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学会合作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7 12:16:59 网站:公文素材库

第一篇:《学会生存》读书笔记

《学会生存》是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供职的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于1972年向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递交的一份研究报告。《学会生存》一书把学习化社会的概念推向了世界并推进了人们对终身学习的思考。

在21世纪“学会生存”就要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终身学习是指人的一生都要学习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伴随人的整个生命历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生存》报告把终身学习与建立学习化社会(学习型社会)结合起来。“学习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习成为整个社会成员一项经常的重要活动。创建学习化社会有赖于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又有利于终身教育的实施与提高。

而当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另一个关键问题出现了这就是“如何学习”。“学会学习”是“学会生存”的前提。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引导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为了自我的终身学习和创造活动我们的教育重点必须从“学会”走向“会学”即培养一种创新性学习能力。

“学会学习”在当前还要转变一种观念即由“拥有文凭”向“拥有能力”转变。文凭和学历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表明了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有文凭就有水平有学历就有能力。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新事物、新情况层出不穷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要求人们必须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一个拥有较高文凭和学历的人如果停滞不前也会落伍难以跟上潮流、胜任工作、获得进步。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核心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学习成为21世纪的生活方式养成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习惯并且首先要学习“学习的方法”。如此个人生存才会有保障国家才不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被开除“球籍”。

第二篇:《学会关心》读书笔记

《学会关心》读书笔记

前几天,我阅读了从学校图书馆里借来的《学会关心》这本书,其中的好多内容都是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做到的。我主要摘抄了“孝敬父母”这一段内容。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朝孟郊的《游子吟》,用春天的阳光比喻母爱,用小草比喻儿女,说明做儿女的无论怎样孝敬父母,都难以报答父母的恩情!

孝敬父母要感激父母,理解父母,用行动来孝敬父母。泰安市检查长公丕汉这个侦破轰动全国的“泰安大案”功臣,他不仅是一个嫉恶如仇的山东硬汉,而且还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大孝子。他坚持一条偏激的土政策:不孝顺父母的人一律不得重用,他几乎“顽固”地坚持不与那些不孝敬父母的人交朋

友?? 父子之情、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永不熄灭的灯火!父母对儿女的恩情像大海一样深厚,为了孩子,父母可以作出一切牺牲。十多年来,你可曾想过父母为你倾注了多少心血?父母对儿女的深情,这样深厚,这样无私,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人做人的起码道德。

说到这里,不得不想起前一周《今日说法》播放的一个故事。一个十几岁的青少年,因为打游戏机,受到了妈妈的严加管教。他不但不理解父母,还记恨在心,后来跟一些坏人学起来,一天用绳子残酷地杀害了他的母亲,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每个人一来到世上,就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父母为子女献出了无私的爱,作为子女是不是应当把孝敬之心献给他们呢?

第三篇:学会生存读书笔记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读书笔记

自从进了这个专业的门,进了这所陕西师范大学,就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育技术学未来的方向在哪里?我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呢?为此,我读了一本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努力理解其中的精髓,探求更好的教育方式。

《学会生存》是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供职的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于1972年向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递交的一份研究报告。全书主要有3个部分,九章,再加上一序两后记组成。从回顾教育发展的历史开始,然后着重论述了当今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主要倾向,指出了实现教育革新的一些策略和途径以及最终走向学习化社会的道路,最后论述了教育的国际合作。从世界、人类共同体的角度描述了教育的今天,并高瞻远瞩的设想了教育的明天。

作为学校“课程研修中心”的一名学员,在王一军博士推荐的10本精读书籍中,我首选了《学会生存》这本书。对它感兴趣,缘于德育活动中提倡的“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主题活动。我带着“生存、学习、教育之间,究竟是如何的关系”的疑问,开始了全书的阅读,有很多地方只是一知半解,在此仅就本书中有关这三者的关系问题的某些描述或设想做一些浅薄的思考。

很喜欢序言部分,“现代人的教育是一个特别困难的问题,而所有的国家都认为,它又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有些人想使今天的世界变得更美好些,因而就要为未来做好准备。在这些人看来,教育乃是一个基本的、普遍的课题。”这是序言中的一句话,我认为讲的是很多国家的事实。既讲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也讲了开展教育的困难重重。

生存,是人的第一法则。适者生存,反之,不适者必将被无情淘汰。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就必须懂得社会生存法则。教育就是关于人的教育:实现人的潜能,解放人的创造力。人只有实现了自我,才能有所发展,才能生存。实现自我应该包括:了解世界—自身所处的环境;适应变化—实际上还是那句话“适者生存”;控制命运的能力—即主动积极地适应,而不是被动地顺应。“学会生存”必须学会:一维持生活的知识与技能(这包括就业前接受教育和就业后接受继续教育);二争取有保障的生存权利;三改善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学会生存》揭示了现代世界发展的一个趋势:教育先于经济。

教育,这个伴随着人类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多少年来一直被当做“软科学”而屈待。其实人类社会的哪一次进步与教育无关呢?只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和认识上的片面,使我们往往忽略了教育的重要性。而时代却已向人类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个报告系统总结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教育的现状,对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的重视。它指出:“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有些社会正在开始拒绝制度化教育所产生的成果,这在历史上也还是第一次。”接着,书中着重从理论上论证“终身教育”的必要性。它认为,心理学研究指出,“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并且只有通过经常的学习,才能完善他自己”。人可以无限接近客观世界,但永远也不可能穷尽它,人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永远也只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从而证明教育对人的完善是何等重要。因此,“人在心理上尚未完成,这一点对我们认识人,是有贡献的。我们可以说,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正是教育在这一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中扮演了

极其重要的角色,“教育包括培养和发展一个人全部潜能的教养过程”(第163页)。一部人的历史就是人的潜能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逐渐地无限地变成现实的历史,而这种转变恰恰又是以教育为居间作用的。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人的本性向社会提出的要求,是人类社会向教育提出的任务。这一要求和任务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为迫切和必需了。

我们要如埃米莉迪更生所说的那样:如果我能消除一个人的痛苦,或者平息一个人的悲伤,或者帮助一只昏迷的鸟重新回到她的剿中,我便没有虚度此生。我们就是要把教育出这样的一批思想道德高尚的人。我们要知道付出的人生才没 有虚度。只要你对别人给予了帮助,那就表明你没有虚度你这一生。正如:人生重要的不是你所买到的,而是你所创造的;重要的不是你的成功而是你的价值;重要的不是你所学到的,而是你所传授的,重要的是你的每一次正直,怜悯,勇敢和牺牲使人充实,让人强大,或者能够激励人,让他们以你为榜样。重要的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在你离开时,多少人感到这是永恒的损失。重要的不是谁在怀恋你重要的是他们为什么要怀念你。相信你得到了这些重要你便没有虚度这一生。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教会人人都有这思想。

“学会生存”就必须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份《学会生存》的报告把学习化社会的概念推向了世界,把终身学习与建立学习化社会(学习型社会)结合了起来,并推进了人们对终身学习的思考。由此来说,教育真的是一项伟大、浩瀚、复杂的工程。它关系到整个人类的发展、命运,每一个人的发展、一生。教育定应有一个复杂、庞大的结构,它不仅是学校教育,还应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而且比例也要适当变迁;它不仅是婴幼儿教育、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更为需要关注的是成人教育,这是一种终身教育,所以从时间上、内容上而言都应是一个连续递进的过程,彼此之间绝非孤立的,也不是支离破碎的(象现实中的情况)。一名普通的教师仅仅只是教育事业这片汪洋大海中的一朵小浪花。但是如果在我们的头脑里有了终身教育的观点,养成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习惯,就可以指导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做得更好,更符合世界的变化,更适应人的发展。

古代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有一句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说,给人以鱼吃,只能使人享用一时;不如教人以捕鱼的方法,则能使人终生有鱼享用。作为教师就应当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而不是单一的教会他们知识。我想,即将做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我,理应观察教育动向,把最好的教育给予我们国家朝气蓬勃的孩子们!

第四篇:《学会提问》读书笔记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第七版)

读书笔记

——部分分析摘自互联网

概述:《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这本书是美国大学生的必修书目,其影响力可见一斑。普遍来说,西方人的思维更注重于思维逻辑,他们更加注重于提出建设性的问题,而这种能力本身也是十分有价值的。很可惜,中国的教育从来就没有为批判性思维提供一个空间。就现在的中国大学生而言,感觉在逻辑等理性思维方面还有待欠缺,而批判性思维带来的独立思考能力是非常实用有益的。所以此书值得一读,遗憾在接触辩论之前没有读此书啊,但是还是那句话:“never too old to learn”。

下面是我对本书的一些理解:

1.缘起: 我们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遇到很多新事实和新观念。教科书、报 纸、杂志和因特网上都有→些要求我们接受的观念。在所有的知识领域中,都有很多论题讨 论如何确定哪些是专家的观点,而确定哪个专家的观点值得信赖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花 费很多的精力。【特别是中国教育,我们很从小就潜移默化地接受:“要听话才是好孩子” 。这种思想异化了人的独立思辨能力,而我们成长只是不断去接受(海绵式思维),而没有 在听的过程中去甄别提炼,形成自己的思考。】

2.目的:批判性地听和读一一对你听到和读到的事情进行系统性的评价,这需要一些技 能和态度。这些技能和态度建立在一些相关的批判性问题的基础上。当我们对这些问题逐一 地进行学习的时候,目标就是使它们能够整合起来以帮助我们作出最好的决定。我们已经把 这些问题表述为一系列你应该做的事情,但这些系统性的问题与好奇心、质疑、智力挑战等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素是一致的。认真思考是一个永远没有结局的工程,一个寻找结尾却永 远找不到的故事。挝判性问题为批判性思维提供了一个剌激和方向:它激励我们继续去寻找 更好的观点、决定或者判断。批判性思维涉及下面几点:

(1).意识到一些彼此相关的批判性问题。

(2). 能够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和回答批判性问题,

(3). 愿意主动运用批判性问题。

3.思维风格类型:海绵&淘金(跟侧重于别人观点的角度)。

海绵式思维:强调获取知识,它是相对被动的。它不需要艰辛的心理过程,而是很快、

很容易发生的,主要的心理加工就是注意和记忆。如果材料是清晰、有趣的,那么这个特点

就更明显了。主要的心理加工包括注意集中和记忆。严重缺陷:一个读者始终依赖于海绵式

思维,那么他将始终相信其最后接收的信息。成为别人思想的木偶都是一件可怕的事。这意

味着你的决定是一个偶然的联想,而不是慎重判断的结果。

淘金式思维:强调知识的互动,这个任务富于挑战性,有时候甚至是艰辛的,但回报也

是巨大的。要求读者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帮助读者发现最有意义的论点或观

念。

4.淘金式思维带来的巨大益处:身体力行通常比旁观更有趣,做好比只是简单地做更有

趣。批判性思维者发现,如果能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对某种观点说"不"知道为什么作出这种反

应是恰当的,那么就会感到满足。如果你经常运用掏金式思维的话,那么任何进入你头脑的

信息都会首先得到系统性的检验。如果某种思想或者信念确实通过了这种检验,赞成这种观

点就是很有意义的,如果你知道为什么应该接受或者拒绝某种观点,那会感觉多愉快呀!许

多人遇到一些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观点时,他们就会说"噢,这只是你的观点。"但问题是,我

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某种观点是谁的,而是它是不是个好观点。如果使用本书中的批判性思维

来武装自己的话,你能够感觉到一种满足感,即知道为什么某种观点只是一堆废话所产生的

满足感。【淘金式思维带来的情感上的愉悦,这源于找到自我感的满足,因为我们得出的观

点是从自己理解和评估的不同观点中选择出来的。同时也提升了自信与勇气,提高了自我存

在的价值感】

5.情感对批判性思维的作用。 每个决定都有自己的个人经历,价值观、训练和文化的

习惯。 当你第一眼看到一个结论的时候,你已经学会去关注特定的事情,去支持特定的兴

趣,去思考一个特定的观点。对于这些既存的观点你有感情。它们都是你的观点,你总会保

护它们。然而,如果你想成长,你就需要认识到这些情感,并尽可能地暂时把它们束之高阁。

事实上,我们经常认为别人提出相反的观点就是对我们进行人身攻击。这种对问题产生情感

卷入的危险性就在于,你不能思考别人观点的合理性一一只要你昕一下别人的观点,许就能

够改变你的看法。记住情感卷入不应该成为你接受或者拒绝一个观点的主要基础。理论上说,

推理之后情感卷入最强烈。

6.学会提问————好奇与勇气,重在练习。本书会鼓励你去努力寻找较好的答案。

当然,有些答案更加精确,更适当、有用,更有道德价值。如果你想要做这种艰苦的工作去

找出更好答案的话,你需要相当的好奇心甚至是勇气。需要勇气是因为,如果想找到较好的

答案,我们就要愿意放弃自己既有的信念或者立场。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很可能脑

子里已经有一个答案了。但我们不可能头脑一片空白地听别人讲话,我们会提取出自己的观

点有一种拥有感。我们需要用很大的勇气去放弃自己既有的观点。作为批判性思维者,我们

必须强迫自己去找出新的答案。旧答案和新答案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我们成长的基础。

学习新的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很像学习一项新的操作技能。你不能仅仅听、看这些技能,

必须亲身实践,频繁的练习虽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会获得丰厚的回报。我们的目标是尽

可能地简化你的学习,然而,形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确实需要大量的练习。

其实批判观点是一方面的意义,更重要的意义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思维系统来形成更有

效的心智模式,提升自己价值系统的质量。

第五篇:《学会生存》读书笔记

教育,为了人类的明天

——《学会生存》读书笔记

去年就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当时就对这篇国际视野的著作感到很震撼,今年有读了教科文组织编撰的《学会生存》,感受颇深。《学会生存》这本书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各国政要写的有关教育的政策报告。它总结了过去各国教育成功的经验,对当前世界各国教育的形势作出判断并提出相关问题和针对各国不同的国情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将来的教育作了科学有依据的预测。对于其分析问题的深入和全面,不愧是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对历史的提炼,对现状的剖析,对时代前沿的把握,无不使人感到震撼。我敢说只要有这样的组织,就会有展望新时代和看清世界的智者把握着教育,一步一步向着既定目标前进。

一、教育的昨天与今天

回顾我们人类的历史,放眼全球。很早时期,作为生物的需要,教育是用来与环境做抗争,求得生存,即进化过程。后来社会进一步分工,人们要在生产生活中传递经验和技能,接着要承担起传播人们思想的使命,然后要传承我们整个人类的文化,这就作为社会的需要了。在原始社会,我们在以一种自然的、非制度化的学习方式学习着或者说受着教育,这种最初原始而基础的方式一直延续至今。随着学校的诞生并很快发展壮大成为教育的主要形式,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科技的进步,教育自身不断发展,其表现形式也在随之发展。从宗教改革到文艺复兴,从殖民统治到独立自主,一次一次的产业革命到现今,已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教育事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业,日本、德国在重建的过程中,战胜国在恢复国力的时候都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教育。从理论到实践都昭示着:科教兴国。盛行之下,出现了几种新观点值得关注,那就是“教育先行”、“教育预见”、“社会拒绝使用学校毕业生”。使我疑惑的是:出现了“教育先行”、“教育预见”等教育越被重视的同时,社会却在拒绝使用学校毕业生。

历史上第一次拒绝制度化教育的成果,这是教育成果与社会需求的产生了错位,这与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和其他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相矛盾。把参与经济的程度作为教育的好坏的一个衡量指标。矛盾产生了,我们把解决矛盾的重点手段放在教育改革上,同时寻求新的解决途径。在此过程中,有些比较激进的想法,他们主张教育“非制度化”甚至“取消学校教育”。单一的结构不能满足需求,我觉得可以结构多样化,至少就目前情况,现在还没有发展到那种可以取消学校教育的程度,但是我们取得的进步也不能忽视。

有关教育的统计的数字,给我们揭示了这么一个画面: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入学率和入学人数都大幅增长;我们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机构空前扩展,随之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在另一方面,也给我们隐约呈现了这么一副图景: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地理上和社会上分配显然不平等,从预算、财政分配的不公平,地区上的不平等,师资分配不均,女子受教育的权利问题,到技术应用的差异。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是不能够做到平均的,几乎没有这种可能性,但相对公平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数字只是总量和平均的体现,必然隐去了各国、各地区、各城市之间的差别。人口的迅猛增长,自然遭到严重破坏,而经济发展的

要求很迫切。在这里,教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尽管教育的经费不断增加,而培养的人却不适合社会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不断变化决定着我们教育培养人的方式能够适应变化,乃至促进这种向上的变化。在环境日益恶化,战争冲突不断,人口数量急剧上升等世界生存危机浓重的情况下,面对马尔萨斯论,我们的教育作何回应,我们的教育将走向何方?

二、教育的明天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会不断地遇到挑战。现今教育在内外部压力下,同时接受着巨大的挑战。当然我们应该看到,有挑战就有机遇,有机遇就有发展的可能。如过去那般惊人的速度,我们定会有一个“ 眼花缭乱的未来”。但我们的发展也如科技一样,能造福人类,也能伤害人类。同样我们的教育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看到了工业发达国家和工业不发达国家的差距,体会了差距给人类带来的不稳定。我们开始从各方面去寻求解决的方法。如全球均衡战略,资源技术转移战略,wto等。都在用一种世界性的探讨方式来解决我们人类的共同难题。在本书中提到的教育将会与其他各个科目联合起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在教育的管理、教学、测量、评价等各个方面都会广泛运用。此外还有心理研究在教育上的应用。在今天看来,实现的程度已相当可观了,只是各国、各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我们的教育到底走向何方?面对新技术日益增多的利用将不限于形式教育的趋势,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将在将来的某个时间超越这个范围?超过了这个范围之后的教育又是怎么样的?这不得不回到我们的教育目的。不管教育的形式是什么,在一定时期存在,那么教育就必须围绕它追求的目的而展开。在本书中对将来教育的目的的解读很是实在。

首先,我们的教育要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这里的人道主义具体到个体的一定历史背景和一定时代及其客观知识和知识将导致的行动。这是以科学的与技术的训练为基础来寻求一个新的教育秩序。其次,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创新性的人。人类的天性一方面渴望安全,另一方面又喜欢冒险。冒险的精神就表现在叛逆、探索、创新上。我们需要一部分人去创新我们的教育,从一切社会经济和教育的通知机制中解放出来。最终发展我们的教育,创新性是教育不断自我更新的重要手段。再次,我们的教育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我们的教育总会对那些参加社会活动的人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不论是政治活动、还是经济活动或是其他,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应该具备乐意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最后,我们的教育是培养“完人”。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这里的“完人”不是什么都会的人。正如中国熟语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那种完人是不存在的。这里“完”更强调是“完整”在人的力量不断被挖掘出来,人在一方面越挖越深。我们的教育为了某个单一的目的,对青年们进行专项训练,接收只是这一类信息,一个人的智力认识方面和人格以变得支离破碎。为了科研和专业化的需要,全面的培养变得残缺不全。在具体意义上的“完人”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在另一层意思上看来,我们永远的是一个未完成的人,正如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对教育无目的的论述,我们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环境在改变,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学习。当终身学习和深入人心的时候,当学习

成为每个人日常需要的时候,当社会能够给人们提供充足的学习的各种条件的时候,当每个人的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密切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进入了一个学习化的社会。

也许有人说这是幻想,不错,也许表述的时候可能有所夸大。难道教育不是应该给人类这样的美好憧憬吗?教育不应该是适应社会,适应等于落后,我们的教育是预见的,优先的,当然也是基于现实的。我们的教育适应引领着人类走向更美好的明天,这里需要有你,有我,有大家,我们的子子孙孙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创新,相信教育的信条终会实现。教育,应该而且一直在为了人类的明天而存在和发展着。

三、疑问

在读完此书后,我在思考一些问题,由于知识水平有限,暂时不能得满意答案,暂且提出,希望能够给大家一点启发:这本书是从世界的角度来展开论述,我更关注的是,联合国总结的一些经验是全球的,固然包括我们的。提出的问题也是全世界的,但我国存在的却不是全部都有,那么那些相对的意见和建议就不一定适合我们当前的国情。那么,我们在其中处于什么位置,我们能够借鉴什么,需要改变什么,能够给人们什么?(还有必要留住人才吗?因为人才只能在能让他发挥出他的才能的地方才能给世界最大的贡献。那么,为了世界和人类共同的美好明天,我们是不是应该大度一些,让人才去能发挥才能的地方,而我们为国家你能做的是要尽可能创造出能发挥人才才能的场所吧)还有一个问题,在30多年前提出的问题我们解决了多少,没解决的为什么还没解决,甚至有些问题为什么一直在恶化(比如环境)?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学会合作读书笔记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8762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