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大暴雨天气服务工作总结
“8.5”大暴雨天气服务工作总结
鞍山市气象局
一、降水情况和灾情情况
受副高后部暖湿空气和贝加尔湖冷空气的共同影响,8月4日夜间到8月5日夜间,鞍山地区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其中岫岩地区雨量最大,大部分乡镇雨量都超过了100mm,达到大暴雨量级,最大降雨中心出现在汤沟,雨量达188mm。我市其它地区降雨量基本都在50~90mm之间。各主要测站累积雨量为:鞍山90mm、海城87mm、台安50mm、岫岩131mm。
此次降水过程,由于预报准确、服务及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准备充分,到目前各地区没有明显的、大的灾害发生。部分地区短时降水强度较大,造成城市积水,给交通运输和人们出行带来一定影响。一些低洼地区有内涝现象发生。二、本次天气过程服务情况
1.准确预报
针对此次天气过程,鞍山市、县两级气象部门准确预报出降雨时间,及时发布了预报服务产品,为各级地方政府争取了充足的准备时间,为打赢这场防汛抗洪攻坚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在7月31日的中期预报中,我们便预测出8月4~5日我市有暴雨,并向市政府、市防汛指挥部、各有关单位和重点服务用户发布了预报服务材料。随后在8月2日-3日的气象早报、晚报中我们多次提出我市将有一场明显降雨过程,降雨
时段在4日夜间到5日夜间。在3日的重要天气报告中重点提出河流、城区防汛以及预防地质灾害等问题。
市气象局局长曲岩先后三次到市政府汇报天气情况,并随时向市长电话、短信汇报鞍山本市和辽河流域上游的降雨实况和预报情况;每天通过电台、电视台、电子屏、手机短信、12121、信箱、传真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公众、各级政府和防汛部门发布预报预警信息、降雨实况分析等气象资料。
此次天气过程鞍山市局制作发布《重要天气报告》、《专题服务》等各种书面决策服务材料22期。
海城局发布了《重要天气报告》2期,同时针对海城西部地区境内有辽河、浑河、太子河三大河流,水位已接近警戒线的实际情况,制作了四市一县雨情快报和天气预报3期。
台安局制作发布了《雨情简报》8期,决策参考5期,发送手机短信30000人/次。
岫岩局制作发布了《重要天气报告》、《雨情简报》等决策服务材料14期。
2.及时预警
本次天气过程中鞍山市气象台共制作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暴雨黄色预警信号7期,并及时转发省气象台发布的预警信号和地质灾害预警。4日下午,我局与鞍山市国土局、地堪院联合制作发布鞍山地区地质灾害预报。岫岩县在接到预警信号以后,为了避免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损失,建议政府提前转移了21000人,保障了百姓的生命安全。
3.快速响应
8月4日11时,省局启动Ⅱ级应急预案,我局立即进入Ⅱ级应急响应状态;各应急小组进入紧张有序的工作状态中。应急指挥人员、应急备勤人员全员到岗。4日19时,省局启动Ⅰ级应急预案,我局也进入Ⅰ级应急响应状态。全部局领导和各应急小组组长24小时坚守岗位,确保工作有序进行。
4.周密服务
为应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鞍山市局周密部署,合理安排,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气象服务工作程序。
3日上午,专门召开了紧急工作会议。曲岩局长宣布全局进入紧急工作状态;组建了由监测网络组、预报预警服务组、新闻宣传组、电力保障组组成的应急备勤队伍;要求全体人员全力以赴,局领导和各处室负责人全员到位,各县局也要加强值班人员队伍,严格实行局领导带班制度,全力做好此次暴雨服务工作。
4日晚间降水开始。曲岩局长坐镇指挥,预报、观测人员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随时报告情况。班子成员和各处室领导全部到岗,协助气象台做好预报预警和气象服务工作。
5日清晨强降水出现后,预报人员更加密切关注云团和雷达回波发展,时刻与省气象台保持联系,加强会商,接受省气象台指导预报,做出科学的降水趋势分析。观测人员10分钟收集一次本站雨情资料,市气象台每小时汇总一次区域自动气象站雨情。市、县气象局主要负责人在第一时间将雨情汇报给在一线指挥抢险救灾的省、市、县政府领导和各级防汛、应急等部门。
5日10时,根据市政府防汛要求和工作需要,市局及各县局每1小时向各级政府和防汛部门发布雨情信息,一直坚持到5日19时降雨结束。
此次过程中曲岩局长多次陪同副省长滕卫平、市长谷春立、副市长秦国夫深入海城、台安、岫岩地区检查防汛工作。省、市领导对鞍山气象部门的强降雨预报服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三、服务效果
鞍山地区气象部门对本次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预报准确,服务及时主动、周到细致,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和社会效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特别是市、县两级政府、各级防汛部门对气象服务工作表示非常满意。副省长滕卫平、市委书记张杰辉、市长谷春立、副市长秦国夫先后对鞍山气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降水结束后,台安县领导及各单位纷纷打来电话,对台安县气象局的预报服务工作大加赞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岫岩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于6日发来表扬信,对岫岩县气象局的气象服务工作和在本次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大加赞赏。这也反映了鞍山气象部门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的努力和地方政府对气象部门工作的认可。
二一年八月七日
扩展阅读:“十一五”期间安徽天气业务建设工作总结
努力提高精细化基础上的预报准确率
“十一五”期间安徽天气业务建设工作总结
安徽省气象局
(201*年10月)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气象局坚持以提高预报准确率为核心,加强预报预测系统建设,预报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有效推进现代天气业务建设,现对五年来我省天气业务建设情况进行总结。一、加强现代天气业务建设
(一)加强业务流程集约化是发展天气业务的重要环节1.调整了中短期逐级指导业务流程。“十一五”期间,我省建立了“省级指导、市级订正和县级开展服务”的中短期预报业务流程。省气象台每天3次制作短期分县指导预报。市气象台在省台指导预报基础上,开展要素订正,同时对所辖县局进行预报业务指导。中长期预报业务已转变为省级业务单位制作产品,市级承担产品解释应用的业务流程。
2.完善了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流程。我省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逐渐纳入常规化预报业务流程。全省建立了基于天气雷达监测、预警产品加工的责任区和次责任区,制定了雷达监测值班、联防制度,规定了短临预报内容、时次和发布时间、相关
业务技术规范。
省台设置了短时值班岗,主要任务包括每天定时制作3次短临潜势预报;每天定时制作4次短临灾害天气6小时落区预报;不定时临近加密预报,指导影响地市,必要时直接通知到县。
3.建立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业务流程。从201*年开始,省台每天2次制作灾害天气及次生灾害落区预报。从201*年开始,省台每天4次制作雷暴和强降水两类灾害落区预报。市、县台(站)在省台灾害性天气落区的指导预报基础上,开展灾害性天气的监测业务,适时发布预警信号和开展相关的服务。
(二)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是发展天气业务的重要内容为满足精细化预报的业务服务需求,我省全力发展数值预报产品统计释用和检验业务,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实现了对全球数值模式产品的实时质量检验,研发了基于集成预报原理的要素客观预报系统,制作了精细化到县的逐时天气要素预报。
为做好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预警,省局创新团队从业务实际需求出发,建立了灾害性天气监视的业务流程并不断完善,积极开展基于雷达探测资料的定量降水估测和预测、暴雨云团和中尺度系统的识别、冰雹和龙卷指标算法等研究工作,建立了省、市通用的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实现了预警产品的自动生成和提示。
我省还加强了水文气象业务能力建设。淮河流域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拼图、实时雨情监测、面雨量实况、精细化面雨量预报、暴雨洪水预警、水体遥感监测以及干旱监测等业务产品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检验。
(三)加强业务系统研发是发展天气业务的重要支撑201*年建立了市级短时监近预报系统,目前SWAN正在部分市台进行试用。201*年研发了安徽省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开发了基于中国局检验标准(气发[201*]109号)的预报员、省市气象台预报指导、订正能力的实时质量评定系统,有力地促进了安省市级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工作。201*年起在全省统一了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平台,201*年研发了全省统一的预警信号监视平台,全省各地可通过统一的图形化平台实时监测到省台和各市县发布的预警信号,提高预警的共享效率和实时性,市级台站的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警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此外,我省还针对暴雨、雷电、大雾等常见灾害性天气开展科研和系统开发。研发“台风路径检索查询系统”、“梅雨期天气检索系统”等业务系统。暴雨概率预报、雷电潜势预报、大雾潜势预报等产品已在全省范围内共享。
(四)加强业务质量考核是发展天气业务的重要手段按照“省局考核到台站、台站考核到个人”的预报考核原则,我省加强对预报业务质量的管理考核。我们组织开发了省、市预报员个人预报质量评定系统,实现对中央台指导预报、省台指导预报、市台订正预报的实时质量评定,并具备进行技术分析和技术比较的功能。要求省、市两级台站的预报员,每个月制作不少于15~20天的预报。同时将预报员个人预报质量作为岗位考核的主要依据。201*年-201*年逐年平均晴雨预报评分86.5分,最高温度、最低温度评分分别为70.9分和77.2分,与自身相比,
预报业务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省局还下发了《安徽省短时临近预报与预警信息发布业务规定》、《安徽省气象预警信号发布检验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201*年开始,结合安徽实际,我省确定了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高温、干旱、雷电、雷雨大风、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14种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并建立发布业务流程,制定了相关业务技术规范,研发了预警信号发布和监控平台。201*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预警信号检验业务,极大提高了各级预警信号发布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五)加强预报员队伍建设是发展天气业务的关键因素目前省气象台有预报员27人,占全台职工总数的69%,拥有博士以上学位的2人,硕士学位16人,本科9人,其中正研级高工4人,副研级高工5人,国家级首席预报员1人。省台预报员队伍建设立足于人员较为年青的实际,在抓好上岗前培训和关键环节训练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指导教师制度,依托短时临近预报技术创新团队和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创新团队带动预报员队伍的建设。
市级气象局共有预报业务人员102人,其中副研级高工23人,工程师43人。工程师以上职称人数比例5年来逐年上升,年龄30-50岁之间比例达60%,老、中、青预报员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市级预报业务人员培训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特点。主要有:新进预报员上岗培训、在职研究生进修班学习,预报员二年一次的轮训、业务系统培训、业务专项培训、专题讲座与论坛、业务技术总结与经验交流会、预报技术竞赛等。每年省局都
为预报员专项提供资金,资助市预报员开展预报技术方法的研究。每年组织“全省重要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交流会已成为市级预报员进行交流和学习的主要平台。二、开展现代天气业务改革试点
我省试点工作总体思路是:以明确分工为基础、以丰富产品为核心,合理调整岗位设置,加强预报科技支撑,不断强化省级业务指导能力,不断提升市级订正预报能力,不断规范县级预警和服务业务,努力提高我省现代天气业务集约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围绕这一思路,我省重点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不断强化省级业务指导能力。强化短临预报业务和灾害性天气预报基础工作、探索开展精细化预报业务;
二是不断提升市级订正预报能力。提高全省气象信息共享水平、加强省级科研成果业务应用、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强化对预报员的动态考核;
三是不断规范县级预警和预报服务业务。明确县局主要承担灾害性天气预警和气象服务两大任务。
根据中国气象局安排和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在组织开展现代天气业务改革试验过程中,明确我省近期的重点任务是发展精细化要素预报、开展中尺度分析和完善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在省级预报指导和市级订正能力质量评估、安徽省区域雨量站资料评估、初步建立精细化要素预报业务、推进SWAN项目、省台天气业务岗位设置试验等五个方面开展试点工作。目前,各项试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
我省天气业务,在业务布局与业务流程、天气业务科技支撑等方面与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为:
1.短临业务、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的科技支撑不足。对于安徽典型灾害性天气个例的发生发展机理缺乏系统性的深入研究,中尺度分析业务缺乏技术支持系统,卫星等新型气象观测资料的综合应用水平不高,天气预报缺乏有力的科技支撑。
2.省、市两级的岗位设置和业务分工不合理。各级台站的业务优势和作用没有能充分体现。需要从总体上对天气业务的业务和技术资源进行整合和重新布局,进一步明确各级台站的重点任务和目标。
3.专家型预报员队伍建设方面有待加强。预报业务技术岗位设置综合性有余、专业化不够。预报员岗位轮训、首席预报员选拔、预报员交流等机制急待完善,须从岗位调整和机制建设两个方面抓紧、抓好专家型预报员队伍建设。
(二)下一步打算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气象局《现代天气业务指导意见》为指导,以公共气象服务需求为牵引,以综合观测业务为基础,以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为保障,面向“一流技术”的发展目标,围绕着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核心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预报技术;依靠改革创新,完善业务体制;加强人才培养,建设预报员队伍,促进现代天气业务科学发展。努力实现天气业务核心技术
和支撑手段的现代化、业务流程的合理化、业务产品的精细化和业务分工的专业化。继续探索完善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长效工作机制,组织开展预报员轮训和新进预报员培训考核上岗工作,加强预报经验和技术总结,进一步完善预报员预报质量考核评定、短临预报业务考核和灾害性天气预报检验等工作。以创新团队建设为抓手,力争在常规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强对流天气预警、灾害性天气预报等领域取得突破。大力促进交通气象、水文气象、雷电灾害等专业化预报业务技术体系建设等。努力建设高效集约的业务布局和业务流程、专业化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结构配置科学合理的专家型预报员团队,提高对气象现化化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的适应能力。到201*年,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整、技术先进的现代天气业务。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8.5”大暴雨天气服务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8.5”大暴雨天气服务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8.5”大暴雨天气服务工作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25860.html
- 上一篇:201*年气象台年终业务工作总结
- 下一篇:俄语天气预报词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