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观感后、读书笔记

时间:2019-08-29 23:24:49 网站:公文素材库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观感后、读书笔记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LIU HE主编 2013年2月第一版

观感后

  本书的主编目前在国内的地位不言而喻。

  本书编写始于2010年中财办启动的“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课题,编写于2012年底,2013年初首次出版,在此之前,作者曾于2012年第5期的《比较》杂志上发表了《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的论文,该论文在2015年时获得了第十六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论文奖。

  而作者开始获得外界的广泛关注始于2013年5月,那个时候,领袖在会见美国来访的客人时,对其介绍是:“这是LIUHE,他对我非常重要。”此时,他刚刚被委任为发改委副主任。

  2015-2016年,人民日报接连刊登了三篇《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形势》,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据说,该“权威人士”正是本书的作者。

  初读此书是在2015年,近来再次细读并以作纪录。

  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宏观视野之广,其思虑之深邃令人叹服。

  作者从经济理论、货币金融、监管政策、政治格局、宏观及微观机制视角等方面对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以及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进行了系统性的对比,并据此做出建议。

  作者对当下世界经济格局主要矛盾的判断是:技术革命周期行至末端后,新的技术尚未取得突破,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是主要矛盾。

  事实证明,当下世界的诸多变化都围绕着这一主要矛盾。

  书中许多观点今日看来颇为高瞻远瞩,中美关系这两年的变化,作者早已有所预判;国内日益显现的一些矛盾作者亦早已说明;一些政策的建议也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显得十分的必要。

  书中有一个核心的思想:在2012年时作者就认为始于07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远未过去,因为这次各国政府吸取了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经验教训,较早就开始介入并干预,所以看似短期很多问题得以缓解,但在主要矛盾未解决前,危机的后续影响仍将持续。

  以大萧条的进程为例:

  1929年10月,美国股市狂泄;

  1930年美国发生第一次银行危机,胡佛政府通过关税法案,贸易战急速激化;

  1931年美国发生第二次银行危机,1932年美国发生第三次银行危机;

  1933年1月,希特勒在民主选举中获胜正式就任内阁总理;同年罗斯福以绝对优势击败胡佛就任美国总统,开始实施“罗斯福新政”;

  1935年,美国社保法和劳工法出台;

  1936年,日本军政府上台,德、意、日结盟;同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同年美国政府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出现反复。

  1938年,美国经济二次衰退;

  1939年,二战爆发。

  以史为鉴,30年代的主要国家完成工业化后进入了经济大萧条时期,十年后,二战爆发,全球格局大洗牌才得以解决。

  2007-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随后欧债危机爆发;

  2016年6月24日,英国公投决议脱欧,同年特朗普赢得大选;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急速升温,2019年,全球贸易摩擦持续深化,目前,延迟之后的英国脱欧的最后期限是10月31日。

  “十年魔咒周期”又将到来?作者在2012年时并没有给出答案,但一再强调:“要树立底线思维的方法,对危机可能出现的最坏场景做出预案”。

  最坏的场景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但回过头来看,近年持续的反腐败;2015年之后的供给侧改革;2016年底提出的“房住不炒”;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任务中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精准扶贫”;这两年的“扫恶除黑”;减税降费;近年来诸多的深化改革举措、“防范西方泛民主的思潮”等等,细察之下都与《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这本书中的观点有契合之处。

  也就是说,被誉为“改革推手”的作者所推崇的“顶层设计”在本书写就后一直都在有条不紊的推进当中,本书的诸多建议正是重要的大纲。

  这也印证了2013年的那句话:“这是LIU HE,他对我非常重要。”

  当然,没有人可以完全的预测未来,本书中也有前后逻辑有所矛盾的地方,一些担忧的预判也并非与事实完全一致,但更关键的正如作者开篇所说的:描述的重点是“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即便“是什么”的描述也十分困难,因此这项研究大纲仅是深入研究的起点。

  未来已来,作者的真知灼见及深思熟虑恰是我们的幸运。

  内容摘录

  1、长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创新引起繁荣,繁荣又是萧条的原因,重大的技术革命引起大繁荣,毫无疑问也会引起大萧条,这是历史周期率的重要表现。

  2、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危机的前兆。虽然形式上的变化很多,但是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是主要矛盾。

  3、大危机在人的一生中往往仅会遇到一次,决策者缺乏经验,又总是面临着民粹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化这三座大山,政治家往往被短期民意绑架、被政治程序锁定和不敢突破意识形态束缚,这几乎是普遍的行为模式。

  4、树立底线思维的方法,对危机可能出现的最坏场景做出预案。

  5、1928年柯立芝总统在国情咨文中说“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经济学家费雪宣称“股市到了永不下跌、永远上涨的时代”。2000年克林顿称“美国经济将持续地永久扩张”。2004年伯南克提出“美国进入大稳健时代”,认为全球化和新经济已经熨平经济的周期波动。

  6、从根本上防范、并解决由技术周期末端造成生产过剩危机的办法是技术变革、产业转型和社会制度变革。

  7、竞选政治造成政党容易将选举胜利这种狭隘的利益看得重于国家利益和长远利益,西方政治表现出明显的民粹主义和金融寡头政治的特征。

  8、在形势有所好转后,继续合作应对危机的难度提升,贸易战、汇率战、投资限制等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试图通过“再衡”来转嫁调整责任、通过制造全球通货膨胀来削减债务负担。今后对商品、市场和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成为主导国际经济关系的首要因素。

  9、由于推动危机产生和演变的原因复杂多样,不能简单依赖凯恩斯主义的办法来化解,只有通过从经济、社会、心理、政治等的多视角和全方位政策组合,才能真正理解危机,找到更加彻底的防范和化解方法。

  10、新世纪前20年是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这个基本判断不会由于危机发生而改变。但这个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发生变化。只有能率先实现结构和技术跨越的国家和企业,才会在新一轮技术长周期中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

  11、从实体经济看,内部的结构失衡和外部的经济竞争力下降是导致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12、监管制度的进步仍然没有能够弥补监管中的不足,大量监管改革需求在危机发生后凸显出来。

  13、本次危机的冲击表现为证券市场的流动性枯竭,堪称资本市场挤兑。

  14、胡佛政府将应税商品平均关税提高到53.2%的高度,1930年美国通过霍利-斯穆特关税法(Hawley-Smoot Tariff Act)将2000多种商品进出口关税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15、马克吐温的名言: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会押着同样的韵脚。

  16、西方政策制定者普遍宣称,在现代金融体系中金融危机不可避免,金融改革所能做的,仅仅是如何使损失降到最低。

  17、美元依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的这一特殊地位,使美国拥有世界货币金融控制权,并赋予其动员全球资金为过度开支和消费融资的巨大权力。

  18、根据马斯格雷夫的财政理论,政府发职能主要有三项,即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和稳定经济。根据中共中央文件,政府职能主要分为四种职能,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19、回顾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历史经验,我们不难看到,凡是能够处理好与美国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经济都获得了快速发展;相反,凡是跟美国对抗的国家和地区,不仅经济不能发展上去,甚至连社会稳定都难以维持。因此,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的策略选择应当是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即以韬光养晦为主,并适度地的有所作为。

  20、20世纪中期以来到本次金融危机之前,美国的产业结构有两个重要变化,一是美国制造业通过外包等形式向海外转移,国内传统制造业逐步衰退;二是服务业发展迅速,尤其是金融业和IT产业成为20世纪后期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1、托马斯弗里德曼评论道:世界上有两大超级势力:美国和穆迪债券评级公司。美国可以投炸弹摧毁别人,而穆迪可以降低债券资信评级来摧毁别人。

  22、毋庸置疑,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出现泡沫。房地产泡沫是本次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而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在过去十年中飞涨,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为我们提供了很大警示。

  23、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仍很重要,但不再是压倒一切的首要目标。过去30年,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却忽视了公平。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配置不平等,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最突出问题。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观感后、读书笔记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84499.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