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2020最新毛概精选复习资料

时间:2020-08-05 09:24:04 网站:公文素材库

  2020最新毛概精选复习资料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

  党的一大到四大,形成了初步成果;

  1935,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这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8,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共七大(1945),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①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②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深入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把握中国社会的性质,状况,特点和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传承优秀的历史传统,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完整的,统一的,深入的”结合)

  ③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四项的坚持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A.毛泽东思想所含的立场、观点、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基本遵循;(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B.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理论准备;(毛泽东思想既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正确思想,也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两大理论的共同理论基础,都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坚持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等。)

  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

  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6、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开始形成)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中共七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初级探索时期(理论成果成为其重要组成)

  7、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围绕中国革命和建设)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熟的主要标志)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指导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

  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④政策和策略理论

  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⑥党的建设理论(为中共的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8、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9、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③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基础: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

  ③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A.邓小平理论: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1982,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1987,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构成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1992,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997,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的概念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B.“三个代表”(江泽民): 2002,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C.科学发展观(胡锦涛):2012,十八大,将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

  ③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坚定不移的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总布局

  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

  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根本保证。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1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930年5月,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孕育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的关系;

  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解放思想。

  1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5、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①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②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③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国情: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由国情决定):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性质:鸦片战争1940—辛亥革命1911---五四运动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根本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2、1939,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1948,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完整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革命对象:帝国主义(首要对象),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革命动力:无产阶级(最基本,领导力量),农民阶级(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领导:无产阶级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时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3、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主要内容),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38年11月,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内容:①土地革命:基本内容

  ②武装斗争:主要形式,强有力保证

  ③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战略阵地,革命依托

  5、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比作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

  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建设人民军队:①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②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人民军队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坚持这一宗旨,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前提,也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③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加强人民军队建设,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南,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

  党的建设:加强党的①思想建设,②组织建设,③作风建设(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相结合的三大优良作风),④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6、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

  7、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①中共成立(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三大提出建立国共合作,四大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思想,八七会议“枪杆子理出政权”)

  ②遵义会议——抗日战争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③抗战胜利-------解放战争胜利,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思想

  ④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8、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9、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①.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斗争信心

  ③.其科学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单选)

  2.十一届三中全会,得出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结论(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实际”。

  3.未来社会经历:①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②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③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4.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含义: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②我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十三大提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7.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将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晰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长期性和阶段性统一

  长期性由历史条件和物质基础决定

  阶段性:经济实力增强的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竞争激烈

  9.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言,“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

  “需要”是随着经济和谁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

  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水平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

  10.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与1956年党的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是基本一致的。(单选)

  11.1957年下半年,形成了把阶级斗争绝对化,扩大化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12.在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

  13.党的十三大中,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四个目标)

  1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最主要的内容)

  15.邓小平反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16.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17.四项基本原则:

  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②坚持无产阶级专政;③坚持党的领导;④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意义: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多选)

  18.邓小平一再强调,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

  19.共产党员特表示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2、1980年5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来“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3、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①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②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我发展目标;

  5、重要意义:

  ①把我们对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坚持科学发展

  7、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②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8、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10、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科学发展:①坚持以人为本、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③统筹兼顾

  11、1979年12月,邓小平第一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1981年4月又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

  12、三步走(重要):

  (1)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

  (2)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3)到21世纪中叶,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达到现代化。

  13、新三步走:

  21世纪第一个十年比2000年翻一番,是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

  再过10年,到党建设100周年,是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14、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中国梦,最核心的内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线处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16、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精神就是一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是我们党在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深刻反思,对中国发展落后进行深刻反思,对国际形势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做出的关键抉择,有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2.3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单选)

  3.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这是不完全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4.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为什么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①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改革不是零敲碎打,也不是碎片化修补,而是各领域联动和集成的全面系统的改革。

  ②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改革又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

  ③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7.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根本性、方向性错误。

  8.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

  9.重要经验: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根本原因: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立场,不走封闭僵化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

  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0.需要明确的是,中国改革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期,进度有所不同,不能因此说中国改革是片面的,局部的。涉及根本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无论多长时间也不能改,不能把这说成是不改革。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

  11.要把握和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大关系,包括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等。(多选)

  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12.在对外开放中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战略。(命运共同体)

  13.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14.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注重传统安全,又要注重非传统安全。

  15.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16.到20世纪90年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进入21世纪以后,加入世贸,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17.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立足国情积极稳妥;改革与开放良性互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平等互利共赢

  18.开放型经济体系: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

  第八章(重点章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的总布局。

  2.改革开放开始后的一个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点:①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②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③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3.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原因: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4.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公有制经济是我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

  任何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有害的。(判断题)

  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犹豫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6.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有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国有经济布局还不够优化,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和国有资本合理流动的机制还不健全,企业治理结构还不够完善,这些问题制约了国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7.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和“私”、“社”与“资”的区分。(判断题)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8.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等。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许多问题:一方面是市场准入原则、融资渠道狭窄,实际税费负担较重,企业合法权益不时受到侵犯等经营环境和条件问题;另一方面是经营模式粗放,核心竞争力不强,企业治理方式弊端突出,履行社会责任不够等企业自身方面的问题。(多选题)

  9.实行按劳分配(存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生产要素归纳起来分为两大类:①各种物质生产条件;②人的劳动(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资本)。

  10.经济发展新常态有几个特点:①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1.市场:看不见的手;政府:看得见的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①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单选)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3.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A.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②加强和改进法律实施工作;③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④加强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⑤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把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②把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相结合,③把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相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E.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4.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15.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

  依法治国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文明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2012年12月4日,纪念我国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习近平提出“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

  16.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多选)

  17.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法制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十一届三中全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8.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③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多选)

  19.法治政府: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

  20.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

  2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事关文化改革全局的根本问题。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核心价值观: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了解)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

  24.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就是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坚定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25.发展文化事业,要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6.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城市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7.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社会治理方式。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28.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29.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30.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就是生产力。(多选)

  31.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20最新毛概精选复习资料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800433.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