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论风光》读书笔记

时间:2019-08-21 23:41:31 网站:公文素材库

《论风光》读书笔记

  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宗白华

  《论风光》这本书是在2018年,摄影艺术家石广智推荐我阅读的,由《中国摄影》杂志社组编,陈奇军编著的。沉甸甸的一本书,70位摄影家,236幅佳作,附有作者的拍摄理念和感受,10篇关于风光的访谈对话及文章,传递着意境悠远的东方式审美和理念。我是如饥似渴的阅读,两天时间就读完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无限风光在此书啊!

  此次是第二次阅读了,书中的风光涉及自然风光、城市风光、艺术风光、抽象风光等,文章的内容则涉及到风光与艺术、表现与表达、风光与文化、风光与后期等多方位的思辨和观点,每个摄影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为了和大家一起领略本书的精华,请跟我一起乘坐虚拟的热气球,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要多快有多快!我们来一次特别的“风光”之旅吧!

  起点是北极地带的冰岛,由于有北大西洋暖流,所以冬天的气候也不是很冷。从高空俯瞰,展现的是卡罗米里斯的《冰之岛》系列风光,白色的冰冻河流,如飞舞的飘带,又像流淌的血脉,无限的延伸着。

  继续飞行到波兰,可以看到科瓦斯基拍摄的《波兰之冬》,航拍的波兰冬季的风光,当镜头和地面呈90°夹角,那是常人看不到的景致,突然就具有了抽象的意味,但一看那规则的图案,就是人类改造地球的结果,并非天然。

  穿过一大片蓝色的海洋,我们看到了郭际拍摄的大地印象系列,浓墨重彩,千姿百态,鸟儿翱翔在海洋的上面,形成一个不规则的点阵图案,灵动活泼,画面优雅而浪漫。而遗憾的是,他曾经航拍过的美丽风光,有的已经永远的消失了,仅有他的图片作为资料留存了。

  在美国的乡村,远处滚滚的雷声,预示着一场暴风雨的来临,空中形成了楼剑最喜欢追踪拍摄的雷暴云,他认为这种云让人又敬又畏的同时,能给人带来力量和希望。

  李少白说:“伟大的风景是为渺小的艺术家预备的,平凡的风景是为优秀艺术家预备的,真正伟大的艺术家还有在伟大的风景上才能表现出伟大。”他认为风光是用来救赎的,是要给人带来快乐和希望的。他用独特的摄影眼拍摄了富有诗意的风光。我们来到海边,看他在海边拍摄的渔火闪烁在渔船上,上升的月亮、夕阳的余晖与海浪一起为渔船营造了浪漫的氛围。

  王卫光的巴西沙漠系列拍到了难得一见的沙漠湖泊,在特殊光影下,仿佛一粒珍珠,又像一面明镜,晶莹神秘。而隋雨山镜头里的沙漠则展示的是明暗相间,阴阳相对的东方韵味。

  看完了航拍和诗意的风光摄影,我们来欣赏下纯自然风光。

  要说自然风光最美的还是在中国的西部,高海拔地区,上有雪山,下有草原,风吹云涌,浪漫无边。在新疆,看到了田然镜头里的赛里木湖,夕阳下,遍地野花显出透明的金黄,绚烂的云霞倒影在湖水里,一座白色的毡房里,演绎着更温暖的故事。继续飞,我们来到雪域高原。远处是田然镜头里淡青色巍峨的南迦巴瓦峰。

  西部那边是方有军镜头里的深蓝星空下多姿多彩的特殊地质岩层,留下了千百万年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刻的痕迹。李学亮把雪域高原昆仑山拍的肃穆庄严。张振国的中画幅哈苏相机拍摄的梅里雪山、坝上草原和万里长城,画面庄重而典雅,他的坝上草原多么美,碧绿的草地上开满了鲜花,远处的树丛下牛羊在吃着青草,唯一的遗憾是草地上的美丽的鲜花有点虚!

  陈钧钧喜欢挑战高原,不断的战胜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去攀登五大洲的著名山峰,亲眼目睹多位同行的人遇难,自己有一次也险些丢了性命。他说,攀登的意义不在于高度,而在于发现的愉悦。他拍摄的高原星空与雪海峭壁,冈仁波齐峰都是常人难以拍到的视角和画面,给我们带来冷峻的震撼。

  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风景,可是对于高手来说,越是熟悉的地方,越能拍出不一样的风景。

  我们来到黄山看一看,王永新正在独守空山,曾经十几年的除夕夜都是一个人独自在山上度过的,让他领略到了高山、星空与月色同时为他一个人表演的交响音乐会,我们也欣赏到了他拍摄的星夜黄山与飘逸在云蒸霞蔚中的松涛。

  陆晓路的绝活,是使用一种叫做“技佳攀”的自动接片设备,拍摄出了长白山系列超级写真风光,一幅横版宽幅野生岳桦林,呈现出树干的屈曲缠绕与草叶的丰富色彩,像素高达几亿,真是让人惊叹不已。

  写实的自然风光看完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带有创意的风光吧!这样的风光可不是为国家地理拍摄的传递知识类的风光,而是专门为了表达自我心中所想拍摄的。这样的风光你看不出来是哪里拍的!也有可能看不清楚拍的是什么!只能凭感觉知道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于云天在音乐、文学、电影、绘画..多方面的艺术领域经验,让他的摄影作品很有内涵。他拍摄的方舟系列是西方神话故事与东方的审美相结合的结果。《圣经》开篇第一章描写神创造天地万物时的情形:“……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他用的是隐喻手法,是一种哲学思考,而在形式上的探索乃是东方“禅”的空灵所在。

  梅生既是一位摄影家,也是一位博学的理论家。他认为,现在中国摄影界没落的不是风光摄影的方法与技巧,而是支撑风光摄影的风骨与精神、价值取向与文化氛围。他的作品有着东方古典的意境美和不一样的风骨,阴天拍摄海边礁石、独特的南极地带的地貌和火山,无不带有一股悠远的意境。

  黄少军不只是用相机记录大自然的美丽,而是指挥万物生灵与山川大地共同演奏浪漫主义乐曲,一幅《天目》仿佛是外太空的景象,一波波的旋律层层递进,当乐声缓缓响起,他也在陶醉中慢慢升华。

  刘云华的坝上草原则表达了东方的阴阳交汇、对立统一的哲学精神,一棵树,一匹马,一个明,一个暗,在茫茫草原上现出静谧的禅意。

  谭明生活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心却向往烟波浩渺、人迹罕至的自然山川,他镜头里的王莽岭乌云托月、山峰苍茫、云雾弥漫,带给人一种神秘的力量。

  在太行山下,我们看到了王树洲镜头里的壮美,他充分利用山石、树木、沟壑、溪流,来表达太行精神。转过山脚,我们又看到了石广智,每当行人稀少渐行渐远之时,正是石广智创作灵感最强的时候,他回过身来,在光线渐渐暗淡之时,“看到”了太行山最雄浑深沉的一面,于是他拍下了一张经典的“太行肖像”,仿佛一个历尽沧桑的男人,沉默的注视着这个世界。

  在云南高原之上,我们看到了张培德的风光作品里,更多的表达了山民的不易,那重重的关山,稀少的居民,在险峻的自然环境里居住着,生生不息。

  隋雨山拍摄《生生不息》表现的是山谷里的枯草,在一束阳光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远处近处都是连绵起伏的暗调山脉,画面优美,仿佛一首抒情诗,令人想起“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意来。

  当茫茫大雪落在了草原,形成了无限大的负空间,很多人觉得没啥可拍的,可是逯云峰却在没有阳光的日子里独自看到了阳光。他喜欢全身心融入自然的感受,喜欢体验那种从未有过的安静和别样的心情,雪野里的一棵树,一匹马,一只狗,都会让他产生了聚焦的冲动。

  杨大洲认为,中国的风光摄影要传承东方传统文化精神,作为艺术的风光摄影要侧重于表达,而不是传达。他觉得中国和日本的视觉艺术风格接近,更加注重写意,这与西方的理念有很大的差异。他的拍摄的《火山口遇雪》,几棵小树在茫茫雪里,像一幅淡彩水墨画。

  朱恩光镜头里的坝上美的像画一样,绒线球似的繁花在枝头摇曳着,吐露着早春的气息。学过油画的于雷并不热衷拍摄美丽的风景,而是将镜头对准人类改造过的风景:跑过拖拉机的土地、翻耕过的原野、有车辙的山间小路,色调都是油画风格的,有种深沉厚重之感。他希望用作品来引起人类对自我活动的反思。

  塔可,对中国历史、文化与哲学的热爱,使其重新学习《诗经》及对其地理方位的考证,并亲身抵达现场,驻足凝视与思考。《诗山河考》的创作手法在中国摄影史上并不多见,作品中采用的铂钯印象技术,其产生的质感使图像中的线条,几何图形、光感均发生变化,你一定会迷失于影像的二度空间当中。在美国的教育背景使他掌握了一套当代西方摄影的语言、工作方法与流程,这部作品是对新地景流派的一种实践与尝试,而对照片中意象的运用则根植于他的经验,这些经验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胡杨,一直以来都是不屈的象征,人们拍摄它的韧性与顽强,而王汉冰镜头里的胡杨,却是如诗如画、如梦似幻的。在雾气弥漫、光影朦胧中,展现胡杨的姿态与风骨,表达胡杨的豪放与不羁的性格。

  常言道:“人物摄影难于神似,风光摄影难于意境”,何谓意境?史林平认为,意境就是摄影者通过画面描绘所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而这些源于你的文化艺术修养、你的情感、你的观察力,甚至是你的经历。他的摄影作品在养眼的同时,营造了过目不忘的意境,《时空穿越》、《地平线上》、《岁月如梭》三幅作品都如此,画面构成简单,寓意却不简单。

  安静认为,许多摄影爱好者踏遍千山万水寻找最美的风景,其实,获取风光摄影佳作并不在于那时、那刻、那个场景是多么的完美,而是在经典瞬间出现的时候,你有没有独特的眼光、独到的视角、敏锐的观察力以及迅速的反应能力——所有偶然都寓于必然之中,必然中则暗含偶然。他的作品视角都是比较独特的。

  王强熟练的运用摄影后期技术,合成了很多诗情画意的作品来,比如三棵雾凇小树,画面中间很远的地方隐约可见很小的三只天鹅成为画面当中最灵动的主角。一座暗调的拱桥下面两只很漂亮的江鸥在一俯一仰的说着悄悄话,远景的亭子隐约在拱桥下淡青色的雾气中。冬日的荷塘,一只翠鸟落在残荷上面,淡青色的背景里,可以见到隐约的树枝,画意风景非常的唯美。

  谢伟贞的画意摄影清新淡雅,朦朦胧胧,淡青色画面里的柳枝,淡紫色的蕙兰花丛,夜色里的白兰,对大家司空见惯的花花草草,营造了一种淡然的心境,让人在纷杂的生活中获得心底的宁静。

  郑湘华觉得人是情感动物,许多内心的东西需要一个释放的媒介,而摄影对他来说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释放方式。他的傲雪系列以一种古典绘画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几棵相依相伴的树木在风雪中的英姿。

  自幼习画的满恒顺通过对作品后期调整后,更能符合他心中的风景,他的《白树.秘境》有着油画般的风格,两丛冬日的白桦树身姿窈窕,体态轻盈,在隔空对话,背景一片迷蒙,仿佛演绎一个神秘的故事。

  葛小军认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风格摄影不仅是对美景的呈现与复制,更是作者内心的一种表达,是对自然的理解和交流。他强调作品要有“意象”,要带给观者心灵的启迪与思考。他的画意摄影《春祭》,是一排肃立的树干,与飘落的点点落花,共同营造一份凄美的意境。

  段岳衡的黑白影像《春》呈现出诗意的静美,一棵开满了鲜花的树,生长在云雾缭绕的云海间,实在太美了。

  王云霞看腻了大红大绿的高饱和度照片,创作了《寂静的大地》系列低饱和度、淡雅色调的作品,让人觉得既孤寂又温馨、既忧郁又美好。

  冷宏志的风光摄影坚持“知行合一”,崇尚“道法自然”,他会捕捉大自然变幻莫测的某个瞬间,来展现大自然的伟大,人类的渺小,他告诉我们,面对自然,更应该敬畏和学习。

  芦笛的8*10大画幅胶片相机让他的拍摄缓缓前行,《香格里拉的稻草人》画面呈现的动感强烈,层次感非常华美。

  马海丰的激情大海系列,通过滤镜来控制快门速度,让大海以及云霞呈现出奔涌磅礴的动感魅力,让观者的心情激情澎湃。

  梁达明也很喜欢黑白灰的影调来拍是风光,他的作品有质感,有动感,但又不完全写实,有特别强烈的情感倾向性在里面。比如拍摄的大石头、移动的云层、树木的剪影,都能感受到他想要人们关注的内容。

  邵大浪拍摄的西湖,不是一般人眼中的西湖,而是他心中的西湖,一个巨大的树影仿佛黑手伸向了西湖,另一个大块的黑影遮住了的微小的西湖,很不可思议的布局构思,让人有压抑之感。

  恒父的世界是寂静的,他不会受摄影界浮躁心态的影响,只静心拍摄自己想要的东西。那种迷蒙的画面,像一个沉默的人,轻易不肯表白自己,而是静静的等待你去探索。

  崔菁玮拍摄的以梦为马系列风景,画面灰调为主,虚多实少,充满了梦境般的旖旎。

  扎西罗丹认为,在思考摄影的本质属性中,怎样把自己心灵的思考、把自己心中的“风景”,通过摄影的形式转换成一种动力,把自己的创作构想融入到丰富的资源背景中,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个性又有时代感的“风景”。他拍摄的《静静的硕多岗河》系列风景描述了枯黄的草地、动物的白骨、淡淡的迷雾等,讲述生态建设的紧迫感。

  司维东认为,第一眼看上去略显平淡,第二眼感觉到暗流涌动,第三眼可以闭上眼睛了,剩下的只有震撼——如此作品,才算“风光”,因为这是去掉浮光掠影之后所呈现的“筋骨”。他拍摄的《海》系列,就是这种感觉,越看越觉得里面有东西。

  我们一起欣赏几幅城市的风光。

  林铭述的城市风光《富士山下的小镇》,是自然风光与城市风光互相对照的景致,山顶皑皑白雪,山下彩云海浪一般的在翻涌,山脚下的小镇呈现出人造景观的智慧与生态之美。

  刘展耘的我行我素系列摄影,主题是城市的雨雪系列,我至今惊诧于如何拍的?雨雪都是迎面而来,仿佛立刻扑到了脸上一般,带着风和凉冰冰的质感。

  姚璐的重构景观借用了国画山水里的元素,通过后期制作,完成了《新景观》系列,山峰是建筑垃圾堆成的,上面覆盖着纱网,河流也显出了被污染的样子。意境是国画的,元素却全部变了样。

  姚璐说,中国的文化里对山水寄托了太多的情感和内涵,其实中国那些有文化的风光摄影师莫不是有着这样一种精神。我创作的作品,虽不是纯粹的风光作品,但是,却利用了中国最华丽的青山绿水的一切因素,其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希望找到中国人对自然的那种热爱之情。

  洪磊的中国风景系列,拍摄的苏州园林,天空漂浮着血色的霞光,河水里岩石上墙壁上都在流淌着鲜红的血液。园林不会说话,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是文人雅士吟诗休闲的场所,从没像现在这样,给钱就去溜达,人间越是休息日,它接客越是繁忙,也许这就是洪磊拍摄淌血的园林的缘故吧!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论风光》读书笔记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84317.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