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第九册数学教学总结

时间:2019-05-28 03:23:03 网站:公文素材库

第九册数学教学总结

五年级数学教学总结

这学期我担任五年级1班数学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本班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时候,由于这课的内容比较多,不同图形间的一些性质,特征有比较相似。教学难度比较大;并在教学中通过花圃的教学渗透环保教育的知识,让学生养成环保的习惯,学会爱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到一半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录象带,让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数学,就要让学生喜爱数学,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数学典故,让他们更了解数学,更喜欢学习数学。因为只有数学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解题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很有好处。

因为数学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数学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想,多练。为此,在自修时,我坚持下班了解自修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扎实基础的方式,先打实他们的基础,然后想办法提高他们的能力。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扩展阅读:小学数学第9册教案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一倍数与因数第1课时数的世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手段教学挂图,移动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数的世界

创设“水果店”的情境,呈现了生活中的数有自然数、负数、小数。在比较中认识自然数、整数,使对数的认识进一步系统化。

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数,并给它们分类。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通过比较认识自然数、整数,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进一步系统化。

二、因数与倍数

1、在解决书上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算式。5×4=20(元)

以这个乘法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即20是4的倍数,20也是5的倍数,4是20的因数,5也是20的因数。引导学生认识倍数与因数,体会倍数与因数的含义。

在利用乘法算式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的基础上,出示一个除法算式,如:18÷6=3启发学生思考:根据整数除法算式能不能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说明:在研究倍数和因数,范围限制为不是零的自然数。2、你写我说

让学生同桌间互相写算式,再说一说。算式可以是乘法算式,也可以是除法算式。三、找一找

1、判断题目中给的数是不是7的倍数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判断,再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逐步体会可以通过想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的方法来判断。2、找7的倍数:

引导学生体会一般可以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来找一个数的倍数,要注意引导学生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有序思考,并逐步让学生领会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四、练一练:

第2题:

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4的倍数和6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做好记号。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找倍数的方法。最后,说说哪几个数既是4的倍数有是6的倍数。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一写,再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并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体会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体会到像这样找一个数的倍数,一般用乘法想比较方便。板书设计

倍数与因数

像0、1、2、3、4、5、这样的数是自然数。像-3、-2、-1、0、1、2、这样的数是整数。5×4=20(元)20是4和5的倍数,4和5是20的因数。练习设计

课本第3页练一练的第2题。

第2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2、5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是偶数。3、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移动多媒体,09的数字卡片,信封。教学过程

一、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5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试一试:

尝试用5的倍数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二、2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2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三、奇数、偶数

在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后再揭示偶数、奇数的含义,并进行你问我答的判断练习。

四、练一练:第2题:

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在引导学生判断时,应根据2、5的倍数特征说明理由。如“因为85不是2的倍数,所以不能正好装完”;又如:“因为85是5的倍数,所以能正好装完。”

五、数学游戏:

这是围绕“2、5的倍数的特征”设计的数学游戏,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2、5的倍数的特征的理解。

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练习设计

课本第5页练一练各题。

第3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手段数字卡片,移动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3的倍数的特征的猜想

我们研究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学生可能会猜想:个位上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3整除等,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

二、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3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3的倍数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再观察,逐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从而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引导学生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是3的倍数。

试一试:

尝试用3的倍数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三、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准备几张卡片:3、0、4、5边摆边想,再交流讨论思考的过程。

(1)30、45、54(2)30、54(3)30、45(4)30四、实践活动:

让学生运用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方法去研究9的倍数。让学生经历涂、画、想等过程,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这个数各位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练习设计

课本第7页练一练余下各题。

第4课时找因数

教学目标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到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重点、难点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手段正方形纸板。教学过程

一、动手拼长方形

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拼一拼,再交流不同的拼法。

学生一般会用乘法思路思考:哪两个数相乘等于12?然后找出:

1×12、2×6、3×4。

这种思路就是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要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并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

二、试一试

找因数的基本练习:找9和15的因数。让学生独立完成,注意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三、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8的因数和21的因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做好记号,然后让学生说说找因数的方法。最后,说说哪几个数既是18的因数,又是21的因数。

第3题:

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第5题:

可以引导学生用找因数的方法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将想到的排列方法列出来,在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过程。48=1×48=2×24=3×16=4×12=6×8,48有10个因数,就有10种排法。如每行12人,排4行;每行4人,排12行等。37只有两个因数,只有两种排法。

板书设计

找因数

面积是12的长方形有:6种1×12=122×6=12图形3×4=12

练习设计

课本第9页练一练余下各题。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5课时找质数

教学目标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教学重点、难点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手段小正方形纸片。教学过程

一、动手拼长方形,揭示质数、合数的意义

1、用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拼一拼,边拼边填写书上的表格。

2、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小正方形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有的能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为什么?”

3、揭示质数、合数的意义

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发现特征,并把几个自然数分类,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从概念出发理解“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二、讨论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1、尝试判断:2、8、9、13、51、37、91、52是质数还是合数?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组织交流“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2、归纳方法:

只要找到一个1和本身以外的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找不到其他的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

三、探索活动:第1题:

用“筛法”找100以内的质数。引导学生有步骤、有目的地操作、观察和交流,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介绍这种方法是两千多年前希腊数学家提出的研究质数的方法,称为“筛法”。现在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这种操作方法可以编成程序让计算机进行操作。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认识,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第2题:

本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探索规律。

第(1)、(2)题,学生会发现这些质数都分布在第1列和第5列,为什么?

引导观察:因为2,4,6列除2外,其他数都是2的倍数,这些数除1和本身外还有2这个因数,所以不是质数。第3列的数除1和本身外还有3这个因数,所以不是质数。第(3)题理由:用6除一个大于6的自然数,如果余数是0、2、4,这个数肯定是2的倍数;如果余数是3,这个数肯定是3的倍数。

板书设计

找质数拼长方形表格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就叫合数。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练习设计

课本第11页探索活动余下各题。

第6课时练习一

教学目标

1、复习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3、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

1、复习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3、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自主练习,合作交流。教学手段教学挂图,小黑板。教学过程一、第1题:

先让学生找15的因数和倍数,交流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15的最大因数是几,15最小的倍数是几。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二、第2题:

可以让学生先列出9的倍数(54以内):9、18、27、36、45、54。再列出54的所有因数:1、2、3、6、9、18、27、54。然后再回答问题。有4种可能:9、18、27、54。

三、第3题:

要引导学生交流一下判断的方法。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分层次进行,先判断奇数和偶数,再填质数和合数。

四、第4题:

本题是对本单元所学概念的理解巩固与综合运用。第1项结论是5,第2项结论是13和2,第3项结论是36或92。在完成本题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自己编一些这样的题,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五、第5题:

先让学生解决第1个问题,并交流是如何思考的,一般可以从每盒瓶数是不是90的因数考虑,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6、5、3都是90的因数,能正好装完。8不是90的因数,不能正好装完。第2问是引导学生思考90还有哪些因数,同时还要联系生活实际,如每盒2瓶、9瓶、10瓶等都较合理,每盒90瓶就不太合理。

六、第6题:

本为思考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研究“3个连续的自然数组成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的规律。

板书设计

练习一活动一找一找活动二分一分

练习设计

课本练习一余下各题。

第7课时数的奇偶性

教学目标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一个杯子,每人准备一枚硬币。教学过程一、活动1:

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教师适当进行“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二、试一试:

本题是让学生应用上述活动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最后的结果是:翻动10次,杯口朝上;翻动19次,杯口朝下。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以“硬币”为题材,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开展游戏活动。

三、活动2:

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

先研究“偶数+偶数”的规律,在经历“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后,再引导学生用这样的研究方式探索“奇数+奇数”“奇数+偶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最后让学生应用结论判断计算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还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减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板书设计

数的奇偶性例子:结论:

12+34=48偶数+偶数=偶数11+37=48奇数+奇数=偶数12+11=23奇数+偶数=奇数

练习设计

试一试中余下各题。

二图形面积(一)第1课时比较图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1、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2、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3、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2、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手段方格纸、直尺。教学过程一、观察与比较

通过动手操作,比较书中的这些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知道的?组织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比较面积的大小的,它的依据是什么?通过交流使学生比较清晰地理解面积大小的几种比较方法。

二、练一练:第1题:

在指导学生练习时,要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对图形的分割和平移,并让学生体会到图形的形状变化,但面积的大小不变这样一个事实。

第2题:

在画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图形时,首先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图形,然后在组织讨论中引导学生画一些非矩形的图形,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者非标准的图形。

第4、5题:

这两道练习题都是操作性活动。在练习前让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些类似的图形,通过这些不同图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形状不同,但他们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

比较图形的面积1、直观比较2、运用重叠的方法3、借用参照物比较4、借助数方格的方法

练习设计

课本第17页练一练的第3、4题。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2课时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教学目标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3、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教学重点、难点

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手段方格纸。教学过程

一、地毯上兰色部分的面积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尝试数出地毯上兰色部分的面积。

组织交流不同的数法,对于学生的不同的分割方法,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均应给予肯定。

二、练一练:第1题:

本题的3道题都可采用直接数格子的方法。

第2题:

本组的每一道题都有多种解法,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第3题:

学生在解答本组的两道题后可以有两个发现:第(1)题的4个图形的面积分别为1、2、3、4的平方数;第(2)题的3个图形面积分别是前面一组题的3个图形面积的一半。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1、求正方形面积方法来算2、用数方格的方法练习设计

课本第19页练一练的第3题。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3课时动手做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把一块平行四边形木板做成一长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等相关活动,找到高这条特殊线段,体验高的基本特征;2.能判断、画出、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3.在方格纸上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的数据画符合条件的图形。教学重点、难点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手段三角尺、剪刀、平行四边形纸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情境图。2、提出问题:师:长方形的桌面,它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生: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师: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是什么意思?师:从哪里锯开?你有几种方法?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1、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1)学生自行实践活动。(2)反馈实验结果。请学生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利用学具配合学生进行解说。或直接让学生上台演示制作过程。(3)认识高、底。①肯定以上3种方法正确。②引导观察。这3种方法,锯开的位置不一样,但据的线段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这条线段与其中的一条也垂直。③教师说明。底底高底④学会画高。

高大人每位160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你是怎样画这条线段的?让学生交流,尝试后,师示范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边画边说明画法。⑤学生练习。三、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动手做练习设计练习设计课本第2122页练一练第14题。第3课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2、能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手段剪刀、平行四边形纸板。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公园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草地,如何计算面积?二、合作探索1、小组活动探索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2、交流方法3、归纳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底×高S=ah三、练一练: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第2题:通过计算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学生发现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其面积也相等。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谈一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底×高S=ah练习设计课本第24页试一试各题。第4课时平行四边形练习课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2、能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手段方格纸。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画高,找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2、说说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板书:S=ah3、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40cm15cm12cm

45cm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二、课堂作业1、课本第24页练一练的第14题。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3、订正、讲解。三、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平行四边形练习课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40cm15cm12cm练习设计完成课本第24页练一练余下各题。第5课时三角形的面积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2、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手段三角形纸板,剪刀等。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出示一块三角形的彩纸,如何计算面积?二、合作探索1、小组活动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2、交流方法3、归纳计算公式

45cm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S=ah÷2三、练一练:

第2题:通过计算每个三角形的面积,让学生发现当三角形形的底和高相等时,其面积也相等。

第3题:学生在测量三角形的底与对应高时,提醒学生测量的对象应是一组对应的底与高。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S=ah÷2

练习设计

课本第26页练一练的第1题。

第6课时三角形面积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面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通过观察操作,推断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知识阶级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练习,合作交流。教学手段测量工具。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

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1、三角形的底是20厘米,高是15厘米。2、三角形的底是18厘米,高是8厘米。3、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5厘米,高是15厘米。二、专项练习

完成课本第26页练一练的第24题。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1、第2题。

(1)让学生猜测这四个三角形面积关系。(2)问:为什么它们的面积会相等?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

三角形面积练习课

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1、三角形的底是20厘米,高是15厘米。2、三角形的底是18厘米,高是8厘米。3、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5厘米,高是15厘米。

练习设计完成以上各题。

第7课时梯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能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手段梯形纸板。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

一个梯形的堤坝的横截面,如何计算面积?

二、合作探索

1、小组活动探索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2、交流方法3、归纳计算公式

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上底+下底)×高÷2S=(a+b)×h÷2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三、练一练:

第2题:通过计算每个梯形的面积,让学生发现当梯形的底和高相等时,其面积也相等。

第4题:让学生自己尝试,再交流方法。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上底+下底)×高÷2S=(a+b)×h÷2

练习设计

完成练一练余下各题。

第8课时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复习面积的计算。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自主练习,合作交流。教学手段平行四边形纸板,剪刀等。教学过程

一、练习面积的基本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书中所给的表格。集体订正。第2题:让学生先画出高,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二、图形的变化:

第3题:通过动手让学生剪一剪,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化,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第5题: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让学生能从复杂图形中找出基本图形。

二、解决实际问题:

第4题: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再交流方法。

三、探索活动:

学生通过找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四边形,有哪些,进而讨论怎样使这个四边形的周长尽可能小。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

练习二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S=ah÷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

练习设计

课本第30页的第4、5题。

第9、10课时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2、通过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教学方法自主练习,合作交流。教学手段小黑板。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宣布学习内容板书:整理与复习(一)二、整理知识

1、请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罗列。2、汇报所列出的知识点。

学生汇报时,教师可以用板书记录知识要点。

3、要求学生将罗列的知识进行归类,把同一类知识放在一起,并用适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4、图形的面积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1)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2)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ah

(4)三角形的面积S=ah÷2

(5)梯形的面积S=(a+b)×h÷2

三、课堂练习

课本第32页练一练的第4、5、6、题。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ah三角形的面积S=ah÷2梯形的面积

S=(a+b)×h÷2

练习设计

课本第33页的第7、8题。

第2课时

一、导入课题

整理与复习(一)板书课题。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在探索这些新知时,你学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1、面积公式的推导。2、找因数。

3、找质数(1100)。(1)划掉1.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划掉2以外所有2的倍数。

(3)划掉3、5、7外所有3、5、7的倍数。4、计算比较图形面积。(1)数方格计算。(2)“化整为零”计算。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2页练一练的第1、2、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交流。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一)1、面积公式的推导。2、找因数。

3、找质数(1100)。4、计算比较图形面积。

练习设计

课本第33页的第9、10题。

三分数第1课时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3、经历亲自动手操作及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切实体验出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教学方法:讲授,探究教学手段:移动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电脑动画演示:一天八戒化缘时只化到3张饼,这一下可把老猪给难住了,急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得他直挠头不知如何解决,“3张一样大的饼平均分给4个人,该怎样分?每人得多少张饼呢?”八戒想请我们大家帮忙。

(二)探究新授:师:试着说说你的想法?生:每人可得到

34张饼。

师:你是怎样得到的呢?(学生自由地发言)1、实践操作一

师:请先利用手中的圆形纸片代替饼,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等方法来说明你是怎样得到的,然后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每人拿出3个圆片,通过剪、拼、画等实际操作。操作后进行小组内的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操作思考的过程?组1:先把1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张饼每人分得

3414,然后再分2次,这样每

个人共得张饼。

1434组2:先把3张饼叠在一起分,每人可分到3个的饼,合起来就是张饼。

师:既然可以从这样的两方面来得到3/4,那么哪个小组刚才没有想到这样的两方面的,请动手再尝试一下刚才介绍的方法。

(学生再次动手实践操作)

师(小结):像1/4,3/4这样的分数叫真分数。

生:老师,我还知道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都小于1。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谁能试着再举出几个真分数的例子,并从不同的角度说说它代表什么意义。

生:1/2、4/5、6/16,

生:4/5米,1米的4/5或4米的1/52、实践操作二

师:(电脑动画演示)这一天八戒可高兴了,你们为八戒解决了难题,同时他也掌握了分饼的方法。到了下午,八戒看着手中化缘到的9张饼,他哼着歌往回走,走着走者,他突然又想到了一个问题,“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又得多少张饼呢?”八戒想了想,用刚才同学们教他的方法,一会儿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能猜出八戒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吗?你们可以利用手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中的小圆片,通过剪、拼、画等方法来验证一下,同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和验证的结果。

(学生汇报,方法同上。)

师:看9/4,你发现这个分数有什么特点?生1:分子比分母大。生2:分子、分母都是正数。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分数吗?同桌同学一个举例,一个听,然后互换,同时在举例中你们还能发现什么?

师: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还有的同学说,这样的例子举不完。那么,谁知道像5/4、5/3、9/4这样的分数的名称吗?

生:假分数。

师:(手指着黑板上的分数)像这样的分数就叫假分数,但同学们注意了吗?像这样的分数4/4、5/5、3/3、5/1、也叫假分数。

师:谁能概括一下,什么叫假分数?生: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假分数。师:那么像123、235这样的分数,谁还知道它的名字?

(个别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说一些不同的名称,在学生充分说的前提下,教师引出带分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带分数、真分数、假分数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请同桌同学一个试着举出假分数的例子,另一名同学判断他举的对不对,并试着从不同的角度说说所举分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以7为分母,在练习本上分别写出3个真分数和3个假分数。同桌可以互相检查一下,写得对不对?

(三)拓展练习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38页第1题,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

(学生独立做,然后进行交流)师:下面第38页的第3题。(四)小结。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像1/4,3/4这样的分数叫真分数。

像这样的分数4/4、5/5、3/3、5/1、也叫假分数。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2课时分饼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用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同一事物,感受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探究教学手段:移动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分一分(进一步理解真分数的意义)

1、故事引入:在唐僧师徒四人往西天取经的路上,八戒寻得3张大小一样的饼,要想分得公平,四个人该怎么分呢?这可难住了猪八戒。同学们,你们能替他想个办法吗?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圆形纸片在小组内分一分。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各组汇报分法及分的结果(可能有以下两种)

13

第一种:把每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每张饼的,共分一张饼的。

441

第二种:把3张饼摞起来,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3张饼的。

43

4、多媒体演示两种分法,并让学生说出推理过程。一张饼的也就是3张

41

饼的。

4

(二)活动二:分一分(认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及意义)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有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又分得多少张?2、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分法及结果。19

第一种:一张一张地分,每人分到9个即。

4411

第二种:先分8张,每人分2张,再分1张,每人分张,共分2张加张。(教

4411

师说明第二种分法2张加张写作2张,读作:二又四分之一)

44

3、教师小结:说明两种分法得到两个分数,因为分法都是正确的,所以这两个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分数是相等的。

91

板书:=2

44(三)分数的分类

1、多媒体出示下列分数,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分类123936586、、、、、、、、434435593

2、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并汇报(说出分类的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238

(1)、、、分子分母

5335

(3)、分子=分母

35

3、指导学生看书,找出每类分数的名称,并把真分数、假分数板书在上面分类理由的后面。

4、根据真分数、假分数的特征判断它们的值与“1”的关系。5.、课堂练习

写出真分数、假分数各3个。采取竞赛形式填空。

()()()1555

6、认识带分数以及和假分数的关系。

911

(1)学生已经了解=2,可直接告诉学生这里的2叫

444带分数。让学生列举几个带分数并读写。教学带分数的组成。让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在什么情况下,假分数可化成带分数?在什么情况下可化成整数?

(4)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教师小结。(5)练习把下列假分数化成带分数67

==53(四)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五)练习设计教材第38页1、3题板书设计:

分饼

活动一:分一分(进一步理解真分数的意义)

活动二:分一分(认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及意义)

第3课时分数与除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观察比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会对假分数与带分数进行正确互化。教学方法:讲授,探究教学手段:移动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师出示情境图1:把1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到几块蛋糕?生:1/2

师: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列式?生:1÷2=1/2

师出示情境图2:把7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呢?生:7÷3=7/3

板书:1÷2=1/27÷3=7/3

师:你发现了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与你的同桌说一说。师:谁愿意与大家分享你的发现?生1:除法能写成分数。

师:怎么写成除法?可以举一个例子吗?生1:2÷3=2/3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师:像这样的例子你能举多少个?(无数)是不是所有的除法算式都可以转化成分数的形式?

生1:是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种转化方法?

被除数生2:被除数÷除数=

除数

师:听清楚了吗?同意吗?(同意)所有的除法算式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转化成分数?(是)一定吗?(一定)。

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a÷b=a/b

师: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生:不可以,因为这里的b≠0

师: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讨论完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b≠0

师:反过来,所有的分数能不能也用这个方法转化成除法算式?(可以)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个方法!

(书P39第一题)

3÷5=8÷7=5/6=12/7=

师:请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师:同学们以后遇到分数能不能马上转化成除法?遇到除法能不能马上装化成分数?(能)

(二)活动二:引导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师:怎样把7/3化成带分数?7/3表示什么?生:7个1/3

(课件展示7个1/3转化成带分数的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师:通过课件展示1+1+1/3=

师:除了这种方法,还能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求得7/3的带分数吗?生1:7/3=7÷3=21所以7/3=21/3板书:

师:说的非常好,学以致用,利用分数与除法巧妙的把假分数转化成了带分数。师:反过来把带分数转化成假分数你会吗?21/3怎么转化成假分数?四人以小组讨论一下,然后把你的方法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学生板演: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三巩固练习。

P40练一练第1,2,3,4题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被除数被除数÷除数=

除数

a÷b=a/b(b≠0)

第4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能力。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方法:讲授,探究教学手段:移动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

师:(板书:2÷3)一个除法算式可以变戏法,你们信吗?谁能变出一个和它大小一样的除法算式?

生:4÷6。师:还有吗?生:10÷15。师:还有吗?生:20÷30。

师:简直太多了!你们是根据什么变出这些除法算式?(板:商不变)你能结合这其中的一个算式说一说吗?

师:它还能变,把这个算式变成一个分数你会吗?生:2/3。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师:瞧,数学王国里有多神奇,这么简单的一个除法算式,其中蕴藏着商不变的性质,我们还发现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那你们能猜出今天我们要探索数学王国里的什么知识吗?(板书:分数的基本性质)(评析教师运用较为神秘的语言,利用学生对魔术的喜爱之情,激起孩子们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自主探究,分层辅导1、出示下图。师:谁能用分数来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生:9/12或者3/4。师:从这两个分数中,你能发现什么?(评析教师借助直观图组织学生进行第一个活动,借助直观图形找出相等的分数,使学生能够直观感知.)师:一个分数是怎样变成和它大小相等的另外一个分数的呢?我们再来变个魔术。(1)出示一张长方形白纸,边演示边说:“这是一张白纸,我们把它先对折,再涂一涂,看你能得到什么分数,把它记录在你的本上。比一比看谁变得最快。(2)学生动手操作、汇报(将学生的作品粘在黑板上)师:和他一样的都折出1/2的举起作品互相看看。(3)如果继续对折下去,你还能得到哪些不同的分数呢?边折边记录下来。(老师巡视提示:动作快的同学快去帮帮你周围那些动作慢的同学吧!)(评析再次以魔术激起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充分调动孩子们去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充分发扬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互相帮助,每个人都能在激励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师:你又得到了哪些分数?怎样得到的?(将学生的作品继续粘在黑板上)师:观察比较这一组的分数,你能发现什么呢?生:分数相等。(板书:1/2=2/4=4/8)师:你怎么知道的?生:看图知道的。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师:这一组分数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生:都乘相同的数。

师:反过来看分子、分母又是怎样变化的?生:都除以相同的数。

师:你们能用概括的语言说一说分数大小不变的规律吗?师:为什么0除外?

师:分数大小不变的规律中要注意什么?

(评析:本次活动的安排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联系以往的学习经验,进行学习内容的迁移,自然得到分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教师在此也进行了适当的重点点拨。在这一环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

(三)深化理解,灵活运用

1、媒体出示教材第44页第1题。练习后进行交流,2、出示教材第44页第2题,由学生直接进行抢答。3、讨论教材第44页第3题的第(2)小题。

(本题比较开放,教师要做好引导,可以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四个人交流想法。)

4、大比拚

师:你们可真棒,怎样也没难住你们,再来一个挑战!谁来向老师挑战,挑战者出题,老师说出相等的分数,其他同学做裁判。

(评析在解决问题中继续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竞赛的形式使枯燥的练习别有生趣,掀起课堂的一个小高潮。)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方面进行自我收获总结)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第5课时找最大公因数

教学目标

1、经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结合具体实例,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不重复、不遗漏、不重复的思考习惯。

3、培养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善于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方法:讲授,探究教学手段:移动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谈话:

师:我们都看过《帝企鹅日记》这部电影吧,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几个精彩片段。

(媒体出示企鹅寻亲的场面。①企鹅妈妈们走出来,②企鹅爸爸们走出来③小企鹅走出来④企鹅家庭团聚场面。爸爸说:1、2、4、6号是我的孩子,妈妈说:1、2、4、6号是我的孩子,同声说1、2、4、6号是我们共同的孩子。)

师:从刚才的电影片断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生1:企鹅年龄有多大?

生2:怎样准确得出企鹅的数目?生3:企鹅如何辨认自己的父母和孩子?

(随着学生的提问师随即板书出“你的、我的、共有的”等词语(板书:找最大公约数)(二)学生探索方法指导

师:刚才我们数了数第一批雄性企鹅有12只,雌性企鹅有18只,那么12和18各有哪些因数,它们公有的因数有哪些?最大的因数是多少?

学生在练习本上用各自的方法寻找,并交流。生1:12的因数有:1,2,3,4,6,12生2:18的因数有:1,2,3,6,9,18生3:12和18公有的因数有:1,2,3,6。生4:12和18的最大因数是6。生5:我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找:

12=(1)×(12)=(2)×(6)=(3)×(4)18=(1)×(18)=(2)×(9)=(3)×(6)

生3:我用圈圈的方法来找,发现1,2,3,6是它们公有的因数。(注意:下图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画成集合圈)12的因数18的因数124123618912和18的公因数(评析:学生根据教材的呈现提示,通过自学看书,主动探索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中掌握方法。)(三)归纳提升(教师出示课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重点思考:两个集合图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理解“两个因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最大公因数。)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四)方法应用1、填一填:(1)8的因数:。16的因数:。8和16的公因数:。(2)15的因数:。50的因数:。15和50的公因数:。15和50个最大公因数:。(3)5的因数:。7的因数:。5和7的公因数:。5和7的最大公因数:。2、出示集合圈,请学生将15和18的公因数分别填入集合圈内,并说一说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评析通过实例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找两个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并对有特征的数字的最大公约数的特殊方法有所体会)3、找出下列各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5和118和95和84和89和328和7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9和68和1020和254、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第46页第5题,写出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本题为学习约分做铺垫)。()()()()(五)小结,略。板书设计:找最大公因数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12的因数18的因数124123618912和18的公因数第6课时分数约分教学目标: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教学重点: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和方法教学难点:掌握约分的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探究教学手段:移动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谈话激趣师:同学们,我们班同学中有属猴的吗?这么多猴子,是不是孙悟空拔一些猴毛,吹一口气变出来的?孙悟空有72变特神奇,你们想不想学一招。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73变,变分数!(都说属猴的人特聪明,我们就来比比谁是最聪明的。)2、复习旧知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学生自己填写在课本上)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824)()()()从上面的填写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小组合作)3.引入新课。(利用该知识,学孙悟空变分数,把分数变成同它相等的另一个分数。)二、经历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1.尝试“变”分数。(用以前面的知识解决、小组合作)活动要求:(1)这个分数要和原来的分数大小相等。(2)它的分子、分母要比原来的分数的分子、分母小。2.理解概念。(1)引导观察:观察所变出的分数与原来分数的关系?(2)归纳意义:启发学生由分数的大小和分子、分母的变化概括约分的概念。(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3.认识最简分数。(1)观察这个分数能否再化简了?为什么?(2)指出像这样分子、分母是不能再约分了,叫做最简分数。(3)找最简分数练习。要求学生变出一个和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把变出的分数写在自己的作业纸上,能变几个就变几个。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变的分数是怎样得来的,再全班交流。(观察后发现分数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原分数的分子、分母小、)。4、归纳提升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怎样约分、什么样的分数是最简分数。四、课堂检测

1、选择合适的数填在方框内。

最简分数。非最简分数。2、把下列各分数约分。

五、课堂小结(略)板书设计:

分数约分

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像这样分子、分母是不能再约分了,叫做最简分数。

第7课时找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探究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愿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探索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过程教学方法:讲授,探究教学手段:移动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倍数,谁能举例说几个3的倍数?生:3的倍数有3、6、9、12、15。师:2的倍数呢?

生:2的倍数有2、4、6、8、10。师:3和2的最小倍数都是几?生:都是他们本身。

师:那么,为什么在说倍数时要加省略号?

生: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所以要加省略号。师:(出示教材第51页数表)在这张数表中有几个数?生:50个数。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圈出4的倍数,用○圈出6的倍数。(学生操作圈数)师:谁能说说4的倍数?

生:4的倍数有4、8、12、16、以直到48。师:6的倍数呢?

生:6的倍数有6、12、18、24、30、以直到48。师:在圈数时,你们发现什么?

生:我们发现有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师:能举例说明吗?

生:如12、24、36、48,这些数既用△圈出,又用○圈出,所以它们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二)教学新知

师:那么,能否给这些数起一个名字呢?

在数学上把这些数都叫做公倍数。那么谁来总结一下什么叫公倍数?生:公倍数就是几个数共同有的倍数。

师:那么,在这几个数的公倍数中,谁给“12”也起个名字。生:它是最小一个,所以它的名字叫最小公倍数。师:那么,有没有最大公倍数呢?(师生共同讨论)(三)共同探究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引出公倍数的?

师:在寻找最小的公倍数时,经常用到这种方法。下面请用这个方法:做教材第51页的试一试。

(学生练习。在他们汇报时,教师应指导强调集合圈的写法)师:谁来汇报练习的结果?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学生展示各自的练习)

师:在做这一题时,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生1:我认为用书上的方法寻找最小公倍数太麻烦,所以我不用这个方法也能求出6和9的最小公倍数。我在想6的倍数,想到18这个数时,就发现它也是9的倍数,那它一定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这样就不用写到50了。

生2:我同意他的看法,不过应该从9的倍数找起会更快。因为9的倍数比6的倍数大,会找得更快。

生3:我发现3和5的最小公倍数是15,就是3×5得到的,所以求最小公倍数就用两个数相乘就行了。

生4:我不同意,6和9相乘得54,而6和9得最小公倍数是18。生5:我发现54要是除以6和9的最大公因数3就是18了。

师:那么,同学们对这几位同学的发现有什么看法,不妨通过几组数来考证一下这几位同学的想法,从而总结一下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出示教材第52页第3题,学生独立求最小公倍数。师生共同总结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出示教材第52页的第4题,讨论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四)练习设计1、填空:

6的倍数:。8的倍数:。6和8的公倍数:。6和8的最小公倍数:。2、找出下列各数的最小公倍数5和136和75和86和129和325和10

3、从1,5,6,三个数中选择一个数字填入方框内,使组成的数符合题目的要求。

(1)是2的倍数:3□,8□,2□。(2)是3的倍数:2□,4□,9□。

(3)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1□,□0。(4)同时是2、3和5的倍数:□0。板书设计:

找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8课时分数大小

教学目标:

1、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正确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有关现象,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通分的方法。

2、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新乐趣,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求异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感受比较与分类、猜想与验证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并逐步学会用此种方法处理、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正确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教学方法:讲授,探究教学手段:移动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中央电视台李咏主持的什么娱乐节目?生:非常6+1幸运52

师:今天就让幸运带给我们五年级二班每个人好吗?在幸运52的幸运擂台挑战之前要知道我们班的课堂比赛规则:

A、把我们班分成四大组,如果哪一组回答问题出色,或者回答问题积极相应加上两颗星。

B、如果哪一组不听人家的回答则倒扣一颗星。C、最后看哪一组胜利相应进行奖励。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些知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板书:分数大小比较)

(二)小组探究互帮释疑

师:(出示学校的平面图,上面标出操场、教学楼的面积分别占学校总面积2/9与1/4。)谁能说说是操作的占地面积大?还是教学楼的占地面积大?

生:教学楼的占地面积大。生:操场的占地面积大。

师:同学们可以通过折纸、画图、想象、语言表达等方法,来验证自己刚才的判断是否正确。

(学生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说明:部分学生的猜测是错误的,教师欲擒故纵,乘势揭示课题,激发兴趣,引领学生开展研究]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三)、汇报讨论,教师解惑

师:谁来说一说,2/9与1/4哪个分数大?

生1:我们这组用的是折纸法,把二张同样大小的纸,一张平均分成9份,取这样的2份;另一张平均分成4份,都取这样的1份,从纸上可以看出:

1/4>

生2:以前我们学过怎样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和分子相同的分数,经我们组的一致讨论,将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或分子相同的分数就便于比较了。

师:那么大家试一试吧(学生试做,汇报)

生3:可以先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1/4=9/362/9=8/36所以1/4>2/9生4:可以先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1/4=2/82/8>2/9所以1/4>2/9

师(小结):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就是通分。幸运挑战

比较5/6和7/8,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

生5:可以用5、7的公倍数35做分子,依据分数基本性质将两个分数变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后再比较

生6:可以用6、9的公倍数54做分母,依据分数基本性质将两个分数通分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后再比较

生7:可以用6、9的最小公倍数18做分母依据分数基本性质将两个分数通分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后再比较

师:同学们思考生6和生7的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通分的方法?为什么?生8:生7的方法好,因为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比较简便。生9: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这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各不相同,不能直接比较大小按通分的方法我觉得麻烦,由于这两个分数都与1接近,可先用1分别减去以上两个分数,再比较所得差的大小,然后再判断原分数的大小。

因为1-5/6=1/61-7/8=1/81/6>1/8所以5/6<7/8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多种方法的得到了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今后我们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就不需要画图、折纸等方法了,那么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怎样比较?谁来完整的说一次。

生10:两个分数比较大小,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

2/9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大;异分母分数通分后按分母相同的分数或分子相同的分数的比较方法进行比较

(四)练习巩固,加深理解幸运擂台

1、把下列各组分数通分

3、师徒二人安装同一种机床,师傅安装3台用4小时,徒弟安装5台用6小时。谁安装的快?

4、在1/6>1/()>1/8中,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整数?

[设计说明:课堂上安排一些巩固性练习,十分必要,这样做就能使学生不但明其理,而且成其能,把双基真正落到实处。]

(五)回顾总结,学习评价1、学生回顾所学知识。2、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

师:今天的比赛各小组团结协作,发挥出色,先锋小组比其他小组略胜一筹,荣获今天的擂主,老师为你们祝贺!但老师觉得另外三组不甘示弱,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同样值得老师喝彩!下面的机会留给你们互相出题考查,落后的小组还有后来者居上的可能哟!

板书设计:

分数大小

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就是通分。

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大;异分母分数通分后按分母相同的分数或分子相同的分数的比较方法进行比较

第9课时数学与交通(相遇问题)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方程意识。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2、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教学方法:讲授,探究教学手段:移动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情境图“送材料”

1、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获得的信息,理解题意(相遇)①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

②小轿车的速度60千米/时,面包车的速度40千米/时。③两人同时出发。④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

2、全班交流“相遇”意义,引导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速度×时间=路程(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估计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1、小组讨论。2、汇报交流。

①要知道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首先得知道两车跑的路程谁多谁少?

②小轿车的速度比面包车快一些,相同时间小轿车跑的路程就多,从线段图可以估计他们的相遇地点距离遗址公园近,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李村附近。

活动二:思考并解决“出发后几时相遇?”问题1、引导学生把抽象的问题用线段直观的表示出来:2、各小组讨论如何计算出相遇用的时间?3、汇报交流。

①路程÷速度=时间,所以,先算出两车每小时的速度和,就可以用路程÷速度求出相遇所用的时间:

60+40=100(千米/时)50÷100=0.5(时)所以,出发后0.5时相遇。

②我们小组可以列综合算式:50÷(60+40)=0.5(时)比他们小组的方法简单。③我们小组是用学过的方程来解决问题的:

我们先假设经过x小时两车相遇,那么面包车行使40x千米,小轿车行使60x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千米。

60x+40x=50

100x=50x=0.5④

活动三:让学生体会用用哪种方法解决问题比较方便。①算式方法简单,但思考难度大。

②方程方法是顺向思维,很容易,所以简单。

小结:有些问题用方程来解决更容易思考,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用方程来解决问题。

活动四:思考“相遇地点距遗址公园多远?”1、各小组讨论2、汇报交流

①相遇地点距遗址公园多远?实际就是求出面包车行使的路程,就是:40×0.5=20(千米)相遇地点距遗址公园20千米。

②也可以算出小轿车行使的路程:60×0.5=30(千米)总路程-小轿车行使的路程:50-30=20(千米)③

小结:同学们能从多个角度看出问题的实质,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值得表扬,希望今后再接再励。

(三)课堂检测

1、解方程:9x-4x=6.52y+y=105

2、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作修建一条9千米的公路,两队同时从两端开始修建。甲队每天修80米,乙队每天修70米。多少天完成任务?两队各修建了多少千米?板书设计:

数学与交通(相遇问题)

解:设经过x小时两车相遇,那么面包车行使40x千米,小轿车行使60x千米。60x+40x=50100x=50x=0.5

第10课时旅游费用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两种不同情境的计算比较,使学生体会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2、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后再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讲授,探究教学手段:移动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长城旅行社推出A,B两种优惠方案:AB2、认真观察并小组交流以上信息。(二)解决实际问题:1、出示图1情景图:4个大人,1个小孩,怎样买票省钱?①小组思考解决方法。②汇报方法:先算出两种方案个需要多少钱,通过比较,选择省钱的方案。③解决方法:A方案:160×4+40=680(元)B方案:100×5=500(元)所以,B方案买票省钱。2、出示图2情景图:2个大人,4个小孩,怎样买票省钱?①小组用同样的方法解决问题。②汇报解决方法:A方案:160×2+40×4=480(元)B方案:100×6=600(元)所以,A方案买票省钱。3、交流为什么问题一用B方案省钱,而问题二却是A方案省钱呢?①问题一中,大人多,单买大人的票贵,而团体票比大人票便宜多了,所以B方案省钱。②问题二中,小孩多,单买小孩票便宜,所以A方案省钱。③不一定,如果不够5人,就不能买团体票,别管贵贱,都得按A方案买票。④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有可能,得算出两种方案进行比较,选择合适的方案才队。(三)体验感悟、解决问题1、出示“试一试”问题,小组交流讨论,然后独立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A方案:160×6+40×3=1080(元)B方案:100×9=900(元)所以,B方案买票省钱。2、小组合作解决租车问题。①小组交流解决方法。②教师进行指导。③小组合作解决问题。都坐大客车:115÷40≈3(辆)1000×3=3000(元)都作小客车:115÷25≈5(辆)650×5=3250(元)租1辆大客车,还得租3辆小客车,4025×3=115(人)1000650×3=2950(元)租2辆大客车,还得租2辆小客车,40×225×2=130(人)1000×2650×2=3300(元)经过比较,租1辆大客车,租3辆小客车最省钱。也可以列表解决:大客车/辆小客车/辆乘客/人每天租金/元租1辆大客车,租3辆小客车最省钱。(四)课堂检测“练一练”第1题(五)课后作业练一练:第2题板书设计:旅游费用(1)4个大人,1个小孩,怎样买票省钱?A方案:160×4+40=680(元)B方案:100×5=500(元)所以,B方案买票省钱。(2)2个大人,4个小孩,怎样买票省钱?A方案:160×2+40×4=480(元)

301203000221303250131152950051253300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B方案:100×6=600(元)所以,A方案买票省钱。

第11课时看图找关系

教学目标:

1.能读懂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取有关信息,体会图表的直观性。

2.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3.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的简洁和明了的特点,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看懂一些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并根据图中有关信息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能按要求看图回答问题。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图表,并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教学方法:讲授,探究教学手段:移动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师: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数学图表,它的用处也很多,比如:在报纸、杂志上,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从图中看数量之间的关系,往往比看一堆数字更直观。本节课我们研究“看图找关系”(揭示课题)

(二)创设情境

出示情境图,1路公共汽车从解放桥到商场站之间行驶的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图。(三)探究新知1、观察

请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说说从这幅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请学生回答)2、说一说。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表理解意义(横向和纵向各表示那个量)请学生回答,弄明白以下问题。

线往上画是什么意思?线平着什么意思?线往下画什么意思?100、200、300、400、500各表示是什么?1、2、3、4、5各表示是什么?3、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出示问题。(课本上61页的5个问题)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各小组讨论交流。

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同时,教师巡回指导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答案:(1)4(2)400(3)0,1(4)3,4(5)1,3,400

(每回答一个问题,都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四)知识拓展1、试一试第1题。

学生独立审题、独立解决。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进一步了解图的变化与事件或行为变化的联系。

第一幅图离家的距离一直在变,这与小明的母亲走到读报栏后直接返回家中的行为是一致的。

第二幅图中途有一段时间离家的距离不变,这与小明父亲在中途读报的行为一致的。

2、试一试第3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如有困难可以同位商量讨论解决,主要让学生根据图的变化确定或描述行为、事件的变化。学生完成后,要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五)课堂检测“试一试”第2、4题。

学生独思考完成,当堂检测,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是否能正确的描述事件或行为。

(六)课后作业试一试:第5题板书设计:

看图找关系

1路公共汽车从解放桥到商场站之间行驶的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图。

第12课时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这一活动的过程,旨在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的知识之间的关系,并能进一步深化对各概念的理解。

2、主要让学生从分数的意义的角度解决,并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可以让学生画一画直观图,以帮助他们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根据学生自己的体会,能简单地说明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讲授,探究教学手段:移动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师:这一单元我们对分数进行了较系统的学习,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把与分数有联系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网络。

(二)知识整理形成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在课前整理好的有关分数这一单元学到的知识都有哪些?

2、(1)各小组代表将你们归纳的知识在全班交流,要求举例进行说明,其余同学可根据情况进行补充。

[说明:学生在归纳汇报的过程中,知识点的展示可能是跳跃的、零散的、不够精炼的,但不要急于补充、纠正,按学生的讲解板书,尽量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2)根据同学们的努力,将本单元的知识都一一展现出来,那么你能不能发现这些知识间有哪些联系呢?你能根据这些知识间的联系将它们绘成一张知识的网络图吗?

[

3、根据归纳整理的知识网络图,就某一部分知识提出自己的问题,你可以要求全班同学或某一位同不给予解答。

4、通过知识的整理和对问题的解答,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你都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举例说明。

(三)知识运用1、填空:

(1)出示题目:把4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全长的(),每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段长()米(要求先独立完成,再集体反馈)。

师:你的答案是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生:每段占全长的1/7,每段长4/7米。我是这样想的:求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就是把全长4米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1份也就是全长的4/7;每段长多少米,就是把4米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4÷7=4/7(米)。

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

生:求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求的是一个分率,而求每段长多少米是求一个具体的量。他们的含义是不同的。

师:(强调指出)同学们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区分。

(2)出示题目:一共有6个正方形、5个三角形、9个五角星,其中正方形的个数占全部图形个数和的几分之几?三角形的个数占全部图形个数的几分之几?五角星的个数占全部图形个数的几分之几?

师:说说你的答案,在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四)。学生练习后进行全班的交流

师:你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题回答的这么棒呢?谁能把你的经验与大家共享一下?

生1:在做第一题时,首先判断这是把整数化成分数的练习,需要运用分数的性质知识,然后用已知分母乘整数的积作为分子或用已知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为分母。生2:第二题也是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观察分子、或者分母如何变化的情况下,再对相应分母或分子进行同样的变化。

生3:第三题很简单,就是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分别同时除已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最后把他们化成只有公因数1的最简分数。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二)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四分数加减法第1课时折纸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归纳法。

教学手段1、实物投影仪。2、每人准备正方形纸片若干。教学过程一、折纸。1、复习导入。

(1)请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涂上颜色,并说一说涂颜色的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2)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折纸与涂色的情况。

(3)现在要计算两张纸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你可以列出那些算式?(4)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的,另一类是分母不同的。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2、自主探索。

(1)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分母不同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请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

(2)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3)就分母不同的加法算法应该是什么样的,请学生们进行讨论。(4)结合折纸的涂色部分,思考、验证哪一种计算方法是正确的。3、交流汇报。

(1)“与在图上是不能直接相加的,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每一份都不同,只有当每份都相同时,才可以直接相加。”

(2)“每份不同也就是说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所以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才可以直接相加。”

(3)“所以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应该先通分,把它们变成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再相加减。”

(4)“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二、练一练。

第1题,看图填一填。

第2题,估计下列那些算式的结果比较接近1,,0,再算出来。估计分数加减法的得数大小比估计整数运算的结果要困难得多,为此,在开展本题练习前,再一次复习用分数表示直观图。

第3、4题,独立完成。

第5题,运用分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建议用线段图分析题意,作草图即可。

练习设计

练一练中的1~5题。板书设计

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

1、分母不同是不能直接相加的。

2、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才可以直接相加。

3、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应该先通分,把它们变成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再相加减。

4、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第2课时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验活动,理解分数加减法应用的必要性。2、能运用分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运用分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选用适当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手段黄豆等试验活动材料。教学过程

一、发芽试验活动。

1、课前先进行发芽实验,实验前先向学生说清楚实验的具体要求:即将所选取的黄豆在水中浸泡一天,然后把黄豆用湿布盖起来,并经常浇水,这样数天后黄豆就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第九册数学教学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第九册数学教学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九册数学教学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23044.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