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国家命运》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7 12:37:59 网站:公文素材库
第一篇:《国家命运》读书笔记

看了《国家命运》,感慨万千。书再现了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我国科学家在经济、技术、设备都很落后且核材料缺失的艰苦条件下成功研制“两弹一星”的动人故事。

抗美援朝结束后,我国领导人充分认识到,缺少先进的武器装备使我军在战争中吃了大亏,也将使我国在国际上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决定研制我们自己的原子弹、氢弹,以及后来的人造卫星。在那个资金缺乏、技术设备十分落后、科研条件万分简陋且没有外援支持的时代,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一批批年轻的高端科技人才,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科研环境,突破重重难关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回到祖国,用他们的一腔爱国热血和严谨科学的态度,在这片中华大地上挥洒汗水,承载着一个泱泱大国的千年梦想,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奇迹!

反观今天,我们的钱包鼓了,我们的技术设备先进了,我们的科研条件是当(本站推荐www.bsmz.net)年无法比拟的。是的,国家富了、强了,但“两弹一星”的精神却贫了。探索创新、淡泊名利、为祖国而苦战、为科学而献身,这些科学工作者最宝贵的闪光点,如今却湮没在金钱堆起的浮躁之气中。今天的科技人员,又有多少能突破金钱地位的枷锁,用严谨的态度,纯粹地为国家命运和科学本身而奋战?

科学无止境,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决定命运、创新才能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枝附叶连,只有为科学而奋战、为国家而拼搏,才能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

第二篇:读书笔记《生存态度决定专业命运》

读书笔记:《生存态度决定专业命运》

该文是山东宁阳一中赵雷主笔的一篇关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的文章,其中不少值得观点我们借鉴学习。

教师能否成长,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取决于教师的生存态度,可是说,生存态度决定了专业命运。文章把影响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生存态度分为五种,这五种态度对于一个教师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递进关系,因此被视为教师发展的五步曲。

工作态度:付出一点勤奋,收获一份认同。教师的工作是繁杂的,不能用一句话简单的概括。但是只要我们竭尽所能、勤奋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获得大家的认可。务实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是每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教学态度:听进一句批评,赢得一些反思。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善学、乐学、多学,还应该善于倾听他人的建议甚至是批评,从中才能审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才能日积跬步、以至千里。谦虚谨慎、审视自我,这是一个教师的本份,更是专业化的基本要求。

学习态度:学习一点理论,写出一点东西。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要想崭露头角,关键是自己要有足够吸引人的内涵。一个人,无论多么忙碌,也别忘了学习,勇敢的拿起笔写出自己的心得与感悟。这就是教育科研,一点都不神秘,只有坚持学习,善于捕捉灵感,才会成功,是一个教师脱颖而出的敲门砖。

专业态度:分清工作的主次,着眼专业发展。排在教师工作的第一位应该是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最大的成绩就是教学能力得以提升,不要因为兼顾了其他的工作就有了没有时间专研教学的借口。能够分清主次,着眼于发展是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重。

学科意识:树立意识,共推学科发。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是维护教师的学科地位,保证教师的专业生存和发展。只有具备较强的学科意识,在自己的学科上做深、做精,才可能出彩。

一个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教师不但自己感到生活有品位,克服职业倦怠,找回了教师这门职业幸的福感。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生存态度,才可能成为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向着专业化成长。

第三篇:《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及其命运》读书笔记

社会主义的实现离不开资本主义

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实现“自由的人的社会”,并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的目的本身,而使全人类获得个人自由的社会主义是要在资本主义社会极度发展之后才能实现。

从马克思社会理想的来源来看,他通过古希腊的城邦国家的民主建制、城邦国家权力的公众性质和市民的“高水平的休闲方式”,看到了未来社会的某种雏形。而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和尊严,必须用民主制度代替等级制度。其主要条件是完成人的思想解放,认识到人自身的力量并且摆脱宗教和各种个人利益的束缚,并利用人的自由的、创造的活动取代雇佣劳动以实现劳动解放的要求。我觉得不论是在当时或者是现在,消除普遍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实施起来都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只依赖于个人劳动而取消雇佣劳动也不利于生产及资本的发展。

从思想解放和个人自由的角度来说,不同的国家制度下有不同的社会思想,相应的社会力量也主要是由执政党所掌握的。19世纪中期的欧洲在经历过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有了一定传播,各国资产阶级政权逐渐建立,但民众思想受宗教影响仍比较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对自身力量的认识不够深刻,个人的自由民主并不是社会主流。即便是现在的中国,个人的完全自由也是无法实现的,个人利益要服从社会利益,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从扬弃私有制、实现劳动解放的角度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雇佣关系仍无法被取代。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大规模工厂制度建立,相应地出现了象征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虽然带来了如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劳资关系不平等、无产阶级受到压迫等一系列问题,但其为社会进步和全人类生活的改善带来的巨大贡献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它。

在了解到资本主义的弊端后,后世为实现共产主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第一个就是前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后,列宁及时调整制定了符合马克思社会主义概念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成功表明了片面否定私有制、实行全面平均主义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不符合社会实际的,市场关系和自由贸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斯大林执政后个人权利高度集中的体制存在严重弊端,人道主义完全被抛开,个人要求被忽视,政治、经济等政策的制定没有符合人民真正的需要,他的接任者为改变这种情况进行的改革也脱离了人民大众,这使得建立在强力实施的平均主义下的政权最后走向了覆灭。紧接着苏联的就是中国了,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所走的道路几乎就是苏联的复制版,一样的个人集权,一样的平均主义,一样的思想专制和个人崇拜,一样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危机。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发展证明了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样需要资本主义经济,只要是为人民、为国家带来了实在的好处,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都是可取的,一切都是为了共产主义目标的最终实现而服务。也只有在拥有了一定物质基础后,国家才能更好的向社会成员提供更高程度的个人自由,使人民拥有更多的权利。

第四篇:《国家的视角》读书笔记

本书的作者詹姆斯.c.斯科特是耶鲁大学政治学和人类学家,他以独特的视角分析了极端现代主义和独裁主义国家是如何在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生活状态的社会工程项目中遭到致命性的挫败,俄国的集体化、巴西利亚的建设、强制的坦桑尼亚乌贾玛村庄等等一系列以“美好”初衷为表征的运动何以使世界愈发混乱和背离了和谐的发展轨道?作者在书中深入剖析了它的根源。斯科特说:“对我们和我们环境的真正威胁在自于对认识论知识的普遍主义自负与独裁主义社会工程的组合。在城市规划中,在列宁的革命观点中,在前苏联集体化中和坦桑尼亚的村庄化中都有这种组合在发挥作用。在科学农业的逻辑中隐含了这种组合,并且清晰地体现在其殖民地的实践中。当这类项目越是无视或压制了米提斯和地方的变异,越是接近于实现他们不可能的梦想的时候,他们的实践就越可能失败。”

本书反复出现两个关键词汇:极端现代主义和米提斯。哈维认为极端现代主义是对在知识和生产标准化条件下的直线进步、绝对真理和对理想社会秩序的理性计划的强烈信念;现代主义引起的结果是积极的、技术统治的和理性的。从这一定义不难看出:极端现代主义可以被理解为对科学的机械化的绝对信仰和服从,它科学所界定的简约公式、模式是最纯粹和崇高的真理。而关于米提斯,斯科特指出它“包括了在对不断变动的自然和人类环境做出反应中形成的广泛实践技能和后天获得的智能…从某种意义上说,米提斯位于天资灵感与被编纂知识间的巨大的中间地带…它以不易言传和经验为核心特征,背景特点是短暂的、不断变化的、无法预计和模糊的,这些条件使他们不能被准确地测量、精确地计算或有严格的逻辑。”极端现代主义是控制和规划那些最终以失败告终的工程项目的典型的国家管理制度,而米提斯则是作者崇尚的解决问题之关键,二者相互交融与对比,贯穿本书始终。

人类作用于自然界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以自然规律为指导,所谓规律,只能谨慎地利用和遵循,同时拒绝忽略与改变。人类的“naive”中又多出一层暗含的意味:无知,愚昧。想要成为主宰者,最终的结果只是“被宰”而已。有时想,在自然面前,人类如此渺小和无助,那无形的自然之力总在带着些许暧昧和讽刺地观望着我们的自妄,然后不失时机地给予刺激,提醒我们人类本身只是灵长类演进的一个阶段,在宇宙浩淼的时空尺度内是无限接近于零的虚无,可是这些刺激仍然不够强大,因为可怜的我们未曾停止犯错误,于是,我居然开始企盼一种接近毁灭性的灾难,只有经历足够痛苦的浩劫,也许才会有一个重生般崭新的开始,也许才会有一个永恒不灭的良性循环。人的“理智”和本性居然显露出尖锐的矛盾,或者,我们已经在自己垒筑的工业化围城中变得愚钝和麻木不仁,在不断追逐利益和所谓更高质量的舒适生活的道路上逐渐偏离了属于自然、扎根于土地的本性?我不相信,即使有这样的怀疑,但因为还有希望,那些纯真的孩童还在和着泥土,保留着对自然最原始和纯真的直觉。

也许,适当的时机,人类应当对所处的环境(自然的和非自然的)保持漠视的态度,看看生命的奇迹将如何引导我们,如果这种引导使我们愉悦、松弛和产生安全感,这便是正确的方向。

极端现代主义的国家机器和管理者欣赏的,极端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和规划师所坚守的完美城市以网格状或呈几何状的定居模式为核心特征,作者认为这种模式很可能起源于简单的军事逻辑。历史演变自然形成的非规则“杂乱”布局在极端现代主义者眼中毫无美感可言,是完全非科学、非理性,非逻辑的,因此是不能被容忍存在的。这里谈到逻辑,极端现代主义者的逻辑似乎有强烈的教条主义倾

向,而教条主义无视个体之间的差异,尤其是看似相仿的个体之间细微的区别,统一、僵化的培养、孕育模式无疑会造成致命的后果,自然的魅力正源于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引导人们用不同的视角看待和用不同的手段对待它,前提是尊重,这对于以清晰化、规模生产为前提妄图创造巨额利益的统治者往往是恼人、混乱以及不合逻辑的,而逻辑又是什么?无非是麻痹的程序,机械的工业化时代之产物而已,我们只知人类的逻辑,却忽视更为重要的自然之逻辑,当二者发生冲突时,本能的反应则是坚守前者,无视后者,因为前者的合理性在某些偶然因素作用导致的二者和谐存在的那一刻被无限放大了,更因为它符合我们日渐“成熟”的审美情趣和日益膨胀的自负,这就是我们自以为是的本能倾向。

从国家的视角,人不再是有着人类最原始的情感和需求的个体,而成为为了使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在国家认为是最高效、理性的编制程序和运转模式下机械地劳作与生产的零部件。正如作者对于集体化的评论:“集体化的目的在于将最小的、落后和零碎的小农场转变为联合的、大的公共农场,它们具有现代化科学的机械和科学的数据,可以为市场大量生产谷物。”“除了列宁高度赞扬的极端现代主义农业的表象外,国家根本不能实现任何目标,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强大的能力可以使农村的生产者被再农奴化,解除他们自己的制度,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农民以及采取野蛮的方式征收。”然而国家机器施加于人民的强制力就如同施加于弹簧的力,压得越紧,反抗就越强烈。或者说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世界的总体)存在一种使自身回归平衡状态的趋势,“越要求与官方制定的微观秩序内在一致,那么要维持这个神话就需要越多不符合要求的实践。”那些被视为“离经叛道”的非正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极端现代主义造成的损失。本书最后,斯科特深入分析了农业、林业、邻里规划中米提斯的真正科学性。农业种植的多样化可以增强农业系统的抵抗突变不良因素的能力;轮作尽可能少地打扰景观和生态,在可能的情况下,模仿植物的共生关系以适应环境的逻辑,体现了生态上的谨慎。农民依据长期生活的观察与体验而获得的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更适合自然的复杂性与易变性,并非一切简单、明显、概括化的公式都能解释自然,从而被利用来改造自然,任何大型过程或有机系统的运作都是复杂和微妙的,更多的是人类尚未发现和理解的,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智能的界限,而不是掌握了些许的真理就以为掌控了世界。谦虚,尤其在自然面前。

第五篇:国家干部 读书笔记

《国家干部》读后感

顾卫东

读张平写的《国家干部》第一感觉是血气扑面,正义与邪恶两股强大的力量在进行着尖锐而复杂的殊死搏斗。而由此揭示出的矛盾之深,问题之广又给人以强大的冲击力和巨大的震撼力。故事着力描述的是围绕着嶝江市常务副市长夏中民的“升” “降”“去”“留”,在政坛内外展开的复杂纠葛与尖锐斗争。夏中民到在一个县市级城市嶝江当了八年副市长,从群团、统战和城建工作入手,做了很多努力,打假、斗黑、改革,渐渐地使一些工作领域和城市建设有了起色,得到了嶝江人民的热烈拥护。 但他却令另一利益集团惶惶不可终日,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坚决地、不择手段地阻止夏中民进入权利的核心。他们暗中窃听,匿名诬告,造谣惑众,制造事端,甚至用拉帮结派,贿赂代表等手段挟持、操纵了市党代会,硬是让拟任市委书记的夏中民意外地在选举五十八名市委委员时就落选了。 作品里夏中民这个形象,堪为新时代优秀青年干部的典型。

他干工作,不怕苦不怕累,有勇气去挑战,有决心去改革。别人不愿接手的工作分工给他,他不挑不拣,任劳任怨,他以亲

民、务实的态度,扎扎实实地把工作做得有条有理,有了起色。他始终坚守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的信念,站在人民的利益和正义一边,严于律己,勤政廉政。他有理想、有才华、有能力,在一个副县级的岗位上勤奋出色地工作,在嶝江这个极为复杂的干 1部关系网中苦拼硬搏地奋斗了八年,面对着一次次机遇和升迁的机会,他却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嶝江的未来选择留下来。夏中民在受到刘石贝、汪思继等人的排挤、打击和诬告等一连串阴谋后,他没有花什么工夫来筹划对付和反击,他依然忍辱负重地奋战在第一线,以搞好工作、减少损失的努力和有理有节的对抗维持着嶝江政治局面的平衡,也维护了党尊严。

《国家干部》不仅揭露了在党的干部队伍里滋生出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而且描绘了他们如何在嶝江这样一个县级市的政治舞台上的呼风唤雨和肆无忌惮。前市委书记刘石贝, 退休了却仍遥控着嶝江的政治经济命脉。他最大的嗜好就是爱琢磨人,会琢磨人。以他为中心,他早就织成了一张大的人网、权网、官网,盘根错节,密不透风。他阻止夏中民进入权力核心,并非出于个人恩怨或某个具体利益,而是为了“保住整个嶝江的干部队伍,保住嶝江的形势”,也就是保住他们的既得利益,因为夏中民做的那些改革,做得每一个有利于老百姓的工作,都深深地伤害着他们的利益,他不允许不代表他们利益的人掌权,所以他要疯狂

地打击、反扑夏中民。

作品里真实地反映出了在宗法文化背景下地方势力的可怕能量,写出了既得利益群体和关系网络一旦形成,就会怎样顽固地、不择手段地抗拒政治民主化进程,他们激化干群矛盾,严重阻遏改革的深入和政治民主化的步伐。作品中从始至终那种正难压邪的以少斗多的格局、以明斗暗的局势,始终让人提着心,吊 2着胆。但张平在悬念中也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夏中民在冠冕堂皇的外衣下被“选”下去了,群众怒吼,全城罢工,十多万人包围了党代会,场面慷慨悲壮。最终省委从善如流,伸张民意,以正压邪而结束。夏中民看起来孤单,身后有广大民众;看起来势薄,但背后有社会的公义,输赢又好象有必然的结局。但这令人惊心动魄的斗争仍然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它让我们质疑干部选拔机制、干部身份、干部体制、干部文化,追问作为“国家干部”应负的义务和责任,到底应该代表谁的利益。 作品深刻揭示了当前我国进行干部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冲突、艰难的阵痛和非常复杂尖锐的斗争,触及到了社会现实的真实。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刘石贝的描写,一个老谋深算的人如何摆布他的权力,谋划他的私利。揭露出在权力结构内部形成利益集团和利益阶层,权力腐败呈几何级增长和繁殖。刘石贝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背景,给人的印象是朴实、节俭、稳重、严厉。

他不贪财不好色,没有任何业余爱好和不良嗜好,甚至对那种买官卖官、急功近利的套现行为,也不屑一顾,甚至是深恶痛绝。只这一点,就几乎让所有已经被他起用和有望被他起用的干部慨叹不已,感激涕零。刘石贝要的其实也就是这种效果:在这一片由衷的赞扬声中和愈加残酷的竞争氛围里,不仅可以极大地增强他的权威性和威慑力,同时也可以极大地扩展他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关系网络,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当他不断地“无私无偿, 3不求回报,不计恩怨,宽宏大量”地推出和提拔起一批批干部时,他的直系亲属包括亲朋好友的起用和安排,也就大而化之,听之任之,最终让人们安之若素地接受了,认可了。

当人们意识到什么时,他的势力早就成了滔滔江水、滚滚沙漠,没有人能奈何他了。在任用干部的问题上,刘石贝这种无形的要求和回报会更大更多,正是在一次次的不经意间,等你再放眼望去,早已是虎踞龙盘了。直到这个时候人们才知道源远流长和财富究竟意味着什么。但作者最终给这些干着危害祖国、背离人民、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的无耻勾当的利益群体悲惨的下场,刘的子女或判刑或车祸身亡,刘自杀未遂,私生子杨肖贵判处死刑。 “汪”为首利益集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是夏中民在经过与“刘”团的无数次的斗争后,向组织上说的一些话,给人带来深深的思考。

揭露出了一个既得利益集团和权力阶层把国家和人民所赋予他们的权力变成了垄断资本。他们以组织的名义进行非组织活动。夏中民说,我最担心的最让我感动可怕的是,有一种来势汹汹的势力正在利用我们的组织,利用组织的力量以达到他们的目的。外派来的干部总共二十几位在嶝江被查处、免职、降职、离职或主动调离。而刘石贝那样的领导,进入市委常委后能一路攀升在本地干三十年。他们高高在上,稳稳当当,他们能逢凶化吉,避开一次次查处,那就是他们都是负责组织工作的领导干部,他们主管着干部,一旦有了危险,他们就以组织的名义,排除异己, 4清除所有可能给他带来潜在危险的干部。

不属于他们权利范围内的,他们仍然可以以组织的名义,以各种手段和办法,利用上一级组织的权利,把他们清除排挤出去。作品通过刘石贝为首所组成的这样关系网,不动声色地揭示了权力腐败的触目惊心。他们的理由是那样的堂而皇之,他们借着组织的名义进行着非组织活动,嶝江的一切似乎都控制在他们的手中。 第三个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指出,为什么有些真正为群众办事、受到群众欢迎的干部反而上不去?为什么有些越廉洁奉公的干部越干不长?为什么一直在号召发扬民主,却总不见实际效果?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们考察干部,提拔干部,走访询问的对象几乎清一色的都是干部。于是我们提拔的干部,都只能是干部

说好的干部;想被提拔的干部,都只能去讨好取悦方方面面的干部。这样,我们的干部除了只能代表干部的利益,又还能代表谁的利益?在提拔干部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没有认真倾听过老百姓的呼声,没有倾听老百姓呼声的渠道究必然会导致干部制度上的民主失灵,从而给一些权力寻租者以可趁之机,他们会充分利用我们现有的干部监管体制中的不完善之处,以实现他们各种各样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目的。

正如原著作者张平所说:“面对着那些真正的改革者、开拓者,面对着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奋不顾身的志士仁人,要有我们义无反顾的支持和声援;面对着社会上那些丑行和腐恶,要有我们毫不掩饰的愤怒和勇气;面对着社会的不公和非正义, 5要有我们旗帜鲜明的呼吁和呐喊!”《国家干部》值得我们认真地去阅读、思索、回味。

linda小编推荐访问其他精彩文章:

国家间政治读书笔记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日本国家概况《我是猫》 读书笔记

《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读书笔记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国家命运》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89101.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