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7 12:24:46 网站:公文素材库

第一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有感于以下几条:

1.教师的工作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他要经常地(更多请关注:www.bsmz.net)评价自己学生的工作。在衡量知识质量(也就是劳动质量)时,教师的评价带有明显的道德意义。评价里包含着刺激,应当使儿童在这种刺激的影响下确立一种要学好而不要学坏的意向。通过这种评价,不应当使儿童对于人们怎样看待他(是爱劳动还是懒散的)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评价所能起的这种微妙的影响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成为一种教育力量,就是它一定要跟儿童的内在的精神力量结合起来。评价是教师手里的一种教育工具,它应当激发儿童的学习愿望,帮助形成这种愿望,而不是对于不愿学习的一种惩罚。如果由于学生不善于学习而给他一个不及格的评价,那就更糟:儿童觉得教师已经把他看得什么都不行,他就会欺骗和弄虚作假。学生不善于学习,如果教师不重视这件起初的小事,那就会酿成大祸―――懒惰和散漫。

2.学习―――这并不是机械地把只是从教师的头脑里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道德关系。在这种关系里起主导的,决定性作用的特征,就是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自尊感,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教师的任务在于,要敏锐而巧妙地,坚持不懈而严格要求地培植儿童的智力和道德力量。

读书笔记:我读《马承与英语三位一体教学法》

近期一直在学习《马承与英语三位一体教学法》一书,作者马承老师的外语教学法是我国外语教学法的重要流派之一,他的“英语三位一体教学法”包括小学阶段的“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教学法,初中阶段的“词汇、语法、阅读”三位一体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法都是深受广大师生欢迎的教学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对马承老师的“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教学法尤为感兴趣。因为这种教学法对现行的小学音标教学十分适用。在pep小学英语教材里,音标教学虽然被安排在c部分,新课标中也没有明确指出小学阶段是否要掌握48个音标,但音标教学仍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重要一环。学好音标,将为中学的单词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与马承老师的“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教学法所主张的语音教学观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语音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能否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英语的兴趣。而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正是英语课程二级目标之首。在马承老师的“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教学法中,他把讲授26个字母名称音作为学习音素的基础,把掌握音素作为学习音标的前提。学了字母学音素,学了音素学音标,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联系紧密,过渡自然,易懂易记,学生一开始就能掌握字母与音素的对应关系。这相对pep教材所提倡的音标方面按部就班的教学而言,属于跳跃性的教学。到底这种跳跃性的教学学生是否适应和接受,我打算在新一轮的三年级教学中通过实践来检验。

在本书中,无论是马承老师的“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教学法,还是他的另一个教学理论——直呼式韵律英语教学法,无疑都告诉我们,在小学阶段,

英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在学生乐于学的时候教会他们如何学习,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学会学习。

反思我自己的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遵循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坚持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单词教学时引入游戏式操练,会话教学时采用情景教学,语音教学时引入竞争机制,阅读教学时口头听力练习和笔头阅读理解练习相结合。通过多元综合,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学会用简单的英语表情达意,与同伴开展简单的交流活动。同时,我还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是记课堂笔记的习惯的培养。我也十分注重学法的指导,如把马承老师的“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教学法结合到五、六年级的语音教学中,从而提高语音教学的效率。

“马承英语三位一体教学法”教会了我们怎样学习,以及如何学习更有效率。这与《英语课堂标准》里提出的“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会学习,即learn how to learn”的理念又一次不谋而合。所以,马承老师和他的“英语三位一体教学法”对我们今天的新课改仍然具有不小的参考价值。

读《教育信息技术》有感

每当读起《教育信息技术》一书,我的感受颇多,其中感受最深的是对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尤其是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当前,世界上正在进行着一场以信息技术发展为主流的技术革命,人类社会正在由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全球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同物质、能量一样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是无形的财富,那么,培养信息财富的创造者——有信息意识、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责无旁贷地落到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肩上,尤其是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更应该未雨绸缪,及时调整教育观念,科学地、准确地预测未来社会的需求,为迎接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培养能适应二十一世纪挑战的高素质人才作好必要的准备。作为中小学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

(一)具有信息意识是每位社会个体成员在未来社会成功的前提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信息技术充斥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机遇和挑战并存,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抓住了机遇;谁具有信息意识,谁就具备迈向成功的可能。因此,对于未来社会个体成员——学生的信息意识的培养则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意识不仅控制着人对信息需求的认识,而且对信息的获取过程起着支配作用。

古语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天的“有心人”就是指有信息意识的人。信息对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其价值是无可限量的。尤其是处于教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的价值在不断地被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地认识,精明的现代人对有价值的信息不是消极的适应,而是积极主动地、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去捕捉。这种对信息的追求和捕捉不同于一般凭直觉和经验的信息感受,它有明确的目标、高度的自觉,并且常常是有组织、有计划、凭借现代技术手段来进行的系统工程。在不断涌现的、浩若烟海的信息中要能准确地选择、迅速地获取所需要的那部分特定的信息,需要有战略眼光,需要有科学的预见能力,需要有正

确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事业的成败,往往就取决于此。曾被评为美国首富“比尔?盖茨”从一期<大众电子>杂志封面刊登的出售个人电脑的广告上看到了商机,微软公司也就由此诞生了。“比尔?盖茨”的成功决非偶然,而在于他超出常人的洞察力和对信息的敏感性。看到这则广告信息的决不只“盖茨”一人,但获得如此成功的只有盖茨。由此看来,信息只服务于那些有信息意识的人,信息意识是获取信息的前提。

(二)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中小学教师必须要对未来社会的人才取向进行前瞻性的思考

社会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社会的发展与需要是社会发展的依据与基础。未来社会是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的社会。在人才的取向等问题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必须要具有战略性的眼光,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及人才需求取向等问题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和科学的预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量的剧增,原有的人才观指导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方向。新的人才观即良好的品德、较高的智力、健康的体魄、正确的思维方法、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要求学校不再是培养知识的学习者而是要培养出大批有知识、有信息意识、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现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大量事实表明,经济发展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的利用程度和信息意识。二战后,日本一跃而起成为世界上第二经济大国,其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中有两点是可以确定的。其一,重视普及教育。因而他们的企业拥有世界上令人羡慕的高质量的劳动力。而基础教育则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重要基础。其二,日本人对信息的敏感性极强。在七十年代末,日本政府就把信息服务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从1980---1985年,信息产业投资均以18%的比例递增。1985年,日本信息设备投资额为1050亿日元,到201*年总投资额约达到6820亿日元。其信息服务业的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可见,一个民族的信息意识对这个民族的发展多么重要。而教育是培养信息意识的最佳途径。基础教育在我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必须要充分意识到信息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

读《给教师的建议》52条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这一部分提到:学生之所以感到学习越来越难了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脑力劳动的负担过重。而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主要途径,就是保证智力生活的丰富性。

“学生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的程度,还取决于:教师到学生这里来的时候带了多少东西,教给学生多少东西,以及他还剩下多少东西。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也许光是忠实于“教科书”的教学不算是优秀的,要敢于给学生课本以外的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启迪他们的思维。同时,要把书本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让枯燥的知识“动”起来。这些天,我正在尝试着把各种有趣的小故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学、读、背、演、练。因为对于课本的学习,学生已经感觉有些厌

倦了,并且语言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光靠书本中有限的资源远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愿望,反而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读书笔记:读《督促孩子学好英语的几大绝招》有感

读了《督促孩子学好英语的几大绝招》一文后,原本以为有很大的启示,其实还是那“老三篇”。

一要在兴趣上下功夫;

二要在能力上下功夫;

三要家长恒心上下功夫。

虽然自己是教英语的,可是深知孩子需老师来教的道理,因此在孩子学习英语面前从不敢以英语老师自居,总是鼓励她跟老师学,跟录音机学,跟同学学。只要她能主动跟别人学,她一定不会对英语陌生,只要她不怕英语,就不怕她学不好。

正如文中所说:“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都希望他们从小就能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为今后的求学奠定基础。”可怜天下父母心,我又何尝不一样?所以激发孩子学英语的兴趣是关键。“在家里,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接触一些与英语有关的少儿电视节目,主要是让他对学英语产生兴趣。家长还可以为孩子买一些浅显的英语故事、卡通画来提高他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其次要让孩子明白学习英语的价值,让孩子从你的说话或实际例子中感到你对他学会使用英语的能力表示认可,并解释你为什么认为这种语言具有较大价值的原因。”以我的实践来说,以上做法要基于一个关键:不要布置任务。否则孩子就会兴趣索然,几次任务下来,她就再也不理你了。

我认为文中所提到的“要培养孩子‘开放型性格’”很重要。因为在教学中曾见有些孩子,智力水平不可谓不高,考试成绩也很好,但没有养成说英语的习惯,他们仅仅把英语当做一门“学问”,而不是把它当做一种手段和工具。课内课外都 “怕开口”,怕其他同学笑他,时间一长,与同学的差距就大了,更不愿意张口,当然就很难学好英语了。最好的就是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在家练习,当然家长必须与孩子共同学习,可以将对孩子的帮助融入整个家庭生活中。例如:在餐桌旁,你可以叫孩子将“apple”递给你,而不使用“苹果”一词。这种有趣的训练方式,可以培养孩子大胆说英语的习惯。孩子便能在家长的提醒下,一次、两次地“大声说英语”。

正常的英语学习离不开“利用磁带、电视节目学习”,而且“注意鼓励孩子学习课堂上并未要求的内容,特别是口语训练”,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家长应配合学校要求孩子,监督并指导孩子晨读(或每天坚持听录音半小时)。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重要的是“训练”。此外,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家长可以同孩子一道“计时”,认真计算一下,便可知道,10分钟可以记住两句话或七八个单词,要是能每天抓住它是值得的,以此帮助孩子具体了解“10分钟的价值”,从而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而以上的种种,必须以家长的教育恒心为基础,我并不主张“陪太子读书”的教育思想,我认为家长的教育恒心应该放在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中,而不是放在每天晚上陪他做作业的时间里。因为养成学习能力的培养,远比学习知识重要。孩子从小学会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这是终身受益的。而这些方法的指导不能单靠老师的课堂,或是单从考试的成绩去判断,而是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和试验,更要在应用中巩固和提高,才能形成孩子自身的学习素质,帮助他们跨过学习和人生中的一道道难关。

《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汪中求所著的《细节决定成败》后,非常有同感。在充满竞争的今天,如何做好工作,关键在于是否能抓住了一个“小”字。这本书中强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就能成就大事。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伟大与平凡”的真理,

细节的实质是什么?细节实际上是一种通过长期的准备,从而获得的一种机遇。细节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眼光,一种智慧。

也许太多的人,总不屑一顾事物的细节,太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殊不知我们普通人大量的日子都是在做一些小事,假如每个人能把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件小事做好、做到位,就已经很不简单了。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育人工作是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在工作中我认为必须把常规工作做到位,以身作则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要想比别人更优秀,只有在每一件小事上下功夫。不能只看到人家成功的辉煌,而很少去关注他们工作中对细节的用心。对于敬业者来说,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因此,要积极倡导花大力气做好小事情,把小事做细。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 。要想做好、做强就必须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位才行。任何一个环节太薄弱都有可能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因此,接了手的事必须按时、按标准完成,不能完成没有任何解释的理由。已做完的事情,自己检查认定完全没有错误再上报,不要等检查出了破绽或漏洞再辩解。把小事做细了,工作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书中的众多例子从正反两面说明了细节能够表现整体完美的道理,同样也会影响和破坏整体的完美。细节在创造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究竟有多大差别?人与人之间在智力和体力上差异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大。很多小事,一个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只是做出来的效果不一样,往往是一些细节上的功夫,决定着完成的质量。

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而只是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他们只能永远做别人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甚至即便这样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能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还能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台湾首富王永庆就是从细节中找到成功机会的人。王永庆成功的例子说明细节是一种创造。由此可见创造就不一定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工作中的小改小革,细节调整同样是一种创造。“细致到点”,从细节中找到创新的机会――这就是王永庆成功的秘密。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在工作中,如果我们关注了细节,就可以把握了创新之源,也就为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谈,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是水到渠成后的惊喜。做一个注重细节的人吧,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第二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其中《 给教师的建议》第50条写到: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 当今学生负担过重现象普遍存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体制问题。面对中考、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为了提高成绩,学生、老师、家长不知要付出多少的艰辛。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再好的教育同样需要时间,作业、习题压的学生喘不过气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我家教辅导的学生总会抱怨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她觉得自己每天都在做作业,可为啥作业就是做不完呢?我听了觉得学生真的好可怜,但是又无能为力。面对升学压力,学校能放过你吗?各科作业迎面而来,有的学生甚至不堪此击,逃学、厌学甚至辍学。建议中指出:对于那些作为概括性的东西的本源材料,应当加以深入思考的,学生却在背诵它。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者定义,学生不加思索地便

去记忆。这样的记忆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课的过程中,使学生真正的去思考,去探讨,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这样理解的去识记,可能终生难忘。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的识记,实质上就是知识的运用。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时候运用它们,又在运用知识的时候掌握它们。先理解,再运用,知识就是在不断地循环中成为自己的财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做题、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加以运用。这样在我们复习的时候就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以至使学生有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现在回想起来,在讲课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概念、公式背非常流利,就是在做题的时候出现错误,归根结底,就是她没有真正的理解概念或公式,导致浪费更多的时间来辅导这些内容。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第一条建议给我很大的触动。在学困生方面,面对学生的“不会”,总有些老师会责怪学生:“都已经讲过了,你为什么还不会呀!”“同坐在一个教室里,别的学生都会了,你为什么不会呀!”等等。总有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作为老师一定要给学困生更多的关心和爱,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与学生谈心,让他们体会到老师是真心帮助他进步,并通过谈心找到问题的症结所

在,制订出符合孩子自身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然后从基础的内容学起,一步一步地帮助孩子,并让孩子从中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对学习的畏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这样慢慢便成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看成一种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同时这条建议中提到的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确实值得实践。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认知发展的潜力。每个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不一样,我们只要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取得进步,都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有收获的,并且逐渐进步。

总而言之,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不要有急躁的拔苗助长的心态,学会等待,毕竟教育是一种十分细致的精神活动,它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

第三篇: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作者:竹 日期:201*-4-2 9:58:00

《 给教师的建议》第50条写到: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 当今学生负担过重现象普遍存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关键在我们的教育体制问题。面对中考、高考,一分定终身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为了提高成绩,学生、老师、家长不知要付出从多少的艰辛。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再好的教育同样需要时间,作业、习题压的学生喘不过气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在以前的建议中专门指出过。学生自己的时间不知还有多少,我的一位学生说:老师,我每天下课都在做作业,为啥作业就是做不完呢?我听了觉得学生真的好可怜,但是又无能为力。面对升学压力,学校能放过你吗?各科作业迎面而来,有的学生甚至不堪此击,逃学、厌学甚至辍学,好多学生我们在接他们上学的时候都躲起来不愿意来学校。

排除客观因素,在我们的课堂上又应该如何减轻学生的负担呢?我认为,老师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想学,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便可减轻学生的一部分负担。建议中指出:对于那些作为概括性的东西的本源的材料,

应当加以深入思考的,学生却在背诵它。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者定义,学生不加思索地便去记忆。这样的记忆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课的过程中,使学生真正的去思考,去探讨,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这样理解的去识记,可能终生难忘。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的识记,这在实质上就是知识的运用。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时候运用它们,又在运用知识的时候掌握它们。先理解,再运用,知识就是在不断地循环中成为自己的财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做题、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加以运用。这样在我们复习的时候就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以至使学生有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现在回想起来,在讲课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概念、公式背非常流利,就是在做题的时候出现错误,归根结底,就是她没有真正的理解概念或公式,导致浪费更多的时间来辅导这些内容。

通过这些可以得出,在对客观条件我们无奈的情况下,可以审视我们的教学实践,如何使学生减负,提高课堂效率是很好的一个办法。此外,如何使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动脑、动手是关键,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第四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

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江苏正卷》、《课外补充阅读题》等习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习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习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每每想到这儿,初为人母的我都会发誓将来要让自己的女儿从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来,我会和她做游戏,看她画画,欣赏她唱歌跳舞,引导她读书明理,带着她去看路边艺人奇妙的手艺……带着她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学习在学校中看不到学不到的知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第五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前不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它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在此谈谈我的体会。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书中提到这个问题就是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影响数学教学的效果。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也就会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 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做为数学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只要有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兴趣。 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的不到的,没有观察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去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即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数学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效的培养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智力兴趣关系密切,有意识的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热爱学习与情感,并对所教学科产生兴趣,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使设计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学法,持之以恒地结合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引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求知识的钥匙,可以增添学习兴趣。

三、教育叙事

对“失恋”后一首诗的处理

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写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要在五班找,本来数量就不多,况且质量也不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本学期初的一个下午,同学们都在静静地认真自学,只有刘××同学将头抬得很高,注视着另一个同学,我轻轻地走到那们同学的身边,发现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一首诗,我轻声地说了句,可以给老师看看吗?这位同学很不情愿地将那首诗给了我,尔后两位同学对视了一下,刘××同学趴到桌子上。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下可完了,老师一定会在班级公开批评的。”我走到讲桌前,看了一下诗的内容,沉思了片刻,便将它放到了衣兜里,继续观察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可刘××同学却坐不住了,他时而抬起头偷偷地看着我,好象在等待着老师的批评。看了几次后,发现我无动于衷,他便开始写作业了。

下课的铃声响了,我把刘××请到了无人的教室后面,他耷拉着脑袋,用余光看着我,我让他坐下,他却哭了,边哭边说:“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写这首诗,不该在课堂上看纸条,求老师不要在班级批评我。”我说:“老师要想在同学中批评你,就不会把你请到这里来。”他会心地点了点头。我说你能不能实话告诉老师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想了想后,详细地叙述了他与我班一名女同学友好相处到产生矛盾的经过,原来这首诗是他“失恋”后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而写的。我因势利导,以诚相待,对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

最后我又将这首诗拿出来,对他说:“老师想和你一起将这首诗改动一下,你看怎样?”他爽快地回答“行”,我说:“老师改前两句,你改后两句。”他点头同意。我说第一句只需改动一个字,将“天涯何处无芳草”改为“天涯何时无芳草”,第二句改为“何必非要现在找”,紧接着他又改了后两句:“本来学业就很紧,况且年龄又很小。”读着这首诗他开心地笑了,笑得那样轻松,笑得那样自信。随后我又说:“十年之后,你找不到女朋友,老师帮你找,怎么样?”他连声说“谢谢老师”。

这次潜隐式教育的尝试,避免和消除了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平复了内心的波澜,学会了情感上的进退自如。从而使被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书笔记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88209.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