国国防部长、五星上将马歇尔说,我们认为什么都知道,而实际上什么也不知道。然而,对方却一切都知道,于是,战争开始了......中国共军是一个幽灵,连影子也没有。他们的主要秘密实力、位置和意图保守得非常完善,所以他们的力量就增加了一倍......我们如何体面地离开朝鲜?“......敌人通常在夜间行军,而且比我们熟悉地形情况。他们习惯于这里的气候条件和清苦生活......中国人在夜间进攻特别神秘莫测,不可思议......中国人是勇士,他们常常不顾伤亡地发起进攻......(南朝鲜军)往往对中国军队有非常的畏惧心理,几乎把这些人看成是天兵天将。脚踏胶底鞋的中共士兵如果突然出现在南朝鲜军的阵地上,总是把许多南朝鲜士兵吓得头也不回地飞快逃命......他们只有一个念头:逃得离中国军队越远越好。”美国四星上将、第二任联合国军司令官李奇微在回忆录写到。麦瑟阿克一直认为在这个战场上,美国是赢家,还甚至鼓励士兵们可以在圣诞节来临之前结束战争,但是,就是因为他的轻敌,
使得中国有了反击的机会。在战场上最可怕的是没有士气,在中国发动冬季攻势之后,美国士兵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是有些恐惧了,这位我们击退敌人奠定了基础。
那,中国在那样的情况下,到底应不应该参加这个战场?
从地理位置上看,朝鲜语中国之间只隔了鸭绿江,毗邻而居。在美国看来,打不打朝鲜并不是仅仅因为有利可图,其最后想达到的结果是,威胁刚诞生的中国,将社会主义扼杀在摇篮里。如果中国不参战,那么受威胁的必然会有东北三省,东北含有丰富的煤气资源,后来的一五计划重点实施也在东北,如果真得让美国在朝鲜战争上赢了,那么我们面临的就不是参不参加的问题了。可以看看美国地加拿大头上的一块地盘后,加拿大就只能受制于美国。如果朝鲜被美国军队占了,那么,中国就会变得和“加拿大,英国,日本”三个国家一样,容易受制于美国。我们绝对不能让美国的亚洲战略计划顺利完成。抗美援朝,我觉得这应该是当时中国领导对当时国际形势考虑后得出的必然结果。正如周恩来说的那样“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为了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从双方对立阶级来看,这是一次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第一次真刀真枪的较量,这不是某个国家的战争,而是两大阵营的对抗,双方都试了一把,最后发现都挺玩命,互相都不好对付,没有绝对的把握谁也胜不了谁,在未来的时间里,双方都拼命发展军事力量,企图获得绝对的获胜力量,这段时期便是冷战时期,双方实力的对比互有胜负,但都没有绝对的把握,冷战造就了美苏这两个超级怪兽,均具备把全人类毁灭几十次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的平衡,造成了双方谁也不敢动手大干,只能在局部互相试探试探,为人类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时期。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而且又是在自己家门口的战争,中国的出兵可能是必然的,也可能是身不由己的,中国伤亡惨重,保住了社会主义的边界线,是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大贡献,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力量。周边国家看到了中国连美国这么头号强国都敢打,而且打的还不错,再也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老大帝国了。在战后,彭德怀激动地做了讲话“朝鲜战争是我军同美军较量的练兵场。通过这场血与火的较量,美军现在签字还算明智的,不然,就要被我们赶到临津江喂王八去了......在经过三年的激战之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工业强国的第一流军队被限制在他们原来发动侵略的地方,不仅没有越雷池一步,而且陷入日益不利的困境。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教训。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战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由此,我认为,朝鲜战争非打不可,抗美援朝是形势之必然。
ywq小编推荐访问其他范文:为冷漠付费读后感
较量无声观后感
较量无声观后感
较量无声观后感
较量无声观后感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为奴十二年》观后感--善良与冷漠的较量》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81646.html
- 上一篇:《东京审判》观后感
- 下一篇:《一字之差》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