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公文素材库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基层建议食品谣言问题亟需治理》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以微博、微信为主要传播载体的谣言此起彼伏,特别是与“吃”有关的话题,更成为网上谣言的重灾区。如“紫菜是塑料做的”“肉松洗出棉花”“甲鱼是用避孕药喂大的”等食品谣言甚嚣尘上,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困扰。
主要原因有:一是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媒体天然具有追逐点击率、关注度、流量的冲动,加剧了食品谣言的传播,常常呈现一个热点新闻立即引发多点发酵,并很快成为舆论热点的景象。在网络社交媒体环境下,食品谣言往往以视频化、故事化的形式出现,在传播中不断升级,呈现碎片化、煽情化、故事化和放射性的特征。同时,网络环境和传播途径各异,加剧了防控谣言传播的复杂性。二是传播群体科学素养较低。食品谣言传播影响比较大的群体,有两个特征:一是年龄以“50后”“60后”中老年人为主,二是学历相对较低,主要是具有初中和高中学历的人群。这一群体的科学素养相对较低,对食品谣言的甄别能力相对较弱,成为谣言信息传播的主要社群。三是食品安全本身问题频发引发恐慌。几乎所有食品谣言,都与曾经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有一定关联,而每一次事故之后,都会衍生出花样众多的说法。这些说法可能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既然有确凿的事故在那里,公众会容易丧失判断力。很多网民表示,这些年时常曝光食品安全事件,不防备着点还真不行。
因此,基层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实行最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黑白名单制度,构建全链条的食品溯源制度,确保民众能够便捷地了解相关信息,也要持续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一旦出现食安危机,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并以精准的科学解释树立消费者的信心。二是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举报的平台和机制,把举报机制纳入食品谣言智能预警处理平台,从而对食品谣言治理进行闭环管理,真正建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三是提升公众辨别谣言的能力,由国家食药监总局等部门发布科普知识和辟谣信息,并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开通专栏,定期回应消费者提问。不断提升全社会对食品监管体系的信任度,使食品谣言没有市场。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基层反映:基层建议食品谣言问题亟需治理》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30658.html
- 下一篇:基层反映:当前公共交通现状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