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肖申克的救赎读书笔记
《肖申克的救赎》读书笔记
曾经看过电影版的《肖申克的救赎》,第二次再看文字版的《肖申克的救赎》,感受依旧!“20年”、“自由”对只有几十年生命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始终认为,能够触及我内心最深处的东西,才会感动我!毫无疑问,《肖申克的救赎》感动了我。虽然小说和电影之间的情节有一点出入,但是两者都让人感悟颇多。
小说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了安迪被冤枉入狱之后,在监狱这个特殊的环境下身边的人以及身边的事。虽都生活在同一空间里----肖申克监狱,但人的追求却不一样,人所呈现的精气神也就不一样。他一边为狱友们谋求最大的福利,一边也在为追求自由付诸行动,最终他通过那把小锤子挖出的洞逃离了这个不属于他的地方,获得了完全的自由。小说读完,你不得不佩服安迪这个人。对自己的被冤枉他没有喋喋不休地解释,以求博得他人同情;更听不见他的牢骚,他始终面带微笑,非常安静。这就是安迪的不同寻常之处。他是一个有目标、有头脑的人,所以在他身上呈现出超常的耐性和毅力。他看上去懦弱,但实际却非常坚强。他不怕毒打,坚持自己的意见。他聪明而有学识,善待他人,善待自己,从没忘记自己是个有尊严的人,从没忘记希望和自由。他的执着让你折服。他的安静让觉得他不同寻常。他把人性中的韧性演绎到了极点。他时刻都保持着冷静,都能审时度势。在宠辱不惊的外表之下,我想应该是最初的监狱生活给了他深刻的启发。而这个角色则代表了一般人心中最完美的人格。二十年的牢狱生活,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折磨,这种狱中生活并没有消磨掉他的意志。安迪获得了自由,获得了成功,。面对困境,安迪告诉我们:只有自己才能真正拯救自己!结局虽不是法律范围以内的,却是我们所有观众心中所想的那种结果。这是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争取来的自由,当他呼吸到自由那口新鲜的空气时,我们会跨越法律的界限,为这个真正善良的,真正懂爱的人感到高兴!
如果仔细看看安迪的所作所为,那么这部电影则是一部励志大片,是一部足以温暖每个人的“心灵鸡汤”。书中一点一滴的叙述中渐渐渗入我们的心灵的。那撞击我们心灵的东西在你不设防间直触你的内心深处。即使在唯一能证明安迪是无辜的证人被监狱长枪杀了以后,安迪仍不肯放弃希望。阿瑞看到他在神思恍惚间讲述自己心中最美好的记忆与梦想,以为他快要精神崩溃了,"人的忍耐总是有限的......"他这样解释安迪。其实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也会如此原谅安迪:曾有多少人被残酷的环境毁掉啊!安迪没
有被命运毁掉,他获得了一个完满的结局。他重获自由,惩罚了监狱长等恶人,还与老友阿瑞在海边重逢。虽然这本书讲了那么多残酷的事,但留在我们脑海中的竟然都是美好的记忆。比如安迪冒死向看守队长进言,为狱友们赢得了一箱啤酒,大家在阳光下畅饮的情景;比如安迪不顾一切进入监狱长办公室为大家播放《费加罗的婚礼》的场面:音乐响起的那个一刻,所有的犯人被这恍如隔世的声音震撼了,一丝来自俗世的气息带着自由的感觉。哪怕只是刹那的停留,哪怕只如一个飞掠而过的闪光,却似乎唤醒了囚犯心底里一丝尚未完全泯灭的东西。或许这片刻的清醒,刹那的释放,将带来更沉重的压抑,就如揭开伤口上的血痂。你从来没有觉得自由的阳光是如此灿烂,莫扎特的音乐是如此美妙。那些平日里最粗劣最愚昧的人在这一瞬间都变得高尚美丽,容光焕发......这时你就明白了:为什么人类在经历了那样多的苦难与沉沦之后,还能生存,因为美好永在,希望永在。安迪与其说是一个引导的圣者,不如说是一种思想力量的代表,一种顽强自救的态度,一种抗争意识。
《肖申克的救赎》让我再次了解到,社会不可能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们必须要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生活。当自由突然而至的时候,它也许已经失去了光辉,因为没有了生活的支持,没有了生存意义的赋予,自由对于你来说,不过是另一座监狱。生在人世间的你我凡人,在不知不觉中,便会在习惯性的生活状态中耗费掉自己的生命。很多时候,我们会说:如果能够回到过去,能够纠正那些走错的路、做错的事、说错的话,该有多好!可是,世上没有如果,我们无法回到过去。《肖申克的救赎》把生命变成了一种残酷的选择。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它无疑是一部励志的书籍,面对挫折、艰难、失败,是消沉还是奋进,是坚持还是弃守,是偃旗息鼓还是励精图治,它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第二篇:《肖申克的救赎》读书笔记
《肖申克的救赎》读书笔记
当某一天,睁开惺忪睡眼,却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不属于自己的公堂对决,面对的是那些腐朽昏庸的官员丑恶狰狞的嘴脸。挣扎中,芳华逝去,流年已改,在监狱的铁栏杆中穿梭徘徊的陌生身影记录着匆匆流逝在鬓边的时光,你会怅然吗?
银行家安迪,却在十九年汲汲而生的时光所结成的厚茧中,冲破了那本不属于自己的天空,从肉虫横行的饭菜,到19年来从石灰质高墙破茧而出的新生;从借用一刻闲暇满足内心的自由,到匍匐在泥泞破烂的半公里下水道终于在管口鱼跃而出的身影,无不镌刻着19年来的彷徨和内心独白。他冲破了高墙禁地,重获自由与新生;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阴暗无法达到,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
正如安迪所说:“那是一种内在的东西,他们到达不了,也无法触及的,那是你的。”曾经,他希望能够在自己的一念之间铲除罪孽的妻子和那狼狈为奸的第三者,但他没有。他战胜了自己,放弃了谋杀的念头。他明白,是他过分他专注于工作,忽略了妻子的感受,亲手酿成了这般悲惨的过错。他把那丧心病狂般的期望,换作对妻子倾注更多的爱。这种内在的渴望唤醒了他的良知,真正触及了失去理智的心,让他学会了理解和信任。然而,却因一种时间上的巧合背负上19年来的重任和永远无法赎清的罪孽,成为肖申克监狱长诺顿洗黑钱的重要工具。所幸的是,在这世界阴暗猖獗的角落,不失一丝光明曙光的召唤。他仍为狱中其他还拥有美好前程,依然肩负着重大使命的青年们一次次向州政府要求拨款重建图书馆,用阑珊篝火照亮了他人,重建了那被阴霾逐渐侵蚀的心灵所搭砌成的一道散发出万丈光芒的心墙。
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同样,安迪在狱中的真心朋友,生死患难之交也朝向着曾经的允诺和自己罪行的赎过而不断奋斗。他用那在乱世之间不断磨砺出的成熟而厚实的心窥透一切黑暗,用一番真诚的话语打动了假释审核员的内心:“回首曾经走过的弯路,我多么想对那个犯下重罪的愚蠢的年轻人说些什么,告诉他我现在的感受,告诉他还可以有其他的方式解决问题。可是,我做不到了.那个年轻人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只留下一个老人孤独地面对过去。”他看破了世间悲欢离合,深邃而落寞的吐露着一番内心的独白。终于,在40年的辄返中重获新生。面对喧嚣的尘世间变迁的万物,却霎那间无所适从。但他放弃了老布那般轻视生命的想法,朝着昔日许下的愿望永不停息的奔驰而去。终于,安迪和瑞德两个老朋友在墨西哥阳光明媚的海滩重逢。与当一片满载着希望的羽毛缓缓飘荡的时候,生活便被幻化成了一首优美的圆舞曲。无论最终得到的是什么,永远是最值得回味的。因为拥有愿望,拥有梦想,一切都值得永远珍藏。画面在黑色的边衬下悄然消逝,演员表在黑白间轮回。思绪淡出淡起,回到现实。恰逢考试后的失意与落寞,然而正是这部欧美励志大片,用那阑珊篝火唤醒了我那尘封在不可饶恕的细小差错中的心绪,驱散了心中的阴霾与晦暗。为何不在那街角富有挑战性的挑衅下孤注一掷,朝着现在似乎可望不可即的梦想冲刺呢?尽管结局是未知的,或许会不尽人意,但只有那些重获自由即将踏上新征程的人们才能感受到这种即将揭开未来神秘面纱的激动心情。我希望跨越边境,与朋友相见握手。我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如同梦中一样的蓝。我希望一切的一切都能振奋每一颗摆渡浪子的心。
是的,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无法达到,也接触不到,但它可以唤醒一颗被晦暗侵蚀的心,用阑珊篝火照亮心中晦暗的幽径,那就是——希望。
第三篇:《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幽静灰暗的树林,伴随着典型的上世纪中叶的美国乡村音乐,镜头把我带到了一辆车中。一瓶威士忌,一把左轮手枪,一位颓废的男人,这些片段便组成了这部影片的令人迷糊的第一个场景。带着疑惑,继续在影片中搜寻着那个不具名的答案。
安迪因“谋杀”被判处无期徒刑,他的出场便给以人一种距离感,仿佛在这恶搞外貌平平的男人心中,藏着一些秘密,只有自己深知,别人却永远也走不近的东西。
似乎安迪向命运妥协了,埋下了自己高昂的头颅。在一个斜晖晒得人以为这就是只有的傍晚,他以自己的特长为伙伴们换来了啤酒庆祝。
瑞德,一个已经被关押了二十余年的“罪犯”,映着余辉,带着一丝微笑:“这或许就是他的自由。”
当安迪向全监狱的人放《费加罗的婚礼》时,在罪恶滋生的监狱,那便是天籁之音,洗涤灵人们的心灵,在那一刻,我看到了在安迪心中不曾褪去的希望之光,“在脑中,在心底”,未曾有一刻被黑暗荫蔽双眼。
因为,有一种信念:“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是石墙关不住的,在人的内心,有他们管不到的东西,完全属于你自己。”这样坚如磐石的信念,支撑着安迪,在牢狱之中也从事益事业,为别人提供知识,帮助。影片到这里我似乎懂得了《肖申克的救赎》为什么叫《肖申克的救赎》。安迪就是一支乐曲,萦绕在这座黑暗的监狱,让罪犯们也停止了罪恶,这是对肖申克的救赎,是对人心的救赎。
暴雨之中,电闪雷鸣,安迪站在骤雨之中贪婪地呼吸的样子,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想必那时,他一定闻到了花香鸟语,听到了风的呼唤,看到了从乌云中刺穿的光明,那一刻,照亮了他太久没有光线的世界。
还记得瑞德曾以长者的身份告诫:“希望是个危险的东西,希望能把人弄疯。希望无用,你最好认命。”
显然,安迪的人生字典之中没有“认命”二字,作为他朋友的瑞德,也有一些内在的意识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清晨的露珠,只需要朝阳的映射,就会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入狱四十年后,瑞德终于获得了假释,这时的他,却也如当年的布鲁克斯,感觉到这个世界似乎已经把他们抛弃在了滚滚尘埃之中,格格不入。望着镜中那个曾经熟悉的脸,如今却是面目全非,是如此的遥远,可望却似乎永远也不可即。难道会像布鲁克斯,只在房梁上留下“brooks www.bsmz.netption)演绎的重要概念。斯蒂芬-金借犯人老瑞德(摩根弗里曼饰)之名这样谈到“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d)”:“起初你讨厌它(监狱),然后你逐渐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
该片中被体制化的象征人物是监狱图书管理员老布,他在肖申克监狱(体制)下被关押了50年,这几乎耗尽了他一生的光阴。然而,当他获知自己即将刑满释放时,不但没有满心欢喜,反而面临精神上的崩溃,因为他离不开这座监狱因为“他已经爱上了这监狱”.在这里,最应注意到的当然就是“离不开”这三个字,而这:离不开,正是依赖。
因此,也可以这样说,所谓“体制化”和“斯德哥尔摩综合症”都属于人的依赖性范畴内的问题。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怎样来克服这种依赖,如何让自己的心中始终充满希望。“有些鸟儿是永远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第五篇:肖申克的救赎
距离 frank darabont 们缔造这部伟大的作品已经有十年了。我知道美好的东西想必大家都能感同身受,但是很抱歉,我的聒噪仍将一如既往。
今夜在我眼里,the shawww.bsmz.net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ing.假 red 之口,darabont 直指卑微。
brooks 得到了身体的自由,灵魂却已经被无可挽回地体制化。他终于没有能够摆脱对自由无法适应的困境,悬梁自尽。而睿智如 red,在出狱之后也悲哀地发现,自己竟然连撒尿都要向经理报告,否则一滴尿都挤不出来。他也考虑如何违规以便回到监狱,甚至考虑与 brooks 一样离开。
busy for living, or busy for death。步履匆匆的人们也许应该偶尔驻足,跳出来看看自己的模样。我们终会知道,习惯于服从规则的人们将付出巨大代价来习惯本来属于每一个个体的自由。
[3]、友谊
此片无关爱情,除了背叛。有的只是监狱中的男人间的友谊。red 和 andy 的那种友谊置放在高墙之下,似乎比我们纷繁俗世中的友情来得更加纯粹和干净。他们都是内敛的人,然而洞悉一切,心意契合。我喜欢这种感情。所以在他们终于相会在太平洋小岛的阳光沙滩之上的时候,忍不住一人笑了。
如果我在肖申克,我会是谁?如果你在肖申克,你又会是谁?肖申克的救赎,十年散记。
201*-3-24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stockholm syndrome),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
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olsson与olofsson,在意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他们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达他们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却对他们照顾的感激,并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更甚者,人质中一名女职员christian竟然还爱上劫匪olsson,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
这两名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之久,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错综转变下,这四名人质抗拒政府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这件事激发了社会科学家,他们想要了解在掳人者与遭挟持者之间的这份感情结合,到底是发生在这起斯德哥尔摩银行抢案的一宗特例,还是这种情感结合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而后来的研究显示,这起研究学者称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事件,令人惊讶的普遍。如果符合下列条件,任何人都有可能遭受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第1,是要你切实感觉到你的生命受到威胁,让你感觉到,至于是不是要发生不一定。然后相信这个施暴的人随时会这么做,是毫不犹豫。
第2,这个施暴的人一定会给你施以小恩小惠,最关键的条件。如在你各种绝望的情况下给你水喝。
第3,除了他给所控制的信息和思想,任何其它信息都不让你得到,完全隔离了。
第4,让你感到无路可逃。
有了这4个条件下,人们就会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从某种意义上说,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形成,同样贯穿于“体制化”之中。“体制化”是著名电影《肖申克的救赎》(shawshank redemption)演绎的重要概念。犯人老瑞德(摩根·弗里曼饰)这样谈到“体制
化(institutionalized)”:“起初你讨厌它(监狱),然后你逐渐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
该片中被体制化的象征人物是监狱图书管理员老布,他在肖申克监狱(体制)下被关押了50年,这几乎耗尽了他一生的光阴。然而,当他获知自己即将刑满释放时,不但没有满心欢喜,反而面临精神上的崩溃,因为他离不开这座监狱。
为此,老布不惜举刀杀人,以求在监狱中继续服刑。他刻骨铭心地爱上了那间剥夺了他的自由的监狱,所以在出狱后,他终于选择了自杀。老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一旦脱离了原有的环境,一切失去了意义。
其实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教育上的或政治上的!只不过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慢性症状,说得严重些,就是“群体性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
andy dufresne,一个永垂电影史册的名字。
关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的评论,太多,该说的差不多都已说了千万遍。对于这样一个热门的话题,再想要抒发一些个人的喜爱之情,不免有拾人牙慧之嫌。为了避免这样没新意的事情发生,许多单词我就不再提了,譬如“希望”,譬如“自由”。当然,这些都是很好很好的,也是可以第一时间从电影里感受到的。
那么,我先说说我曾经感受到过的另一个单词,“理性”。安迪的胜利是理性的胜利,安迪的成功是理性的成功。无论面临怎样的局面,顺境也好,逆境也罢,他都不动声色,默默地审时度势,做他能做的努力,以达成自己的目标。
这是一种伟大的才华!
人类是感性的动物,时常受到情绪的支配,这是人之常情。面对残酷的环境,人本能的反应便是奋力抗争,而当这个环境恶劣到一定的程度时,人的抗争之心就会慢慢被消磨殆尽,成为行尸走肉。这两种情况,都是在许多文学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到的。
肖申克的囚犯也大都如此。在入狱之前,他们想必大都是目无法纪为非作歹的凶徒,人性中叛逆抗争
的一面应该比常人要猛烈得多。但是长期被囚禁的生活,对权威的恐惧,对未来的绝望,对体制的顺应,使他们逐渐成为了去掉獠牙的狼。但冲动的血性并没有消失,囚犯之间时不时地争斗,“三姐妹”的恃强凌弱,都是证明。但,这一切都臣服于肖申克的石墙之内。就像驯服的狼被一起圈禁在铁栅栏中,也会彼此斗殴撕咬。这是动物的本性,也是人类的本性。
安迪的伟大之处,便在于他超越了这种本性,在它上方数万英里高空的地方,用人类的理性俯视着这一切。典狱长的冷酷,狱警的残暴,“三姐妹”的兽欲,他当然从心底里反抗。他的抗争看起来如此虚弱无力,但却如此又坚定持久。他在用他的智慧和理性反抗这一切。有的时候,他看似已经忍气吞声,但很快我又欣喜地发现,他始终不曾屈服。当“三姐妹”强迫他口交的时候,他一番心平气和的叙述让对方无计可施;同样的,当狱警头子恶狠狠的要将他推下屋顶之时,他仍是面不改色地说出一番话来,立刻说服了对方。面目狰狞穷凶极恶的是他们,但真正咄咄逼人的,却是他。
老瑞德曾经看错了安迪,以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没有霸气,没有血性,是个软弱的人。没错,安迪没有张扬的锋芒,人性中野蛮与粗暴的一面,在他体内都已凝炼成了理性,从而爆发出更加巨大的能量。
我想,瑞德一定庆幸他输掉了那两包烟。
接着我想说的是,“毅力”。这个力量或许和前面所说的“理性”有些关联。
人都有一时冲动的时候,那一刻会爆发出平常所没有的力量,叫做爆发力。对短跑运动员来说,爆发力很重要。然而那一刻爆发的力量是有限的,它会被一种叫做时间的东西消磨。这个力量来自于人的本能,像顽石一样不经琢磨。
而“毅力”却是琢磨而出的。时间不断的腐蚀它,而理性不断的加固它。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拉锯战。
安迪可以坚持每天挖掘石洞,挖了近二十年;可以每周写一封信,后来每周写两封信,直到州政府给了回应,资助他建立起图书馆;可以穿越长达五百米的恶臭肮脏的下水道,逃离肖申克。这样的毅力不只是可敬可佩,简直是可怖。
我没有毅力。我只会被时间消磨成一堆灰,一堆沙,而安迪却被琢磨成了钻石。他让我激动,是因为他身上的“理性”和“毅力”是我所没有的。
我推想安迪从哪一天开始生起了挖洞逃生的念头。也许是他刻下名字的那一刻,他发现石墙的质地松动,可能使他成功,于是他开始奋斗。但我想,这个念头一定在那之前就有,一定是这种想要摆脱困境的念头,与他百折不挠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出色的银行家。而后,使他成为一个出色的逃犯。接着,在电影结束之后,他必将成为一个出色的开拓者。
瑞德说,你不是罪犯,也许,不是个好丈夫。安迪却不这么认为,他痛心疾首,认为是他的性格害了他的妻子。他很爱她,但是不善于表达,她说他就像一本阖上的书,永远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其实从电影一开始,我就明白了为什么安迪的妻子会红杏出墙。当然,他很出色,他不只是有才华,还有一种奇妙的人格魅力。但是这不是爱情的基础,起码,他的妻子并不因此而爱他。
有人说这是部“男人必看”的电影,我想除了因为这部电影宣扬了理性、希望、奋斗之外,还因为其中有一种男人之间的友情。安迪的魅力没有吸引到他的妻子,却深深吸引了他身边的囚犯兄弟,特别是瑞德。
瑞德是个老大哥般的人物,慷慨任侠,老成世故,颇有头脑。他在监狱里法力无边,若不是最初他帮助安迪搞到了许多工具,安迪也无法完成越狱的奇迹。
安迪心中明白“体制化”对瑞德的影响,他们曾在一次谈话中提到希望,于是引出了这部电影最经典的两句台词:“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要么赶着去生活,要么赶着去死。”然而在监狱里生活了三十年的瑞德,怎么可能仅仅被这两句话而挽救呢?他可能会走brook的老路。
于是安迪为瑞德安排了一件事,或者说,为他打造了一个梦想。当瑞德从绝望和恐惧中走出来,走向那棵巨大的橡树,走向碧海蓝天的时候,我彻底被安迪折服了。他用智慧拯救了他自己,又用智慧拯救了他的朋友。说得好听点,他给了瑞德一个叫做“希望”的东西,通俗点说,他让瑞德有点事情做做,让他“赶着去生活”。要做到这点,光有美好的愿望和深厚的友情是不够的,还有智慧,对人性的洞察。
安迪的这一招,非常像程灵素,她也是以她的感情与智慧,救了胡斐的命,最关键是,给了他活下去的理由。不能怪胡斐不爱她,就好像不能怪安迪的妻子不爱她一样,他们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也许只有站在朋友的立场才能够欣赏。许多男读者爱程灵素,应该也只是把她引为一位异性知己吧。
andy dufresne,他的智慧战胜了漏洞百出的制度;他的理性战胜了野蛮狂暴的本能;他的意志战胜了冷酷无情的时间;他战胜了肖申克的石墙;他战胜了他自己;他战胜了一切。
他战胜了一切,却输给了,forrest gump
?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肖申克的救赎》读书笔记摘抄》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88189.html
- 上一篇:《能高呼的人》读书笔记
- 下一篇:《职业化团队》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