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开展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开展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调研的通知》(桂教办〔2016〕993号)要求,我市组织各义务教育学校认真开展一体化改革发展调研工作,现将我市开展本次调研工作汇报如下:
一、全市教育基本概况
我市有中小学校753所,在校学生283516人。其中:普通小学676所(含小学、小学分校等,其中民办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小学生165980人;普通初级中学55所(其中民办1所)、在校初中生82366人;普通高级中学19所、在校高中生29143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所(其中民办1所)、在校中职学生6027人。全市有在编在岗教职工16199人。
二、“十二五”期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工作亮点、工作经验
(一)学校标准化建设办学基本情况
1.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情况
我市自2001年根据自治区统一部署,对部分规模小、生源不足、办学效益及质量差的村级小学和教学点进行撤并调整后,十多年来,只是对罗播二中、石龙三中、江口四中等学校进行了小范围调整。
近年,我市没有盲目撤并乡村学校,也没有集中建设义务教育园区和超大规模学校,坚持办好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在大班额问题突出的地区正在建设或即将建设**市木乐镇腾飞小学、**市长安工业园区小学、**市光明小学、**市福新小学、**市五中、**市六中、**市七中等中小学校。
2.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情况
(1)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不足,表现在:一是学校生均占地面积不足,其中初中缺130万平方米,小学缺122万平方米;二是学校生均校舍不足,其中初中缺额76万平方米,小学缺额27万平方米;三是城区中小学校点严重不足,缺小学3所、初中5所;四是存在大量“大班额”、“超大班额”现象;五是学生住宿紧张,“大通铺”现象严重,尚有7562人未解决一人一床的问题;六是学科教师不配套问题突出。
(2)“全面改薄”工程稳步推进,初见成效
①从2014年实施薄弱学校改造、校舍维修改造等校舍建设项目以来,截至2016年12月,我市共投入资金6.7亿多元,覆盖中小学校400多所,新建、改造各类中小学校舍及附属设施400多个,建设校舍面积约38万平方米。
其中2016年共投入资金约2.2亿多元,实施了薄弱学校改造、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建设校舍面积约13万平方米。
在巩固以上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计划在今后五年继续投入资金6亿元,继续实施各类校舍建设、改造项目,建设各类校舍35万平方米,力争在2018年底前基本消除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大通铺”现象,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②从2010年开始投入至今,学校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有了较大改善,初中学校建设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充实完善了音体美实验室,建设了体育器材室、卫生室、心理健康咨询室,小学学校建设了科学实验室,完善了音、体、美器材室基本达到国家二类配备标准。具体情况是:
2010年—2014年**市共投入6千多万元,对全市初中、200人以上小学按国家二类配备标准配置了仪器设备,占我市初中学校100%,占全市小学83.5%。
2010年—2014年**共投入1500万元按初中生均25册,配备18间初中;小学生均15册图书,配备107所小学,占全市初中33%,占全市小学25%。
2015年至今投入仪器类资金1658万元,采购22104张学生用床,配备42间初中,大大缓解**市寄宿制学校大通铺问题,占初中学校的76%。投入3207万元采购320万册图书,按初中生均40册配备15间初中,小学生均30册配备225间项目学校,占全市初中学校27.5%,占全市小学52.9%。
③2010—2016年共投入资金6685万元装备270所学校电子白板2638套,装备72所学校计算机教室72间;投入386万元,装备221所教学点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学设备221套。
(3)农村村级小学、教学点点多面广,规模参差不齐。
2016年,我市在县城、乡镇所在地之外设置的村级小学有392所,小学分校(教学点)247个,分布于26个乡镇,共有学生98336人。
村级小学中,人数规模最大的是寻旺乡南津小学(在校生2116人),1000人以上的村级小学还有大洋镇蕉树小学(在校生1179人)、蒙圩镇官桥小学(在校生1130人)。同时,不足100人的村级小学有72所,人数规模最小的是紫荆镇寻蓬小学(5名学生),其次是石龙镇思源小学和中峡江小学(各8名学生)。
小学分校(教学点)人数规模最大的是麻垌镇中心小学智灵分校(466人),其次是木乐镇岭村小学岭尾分校(403人);而不足100人的小学分校(教学点)有149个,其中16人以下有43个。主要分布于边远山区的村屯。尽管学校规模较小,教学条件简陋,教师不足,但是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等因素影响,一些学生人数较少的小学和小学分校(教学点)也必须保留下来。
3.大班额、大通铺攻坚进展情况
(1)2016年消除“大班额”、“大通铺”工作进一步取得成效。
①义务教育学校平均班额继续下降。2016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小学平均班额33.19人,比2015年减少0.35人;初中平均班额56.30人,比2015年减少5.64人。
②大班额班数、人数继续减少。2016年秋季期,小学“大班额”数为487班,比2015年减少10个班,超标人数减少约1000人,初中“大班额”数为662班,比2015年减少254个班,超标人数减少约3000人。
③“大通铺”人数继续大幅减少。2016年我市在2015年购置6593张床的基础上继续购置4500张床,增加9000个床位,消除“大通铺”6326人。
(2)消除“大班额”、“大通铺”工作目标:
到2018年年底前,大班额比例控制在3%以内,到2020年之后不再存在大班额。
到2018年年底前,未实现“一人一铺” 的寄宿生人数比例控制在5%以内,之后不得新增大通铺。到2020年,全面消除寄宿制学校大通铺,实现所有寄宿学生每人1个床位。
(3)年度计划:
2017年度:
①计划建设(含校舍维修项目和薄弱学校改造项目)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66470平方米,建设学生宿舍31900平方米。
②购置学生用床2000张(单人套),共4000个床位。
③消除大班额498班,消除超标人数不少于10000人,其中小学消除大班额176班,消除超标人数不少于3000人,初中消除大班额322班,消除超标人数不少于7000人;消除大通铺人数不少于3562人。
2018年度:
①计划建设(含校舍维修项目和薄弱学校改造项目)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59960平方米,建设学生宿舍22100平方米。
②购置学生用床1500张(单人套),共3000个床位。
③消除大班额469班,人数不少于8000人,其中小学消除大班额178班,消除超标人数不少于3000人,初中消除大班额291班,人数不少于5000人;消除大通铺人数不少于2700人。2018年底,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数不超过200班,占2.88%;大通铺人数不超过1300人,占1.66%。
2019年度:
①计划建设(含校舍维修项目和薄弱学校改造项目)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42560平方米,建设学生宿舍16800平方米。
②购置学生用床500张(单人套),共1000个床位。
③消除大班额81班,人数不少于1000人,其中小学消除大班额62班,人数不少于700人,初中消除大班额19班,人数不少于300人;消除大通铺人数不少于700人。
2020年度:
①计划建设(含校舍维修项目和薄弱学校改造项目)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24480平方米,建设学生宿舍10000平方米。
②购置学生用床500张(单人套),共1000个床位。
③消除大班额118班,人数不少于2000人,其中小学消除大班额88班,人数不少于1300人,初中消除大班额30班,人数不少于700人;消除大通铺人数不少于600人。2020年底,实现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大通铺的目标任务。
(二)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1.师资配置情况
(1)教职工编制核定。2016年11月核定我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控制数为17632名(高中2118名,初中6015名,小学9467名,预留编制32名),比原定编制16385名多1247名,没有核定有后勤服务人员控制数。目前我市尚未按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中职学校编制标准核定编制,但已进行了前期调查摸底工作,按新的编制标准测算,我市幼儿园应配编制为1391名,特殊教育学校应配编制为24名,中职学校应配编制为285名。
(2)现有教职工情况。目前全市共有中小学教职工16199人,其中在编中小学公办教职工15398人(全部为实名编制人员),其中小学7984人(含特岗教师544人),初中5049人(含特岗教师805人),高中1987人,中职197人,特教7人,幼儿园174人。另有临时顶岗代课人员801人,其中历史遗留问题市代课教师89人,市临时顶岗代课教师576人,实习顶岗教师136人。
(3)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落实情况。2014年9月,我市出台并印发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 2014年教师交流达到1035人次,2015年教师交流达到1051人次,2016年教师交流达到1045人次。完善学校领导班子人员配置(每年的10-12月份),对全市中小学校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了全面考察,并经市委、市政府和市委组织部同意,2014年交流校长54人,副校长99人,中层领导283人,合计436人;2015年交流校长30人,副校长53人,中层领导151人,合计234人;2016年正在考核、研究讨论中。这一举措为乡村和县城教师间相互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乡村教师的吃苦耐劳精神与县城教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融为一体,使得县城教师与乡村教师形成优势互补,对提升乡村教师业务能力、均衡城乡师资力量起到一定的作用。
(4)支教走教工作开展情况。
①积极参与自治区“支援'三区'教师专项计划”活动,近四年共派出223名(2013年48名、2014年51名、2015年60名、2016年64名)教师到边远山区农村学校支教。通过实施教师支教计划,缓解了农村学校师资紧缺和无法开齐课程等压力,提高了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和学校教学质量。
②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巡教制度,在市内推行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乡村学校短缺学科教师巡教,巡教主要采用两种形式:一是由市教研室、培训中心牵头,定期组织“特级教师工作坊、名师、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活动,提高小学教师业务素质,培养小学教师具备不同学科的教学能力。二是由各乡镇抽调本乡镇初中、小学名师、骨干教师组成相关学科巡教小组,定期到村小开展大课堂授课,确保小学课程开齐开足。
2.教师待遇落实情况
(1)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印发**市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教学点教师生话补助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对边远农村小学教学点教师发放生活补助费,2014年全市有210个乡村教学点、762名教师受益,发放补助金额183.6万元;2015年全市有173个乡村教学点、782名教师受益,发放补助金额159.4万元;2016年全市有192个乡村教学点、928名教师受益,发放补助金额207.045万元。
(2)对在乡镇工作的中小学教师实行乡镇工作补贴,补贴标准为300元/人.月,从2015年1月1日起执行,从2015年12月1日起按月发放,本级市财政每年需资金4534.2万元。
(3)按规定核定特岗教师的工资标准,确保中央下达的特设岗位计划教师补助专项资金全部用于特设岗位计划教师,从2015年起,我市特岗教师与公办教师工资待遇和津贴补贴相同,不足部门由市财政负担。
(4)建立完善了教师社会保障福利政策,依法依规落实贫困地区教师工资待遇,从2012年起依法为贫困地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比例为12%)和各项社会保险。
(5)提高市代、市临时代课教师工资。2016年起,市代课教师、市临时代课教师月工资标准从1236元提高到2000元,同时将民办退养人员月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到2000元。
(三)困境儿童入学保障情况
1.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困境儿童关爱政策落实情况
(1)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①制定了《**市2016年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方案》,简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手续,优化流程,积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保障他们在本地参加中考、高考和升学的权利。2016年,包括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内的本市所有在读的27848名初中毕业生均能参加中考和升学,10184名高中毕业生均能参加2016年高考和升学。
②2016年秋季期,在我市城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子女6344人,其中小学5725人、初中619人;一年级新生接收随迁子女1183人入学,初中学校新接收随迁子女957人入学。
(2)关爱留守儿童,共享蓝天
①2016年2月,教育局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印发**市教育系统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市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方案》,将关爱保护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目标体系,作为对校长、班主任、教师的工作评价和绩效考评重要依据。
②在困难寄宿生补助中,优先照顾留守儿童。初中留守少年中95%学生享受困难寄宿生补助1250元/年、人;小学在校住宿的留守儿童全部享受困难寄宿生补助1000元/年、人,确保他们在学校的生活有了保障。
(3)努力保障残疾儿童少年上学的权利
①办好市特殊教育学校。2016年秋季期,学校共有6个复式教学班,54名学生,其中聋生16人,培智生38人。在岗教师共12人。
②大力推行随班就读的办学模式。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格局。全市接收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义教学校有167所,其中小学125所,初中42所;随班就读学生375人(小学283人、初中92人)。
③开展送教上门活动。9月,我局下发通知,要求各乡镇学校对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进行实名调查登记,并且做好动员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对确不能到学校就读的,要组织教师送教上门。
2.中小学结对帮扶工作落实情况
从2016年9月开始,我们结合**市教育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市中小学(幼儿园)结对帮扶活动。
(1)建立结对帮扶网络。由市教育局统筹安排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对口帮扶农村薄弱义务教育学校,乡镇中心校对口帮扶所在乡镇村小学或者教学点,建立“市—乡(镇)”和“乡(镇)—村”两级结对帮扶。
(2)形式多样,讲求实效。
鼓励和引导优质中小学(幼儿园)通过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巡回指导、现场诊断、案例研磨、名校(园)对话、送教下乡、跨校(园)体验、影子跟班、岗位互换、教研共享、师徒结对、家园牵手等活动,使各受援校(园)在管理水平、校园文化、师资建设、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等方面有明显提高。
同时,帮扶学校组织和发动师生及社会力量对受援学校(幼儿园)的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残疾儿童、贫困家庭儿童、单亲儿童、孤儿等困境儿童提供力所能及的关爱和帮助。
(3)帮扶工作初见成效
①帮扶学校与受援学校每学期各自选派2—3名领导或老师到对方学校学习和工作,使受援学校和老师提高了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
②帮扶学校帮助受援学校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帮助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帮扶学校每学期至少安排2名以上优秀教师到受援学校开展经验介绍、经验交流活动;每学期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本校教师到帮扶学校听课、学习或研讨至少2次。促进了受援学校的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③帮扶学校利用学校富余设施设备或组织发动学生、家长、社会力量自愿捐资、捐赠等形式,帮助受援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组织受援学校学生到帮扶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向受援学校开放教育教学资源,提供教师辅导,实现优质教育共享。受援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
3.控辍保学机制落实情况
(1)继续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控辍保学“双线四包”责任制,教育局与各校签订控辍保学责任书。各义务教育学校从校长到分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都要落实好自己的控辍保学责任,尽量减少学生辍学流失。
(2)各校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工作,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校风班风建设,实现管理留人;二是努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减少因厌学而辍学,实现质量留人;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文娱活动吸引学生,实现活动留人;四是加强学校后勤服务质量,改善学生吃住条件和质量,实现服务留人;五是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实现情感留人。
(3)加大对辍学流失学生劝返工作力度,减少学生流失。对有辍学苗头或刚辍学的学生,学校要及时采取措施,挽留、动员其留下来完成学业。
(4)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控辍保学工作督查活动。教育局每学期组织专项督查,检查义务学校开展控辍保学工作的成效。
(四)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情况
1.课程开设情况
(1)开齐开足学科课程。我市严格执行《广西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现行))》中的相关规定,本着既要开足课时,又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安排各学科课程。
(2)严格控制课时量和教学进度。我市严格执行初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严格控制在7小时以内(小学6小时以内)的规定;确保一、二年级周课时31节,三至六年级周课时33节,七至九年级周课时36节落实到位;坚持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不增加学生在校时间,不增加学生课后作业量的原则,做到执行规定不打折扣,课时标准不增不减。
(3)确保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我市按照相关要求,小学1—6年级每周开设体育与健康课4节,初中7至9年级每周开设体育课3节,同时落实好两操训练,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2.教育教学推进情况
从2011年开始,我们就围绕“低起点,小步子,以点带面,稳步滚动推进”的工作思路,扎实有效地开展一系列县域内义务教育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领导重视,确保顺利进行。成立了工作领导机构,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建全任组长,领导和协调全市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各乡镇中心小学、初中也相应地成立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工作领导小组,确保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2)示范引领,确保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扎实有效。一是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工作坊的辐射、引领作用。我市小学、初中有八个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每个特级教师工作坊与两个乡镇中心小学或者两所初中学校挂钩,在该校建立“特级教师工作室(站)”,指导和引领该学校老师开展课改研究活动。二是确定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示范学校并明确职责。根据学校开展教育科研课题水平,筛选确定了一批课改实验示范学校,其中,小学9所,初中18所。三是充分发挥学科研究中心组的作用。全市小学初中成立了14个学科研究中心组,成员由市教研室教研员和学科带头人组成,教研员任中心组组长。四是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在实验学校层面上,以实验班影响带动非实验班。在乡镇小学层面上,各中心小学除了自身开展课改研究活动外,还在本乡镇学区中心校开展课改研究活动,探索和积累经验。在市一级层面上,在行动快、见效快的乡镇学校开现场研究会,树立榜样,推动全市。2015年1月9日,全市小学课改现场会就在紫荆镇中心小学召开。五是成立教研片区,合作探究。按地域划分教研区域,其中小学划分为6个教研片区,初中划分为12个教研片区。每个片区安排一名教研员作为联络员;每个片区每学期都轮流一间学校为该片区的主要召集人;每个学期,召集人至少召集开展一次片区实验研究活动。
(3)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成效显著。一是促进了全市中小学校长专业化成长。二是打造和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贵港市学科骨干教师、名师培养对象、广西名校长、广西特级教师。三是实施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使大部分中小学构建起“自主、合作、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有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信息化手段运用于教育教学的情况
(1)中小学教学信息化应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我市每年举办信息化教学观摩评比活动,已经举办了12届。第12届小学信息化教学观摩评比活动暨贵港市2016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分区赛)观摩评比活动5月9—12日举办,评比活动共收到木乐等25个乡镇及实验小学的优秀课例75节 ,促进了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其中的精品课例,集中江口镇中心小学进行展演,现场录制,作为2016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优课推荐。
第12届中学信息化教学观摩评比活动于12月27日至29日举办,共有90节,初中78节,高中12节,分5个赛点举办。
(2)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①培训分学校骨干教师(培训者)培训和校本培训两个阶段进行。学校骨干教师(培训者)培训已于5月6日结束,共培训中小学骨干教师和教研人员共216人。中小学教师课件制作的全员培训(校本培训)已经在在11月底前完成。
②完成2015年度信息化项目学校设备的培训工作,先后在蒙圩镇中心小学、新建小学,寻旺乡南津中心小学等培训项目学校骨干教师350多人。
(3)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讨活动蓬勃发展。2016年我市在蒙圩镇中心小学举行了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讨活动,明确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向和要求,进一步推动我市小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
(4)三通两平台建设快速推进,成效显著。
近10年来,我市投入近1亿元,装备了电子白板教室3900间,计算机教室218间,电子阅览室50多间等。628间学校接入互联网络,占92.5%,其中光纤接入达414所,占学校总数的83.3%,百兆光纤接入62所。
全市中小学基本实现教育管理、教育办公自动化,实现100%中学,约60%的中小学基本实现“班班通”。
三、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学校标准化建设方面
1.义务教育学校布局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表现在:
(1)义务学校数量多,校点分散。
(2)学校发展层次多,规模参差不齐。
(3)社会城镇化发展,人口向县城、镇区汇聚,导致边远地区学校办学规模不断缩小,镇区、县城学校规模不断膨胀。
(4)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一些规模小、年级不全的校点撤并不了,而城区、镇区需要新建的学校还没有建成。
2.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面临历史欠债太多,投入资金不足的困局,表现在:
(1)2015—2018年国家实施全面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简称“全面改薄”)和实施义教阶段均衡发展计划。我市按要求就仪器装备方面,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应有学生架床37618套,目前只有33202套,缺4416套;应有课桌椅248349套,目前只有165000套,缺83349套;应有图书8274150册,目前只有3635661册,缺4638489册。各科实验器材应有59035万元,目前只有35923万元,缺23112万元,仪器装备共需继续投入35720万元。
(2)由于校舍不足等原因,部分小学、初中学校功能室不全。
(3)年度义务薄改教育信息化项目资金分配太少且迟,缺口大。据测算,我市义务教育学校还需装白板教室2403间,计算机教室386间,教师电脑8900套,录播教学系统330套; 2010年装备的全自治区第一批电子白板(初中和大部分中心校)已基本报废,需要更新换代,单这一项就要资金5000万元。目前已有的初中计算机教室到了更新换代最后期限(2008年安装,一般用5年,现已用了8年),按12个教学班配置一间计算机教室计,约需装备120间,此项需投入2880万元。
(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表现在两个方面:
1.2016年11月核定我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控制数为17632名(高中2118名,初中6015名,小学9467名,预留编制32名),而在编中小学公办教职工15398人(全部为实名编制人员),缺2234人。
2.存在临时顶岗代课人员801人,其中历史遗留问题市代课教师89人,市临时顶岗代课教师576人,实习顶岗教师136人。
(三)困境儿童入学保障也面临两大难题
1.城区范围义务教育学校数量偏少,规模偏小,班额偏大,难以接收所有要求到城区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2.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众多,超6万人。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监督和引导,特别是隔代托管的儿童,他们学习散漫、性格偏执、缺乏亲情、行为容易出现偏差,给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带来巨大压力。
(四)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亟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1.专任教师缺编,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英语、体育、音乐、美术教师,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部分学校语、数、英、物、化学科安排超课时(七至九年级),探究性学习活动安排不足课时或不安排。
2.在教育教学推进方面,一是教与学的“形式主义”还比较严重。新课改力图倡导探究性、开放性的教学与学习方式等,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在学校实际教学中,这些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课堂效率不高。二是学生课业负担的变相转化。例如,学校主张家长利用生活资源辅导孩子学习,由此更多地把学习负担转嫁到了家长身上。三是新课程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个学生”,但事实上,在**,相当部分的班有五六十个学生甚至更多,在这种大班额的情况下,“关注每一个学生”就很难实现。
3.信息化手段运用于教育教学还需推上更高层次。由于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不足,乡镇学校网络带宽不足(要求班均带宽≧2M),造成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师“晒课”、“学生学籍管理”和“学校信息数据管理”等填报困难。同时,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相当部分学校把电子白板当布幕使用,没有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功能作用。
(五)其他问题
1.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
2.城镇教育资源配置不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城镇学位供给不足,大班额问题严重。
3.学校规划布局跟不上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速度。
四、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工作思路
(一)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方面:
1.根据我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户籍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人口及学生流动等情况,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源变化动态监测机制,构建与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布局相适应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机制,既不盲目撤并乡村学校,又不集中建设义务教育园区和超大规模学校。
2.在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在城区范围合理布局新建4所规模1200人的小学学校;新建3所规模1800人的寄宿制初中学校。
3.同步建设镇区学校。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向乡村和城乡结合部倾斜,大力提高乡村教育质量,适度稳定乡村生源,增加城镇义务教育学位和乡镇学校寄宿床位,推进城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着力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问题,巩固和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加快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
(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方面:
1.由政府牵头,市直各部门参与的成立专门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负责,采取强有力措施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
2.在摸清家底的情况下,针对存在问题制定配备方案,标准化建设每一间学校。
3.加强队伍建设,对各校装备专干、仪器站干部职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统一到义教均衡发展工作上来,齐心协力,共同把**均衡发展教育做好。
4.需政府投入300万元,购买学生架床4416套,2018年前彻底解决我市大通铺问题,做到住宿生一人一床位。
5.投入1600万元购买学生课桌椅83349套,全部配备到有需要的学校,真正做到一人一桌一椅。
6.争取上级财政支持解决我市所欠缺的4638489册图书和仪器设备,使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标准化。
7.加大教育信息化项目资金投入,逐步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
(三)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1.多方协调,努力解决专任教师缺编问题,配足配齐各学科教师。
2.统筹城乡师资配置,依据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学生规模和教育教学需要,按照中央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有关要求,合理核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机制和跨区域调整机制,实行教职工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盘活编制存量,提高使用效益。
3.改革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实行乡村教师收入分配倾斜政策,落实并完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边远艰苦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因地制宜稳步扩大实施范围,按照越往基层、越往艰苦地区补助水平越高。
(四)努力办好乡村教育
1.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合理制定闲置校园校舍综合利用方案,严格规范权属确认、用途变更、资产处置等程序,并优先用于教育事业。
2.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设国家课程,通过开展城乡对口帮扶和一体化办学、加强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和乡村校长教师培训、利用信息技术共享优质资源。推动城乡教师交流,城镇学校和优质学校教师每学年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
3.开展专题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等课程整合试点,进一步增强课程的基础性、适宜性和教学吸引力。
(五)继续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
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教育局开展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调研报告》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7941.html
- 上一篇:读《爱迪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