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孤独六讲》有感
前一段时间应邀去参加了一个讲座,讲座上一个学姐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孤独六讲》。当时因为学业和感情,刚好处在一个情绪的低谷期,于是这本书的名字就狠狠击中了我。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象过这样一个画面:在渺无人烟的沙漠里独行了很久,嘴唇干裂,身心俱疲,这时前方突然出现一片绿洲。这样的心情大约就跟我初读此书的心情一样吧。
书中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当你被孤独感驱使着去寻找远离孤独的方法时,会处于一种非常可怕的状态;因为无法和自己相处的人,也难和别人相处。而无法和别人相处,则会让你感到巨大的虚无感,会让你告诉自己:“我是孤独的,我必须去打破这种孤独。”此时你忘记了,你想要快速打破孤独的动作,正是造成你的巨大的孤独感的原因。
生而为人,其实每个人一开始就是孤独的。从十月胎儿,到牙牙学语;从懵懂少年的暗恋,再到人到中年的沧桑。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着属于各自的孤独感。在我这20多年的人生当中,最孤独的时期莫过于高三那一年了。由于一场篮球赛,我膝盖韧带断裂,在医院躺了将近两个月,要知道那可是分秒必争的高三啊。无论是家人,老师,甚至是同学,他们都不能理解。“不过是一场球赛嘛,何必呢?”这是他们的想法。是啊,不过是一场我准备了整整两年的球赛,一场能够让自己队员走上更好的舞台,一场能够让自己的梦想彻底实现的球赛,我拼命一点,又有什么错呢?在他们看来,我的特立独行可能会使我准备了12年的高考被考砸。这大概就是书中所提到的群体的力量。所谓的群体是指大家要共同遵守一些规则,社群才能有其生存的条件。所以在群体中,根本无暇顾及,或者说没必要顾及少数的个体,不要说是一个了,就算是三分之一的数量,还是比不上另外的三分之二。
虽然大部分的人在追求梦想的时候半路上就停住了,可是仍然有一部分人,不论别人怎么议论,他们都依然坚持走在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上,他们无疑是孤独的,但他们仍然坚持着,所以他们才有可能去触碰到自己的梦想。特立独行的的困难在于只要有一点点的不坚持,就放弃了。生而为人,好好掌控自己的孤独感是我们一生必修的功课。
【党员读《孤独六讲》有感】
不知从何时起,一些公众号总是会拿孤独说事,甚至列出了所谓孤独级数表。从第一级的一个人逛超市到最后一级的一个人做手术。于是,有很多网民就在下方附和,现在的人们,越来越孤独,却又变得越来越害怕孤独,独处时没有勇气去面对它,为了逃避,便打开手机看点什么,听点什么,让自己忙起来——又或者,让旁人看到自己忙起来。
然而这普通的儿女情长不是这本书所要讲的,或许这就是这本书最大的吸引点吧。若让我来写孤独,我会如何行文呢?大概是也如众网民一般,浅层地记叙我眼里所映的日常种种,生活中亦或是网络上,再究其因果。然而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怎么写都让人反感。于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翻开《孤独六讲》这本书后,便会为之惊异,原来孤独会与暴力、与思维、与语言有这么深的关系,还有情欲、伦理、革命。蒋勋先生每讲以一个故事为基,将其中孤独娓娓道来。那一个个故事读来让人心寒,而蒋勋先生字里行间的一些关于孤独的见解又许人点滴温暖。
便如在谈及暴力孤独时,他写了自己创造的一篇小说:一位妇人在银行遭劫,被截断了九根手指,手指跟着钞票遗失,而她荒唐地认为‘只要手指跟着钱,就还能感受到钱’,从而被一名崇仰科学的大学生轻视,在上出租车后还被司机斥责弄脏了坐垫,最终又被法律所疏离。小说呢,是带有夸张成分,以此来讽刺暴力对人的冷漠,人性潜藏的暴力本质,而一种暴力美学在小说背后缓缓渗透出来,让人不寒而栗。其实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对这种暴力孤独和其后的革命孤独共鸣很少,老一辈的人恐怕会有更多感慨。因此,会带有淡淡的荒谬感来读这两章。
对于当代人来说,语言孤独怕是最易引起共鸣的。“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在听”这句导读一下便让我想起近来的薛之谦事件。此前,我是知道薛之谦有着一大帮粉丝,被其人品与努力上进打动,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偶像便是自己心中那个完美的榜样。在女模特李雨桐的一系列对薛的指控后,粉丝们愤怒了,用他们能想到一切恶毒的话语攻击李雨桐,无视李雨桐在微博上罗列的一条条法律证据。想必看着这些辱骂的李雨桐对言语孤独深有感触吧,“好像自己变成在荒野上一个喃喃自语的怪物”。
当然,对于孤独,蒋勋先生也给出了“解药”:在孤独中追求生命的圆满、丰富。虽然这听起来更像是一种以毒攻毒。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大仁大智,都追求自我的终极圆满。这也是孤独的难处:什么是孤独的反义词?这不像好和坏,进步和退步,孤独的反义词好像很多词都沾一点,却无法汇聚成一个词。而对于孤独,《孤独六讲》更像是一种皈依。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孤独六讲》有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78182.html
- 上一篇:地理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