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康复医学总结3

时间:2019-05-28 09:03:36 网站:公文素材库

康复医学总结3

康复医学复习要点

康复(Rehabilitation)--是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以减少病伤残者的身心社会功能障碍,使其能力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针对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以提高局部与整体功能为主线★以整体的人为对象

★以提高生活质量(thequalityoflife)、最终融入/回归/重返社会为目标康复处理的中心问题功能障碍

功能障碍是指身体、心理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它可分为三个层次:

器官水平的残损个体水平的残疾社会水平的残障

康复的目标回归社会以整体的人为对象,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包括人的尊严、人的自我满足感。康复的措施(内涵)--医学康复;康复工程;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共同组成全面康复

康复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学科;为了康复出目的,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处理(治疗、训练)等问题;是医学的第四各方面,它与保健、预防、临床共同组成全面医学。

康复医学的治疗手段(技术)--物理治疗(phySicaltherapy)、作业治疗、言语与吞咽治疗、心理治疗康复工程(矫形器、支具和辅助具的装配和应用)、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方法(针灸、中医推拿、气功)康复医学的对象--残疾人、老年人、各种慢性病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早期的患者康复医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康复医学与保健、预防和临床医学共同组成全面医学。

康复医学提出的“提高功能,全面康复,重返社会”的指导原则,符合当前社会对医学治疗的要求。在临床实践中,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不能机械的划分,而是并列的,相互联系和渗透的。临床医学要解决的问题是疾病,而康复医学要解决的是功能障碍。

康复评定(rehabilitationevaluation,aSSeSSment),是用客观的量化的方法有效和准确地评定残疾者功能障碍的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和预后。康复评定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确的康复治疗的基础。康复医疗过程中可能重复多次康复评定,且往往以康复评定开始,又以康复评定结束。康复评定的作用:

定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

②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提供客观的依据;③动态观察残疾的发展变化;④评定康复治疗的效果,

⑤开发新的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MMT肌力分级标准

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0级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活动1级在减重状态下能作关节全范围运动2级能抗重力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3级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运动4级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动5级

根据测试时肌肉的不同收缩方式分为以下三种肌力评定方法:等长肌力测定等张肌力测定等速肌力测定等速运动是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运动速度(角速度)保持不变的一种肌肉收缩的运动方式。

关节活动范围(rangeofmotion,ROM)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常以度数表示,亦称关节活动度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activitieSofdailyliving,ADL)是指人们在每日生活中,为了照料自己的衣、食、住、行,保持个人卫生整洁和独立的社区活动所必须的一系列的基本活动。它是指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及适应生存环境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最具有共性的活动。

光的频率很高,因其频率不同而形成各种不同波长的光。如按波长的长短来排列各种光线,就可得出一系列波长从长到短的光谱,包括: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三部分。红外线:400um~760nm可见光:760nm~400nm紫外线:400nm~180nm紫外线分类

长波紫外线:400nm~320nm色素沉着作用较强;中波紫外线:320nm~280nm生物作用最强红斑作用及抗佝偻病作用较强,是治疗和预防中采用较多的波段;短波紫外线:280nm~180nm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生物剂量--紫外线剂量的基本单位是“生物剂量”,所谓一个生物剂量,就是紫外线灯管与皮肤一定距离时(一般灯距固定在50cm),照射皮肤引起最弱红斑所需要的照射时间(一般以秒为单位)。

激光的特性--1.发射角小,方向性强(方向性好)2.能量密度高,亮度大(高亮度)3.单色性好:即激光的波长范围很窄,光谱纯。超声波疗法--每秒振动频率在20,000Hz以上的声波叫超声波。应用超声波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超声波疗法。超声波疗法所采用的超声频率为100~10,000KHz,一般多为800~3000KHz超声的生物物理特性--机械作用;温热作用;理化作用

冷疗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冷可使轴突反应减弱,运动神经抑制,继而感觉神经抑制,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感觉的敏感性降低。因而有解痉、镇痛、麻醉的作用。但瞬时的冷刺激可引起神经兴奋。冷疗对组织代谢的影响:降低组织细胞代谢,组织的需氧量减少。

电疗法通常分为以下三大类:*低频电疗法:0~1000Hz,包括直流电疗法、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低频电疗法。*中频电疗法:1~100KHz*高频电疗法:100KHz以上

直流电疗法是应用电压50-100V,方向恒定不变的电流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疗法。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用直流电将药物离子通过皮肤、粘膜或伤口导入体内治疗疾病的方法原理--同性相斥阳离子从阳极、阴离子从阴极。

导入途径及特点⑴.导入途径:皮肤上的汗腺管口是离子进入人体的主要入口⑵.进入的深度:一般1~2厘米左右(直接进入)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的优、缺点

优点1.保持局部药物高浓度。适用于浅病灶。2.药物作用时间显著延长。离子堆的作用。3.导入体内的只是有治疗作用的成分。4.兼有直流电的治疗作用。5.副作用少,无疼痛和胃肠刺激症状。

缺点1.定量不精确。2.导入的药量少(约为衬垫药量的2~10%)。3.导入浅(1~2厘米)。4.对全身影响较小、较慢,为局部的直接作用。

低频脉冲电流的生理和治疗作用特点:1.兴奋神经肌肉组织:频率在1000Hz以下的低频脉冲电流的每个脉冲都有可能引起一次运动反应。2.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吸收3.镇痛作用4.镇静作用电体操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1.定义以低频脉冲电流刺激肌肉产生收缩达到治疗作用的方法。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又称电体操疗法

2.治疗作用(主要针对失神经肌肉)1)可延缓病变肌肉萎缩。2)增强血液循环,改善营养,防止肌肉纤维化和挛缩。3)可促进神经再生,恢复神经传导功能。

中频、低频电流作用的特点--兴奋神经肌肉的特性不同中频作用更深中频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胃肠张力低下、尿潴留、术后肠麻痹、术后粘连)

高频电流的生物物理基础-高频电磁振荡电流,产生高频交变电磁场。原理:内生热如微波炉,深浅层同时加热;分子机制:组织内部偶极子排列改变;产热特点:不接触可以产热,深度无限;血液循环良好则散热良好者升温低些

热效应的生理作用--①增加血液循环。②加强代谢。③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④降低肌肉和纤维结缔组织的张力。⑤增强免疫能力。

热疗法分类--传导热干湿热敷、热水浴、石蜡疗法辐射热红外线、特定电磁波(TDP)内生热超短波、微波、超声波

石蜡疗法治疗作用:温热作用、机械作用、润滑作用

紫外线的生理作用照射后皮肤上可见的反应(1)红斑反应(2)色素沉着紫外线的治疗作用

1.杀菌、消炎、增强免疫作用2.促进VitD形成、防治抗佝偻病和软骨病3.镇痛作用:降低感觉神经兴奋性,使痛阈↑4.加速组织生长:小剂量紫外线可促进DNA、RNA合成,促进细胞生长。5.脱敏作用:多次小剂量照射可使组织产生少量组织胺,组织胺进入血液后刺激细胞产生组胺酶,后者可分解过敏时血中过量的组织胺。6.光致敏作用

运动疗法的基本类型

按完成动作的主动用力程度分类:被动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抗阻运动按肌肉收缩的形式分类:等张收缩、等长收缩、等速收缩

运动疗法的基本方法:生物力学方法、神经发育疗法(亦称促进技术)、代偿方法运动量的确定:强度、频度、持续时间运动疗法的治疗原则

1.早期应用:越早效果越好,可防止发生许多并发症。

2.持之以恒:每日短时间的运动效果大于隔日长时间的运动效果。尽管运动时间相同,但短时间间隔休息的间歇性训练负担较少。

3.循序渐进:即运动量由小到大,运动时间由短到长,动作由易到难。

4.个别对待:疾病的性质、程度不同或处于不同的阶段,需用不同的训练方法。患者的功能不同,体质不同,年龄、性别各异,其运动的方式方法和运动量也应做适当的改变。

5.及时调整:注意运动以后和次日的反应(全身状态、疲劳程度、疼痛等),定时评定,运动量随时予以调整。作业疗法(occupationaltherapy)是指导患者参与选择性、功能性活动的治疗方法。目的是减轻残疾,保持健康,增强患者参与社会、适应环境、创造生活的能力。

作业疗法的治疗作用⑴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⑵促进残余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⑷改善社会、心理功能⑸促进工作能力的恢复⑹就业前功能评测

作业活动选择的原则⒈作业疗法前一定要进行:作业活动分析和患者功能状况的评估。⒉尽量根据患者个人的爱好和兴趣来选择作业活动。⒊作业治疗时要轻松、自然、不紧张,同时配合提示、启发和鼓励。并且要让患者有成就感。活动经患者努力后,应得到结果,以成果形式出现。⒋需考虑到患者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环境因素、性别、年龄。活动应与患者的ADL、工作、学习相联系⒌作业活动选择还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资源。

作业治疗与运动治疗的区别

目的--恢复认知、操作和生活自理能力;恢复运动功能

方法--应用认知、自理生活、生产和文娱等经过筛选和设计的作业进行训练;应用增强肌力、耐力、关节活动度、协调平衡和心肺功能的活动进行训练

训练特点--认知和感知觉训练比重大,精细运动比重大,粗大运动比重小,与自理和生产技能的关系密切注,重操作和认知能力;认知和感知觉训练比重小,精细运动比重小,粗大运动比重大,与自理和生产技能的关系不密切,注重活动能力

训练工具--自理生活用品用具、生产性工具、文娱工具、认知训练用品、自行设计制作的矫形器;增强肌力、耐力、关节活动、度增强平衡能力和心肺功能的器械病程中介入的早晚--一般比运动疗法晚;较早负责着--作业治疗师;运动治疗师

脊髓损伤急救与搬运的原则--保持脊髓的稳定,防治加重脊髓损伤,减轻继发性损伤脊髓损伤后的功能障碍和并发症

运动功能障碍:肌力、肌张力、腱反射感觉障碍:痛觉、温度觉、触觉、本体觉

两便功能障碍:排尿障碍(尿储留、尿失禁)、大便排除困难

循环功能障碍:呼吸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

并发症:泌尿系统并发症(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膀胱输尿管返流、肾衰)压疮、关节挛缩、痉挛、疼痛、骨质疏松、异位骨化、深静脉血栓脊髓损伤后康复开始于急救阶段

站立的意义与作用心理治疗作用;行走的前提和基础;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改善呼吸、改善排尿、减轻骨质疏松、预防关节软组织及挛缩

泌尿系并发症: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膀胱输尿管返流、肾衰、小便功能障碍:

正确的排尿神经原性膀胱的处理--出入水量控制;间歇性自我清洁导尿;膀胱控制训练后反射性排尿

间歇性自我清洁导尿--在国际上普遍应用于脊髓损伤和其他神经瘫痪的患者,是指可以由非医务人员(患者、亲属或陪护者)进行的不留置导尿管的清洁导尿方法。优点:提高患者的生活独立性;减少泌尿系统并发症膀胱控制训练后反射性排尿

1)括约肌控制力训练常用盆底肌练习法:主动收缩耻骨尾骨肌(肛门括约肌),每次收缩持续10S,重复10次,每日3-5次

2)排尿反射训练:发现或诱发“触发点”,通过反射机制促发泌尿肌收缩,以进行主动排尿。常见“触发点”是轻扣耻骨上区、牵拉阴毛、摩擦大腿内侧,挤压阴茎龟头等3)代偿性排尿方法训练:ValSalva法及Crede手法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特点(1)患肢失去正常功能,出现粗大异常的运动模式(联合运动,连带运动共同运动);(2)异常的肌痉挛模式--脑皮质对运动的下行抑制作用丧失,而脑干脊髓束对运动的下行易化性指令可能异常活跃,导致γ-反射亢进,肌张力异常增高而出现及痉挛(表现为:上肢屈肌共同运动时引起的屈肌痉挛模式;下肢伸肌共同运动时引起的伸肌痉挛模式);(3)运动协调控制障碍--反射异常、肌张力过高导致活动无功效;(4)平衡功能异常

联合运动:偏瘫时,当健侧肌肉用力收缩时,其兴奋可波及患侧引起患侧肌肉收缩

共同运动(连带运动):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活动时所引发的一种组合运动。由意志诱发而又不随意志改变的一种固定的运动模式。即上肢屈肌共同运动模式和下肢伸肌共同运动模式

偏瘫六阶段理论--Ⅰ弛缓阶段Ⅱ痉挛阶段Ⅲ连带运动Ⅳ部分分离运动Ⅴ分离运动充分Ⅵ速度协调性正常

脑可塑性(plaSticity)脑有适应能力,即在结构上和功能上有修改自身以适应改变了的现实的能力(功能转移/重组;次要通路开放)脑可塑性是脑自发恢复停止以后功能恢复的机制。

康复最佳康复时机:发病3月以内,时间越早越好,只要患者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即可开始瘫痪恢复次序:先下肢后上肢,先近端大关节后远端小关节

脑卒中良肢位: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性体位(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仰卧位)

康复治疗目标--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措施,达到防治并发症、减少后遗症,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充分发挥残余功能,调整心理状态,学习使用辅助器具,指导家庭生活,以争取达到生活自理、回归社会骨折处理的目的:保证及促进良好的愈合;保持或恢复运动功能

骨折后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持续肿胀;长期制动/卧床;软组织损伤制动和卧床对运动系统影响

(1)制动肌肉萎缩-肌力下降(2)制动关节囊及韧带缺乏牵深,逐渐短缩,使关节强直,活动受限,关节强直。(3)制动影响滑液的分泌和转运,引起关节软骨营养障碍,发生关节退行性改变(4)制动使骨骼失去应力刺激,骨骼脱钙,肌腱、韧带附着处脱钙更显著,骨强度牵弱,易发生骨折(强力活动易造成撕脱骨折)

骨折康复治疗的原则--以促进骨折愈合为前提;以恢复和改善功能为中心:上肢手的使用,下肢负重和行走;循序渐进,贯穿于治疗全过程;医患密切配合。

骨折康复治疗目的--控制感染、消除肿胀、促进创面修复;减少肌萎缩,防止肌力减退;防止关节僵硬、粘连和挛缩;促进骨折愈合

骨折康复的运动疗法(1)肌肉收缩能改善局部血液、淋巴循环,促进血肿及渗出的吸收,促进骨折愈合(2)肌肉收缩的应力作用有利于骨折的再生和修复,防止骨脱钙(3)运动改善关节软骨的营养,且牵伸关节囊及韧带可防止其短缩,从而预防关节内粘连(4)运动可防止肌肉萎缩(5)运动可改善情绪,增强体质,防止合并

骨折康复的分期治疗

骨折早期(未稳定愈合前)--(1)健肢高强度的锻炼(2)患肢可动关节尽可能大范围的活动(3)相应关节处肌肉的等长收缩(4)情况允许时尽早负重(只要能有效防止剪切力)(5)促进骨痂生长的综合康复手段(全身运动、热疗、弱电/磁/激光、紫外线)

骨折后期--恢复关节活动度、恢复肌力、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及工作能力周围神经损伤的分类--神经失用;神经失用;神经断裂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障碍的表现:

运动障碍: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肌肉萎缩感觉障碍:感觉减退或消失、感觉过敏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皮肤发红或紫绀;皮温低;无汗、少汗或多汗;指(趾)甲粗糙变脆

周围神经损伤后康复治疗的目的--促进受损神经再生,维持肌肉质量,迎接神经再支配,促进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的病因治疗:消炎(多为非化脓性炎症);消肿(消除外伤渗出);软化癍痕,松解粘连(防止神经卡压、再生受阻)

扩展阅读:康复医学总结1

名词解释

本资料仅供参考,有不足之处请指正,大家共享!名次解释不考英文

1、康复: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以减少病伤残者的身心社会功能障碍,以发挥其身体的最高潜能,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2、康复医学:是一门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学科。该学科为了康复的目的,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治疗和训练等问题。康复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医学的第四个方面,它与保健、预防、临床医学共同组成全面医学。

3、康复评定:是用客观、量化的方法准确有效地评定残疾者功能障碍的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和转归,以利于制定康复治疗计划、评估康复治疗效果。作用:①评定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②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提供客观的依据。③评定康复治疗的效果

4、关节活动范围(ROM):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常以度数表示,亦称关节活动度。分主动和被动5、日常生活活动(ADL):是指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适应生存环境而进行的一系列最基本的、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具有共性的活动。主要内容:进食、穿衣、洗澡、大小便控制、行走等基本的动作技巧,即衣、食、住、行、个人卫生。是个人独立的基础。6、物理治疗:应用物理因子与物理方法如冷、热、水、电、光、声、磁、蜡和压力等治疗疾病的方法。

7、紫外线最小红斑量:即紫外线灯管在一定的距离下垂直照射人体一定部位皮肤引起最弱红斑所需要的时间(一般以秒为单位)。MED反映机体对紫外线的敏感性,故又称生物剂量。

8、运动疗法:为了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功能状况,借助医疗器械和/或治疗者的手法以及患者自身的参与,应用各种形式的主动和/或被动运动,进行具体操练,以提高患者身体素质,促使患者功能康复的一类治疗方法。

9、作业疗法: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从日常生活活动、职业劳动和认知活动中选择和设计一些作业活动,对患者进行治疗和训练,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恢复躯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功能。

10、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一组急性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造成急性发展的脑局部循环障碍和以偏瘫为主的肢体功能损害。

11、脊髓损伤: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的功能障碍。颈脊髓损伤引起四肢瘫,胸段以下为截瘫。

12、颈椎病:由于颈椎间盘退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韧带增厚、钙化等退行性变剌激或压迫其周围的肌肉、血管神经、脊髓引起的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1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尤其是L4~5、L5~S1、L3~4的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压迫和刺激相应水平的一侧和双侧坐骨神经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14、病损:是指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身体结构、外形、器官或系统生理功能以及心理功能的异常,干扰了个人的正常生活活动,如个人卫生、吃饭等。是生物器官水平上的残疾。康复策略:通过功能训练促进功能恢复,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继发症。

15、残疾:由于残损使能力受限或缺乏,以致人不能按正常的方式和范围内进行活动。是个体水平上的残疾。如下肢截肢患者。16、残障:由于病损和失能,限制或阻碍在正常情况下应能完成的社会活动,个人在社会上不能独立,属于社会水平上的残疾。如C6水平的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的四肢瘫痪。康复策略:改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17、等张运动:在肌肉收缩过程中,肌张力不变,肌肉长度改变,产生关节活动。

18、等长运动:在肌肉收缩过程中,肌张力增高,肌肉长度不变,就产生关节活动。作用:(1)增加肌力;(2)维持姿势。19、等速运动:利用专门的仪器(如赛百斯Cybex),根据运动过程的肌力大小调节外加阻力,从而维持整个运动的速度,而运动的阻力是变化的,使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任何一点都能产生最大的力量。

20、被动运动:是指肌肉完全放松、不作主动收缩,完全由外力来完成的运动。

21、助力运动:助力运动是指在外力的辅助下,通过患者主动收缩肌肉来完成的运动

22、主动运动:完全由主动收缩肌肉来完成的运动。即运动时不需要助力,亦不用克服外来阻力。23、抗阻运动:抗阻运动是指在动作进行过程中,须克服外来阻力才能完成的运动。

24、功能障碍:是指身体、心理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它可分为三个层次:器官水平的残损、个体水平的残疾、社会水平的残障

问答题

大题我今天问了老师范围,他说的主要是考后面五种病:脑卒中的康复、骨折的康复、脊髓损伤的康复、颈椎病的康复、腰椎间盘突出的康复。下面标红的为可能考大题的,仅供参考。未标红的也有可能1、作业治疗与运动疗法的区别

(1)从治疗手段上:PT运用的是各种主动或被动运动,较单一;而OT采用的是各种活动,属综合性的。(2)从选择时机上:早期运用PT,后期选择OT

(3)从选择对象上:PT着重于下肢功能,行走功能。OT主要针对上肢功能,主要是手的功能。(4)OT更能引起患者的兴趣,完全是患者主动参与过程。(5)OT更用利于患者适应环境和社会。

(6)OT不仅是一种治疗手段,也是一种评价的手段。2、紫外线疗法的治疗作用与禁忌症

(1)杀菌作用(2)消炎作用(3)抗佝偻病作用(4)镇痛作用。(5)促进细胞生长(6)脱敏作用(7)调节机体免疫功能(8)光致敏作用,可与光敏剂配合治疗银屑病、白癜风。

禁忌症:⑴严重心、肝、肾机能不全⑵结核病活动期:能加重病情⑶恶性肿瘤⑷皮肤对紫外线敏感者3、脑卒中功能障碍的特点

(1)患肢失去正常功能,出现粗大异常的运动模式。联合运动、共同运动、特有姿势(2)反射亢进:出现原始的、异常的反射活动,腱反射异常、病理反射异常。(3)肌张力异常:痉挛,表现为上肢屈肌痉挛模式和下肢伸肌痉挛模式。(4)感觉障碍:

(5)平衡功能异常:平衡反射减弱。

(6)认知功能和言语交流功能障碍:如失语、计算力、记忆力、判断力、定向力等异常。4、脑卒中的Brunnstrom评定方法

Ⅰ弛缓阶段Ⅱ痉挛阶段(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痉挛逐渐加重)Ⅲ连带运动Ⅳ部分分离运动Ⅴ分离运动(充分分离运动精细运动速度运动逐渐恢复)Ⅵ速度协调性正常具体见课本P1605、脑卒中康复治疗分期和基本方法

(1)急性期(1~3周,Brunnstrom1~2期)

目的:促进患侧肌张力恢复和主动活动出现,预防并发症(压疮、关节僵硬),防止关节挛缩、畸形,促进肩胛带和骨盆带功能的部分恢复,达到床上活动和翻身等。

措施1)抗痉挛体位2)被动活动:患侧肢体被活动3)床上活动:双手叉握上举运动,翻身训练,桥式运动4)物理因子治疗5)传统疗法:按摩、针灸等。(2)恢复早期(3~4周,Brunnstrom2~3期)

目的:控制痉挛和异常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改善运动功能。

措施1)抗痉挛体位、床上或床边活动2)坐位活动:坐位平衡训练、患侧活动等式3)站立活动:站立平衡训练、坐站转移、患侧负重、上下台阶4)行走训练:平衡杠内、室内及户外训练。5)物理因子治疗:6)作业疗法:ADL、功能活动、辅助器具和矫形器应用。

(3)恢复中期(4~12周,Brunnstrom3~4期)

目的:加强协调性和选择性随意运动,改善手功能和行走能力。

措施1)上肢和手的功能训练2)改善步态的训练3)作业治疗4)认知功能训练(4)恢复晚期(4~6月,Brunnstrom5~6期)

目的:改善运动控制能力,促进精细运动,提高速度和实用步行能力,提高ADL能力。措施1)上肢和手功能训练2)步行训练3)ADL训练6、脊髓损伤的主要功能障碍

(1)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肌张力、肌力、反射的改变。四肢瘫、截瘫;

(2)感觉功能障碍,表现为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深、浅感觉的减退、消失或感觉异常。

(3)括约肌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膀胱括约肌和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如尿潴留、尿失禁和排便障碍。

(4)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排汗功能和血管运动功能障碍,如高热、心动过缓、直立性低血压、皮肤脱屑及水肿、指甲松脆

和角化过度。7、脊髓损伤的评定

一、脊髓损伤损伤平面评定

运动平面感觉平面

脊髓损伤关键肌完成动作C2枕骨粗隆C5肱二头肌屈肘C3锁骨上窝C6桡侧腕伸肌伸腕C4肩锁关节顶部C7肱三头肌伸肘T2腋窝顶部C8指深屈肌屈指T3第3肋间锁骨中线T1小指外展肌小指外展T4第4肋间锁骨中线L2髂腰肌屈髋T5第5肋间锁骨中线L3股四头肌伸膝T6剑突水平L4胫骨前肌足背伸T7第7肋间锁骨中线L5趾长伸肌拇背伸T8第8肋间锁骨中线S1腓肠肌踝跖屈T9第9肋间锁骨中线T10脐T11第11肋间锁骨中线T12腹股沟韧带中点S2国窝中点S3坐骨结节S4-5肛周区二、脊髓损伤程度的评定(ASIA损伤分级)

损伤程度临床表现和体征

A完全性在骶段无任何感觉和运动功能

B不完全性在损伤平面以上,包括骶段存在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C不完全性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大部分关键肌肌力<3级。D不完全性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大部分关键肌肌力≥3级。E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8、脊髓损伤康复治疗目的和目标

(1)目的:预防和减轻并发症、后遗症,使患者最大程度地恢复独立生活能力。(2)康复目标及功能恢复的预测

1)活动能力

AC1-4:膈肌和支配呼吸肌的神经均受损,离开呼吸肌难以维持生命,完全依赖,但C4能自由控制头的活动。BC7:能自由控制上肢的活动CT1:有完好的腕手功能;DT12:能充分控制躯干的活动。2)生活自理能力

C7是个关键水平,C7及以下基本能自理,C7以上基本不能自理。C4及以上完全不能自理。

3)步行能力

T3~12:治疗性步行;L1~2:家庭功能步行;L3~5:社区性功能性步行9、脊髓损伤分期和治疗方法

(1)急性期:伤后8周内,正确体位、呼吸训练、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坐位训练及物理治等。

(2)恢复早期:8周到3个月,坐位平衡、站立训练、活动能力和转移训练、轮椅训练和二便的处理等。(3)恢复中期:3~6月,站立训练、步行训练、处理痉挛、使用矫形器等。

(4)恢复后期:6个月以上,轮椅训练、站立、平衡杠内行走及拐杖行走、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和家居环境的改善和适应。10、脊髓损伤的早期处理原则

(1)正确的急救转运:稳定制动后转运。

(2)脊椎骨折脱位的整复:尽早行脊髓减压、脊椎骨骨折的复位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3)防治脊髓继发损伤:脱水、大剂量激素、止血抗炎、高压氧等治疗。11、脊髓损伤早期救治的意义

脊髓损伤救治和早期康复极为重要。早期救治的目的是保持脊柱稳定,防止脊髓损伤加重,减轻继发性损伤,手术解除脊髓受压,维持脊柱稳定,为进一步康复创造条件。研究表明伤后6h是治疗的最佳时间,24h内应进行治疗。12、骨折固定对机体带来的影响

(1)肌肉萎缩、肌力减弱(2)关节僵硬挛缩:关节固定过久是骨折后致残的重要原因。关节制动4周,关节僵硬,8周后关节功能明显受限,12周后关节出现不可逆损害。(3)骨质疏松、骨痂形成迟缓。内固定太坚硬或太紧→产生应力遮蔽而使骨折断端缺少应有的应力,导致骨再吸收>骨增生,最终导致骨质疏松。13、骨折的康复治疗目的和原则

目的:a控制感染、消除肿胀、促进创面修复b减少肌萎缩,防止肌力减退c防止关节僵硬、粘连和挛缩d促进骨折愈合。原则:a以促进骨折愈合为前提b以恢复和改善功能为中心:上肢手的使用,下肢负重和行走c循序渐进,贯穿于治疗全过程d医患密切配合

14、骨折康复治疗的分期和方法(1)骨折固定期(早期)

治疗目的:缓解疼痛,减轻肿胀与粘连,促进骨折愈合,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和关节僵硬。

治疗方法a姿势体位治疗:抬高患肢,使用矫形器,关节固定于功能位,未固定关节置于功能位。b主动运动:患肢未被固定关节的主动运动,固定关节的等长收缩。c被动运动:是主动运动的补充,以防止关节挛缩、粘连。CPM(连续被动运动)c物理治疗:超短波、低中频电治疗等。d负重:情况允许时尽早负重(2)骨折愈合期(后期)

治疗目的:最大限度恢复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

治疗方法:a主动运动:受累关节各个方向的主动活动。b助力运动与被动运动cROM练习: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和关节松动d肌力训练:主动运动和抗阻运动。当肌力0~2级时,被动运动和助力运动。e平衡及协调功能训练15、试述颈椎病的分类和特点

(1)神经根型:退变椎间盘侧后方突出,或椎体后骨刺刺激或压迫颈脊神经根而引起感觉、运动功能障碍。(2)脊髓型:退变椎间盘突出或椎体后缘骨赘压迫脊髓,或椎管狭窄使脊髓压,引起脊髓传导功能障碍。(3)椎动脉型:骨质增生,或椎间盘侧方突出,刺激或压迫椎动脉,使椎动脉发生痉挛,引起脑供血不足。

(4)交感神经型:颈部交感神经受剌激或受压引起的一系列反射性症状,可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或抑制症状,而且涉及多系

统、多器官。

(5)混合型:以上各类型颈椎病有2种或2种以上同时存在。16、颈椎病的诊断原则

(1)临床症状和(或)体征

(2)X线检查(正位、侧位、双斜位):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椎间隙变窄、椎体缘骨质增生、钩突变尖、椎间孔变窄、韧带钙化等。(3)CT、MRI检查:椎间盘的膨隆或突出、脊髓受压、椎管及椎动脉孔的状态等。17、颈椎病的临床主要治疗原则

(1)休息(2)药物治疗:镇痛药、解痉药及外用药(3)注射疗法:局部痛点封闭、星状神经节阻滞(4)制动:使用颈托或围领(5)手术治疗。

18、颈椎病康复治疗目的和方法康复治疗目的:(1)急性期:减轻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消除神经根炎性水肿,改善神经营养血供,镇静止痛(2)慢性期:延缓或减轻椎体及关节囊、韧带的钙化、骨化过程,促进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功能恢复,减轻根袖粘连,预防复发治疗方法:(1)物理因子的治疗:超短波、微波、直流电离子导入、低中频电疗等(2)运动疗法1)急性发作期:制动,可尝试做少量的减轻症状的颈部活动。2)缓解期:可缓慢地进行各个方向的颈部运动,配以肩部运动,以保持颈肩关节活动度和增强颈肩部肌肉力量。(3)中医传统疗法:推拿按摩、针灸等(4)颈椎牵引:主要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其作用是缓解颈部肌肉痉挛、增大椎间隙,缓解神经根的受压和剌激。注意牵引时间(10~30分钟),重量(3~6kg)、角度(根据病变部位确定)19、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1)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必须根据病史、体征、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2)有影像学改变,症状、体征不符者可不做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20、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包括哪些内容(1)基本处理:卧床休息!!腰围保护;;睡硬板床;健康教育

(2)药物1)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2)神经营养药物3)脱水、激素21、腰椎间盘突出的康复治疗(1)腰椎牵引

方法:1)慢速牵引:特点是牵引重量小,持续时间长,需多次牵引,牵引过程中可根据病人反应调整。2)快速牵引:特点是持续时间短,多数1次即可,定牵引距离,不定牵引重量。(2)推拿疗法(massage):

适应症:初次发作,病程短(3个月内);症状、体征较轻者;因其他原因不能施行手术者。禁忌征:突出物巨大,严重的腰椎管狭窄,腰椎2度滑脱,骨质疏松症患者等。

(3)物理因子高频电疗:超短波、短波、微波;低中频电疗:中频、干扰电、经皮神经电刺激等;超声波;针灸(4)运动疗法

方法:1)早期练习方法:飞燕式、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2)恢复期练习方法:腰部运动体操

22、功能障碍三层次和特点分类病损残疾残障特征器官水平障碍个体水平障碍社会水平障碍表现器官或系统功能严重障碍或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严重障碍或丧失社交或工作能力严重障碍或丧失评估ROM、MMT、电诊断ADL评定社交和工作能力评估康复策略改善代偿替代康复方法功能锻炼ADL训练环境改善23、肌张力评定的Ashworth量表测定方法

0级肌张力不增加。

Ⅰ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ROM之末出现突然的卡住,然后释放或出现最小的阻力。

Ⅰ+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屈伸时,在ROM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的卡住,当继续把ROM进行到底时,始终有小的阻力。Ⅱ级肌张力较明显增加,通过ROM的大部分时,阻力均较明显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活动。Ⅲ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进行PROM检查有困难。Ⅳ级僵直,受累部分不能屈伸。24、徒手肌力检查(MMT)肌力评定标准级别012345名称O,ZeroT,TraceP,PoorF,FairG,GoodN,Normal标准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活动在减重状态下能作关节全范围运动能抗重力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运动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动相当正常肌力的%010255075100注意事项

(1)正确的测试姿势、左右比较

(2)施加阻力时,要注意阻力的方向应尽可能与肌肉或肌群牵拉力的方向相反。(3)施加阻力的点,应在肌肉附着处的远端部位上。

(4)在消除重力影响方面,可采用让肌肉或肌群在水平而光滑的表面上活动。25、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的方法: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0-100分

(1)≥60分以上者为良,生活基本自理

(2)60-40分者为中度残疾,有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3)40-20分者为重度残疾,生活依赖明显(4)<20分以下者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Barthel指数40分以上者康复治疗效益最大。26、低中频电疗法的基本治疗作用低频电疗法的治疗作用

(1)低频冲电流治疗作用兴奋神经肌肉组织:频率在1000Hz以下的低频脉冲电流的每个脉冲都有可能引起一次运动反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吸收(2)镇痛作用(3)镇静作用。中频电疗法的治疗作用

(1)镇痛作用(2)促进局部血液、淋巴循环(3)剌激骨骼肌产生收缩活动(4)软化瘢痕和松解粘连的作用,主要为等幅中频电流(音频电)的作用。(5)提高平滑肌张力和蠕动27、超短波疗法的治疗作用

(1)改善血液循环(2)镇痛(3)消炎、消肿(4)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5)增强组织营养,促进组织生长修复(6)大剂量时所产生的高热有抑制和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并有与放疗、化疗协同治疗肿瘤的作用(7)小剂量时非热效应明显,可影响神经的兴奋性、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等。

禁忌症(1)恶性肿瘤、活动性肺结核、心衰者。(2)有出血倾向及孕妇的下腹部(3)装有心脏起搏器者28、红外线疗法的治疗作用

(1)改善局部血循环(2)促进局部渗出物的吸收及消肿(3)降低肌张力(4)镇痛(5)消炎作用29、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和特点治疗作用:(1)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形态和功能(2)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3)提高代谢能力(4)改善心肺功能提高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系统调节能力(5)促进代偿机制的形成和发展(6)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能力。特点:(1)是一种积极的治疗(2)是一种局部和全身相结合的治疗(3)是一种集保健、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的疗法(4)是训练和教育并重的治疗(5)目标是功能恢复。30、运动的基本类型

(1)按肌肉收缩的形式分类:等张运动、等长运动、等速运动

(2)按完成动作的主动用力程度分类:被动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抗阻运动31、作业治疗的流程(1)作业评定(2)发现问题

(3)确定目标:短期和长期目标

(4)制定计划:包括具体的治疗方案、设备和器具、安全性等(5)活动的分析和再评定32、脊髓损伤并发症的处理

(1)尿路感染:基础治疗和抗菌治疗

(2)自主神经反射亢进:采取直坐位,排出和消除诱因,降血压,用快速降压剂。(3)压疮:处理:减压、物理治疗、手术治疗

(4)深静脉血栓形成:抬高患肢、制动、抗凝治疗、溶栓疗法、介入治疗。

(5)肌痉挛:物理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阻滞疗法(苯酚、肉毒杆菌毒素)、针炙、矫形器、手术治疗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康复医学总结3》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康复医学总结3: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康复医学总结3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5533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