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公文素材库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共建共治共享,顺应人民新期待——上海代表学习讨论十九大报告》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报告中的这句话,引起上海代表的强烈共鸣: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决定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代表们认为,新时代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超大城市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
长期与城市建设交通和管理工作打交道,上海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书记崔明华代表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感触很深。
报告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上海在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新路上已有不少探索和成功经验。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也促使我们对全局工作的思考、对工作标准的认识要再深化、再提高。”崔明华说,“在任何时候、任何工作中,都要把老百姓追求的最美好的生活,作为我们工作的最终标准。”
顺应人民群众多元多样、不断发展的新需求,上海把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摆在突出位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探索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全力提升城市综合管理精细化水平,努力做到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法制化、社会化、智能化、标准化,让上海这座国际化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
“这是一个动态、发展、引领、突破的过程,在这当中,任何自满、停滞、低标,都是不符合要求的。”崔明华说,上海开展“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治理、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持续精准补短板,但在应对环境资源约束、创新城市垃圾处理举措、提高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等方面,都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崔明华认为,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社会治理过程中,还要有智慧和创造力,要突出重点和操作的科学性。“因为市民群众的利益是具体的,甚至在同一件事情里,这部分群众和那部分群众的利益也会碰撞,这就需要有总体设计,要把情况全部摸清楚,抓住关键环节推进,还要有长远打算,再分阶段解决。”
“把真实情况跟老百姓讲清楚,相信大家会理解接受的。”崔明华举例,二次供水改造之初,有些居民不是很支持,随着改造成效初步显现,他们慢慢理解,现在上海二次供水改造任务已全部完成。又比如老住宅有条件加装电梯,难度也很大,因为同住一幢楼里的各楼层居民诉求各不相同。“必须要有治理的理念,既然做为民谋福祉的事,就必须精细、精准,办法要多一点好一点,效果上要设身处地为老百姓多考虑。”
崔明华说,执政为民、改进作风,并不是空话。让服务对象办事便捷、使广大群众笑口常开,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感,工作究竟做得好不好,归根结底来自老百姓的评价。
培育社会参与主体和责任意识
十九大报告提到,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看到这句话,杨浦区委书记李跃旗代表想起一篇文章标题:“心安才能民安,才有国安”。
“社会心理服务并不只是找一个心理咨询师提供一次心理咨询,这样理解就窄了”,李跃旗说,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的今天,公众心理和社会心态往往折射出深层需求,“人们不光要获取服务,而且要满足权利、争取权益、实现价值”。
日常工作中,李跃旗和同事们接触过不少群众矛盾问题,有时不乏激烈情绪。多年实践后他们发现,情绪激化的原因往往是参与表达渠道不畅,一旦畅通了表达通道,以充分有效沟通释疑解惑,再激烈的情绪也可以化解。
这样的情况,亦反映在最基层的社会治理中。李跃旗说,过去的社会治理常常有一个困境,即缺少由下而上的互动渠道,基层治理的网络也没有盘活。“普通人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潜在的需求没有被发现,也体会不到自己在社区的主体意识。”
而在共建、共治、共享的大观念下,为个体赋权增能,从而培育社会参与的主体意识,更是调适社会心态的重要手段。“要让居民充分参与,让他们进行思考和表达,”李跃旗说,“这个过程中,人们慢慢会培养起主体意识、责任意识,社会心态自然而然会向好。”
据此,报告阐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时提出的两个体系——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就有了密切关联。
李跃旗举例,有一个居民楼组曾经脏乱不堪,后来社区换了一种治理方式,吸引居民自发管理,结果面貌焕然一新,整个楼道成了“睦邻楼道”。而杨浦区探索的“睦邻家园”,亦被赋予更深的期望,“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它不光是让居民活动的地方,更是激活社区互动、成为社区枢纽的地方。”
在李跃旗看来,这些机制的设立,客观上为群众心理释放和自我成就提供了平台。“培育好的社会心态,意味着需要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惺惺相惜。”他说,“站在管理的角度,这需要与群众将心比心;站在治理的角度,更需要把社会力量撬动起来,让被动接收者变成积极行动者。”
改革一小步获得感前进一大步
创新社会治理,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长宁区委书记王为人代表列出一组数据:今年以来该区80%以上的小区“零案发”,群众对身边问题解决的满意率达98%,困难群众医疗费用自付负担减轻90%以上。
“报告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王为人说,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寄予厚望,上海坚决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开展调研,出台“1+6”文件,全市统一的系统设计纲举目张,持续深入的推进落实坚决有力,干部群众的切身感受十分明显。“我们深刻感受到,落实中央要求越坚决,工作成效就越明显。千难万难,一心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就不难。改革每前进一小步,群众的获得感就会前进一大步。”
王为人以长宁区为例,9街1镇的招商职能自201*年起全面取消,街镇各项经费由区财政全额保障,梳理形成214项“条块分工责任清单”、93项“部门主动服务基层工作清单”。在做实街镇“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建议权、规划参与权、综合管理权、人事考核权和征得同意权”等五项权力的基础上,又赋予街镇对部门考核的“一票否决权”。
“通过一系列改革,基层干部精力更加聚焦,现在基层有钱办事、有人干事,有权管事、有能力解决事,推诿扯皮明显减少,条块合力明显增强。”王为人说,这为“五违四必”整治等重点、难点工作的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得到了很好的实战检验。
加强基层建设,核心是人,报告提出,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王为人谈到,有一支强有力的基层干部队伍,基层基础就能得到进一步夯实。现如今,居民区党组织书记来源渠道不断拓宽,培训和考核激励力度明显加大,社区工作者形成职业化体系,基层队伍整体水平和专业化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更有底气的“小巷总理”们,有了更多资源、更能集中精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社区居民说,“现在办事情顺利多了,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实惠和变化实实在在看得见”。
“眼睛向下”疏通最后一公里
“中国经济保持30多年的增长,是一个奇迹,中国发展环境的稳定也是一个奇迹,这离不开社会治理的不断加强和创新。”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代表说,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础工程。
“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程向民说,这就要求社会治理创新必须坚持“眼睛向下”,一切围着基层转,衡量标准由老百姓说了算,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治理创新带来的切身实惠。
目前,松江正在细化责任清单,建立督查机制,搭建联席会议平台,一切面向基层,解决基层反映的突出问题,比如制订《协商解决住宅小区综合治理相关问题的实施办法》,一揽子解决住宅小区停车位涨价、公建设施配套等难点焦点,比如建立一般转移支付规模总量稳步增长机制,着眼发展成果让松江人民同步共享。
“创新就怕不接地气,就怕堵在‘最后一公里’,对于社会治理的探索,要做到一切工作求实、唯实。要着眼民生民需,切实提高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对老百姓的急难愁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程向民说,心里要装着责任感,以勇气智慧解决民生所需。事事认真办、件件有回音,才能满足群众多样化服务需求;只有敢于啃硬骨头,才能更加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基层反映:共建共治共享,顺应人民新期待——上海代表学习讨论十九大报告》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30603.html
- 下一篇:基层反映:联合行文的公文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