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教学情景的创设
目 录
题目 ……………………………………………………… 1
摘要 ……………………………………………………… 1关键词 …………………………………………………… 1
正文……………………………………………………………… 1
一、在导课中巧设情境………………………………………… 1
二、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情境…………………………………… 2
三、运用真实物品演示情境…………………………………… 3
四、借助美术作品展示情境…………………………………… 3
五、扮演课文角色体会情境…………………………………… 4
六、结合文本环境创设情境…………………………………… 4
七、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5
八、板书设计再绘情境………………………………………… 6
九、结束语……………………………………………………… 6
参考文献…………………………………………………………6
摘 要:如何进行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焦点问题。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着意于合理创设各种新颖、可行、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游戏、玩乐、操作之中思考、探索、合作。帮助他们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情感体验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描绘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状态或景象表现出来,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创新思维。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所谓创造,它本质上是一种情绪、情感过程。而这种情绪、情感与之所处的环境有关,受环境气氛的诱发,启迪。换言之在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应依据教材创设的形象,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为主体,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这是一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在导课中巧创情境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任何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都会十分重视导语的设计。“导课”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如果创设情境法运用恰当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刚开始上课时,有些学生还沉浸在下课十分钟的喧闹中,心情激荡,具有这样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到课堂上来,就好像奔腾的激流一下子遇到了挡路的巨石,会激起反激的浪花。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巧妙的艺术疏导,让心情激荡的学生平静下来,尽快地把他们的思绪引入到课堂上来。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课文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法,一开课就像吸石一样将学生牢牢吸引住,起到“先声夺人,一石二鸟”的功效。因此,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才会被吸引过来。
1、情境导入。如教《秋天的雨》这篇优美的文章时,设计如下情境:先配图欣赏课文,再配乐诵读课文,最后展开联想进行创作。这样的训练融阅读、写作、思维于一体,既是一种“课文作文”,又是一种“创境作文”,它为学生的言语能力发展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的聚宝盆。2、问题导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好奇心特别大,如果能在课堂上故意激发疑问,挑起矛盾,常常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对有关内容的思索,形成浓烈的教学气氛。提问又是一门艺术。提问如果过宽,不能触及疑点,那么,即使课堂气氛热烈,也无补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如果过深,超出学生的智力水平,那么他们会因此而丧失“跳一跳”去“摘桃”的信心。巧妙的提问须在创设情境上下工夫,因此,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供诱因,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如《从现在开始》一课,我摒弃了教学中读读讲讲的一贯方法,而是创设了一个具体的说话情境——如果你被推选成森林之王,你会宣布什么样的号令?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如在教学《我是什么》这篇课文前,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我究竟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听课。当然,教学中只有把握知识的延伸点,合理设计问题,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激起学生思维火花,使学生勤于自主学习。 3、故事导入。故事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的,孩子们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趣事常常会使孩子们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自己去寻找和课文有关的故事来读。其效果显而易见。
二、联系实际生活展现情境
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其生活体验,增进其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学习抓住说明对象的自身特点,还是讲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往往都会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果课文所反映的时代生活有的离学生的实际有距离,在学习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使他们贴近课文、感知课文。正如语文教育家韦志成所述“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
如在《雷雨》这篇课文的讲授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口述其在雷雨天的所见所感,再导入课文学习,让课文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贴近之处,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课文景色描写的语言精妙所在,使学生逐步体验怎样把所见所闻说具体说生动。应该说,生活是语文之源;生活是最渊博,最优秀的语文教师。从日常生活去感悟语言,分析语言,“丰富语言积累”,提高理解水平,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运用真实物品演示情境
此法重点在演示过程,让学生认识课文中所提及的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其明白事理,并增进其实感体验,有利于语言表达。
如在讲《玲玲的画》这篇课文过程中,可出示一幅教师自己画的画,再“不小心”把墨水滴上去了,神情懊恼的请学生帮忙出出主意,该怎么办?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积极的帮老师出主意。这时再来学习课文,学生们有了相同的感受,理解起来就很容易,印象也会很深刻,从而使他们明白一个道理:遇到问题,不要灰心丧气,要积极开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四、借助美术作品展示情境
美术与语文之间应该有共同点,它们都是美的,它们借助不同的渠道抒发各自的情感。利用其可联系之处,可以使课文内容具体形象、立体可感,易于接受和理解。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悦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充分展示。学生可以在充分感受形象中有愉悦的情感体验,进入乐学的氛围。这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述:“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图画给人以鲜明、直观的形象,学生往往具有形象思维能力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直观教学则是最好的传授知识的途径。所以,我利用图画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
如在讲授《丑小鸭》一课时,出示图画丑小鸭可以使学生在图画中感受丑小鸭的变化,能更有效的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
特别是在说明文的教学中,美术作品如图画、雕塑、模型等有利于创设情境,更好地把握说明空间、说明顺序等,优化教学效果。
五、扮演课文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的改变,他们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扮演是一种理解与表达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扮演得越认真投入,就越有理解感悟和愉快体验,也就越能增强学习兴趣和明确学习意义。更能使学生受到感染,激发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轻而易举地就理解了课文,并能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如分角色朗读《皇帝的新装》。皇帝、老大臣,骗子、天真的小孩,虽未见其人,但已闻其声,栩栩如生地活跃在课堂上,好像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大家身边,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将课文改编为课本剧直接进行表演,这样做,学生对于课文的体会、理解就相当深刻了。
六、结合文本环境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地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会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二年级的《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带有少数民族风俗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傣族人民在自己重大的节日泼水节那天和敬爱的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文章中的风俗和人物的感知程度也各不相同。知识丰富的同学通过电视等媒体知道少数民族的节日,也知道敬爱的周总理是谁,可还有一些同学就不知道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幸福的场面,在课堂上,我让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少数民族有哪些重大的节日,由少数民族不同节日的风俗说起,接下来和同学们讲讲敬爱的周总的小故事,让他们对这位中国伟大的总理有一些粗略的认识。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难忘的泼水节,和傣族人民一起体味和国家领导人在一起过节的激动心情。
七、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现代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及语感训练的综合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实践性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单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语感训练这一颇为艰巨的任务尚有一定的局限。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整体优化语文学科的电化教学过程,以多媒体组合教学来达到语感训练的目标,则是一种高效的手段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可把课上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语言感受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在《画家乡》一课的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引领学生观看“风景片”切入教学,再边听录音看课文,再让学生联想自己的家乡美景,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引发学生思考自己喜欢家乡的原因……将教学情境的原则具体化为教学步骤之中,以期取得较好的效果。又如教学《画杨桃》时,可利用多媒体先动态直观呈现杨桃不同角度去看的不同形状。直观呈现为什么作者说杨桃的形状像五角星。运用电脑多媒体导入新课,以图片开路,解决教学中学生没有相同体验融不进课文中的问题,就可为一堂课定下良好的感情基调。老师“导”的有声有色,学生“入”的兴趣焕然。
八、板书设计再绘情境
漂亮的板书设计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结构、框架,也能在视觉上造成冲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日后对于信息的提取。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结构的时候,如果能够参考理科建模的形式,将文字内容转化为图表、坐标的形式,必然也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跌宕起伏的情节是文章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鉴赏文章的关键。在讲《给予树》时,不妨将妈妈的情绪变化:担心——生气——激动,这些情节以曲线图的形式通过板书呈现给学生,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结构。
九、结束语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应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开展多种形式。这样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而且还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更明显的教学效果。情境的创设主要就在于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积极地去探索语文的奥秘。课堂上教学情境的创设既要从课堂教学目标出发又要结合教材重难点,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一起探讨问题,教师高昂的激情、抑扬顿挫的声调、风趣幽默的语言,熏陶启发学生,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样的课堂情境才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学好语文课。同时促进他们的语文素养、心理机能和谐全面的发展,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章建红.《语文课情境的创设与运用》.教研天地.2006第10期
2、裴娣娜.《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学科教育.2000第1期
3、徐晓芸.《走自主创新学习之路》.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5、阎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论小学语文教学情景的创设》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75665.html
-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英语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