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音乐之声观后感

时间:2019-05-17 10:39:24 网站:公文素材库

第一篇:《音乐之声》观后感

《音乐之声》观后感

系别:艺术系12环艺1班姓名:祝光和学号:1214201*15

《音乐之声》这部影片,让我深受感动。它是作曲家查理德.罗杰斯与作家奥斯长.哈默斯塔第二于1959年完成的,而后1965年改编成为同名影片。全篇文章中有音乐连贯而成,讲述了一个热爱音乐的修女追求自己幸福的过程,内容活泼生动,不少场景,都会让我捧腹大笑,但一些场景却又让我感动流泪。

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国语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在的一些双重评价,后来她呗院长拍到一位名叫特拉斯的海军舰队长家做一名家庭教师。特拉普有七位孩子,刚开始她们都不喜欢她,孩子们用尽办法捉弄这位新来老师,可是玛丽亚却没有生气,她带孩子们做游戏,并教会了她们很多很多歌曲,可是后来孩子们的父亲带来了一个女子,(转载请注明来源www.bsmz.nete land forever.”时看到期望祖国美好的希望破灭,不禁哽咽得无法继续唱下去,这让我们看到了上校高尚的爱国情怀。冯·特拉普一家为了自己的尊严,不惜抛下自己所有的财产和地位以及冒着生命危险逃出奥地利的行动让我非常的感动。在现实中也有许多爱国的例子,如:钱学森在美国度过了20年,在航空科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49年,他得知新中国成立了,非常兴奋,毅然决定抛开在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国参加建设。虽然美方百般阻挠,但这并没有让钱学森放弃。当他回到祖国,他兴奋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来,现在终于回来了!”这件事让我深深的佩服钱学森爷爷的爱国之情。“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人,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民族,为了祖国,为了国家的尊严。爱国是中华几千年以来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我们不能因为被压迫而放弃自己的祖国,放弃这流传了几千年的美德。正所谓“威武不能屈” ,我们绝不能因为威胁而投靠侵略自己祖国的人。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要忠于祖国、热爱祖国的道理,这个道理绝对能使我受益一生。

一个退役的上校,家里连续换了14个家庭教师,你要是第15个,你敢去吗?可是一个修女去了,不但去了,而且成功了——————第一:修女找到了爱情,成为上校的太太。可是,上校的前女友,一个有地位的、有金钱、美丽、高贵的女人,在用尽心思,却没有得到孩子们和上校的心之后,只好伤心而退。而修女,之前只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修女而已,一生的命运从这样的选择开始发生了转变。第二:那7个孩子和上校都爱她;第三:她可以永远不再做修女。你敢想吗?她成功不是用心机,而是用的真诚的爱心:当她第一次到来的时候,面对孩子们的种种恶作剧,她真诚的与她们沟通:“当一个人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要和完全不认识的人在一起生活的时候,会怎样呢?可能很多人都会感到害怕,紧张,可是,我没有感觉到,相反,对你们热情的招待,我真是太感动了。。。。”孩子感动的哭了,当她得知孩子们的妈妈去世后,爸爸就再不许家里有歌声和笑声后,知道孩子为什么要恶作剧后,她开始教孩子们唱歌,做游戏,她甚至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用窗帘给孩子们自己做衣服,因为她说:她们漂亮的紧身衣不方便运动,她也害怕孩子们怕把衣服弄坏爸爸生气,而

玩的不开心。她带孩子们一起到户外郊游,上树、划船。。。。同时,她随时随地的教孩子们知识,打雷下下雨的晚上,她教会孩子们战胜恐惧,和孩子一起快乐生活学习,正是由于,她出于一片真心,真正为了家里带来歌声和笑声,她甚至不同意上校用哨子喊孩子们,她说孩子有自己的名子,这样不尊重人。。。。。面对上校那张死板的脸,生硬的做法,她敢于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并在上校反对的时候,她也敢于讲清自己的想法,并说服上校。相比之下,他的前女友,看上的是他的钱、地位还有大房子,虽然也喜欢他,可是,她不喜欢孩子,想要把孩子们送到寄宿学校去,和孩子在一起也是应付,强忍着。。。。。和开朗、自然、大方、有爱心、爱唱、爱孩子的修女比起来,上校最后和前女友说:你走吧,我们不合适,不要互相欺骗了,这样对你不公平。。。。

当你听到你将是第15个被折磨的人的时候,你害怕吗?你还会面对吗?你有信心走到那样的一个新环境吗?她选择了,她成功了,人生就是这样,往往只看到失败,却看不到失败后面的成功,每一个人的成功,实际上是建立在他人失败的基础之上的。那么,面对你目前的失败,你会怎样呢?当你拥有的时候,你感到幸福吗?当你失去的时候,你感到痛苦吗?在得与失之间你更多的想到了的是什么呢?一个人是要算计着活着,还是要真诚的象修女这样的生活呢?你有过助人的经历和被助的幸福吗?

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的,助人是快乐之本,受助是幸福之源。孩子们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们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爱好和理想。他们不愿意过这种严加管束的生活,总设法捉弄历届的家庭教师,使他们呆不下去。对玛丽亚自然也不例外:一会儿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里;一会儿趁她不备将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玛丽亚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她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帘布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教他们唱歌,从“多,来,米”学起,直到排练歌曲。于是这个家庭平添了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音乐感动的不仅是孩子,上校,一个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有着严格要求,又有些沉醉于以往的男人,听到音乐后,激起了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情感,无法掩饰的忘我,轻轻的哼着。音乐不仅改变了孩子,也改变了上校,从此变得更有人情味。

自由与专制的斗争、爱与邪恶的较量,永远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壮烈的场景。一曲音乐之声,就是一声自由战胜专制,爱征服邪恶的颂歌。自由与爱,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灵,是人类最久远、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但专制与邪恶,总不愿意见到人类沐浴在自由与爱的光明中,不愿让人们自由地爱,恐惧人们热爱自由,总要千方百计将自由窒息,将爱毁灭!但自由与爱的伟大,正在于他们不惧任何压迫,不惧任何威胁,不惧任何邪恶。因为爱与自由源自心灵,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赐与人类的无穷的力量,因此,爱与自由终将战胜专制、战胜邪恶、同时也战胜自己达到新的辉煌。

有史以来,每一次专制对自由的压迫,每一次邪恶对爱的污辱,换来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爱的更美的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敢于面对专制与邪恶,必须敢于与专制与邪恶说不!自由地爱,热爱自由,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有趣的故事,悦耳的歌曲、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是《音乐之声》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也是一部长青的家庭电影,也是电影史上传颂最广的一部活泼、温馨的音乐电影 。相信看过它的人一定不会轻易的忘掉,我想自己已经被这部电影感动了。它的音乐,它的主题,它经过精雕细琢的台词,充满艺术的美感,音乐的内涵,更重要的是爱的主题,真正打动每个人内心的纯真的爱。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

女主角玛莉娅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乐之乡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乐大师理查德·罗杰斯之手),经过近半个世纪,仍传唱不衰,让人充分体验到艺术和自然之美。

在影片的开始,天真烂漫的玛莉娅老是不遵守院里的作息,偷偷跑到山头外嬉戏、歌唱,我们很轻易的感觉到“美”,有自然之美,有歌声之美,还有玛莉娅那种积极向上的美,而不是感到不安或尴尬。每个人都有自己快乐的位子,只有能够让自己内心自由的释放才是真的快乐,在这影片开始,已经埋下向观众表达知真的伏笔。

玛莉娅也会在迷茫时问自己"我的未来将会怎样?",更会唱着好听的歌告诉自己"我会让别人看之俨然,触之温暖,我会让别人改变对我的看法,我对自己有信心.";她用快乐的善良的心感染别人,改变别人,甚至七个个性怪异从小失去母亲的孩子和他们那个严肃的上校爸爸...这样的人你会不喜欢?这样的人你会不为之感动?以简单的心态,积极向上的面对生活又何尝不是艺术!

上校的性格,表现的很自然。作为一个监长国恨当然不能忘,独自带着七个孩子,以他的身份,对孩子的爱表达的不细腻也很正常。最后是音乐让他变成一个慈祥的父亲。看来音乐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也符合了音乐之声的主题。当然也向观众暗示正确的家庭教育也是一种艺术。

在舞会中两人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在最后的音乐会中歌声使上校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那饱含真情的歌声里,玛利亚发现了一个男人丰富、博大、敏锐的内心世界。这种内在的美通过歌声表达了出来。还有孩子的歌声,蓝蓝的天空,嫩嫩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你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美,这就是成功影片的根据!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优美的音乐可以说是音乐剧的灵魂,在音乐剧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有: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无限的著名《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都成为了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第二篇:《音乐之声》观后感

音乐是这部片子的灵魂,它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音乐声中拉开帷幕,又在音乐声中圆满收场。音乐的旋律始终伴随着影片剧情的发展,不论是玛利亚的奔放,还是孩子们的活泼,还是上校的深沉,都是发自一颗爱的心。 有趣的故事,悦耳的歌曲、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是《音乐之声》最吸引人的地方。。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真、善、美的故事。 这部电影呢也让我学得了很多,比如说应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开头的那个场景:听着从玛丽亚嘴里唱出的歌词,看着她大步向前走的姿态,不免欣慰,坐在屏幕前似乎也看到许许多多的困难被折服了。在日常生活中,我总是遇到一点小小的困难和挫折便往后退,不敢面对它们,更没有胆量去克服它们。但是当我看完电影,听完玛丽亚那首轻快、高昂的歌曲,我把心中的焦虑、不安一扫而光,自信地去面对一切。 《音乐之声》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美好,争取自由,消除杂念,达到了真善美!

第三篇:音乐之声观后感

音乐之声观后感

《音乐之声》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老实说,我并不喜欢音乐剧这种演的好好的突然唱起来的模式,因此在电影的开始,我并不怎么关注。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一首首耳熟能详的音乐渐渐地吸引了我的注意。

最为感慨的是玛丽亚从最初的受孩子们刁难、排挤到最后的获得孩子们的喜爱和信任。其实在玛丽亚之前有十二个家庭教师被孩子们排挤而呆不下去,那么为什么玛丽亚却能够成功?

在分析这个原因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下上校的家庭模式。

上校是奥地利的英雄,但心爱的妻子却去世的很早。在妻子死后,上校怕音乐勾起他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而徒增伤悲,因此禁止家中再出现音乐。并且对七个孩子像训练水兵一样军事化管理。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上校家庭中的父母模式是权利主义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明确的想法和概念,他们毫不犹豫地制定规矩和条例,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他们强调控制和顺从。”当然这种父母模式很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

爱的给予和良好的沟通是健康的家庭的两大特点,而在上校的家庭中,这两大特点都缺失了。上校只是对孩子们进行着控制,并没有给孩子适当而应该的关爱。像他的大女儿,已经十六岁了,她有了自己喜欢的人,也快要变得成熟了,但上校却一点都没有注意到女儿的这种变化;他的大儿子已经成长为一个真真正正的“man”了,他想要独立,而不是受到上校的控制,显然上校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还有上校对所有的孩子都是同一标准,完全没有考虑到他们之间的差异性。而且上校根本就没有试图去了解他的孩子们,不去跟他们沟通,不了解他们的需求,只是一味的控制。孩子们很渴望得到来之父亲的关爱和沟通,但作为父亲的上校并没有满足他们。孩子们在情感上是缺失的。

而玛丽亚充分地理解和关爱这七个孩子,给予他们爱和情感的支持,跟他们沟通,了解他们,这样自然而然的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和认可。在玛丽亚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能很清晰的看到两种关键因素:音乐和游戏。

先说下音乐。在孩子们的母亲去世之前,豪宅里面充满了音乐,充满了笑声,而在上校的控制下,不允许房子里出现音乐,我们不难想象孩子们对音乐是多么的渴望。而玛丽亚带来了音乐,迎合了孩子们的需求。但音乐的魅力远远不止如此,音乐是感情的一种宣泄。高兴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音乐来抒发;伤心时,我们也可以借助音乐来发泄。在音乐声中,孩子们不仅找到了久违了欢乐,也找到了来至玛丽亚的情感支持。

再说下游戏。孩子们天性好玩,但上校的管理模式,孩子们没有游戏的机会,这样扼制了孩子们的天性。而玛丽亚呢?她用窗帘布给孩子们做游戏服,带孩子们去市集游玩、去阿尔卑斯上野营、去湖中泛舟、去爬树......让孩子们尽情的玩,给孩子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当然这样孩子们也能学得更有效率。这也很符合学习理论:“游戏可以提高社会化的程度,激发了创造力。它提供了一个学习互动技巧、体能以及智能的环境。”

看《音乐之声》,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内容:有的人看到的是自由与控制的斗争;有些人看到的是爱和音乐的作用;有些人看到的是对邪恶势力的不屈.......而我看到的是:在人成长的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其发展的规律,只有遵循这种客观的规律,才能健康的成长!

学号:4103100410级社会工作胡志华

第四篇:《音乐之声》观后感

《音乐之声》观后感

在音乐欣赏课上我看完了《音乐之声》这部音乐巨典。整个电影给人以美的享受,画面的美,音乐的美,人物形象的美。在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感情,这部影片让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松。观看结束后,我的脑海里总能浮现那壮田优美的景色、玛丽亚活泼轻快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玛丽亚欢快的歌唱,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心里流过。本人比较喜欢音乐,我想影片除了画面美的同时主要是音乐带给人强大的震撼。

课后我又再观看了一遍,发现这真不愧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电影,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电影里的音乐歌曲都通俗易懂,很接近人们的生活,唱起来朗朗上口。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do re mi》,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现在还一直沿用着,比如说今年最流行的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整个歌曲旋律简单上口,老少皆宜,歌词也写的浅显易懂琅琅上口,像这样的歌曲又怎么能不堪称经典呢?观看完电影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经典音乐(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关系

什么样的音乐可以称得上是经典音乐?在我心里不禁有了这么个问题。影片中贯穿着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歌曲,是影片的一大特色。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雪绒花》,欢乐大方又耳熟能详的《do re mi》;以及七个可爱的孩子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广为流传,都是经典的不能再经典的歌曲了。

如果以通俗易懂为标准的话,那流行音乐可谓是乐坛的佼佼者。今天的中国,尤其是在大都市的大文化环境中,受到媒体的传播影响,越来越多的人群与流行音乐保持着近距离的接触。他们已经自觉不自觉地主动的接受、认知了流行音乐。而对于中国的传统音乐则缺乏了解,在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变革中,传统音乐会面临怎么样的遭遇呢?

在当今信息化的发展速度极快的时代,音乐的形式、功能和观念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当我们处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该如何面对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和挑战难道不需要我们去好好思考一下吗?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大众文化和中国的现代流行音乐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就是流行音乐中的古典元素,传统情节不断增多。像我们大家所喜爱的s h e的《不想长大》,

周杰伦的《十一月的肖邦》等等。流行音乐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它最大的优点就是通俗易懂,而这也恰恰是它的缺点,需要避免音乐的低俗化。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需要我们更好的去利用它。国外曾有音乐家指出流行音乐的本质就是对传统音乐的模仿,如《白桦林》和俄罗斯民歌等。

二、音乐的教育

音乐和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音乐就没有完满的人生。音乐是人的心灵的表现,满足人在精神上的需要。热情活泼的修女玛丽亚到奥地利退役军官特拉普海军上校家当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的故事。上校的妻子几年前已经去世.上校心灰意冷,用管理水兵的方法来管教孩子。孩子们的生活就像钟摆一样循规蹈矩.毫无生气。玛丽亚来到上校家后.顺应孩子们天性活泼的特点.教他们唱歌跳舞。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使家中充满欢乐。她的热情、爱心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和喜爱.最终也赢得了上校的爱慕.她后来成了孩子们的母亲。纳粹德国占领奥地利后.爱国的上校不愿意效力于纳粹海军,于是,在一次民谣节上,上校带领全家成功地逃出了魔掌,翻越群山奔向自由。影片有趣的故事、悦耳的音乐、温馨的人情和天真无邪的笑料使它受到世人的瞩目.我更欣赏的是影片中的家庭教师玛丽亚这个人物。作为一个家庭教师影片中的修女玛丽亚不受繁文缛节的约束.带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生活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脚下.她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浑身洋溢着的青春活力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息成为这个人物最鲜明的个性。影片中玛利亚从一开始就喜欢这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并用心地去了解他们、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用音乐去感化他们。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把音乐表达出来,使这七个孩子从零开始最后去理解音乐。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育人”而不是单纯的“育才”为其显著的特征。玛利亚从一开始并不是教会他们很多音乐知识,而是教会他们怎么做人,然后带着孩子们到处游玩从中慢慢渗透很多音乐的知识,这样孩子们能轻松地学会很多东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她的悦耳的嗓音后面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她的这种音乐教育方式,我们不得不承认她就是当时引领时尚潮流的人物。

音乐是全世界最流行的语言。近几年来,超级女声、快乐男生及各类通俗演唱比赛,龙卷风一样,席卷了国内的流行乐坛。与此同时,掀起了一股艺术热潮,不管是音乐还是我们的美术专业的队伍在不断壮大。而真正使艺考大军的人数逐

渐增多的重要原因,不仅是因为音乐艺术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还因为社会对文化艺术人才的大量需求。所以我们作为这庞大队伍中的一小份子应该全面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和欣赏能力。

《音乐之声》让我对音乐有了更多的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乐也是一样,希望我们能从生活中发现音乐的美,也望自己能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

第五篇:音乐之声观后感

教育中的爱与快乐

——观《音乐之声》有感

雪绒花,雪绒花,清晨迎着我开放;雪绒花,雪绒花,永远保佑我的祖国。雪绒花,雪绒花,小和白色你看,干净,明亮,我很高兴见到。盛开的雪可能看你开花和成长,永远盛开的成长??熟悉的音乐在耳边响起,再次重温《音乐之声》,仍然被剧中所蕴藏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感动得几处落泪。

《音乐之声》讲述了见习修女玛利亚是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姑娘。她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和美丽。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于是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冯·特拉普是个善良勇敢的爱国者,他的妻子早逝。家里没有歌声,也没有笑声。玛利亚来到上校家中,发现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只要他的哨声一响,孩子们就从各自的房间里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来,排好队,按水兵操练的要求通报自己的姓名。一开始,孩子们对玛利亚带有排斥情绪,总是想法设法捉弄她,但是玛利亚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她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整个家庭平添了许多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 1

回来时,发现家中呆板、冰冷的空气完全变了,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看到男爵夫人的到来,玛利亚知道她将成为孩子们的新妈妈,于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就离开了上校家,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于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经,孩子们不能和她融洽相处。同时,由于玛利亚给这个家带来的变化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唤回了逝去的幸福,也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爱情。于是上校最终拒绝了男爵夫人,他来到修道院找玛利亚,他们终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这是一部音乐剧,全局都有音乐贯穿始终,加上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地、清澈的湖水、清脆的鸟鸣??到处洋溢着自由北方、快乐温暖的氛围。当然,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玛利亚在与七个孩子相处中灿烂的笑容和浓浓的爱意。玛利亚是上校家里的第十三位家庭教师,孩子们非常调皮,在玛利亚之前,他们已经气走了十二位家庭教师。而玛利亚从一开始就非常喜欢这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并用心去了解他们、爱护他们、教导他们,使孩子们从心理逐渐接受了她,继而喜欢上了她。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爱、对孩子们的爱、包括她和上校的爱,时时感动着剧中的每个人,也感动着剧外的我们。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爱满天下”,我想一名教师所能带给孩子们的最大的影响便是“爱”,用博爱的心去爱孩子,并且教会孩子去爱人、爱身边的一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玛利亚之所以能够得到孩子们的喜爱和认可,除了她发自内心

的爱,更与她从内心流淌出来的阳光、快乐是分不开的,她在上校离家去维也纳期间,用窗帘布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教他们唱歌、跳舞??她用她的快乐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学习生活环境,孩子们的心灵可以自由地舒展,个性可以充分的张扬。快乐是一种可以传染的美德与态度,玛利亚用她快乐的心灵感染这孩子们,使孩子们的内心也跟着明朗亮丽起来,视她为朋友和知己。

我想,无论何时,我都要像玛利亚那样,让自己成为充满爱与快乐的人,把自己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传递给每一个人,

就像剧中饰演玛利亚的演员珍妮弗所说:“我必须向剧中人物玛利亚那样挑战自己,不断在充满爱的道路上成长。”

愿世间充满爱和快乐??

善良活泼的修女玛利亚被修道院派到退役海军上校特拉普的

家中,给他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玛利亚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逐渐成为他们的好朋友,最终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也赢得了特拉普上校的心,他们成为一家人,与纳粹军官斗智斗勇,在修女院的帮助下逃出国境,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有趣的故事,悦耳的歌曲、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是《音乐之声》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也是一部长青的家庭电影,也是电影史上传颂最广的一部活泼、温馨的音乐电影 。相信看过它的人一定不会轻易的忘掉,我想自己已经被这部电影感动了。它的音乐,它的主题,它经过精雕细琢的台词,充满艺术的美感,音乐的内涵,更重要的是爱的主题,真正打动每个人内心的纯真的爱。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修女玛瑞亚性格豁达,活泼,赋有爱心,被修道院院长派到一个有着七个孩子的家庭去当家庭教师。孩子们的妈妈逝世了,他们非常调皮,在玛瑞亚之前,他们已经气走了七位家庭教师了。玛瑞亚克服了重重艰苦,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逐渐成为他们的好朋友。让他们的爸爸懂得如何去爱他们。最终玛瑞亚得到孩子们的认可,成了他们的妈妈,过着幸福的生活。

其中有一个部分特别好玩:在玛瑞亚来的第一个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突然一声雷响,最小的女儿跑进玛瑞亚的房间,她对玛瑞亚说:“姐姐哥哥们都不怕。”刚说完,又一声雷响,4个大点的女儿同时跑了进来,她们对玛瑞亚说:“男孩子们不会害怕!”雷声再次响了,2个男孩也跑了进来,“怎么你们也害怕吗?”男孩说:“我们过来看看她们怎么样了!”玛瑞亚为了缓解他们的情感,教他们唱起了歌。可怕的夜晚就这样高兴的度过了。

再次重温了一遍《音乐之声》,再次被感动得几处落泪。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迄今为止在我看过的影片中,论喜爱程度它或许排不到第一,但论最佳影片的话,它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片中的音乐已是无可争议的经典,《哆唻咪》《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音乐之声》等歌曲至今让我们耳熟能详。而更让我动容的,是隐藏在音乐背后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这部影片是那样全面而深刻的诠释了爱,对子女的爱,对恋人的爱,对祖国的爱……都在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音乐之声》说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女主角玛利亚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

这是一个发生在战争时期的故事,讲述了年轻活泼的修女玛丽亚到退役海军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照顾他的七个孩子。特拉普上校虽然冷漠严厉,但终究还是抵挡不住玛丽亚的纯洁善良,两人终于结婚,可惜刚刚

渡完蜜月,他们的安静生活因被纳粹占领奥地利而破碎了。令人欣慰的是,在最后,特拉普一家与纳粹军官斗志斗勇,在修女院的帮助下逃出国境,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说到我对这部影片的美的享受有几个地方:

首先,当然是它里面的天簌之声。这是一部音乐剧,所以影片的开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它充分地表达了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热爱。影片中,玛利亚教给孩子们的“哆来咪”无疑是一堂灰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调皮苦闷的孩子爱上了音乐和玛利亚,他们一起唱出了怡人的“孤独的牧羊人”、激昂的“我最爱的东西”、睿智的“十六以后是十七”等,都给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享受。再也没有孩子们说“再见”比托普家的孩子们在其父亲的晚宴客人们面前说“晚安,再见”更令人感到乐趣横生了。

全剧都有音乐贯穿始终,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无限深情的《雪绒花》,欢乐有趣的《哆来咪》,以及调皮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已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接着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蓝蓝的天空,嫩绿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这一切无不给我最美好的视觉享受,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小时侯所喜欢的一部动画片《飘零燕》,它里面所制作的动画画面和影片的场景几乎一模一样,想不到我儿时所向往的伊甸园真的存在,我想在有能力的条件下我一定要亲身去一趟的。

最后就从影片的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上说说吧。第一感觉是玛利亚的教育理念非常的好,她会顺着孩子的发展规律去教孩子,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就要活得像孩子,要孩子学到东西必先是孩子愿意去学,然后才是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去教。但这是我们现代教育都忽视了的方面,但恰恰这是最重要的方面。其次,我是被里面所表现出来的爱所感动着,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爱,玛利亚对孩子们的爱,孩子们对上校和玛利亚的爱,玛利亚和上校的爱,他们一家对祖国的爱……世界是不能缺少爱的,如果从我们自身来说,我们的一切言行举止更不能没有爱,教师所做的工作是影响一个,不,是更多的人的一生的工作,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经说过:爱满天下。作为教师他要具备的爱要比父母的爱意义更深,范围更广,是一种博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会孩子去爱更是应该给孩子上的最重要的一节人生的课。从影片中我得到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你必须先学会去爱你身边的一切,然后你的热情才能感染到孩子,而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你,爱就是这样传承了下来。这应该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最成功的教学方法了。

看完电影,我感受很深,特别是玛利亚的温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我觉得原来那十二个家教为什么没有最后留下来的原因应该是他们没有耐心、他们并不真心喜欢孩子们、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们,而玛利亚正好相反!她从一开始就喜欢这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并用心地去了解他们、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所以最后孩子们从心里接受了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妈妈说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学校,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开始有点理解了。

一部电影竟然能让你听到,看到和想到美,那我们还能说它不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吗?难怪经历了多年它还是深受大众的喜爱,看完影片后的人几乎都是笑眯眯地,更有人会轻轻地哼起里面的悦耳的歌曲,我的观后感也以其中我最喜欢的一

首歌来结束吧。

看过电影《音乐之声》的人们一定会对片中的女主人公玛利亚留有深刻的印象。玛利亚是一位来自修道院的修女,到了上校一家做家庭女教师,在与七个孩子的朝夕相处中,以她的热情、宽容、幽默、自尊和自信赢得了孩子们与上校的爱,从而变得不平凡起来。

玛利亚是上校家里的第十三位家庭教师,前十二位都被七个调皮、富有个性的孩子逼迫走了,玛利亚之所以能留下来,我想除了她的耐心、发自内心的爱感染孩子,更与她从内心流淌下来的阳光、快乐分不开的,她在上校离家去维也纳期间,用窗帘布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教他们唱歌,从“多,来,米”学起,直到排练歌曲。孩子们试她为教师,更把她当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知己。

肖川教授说过:快乐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个性品质。快乐是心灵的清新剂,它能够使我们的内心变得明朗、亮丽、旷达和温暖。只有在感受到快乐的生活境遇中,才能发展出健康的人格。玛利亚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充满快乐的学习生活,孩子们的心灵可以自由地舒展,个性可以充分地张扬。回顾我们的课堂,我们似乎更在乎自己的“权威”,孩子们每句话,每个行动,每一天更多的是胆怯、疲惫和压抑。

玛利亚是一位成功的教师,还取决于她的多才多艺。她能歌善舞,会裁剪,会爬树,还会厨艺。完全和孩子打成一片,让男爵夫人自惭形秽,主动退出。肖川教授说:老师,要懂得尽可能多一点。我们周围的教师却无暇或无意于去懂。更多的是废寝忘食地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长期下去,学生疲惫不堪,教师就更无法提高自己的生活情趣。新教育实验倡导者朱永新教授提出教师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可以说这是我们每一个普通教师的一种梦想、一种期盼。而现实状况是体会到教师职业带来的幸福的教师是寥寥无几,相反,对教师职业感到倦怠现象倒是普遍存在。我想工作压力、经济待遇、社会地位等是导致教师职业厌倦感的主要因素。作为教师,在无法改变外界环境的情况之下,我们要想真正获得幸福感,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自己调整好心态。经常换位思考,从积极、乐观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

看过这部电影,心情是比较愉悦的。我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教育的不断重视,我们年轻的教师,一定会知识更新快,思维敏捷,办事果断.时尚,有前沿思维.也一定有能力有魄力胜任教学,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欢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音乐之声观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80584.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