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严歌苓作品之《小姨多鹤》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7 12:20:14 网站:公文素材库

第一篇:书评:严歌苓《小姨多鹤》

读严歌苓《小姨多鹤》

看这本书是因好奇内容简介而起的头,正真连续的读完是在第三次拿起它的时候。本来,我以为生长在这个时代的我,对发生在抗战结束时期东北农村普通人家的生活故事不会感兴趣,可是,一个诱惑又时时存在着——一个生命曲折跌宕的日本女人,是如何演绎她在中国那段混乱不堪的时代的生存奇迹的?我想,也许不读完它,那将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所幸,一贯喜好半途而废的我还是终于将它读完了,也牢牢的记住了它的开篇“狼烟不止一处……”

严歌苓的故事里从来就没有大喜大悲,不管是文工团演员田苏菲(《一个女人的史诗》),还是寡妇王葡萄(《第九个寡妇》),至始至终,你都不会为了主人公的命运欢声大笑,也不会为他们黯然落泪,但那感动却是时时存在的,它用每一个细小的字眼打动你,告诉你什么是生活。严歌苓的文章写得好,但一点也不华丽,因为她写进了人的心坎里,心尖上,写进了那个你熟透了却怎么看不透的生活里去。

小姨多鹤里有两个女人,一个是一生泼辣要强的朱小环,一个是看似逆来顺受却骨子里不屈不挠的日本遗孤竹内多鹤。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被命运拉扯在一起的悲喜哀乐,酸甜苦辣的三十年。读完《小姨多鹤》,我实实在在的安静了好一会,在刮噪不安的生活里安详地让一颗心没有了任何的波澜,真的,那一刻你想到的唯一词汇就是感激,感激当下的生活有多么的美好。

每一次读完严歌苓的作品,都能让你更爱生活一点,尽管主人公们从没有所谓终于苦尽甘来的梦想中的结果,但结局总是令你满意的,因为那一个个都不再

是书中的人,那是每一个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和我们一样需要吃饭、需要呼吸、需要幸福、需要爱的人。因为它的真实,所以让你毫无保留地相信,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群人在这样的活着,还可以这样的活着。

是不是看了这样的书,人就安于现状的止步原地然后只能心存感激了?绝不是。这种感动绝不是源于和那代人比较之后产生的优越感,也不是因为比较了才容易对生活满足,对生活满足是没错的,但那不是我们最终要得到的,它真正让我们学到的最为宝贵的东西,是在逆境中学会满足。

逆境。再怎样好的时代,总有它自己的沟沟坎坎,每一代人总有每一代人的挫折,有多人真的是满心愉悦地去接受每一天的生活呢?吃着饱饱饭,穿着花样层出的衣服的我们,却还总在忧心忡忡,为什么?因为我们再也不用愁吃不饱饭,所以我门空闲下了大把的时间去思考生活到底无聊不无聊这个问题,这样一下,生活就当真不怎么美好了,于是每个人的生活就被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还行”给打发了。

了解那样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的事,绝对是人一生当中的一段必修课,这不是拉着人们向后看,而是在那样的逆境中学会生活。每个人都在生活,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生活。

生命中需要感动,在每一个人为了理想执着奋斗的路程中,我们总是向着那个方向奔啊奔,以为什么都会是有代价的,于是相信,这些不快乐的因素,或许正是实现那个理想的代价。可是,我们错了。原来那些看似不快乐的因素只要拐个弯,就变了,就像一个矗立在路灯下的影子,明暗交错的,或长或短,横七竖八,一条条,每一个角度看都是不同的样子。理想的路程中最重要的不是为了理想而奋斗不停,最重要的是要先学会生活,学会从不管怎样的生活中都能找到乐

趣。

(本篇最末附上《小姨多鹤》的内容简介及部分名家点评)

内容简介:(该简介摘自《小姨多鹤》)

著名女作家严歌苓最新长篇力作。二战进入尾声,日本战败投降,大批当年被移民来中国东北企图对中国实施长期殖民统治的普通日本国民被抛弃。十六岁的少女多鹤即为其一,在死难多艰的逃亡中,她依靠机智和对生的本能的渴望逃过了死亡,被装进麻袋论斤卖给了东北某小火车站站长的二儿子张俭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张俭的哥哥据传因为抗日而被日本人杀害,张俭的老婆朱小环因日本鬼子的惊吓导致流产,从此不能生育。国仇家恨的大背景下,日本少女多鹤的介入,使得整个家庭的关系变得暧昧和怪异。

新中国成立后,日本女人多鹤的身份不仅在张家成为重大的情感和伦理问题,在整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民间生活中也成了巨大的政治问题。因为多鹤是张俭欲拒还休、欲罢不能的另一个女人,是生活在朱小环身边的情敌,也是张家三个孩子的生身之母,她的身份和地位成了纠缠张家几十年的头疼事。同时,如何掩盖多鹤的日本人身份也成了张家挥之不去的梦魇。张俭的解决之道是,让多鹤成为朱小环的“妹妹”,孩子们的“小姨”;然后再通过不断的搬迁来遮掩多鹤的日本身份以及畸形的家庭关系。这个奇特的家庭组合在动荡的政治环境和困窘的经济生活中飘摇度日。几十年下来,日本人多鹤默默而固执地以“整洁、较真”等品质影响着这个家庭,而朱小环等张家人则以 “随遇而安”、“凑合活着”等生活理念改变着多鹤。残酷无奈而又充满吸引力的生活因着他们善良的本性使他们活成

了不能分开的一家人。

本书从四十年代写起,终于八十年代,严歌苓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和体贴,以对中国当代史的深入、精到的把握,以一个跨国作家的宽阔视野,以及对人物命运深入、合理的推演,将一个身份暧昧难名、生命曲折跌宕的日本女人的在华故事形象生动地展现给了我们,显现了人性与生活的复杂与魅力。

这是大历史中小人物的生命歌哭,也是异国情感中爱与美的礼赞。

名家点评:

离奇而又平实,冷酷却是温暖,丑恶酝酿善良,憎恨变成爱恋,是事出有因还是无辜灾难?不共戴天本来就难分难解。生离死别,呼天抢地,却是娓娓道来。疯狂的历史。强暴了自自然然与普普通通。我们与你们是怎么样被劫持、被污辱与被蹂躏的?什么时候才能够醒转过来?是小说还是生活?竞如此横蛮荒谬!本来可以不这样的嘛。这怎么可能?怎么不可能?唉,严歌苓的新作《小姨多鹤》!

——王蒙

《小姨多鹤》很好看,但是读这部小说却不仅是一次消遣。我们不得不把自己放进去,把我们的记忆和情感放进去,把我们恨的能力和爱的能力放进去,我们不可能无动于衷。这样的一部小说,它会感动人、触动人,会让我们想——不是置身事外,而是设身处地地想,想的时候或许是矛盾的、困难的,但正是在这矛

盾和困难之中,我们免于僵硬和干涸,我们发展出更为充沛的道德想象力。

——李敬泽

中国式伦理文化中的“恕”与“亲”,被创作惯性遮蔽了近百年,却被这部作品艺术地激活,并赋予恤暖与柔情的光晕。《小姨多鹤》浑然地带有我们久违了的经典文品:读来多趣、精微、活泼,不失紧凑;思之开阔、雍容、庄重,甚至高深。如此意蕴丰盛迷人、襟怀爽朗阔气的长篇小说,是我们今天对汉语文学持有坚定信心的理由。

——施站军

我是一口气读完《小姨多鹤》的。我不得不说这个作品是严歌苓的又一部巅峰之作。作者对人性的深悟使她的作品总是具有极大的魔力,沉重而不失娱乐性,读来如身临其境,如亲密结识其中人物,如一气走过那一段历史——既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一段历史。

——陈冲

书在我这儿分好看不好看。《小姨多鹤》就是本好看的书。书中无处不见鲜活的细节。独到的人物刻画,丰富的视觉画面。由此可见作者对于生活的留意,对于他人经历的同情,以及对于我们民族经验的思考。

——姜文

第二篇: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读后感

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读后感

二〇一四年六月

想到要看《陆犯焉识》这本书,源自于张艺谋5月16日公映的电影《归来》,当时一部国产文艺片票房却不输同档期的进口大片,在惊讶的同时也随老谋子的粉丝们在万达影城围观了一次,剧情唏嘘感叹、心酸催泪。在得知影片由于审查等原因对原著删减较多,接近于再创作时,让人忍不住立即去拜读严歌苓的原著《陆犯焉识》。

百度了一下作者严歌苓,她生于上海,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是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作品以中、英双语创作小说,常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是少数多产、高质、涉猎度广泛的作家。其作品无论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其代表作《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分别于201*年和201*年被张艺谋拍成电影,此外还有多部作品被拍成电视剧。

《陆犯焉识》以作者爷爷的故事为原型,进行了艺术创作,书名就是主角名,不禁让人浮想…“陆犯,焉识?”是不是在说,这个犯人老陆,你能识得几分呢?而陆焉识这个名字,是否可理解为“路,焉识?”是作者想表达叙事主人公归路难寻的悲凉吗?阅读这本书再一次让我领略了这位悲情英雄的一生,脑海里挥之不去那个逐渐不再高大但足够伟大的悲壮形象。

《陆犯焉识》封底有一句“本书以深远的济世情怀,将知识分子陆焉识的命运铺展在政治这块庞大而坚硬的底布上,检视了残酷岁月里生命可能达到的高度。”我很是喜欢。这部长篇小说从1921年(陆焉识父亲去世留下恩娘)到1990年(年已九旬的陆焉识离家出走),横跨大半个世纪的琐碎人情、世事变迁,正因为投放在中国20世纪几番历史性巨变的大底布上,方才具备深远的意境和厚重的质感。

除主人公陆焉识之外,小说中其他人物皆未能逃离这段残酷历史的迫害。战后,恩娘在陆家房产濒临没收的时刻凄惨离世;冯婉喻失贞;冯子烨在“陆犯儿子”的名头下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1954年抓陆焉识入狱的伪连长,和陆焉识一样做了囚犯进了大荒草漠;为陆焉识量刑的公安局长江帆因涉嫌军统被抓;拉陆焉识下水的“资产阶级代表”凌博士、诬陷陆焉识反革命的“无产阶级代表”大卫也先后死于文革劳改之中。作者本意就是要展现这一段起伏动荡的大历史给我们看,只是巧妙地将它隐于屏后,而将陆焉识连同他生命中一系列人际关系,浮华的、温情的、残酷的,统统推至我们眼前,看他们如同蝼蚁一样忙碌挣扎在无论如何也翻覆不了的政治土壤上。

时代真是个可怕的名词,一不小心就会翻江倒海,天翻地覆,于是乎你看见时代换了一茬又一茬,白的成了红的,红的成了黑的,把英雄扔进这漩涡中,当小丑一样耍,甚至当牲口一样活,任你无出去抱怨申冤,棱角被磨平,小心翼翼的伪装自己,苟且偷生,死乞白赖的活着。审视陆焉识的一生,我能想像的就是这么消极,但这消极里透着悲壮,悲壮里又透出一股力量,不由让人心生感慨。罗曼罗兰曾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旧热爱生活。

冯婉喻和陆焉识的爱情是小说的主线,陆焉识花了一辈子,非得倾国倾城,非得淌进政治浩劫,非得流放荒草大漠经历残酷的优胜劣汰,才迸发出此生真爱的火焰。我想陆焉识觉悟的那一刻内心独白一定很适合一句电影台词,“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可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如此”然而陆焉识没有失去,也从未失去一个傻女子对他遥遥无期的等待。曾经误以为的不自由在此刻成了支撑一个囚犯活下去的唯一动力,逃跑、自首、离婚,目睹了政治浩劫下世间亲情的荒诞与荒谬,更目睹了一个老浪子为爱悔改的自尊与怜惜。

故事伤感的结局昭示了陆焉识虽躲过一场场曲直是非后风尘仆仆的活者回来,却面对了一个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妪时的造化弄人,爱情终其一生,就是给自己心爱的女人留下留下一个伤心的背影,任其独自等待。浪子回头金不换,却发现那个被他亏欠了一辈子的人根本不需要他一丝一毫的忏悔。如果结局换成陆焉识一直陪在冯婉喻身边,一遍遍的回忆和寻找回忆,最终换回她短短几分钟的记忆,最终一同幸福的终老,这该是多么美满。可结局偏偏是冯婉喻在弥留之际只记得自己在等一个人,却忘了这个人是谁,更忘了这个人就在他身边。

也就是这个冯婉喻,成了我读后最大的感慨。她是最幸运的人,无论陆焉识是否爱他,她的一生都是平顺的,平安的。这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她与生俱来的那种平静,静的让人佩服。她又是我所喜欢的上海女人,委婉雅致却不失力量。陆焉识由死刑变成无期,是她毅然出卖了自己换回来的结果。当然,这也成为陆焉识一辈子都不知道的现实。

作者让我们我们目睹了那个农场的黑暗和不堪,却又让我们在最后邓指的三儿子放弃外面的世界回到农场时,恍然。在那个时代的农场之外的世界,是否有更多的不堪入目,有更多的蛇龙混杂,有更多的无法面对?陆犯焉识也回去了,带着婉喻的骨灰。

也许,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那二十年的囚徒生涯也算是一种幸运。

第三篇:严歌苓

探索自我——看严歌苓小说

华文学院201*级 易红

海外华人小说的传统往往偏好于描绘一个完整的人际社会,习惯于从各种关系中折射出人物的性格和情状.大陆新移民文学小说几乎全盘继承了中国内地文学的创作发展路线,具有浓烈的"八十年代大陆味儿".但作者在白人社会中长期浸染,已经带有了族裔交融的特征,因此他们的作品中,华人与白人的交往是故事开展的重要契机.

同时,在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新移民文学遭遇到怀疑和惊讶,在这种文学氛围中,新移民文学就变成了剧烈而深远的矛盾、冲突、文化重解与妥协的场地。

而作为女性作家,新移民文学代表严歌苓在处理华人女性和西方人的感情和婚姻等社会关系方面,更具有一种悲悯情怀,更愿意突破华人女子与白人男子的感情总是带有功利色彩的偏见,不将这种关系的发生视为华人分裂的征兆,而是把它看作普遍的人性的表现。严歌苓的移民题材小说中到处是成对出现的华人和西方人,他们的关系差不多覆盖了人与人之间,特别的是男女之间的全部交往方式。由这些人构成的社会真实生动、戏剧化且充满隐喻,也写满了作者对东西方之间有如此多的互相冲击和交融机会的连串问号和惊叹号。严歌苓又是一个感性十足的作家,因此,在她的描写下,那些关系也充满了温情。如《少女小渔》中华人新移民小渔和意大利老移民老头之间的情感;《学校中的故事》里文学女青年李芷和帕切克的惺惺相惜;《抢劫犯理查得和我》中“我”和理查得之间别样浪漫的温情。这些华人女性与西方男性的关系纠葛,有朦胧的爱情,有更高更普遍的人性关怀,还有置身于生命哲学对立中的情感走向的迷惑和无可奈何。而她作品中的另一关系,即华人社会内部的关系,也凝结了温情(但同时又是温情与凝重的混合体)。

她是一位始终如一地坚持叙事方法与文化主题等非因素并重的作家.具有大陆新时期文学的底蕴、修辞天赋,以及对华人移民历史的不断探索和追究,因此她的小说充满了厚重的史诗质地和人文考量。

以她的长篇小说《扶桑》为例,她所运用的多种叙事格型使的形式魅力十分浓郁、动人。

《扶桑》到位地体现了华人史学与华人文学的融会统一。且拥有纯粹的文学本质——想象、历史、文化理念和现实刻画的完美结合。小说对北美华人尤其是华人女性在这一百多年中的境遇变化提出了独特的思考,以华人作为一个弱势民族为出发,深刻地考察了在受到赤裸裸的歧视和迫害这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华人移民群落内部的强大张力与外部环境的强大压力之间艰难的角力。

主人公扶桑始终淹没在一群东西方男性的热爱和侵犯的交替之中,她的遭遇折射了整个华人移民生存状态的波澜起伏。且作者不加掩饰地参加到故事发展的进程内部,整部作品的叙事动作自我而主动,有助于读者明显地感受到来自作者本身意识中女性生存的无助与孤独。而无助与孤独并不完全来自性别,也来自移民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身份以及华裔种族的属性认定。

“血涂在白色彩裤上,的确十分好看。除了倒下被人群中的手拖出舞台的,所有的人都酣畅淋漓地流着血。······是的,自相残杀是他们的借口、假象。他们是在集体自杀,从某种角度来领悟。他们死给你看;死是最后一步,这一步都能走得这样从容,心甘情愿,它之前的许多步,如歧视、诋毁、驱赶、殴打,还值得一提吗?”

这段关于港口之嘴广场上的这场械斗的描写,从对生命的最高蔑视中挖掘出了民族地底深处的血性,这不能不令人感到这些冷静的字句中蕴藏着作者所追求的强烈的叙事力量。这种力量是作者激进理念的载体,它告诉读者——华人的本质是强大的。

《扶桑》中的重要人物大勇,以一己之力杀掉侮辱扶桑是“中国婊子”的美国大亨,并被当地的执法者送上了绞刑架。他的身上,有着粗犷和旺盛的生命力,为北美华人移民的传统形象注入了野性色彩。这也表现了严歌苓小说创作的另一重要方面——对华人男子形象的男性化。

这些种种,都表现了华人作家对自我和他人的探索。

因而以严歌苓为代表的华人小说不仅仅是属于华人的小说——它的文学准则是以具有包容力的人性的高度来探索自我,探索他者。

第四篇:严歌苓写作风格浅谈

严歌苓写作风格浅谈

1、 风格体现在题材的选择和处理

严歌苓小说的题材内容广泛,且呈现出演

变的轨迹,人性思考和女性体验则始终贯穿始

终。作家出国前的作品以部队生活、知青故事

为题材; 留美初期的创作侧重于移民题材的书

写,定居美国后创作的作品往往是反思故国和

自身的成长; 旅居非洲后则转为纯粹的“中国书

写”。

出国前:军旅和知青故事《一个女兵的悄悄话》

移民题材:《少女小渔》《扶桑》

回归体裁:《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史诗》

2、 风格体现在艺术形象的塑造和艺术意境的建构

严歌苓笔下的女性人物有一个共性,就是她们都有一点点迟钝,有一点点缺心眼,是边缘的,弱势的。可就是边缘弱势的女性却如一滴水一样折射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和人性。她的作品中也活跃着一批中国内地的女性,她们生活在不同的时空领域,身份、性格迥异。按地域、时代来看,有跨度百年的新老移民,如扶桑、小渔、海云,在大洋彼岸演绎着自己的挣扎沉浮;有20世纪30年代河南农村的寡妇葡萄,有用一生守护爱情的女话剧演员田苏菲,她们无视身边的一场又一场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心中的“圣地”;

在她的人格构建中打印着苦难意识和悲情意蕴,使她的作品透露出女性作家少有的广度和深度,既客观、冷静,又有调侃似的幽默,从女性形象入手探究人性,关怀人生

3、 风格体现在主题、意蕴的侧重

作家出国前创作的小说,以强烈的女性意识对社会政治历史进行怀疑和批判,以此确立女性自我的存在; 作家留美初期创作的作品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展现双重边缘处境下“弱者不弱”的女性形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作家身份迷失的焦虑; 回望大陆题材中的女性人物则处于民族历史语境中,体现出强烈的抗争意识, 这是作家逐渐摆脱种族、文化的焦虑,以本土女性形象的抗争确定自我精神的向度; 中国书写题材中的女性人物则完全立足于本土民间,作家摆脱了以前作品中关于社会政治权力、文化种族身份、知识话语权力的纠缠,体现出自我族性的确认和女性意识的坚守。

4、 体现在创作原则和艺术手法的选用

《扶桑》叙述了19世纪60年代一个可亲不可赞的中国妓女扶桑在美国与白人少年克里斯的恋情。成语说:大智若愚,而扶桑之性格,可谓大愚为智。性格即命运,扶桑呆钝的性格使她在大起大落的命运波折中挣扎过来。从被卖为妓,到被人轮奸,到与自己的丈夫失之交臂这一切仿佛都无法在扶桑的内心烙上烙印。她从从容容地听从本能的体认,以三寸金莲走过一个又一个灾难。作品以“我”的写作和扶桑的命运为两条线索,两条线时而并行,时而交叉而展开,将历史拉到现实之中,使扶桑的性格在作者的着力刻画之下,有了非同一般的现代意义。

严歌苓小说的“双层时空叙事”融东方的叙事理念和西方的叙事技巧于一体,多层面展现了作家关于移民创伤、种族隔膜、文化冲突、女性生存的思考,具有深层的结构寓意。《扶桑》《金陵十三钗》

严歌苓作品中的叙述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叙述人,她将主观立场渗入其中,充分表现出从“我”出发的自觉,而出现于叙事作品中的叙述人议论,则是叙述人主观意识的明确表达。

“你想我为什么单单挑出你写。你并不知道你被洋人史学家们记载下来,记载入一百六十部无人问津的圣弗朗西斯科华人的史书中,是作为最美丽的一个中国妓女被记载的。” ――《扶桑》这样的议论使严歌苓的小说成为一种真实的虚构小说。当叙述人站出来谈论小说的写作过程,写作方法时,读者想在作品中寻求真实的幻觉便被打破,从而意识到他们所面对的是语言真实。 使叙事呈现出“支离破碎”,错综复杂的面貌

严歌苓对作品场面的选择、布景及氛围的设置,对作品结构的架构是很老道的。《扶桑》是形式与内容的严谨整合,叙述方式很具有自己的技术性,一些细节的操作使文本富显戏剧性。而在《扶桑》中,一味地摆布镜头,玩弄技巧,推销西洋人热衷的中华民族的“古董

5、 文学体裁的驾驭

6、 语言的运用

第五篇:采访计划 严歌苓

采访计划

著名旅美作家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的创作情况

一、 采访对象

著名旅美作家严歌苓女士

二、 采访角度

1、创作的初衷和灵感

2、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创作感想

三、采访活动安排

1、采访地点

一家环境较为幽雅安静的高档咖啡厅

2、采访时间

提前预约后定为201*年10月27日下午3时至5时

3、采访方式

面对面访谈

4、 采访次数

1次

四、采访过程安排

1、开头

尊敬的严歌苓女士,您好。我是xx杂志社的记者,很荣幸您能在百忙中抽空接受我的采访。我很喜欢您的小说,是您的忠实粉丝。我们都知道张艺谋导演今年的新作《金陵十三钗》就是根据您的原著小说改编的,你能谈一下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吗?

2、过渡

所有提出的问题必须围绕《金陵十三钗》一个主题进行,问题之间环环相扣。采访的过渡点着眼于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情况。

3、结尾

非常感谢你能在百忙中接受我们杂志社的采访,我们也进一步了解了这部小说许多背后的故事。对广大读者来说,这是您又一次创造的新高峰。我们期待着您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也衷心地祝福您身体健康,创作顺利!

五、设计问题

1、您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是什么?

2、在材料搜集整理过程中给您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3、您在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中心情是怎样的?

4、这部小说有历史原型吗还是您根据资料虚构了这么一个故事?

5、我们看到您的很多作品都是和军人有关,这是不是和您曾经入伍有关?

6、《金陵十三钗》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叙述的故事,这在您的很多作品中也有体现,您这么安排有什么用意吗?

7、您通过这部小说主要是想表达什么?

8、您在创作过程中遇到过什么样的难题?

9、您是通过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的?

10、创作这部小说给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11、您小说中涉及到的人伦和人性的探讨是不是您一直坚持的创作理念?

12、您以后还会再涉猎这方面题材的创作吗?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严歌苓作品之《小姨多鹤》读书笔记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8786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