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钱学森观后感2000字

时间:2019-05-17 10:40:05 网站:公文素材库

第一篇:《钱学森》影评(2000字)

电影《钱学森》影评

不久前看了《钱学森》这部电影,我深深的被感动了。这部电影讲述了钱学森放弃优越生活毅然决定回国,而归国受阻,在新中国领导人营救下,他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投身“两弹一星”的伟大事业中,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电影讲述的故事要追溯到1947年。蒋英接受钱学森的求婚,随其赴美。钱学森被聘任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他和蒋英享受着至高的尊严和生活待遇。不过,钱学森却时刻牵挂着祖国。随着中国解放的消息传来。国民党退守台湾,还不断派人来寻,期望钱学森为其效力,钱学森都断然拒绝。此时,美国国内政局突变,钱学森成为了美国政府针对共产党的假想敌,钱学森夫妇丧失了基本的人权。离开美国的时候到了,却几经周折而不得,因为所有人深知钱学森如若回国,将会对美国世界大国的战略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此外,美国国防部向钱学森伸出橄榄枝,钱学森拒绝了这次能在美国拥有人权的最后机会。外部压力越来越大,钱学森夫妇意识到在美国已是危险至极,他们火速向祖国求助。毛泽东和周恩来授命用11名美国战犯飞行员交换钱学森。钱学森终于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踏上了归国之旅。为了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毛泽东和周恩来商议之后,决定勒紧全国的裤腰带,全力支持钱学森进行火箭研究。然而,苏联频设障碍,钱学森凭借异禀天赋,带领来自祖国各地的最尖端人才逆流而进,从仿制入手,终于奠定了中国火箭基础。1960年11月,第一枚导弹试

射成功。

1964年10月,第一枚**试验成功,钱学森又承担起了研制火箭运载**进行远程攻击的任务,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

1966年10月,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于罗布泊靶场试射成功,全中国为此振奋!全世界至此不得不躬身倾听来自东方的声音!

201*年10月,神州5号载人飞船腾空而起,中国的航天事业就此步入辉煌。

这部电影体现了钱学森的爱国情怀。他为报效祖国而历尽波折的情节,早已被浓缩成了一段历史传奇,津津乐道于“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当时美国海军部次长金贝尔语)。不过,人们往往忽略了金贝尔的最后一段话…“我宁可把这家伙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不是美国人憎恨钱学森,而是他们舍不得这样一个稀有的顶级人才离开美国。28岁时的钱学森就已经取得了美国的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三十多岁就可以参与机密级项目的研究,并成为了当时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五年的软禁也好,百般的阻挠也罢,都不曾动摇钱学森的归国之心。也正是有了这种强烈的爱国之情,才使他毅然放弃了在美的学界盛誉和优厚的物质条件,回到了穷困潦倒、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而这份爱国情怀也就显得特别难得和令人感动。因为有了钱学森,中国很快拥有了“两弹一星”,成为了航天大国,改变了全球战略格局,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一只重要力量。他用一生告诉我们,一个科学家只有把他自己的命运与

祖国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才能把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

同时,这也是一部创新史。钱学森说过:“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正是这种创新精神,使钱学森成为了中国科学界的旗帜。钱学森的归国之日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之时。他起草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为我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施方案。他主持制定的《我国地地导弹发展途径的意见》,科学规划了我过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发展。他向中央提出了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和卫星发展的“三部曲”,描绘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宏伟蓝图。学森亲自撰写了中国航天的第一本教科书《导弹概论》并授课,而且阐明他的观点:如果没有自己的科研队伍,没有技术创新能力,只能搞生产,那就只能仿制。他把科学技术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综合集成创新。“两弹一星”的成功和50多年来的航天型号管理的实践,充分证明了他的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齐家方面钱学森更是我们得榜样, 在爱情面前,他不善言语,但却早将她的眉目刻在心上。加之两家父母撮合,他父亲又极为上心,每逢周末就代他送水果,她看在眼 里,心里也起了波澜。转眼探亲时限已到,他自然要回返美国。一句“你跟我去美国吧”,唐突的将心思挑明。姑娘虽知他情意,却也觉得 毫无准备太过意外,以继续通信为由婉拒。谁知他却认定了她,只重复着:“不行,现在就走。 他和蒋英相伴六十二年,经历过太多风雨。

晚年的钱学森对妻子充满愧疚,但妻子(更多请搜索:www.bsmz.net)的理解让他倍感安慰。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伟人的精神是无限的。钱学森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科学的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钱学森精神”是我终生所受用不尽的财富。

第二篇:《钱学森》观后感600字

钱学森观后感

今天看了《钱学森》这部电影,我心里面感触特别多,对钱学森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在没看电影之前,我只知道他曾经出现在我们初中的课本里边,知道他是“两弹一星”之父,除此之外,我对他的了解可谓寥寥无几。在电影播放的开始,帅气的钱学森和漂亮的蒋英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对这对郎才女貌的夫妻产生爱慕之情,然而,出众的外表不是他们的重点,重点是,在电影中,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钱学森,他的睿智,坦荡,儒雅,才能,坚持和执着都牵动着我的心,更重要的是,他用行动诠释了“爱国”两个字的深刻含义。

美国人给钱学森一切最好的待遇,想尽办法留住他,阻止他回国,但无论怎样也阻止不了他那颗归国的心!当他的朋友跟他说回到中国后中国没有任何条件让他施展才华时,钱学森却说“在我的祖国,我可以做任何事,只要我愿意,我甚至可以种苹果!”最后他的确做到了,他种下了中国第一棵不平凡的苹果——制造出属于中国的原子弹。而当时国力薄弱,经济发展落后,既没有完好的设备,也没有专业的人才,在这样艰巨的条件下,钱学森依然坚信中国可以制造出自己的导弹,当他的导弹第一次发射失败时,他镇定地说“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二吗?今天掉下来了,明天我们把它射上去!”钱学森的话,总是那么振奋人心,他在挫折面前没有屈服,没有失望,有的是信心,有的是希望!

最后在他的领导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导弹终于发射成功,在成功的那一刻,全国人民跳跃欢呼,看着胜利的一幕,我也情不自禁地流泪,我深深地被钱学森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所感动!

第三篇:1000字的《钱学森》观后感

信念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

纪明燕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观看完电影《钱学森》,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201*年钱学森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钱老为了伟大的祖国,献出了自己无悔的青春,他是我们心中永垂不朽的民族脊梁!

他的心中有一个信念,学成归国、报效许国,这是他永不动摇的赤子之心。

曾记否,电影中,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坚持要离开之时,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地问:“你回去能做些什么呢?”是啊,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一穷二白,与拥有优越研究环境和资源的美国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可钱学森微微一笑,说:“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行,如果我想,我可以回去种苹果。”看到这里,我深深感动,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这里饱含着多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即便在祖国的土地上种苹果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反思今天,有多少国家耗资培养的精英在移民,有多少在外培养的优秀人才选择留在国外,又有多少人在翘首以盼、羡慕大洋彼岸的优越生活和条件。

他的心中有一个信念,用学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这是他永不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在那个年代,原子弹、氢弹、导弹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国防力量强大,国家就能在国际舞台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否则,只能沦为军事强国的附庸。当时新中国非常缺乏人才和科学技术,钱学森回国后带领着科研人员艰苦奋斗,成功研制出东风系列导弹。1964年,中国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着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了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试验成功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东风二号。当钱学森面对着东风二号是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他与杜布里奇校长的谈话,并很骄傲地在心中告诉杜布里奇校长:“这就是我种的‘苹果’!”正是钱学森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他对祖国的发展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所以才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带领着科研人员勇于拼搏,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重大成就,为中国的导弹事业奠定了基础。钱学森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一定要用我的学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他做到了,他完成了祖国交给他的艰巨使命,他用自己十几年的探索与专研,创造了中国国防与军事领域的奇迹!

一部电影,记录了一个人的传奇,掀开了一个国家的历史。《钱学森》不仅在为英雄立传,更是在为民族铸魂。诉说这部历史,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更是对老一辈人精神的弘扬!我们是新世纪的青年,我们要勇挑跨世纪的重任,为把中国建设地更加美好而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第四篇:钱学森观后感600字

钱学森观后感

在风云突变的年代,中国的爱国人士在不断地发挥自己的长处,优点来让中国在国际的大舞台占有一席之地;在那个艰辛的年代,一批又一批的爱国人士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中国的实力,一头沉睡的狮子正在众人的急切呼喊中慢慢地苏醒,曾经令人瞩目的中国将再一次令世界为之颤抖!

在这一批又一批的爱国人士中有一个这样的人物,他充分地运用了自己的学识,才华,让中国人民一次又一次地见证了科学的伟大,让世界也为之感叹,他就是——我国着名的科学家钱学森。那是在美国科学界已经占有一席之地的钱学森,在学成之后,他不接受任何当地政府威逼利诱,他坚持一定要回到祖国,报效祖国,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但美国政府也深深地意识到钱学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让他回到自己的国家,那将会是美国的损失。所以他们软禁了钱学森长达5年。

但钱学森并没有放弃回国的强烈欲望,在软禁期间他也一直在做研究,并向外界寻求回国之道。最后在我国政府的协助下,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回国的轮船。

回国后他马上就展开了研究,但因为那时的中国科技并不发达,经济条件也不好,工作环境恶劣,他的研究工作一次又一次的遇到困难。但在钱学森和一大批爱国人士的努力和帮助下,钱学森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他们不畏艰苦,吃苦耐劳,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第五篇:《钱学森》观后感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

昨天,我在学院楼观看了电影《钱学森》,了解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先生伟大而艰苦的一生。

电影从钱学森去美国教书开始讲起,钱在美国时,就对气流和航空、航天方面的知识颇有研究,他的学识,被美国人视为珍宝。但是,当他接到祖国母亲的邀请,希望他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时。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美国时安逸的生活,回到还处于美国人口中“农耕社会”的中国为中国的国防事业作贡献。然而,为了留住这个“一个人抵5个师”的专家,美国人对钱学森进行了不少的迫害。先是取消在美国的居住资格,又是将其关进监狱,对其进行审讯、监视。最后,在国内政府与美国的多番谈判后,钱学森才得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回国后,钱学森一刻也没有停歇,直接投入到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中,在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戈壁边上,进行自主研究,条件有限,却不辱使命,用了8年时间研制出了氢弹和核弹,后来又成功地发射了卫星,为祖国的国防事业打造了一把利剑,维护了祖国和人民的安全、稳定,带领中国在大国行列中,迈进了一大步。

在钱学森参加两弹研究的时间里,他一直坚守保密工作,即使是对在美国时一起共患难的家人,他也不曾提及自己的具体工作,保证了国家最高机密的安全。

还记得电影中,钱学森在回国前夕对美国的海军军官说的一句话:“只要能回到祖国,即使是回去种苹果,我也愿意。”最后,钱学森在中国大地上,种出了属于他自己特有的“苹果”——完全中国制造的导弹。钱学森对于祖国的这份热情和奉献,深深打动了我,在当年中美两国生活条件差距如此之大的情况下,他都能毫不犹豫地选择在人生的辉煌时刻回国。反观当今的那些出国留学,学有所成的青年才俊们,有不少人在学成后都选择了留在国外,而不是回国效力,把自己的汗水都贡献给了外国人。现在我们的国家的经济条件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理应向钱学森先生学习,回国参加社会建设。钱学森先生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当年历尽万难,毅然回国的精神,依然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他在艰苦的环境中,组织人员研制专属于中国的导弹的画面,永远不会消逝。他对祖国毫无保留的奉献、投入无论过了多少年,依然会被后辈铭记。

11会计3班周晓雨

10幢404

学号:110101100352

短号:611229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钱学森观后感2000字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8063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