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艽野尘梦》
题记:昨天跟一个球友聊到西藏,球友表达了对西藏人民淳朴的赞赏。我其实是很不以为然的。就如同早些年“藏獒”热,媒体都在渲染藏獒忠诚,后来“藏獒”不热了,有人说,那都是炒作,藏獒不是忠诚,是在所有的狗中,智商属于比较低的那种。在宗教氛围极端的环境中成长的人,可以说是“淳朴”,也可以说是脑子被洗“傻了”。我的这个感觉主要来自阿来的《尘埃落定》,万恶的土司农奴制度,及其帮凶藏传佛教。我坚定的支持中共解放西藏农奴的工作,以及后来大力发展包括西藏在内的落后地区经济的工作。吃饱穿暖,居有定所,免于威胁,再来谈信仰。
至于淳朴的人,我也喜欢,但我希望是那种“阅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的淳朴。以下是读书笔记正文:
公众号“呦呦鹿鸣”推荐了两本书,用来感受“汉语之美”。其一是《艽野尘梦》,昨天找到这本书,花了差不多一天时间看完。要说汉语之美,我们有《滕王阁序》、《阿房宫赋》、《过秦论》、唐诗、宋词,乃至《红楼梦》这样的小说,原无需通过《艽野尘梦》来感受。
但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作者陈渠珍,人称“湘西王”,是个有文化的军阀。说起军阀,多年教育让我们觉得军阀都是“坏”的,其实也未必,人是复杂的,未必能以简单的“好”“坏”称之。
本书不长,算上任乃强先生的注释,估计也有几万字,差不多大半天时间就读完了。网上搜了一下,多数评价感叹于陈和西原的爱情。在我看来,全书对此着墨不多,但因全文因作者回忆到“西原”之死,而无法再继续写作,其感情之凌厉深刻,给人留下极大的印象。
本文一大重点,是作者在藏区镇压“叛乱”的经历。
因为承平日久,很多人忘记了战争的残酷。想起前些年一波一波的“西藏”热、“藏獒”热,西藏似乎成为人类的净土,心灵升华的圣地。藏地的人单纯、有信仰、生活穷苦但是幸福。农奴的悲惨生活似乎被忘记了,似乎成了只要有精神信仰,“农奴”们“自愿”侍奉“上师”,哪怕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西藏这帮上层贵族真是洗的一手好脑。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旅游片《边疆行》,藏区有个村子,在深山之中,从山里出来要三四天,中间也没地方休息。大人带着小孩子进城,需要用绳子栓住小孩的腰,绳子拽在大人手上。这样万一小孩子掉下山崖,大人可以拉住他;如果大人不小心掉下去了,可以松开手,给小朋友一个逃生的机会。主人公小时候帮铁匠打铁,误伤了眼睛,父亲带着他走了三天三夜,到达镇上的时候已经太晚,一只眼睛就此失明。后来主人公走出大山,在南方打工挣到了钱,将全村从山里迁出,大家都过上了相对富足的生活。
“农奴”们真的是为了“信仰”甘愿“贫苦”么?如果给他们多一个选择呢?
回到本书,作者带我们从一个微观的、中层军官的视角来看待西藏。历史总是由“上层”人物书写的,史书很少关注普通人的微观生活。本书呢,除了战争,与作者相交的,也是西藏的中上层人物,但是由此书及其注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西藏中上层政治的一面,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西藏并非“净土”,充满了“政治斗争”。
本书梗概(剧透)
作者军校毕业,经人引荐给清朝的封疆大吏,辗转来到四川博取功名。拜在“皇亲”钟颖门下。这时英国人入侵西藏,某喇嘛既希望保持独立,又没有这个能力,想引入俄国的力量,但是又被清廷阻挠,只好请求清廷派兵。清兵还没到,英国人退了。某喇嘛又后悔,让藏军阻止清兵入藏。某喇嘛又跟清廷的驻藏大臣交恶,驻藏大臣就要求清军入藏。作者就是这样跟着钟颖入藏了。因为钟颖是皇亲,总指挥赵尔丰让他们走了一条相对容易的路,但依然非常艰苦。
一路上既有急于赶路,冰天雪地下的穷山恶水,也有好整以暇后的暖阳青草。
随后作者自告奋勇去查探敌情被俘,藏军首领又害怕清军势大,把他放回。赵尔丰要罚他擅自行动,有损军威,对质时发现是有军令给他的,但是之前被上司隐瞒了,这里面又牵涉到有人想要他上司的位置故意陷害,最后阴差阳错,他就取代了他上司的位置,执掌一营。
然后就开始跟不归顺的藏军打仗,这个过程中,还是有很多藏民愿意跟汉军军官交往,有的是惧怕、有的是利用,又或兼而有之。其中彭措就跟作者“打的火热”,甚至把侄女“西原”送给作者。彭措把侄女送给作者的动机,我们不得而知,西原愿意嫁给作者的动机,我们也不得而知,作者愿意娶西原的动机(作者在成都是有妻儿的)也不知道。如果简单的以爱情来猜测,我觉得未免有些天真了。这里可能既有爱慕,又有寻求庇护,也有旅途寂寞,也有欣赏,也有牺牲。
几场仗打下来,清军基本控制了西藏,这时辛亥革命爆发了,清军人心思动,作者感觉到了危机,带了100多人,想要离开动荡之地。因为有人打着他的旗号革命,所以清廷想要抓他,因此他不能选常规的路,于是根据向导的建议,选了一条其他的路。作者在藏区购买了很多麝香,交给一个护兵携带,这个护兵带着麝香偷偷溜了,后来据说也被别人抢了,身死异乡。(能力和财产要匹配,否则即使有再多的财产,没有能力保护,那简直就是取死之路)。作者带上了西原,而西原也选择跟作者。后来西原一家因为跟汉人交往密切,全部被某喇嘛处死。
接下来就是100多人走无人区,最后仅有7人生还的故事。(注释说,作者一行好几次走错了路)。他们抓了一个喇嘛当向导,因为跟预期不符,士兵多次对喇嘛拳打脚踢,作者也无法控制。后来喇嘛无法忍受逃走了。冰天雪地的无人区,喇嘛年老,一人处荒野必死无疑,喇嘛即使明知如此,也还是逃走,可以想象士兵的恶行。后来饿的不行,士兵们还想吃掉随队的藏族小孩,作者说,杀一人而救全体,我本来也不反对,但是这个小娃已经皮包骨头了,杀了他也救不了我们,何必如此“,方救了小娃一命。
西原在这个过程中悉心照顾作者,甚至借助她高原生活的经验、毅力以及她的忠诚,多次救了作者的命。最后作者一行到了长安,身上没钱了,写信回家要钱,在等钱的过程中,西原感染天花(高原人到内地很容易感染)死去。作者到此终笔,表示不能再写下去了。
关于爱情
本书最为人称道的,是记述了作者和西原的爱情,但是其实全文着墨不多,最后一段写到西原殒命,其痛彻心扉,力透纸背,让人不胜唏嘘。假使作者和西原顺利从西藏返湘,西原从此相夫教子,如此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是否就变成了家长里短?作者走出西藏时20多岁,直到40多岁都没有娶妾,40多岁后娶了两个小妾,是否与怀念西原有关?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如果有另一个时空,希望他们平安返湘,不要遭受这样的苦。
关于信仰
我们在学数学和物理时,总是从一个或多个公理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得出一个个定理,这个定理或其推论再跟实际情况对比加以验证。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公理都是假设。例如我们说相对论的基础是光速不变这个假设。光速真的不变么?我们不知道,但是经由这个假设,以及后续的推理,我们得到的结论跟现实的观测非常吻合,所以我们暂时接受了这个假设。但这个并非绝对,或许有一天,我们发现了这个假设导致了不正确的结果,或者我们找到了更为底层的假设,那么这个假设可能就会需要修正,或者变成定理。
从这个角度看,信仰也是一种假设。例如我们假设(坚信)上帝,那么我们就可以在这个假设下,发展出一套理论(基督教)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至于这种“假设”是否合适,宗教的做法是,不许质疑,质疑就是信仰不坚定,质疑我就烧死你。科学的做法是,欢迎质疑,或者旧理论进行修订,或者发展一套新理论。有个哲学家说:存在即真理。那么宗教的种种作为有什么合理之处呢?我想,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宗教这种不许质疑的做法,更有组织效率,更容易有凝聚力。
但是宗教的这一特性,也容易发展出一套愚民的理论体系。统治者特别善于利用宗教来统治人民。在抵御外敌时,宗教固然可以用于凝聚人心,增加抵御能力;但用于对内统治时,宗教也是一把愚民的好手。藏传佛教,则是其中的翘楚。
藏传佛教
某喇嘛似乎深得西方傻白左的喜爱,傻白左们只看到其佛性慈悲的一面,而忘记了以其为首的的政教合一集团在西藏的残暴统治。抛开神叨叨的部分,某喇嘛的传承制度,是一种颇为巧妙的政权交替的安排,有机会希望能找到研究这方面的书籍。
据说清廷上层有很多信藏传佛教的,但是清廷更多还是利用藏传佛教来忽悠蒙古吧?要不然干嘛不皈依某喇嘛,还入侵西藏干嘛?北京朝阳区30万仁波切,大部分都是打着佛祖的旗号骗财骗色吧?佛陀几十年菩提树下参悟,教人脱苦之法,不立言不著书,恐怕也没有想到几千年来无数人打着他的旗号“普渡众生”,“骗财骗色”吧?好好的“无神论”佛陀,硬生生被捧成最大的神。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书笔记-《艽野尘梦》》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85014.html
- 上一篇:《我是谁》读书笔记
- 下一篇:《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