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读书笔记:肖川教授谈休闲

时间:2020-07-14 08:46:31 网站:公文素材库

  读书笔记:肖川教授谈休闲

 

  人人都会拥有空闲时间,但并非人人都能够拥有休闲。空闲时间人人都有,而休闲却并非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因为,休闲不仅是一种观念,而且更是一种理想。

  休闲可以是在承担了工作、家庭与社会的职责之后,让自由意志得以尽情发挥的事情:可以是休息;是自娱自乐;是非功利性的学习知识、增长技能;是满足自我的业余爱好;也可以是社团活动的主动参与。

  休闲是创造,是决定与行动的产物;休闲是生产,其意义总因其环境而生,并未动用什么外在资源;休闲是行动,全面而复杂。休闲有自己的历史、情感、解释、阶段性发展以及最终目的。

  休闲强调心灵和精神感受,获得一种驾驭自我的内在力量。休闲的心态一般不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只要行为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不受压抑的,全部身心都沉浸其中。在休闲中,我们不需努力,就能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在休闲中,人们能更好地“享受智力活动本身的快乐。在这个时候,心智的运用本身就是快乐,就成了最大的快乐源泉。这就是古希腊人所看重的智性的快乐。一个善于享受这种快乐的人,他的心智始终处于活泼状态,这样的人是最容易出成就的。”

  理想的休闲包括以下必不可少的要素:自由的,心灵上的自由感,这种自由包含了对时间、物质、行动的选择和支配权;一定程度上,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尽管这种解脱是相对的,但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而言都其有重要的意义,这种解脱也是休闲必不可缺的要素;由衷喜爱,本能地感到有价值,并不是某种功利性的目的,没有必须实现的目的性。即使产生了某些后果也是在内在动机的驱动下的自然结果,事先并无预见;对个体而言是有意义的、能够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能够产生积极的精神愉悦。这些要素组成了雅俗共赏的休闲。

  我国传统休闲价值观:受老庄哲学和禅宗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人推崇“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非,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价值观。中国人有“日高窗下枕书眠”的闲居,有“晚山秋树独徘徊”的闲游,有“飞盏遥闻豆蔻香”的闲情逸致。林语堂先生才说:“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

  中国人崇尚休闲之趣,“闲有闲情,闲有闲趣。休闲贵有情趣。有无趣味,乃是评判休闲品位之高下的一大标准。”中国人追求自我心境与天地自然的交流与融合的休闲境界,追求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中国人的休闲价值观追求主体自由、宁静、愉悦的感受,希望客体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和谐、舒适的美感。

  西方的休闲价值观:西方人很早就意识要休闲对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亚里士多德说,“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罗素说,能否聪明地用闲是对文明的最终考验;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闲暇。亚里士多德是对休闲给予最多赞美的人,他阐述了什么是快乐、幸福、休闲、美德和安宁的生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空闲时间不等于休闲,一天或一个简短的时间间隔并不可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人们可以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修身养性的娱乐,可以休息或恢复体力以便重新投入工作,然而,这并不是休闲的本质。他认为,人在休闲中的沉思状态是最好的境界,是一种神圣的活动。他相信不同的思考和推理能力可以把人区别开来。亚里士多德的休闲思想对西方休闲文化的形成具有极为重大的影响。

  20世纪以来,休闲研究已成为引导西方社会文明的重要力量。休闲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休闲作为人的精神态度的一种状态,将是人进入自由王国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在休闲过程中已将个人意义与社会意义连接在一起。基于休闲对成为人的重要意义,早在1918年,美国联邦教育局就将休闲教育列为高中教育的一条中心原则,作为正确树立休闲价值观的途径。这个中心原则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时间去培养他个人和社会的兴趣。如果能被合理地利用,那么,这种休闲将会重新扩大他的创造力量,并进一步丰富其生活,从而使他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如果相反,将损害健康、扰乱家庭、降低工作效率,并破坏其公民意识。西方人把休闲看成真、善、美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同知识、美德、愉快、幸福等密切不可分。在西方人看来,正是这些要素,为人类社会奠定了美好的生活目标。

  休闲是丰富的宝藏,它对人生、教育和社会都具有极大的价值。成为人是休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古希腊起,休闲的作用就得到了认可,休闲为探索和发展提供了空间,为成为人以及为他人创造成为人的机会提供了空间。成为人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休闲学家约翰·凯利看来,成为人意味着:“摆脱必需后的自由;超越意识,获得人性的本真;采取决定性的、有方向的行动以实现人性;探索和谐与美的原则,引导行动的能量;承认生活理性、感性、物质与精神层面的统一;与他人在一起行动,使生活内容充满朝气并促进自由与自我创造。”必须要明确的是,成为人不是按什么精确的样板,而是在行动中发展共同体,树立完整自我,培养美和爱美的能力。

  自由是人的最高价值和终极目的,是衡量一切文化文明程度的标志和尺度。自由的原则是积极性和创造性,自由的核心是智慧的发展。自由的价值根源于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根源于从满足需要的可能性的角度对事物进行评价。自由不等于没有约束,更不等于放任自流。自由首先是以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为前提,并建立在秩序、法规的基础之上:自由又以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为内涵,内嵌着价值与文化的时代指向。自由与野蛮、无知相对立,与崇高、博爱相伴随,与真、善、美紧密相连。自由是自主生活的存在主义实现,是进行创造活动的政治和社会空间。

  自由是人的基本生存价值之一,是人的本质的体现,是人类在进化中的一种自律性思维,是人类心灵的体验。自人类诞生以来,自由便被视为神圣与崇高的象征,被认为是人的基本生存价值之一,是人的本质的体现。马克思认为,自由始终是和人的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人类的发展史正是争取自由的奋斗史。

  现代社会是一个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社会,人性遭到遗弃。尽管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但人却面临空前的危机。与此同时,快节奏的生活步伐,使人丧失了来之不易的自由时间,人被拴在疾驰的欲望列车上,异化越来越严重。作为自然人,为满足生存与生理的基本需要,人们渴望了解自然,寻求自由;作为社会人,为满足交往、成功、公平、尊重、安全等需要,人们企求规范自身,获得自由。休闲的自由,其本质是一种个体生命价值的解放,人在休闲时间里不仅可以从各种社会压力中解脱出来,展示生命的本原自我,而且可以发挥自由的精神感知世界,成就自我。

  休闲因其对生命的深切关照,促使个体在面对自身与世界时学会独立思考,不轻信、不盲从;学会有效的自我表达,学会自主选择、自主承担。这些良好的品质,将帮助个体对于自我、生活,对于未来和整个世界更加自信,成为自己幸福人生的创造者。休闲从本质上讲,是通过自我认识而获得自由并发现意义的一个渐进的过程,它最终应当是自我指引、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休闲帮助个体自由地、独特地、完美地表现出一个真实的、真正的自我。

  休闲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在万事万物中的主导地位。正如普罗泰戈拉所说,人既是万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万物不存在的尺度。人从自然中解放出来,人不是机器,人也不是机器的附庸,人有智慧,有语言和思维,有技艺和发明才能。

  休闲是一种精神态度,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人们休闲只是渴望体验本身,而不是体验以外的原因或者目的。休闲只是一种精神状态,休闲不是环境,不是行为,而是与之相伴随的态度。休闲不是依据其地点、内容或时间要素而定义的,而是指与这一切相关的精神状态。休闲的体验特质包括以下内容:选择(休闲选择包括选择接受参与某种活动时会有的限制和规则);自足(休闲的意义主要在其自身,具备自身意义的独立完整性);高度投入与享受;忘记时间流逝(一时意识不到时间的存在,这才是最能体现休闲价值的状态);奇妙幻想(休闲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一个独有的世界);创造性(创造新事物的可能性);自发性(自发的开放性的反应,而非受情境制约的规定性活动);探索感、好奇心与冒险精神。

  亚当·斯密说,“人类最理想的状态和所享受到的最完美的幸福,在于内心世界的平和与宁静,达到这一目标,是所有美德的惟一目的。”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拥有休闲是人类最古老的理想。在休闲状态中,人才能把时间花在杰出而天才的沉思之中,在这种沉思中,人们能认识和体验到:在人的本性中什么是最神圣的,人类如何摆脱功利主义的诱惑,为实现文化理想而努力—智性引导出真正的愉快和幸福。纽曼说,“大学教育是一个通向伟大而平凡之目标的伟大而平凡之手段。它的目标是提高社会的心智水平,培养公众的心智,提高国民的品位、为大众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并为大众愿望制定明确的目标,宣传和把握时代的理念,促进政治权力的运用,使个人生活变得更高雅。”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大学的研究固然应该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大学教育也应当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然而对于一种最好的教育来说,还存在着无法用美元和人民币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最佳教育不仅应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它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更能够享受生活带来的欢乐,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杨叔子院士也曾经指出,现在的大学教育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他说:“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何况是高级人才;器是物、物是死呆呆的,再高级的器材,即使是高档的智能机器人,也不过只能具有人所赋予的复杂而精巧的功能或程序,其一切都不可能越过人所赋予的可能界限这一雷池半步。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了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为此,他主张培养全人,要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

  完整的人拥有完整的生命体验,在道德、情感、能力、身体等各方面都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他不仅是不同社会角色的扮演者,也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他不仅是工作者,也是幸福生活的享受者,他的生命和生活不是单向度的,不是狭隘和局限的,而是开放的、有包容性的、与这个世界的丰富相联系的。他是一个立体而富有层次的综合体。完整的人就是与世界有着丰富关系的人,在天、人、物、我四个向度上,充分展开自己的生命表现形态的人。天指天道,宗教里就是神,哲学里就是伦常、永恒的真理,人们以信仰的形式来把握;人指社会、他人,人们用伦理和道德来把握;物指自然万物,包括人类的创造物,人们以科学的形式来把握;我指自我,人们以展示、反思、超越、更新等方式来把握。完整的人,相对的是单向度、片面发展的人,畸形的人,精神世界残缺不全的人。

  提倡全人教育,培养完整的人,并不是反对实用的专业教育,只是对大学泛滥的实用主义表示不满,要求纠正大学教育的过分专业化的倾向,培养真正全面发展的人。尽管,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教育家对完整的人的具体表述都有不小的差别,但本质上他们都强调的是和谐与平衡,是人与社会需要的和谐与平衡,是宽厚的知识基础与精深的专业知识间的和谐与平衡,是高度发达的智力、高尚的道德、健康的审美、丰富的个性和强健体魄之间的和谐与平衡。完整的人是一个既精于专业知识又有较高人文修养的人。

  功利化的教育当然是排斥休闲的。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一直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也因此理所当然地视休闲为洪水猛兽。长期以来,教育以不休闲(不让师生休闲)和不教育(不对休闲给予教育)两种方式排斥了休闲。教师是教育目的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一环。完整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完整的学生。一个懂得休闲的教师大抵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教师,他做人不会枯燥,讲课不会干涩。一个懂得休闲的教师大抵是一个懂得装点教育的人,他知道如何让教育芬芳弥漫。

  休闲是文化的基础,休闲能推动社会整体发展和科学文化创造。休闲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创造和再创造,关键是为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甚至是最根本的环境;休闲为各种科学、文化、艺术、观念交流和文化心理的交往提供了时间与空间。亚里士多德举例说:“没有自由时间,就没有一切科学、艺术、诗歌等富于创造性、融智慧与浪漫于一体的社会文明。”知识是最先出现于人们有闲暇的地方。数学之所以先兴起于埃及,就因为那里的僧侣阶级特许有休闲。只有享有充分的自由时间,人类才能发展创新文化,从事一切有益于人类进步的文化创新。

  北美的哲学家普遍认为,休闲是探索真理必不可少的条件,休闲提供了思考的社会空间,即一个社会系统所必需的创造性、批判性的思考,他们认为文化的创造远比再生产创造的价值高,因此为文化提供基础是休闲的最大贡献。哲学家皮普尔认为,“休闲,是让任何文化复兴的先决条件。”休闲并不是工作的休止,而是另一种类型的工作,是一种具有人性意义的工作,好比节日的庆典活动。皮普尔告诉人们,心静而后能知,休闲能使人们为自己的存在感到喜悦,并且心存感激。

  人一忙就容易乱,头脑不清醒;人一忙也就容易烦,心情不能平和;人一忙就容易只顾眼前,不能高瞻远瞩,忙得没有主见,忙得没有远见。可见,忙碌是一种病毒,缺乏休闲,人类永远会是工作的奴隶,被束缚于狭隘的世界中而脱身不得,思想活动会受到严重影响,文化也就无从产生。

  休闲还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休闲是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构建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休闲通过人的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思维、感情、活动等方式,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全面、完整地发展。休闲的本质主要体现人的一种精神生活,它不同于闲暇与空闲。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休闲往往以渗透、融合、感染、凝聚、净化等多种形式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质量。因为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恢复体力,更重要的在于闲暇生活所结的果实,即精神的调整与升华,以及人的广泛需要得到全面、完整、自由地发展。

  教育作为一种文化行为,与文化紧密相连。从教育的层面讲,教育过程的本质重在一个字,那就是化(感化、陶冶、熏陶、塑造)。教育具有以文化人性,在教育以文化人形态中,文化的内容是经过选择的。文是化的中介,人是教育的主体。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感到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教师也不能例外。休闲是舒缓人生压力的良药。一方面,教师休闲缓解自己的生活和职业压力,另外一方面教师通过自己的休闲带动社会其他人群的休闲,从而使整个社会逐步健康化。休闲,让人们处于一种完全安静的状态、一种灵魂完全打开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中,人们能够暂时摆脱世俗的羁绊;在这样的状态中,人才更像一个人,能够思考一些纯粹的、和生命本真有关的东西。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秋看鱼虫乐,春观草木情。休闲让人们匆匆前进的步履稍微停歇,让人们有时间去清扫心灵的灰尘,让我们这个过于紧张的社会不再时刻绷紧生命之弦。

  整个社会对闲暇时间的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休闲教育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休闲时间的利用与分配不科学,休闲活动单调,活动种类不丰富,趣味不高雅是存在的主要倾向。无所事事、头脑昏沉,沉湎舞厅、通宵达旦,暴饮暴食、一醉方休,闲逛商场、挥金如土等休闲综合症浪费了人的生命,亵渎了人类的精神家园。逃避责任和压力、消磨时光甚至成为休闲的主要价值取向。人们不能对闲暇时间作以科学的计划,对闲暇时间的利用与分配缺少科学性、合理性;不能把闲暇时间作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加以利用,不会利用闲暇时间充实丰富自己;不能合理地使用闲暇时间去重新扩大创造力量,并进一步丰富业余生活;更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

  文化是有品位的,文化品位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应是指文化形式中所蕴涵的思想高度,科学理性程度和文学艺术深度。人类的文化创造和文明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品位不断提高和深化的过程。人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也就是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自身逐渐被文化的过程,因而追求文化的高品位,高档次,是人类进化和全面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学校理应不断地提升休闲文化的品位。

  培育高品位的休闲文化要能够体现潜在的休闲渴求,教师需要休闲内容和方式的健康清新,通过休闲促进身心的健康,以充沛的精力信心十足地投入新的生活与创造。金钱可以买到时装、金银首饰等物质财富,却买不来人的风度与儒雅、教养与仁礼。教师需要追求内在美和人性美,需要培养更加丰富的感情世界,需要更坚定追求真、善、美的信念并在休闲中全面展示自己的个性与才干。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生态哲学的精致理想、可持续发展的高瞻远瞩,既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需要,也是人的生命质量提高后的一种自我超越。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日益关注,表明了人们普遍地感受到文化精神的至高无上性。

  教师的休闲要眷注内心,重视精神生活。眷注内心,重视精神生活是有品位的人生的重要方面。这就需要经常给自己的心灵一个节日,让身心放松,静静地体会一下生命的纯净。要知道,内心的宁静才是真正的休闲。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沉潜下来,潜心体味,与真理为友。记住:“心不欲杂,杂则神荡而不收;心不欲劳,劳则神疲而不入。”

  提升教师的休闲文化品位,是催生创造力的不可或缺的有机土壤。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累积、沉淀、宁静观照,只有在休闲中才能喂养出。忙碌、奔波,“使作家无法写作,音乐家无法谱曲,画家无法作画,学者无法著述,思想家变成名嘴,名嘴变成娱乐家,娱乐家变成聒噪小丑。”忙碌确实是一种病毒,甚至让我们忘记了一天天奔波的理由。惟有休闲、逗留,方能停歇,方能创生。

  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论闲与友》所言:“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古人亦云:“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对比刺激欲望,欲望催生追求,追求滋生忙碌,忙碌迷失自我,一连串的多米诺骨牌再现了休闲、闲适的必须。

  提升休闲的文化品位就是幸福,幸福就是充实,就是闲适。所谓充实就是没有空虚感、匾乏感,没有内在的紧张、焦虑;所谓闲适,就是内心平安、自由自在,没有为生计奔波的劳累之苦,没有杂物压身的乏心之累。享受几缕闲暇,能安然坐于湖畔山边,看夕阳落下,看朝阳升起,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教师需记住若你永远不能休息,你就将永远休息。享受闲暇,就是享受幸福人生;提升休闲的文化品位,就是提升你人生的文化底蕴。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书笔记:肖川教授谈休闲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98804.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