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强调建设文化强国思想汇报(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22 01:31:29 网站:公文素材库

第一篇:强调建设文化强国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中国文化强调根源的活力,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使得中国文化不断活化,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之后,文化的开放与创造始终处于改革事业的前沿,为政治、经济建设提供先进思想的能量。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强国至少应该具备这样几个条件:

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自觉意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面提高,每一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城乡均等、区域均衡、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增大,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最终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队伍人才济济,文艺创作实现百花齐放的格局;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在构建国际新秩序中不断凸显中国的国际形象。

今天,我们处在全球化、大变革的时代,那种单一文化谱系传统的环境已不存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具有其深刻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硬实力提高显著,但我们的软实力还有较大差距。

比如,中国目前已经是制造业大国,但在高精尖产品上,我们却缺乏优势。这里的差距,就体现在了品质上,而品质上的差距,又跟人的素质有关。我们可以认为,文化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因此,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的活力,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有力推动。

汇报人:

201*年6月30日

第二篇: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抓住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

陈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这一重大战略目标,必须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增强文化建设本领,抓好几个关键环节。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就谈不上文化的真正发展;没有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自内心的认同,就谈不上文化的凝聚力。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才能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所以,建设文化强国,关键在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使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使全国各族人民为了国家的发展振兴而共同团结奋斗。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历史上我国曾经是一个文化强国,我国的价值观念、制度文明和艺术文化等对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当今世界,衡量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特别是其价值理念、发展道路、国民素质、国家形象等能不能在国际上有竞争力,能不能赢得更多的国际认同,能不能占领世界文化高地。因此,我们需要着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入把握文化交流规律,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我国文化资源丰厚,是文化产品生产的大国。建设文化强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创新的规律,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不解决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活力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文化产品数量再多,也不能说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创新活力,关键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努力培育、引导和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和文化消费能力。一方面,应在大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创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体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应提升全社会的文化品位,激发有思想、有影响力的文化创作。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力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营造创新环境,激励文化工作者不断创造精品力作。

(作者为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文化安全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前提

李慎明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维护文化安全是前提和必然要求。维护文化安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国家根本制度安全。国家根本制度是一国软实力的核心,是保障国家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石。维护国家根本制度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前提。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维护国家安定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保障。《宪法》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应当看到,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与问题相互交织, 引起社会振荡的因素仍然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 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安全在文化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意识形态安全。即一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政治意识不受威胁与侵害,能够稳定存在和健康发展。一个主权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是该国的立国之本,如果放弃了对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必将导致该国既有政治和经济制度衰落甚至毁灭。当前,国内外敌对势力在社会意识形态上不断加强对我国的渗透和颠覆:在经济上宣扬自由市场经济和私有化,在政治上企图颠覆我国国体、政体与政党制度,在历史上否定我国近现代革命史、我们党的历史和新中国的巨大成就。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

价值观念安全。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本质内涵,体现了人们对社会与自然现象的是非判断和基本态度。每个社会都有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体系,它规定着该社会的性质。价值观念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念能在社会和公民中得以保持、延续和发展。影响国家价值观念安全的因素很多,如来自家庭、社会、政府等不同方位的教育因素,国外的文化影响与文化渗透因素等。维护价值观念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重视的问题。

优秀传统文化安全。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特性,都积淀在该国、该民族的骨骼里,奔腾在该国、该民族的血液中。因此,所有国家和民族,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和民族,应高度重视维护和弘扬本国和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维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安全,包括本国、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安全和生活方式安全,坚持和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文化强国重在文化强民

周文彰

文化强国的重点是文化强民。围绕这一问题,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深刻理解文化强国的含义。文化强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靠文化强国,即把文化作为手段;二是建成文化强国,即把文化作为目的。(请你关注:www.bsmz.net)为此,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文化在强国进程中的巨大作用。文化在强国进程中可以发挥三种作用:一是推动作用,即提高素养、更新观念、凝聚人心、振奋精神,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二是组成作用,如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引导作用,即引领时代潮流、引导社会思想观念、引导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应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国有一些具体的标志,比如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较完善,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等等。现在我们与上述目标还相差较远,需

要努力奋斗。

建设文化强国必然要求文化强民。一方面,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建设文化强国的目的就是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努力使文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另一方面,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文化强国的重要表现。为此,应提高全民的文化层次,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总体而言,当前全社会的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科学精神普及还不够,存在一定数量的文盲,不爱读书的现象比较普遍,社会道德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需要靠发展文化来改变。所以,文化强国重在文化强民,即用文化造福群众、提高群众。

文化强民应找准着力点。一是优先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承担着文化强民的重任。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我们欠账较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定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作用,让每一个公民都能享有公共文化服务。二是推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协调发展,即在发展文化的同时推动教育、科技、卫生共同发展。三是各级政府应重点加大对基层、农村的文化投入。目前,最需要加大文化、科技、教育、卫生投入的是基层,即城市社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在文化方面,农村缺少文化设施、文化人才、文化生活;在教育方面,农村缺少高质量的学校、高水平的教师、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科学方面,农村缺少科学氛围、科普人才、科普教育;在卫生方面,农村缺少优质医疗资源。这些都需要各级政府来牵头解决,应确保财政支出的重点放在最需要用钱的基层。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

大学的文化使命

纪宝成

大学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至少承担着四个方面的职责与使命。文化自觉的倡导者。培养文化自觉,首先应认识、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大学应成为文化自觉的倡导者,系统研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应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鼓励学生读经典、读原著,能够与先贤往圣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沟通;关注中华文化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使之焕发新的时代光彩。为此,应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离不开继承,而继承并不是为了复古,也不可能复古;继承的过程是扬弃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创新的过程。

文化多样性的推动者。文化多样性是以文化的差异和不同为前提的,这种差异并不必然导致冲突和对立,也可以形成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的局面。这就需要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而大学在这方面大有可为。大学与文化多样性具有天然的联系:从本义上讲,大学就有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含义,代表着知识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大学不仅应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也应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推动者;应通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学术研究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等,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沟通与对话。

文化创新的实践者。大学的文化创新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大学成为文化创新的实践者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在此强调两点:一是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人文社会科学既是知识体系,很大程度上也是价值体系,是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核心的部分,对于促进文化发展意义重大。人文社会科

学领域的交流特别是人文交流,是不同文化之间深层次理解和交融的桥梁与纽带。二是促进人文与科技的交融。在这方面,大学特别是学科较为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最有条件的。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需要人文的、社会的、伦理的价值引导。当然,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学生也应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掌握一些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

文化引领的先行者。大学并不排斥通俗文化,但应该有更高的追求。一方面,大学应对通俗文化特别是同消费主义、娱乐主义相结合的通俗文化进行学理上的、建设性的批判;另一方面,大学应通过对高雅文化的追求和传播,对真、善、美、爱的阐释和倡导,创造性地进行文化引领。大学应成为大众文化的“防火墙”和“平衡器”:当大众文化趋于低俗时,它提倡高雅文化;当大众文化趋于肤浅时,它追求高深学问;当大众文化趋于功利时,它坚守文化理想??这样的大学才能成为“社会的良心”,成为文化引领的先行者,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人类的文化之光。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王庭大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能力,必须着重提高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能力。

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与否,既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同样,一个政党能否长期执政,既取决于它所拥有的经济、政治资源,也取决于它所掌握的文化资源,取决于它是否掌握了先进文化发展的主导权。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思想保证。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离开了文化支撑,即使有繁荣的经济,强国地位也难以确立,更难以巩固。说到底,文化是推动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杠杆,是塑造民族精神的价值源泉,是引领时代前进的重要力量。所以,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更好地增强党的凝聚力的战略选择。

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必须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具体来说,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就是要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政治保证就是正确制定和不断完善文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保证就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组织保证就是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建设好文化领

域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好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作者为中央纪委驻中国科学院纪检组原组长)

当为必为可为

张国祚

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应当有所作为,必须有所作为,也可以大有作为。

当为。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任何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学会用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增强硬实力,一条腿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硬实力不行,说明这个国家经济落后、物质匮乏、技术过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文化软实力不行,说明这个国家理想缺失、文化贫瘠、国民素质低下、人心涣散,对内很难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弘扬正气、振奋精神,对外很难树立正面形象,很难形成国际亲和力,很难掌握国际话语权。从一定意义上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在一些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都有深层次的文化和思想舆论的原因。必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我国也为经济高速增长付出了不少代价,比如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贫富差距拉大、能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发展战略、高昂的社会热情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简而言之,离不开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以抓住以下几个着力点: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宣传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贯通历史和未来、熔铸精神与智慧、有利于全民族凝神聚气的正确思想观念,引导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引导党员干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智囊团建设,改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和激励机制,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紧密联系实际开展研究,多出科学合理、务实管用的对策建议和研究成果;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挖掘其中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要素,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多创作、生产、传播积极、健康、向上、为观众和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品和影视戏剧作品,用美好的精神产品引领社会新风正气;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广的平台、更多的渠道、更大的市场;全方位提升国民素质,努力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和国民形象;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为优秀的文化创作、生产、传播人才,特别是那些立场正确、视野开阔、善于创新、敢于负责、甘于奉献的领军人物脱颖而出提供广阔舞台;等等。

(作者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

版面设计:蔡华伟

第三篇: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

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

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文化建设和发展最重要的领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方式。文化产业如同空气、水分和粮食,成为我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文化产业化生存,已经成为我们今天生活的一个特征。倘若我们今天的生活没有广播、电视、电影、图书、报纸和互联网这些构成文化产业最基本的文化单元,我们的生活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那我们就很可能倒退到史前社会。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那么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是什么呢?

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次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共十七大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中共十七大四中全会对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了全面部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才能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所以,建设文化强国,关键在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

范,使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使全国各族人民为了国家的发展振兴而共同团结奋斗。

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软实力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在历史上我国曾经是一个文化强国,我国的价值观念、制度文明和艺术文化等对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当今世界,衡量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特别是其价值理念、发展道路、国民素质、国家形象等能不能在国际上有竞争力,能不能赢得更多的国际认同,能不能占领世界文化高地。因此,我们需要着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入把握文化交流规律,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三、加强教育和改革教育体制

加强教育是指加强教育体系尤其是基础教育体系的建设。我们可以设想在教育基础非常薄弱的地区,如果孩子们连最基本的在校饮食都不能保证,教师们连最基本的教学条件都难以达到,又何谈建设文化强国呢?

改革教育体制是指要改革教育的目标体系和考核体系。高校的大幅扩招不仅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大量增加,相应的教育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管理制度都发生了变化。过去统一培养的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建设规模扩大、学生数量剧增、知识结构单一,大学生专业技能差、综合素质普遍偏低等因素,已经严重影响到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人生观、价值观充斥在整个社会发展当中,人们缺乏对人才的综合认识,造成了大都片面追求高学历而忽视个人创新能力培养的现象,这就需要国家对教育体系进行改革,以适应当今社会需求。

四、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我国文化资源丰厚,是文化产品生产的大国。建设文化强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创新的规律,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增强文化创新活力,关键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努力培育、引导和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和文化消费能力。一方面,应

在大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创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体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应提升全社会的文化品位,激发有思想、有影响力的文化创作。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力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营造创新环境,激励文化工作者不断创造精品力作。

第四篇:建设文化强国

建设文化强国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体质改革放在第一,因为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要求。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具有市场经营性,而且还应该有导向性。既要有市场,还要有导向,于是必须有体制改革。全会《公报》中称“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就说明以前已经在推进了,现在要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

共产党员要主动作为。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共产党员是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不管是在地震救灾现场,还是抗洪救灾的现场,总能见到共产党员冲锋在前,足以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每一名党员都应注重加强学习,将《决定》的内容全面掌握,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实现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并非几个领导干部开开会,读读文件,讲几句话就能实现,如果没有领导决策者率先垂范,没有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参与,所谓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将不可能实现。因此,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全民总动员。

建设文化强国,归根到底是为了造福我们的民族和人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能够不断向前发展,就是因为我们血管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但是,血液是要更新的,否则就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所

以,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造血”,造一个新鲜的血液,给我们这个民族增添新的力量。这个新的力量,归根到底就表现在我们中国人思想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上。这是中华民族一个最大的福祉。

第五篇: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实践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实践

在全党全社会喜迎党的十八大之际,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表彰大会。一批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受到隆重表彰。他们取得的显著成效,是十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光辉成就的缩影;他们创造的突出业绩,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丰硕成果的象征。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自觉。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党的十六大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摆上前所未有的重要议程,在新的历史起点拉开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序幕,开启了新时期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征程。

“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十年来,从把握文化的双重属性,到确定文化发展的双重任务,从划清“公益性”与“经营性”的楚河汉界,到促进“事业”与“产业”的比翼齐飞,到推动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到把握文化“魂”与“体”的辩证关系,我们党不断实现着对文化建设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推动了文化发展实践上的重大创新。通过坚持不懈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领域整体面貌和发展格局焕然一新,文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十年探索,最根本的突破是观念的突破。我们在创新中发展、在探索中总结,深化了对文化发展方向、文化发展动力、文化发展战略等概念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文化发展理念。这些新的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在实践中日益转化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强大动力。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气象,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十年间,我们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手壮大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迎来了欣欣向荣的春天。政府十年来的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是此前几十年的总和,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建成。到201*年底,全国共有国有文化企业1万余家,约有40%诞生于201*年以后的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和实力不断提升,精品力作不断涌现。近150个国家与我们展开政府间的文化合作,近400所孔子学院走出国门??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我国基本国情、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体现文化发展规律、引领文化繁荣昌盛,是一条科学发展、改革创新的文化强国之路。

十年改革,最显著的变化是文化活力与创造能力的充分释放。体制机制的变革,有力促

进了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发展,有力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繁荣,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有力促进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有力促进了各类文化人才竞相涌现。

纵观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在新世纪的深化和升华,是改革开放大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关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望未来,让我们以更加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握文化发展的难得机遇,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局面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强调建设文化强国思想汇报(精选多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4250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