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1、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2、学科:语文3、课时:第一课时(共两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⑴初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⑵自学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3)划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把握作者心路历程二、教学课题: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念。1、掌握重点字词的音、形和义;了解作者生平和主要作品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的散文风格和优美沉着的语言3、体会其思想变化的过程,引发对生命的思索与认识三、教材分析《我与地坛》是一篇在当代非常难得的、值得人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作家史铁生以极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所思。而第一部分,讲述所围绕的核心就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敢于直面生命中的挫折,培养战胜挫折的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感知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领会由这种美而引发的作者的感悟,并由此了解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念。教学难点:作者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关于地坛的图片,一些身残志不残的典型人物图片及其简介,并对其进行选择、整理。2、关于史铁生的有关介绍。3、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视频朗读教学之前先自己研究课文思路与主旨,对文章能做到深刻理解。然后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我与地坛》的相关教学材料,以适合的教案做参考,确定文章重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根据教学需要,找相关视频与图片,以期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四、教学设想本文应该通过筛选信息来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并能通过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来品味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自主探究、研习文本为主,并设置问题加以点拨、引导。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学生回答:北京地坛图片)
教师简介: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清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每年夏至,皇帝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动废止。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现在有些建筑保存尚好。就是在这里,有一个年轻人曾经苦苦挣扎在生死的边缘,他在这个古园里泡了十五年,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他母亲那毫不张扬的爱陪伴着他走过这段最痛苦的日子。他,就是史铁生。(板书:史铁生)他在“一个最狂妄的年龄忽然残废了双腿”,这个沉重的打击使他万念俱灰,失魂落魄。但他最终战胜了命运,走向了生,并用自己的双手扣开了文学之门。作者将自己十五年中感悟到的宝贵东西,用恳切、优美的文字传达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板书:我与地坛)。(二)、走近作者维纳斯双臂的失去,引来无限遐想,但是21岁的正在清平湾挥汗如雨的史铁生,这个生活在现实里的活生生的人,他突然双腿残废,却并不是那么容易面对的,可是大家看史铁生的照片(屏幕展示),他是那么的平静,那么的开朗,他究竟是如何走出这条黑暗的精神隧道的呢?他的心路都留在了他的字里行间,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我与地坛》,在音乐声中品读这篇文章。(三)、整体把握播放神秘园的音乐在音乐声中学生自己品读文章,然后互相讨论想法,理出总体思路。明确:节选的课文分成两部分,一是从地坛中感悟生命,二是从母亲身上感受亲情。(四)、文本研习互动探究(第一部分)1、我们知道,地坛是明清时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神圣而庄严,有四百多年的辉煌与荣耀,然而现在的地坛是一幅什么模样呢?课文第一部分的第三段进行了描写,请同学们听读后回答:对地坛特征的描写要抓住哪几个关键词?2、(教师范读)学生回答,出示板书:、剥蚀、淡褪坍圮散落这样的地坛给了你什么感觉?学生回答后板书:荒芜3、那么此时“我”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为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学生回答后出示板书:失魂落魄残废4、提问:现在,请同学来说“我”为什么喜欢去地坛?学生回答,提示小结,曾经庄严神圣的地坛被人们遗忘了,双腿残废的“我”似乎也被世间遗弃了,史铁生看着这同样命运的地坛,似乎找到了一个可以排遣郁闷的地方,很快地,他消极颓丧的精神状态和荒园融为一体。过渡语:他也与地坛一样,痛苦、寂寞、孤独,但并没有停止思考,反而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身影。”他开始审视自己,思考人生。他思考了哪些问题呢?思考的结果又如何呢?明确:“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关于死相通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关于怎样活?“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思考: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说,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再好生忍受生活的时候,一颗树会对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那么地坛要是能说话,它会对史铁生说些么呢?如果你是地坛,你会对史铁生说些什么?【交流展示】学生自由回答,应该积极向上。5、当史铁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地坛中时,他开始专注于这里的一草一木,昆虫雨露,下面请听我朗读第五段中的景物描写后回答:此时在地坛里除了荒芜冷落,他还看到了什么?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给了史铁生怎样的启示?【互动质疑交流展示】学生对景物描写及其作用各抒己见,进行提问、回答与辩疑。教师总结:大家讨论得很热闹。可是,史铁生需要平静,我们也需要平静。马克思也说,宁静是唯一能够产生成熟果实的土壤。下面让我们平静下来齐读第五段。师:下面我在大家问答的基础上,谈谈我个人对这些写景的理解。它是史铁生内心挣扎的形象表达。他的心理忽而很稳定,忽而想透了什么,忽而又很不耐烦,头脑发热,忽而想到过去,深深寂寞,忽而又想到出路,内心里爆发出万道光芒。总之,痛苦,飘忽不定,然而又有一种生的欲望,一种生还要有意义的生的欲望。非常真实。总之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地坛里的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他们全都很卑微,可它们不都是在按照自已的方式和自然法则生存着吗?它们并不在意自已栖息地的“荒芜”,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反而使这里不再“衰败”,毫无疑问,正是它们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生,不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即使我已经残废了,我也要直面现实,珍爱生命。这也是作者从中感悟的人生真谛地坛给了史铁生内心的平静,地坛使史铁生认识到生命的顽强、可敬,地坛还给了史铁生人生哲理的思考,提升了史铁生的人生境界,所以他在文中这样写道:(配音乐、学生合读“十五年中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师:这六个譬如,就如同六幅画,看到这六幅画,你想到了什么?【交流展示】学生自由思考,充分发挥想象。教师小结: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能够激发读者挥动联想与想象的双翅;高水平的阅读也应该是这样挥动联想与想象的双翅。【主旨归纳】汪国真曾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石门落日,容易伤感,史铁生却看到光辉灿烂,最为落寞的时间,他看到的是雨燕的高歌;冬雪覆盖一切,看不到一点生机的时候,孩子们的脚印却让他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苍老而孤独的古柏树,让他看到了亘古不变的宁静之美;暴雨骤临园中他闻到了灼烈与清纯;秋风忽至,似乎满目凄凉,然而,他看到的落叶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总之,他是从凄凉之中,看到美好,看到人生的丰富。正如《我与地坛》第七部分中说: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在这一面熄灭着走下去,散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上烈火朝晖之时。在这一方看来是落日,在另一方看来却是旭日;在悲观看来是落日,在悟出了人生哲理的人
的心里和眼里,看到的却是旭日东升。总而言之,地坛使史铁生从绝望中看到了希望,地坛给了史铁生第二次生命,地坛成了史铁生无言的母亲。此时,地坛,已不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它已经进入了史铁生的生活或者反过来说,史铁生在他的精神家园里完成了他对人生的第一次思索:直面现实,珍爱生命。解读自然,由此解读了生命,文中这样蕴含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作者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的外化。【课文小结】: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我与地坛的关系”以及“地坛带给我们的启示”。明确:在偶然的时候,由于情感上的同命相连,“我”走进了地坛,在这风雨十五年中,“我”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作者从情感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依赖地坛,在心理上迷恋地坛,因为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在痛苦和绝望之中,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了他许多感情和启迪,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作家巴金在他的一篇《灯》的著名散文中说过一句话:“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是的,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是因为人有精神,人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文本拓展】由史铁生我们想到一位著名诗人的话《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生活就这样和史铁生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其实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下面我们再看一组图片,请说出他们的名字与事迹【教师深情朗诵:经历了严寒的冬季,才能迎来风和日丽的春天;苦度干旱的岁月,才能迎来雨后蓬勃的生命;暴雨过后,是妩媚的大地;风沙吹过,是百花盛开。生命的磁卡,我们不能掌握它时间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增加它的厚度。荷马是不幸的,他的双眼熄灭了光芒,可他依然迎着风沙,弹着七弦琴,吟唱着《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贝多芬是不幸的,双耳已经失聪了,可他的心中却激起了奇妙的旋律,化作了伟大的《欢乐颂》;海伦凯勒是不幸的,集聋哑盲于一身,可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却鼓舞着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不幸的人。人生之路多坎坷,可苦难不是逃避生命的借口,而是一种灵魂的磨炼。凡是历经劫难而不屈者,才是真正大写的人!【布置作业】自读课文第二部分,完成对联上联:地坛参生死,身残志不残,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热爱生命,直面苦难;(下联:文坛明得失,母逝爱未逝,在家庭里寻找家园,珍惜亲情,回首悔恨。)(下节课可由对联引入)(五)板书设计:地坛我琉璃剥蚀双腿残疾朱红淡褪找不到工作高墙坍圮找不到出路雕栏散落古柏苍幽出生是事实草藤茂盛死不必急于求成昆虫活跃珍爱生命
气象万千热爱生活(六)、教学反思:1、比较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本节课我把较多的时间给了学生,让学生及时说出自己的所思所虑,并适当地引导其他同学解决问题。教师则更多地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活跃,问与答都很放得开。2、扣住文本主旨,对学生进行了较好的热爱生命的教育。本节课我以史铁生的生命历程为抓手,适当拓展延伸,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以不同的方式活着的人都是伟大的人,学习史铁生的精神,能够直面现实,珍爱生命。3、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关键词的筛选能力,并能通过对词语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4、现代散文中关于景与情的关系分析是一个重点,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对景物描写的研讨来深入把握作者的情感思路。
扩展阅读:《我与地坛》教案_1
《我与地坛》【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2、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教学设想】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
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四、研读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五、自由轻读文中景物描写部分,想象当时的情境,感受地坛在沉寂、荒凉、萧瑟的表面下蕴藏着的那种醇厚、沉静、超然博大的生命感。六、作业
1、抄写文中景物描写部分和作者对生死看法部分。2、预习文章第二部分。
⑴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⑵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二课时一、导入
二、体味母亲的“苦”
1、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检查预习)
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三、体会“我”的懂得与后悔。
1、早先的时候,我对母亲的爱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⑴“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到母亲的痛苦。此处用“她的儿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称替换了第一人称,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定。
⑵“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母亲很为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扰儿子,所以她在儿子面前从来不表现出自己的担忧。当她在家迟迟等不到儿子,就来园子里找。找不到儿子时,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儿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内心想让儿子回家的冲动,悄悄地离开。而“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的交流。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轻声齐读划线部分)
2、我从事写作与母亲有什么关系?
为了让母亲骄傲,想让母亲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是母亲能因我而感到幸福。这是“我”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希望能够给她带来一点亮色作为微薄的回报。而母亲则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无论是写作或者干别的什么,都应该踏实而不张扬,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艰难的命运。
3、文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四、轻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
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五、作业
1、阅读《课外读本》中《我与地坛》的其余部分,并且抄写第三部分。
2、读完《我与地坛》全文后试回答:经常来地坛的都有哪些人,他们为什么来地坛?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我与地坛》教案》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我与地坛》教案: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我与地坛》教案》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33645.html
- 上一篇:在全局财务工作会议上的欢迎词
- 下一篇:财务三句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