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中小学要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的任务。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及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奠定基础,主要是通过教学工作来实现的。教学工作常规是通过多年教学工作的实践总结出来的,能反映中、小学教育基本规律的规范,是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在推进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一手抓教学常规的落实,一手抓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才能达到既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又完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要任务的目的。为此,特提出以下教学常规要求:
一、认真制订教学工作计划
制订教学工作计划是加强教学工作计划性的重要措施,制订教学计划的依据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标准、配套教材、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及学生的终身发展的需要。
(一)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应包括:
1、学期教材内容体系分析。
(1)学期教材在本学科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学科课程与相关综合性实践活动内容之间的关系。
(2)学期教材的基本结构及系统(含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3)学期教材的重难点知识。
(4)本期教学资源可开发利用的部分。
2、所教班级学生基本状况分析。
3、学期教学任务。
(1)学期应学习的基本知识;
(2)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培养的能力;
(3)应进行的思想教育和养成的习惯;
(4)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教学进度。
按教学内容顺序,用列表形式填写出章、节或单元的新课、复习、测验、实验、参观等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还要在总课时数中适当留出一定的机动时间,作为校本教材教学时间。
5、综合实践活动。
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的安排和条件,结合本学科特点,确定自己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安排。
教师教学工作计划应在学校工作计划的基础上制订、开学初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交教导处备查。
二、认真设计教学活动方案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和计划,也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备课的基本根据是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
(一)对每一节课(单元)教学的备课要求是: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
(1)精读各章节(单元)的教材,理解教材包含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内在联系,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2)阅读有关的参考书,更好地掌握教材,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3)要树立新的课程观,钻研教材要清楚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其它学科和有关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联系,更全面、准确地把握本学科、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尺度。注重教材的综合性和人文性。
2、认真研究学生,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1)分析学生思想状况,了解他们学习这部分教材有无兴趣,以及知识、能力和程度、过程方式、情感态度与新教材之间的距离;
(2)分析和预测各种程度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教材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有利条件。
3、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1)确定教学目的: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教学目的是一系列过程性教学目标的层次要求,逐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课程标准结果性的目标,细化为一系列过程性的目标,体验性目标,以及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设计教学环节,要注意安排学生实践操作环节。
(3)选择各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达到教法的优化组合。
(4)设计作业或实验,并在课前亲自演习、操作。
(5)在发掘和发挥传统的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作。
4、认真写教案。
编写教案的过程是教师按照备课的要求和步骤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教案要能反映出教师备课劳动的成果,真正起到指导教学的作用。
5、坚持超前备课的集体备课。
(1)备课的进度一般都要超过上课的进度一至二周,作到提前构思,在临上课前,根据前面新课进展的情况,对已备好的课还要有一个调整和完善的过程。
(2)在个人独立备课的基础上,教研组每单元要集体备课,交流对课程标准、教材的认识,课堂结构的构思要多考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等问题。
三、认真上课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
(一)对上课的要求是:
1、教学目的明确。
(1)上课时做到目的明确,内容适度,重点突出。
(2)目的具有针对性。
2、教学内容正确。
(1)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信息,应该是科学的,准确无误的。
(2)对概念、定义的表达,对原理、定律的论证,及上课引用的事例都是确切无误的。
(3)教学中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现实,强调学生经验、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
(4)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把科学性与思想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恰当、有效。
(1)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材内容及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2)改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4、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1)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2)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
5、严格课堂教学常规。
(1)教师在预备铃响时应站在教室门口,注视学生做好上课准备,上课铃响时走上讲台,举行上课礼仪,进行有效的组织教学后,即开始授课。
(2)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离开教室,不提前下课,不拖堂,不擅自调课。
(3)教师上课有教案,课堂教学符合规范,能用普通话教学,板书有条理、字迹工整、大小适当、用规范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4)重视教学卫生,注意纠正学生坐、写、操作的姿势,讲课和师生的对话音量要适当,做到语言清晰、亲切、自然,随堂教师要负责督促学生认真做好眼保健操。
6、教学艺术的充分发挥。
(1)教学语言条理清楚、深入浅出、准确简洁、形象生动。
(2)板书工整、清晰。操作准确、熟练。
(3)衣着大方,教态亲切自然,充分注意与学生情感交流。
四、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
对学生作业布置、批改的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了解教学情况、形成和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及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作业的要求:
1、精心设计。
(1)布置作业要目的明确,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作业题目应认真选、编,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作业量适当,难易适度
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布置不同程度和不同数量的作业,课前作业应尽可能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主要学科的课外作业总量应严格控制,小学一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二、三年级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60分钟。
(3)逐步研究实践性作业,创造性自主作业,信息网络作业的设计。
2、及时批改。
(1)要及时收作业,及时批改和发还作业,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
(2)作业的批改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可采用全批全改,集体订正,学生自改互评。教师面批面改等多种形式,对作业中反映出的倾向性问题应作记载,并作出分析。
3、认真讲评、严格管理。
(1)倡导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互评、自我评价,努力发挥作业的练习价值。
(2)对不认真完成作业或不按规定交作业的学生,应及时了解情况,进行帮助教育。
五、认真辅导
(一)对辅导的要求:
1、辅导对象。对暂有困难的学生解答疑难,补习指导,对优生做提高辅导,培养敢于攀登的进取精神。对学困生要特别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2、不能用辅导代替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一定要保质保量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辅导不完全等同于补课,辅导对发展学生的个性有新的意义。
六、认真考试和评价
考试与评价是教学反馈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对学生质量作出评定的基本途径。包括单元检测、形成性测验和期末考试。
(一)对考试与评价的要求
1、目的明确
(1)考试内容应根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的现象。
(2)考试内容要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的难易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
(3)题目的编排要从易到难,题目应多种多样,要注意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2、评卷要科学、客观公正。
(1)既要有统一标准,前后一致,又要做到灵活掌握,注重个别学生独特的解题思路,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创新精神。
(2)对试卷中反映出的问题应有记载。对考试结果应加强分析指导,重在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而不应该成为给学生加压的手段。
3、要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逐步建立以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1)考试评价应及时,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对成绩的肯定和对错原因的分析,帮助学生总结、理解知识。
(2)评价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提倡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激励为主的方式对考试结果进行反馈,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3)不能用对答案的方式代替考试评价,
4、注意改进考试方法。
考试方法应灵活多样,可分类、分项进行,给予学生充分选择的权利和空间。根据学科、年级特点,可将平时考查同阶段考试结合起来,采用口试、笔试、体验、操作等多种综合检测方法,更全面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实际情况,达到以考促学,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七、认真做好教学工作总结
学期和学年结束,应对完成教学工作的情况进行总结。
(一)总结内容包括:
1、本人承担的工作任务及完成情况,可对照工作计划进行总结。
2、学期教学质量分析。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的形成、心理品质的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3、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有关学期教学工作的心得。最好能围绕一个问题写,把认识讲透。
八、认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教研组是学校开展经常性教研活动,老带新、熟带生,互教互学,进行教师岗位培训最有效的形式,是落实教学常规管理的组织保证。
(一)教研组活动的基本要求
1、活动内容。
(1)学习有关教育工作的法规性文件和教育理论。
(2)开展以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标准,新教材,研究教法、学法为内容,特别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重点的教研活动。如开校时研究制订年级或学科的教研活动计划、讨论交流个人教学工作计划、单元集体备课、重点教材研究观摩课,教师角色教学行为,要加强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考试改革,学生评价等。
(3)制订学科课改专题,并研究实施。
(4)学习先进课改经验,培养青年教师等。
2、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
教研组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学、说、看、评”。学,就是要学习新课标、新教材和课改的科研成果。说,就是将个人学习的心得体会说出来,达到交流作用。学是基础,只有学得好,说才有质量。看,就是将学的心得,通过说的活动,受到启发变为提高上课水平的行动,让大家看课,这是将理论变为行动。评,就是对上课的实践活动作进一步理性认识。“说、看、评”活动符合人们“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规律,所以要坚持下去,不断赋予它新的内容,动员更多的教师参加。
(二)学校对教研组的管理
1、学校校长,教导主任要亲自深入抓教研组建设。要提高认识,充分发挥教研组在实施教学全过程管理的组织保证作用。因此,学校要做到:
(1)领导落实,校长、教导主任要亲自抓教研组建设。
(2)组织落实,选拔敬业精神强的骨干教师担任组长,合理组建教研组。根据学校教师人员结构建立年级备课和学科教研组。个别学科只有一名教师可以与临近学校组成协作教研组。
(3)教学研究计划、校验内容、研究实践、研究地点、参加人员落实、发言人落实。
(4)校内每次教研活动要有记录,要有领导参加。
2、学校每学期要对各教研组进行评估,每学年末,在学期评估的基础上开展评选优秀教研组活动,并择优向上推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20年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812726.html
- 上一篇:2020年教师岗前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