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是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爱人的观念,道家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敬畏。儒道两家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只有具备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时时事事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
“敬”有“彬彬有礼”“恭恭敬敬”的之意,还指做事严肃,免犯错误;“畏”指“担心忧虑”,还形容之态。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的代表,就更应该有敬畏之心,要知“敬”而效仿,因“畏”而上进。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的工作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这“三个敬畏”,对于我们做人、做官、做事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作为党员领导干部,除了这“三个敬畏”外,最主要还是敬畏党纪国法和规章制度。
邓小同志讲过党员要有“三怕”: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这话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古人云:天下大事,成于惧而败于忽。意思是说天下事往往成功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忧惧之中,败于疏忽大意、骄傲自满、放纵怠慢之下。这是被实践检验的真理。因而,党员干部要怕党规、怕政纪、怕国法。“怕”字在心中,就会时刻不忘党的宗旨,不忘人民的重托,不忘严格要求。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内心崇高的道德,二是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古今中外,许多人在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中,都注意给自己树立一种道德形象,以激励自己。有用“松”、“竹”、“梅”的风格比喻一种道德精神的,有用“蚕”、“牛”、“象”比作一种道德形象以共勉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朝政治家于谦就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经过千锤百炼达到“清白”的道德境界。
与古人相比,我们共产党人更应志存高远,着眼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自己心目中树立起值得效仿的道德形象。中国自古以来有很多道德的模范,如从古代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清廉耿直的海瑞、直言敢谏的魏征、民族英雄文天祥到近几年来“感动中国”人物中舍己救人的模范军官孟祥斌、忠诚使命的模范指挥员杨业功、母爱齐天的“暴走妈妈”陈玉蓉等等,在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高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都值得每位党员干部学习,弘扬光大。
“一日三省吾身”,党员干部要带头加强道德修养,以先贤、楷模、典型为参照系,见贤思齐、仿贤育德,反思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常怀敬畏之心,修养自己的道德和情操,塑造党员干部良好的道德形象。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讲道德 有品行”发言稿:党员干部要心存敬畏》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77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