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历史一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隋统一的意义:
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南北重归统一。隋强盛原因:
1.隋文帝励精图治,提倡节俭。
2.进行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生产。3.隋的统一为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的强盛表现:
国家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口大幅度增长。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开凿大运河目的:为加强对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控制,便于江南财物向洛阳和长安运输。
大运河的开凿作用:适应了统一后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但给人民带来沉重苦难。
赵州桥:位于赵县,隋朝李春设计。历史地位: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特点:设计巧妙、结构科学,称得上是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沿用科举制
目的:为了培养和选拔更多的人才,唐太宗沿用隋朝的科举制度。标志: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诞生。
科举制的作用:
1.科举制度的确立,改变了过去官员选拔主要由世家大族把持的局面。2.科举取士不重门第,改善了选官用人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3.在科举制度的激励下,士人读书风气更加兴盛,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4.进士科注重诗赋的考试,促进了唐朝诗歌的繁荣。5.科举制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学术风气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3课大唐盛世
690年,武则天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史称有:“贞观遗风”。
开元之治的表现:人口约千万户,钱粮富足,物价低廉,社会治安良好,文化事业发达,中外交往频繁,国力强盛。史称“开元之治”。
唐玄宗先后任用了姚崇、宋、张九龄等人。他还裁减了武则天以来的冗滥官员,整顿吏治。
最大的城市是都城长安。
地方军阀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武装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从此走向衰落。
第4课合同为一家
唐朝的民族政策:1.武力征服2.和亲3.互市4.册封5.会盟
唐朝“全其部落,顺其土俗”,在当地设置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
唐朝初年,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城。文成公主入藏意义:促进了吐蕃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密切了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增进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
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794年,唐和南诏在点苍山会盟。
第5课开放时代的文化使者
唐太宗时,玄奘西行目的:他早年在全国各地从师学佛,有感于各家的说法不一致,难有定论,决定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求法。玄奘的贡献:他专心翻译佛经,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是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目的:弘扬佛法。
贡献:讲授佛经,向日本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知识。
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目的: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1.仿唐制进行政治改革。
2.参考汉字,创造日本文字。3.社会生活、风俗、饮食、服饰等效仿唐朝风俗。
第6课流光溢彩的文学艺术
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李白和杜甫。
李白的诗的风格: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明快,意境生动感人。人称“诗仙”。代表作:《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杜甫的诗的风格: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精炼。人称“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代表作“三吏”、“三别”。
书法:颜真卿,特点:气势雄浑,丰腴敦厚,笔势遒劲,字形方正。人称:“颜体”
柳公权,特点:端庄严谨,又开阔疏朗,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书风遒劲雄健。人称:“柳体”
绘画:阎立本,特点:笔力刚健,线条像盘曲的铁丝。
吴道子,特点:风格豪放,立体感强,形似,神似。誉为“吴带当风”,被尊为“画圣”。
乐舞:特点:乐舞结合,风格多样,优美和谐,铿锵热烈。
石窟艺术:敦煌莫高窟。历史地位:是中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之一。
扩展阅读: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
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皇之治”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三、隋朝大运河
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2、开凿的目的:①游玩江都;②加强南北交通;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为什么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第3课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2、手工业(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城①城市布局:
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百万人
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
1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人物
贡献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第5课“和同为一家“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1、吐蕃的风俗习惯
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②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③崇尚战功,以战死为荣。2、文成公主入吐蕃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意义?①维护了和平,增强了友谊②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3、金城公主入吐蕃二、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民族
活动地区
与唐朝的关系
今何族的祖先吐番西北
和同为一家: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藏族回纥
西北
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维吾尔族
东北
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车书本一家”。满族南诏西南
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彝族白族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一、对外友好往来
主要的对外友好往来城市:长安、洛阳、广州、扬州。
二、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1、遣唐使2、鉴真东渡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政治制度、文字、建筑、钱币、习俗等。
二、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
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三、玄奘西游
为什么唐朝与世界各国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
1、唐朝的强盛、繁荣、先进,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2、唐朝比较开放的政策和比过去发达的对外交通,给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第7、8课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一、高超的建筑水平1、赵州桥
2设计者:隋朝李春
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2、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六、盛大欢腾的乐舞
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参与编创的《霓裳羽衣曲》
1、隋唐时期,已发明雕版印刷术2、《金刚经》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诗人
代表作特点李白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豪迈奔放,想象丰富。诗仙杜甫
“三吏”“三别”反映社会现实。诗圣
白居易
《秦中吟》《新乐府》
通俗易懂,反映社会现实。四、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1、书法书体书法家代表作颜体颜真卿
《多宝塔碑》柳体柳宗元
《玄秘塔碑》2、绘画阎立本
《步辇图》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画圣
五、艺术宝库莫高窟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七下历史一单元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七下历史一单元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七下历史一单元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23866.html
- 上一篇:密云五中青年教师评优课工作总结
- 下一篇: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