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浅谈尊重幼儿、加强幼儿常规教育的体会(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7 11:50:52 网站:公文素材库

第一篇:浅谈尊重幼儿、加强幼儿常规教育的体会

浅谈尊重幼儿、加强幼儿常规教育的体会

所谓常规,是指沿袭下来经常使用的“规矩”。“规矩”即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幼儿园的常规是在幼儿园保教工作过程中沿袭下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则是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需要,以这些标准、法则或习惯为教育内容对幼儿施行教育的过程。

长期以来,由于在教育理念、方法及途径上的偏差,在幼儿常规教育上存在这样的现象:规则内容的成人化。即无论是社会行为规则,还是班级日常行为规范都是由成人制定的,孩子只是被动地接受者和无条件地服从者,教师不考虑幼儿的实际需要,单纯根据权威的意志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来制定标准,导致班级生活规则的繁冗累积,尤其在许多生活活动的细节上也充满了大量不必要的规定,结果使幼儿的活动处处受到限制。

规则教育的形式化。即教师既不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又不考虑知识之间的整体性,片面地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宣讲规则,使规则流于形式,结果是幼儿的认知和行为脱节;

规则执行的他律性。即否认孩子也可以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共同生活中适应、内化、形成规则意识,而只是以教师的裁判和纪律的约束来训练孩子,导致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行为受到压制。

凡此种种不仅没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造成了孩子对规则的无所适从,更甚者还引起了孩子的抵触情绪,引发了师生间的对抗,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为了切实管理好孩子们的一日生活,贯彻我园实施的《幼儿园建构式课程》的理念,真正体现“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角”,又是社会建构者的“以儿童为本”的思想,我们依据社会的要求,结合我园幼儿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生活常规,并引导幼儿根据日常活动的需要,自己确定规则,并在类似情境中不断巩固,而形成稳定的行为规则。这种常规具有自律的性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既要理解和遵守他律常规,更要生成和遵守自律常规。无论是何种性质的常规,教师都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前提。在制定和执行常规的过程中了解并尊重幼儿合理的需要以及个性特征,让幼儿从他律走向自律,并且学会讨论制定规则。

有了良好的生活常规,能够让孩子对环境产生信任与安全感。常规的设计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例如:希望孩子做到离开座位时要把椅子靠近桌子里,那就要让孩子了解到,如果椅子不靠近桌子里,很可能让别人走路时撞到椅子而受伤,而且教室也会变得很小,那样让人看了也不整齐。只有让孩子了解常规的意义,能够真正地认同常规,并且能够切实遵守,这样才能顺畅地进行每一天的活动。

常规既然订了,就要贯彻执行。在学校里,我们该用什么心态,什么方式维持班上的常规呢?当老师在执行常规时,老师的态度如何,孩子的感受又是什么?当孩子做出违反常规的举动时,我们该先想想,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无法遵守常规。是孩子忘记了?是孩子不懂?还是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上的差异?有时也要换个角度想一想,不一定问题都出在孩子身上。什么时间进行什么活动,活动中应达到什么要求,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做事要采取什么方式等等这样的要求,就是幼儿园的常规或纪律。

常规除了能维持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外,还能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例如班上的常规是“在教室里不跑步、要慢走”,可是偏偏许多孩子都喜欢在教室里横冲直撞。这时老师就要考虑到是不是教室空间太宽阔了?教室就好像运动场一样,暗示着孩子赶快跑步,针对这种情况,我便告诉孩子们“在教室,我们都是轻轻地走的,尽量不打扰别人”如此一来用正面的语言代替负面的语言,效果大不一样。又如:课间的洗手问题,教师左叮咛右嘱咐,说了千遍万遍,可收到的效果就是不大,每天都有幼儿因为水池太滑而跌跟头,甚至有的孩子额头上竟摔出了一个包,究其原因,发觉是老师的督促工作做得不够。可是问题又来了,老师照顾到水池这边的幼儿又照顾不到教室里的孩子呀!于是我们便让孩子们在解小便洗手时集体排队一起去,然后再集体排队一起回来,可是这样却造成了不要解小便的孩子要跟集体跑一趟和互相等待的现象。对此,我们便采取让孩子当“小老师”的措施,即当孩子们去水池时,请一名幼儿专门在那边看着有没有人玩水,是不是洗过手后手上的水在水池里甩干的,喝过豆浆洗茶杯的水是不是倒在水池里等等。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一份工作在做之前,老师总不忘示范给孩子看。同样,常规也是如此,不能只用讲的,还要做给孩子看!因为,幼儿园的孩子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

老师就像园丁,孩子就像种子!园丁为种子准备一个完整、符合种子需求的环境,让种子藉以发展它生命的潜能。我们一定要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上去认识常规教育,并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实质性的效果。

第二篇:浅谈对幼儿常规教育的体会

浅谈对幼儿常规教育的体会

【摘要】良好的常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持之以恒,需要预先思考,每次仔细地提出要求,需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样才能避免一些不良行为的出现,杜绝类似情况的反复出现。在尊重幼儿的同时,需要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来加强幼儿的常规教育。学前教育是人的一生中的启蒙教育,在教育中,要重视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及时发现、正确引导幼儿的创造性火花。幼儿因其好动、好玩、好奇.对周围事物,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疑问,常常带着为什么、会怎样等问题参与到各种活动之中。因此,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潜能,大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成为教师当前的重要任务。详细说明了如何在尊重幼儿、加强幼儿常规教育的前提下对幼儿的进行长效培养。

【关键词】幼儿常规教育规则

【关键词】语言活动幼儿创造性思维

所谓常规,是指沿袭下来经常使用的“规矩”。“规矩”即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幼儿园的常规是在幼儿园保教工作过程中沿袭下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幼儿同的常规教育则是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需要,以这些标准、法则或习惯为教育内容对幼儿施行教育的过程。

一、目前常规教育中出现的偏差现象

长期以来,由于在教育理念、方法及途径上的偏差,在幼儿常规教育上存在这样的现象:

1.规则内容的成人化。即无论是社会行为规则,还是班级日常行为规范都是南成人制定的,孩子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无条什的服从者,教师不考虑幼儿的实际需要,单纯根据权威的意志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来制定标准,导致班级生活规则的繁冗累积,尤其在许多生活活动怕细节上也充满了大量不必要的规定,结果使幼儿的活动处处受到限制。

2.规则教育的形式化,即教师既不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又不考虑知识之间的整体性,片面地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宣讲规则,使规则流于形式,结果是幼儿的认知和行为脱节。

3、规则执行的他律性。即否认孩子也可以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共同生活中适应、内化、形成规则意识,而只是以教师的裁判和纪律的约束来训练孩子,导致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行为受到压制。

凡此种种不仅没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造成了孩子对规则的无所适从,更甚者还引起了孩子的抵触情绪,引发了师生间的对抗,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二、如何让常规教育出现良性循环

为了切实管理好孩子们的生活,贯彻实施《幼儿园建构式课程》的理念,真正体现“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角”,又是“社会建构者”的“以儿童为本”的思想,我们依据 社会的要求,结合我国幼儿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生活常规,并引导幼儿根据日常活动的需要,自己确定规则,并在类似情境中不断巩固,而形成稳定的行为规则。这种常规具有自律的性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既要理解和遵守他律常规,更要生成和遵守自律常规。无论是何种性质的常规,教师都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前提。在制定和执行常规的过程中了解并尊重幼儿合理的需要以及个性特征,让幼儿从他律走向自律,并且学会讨论制定规则。

1、 有了良好的生活常规,能够让孩子对环境产生信任与安全感。

常规的设计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例如:希望孩子做到离开座位时要把椅子靠近桌子里,那就要让孩子了解到,如果椅子不靠近桌子里,很可能让别人走路时撞到椅子而受伤,而且教室也会变得很小,那样让人看了也不整齐。只有让孩子了解常规的意义,能够真正地认同常规,并且能够切实遵守,这样才能顺地进行每一天的活动。

2、 常规既然制定了,就要贯彻执行。

在学校里,我们该用什么心态、什么方式维持班上的常规呢?在执行常规时,老师的态度如何,孩子的感受义是什么?当孩子做出违反常规的举动时,我们该先想想,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无法遵守常规。是孩子忘记了?孩子不懂?还是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上的差异?有时也要换个角度想一想,不一定问题都出在孩子身上。什么时间进行什么活动,活动中应达到什么要求,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做事要采取什么方式等等这样的要求,就是幼儿园的常规或纪律。

3、 常规除了能维持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外,还能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例如班上的常规是“在教室里不跑步、要慢走”,可是偏偏许多孩子都喜欢在教室里横冲直撞。这时老师就要考虑到是不是教室空间太宽阔了?教室就好像运动场一样,暗示着孩子跑步。针对这种情况,我便告诉孩子们“在教室,我们都是轻轻地走的,尽量不打扰别人”如此来用正面的语言代替负面的语言,效果大不一样。又如:课间的洗手问题,教师左叮咛右嘱咐,说了千遍万遍,可收到的效果就是不大,每天都有幼儿因为水池太滑而跌跟头,甚至有的孩子额头上竞摔出了一个包。究其原因,发觉是老师的督促工作做得不够。可是问题又来了,老师照顺到水池这边的幼儿又照顾不到教室里的孩子。于是我们便让孩子们在解小便洗手时集体排队一起去,然后再集体排队一起回来,可是这样却造成了不要解小便的孩子要跟集体跑一趟和互相等待的现象。对此,我们便采取让孩子当“小老师”的措施,即当孩子们去水池时,请一名幼儿专门在那边看着有没有人玩水,是不是洗过手后手上的水在水池

里甩干的,喝过豆浆洗茶杯的水是不是倒在水池里等等。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一份工作在做之前,老师总不忘示范给孩子看。同样,常规也是如此,不能只讲,还要做给孩子看。因为,幼儿园的孩子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

三、常规教育应该渗透着对幼儿的思维的启迪

如何开启幼儿的思维是幼儿常规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有了争取而有效的启迪方法,孩子的人生可能会收益匪浅。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孩子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

1、利用文学作品,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文学作品为幼儿提供全面的语言学习机会,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包含了从理解到表达、从模仿到创造、从接受到运用的过程。文学作品中的仿编、续编、改编活动,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学习诗歌《小熊过桥》后,我引导孩子们进行浯言形式的转换,将诗歌改编成故事,孩子们经过创造性的想象和构思,编出了各种不同情节的故事:有的讲小熊智斗1人灰狼,有的讲小熊过桥买东西,还有的小朋友把小熊过桥的整个过程仔细地描绘出来。 一首短短的诗歌,经过孩子们的加工,变成了一个情节丰富的故事,充分发展了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在讲述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讲述活动为幼儿提供的是一种正式的语言运用的场合,能培养幼儿清楚地、连贯地在集体场合表述自己见解的能力。如在讲述活动《吃吃、编编、讲讲》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山楂饼,然后向幼儿提出问题:“这些山楂像什么?”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有的说像皮球,有的说像橘子??我让幼儿咬了一口山楂,看看剩下的部分又像什么?最后,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编一个好听的故事。在整个活动中,给予幼儿操作、交流、想象的空间,孩子们在轻松的活动中,创造力、思维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3、活动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谈话是种语言表达和思维结合的活动,是幼儿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为此,我有意识、有目的的在谈话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在谈话活动《地球公公喜炊谁》中,我首先让幼儿了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然后让幼儿讨论地球公公喜欢和不喜欢的各种做法,并让幼儿提出各种保护环境的措施。由于幼儿目的性较明确,加上老师的鼓励和启示,孩于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说:“我们发明一种没有废气的汽车,就可以减少空气的污染了。”有的说:“我发明 一种水管,工厂里排除的污水经过这条水管就会变回干争的水了。”虽然孩子们的想法有点离奇,但却证明幼儿会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

水平去想问题的。在实践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思维开阔了,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培养幼儿思维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老师就像园丁,孩子就像种子。园丁为种子准备一个完整、符合种子需求的环境,让种子藉以发展它生命的潜能。我们一定要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童远发展的角度上去认识常规教育,并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实质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龙安, 品德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年版

[2]吴庆元, 学会创新,海天出版社.201*年版

[3]唐淑,幼儿园课程研究与实践201*年版

[4]朱家雄,幼儿园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年版

第三篇:尊重是幼儿教育的前提

浅谈尊重是幼儿教育的前提——长春市双阳区 智能幼儿园陈晶

如果说“爱是教育的前提”,那么我认为,尊重更是幼儿教育的前提,是幼儿自然和谐.健康发展的前提。没有尊重的幼儿教育,是不理性的.不科学.不道德的教育。它将给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甚至会毁掉幼儿的一生。以下做以前单阐述:

一、 尊重是各领域教育活动取得有效成果的前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可有些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安排和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接受能力和个体差异。比如:有的小班孩子就开始写字,写不好还要挨批评,完全不考虑幼儿肌肉发展水平。有的为了保证卫生和安全剥夺幼儿游戏的权力,根本不考虑幼儿对游戏的需求。还有的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顾想自己怎么教却从不考虑如何才能引导幼儿自主、快乐的学。使幼儿的思维发展限制.探索精神得不到培养.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充分满足。导致幼儿对学习失去兴趣,

甚至一提到学习就会恐惧.厌烦,更别说通过教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发展。

所以教师在五大领域的教学中应从尊重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实际水平出发,安排教学活动。并要难易适度,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并尊重个体差异,对不同幼儿制定不同的目标要求,给幼儿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才能使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知识等各个方面真正得到发展,因此说无论是哪个领域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尊重是最基本的前提。

二、尊重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健康领域指导要点中指出:教育者应“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在重视幼儿心理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请你收藏好 范 文,请便下次访问:www.bsmz.net)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而有些教师在教育中,并没有把幼儿看成是独立的个体,忽视其尊严,损伤幼儿的自尊心。其表现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幼儿表现出的各种行为经常采取消极的处理方式,如对班内不听话的“淘气包”.“皮孩子”或犯错误的幼儿经常会用恐吓.威胁等方式对待比如:“不听话就别回家啊!”“再调皮就让警察把你带走”、“你算没记性了是吧”.“你怎么总打人呢”“你就没有听话的时候”“真烦人,你给我出来,到前面站着去”,有的教师甚至在全班同学面前体罚幼

儿,这种不尊重孩子的行为使孩子颜面扫地 ,完全失去了自尊。试问一个得不到尊重、失去自尊的孩子,怎会拥有健康的心理和阳光的心态。,这时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会将自己现在的成长和过去比较,把今天的进步和昨天比较,帮助幼儿在自我认识,自我肯定的过程中树立自尊心.自信心。所以说尊重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

三、尊重是幼儿建立良人际关系的前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教师对幼儿的不尊重恰恰破坏了师生和同伴关系,如:小明在班上经常会调皮、捣蛋,在正面教育不见明显效果后,老师就说:“ 没见过你这么不听话的孩子,大家记住谁也别和他玩,都离他远点······”。就这样小朋友因为教师的态度而对他这类孩子挖苦、.嘲笑:“你是最不听话的孩子 ,我们不和你玩。”慢慢的小明在集体中无所适从,成了离群的雁,被老师和小朋友抛在集体之外。这使小明对老师和小朋友,充满了怨恨和敌对心理,他不相信会有人对她好,会真心和他做朋友,于是过激行为明显增多,人际关系更加糟糕。

教师对于幼儿的过错或失范行为应本着尊重 理解、包容

的态度对待,谁都有做错事的时候,孩子更是。所以老师应给孩子犯错和改正的机会,避免简单的批评.指责.训斥.惩罚。因为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不但起不到任何的教育作用,只会增加幼儿反感和抵触情绪,这时的教师应帮助幼儿认识错误,找到避免犯错误的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教师也应树立正确儿童观。因为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要和幼儿真正的沟通,平等相处,尊重幼儿的语言.行为.思想,遇事要多和他们商量,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从中总结经验,如果老师做错事了应该在孩子面勇于承认错误;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成长环境。促进幼儿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幼儿的发展特点决定了教师不能以简单的是非对错.好坏优劣.来评价幼儿。教育者要用尊重的目光来观察、了解、解析、教育幼儿。因为尊重是幼儿教育的前提!

第四篇:尊重幼儿

尊重幼儿,允许幼儿自由选择

在一次“娃娃家”游戏中,黄静怡和陈奕辰都在争着当娃娃家的妈妈,这是我看见了走过去说:“娃娃家的妈妈只有一位,你们石头剪刀布吧。输的去当营业员好吗?一位在老师的要求下就去当营业员了,但这不是她自愿的,也就无所事事,对她来说这个游戏没有体验过,所以玩一会儿就不喜欢玩了。后来我就想可以引导幼儿再找几个伙伴组成新的小家,这样家与家之间也就有了联系,可以互相到邻居家串门了,可以一起去游玩。两位妈妈还可以商量照顾宝宝的方法。我叫来黄静怡小朋友你也来当妈妈吧,我就在请几位幼儿来当爸爸、爷爷、奶奶。这两个小家都玩的很高兴。幼儿之间也多了语言的交流机会。

从这次的角色游戏中,我发现幼儿只有自己内在的需要和兴趣而选择的游戏才是真正快乐的游戏。我们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允许幼儿自由选择,多给幼儿创造机会。这是他们自己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教师对幼儿的活动要多观察,少干预,采用隐性指导。

中心园三月份

第五篇:小班幼儿常规教育

一切从“心”开始——小班幼儿班级常规管理之我见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带有明显的目的性、组织性和协调性。这些活动的安排对幼儿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从幼儿个体需要来看,特别是对于小班幼儿,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生活具有合理的节奏,既能使神经系统得到有益的调节,促进身体健康,又能使幼儿积极愉快地参加各种活动,从而受到更为全面的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生活能力,为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小班班级管理中,从“心”开始,让幼儿成为学习、生活和管理的主人,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从而使班级成为幼儿全面发展的有力保证。

一、“爱心”——常规管理的奠基石

对于年龄小的小班幼儿来说,充满爱的班级氛围对孩子的常规形成十分重要。这个“爱心”中包括各方面的爱。只有给予孩子爱,孩子才会因为你的爱而感动,从而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1、理智关爱

当我们给幼儿爱护和关心,使师幼之间充满融融爱意时,我们爱幼儿的情感必须是理智的,应善于把这种爱渗透当教育活动和日常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做到爱中有教,严中有爱,从而使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老师是爱他的、喜欢他的,感受到老师的亲切。

2、全面关爱

幼儿年龄小,不善于交往,我们可以主动亲近幼儿。课上,从教态到语气都要十分真挚而亲切,使幼儿感受到母爱般的温暖,课下,要主动接近幼儿,爱抚幼儿,给他们讲故事。要真心体贴幼儿,既要关心幼儿的教育问题,还要注重幼儿的养护问题。从睡眠、起床到用餐、喝水,都要事事关注,事事细心,还要随时观察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这些看似婆婆妈妈的小事,正能够体现出幼儿园教师母爱般的师爱。

3、人格关爱

我们要把幼儿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如平时和幼儿讲话时可蹲下来,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在一般人看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正是这件小事体现了教师的一种观念,一种尊重幼儿,和幼儿建立平等关系的观念。

4、科学关爱。

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及运用移情训练的方法帮助幼儿认识善恶美丑,以科学的教育思想塑造幼儿美好的心灵,并注意引导幼儿建立友好合作的同伴关系。让孩子们在老师、保育员的关爱之下,逐步养成了一日活动常规。

二.“童心”——常规管理的双刃剑

孩子的心灵是一方最纯净的沃土,孩子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真、善、美”的童话。我们应该走进童心,了解孩子内心世界。游戏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方式之一,尝试把常规管理与多种游戏方式结合起来,可以让孩子在玩中培养常规,在玩中养成习惯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浅谈尊重幼儿、加强幼儿常规教育的体会(精选多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85383.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