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1)

时间:2019-05-28 21:11:29 网站:公文素材库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1)

高中语文教学随笔

高中语文学习第一是培养中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学习能力,高考,这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最直接的目的;第二,由于高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开始慢慢形成,对学生思想上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更深一层次的教育意义。

半个学期的语文教学,主要总结出两个方面的问题:教师方面和学生方面。

一、教师方面

(一)、教学技能不够丰富,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作为一个新教师,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技能和教学基本功的问题了。这在我的教学工作中也有凸显出来,教学设计不够完善、课堂教学把握不足、课后辅导不够及时等。在教学基本功方面,板书设计和教学评价运用不够娴熟等。

针对这一个问题,我给自己树立了几个要求:一、认真备课;二、积极去听老教师的课,有问题思考之后去请教老教师;三、学会反省,将自己上课的不足之处找出来,从三个角度“不足的表现、不足的原因、改正不足的措施”三个方面去反省纠正;四、参加教育局安排的培训,认真学习,调动大学时候的书本知识,在现实工作中活学活用。

(二)、经验不足,对教学大纲把握不够。

我刚踏上教学岗位,教学经验不如老教师那么丰富,尤其是开学初的时候,容易对教学内容一把抓,分不清哪些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甚至凭自己高中学习的印象进行重点把握。所以,两个任教班级第一次月考的成绩不好,作为任课老师,我需要承担一部分责任。

针对这一点,月考之后,我请教了老教师,从总的方面把握高一语文学习的重点;并且联系已经在高中任教一年的大学同学,在一些具体的知识点方面向其咨询请教,从而整体上把握如何有效的进行高一语文教学。

二、学生方面

(一)、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学生语文学习状况的区别。

在走上讲台之前,我一直想当然的认为,学生总是一代比一代优秀,他们的语文水平也应该比当时的我们要好。但事实并非如此,导致课堂时间经常出现时间空白,学生和我之间拉开了学习距离和心理距离,我自己也经常一个人不知所措的懊恼,却无济于事。

经过一个多月的教学和检测,已经大致了解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学生情况的区别:基础薄弱、课外知识匮乏和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最大的三个问题。基础薄弱体现在:在书写课堂笔记的时候有很多较为平常的词语不会写,一些已经学过的知识在课堂回顾的时候无法及时调动起来,经常需要老师的帮助。课外知识匮乏体现为:对于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一问三不知。我调查过两个任教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没有一个学生读完四大名著,并且只有极个别的学生阅读过其中一本,更别说其他的名著,连杂志都不看。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几个学生考进本校的名次是名列前茅的,有几个学生说:初中的语文不是这样学的,无法适应高中语文学习日渐退步,产生厌烦情绪。那些语文学习不太好的学生,本身学习兴趣就不高,来到高中更加复杂深奥的语文学习,不免觉得困难,就更加懈怠语文学习了。

针对这三个问题,我做出了一些相应的措施。第一,针对基础薄弱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水平。字词的注音、字形和字义,一方面是让学生加强已学知识的背诵,二是教会学生记忆和辨别的方法,比如:记少不记多。名句默写也如是,规定的内容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记住。病句、成语等其他的语文基础知识,则在每一次练笔和讲解中积累和归纳做题思路和方法,将相关知识和例子写到摘记本上。

第二,由于学生的学习很紧张,基本没有自主安排的时间,所以课外知识匮乏的问题是

比较难解决的。我尽量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当中多提点一些和课堂有关的课外知识,将一些平时自己看到的较好的句子让学生记到摘记本上。同时,鼓励学生多去注意外面的世界,从看新闻,看例如《读者》之类的杂志开始增加自己的课外知识。

第三,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这一点,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提高语文课堂的魅力,让课堂“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成绩也就自然而然的变好了,促进学生学习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二,提高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和人格魅力。一个学生喜欢任课老师,也会对该科目用心。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是敏感而又好奇的,死板的纸张道理是不能打动学生的,只有从学生的基本角度出发,结合教师自身的个人阅历感悟和古今中外的事例典故才能真正感染到学生,使学生听得进道理,并努力做到。作为一个老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心理,让学生真正明白老师是为他好。

(二)、学生写作能力不高。

在语文学习中,作文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然而,在批改学生的周记和作文的时候发现几个经常性的问题:一是素材陈旧,父母的关爱、朋友的分离、读书的苦恼是是最常见的几个素材,一个班级的作文当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是相类似的素材,甚至,在不同的作文中,用之前已经使用同样的陈旧素材,不顾作文题意,生搬硬套。

二是词汇匮乏。高中生的语言表达应该在具有准确性的基础上,兼有一定的文学性、艺术性和独特性,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比如,表现“高兴”,基本只会直言“高兴”、“快乐”、“开心”等,能让人眼前一亮的语句极少。

三是语言表达技巧缺乏。不会使用最基本的外貌、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对比、比喻等修辞,作文格式不当,对于景色描写,喜欢“为赋新诗强说愁”,实则不知所云。

后经和学生沟通了解到,这不仅是因为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量的缺乏,还有一个原因:小学初中教师并没有注重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特别是初中三年,教师为了应试教育的成绩,让学生死记硬背几篇范文,教学生生搬硬套到考场作文上,打击了学生写作以及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然而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写作更是如此。由于时间限制学生并没有多大的时间去阅读课外读物,仅有的休息时间也是用来上网,玩游戏,看漫画,或者是浏览没有多少“营养”的小说。但是,有一个一直以来被学生和老师忽略的写作学习来源:课本知识。课本知识不仅能提供现成的素材,而且是学生词汇积累和学习表达技巧的场所。对一些重点文章语句的背诵和文章作者相关文学常识、个人事迹的记忆就是很好的素材,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还可以鼓励其将素材举一反三。词汇积累,就是将课文中运用得很经典的字词让学生体会记忆,写作的时候就有一个记忆库,能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独特,更加具有文学性。表达技巧的学习,实则是对文章阅读的反运用。阅读一篇优秀的文章,就是对文章使用的表达方法、入手的表达角度、优秀的表达细节的一个鉴赏。学生学了一篇课文之后,可以反向思考:为什么写得这么优秀,触动人心;哪些语句打动了你,是否可以从中借鉴一些写作方法等等。

我是一个新教师,需要改进的问题很多,这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以后的工作中,要在反省中不断改正,在改正中继续反省,一步步脚踏实地,向同行学习,提高教学能力,以学生为本,做好教学工作。

扩展阅读:高中语文教学反思(3)

高中语文教学随笔

一、重新解读新课程

课程标准指出:“应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这个问题。第一,具备探究问题的能力,是现代社会的需求。社会竞争和发展都需要思想敏锐、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从学生接受教育的阶段来看,高中学段注重培养探究能力具有必要和可能。第二,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求来看,积极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能有效地保持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实践证明,思考、探索以及伴随着这一过程而不断产生的思维成果是维持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多想出智慧”,“我思故我在”,思考和探究对学生智力发展,逐渐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达到健康而有个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说,让探究的方式进入高中语文学习过程,可以从根本上克服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肤浅平庸之弊,促使语文教学追求卓越和优秀,追求高品位。

但是,语文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都清楚,高中语文教学传统,尤其是以应试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与要培养高中生探究能力的新要求就有着很大的反差。要贯彻语文新课程关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理念,在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至少有两个问题至关重要。

第一,要有真正的问题意识。探究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传统的课堂不是没有“问题”,而是问题的质量要反思。什么是“真正”的问题意识?首先,提问的出发点是为“学”设疑,有引起学生思考探究的功能,而不是推动“教”的程序步骤;提问的最终目的不是或者主要不是追求问题答案,更不是唯一答案,而是逐渐养成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探究能力。其次,提出的问题应该成其为问题,是一个问题,有思考的空间,有探讨的价值。

进一步地说,如果把提问的立足点定位在学生探究能力的养成,那么教学中的问题应该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或师生一起探索的问题,而不是为验证而学习的假问题。问题的内容应该是语文的,即人文性工具性兼备的问题。既是人文性,那么在设计的内容上应该很宽泛,举凡自然、社会、人生的内容都在探讨之列。既然有工具性,那就要提供语文知识的支撑,有“工具”可用,或有助于掌握终生学习有用的知识。这种知识很宽泛。有学科层面的基本知识,有能力层面的知识,还有方法论方面的知识,过程或方法论方面的知识等等。没有这些知识显性或隐性的支持,思考探究会偏离科学轨道,事倍功半。作为语文课,许多知识的动态性更明显。不少领域的知识还得师生一起建构,建构的过程也是探究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以新课程的观念来认识语文教学,这里头有大量的文章要做。还有提问的角度、难度,提问的方式都要有周到的思考。总之,问题意识和提问方式是培养探究能力的首要问题,而且衡量学生探究能力的高低,最重要的指标是学生对提问有没有兴趣,是否能够提出有一定分量的问题。

第二,探究能力的培养拒绝教学的功利倾向。功利性倾向是基础教育的痼疾。据上海学生学习价值观调查显示,54.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是为了升学或“谋求理想的职业和社会地位”,15.4%的学生认为是“期望在自己喜欢的专业上有所成就”,学生功利性学习观占主导(201*年2月1日《中国青年报》)。只要

略作反思,我们不能不承认,这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与我们从事的基础教育密切相关。

新课程提倡的探究能力只能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有效培养,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和思考过程,过程即目标,过程即成果,而不能把追求问题的答案作为最重要的目标,更不能作为唯一目标。探讨问题中,不仅允许而且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思考问题,鼓励发表不同意见,爱护学生发表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个人见解。教学中的急功近利行为主要表现在流行的学习价值观上:对考试有直接作用的称之为“有用”,否则被斥之为无用。可是真正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还得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一些与“有用”无关的东西。众所周知的道理,任何一项科学研究的“作用”,在研究之初是很难看出来的,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才见出其改造世界功效的例子并不少见。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使受教育者受到伤害。

二、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误区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已经走进语文课堂六年了,实事求是地讲,在这六年里,我们的语文课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地尊重,教师也有了更为自由的发挥空间。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不再仅仅是考试的道具,更是滋润学生心灵的清泉。但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由于一些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肤浅甚至错误的理解,使语文课越上越不像语文课了,没有了“语文味”,变成了“大杂烩”,变成了“四不象”。无限制无目的地扩张语文的领地,使“语文”这个本来就争论不休的概念更加模糊不清了。

1、凸现“形式”,淡化“双基”

在新课程思想的“指导”下,一些老师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那些不出彩的字词教学,那些考试中不再涉及的语法、文体、修辞等内容慢慢地淡出了语文课堂。好象谁在讲这些内容就跟不上形势了,落伍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新奇的教学设计,越来越精美的教学课件,越来越热闹的小组讨论。但这些“繁华”过后,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花枝招展”的课堂设计很难让学生静下心来,对文本进行潜心解读,更谈不上心灵的触动,精神的对话,一晃而过,让人眼花缭乱的课件,留给学生回味的也只能是几声喀嚓喀嚓的声音和几张美丽的图片了。乱哄哄地讨论看似热闹但大多缺少明确的指向,学生海阔天空,甚至胡言乱语,却一概受到表扬鼓励,说你有新意,他有创新。为了很好地体现“生活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这句不知谁说的名言,许多老师无论什么内容一律把拓展延伸放在首要位置。课文的朗读,语句的理解大概也就十几分钟,接下来就让学生讨论这些盲目拓展的问题

2、讲台做秀,失却自我

听了几节旨在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公开课,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为了追求语文课堂形式的多样化,老师们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会唱歌的老师在课堂引吭高歌;会跳舞的老师在学生中翩翩起舞,会画画的老师在台上挥毫泼墨。我想如果会武术的老师是不是要拿十八般兵器在教室逐一亮相,这究竟是语文课,还是电视里的才艺展示。

3、片面强调个性,忽视及时引导

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行为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把课堂时间返还给学生,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强调得尤为重要。是的,每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处境与心境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与体验不尽相同,这是尊重学生

的表现。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独特的体验,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扬,不敢带有半点否定之词,惟恐招来“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或“不以学生为主体”的“罪名”。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任其学生高谈阔论,经常可以听到学生说“我认为”,“我不同意”“我反对”等词语,经常可以听到来自学生的各种见解。课堂教学气氛异常活跃,思路打开了,各种不同见解层出不穷,教师往往用“很好”等比较概括的词语总结学生的见解。一节课下来,几乎全是学生在说,教师呢,只是在不停地说“好”“很好”“不错”等类似的夸赞之词,有些教师将之视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等于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作用“缺席”,当发现一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失偏差或者体会不够深入时,教师应适时指点迷津、有效引导,充分发挥一个导演的角色。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应适时地加以引导,既充分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勇气,又要启发学生进一步有效思考。

三、新课程下语文教学教法商榷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重在求“实”。教师怎能单纯地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而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呢?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现在缺少的不是激情而是冷静。我觉得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匡正:

1、少一些拓展延伸,多一些潜心会文

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如同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面向生活、社会、世界的窗户,让他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引发了学生更为深刻的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益处的。但有些教师,却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只要课文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延伸、拓展与整合。语文课上成了知识常识拼盘课、五花八门杂烩课。语文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和教学目标,如果课文涉及到什么内容就拓展什么内容,那么语文课就会被上成历史课、地理课、思想教育课、科学知识普及课……。如果语文课堂长此以往,必将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课外拓展要立足文本,为语文教学服务。语文教学虽然强调“综合性”,但无论怎么“综合”,语文的拓展延伸也是语文学习的延伸。如果语文课姓了“综”,不再姓“语”,那么语文就没有了明确的研究对象,使老师更难以驾驭,学生无所适从。看一位教师执教《三峡》时,给学生提出了如下探究问题:1、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2、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4、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5、你知道我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这几个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中占了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是对拓展延伸的曲解,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

如果让我给《三峡》设计一个拓展练习,我会这样设计:“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已变成了永远的回忆,现在想为三峡建立一个纪念碑,请你为其写一段碑文。”这样设计既紧密联系文章,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拓展了学生视野,引发他们对三峡工程更为深刻的思考。

语文的拓展延伸应以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为基础,潜心会文才是语文的根本。试想如果没有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没有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分析理解,那么其他的一切活动必将成会空中楼阁,以致于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2、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我个人认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为表演毕竟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年级越高越要摒弃。如果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在头脑里表演岂不是更好?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过多的课堂表演必然使课堂流于浮华,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语文训练。与其课堂上让学生脱离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到不如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听、说、读、写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机会。没有扎扎实实地“双基”训练,怎么能切实地提高语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才能使语文学习摆脱表面的浮华热闹,回归本源。

3、少一些合作讨论,多一些朗读品味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有的老师为了追求更“贴近”新课程标准,为了给课堂贴上一个“新课程”的标签,时不时地就来个小组讨论,动不动就来个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讨论的效果,而是追求讨论的形式,做了许多无用功。合作、讨论并不是不可以使用,但老师应该注意的是需要讨论什么内容,怎么去讨论,如何展示和评价讨论合作的效果。由于老师在讨论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导铺垫,缺少对文本必要的朗读品味,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况下就随意地展开讨论,那么讨论的过程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情况下合作、讨论就演变成了下面的几种情况: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时而挤眉弄眼,时而哄堂大笑,你可以想见他们是不是在讨论老师布置的问题,至少不是严肃认真的。表面讨论时气氛热烈异常,却没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合作讨论应该在对文本充分解读,学生自己有独立思考后的前提下来进行,这样的交流讨论才用有一定的效果。

传统的语文课,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堂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一节语文课讲下来,锻炼了老师,耽误了学生。这些弊端是必须要革除的,但矫枉不能过正,我们不仅要从形式上,更要从思想上走进新课程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1)》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1):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1)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2058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