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清泉汇大海 — 纪录片《颜子》观后感
在我的印象里,中国关于孔子及儒学的专题影视作品还是稀少的。
2020年7月,夏骏导演主持的新作《颜子》,从孔子的第一弟子颜子这个独特视角,在历史的文化原生态与人类文化共同体的宏观视野之中,探视孔子、颜子所创建的儒学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
颜回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如同碎片散见于《论语》、《孔子家语》、《列子》、《孟子》、《庄子》、《荀子》、《史记》、《淮南子》甚至于《搜神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典籍,将其以纪实的方式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和提炼,难度颇大。纪录片《颜子》展现出扎实的学术基础,既忠实于历史与文化的原生态,又能引发对于儒学的深邃思考,同时给广大观众带来一道中国文化的精美大餐。
孔颜创建的儒学,不是一个旁枝学说,它是泛东亚文化圈的发源点和中心,是人类优秀文化的主干之一。在这样宏大的语境之中,《颜子》秉持人类情怀,不仅体现了儒学的核心价值,增强了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弘扬,而且借鉴西方文化艺术中的优良传统,回眸“轴心时代”(包含古希腊、中东、印度、中华的春秋战国),这是站在人类文化共同体的高度,来阐述孔子的儒家学说的社会价值。
本片处处蕴藏着对理性的敏感。如旁白:“颜回出生的当年,发生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三十而立的孔子在阙里兴办私学了。“中国教育史”这个措辞,又在提醒观众,此片有着人类文化共同体的语境。不必讳言,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对于人文、技术做出历史性的整合,并使之系统化、科学化的传统。“中国教育史”这个概念,是20世纪中国引进西方人文科学之后才产生的。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是道德的本原,是对人的尊重,这是儒学的核心价值。“仁”的仪式化、秩序化、制度化,就是“礼”。纪录片《颜子》多次特别展现了在孔子带领下,颜回等弟子们左掌抱右拳,恭敬作揖,这种上古原生态行礼的特写细节。注重、放大细节的原生态的真实感、庄重感、优美感。这也是该纪录片的一大特色。
《颜子》或以演员表演,展开故事,或空镜头景物加字幕,或学者诠释,或旁白解说等方式,以多形态的表现手法巧妙弥补了实物、遗迹严重不足的客观困难。情景再现、动画、专家访谈等融为一体,将孔门师生之间的情感波澜、学理传授、道德继承,以戏剧性的故事桥段引人入胜地表现出来了。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电视在中国出现了。随后,作为电影电视的初始形态——纪录片,也就在中国蓬勃出现了。1937年,英国约翰•格里尔逊学派形成的“画面+解说词”,并且反对人为表演的电影纪录片模式;这种模式几乎代表了中国当代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近些年来,受社会审美思潮的变化的影响,也因为创造者的艺术探索的观念、风格的不同,中国电视纪录片情景化、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得到包容,融和演员表演的电视纪录片,渐渐多了起来。纪录片《颜子》在摄制结构上,借鉴西方优秀艺术传统,借鉴当代中国影视界的经验,蕴含中国元素,自有一番庄重、潇洒的风韵。
《颜子》讲究意境的画面甚多。例如:孔子团队列国周游时,航拍的竹海里,人如小蚁同行。俯拍的滚滚竹浪,喻示着艰难中的尴尬,似乎叮嘱着:烦躁和忧伤,不是达到目标的捷径。又如孔子在颜回逝世时,非常悲伤。这时,一个蜘蛛网横在画面,遮住孔子的有些驼背,渐渐走远的的背影。这个依照史料而虚构的情景细节,常能调动观众的情绪和想象。
电视纪录片《颜子》吸取了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的精华,整合成了大气回荡、生动感人、情节化的,画面配有众学者诠释穿插的“颜回传”。众学者的论述贯穿全片,而关于孔子颜子创建的儒学在人类文化共同体中的价值,则是这种论述的重头戏。孔子曰:“君子义为上。”在《颜子》这部纪录片里,许多学者的论述和立意都很高远,比如:“人生最高层面,一定是道德。”可以说,这部纪录片如同映照着孔颜思想光辉的一泓清泉,正在汇入中国优秀文化以及人类文化共同体的汪洋大海。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一泓清泉汇大海 — 纪录片《颜子》观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801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