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观潮教案(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7 09:38:39 网站:公文素材库

第一篇:观潮教案

观潮

周密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 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

1、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

2、感悟领略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都知道“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诗句,李白也说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

十分热闹。

二、初读感知

1、描述观潮时四副各具特色的画面

a) 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b) 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c) 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d) 写观潮人数之多

2、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三、研读欣赏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 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

“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

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 “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

观潮人特别多。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 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前三幅画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幅画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更能表现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四、升华情感

题目是“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板书设计]观潮

周密

涨潮(状)

水战(威)

弄潮(技)

观潮(盛)

正侧结合

市级优质课教案

观 潮

单位:卫辉市第十中学 姓名:侯成华

第二篇:观潮教案

《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顺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课件展示“钱江涌潮”及观潮盛况)。同学们,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涌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让我们去感受钱江涌潮吧!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请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周密( 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家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此篇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2.介绍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三、初读,整体感知,通文意

1.请同学听配乐朗读。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仍解决不了的可等会儿再提出。

4.全班范围内提出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5.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文中的四段,依次描绘了什么画面?给它们起个名字。

明确:作者描绘的四幅画面分别是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

四、研读,合作探究,知内涵

1.课件展示研读目标。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第三篇:观潮教案

观潮教案

韩村中学刘丽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a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2.理清文脉。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

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第四篇: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案

1、《观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7个会认的字,13个会写的字,14个要掌握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出示钱塘江大潮的录像)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指名学生回答。

二、整体入手,自主读文。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轻声读课文。

(2)把不懂的生字读音弄清楚,读准确。

(3)想一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

2.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3.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4.读准多音字:

闷(ma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4.检查生字:课件出示新词,指读—齐读。

5.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

6.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读通课文。

1、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2、练读难段,自由读,指名读。

3.理清文脉。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四、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附:板书

1..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品词析句,精读深悟。

1.学习潮来前 :潮来前江上是什么样的景象,人们的心情怎样?请默读第二自然段。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用_____画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的句子。

(2)用~~~画出人们的心情的句子。

(3)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

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

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

②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

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③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件出示文字资料):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5)播放录像。(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五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三.诵读积累,拓展运用。

1.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

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放录像)

板书设计:

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观潮潮来时: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远—近)

潮来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第五篇:小学四年级语文观潮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观潮》教案

中国教学案例网 201*-02-25 09:49 作者: 点击: 1122

页面功能 【字体:大 小】【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释题,讲读第一段。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三课《观潮》。(板书:13观潮)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观"是什么意思?(看)潮呢?(讲述:潮是海水或沿海地区海洋中的水由于太阳或月亮的吸引定时涨落的一种自然现象)

2.题目中的潮指的是哪里的潮?请翻开课文74页齐读第一自然段。(板书:天下奇

观)(明确:潮指钱塘江大潮)

3.天下奇观的"观"是什么意思?(理解: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不同。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天下奇观即天下罕见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在这里指钱塘江大潮)

4.小结。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正因为这样,所以人们都来——(观潮)

二、练习给课文分段。

1.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请同学们启由朗读2~5自然段。(自读)

2.刚才同学们读的这个部分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写的,请同学们找一找哪里是写潮来前,哪里是写潮来时,哪里是写潮来后?(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明确:第二自然段写潮来前,第三、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第五自然段写潮来后)

3.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明确:可以分成四段: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自然段为第二段,写潮来前的景象;第三、四自然段为第三段,写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第五自然段为第四段,写潮来后的景象。也可以分成两段,即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第二至五自然段为第二段,写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今天我们按四段的分法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读讲第二段。

1.我们先看潮来前的景象。我请厂位同学朗读这一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有来,人们看到了什么?

2.指名朗读。

3.作者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

4.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来源说明好范 文网:www.bsmz.net)度的观潮日,这一天人们都到这儿来观潮,江潮还没有来,人们看到了什么?(宽阔的钱塘扛……等着,盼着)

5.潮来前的江面有一个什么特点?课文中有个词告诉了我们.(板书:平静)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江面平静?(宽阔的钱塘江……薄雾)"横卧"是什么意思?(横着趴下)

6.平静的江面、雨后的阳光、蒙蒙的薄雾,还有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以及远处的小山,构成了一幅多么平静美丽的山水画啊!要想把这幅美丽的图画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在读的时候,声音应该--(轻点儿)速度应该--(慢点儿)请同学们一齐来读这几句。(齐读。指导纠正)

7.这时,江湖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明确:"人山人海"说明人多,正由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所以有这么多人来。"昂首东望"说明潮从东边来,人们心情急切。"等着、盼着"也说明人们心情急切)(板书:昂首东望)

8.小结:这一段写潮来前的景象,人们等着,盼着江潮的到来。

四、讲读第三段。

1.江潮在什么时候来的?第三段主要写潮来时的情景,有两个自然段,第三自然段写潮在什么地方的情景?第四自然段写潮在什么地方的情景?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这一段,思考。

2.教师读。

3.江潮在什么时候来的?(午后一点左右。明确:人们知道大潮到来时间,但还是一大早就来到海塘大堤上,更说明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4.第三自然段写潮在什么地方的情景?第四自然段写潮在什么地方的情景?(第三自

然段:远处;第四自然段:近处):(板书:远近)

5.第三自然段是写大潮在远处的情景,可以分成两层。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思考。(1至3句为第一层,第4句为第二层。按大潮到来的时间顺序或地点变化来分的。)

6.大潮在远处时人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看到……)。①听到了隆隆的响声,像什么?说明了什么?(板书;闷雷滚动)(说明了潮的声音很大,离我们很远。)②这时江面有什么变化吗?(板书:风平浪静)③当人们听到这声音时,会说些什么?(讨论)(有的人说潮来了,有的人间潮在哪儿,有的人说这声音就是……)小结讨论结果,人群非常喧闹,像锅里的开水一样,这就叫--(人声鼎沸)(板书;人声鼎沸)

7.过了一会儿又怎样?(过了一会儿……沸腾起来)

①听到了什么?(响声越来越大)

②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一条白线,)(板书:一条白线)③白线指什么?在什么地方?(白线指潮水,在水天相接的地方。理解"水天相接"。说明潮离我们越来越近。)

8.潮在远处时,只听见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江面上还是风平浪静。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这说明江潮已经向我们这边移过来了。这时人群又怎样了?(人群沸腾起来)(板书:人群沸腾)(理解"沸腾")为什么说人群沸腾起来?(讨论;因为这时站在前面的往后退,想站得高点儿,看得远点;站在后面的往前挤,想站得近点儿,看清楚点儿;没看到的希望看到;看到的巴不得看得清楚点;都在喊:潮来了。所以人群就像水开了一样,沸腾起来。)

9.分组朗读第三自然段。

10.第三自然段主要讲了大潮在远处的情景,作者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把江潮发出的声音、形状和人们的情绪变化(板书:声形.情)写得清清楚楚。下面我们就按学习这一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默读思考;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时,人们听到了

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默读,思考。

11.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人们看到了什么?(出示挂图)(看到了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手势讲解。理解"横贯")

12.还看到了什么?(再近些,只见……,形成……)(板书:白色城墙)①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写出了什么?(写出了浪潮潮头的高,两丈多高有两层楼那么高)②为什么先看到的是一条白线,现在是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水天相接→再近些)

1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是什么景象?从课文中找个词出来形容。(浩浩荡荡)①"浩浩荡荡"是什么意思?(气势大)从哪儿可以看出气势大?(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板书:白色战马)②这里实际上是指什么浩浩荡荡?(潮水)③所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那声音--(板书:山崩地裂)(理解"山崩地裂")④山崩地裂所发出的声音大不大?大得怎样?(大,好像大地……)⑤那"声音"指的是什么声音?(江潮发出的声音。)⑥原来江潮发出的声音如同--(……)好像--(……)

14.同学们,当我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一定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齐读这一自然段,要读出大潮越来越近的那种气势。(齐读)

15.这时人们的情绪怎样呢?有没有?为什么?(讨论:课文中没写。一方面人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另一方面即使有人说话,声音也被潮声压住了。他们会说;钱塘江大潮真是太壮观了,太罕见了,声音真大啊,真是天下奇观……)作者在这里不写人们情绪的变化也正是这些原因。

16.小结:这一自然段写江潮在近处时变化的情景。

17.小结全段:(生看黑板板书)第三段写潮来时的情景,先写潮在远处的情景,再写潮在近处的情景,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写的。(板书:↓)

18.学生根据板书,练习背诵。(教师引读第三段)

五、讲读第四段。

1.潮来时是这样的,那么潮来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看谁最先找出潮来后总的特点。(恢复了平静)(板书:平静)

2.这里江面恢复了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相同吗?(不同,这时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3.是很长时间涨了两丈来高吗?从哪儿可以看出?(不是;霎时。理解"霎时")

4.你见过一眨眼时间江水涨两丈来高的景象吗?(没有,这实在是太罕见了)

5.小结:这一段介绍了潮来后江面又恢复了平静。

六、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通过写作者在观察时所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样子,以及人们的情绪变化,把钱塘江大潮壮观的场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发自内心地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七、作业。练习背诵三、四自然段。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观潮教案(精选多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75861.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