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写作素材(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22 01:57:17 网站:公文素材库
第一篇:写作素材

古希腊:

1.荷马,古希腊盲诗人。公元前873年生。相传记述公元前12~前11世纪特洛伊战争及有关海上冒险故事的古希腊长篇叙事代表作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即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据此,他生活的年代,当在公元前10~前9、8世纪之间。他的杰作《荷马史诗》,在很长时间里影响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和伦理观。 《荷马史诗》 神要是公然去跟人作对,那是任何人都难以对付的。

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寓言家。他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曾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自由后,伊索开始环游世界,为人们讲述他的寓言故事,深受古希腊人民的喜爱。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是古希腊人尽皆知的名字了,当时的古希腊寓言都归在他的名下。现在常见的《伊索寓言传》是后人根据拜占廷僧侣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以及后来陆陆续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本编订的,后来被德尔菲人杀害。 2.伊索(公元前620年--公元前560年),是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的一个寓言家,生活在小亚细亚。弗里吉亚人。据希罗多德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后来被德尔菲人杀害。他死后德尔菲流行瘟疫,德尔菲人出钱赔偿他的生命,这笔钱被老雅德蒙的同名孙子领去。传说雅德蒙给他自由以后,他经常出入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的宫廷。另外还传说,庇西特拉图统治期间,他曾到雅典访问,对雅典人讲了《请求派王的青蛙》这个寓言,劝阻他们不要用别人替换庇西特拉图。13世纪发现的一部《伊索传》的抄本中,他被描绘得丑陋不堪,从这部传记产生了很多有关他的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得墨特里奥斯(公元前345—公元前283)编辑了希腊第一部寓言集(已佚)。1世纪和2世纪,费德鲁斯和巴布里乌斯分别用拉丁文和希腊文写成两部诗体的伊索寓言。现在常见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庭僧侣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及以后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本编订的。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其中的一部分(如《狼与小羊》《狮子与野驴》等)用豺狼、狮子等凶恶的动物比喻人间的权贵,揭露他们的专横、残暴,虐害弱小,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乌龟与兔》《牧人与野山羊》等,则总结了人们的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和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金尼阁口述的译本《况义》于1625年刊行,收寓言22则;1840年出版《意拾蒙引》,收寓言

81则;此后又有不同的中译本相继世。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整理,统归在伊索名下。因为伊索小时候长的很丑,所以大家都不喜欢他。不过他妈妈喜欢讲故事给他听。另外,他长大了在田里干活时,看到的有趣事物,大部分都被他编成精彩的故事。他的故事都是口授,可见他的记忆力非同一般。

伊索在公元前约600年,也就是2500多年前出生在希腊。伊索童年期是一个哑巴,只能发出奇怪的声音,用手势表达他的意思;再加上他长得又矮又丑,邻居都认为他是个疯子。但是他的母亲非常爱他,时常讲故事给他听;他的舅舅恨这个又矮又丑的外甥,常常强迫他在田里做最艰苦的工作。母亲去世后,伊索跟着曾照料过他的老人,离家到各地去漫游,因此学到了许多有关鸟类、昆虫和动物的故事。他们在一起过了好多年快活的日子。后来,伊索被牧羊人卖了,从此以后伊索就变成一个奴隶。有一天,伊索梦见了幸运之神和蔼地向他微笑,并把他的手指放进他的嘴里,放

松他的舌头。醒来后,他意外地发现自己已经可以说话了。 大家都喜欢听伊索说故事,也都敬佩他过人的聪明。伊索曾经靠机智救朋友和主人的急难;凭机智躲避敌人的伤害,解除奴隶的桎梏。据说伊索因得罪德尔菲人而被陷害致死。 伊索并没有写下他的寓言,他完全凭记忆口述。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伊索寓言》是 后人根据拜占庭僧侣普拉努德斯收集的寓言以及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编订的。其中大多以动物为主:有的用豺狼、狮子等比喻人间权贵,揭露其残暴、肆的一面;有的则总结人们的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原则。其形式简洁精练,内容隽永深奥含义于浅显生动的语言中,颇耐人寻味。

日本:

3.紫式部又称紫珠(紫珠草,花语是“聪明”),本姓藤原,字不详,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源氏物语》作者。按照日本古代妇女没有名字的惯例,紫式部只是后人给她写的作品上加题上的名字。因其长兄任式部丞,而当时宫中女官往往以其父兄的官衔为名,以显其身份,所以称为藤氏部;后来因她所写《源氏物语》中

女主人公紫姬为世人传诵,遂改称紫式部。出身于充满书香气的中等贵族家庭,是一位极富才情的女子,其祖父等辈及兄长都是当时有名的歌人,父亲更是长于汉诗和歌,对中国古典文学颇有研习。作者因此自幼得以随父学习汉诗,并熟读中国古代典籍,她不仅对白居易的诗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十分了解佛经和音乐。紫式部家道中落,曾给一个官吏做过小妾,丈夫去世后,依赖父兄生活,寡居十年。后进宫做了彰子皇后的侍读女官,这篇小说就是她写给皇后供天皇消遣的读物 紫式部父亲藤原为时是有名的中国文学学者,和歌和汉诗均长。任地方官,地位不高。紫式部自幼从父亲学习中国诗文和和歌,熟读中国典籍,并擅乐器和绘画。信仰佛教。母亲叫藤原为信,不过,在紫式部年幼时已去世。

年幼的时候,就已经能看懂古汉语等作品,有才女之称。长德四年(998年)左右,22岁的她与父母具在并有家世子女比自己年长20多岁的藤原宣孝结婚,在长保元年(999年)时得一女儿藤原贤子。婚后3年藤原宣孝去世。

在寡居生活中,因创作《源氏物语》而文名远扬,受到藤原道长(966-1027,平安中期公卿)等高官显贵的器重。宽弘二年(1005年)12月29日入后宫,担任后宫皇后藤原彰子(藤原道长的女儿)的女官,为她讲佛授《日本书纪》和《白氏文集》等汉籍古书。官名为藤式部,后改称紫式部。大约在1013年离开后宫。

在皇宫时期有《紫式部日记》和《紫式部集》等著作。前者又名《紫日记》,属日记文学,主要记述侍奉彰子时的宫廷生活、所见所闻,如宫仪庆典、宫中女官的容貌、才华和性格等。后者又称《紫式部家集》,收和歌作品123首,按年代顺序排列,描述了作者从少女时代到晚年的生活和感受。和《源氏物语》一样,两书充满对人和社会相当敏锐的观察,是研究作者生平和《源氏物语》的重要参考资料。

而《源氏物语》直到逝世前才成书。该书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是歌物语和传奇物语两种传统的集大成者。

4.夏目漱石,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代表作有《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三部曲。 本名夏目金之助,生于1867年(庆历三年)2月9日,东京人。夏目家在江户地方有庞大势力,金之助身为家中幺子(排行第八),由于在他出生前家境已逐渐没落,双亲并不希望这位幺儿的降生,所以出生后一度被寄养在别人家,两岁时便被过继为严原家的养子,此后因养父母情感不睦以及养父的工作影响而经常迁居。十岁时才总算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然而这样的幸福日子极其短暂,父兄一向与他不睦,并对他浓厚的文学志向不以为然;其母在他十五岁时便因病去世,金之助十九岁时就已离家开始其外宿生涯。这些遭遇相信对于金之助的心境及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从几部带着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如《少爷》、《三四郎》、《之后》、《道草》等等都可见其端倪。故事里的主人翁多半有着良好的家世,却不受父兄所重视,也因此他们往往是孤独地,很早就意识到要自力更生,但内心里则无不渴求亲情的温暖。有人说文学是“苦闷的象征”。作家因自身的遭遇或基于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意识到真实世界的不完满,呕心沥血发而为文,才有感人的作品问世,但这份感动人心的力量往往来自于苦痛与不幸。重新回顾夏目漱石的生平,便知此言不虚。1874年,七岁,入浅草寿町的户田学校。夏目自幼喜欢汉学,14岁开始学习中国古籍,少年时曾立志以汉文出世。

1888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中学。与同学--后来的俳句运动倡导者正冈子规结为挚友,22岁那年,便以汉文来评论正冈子规的《七草集》诗文集,并以汉诗体作游记《木屑集》。就在这年,首次使用“漱石”为笔名。这个颇具汉学意涵的名字据说其典故取自于中国的《晋书》孙楚传,相传孙楚年轻时想体验隐居生活,便对朋友王济说要去“漱石枕流”,王济对曰:“流不能枕,石不能漱。”孙楚于是辩称:“枕流是为了洗涤耳朵;漱石是为了砥砺齿牙。”这个故事显现了孙楚的不服输。金之助以“漱石”为笔名正符合他坚强的意志,但也有另一说法是金之助和孙楚均被视为怪人,故以“漱石”的典故以自喻。从此明确了“以文立身”的人生宗旨。同时他察觉到学习英语成必然的趋势,唯有精通英语才得以跟上时代潮流、强化国家,跻身为社会菁英份子。

1890年,23岁夏目漱石的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英文科就读,成绩斐然,并不时发表学术论文,因此1893年大学一毕业,他就在校长的推荐下顺利进入东京高等师范任教,同时积极参与正冈子规的俳句革新运动。两年后他辞职到爱媛县松山中学任教,次年转入熊本第五高等学校。此后便一直担任教职到33岁(1900)1900年,夏目漱石奉教育部之命前往英国留学两年。夏目漱石不以在英文的优异表现自满,相较于明治维新之后时人竞以西学为尚的举动,夏目漱石却以他原有的汉学及日文基础,积极创作,发表了不少诗歌、俳句。苦读的生涯自然也影响身心健康。27岁罹患肺结核,为了养病,赴鎌仓圆觉寺参禅,参禅的生活丰富了日后创作的题材,但他的病情并未十分好转,再加上神经衰弱,厌世的心情由是萌发。回到东京后没多久与中根镜子结婚并于同年升任教授,留学时期,夏目漱石体认到所谓的英国文学和他以前所认识的英文有着极大差异,精通英文不足以增强国势,这使夏目漱石赖以生存的理想几乎幻灭,再加上留学经费不足,妻子又因怀孕而极少来信,他的神经衰弱因此更为加剧,一直到回国后他始终为神经衰弱所苦,但也刺激他更专注于写作。1903年返回日本,任第一高等学校英语教授和东京大学英国文学讲师,并常给《杜鹃》杂志撰写俳句、杂文类稿子。1905年,38岁时在(杜鹃)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我是猫》,备受好评,应读者要求而一再连载。深受鼓舞的夏目漱石因而有了创作的力量,此后十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

5.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有世界声誉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和现实主义作家。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早期写诗(《帕拉莎》《地主》等)。1847~1852年发表《猎人笔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监禁中写成中篇小说《木木》,对农奴制表示抗议。以后又发表长篇小说《罗亭》(1856年)、《贵族之家》(1859年),中篇小说《阿霞》《多余人的日记》等,描写贵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好发议论而缺少斗争精神的性格。在长篇小说《前夜》(1860年)中,塑造出保加利亚革命者英沙罗夫的形象。后来发表长篇小说《父与子》,刻画贵族自由主义者同平民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冲突。后期长篇小说《烟》(1867年)和《处女地》(1877年),否定贵族反动派和贵族自由主义者,批评不彻底的民粹派,但流露悲观情绪。此外还写有剧本《村居一月》和散文诗《傻瓜》等。他以写作中多篇和长篇小说为主。

6. 珀西·比希·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1792年生于苏萨科斯郡一个贵族家庭,12岁被送进伊顿贵族学校受教育1810年入牛津大学学习,第二年因发表《无神论的必然性》小册子被牛津大学开除,不久到都柏林参加爱尔兰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1813年发表第一部长诗《麦布女王》,抨击封建制度的专横无道和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反映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引起了英国资本主义阶级的仇视,1818年被迫侨居意大利。1818年发表长诗《伊斯兰的起义》,借用东方的故事歌颂资产阶级革命,抨击欧洲反动的封建势力。1819年完成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诗剧采用古代神话题材,表达了反抗专制统治的斗争必将获胜的信念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同年完成的诗体悲剧《钦契一家》取材于意大利的历史故事,表达了反抗暴君的思想,是雪莱最具创造性的作品之一。雪莱还创作了《致英国人民》、《1819年的英国》、《暴政的假面游行》等政治抒情诗,强烈谴责封建统治集团的罪行,号召人民为自由而斗争。雪莱在《云》、《致云雀》、《西风颂》等抒情诗中,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作品想象丰富,音韵和谐,节奏明快,在英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7. 勃朗特姐妹1847年,《简·爱》、《呼啸山庄》和《艾格尼斯·格雷》在英国先后出版。《简爱》和《呼啸山庄》这两部作品的出现,引起了文学界强烈的轰动;而这两部不朽的名著竟出于名不见传的两姐妹之手,更成了英国文学史上的佳话。这两姐妹就是夏洛蒂·勃朗特。夏洛蒂的《简·爱》因题材的新颖和感情的真挚立即引起当时评论界的重视,而艾米莉则凭着《呼啸山庄》这部有着奇想象力的小说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然而人们没有想到,这两姐妹的成功却源自她们那孤独、苦闷和不幸的生活。

勃朗特姐妹生长在一个穷牧师家庭,她们的母亲在孩子们还很年幼时患肺癌去世,这使全家陷入了不幸。失去了母亲,孩子们的童年就象没有阳光的深冬,凄凉而没有欢乐。所幸的是,她们的父亲--那位穷牧师--学识渊博,他亲自教她们读书,指导她们看书读报,这些都给了她们很大的影响,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由于生活的凄苦,勃朗特姐妹不得不在慈善学校度过了一段童年。因为学校里的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夏洛蒂和艾米莉的两个姐姐先后患肺病死去,这给夏洛蒂极其沉重的打击。此后,夏洛蒂和艾米莉就回到家里,与弟弟勃兰威尔和妹妹安妮一起自学。

她们的家居住在荒凉偏僻的山区,再加上这个家庭一向离群索居,因此她们游玩的场地只有一望无际的沼泽和西边的旷野。她们常在旷野里散步,感受着旷野的气氛,特别是艾米莉,她表面沉默寡言,内心却热情奔放,她将旷野的感受全写进了《呼啸山庄》,构成了《呼啸山庄》的独特氛围。为了打发寂寞的时光,她们四个便常常读书、写作诗歌以及杜撰传奇故事,她们自办了一个手抄的刊物:《年轻人的杂志》,自编自写自读,这给她们带来了莫大乐趣,对她们以后成为著名的作家是一个初步锻炼。娄时,夏洛蒂写了许多小说、诗歌和剧本,据她自己在14岁时开列的作品名单,就有22卷。

为了生活,勃朗特姐妹先后离家出外当家庭教师,屈辱的生活激起了她们强烈的愤怒之情。夏洛蒂倍感歧视和孤独,她憎恨家庭教师这个行当,两次都只工作了几个月就离开了,但这段经历却为《简·爱》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素材。在艰若、闭塞的生活中,勃朗特姐妹经常利用晚上的一点余暇积极地写作,作为对一天枯燥乏味的辛劳工作的一种解脱。尤其是艾米莉,她除了工作之外,还要承担全家繁重的家务劳动,洗衣服、烧菜、烤面包,为了随时记下写作素材,她在厨房里干活时,总是随身带着纸和笔,只要一有空隙,就立即把脑了了里涌现的思想写下来,然后继续烧饭。

这一段时期,她们一直没有停止创作活动。1836年,夏洛蒂把自己写的几首诗寄给了当时著名的桂冠诗人骚塞,不料骚塞竟认为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而且认为夏洛蒂没有特殊的才能。他决不会想到,正是这个他认为没有特殊才能的夏洛蒂·勃朗特在10年后会成为轰动英国文坛的作家。

勃朗特姐妹曾打算合力办一所学校,可是印了招生广告,却没有人来报名。这时她们唯一的弟弟勃兰威尔由于环境的刺激,养成了酗酒的恶习,并为此丢掉了工作,成为家庭的负担。1845年秋季的一天,夏洛蒂偶然看到艾米莉写的一本诗集,她深受感动,想到写作也许是一条出路,于是,她动用了去世的姨妈留给她们的遗产,与两个妹妹合出一本诗集。但是尽管诗写得很美,却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只卖掉了两本。 8. 巴尔扎克原名奥雷诺-巴尔萨,1799年5月20日生于法国中部的图尔城一个中等资产阶级家庭。他的祖上本是农民,“巴尔萨”就是普通平民的姓氏。1789年得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给了第三等级成员包括平民发迹的机会,他的父亲因善于经营而成为暴发户,于是就将平民姓氏“巴萨尔”改成中古骑士姓氏才“巴尔扎克”,又在姓氏前加上一个标志贵门第的“德”。于是巴尔扎克就有一个“高贵的贵族出身”,这份虚荣,他一生都很看重。在作品中亲近贵族,与此不无关系。

1814年,15岁的巴尔扎克随父母迁居巴黎。17岁入法科学校就读,课余曾先后在律师事务所和公证人事务所当差,同时旁听巴黎大学的文学讲座,获文学学士衔。20岁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以笔名发表过许多不成功的剧本和小说。为维持生计,1825-1828年期间先后从事出版业和印刷业,皆告失败,负债累累。经过探索和磨炼,巴尔扎克走上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道路。

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在他二十余年的写作生涯中,写出了九十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在这些作品中,他一共塑造了两千四百多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给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人们不禁要问,巴尔扎克是怎样利用这样短暂的时间来创作这么多的世界名著的呢?巴尔扎克有个创作时间表:从半夜到第二天中午工作,也就是说在椅子上坐十二个小时,专心修改稿件和写作。然后,从中午到下午四点阅读各种报刊杂志,五点用餐,五点半才上床睡觉,到半夜又起床继续工作.法国一位传记作家介绍时说:“每三天巴尔扎克的墨水瓶就得重新装满一次,并且得用掉十个笔头。”巴尔扎克每创作一部作品,总是将原稿和修改稿保存起来,最后装订成大厚本,作为珍贵的礼物,赠给知心朋友。这些修改稿的数量相当可观。倘使他写一部200页的小说,修改的稿子就相当于原稿的10倍。而人们都熟知,巴尔扎克一生为人间留下了160余种作品,其中《人间喜剧》就有96本,而且是在不到20年的坎坷艰辛的岁月里完成的。他每写一部,少则修改几遍,多则十五六遍。可以想象,巴尔扎克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灌注了多少心血

9. 欧亨利 原名威廉姆斯·西德尼·波特(www.bsmz.netann),生前是个老处女,死后却是个老曼恩(老丈夫?),1767年12月8日。

在英格兰ribbesford的一个公墓:

安娜.华莱士

以色列的孩子们想要面包,神赐给他们吗那。克拉克.华莱士想要一个妻子,魔鬼送给他安娜。

在新墨西哥ruidoso的一个公墓:

这里躺着johnny yeast(酵母)。。。原谅我没有膨胀起来。

在宾夕法尼亚州uniontowww.bsmz.netborne公墓中john penny的墓志铭:

阅者注意,如果你想要现金,掘地六尺然后你会发现一个penny(便士)。

英格兰hartscombe的一座公墓:

6月22日,jonathan fiddl跑调了。

佛蒙特州enosburg falls的anna hopewell之墓:

这里躺着我们的安娜的残躯,

因一个香蕉而结束了性命。

不是果实把她放倒,

而是这东西的皮让她走人。

马萨诸塞州nantucket的一座19世纪80年代的坟墓:

在这片草皮和树木下,躺着jonathan pease的身体。

他已不在这儿了,这里仅剩下豆荚,pease(豌豆)已经破壳上了天堂。

英格兰的一座公墓:

记住吧,人们,当你走过,

你现在的模样,便是我曾经的模样

而我如今的模样,也会是你将来的模样。

记住这些,然后,跟随我。

致那些人们在墓志铭上重复写写划划的文字: 我将不会仅满足于跟随你。。

直到我知道你将去往何方。

第四篇:写作素材

自强自立

大家都知道,在大自然中所遵循的法则是“适者生存”。只有很好掌握了生存法则的人,才能比较迅速地适应环境。

先看小鹰的成长史吧。鹰妈妈给了小鹰第一次生命,然而第二次第三次生命却要靠小鹰自己争取回来,因为在鹰家族中,每一只小鹰要成长为雄鹰,都必须经历多次“鬼门关”,过了这些坎,才能获得重生;一旦不能自立,将会被淘汰,这是鹰妈妈也无能为力的。小鹰在第一次脱毛时,这是第一道坎,这道坎完全是凭借着小鹰自己的毅志力去与生命抗横的,在这场激烈抗衡过程中,那些不能自立,没有毅力的小鹰就将被死神带走,而那些具有顽强毅力,能独在离开妈妈的呵护而自立的小鹰才能生存下来。学会展翅高飞,是小鹰成为雄鹰的又一个坎。在历练的时候,有时鹰妈妈要把小鹰推下山崖,如果小鹰没有自立、自强的顽强意志,那就将粉身碎骨。

在动物界动物们需要自立、自强,在人类也同样如此。

张海迪虽然一身轮椅相伴,不能“步足千里”却可以“阅览天下”。她在无名师指导的情况下,凭着顽强的毅力学会了三门外语,这对于一般人来说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然而,张海迪却凭着自立、自强的精神做到了。不仅如此,她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显着成就,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她那种自强不息,自立的性格。如果她不是一个自立的人,凭自己是残疾人而依赖别人,靠父母,这样子她会有今天的辉煌成就吗?

感恩

人生需要感恩,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就常怀感恩之心。据说有一次家里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好,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所以我们应该学习罗斯福的感恩精神,感恩至爱至深的父母,因为是他们给了你生的机会,抚育你长大成人;感恩曾经相濡以沫的密友,因为是她给了你友谊,与鼓励;感恩老师,因为老师铸造了我们生命中的知识,教育了我们怎样做人:感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辛勤劳动,所以才有了可以有支持生命的食物,我们应该感恩,感恩那些社会上的劳动人民,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这个和谐的世界…… 我们因该学会感恩,感恩我们灵魂的工程师——老师。他们没有什么特别,同样有喜怒哀乐,有生老病死,但他们却又比平常人神圣,因为他们铸造了无数精彩的人生,居里夫人曾经说: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就,都应该饮水思源,应当记住自己的老师为他的成长播下最初等种子。

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1937年2月1日,是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60岁生日。1月30日,在延安各界为徐特立举行60寿辰庆祝大会的前一天,正忙于制定抗日救国大计的毛泽东,怀着对师长的尊敬心情,写了一封感情真挚的信给徐特立,为他祝寿。这封信充分肯定了徐特立“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高尚品德。并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一、立志

指立定志向。每个人对未来都有所希望和计划,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有了壮志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向成功迈进。

1、立志多在少年,但宋朝文学家苏洵27岁开始发愤,立志就读,昼夜不息,结果大器晚成,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我国明代画家王冕,少年放牛时,立志要把荷花佳景惟妙惟肖地画出来。他不分昼夜地绘画,立志不移,后来成为当时著名的画家。

3、越王勾践被吴国军队打败,忍受奇耻大辱,给吴王夫差当奴仆。三年后,他被释放回国,立志洗雪国耻。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

4、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人生如箭

王梅芳

人生没有退路,因为呼啸的岁月挟裹着我们一路向前。

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像一支离弦的箭,嗖嗖地直向着生命的终点射去。但我们无论怎样地气喘吁吁疾步如飞,也赶不上岁月那轻捷的步履。她无声无息波澜不惊地带走纷沓的人群,卷走一个又一个朝代,不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停留,也不在心灵的重重羁绊前稍一驻足。无论历经了多少沧海桑田的变迁,她永远年轻、纯洁、轻盈、清澈如初。

时光不老人易老。穿行在一片又一片洁白的日子里,我们可曾朝涂曦霞,暮染烟岚,在她的脉络里注进拼搏的汗水,把每一页洁白的日子都涂成一幅斑斓的图画,剪成一贴丰满的记忆?穿行在一片又一片洁白的日子里,我们可曾删繁就简,除去芜杂的枝蔓,抖落发黄的往事,省略多余的情节,向着既定的目标轻装向前。

不要叹人生苦短,若把人一生的足迹连接起来,也是一条长长的路;若把人一生的光阴装订起来,也是一本厚厚的书。开拓一条怎样的路,装订一本怎样的书,这是一个人生命价值与内涵的体现。有的人的足迹云烟一样消散无痕,有的人却是一本耐读的厚书,被历史的清风轻轻翻动着,给一代又一代的人以深情的启迪与深刻的昭示。

阿达尔切夫说过:“生活如同一根燃烧的火柴,当你四处巡视以确定自己的位置时,它已经燃完了。”有选择就会有错误,有错误就会有遗恨,但即使第一步错了,只要及时地发现并纠正,未必步步都错下去。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路断尘埃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双翅膀;厄运突降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个微笑;雨雪连绵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份责任和梦想。天下路都是相连的,沿着心中的路坚定地走下去,同样能抵达你想要去的地方。

不要做涧底静止的石子,任时光如水自梦里流泻而过。不要做空中游移的白云,让浮生飘蓬留不下一点碧痕浅波。要做就做那奔腾千里的河,云蒸霞蔚,汇吐聚纳,日夜向着大海进发。要做就做那永不停息的风,一季有一季的着色,一程有一程的领略。要做就做那参天直立的树,根深深地扎进黑暗的泥土,枝高高地伸进光明的苍穹,一树繁花一树硕果,每片叶子都是一首欢歌。

从此岸抵达彼岸,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我们是永远的长跑者。不要因了五光十色的诱惑而误入歧途,不要在思想的山脚下留恋低回,而失去峰巅目尽千里的好景色。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的目标永远是下一个。

人生如箭,不管前方是风雪迷漫还是繁花似锦,开弓后只能勇往直前。

【推荐评语】

人生如箭这个比喻不很恰当又很恰当。说它不恰当,是因为它直来直去,无法譬喻人生的曲折跌宕。但是光阴真的似箭,时光的流驶,人生的短暂,恰似飞箭转瞬即逝。让人尚未来得及慨叹“朝为青丝暮成雪”,人生已走到了尽头。

射箭总要瞄准靶的红心,做人做事总要先定准目标,目标或许很渺小,或许很宏大,这往往取决于弓弦是否拉得大,箭尖是否磨得利。弓大箭利,才能百步穿杨。

再好的射手也不会射回头箭。一箭既出,永无回头时。人生目标已定,就要努力地去把梦想实现,千万不可半途而废。

二、拼搏

指豁出性命,进行激烈的搏斗。比喻尽最大的力量,极度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1、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容国团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4、贝多芬拼搏成长大作曲家贝多芬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没能上学,十七岁时患了伤寒和天花之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又接踵而至,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爱情上也屡遭挫折,在这种境遇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与生命的顽强拼搏中,他的意志占了上风,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

5、司马迁写《史记》汉朝司马迁继承父业,立志著述史书。他游历各地,阅读了大量书籍。不料正在他着手编写《史记》时,遭到了李陵之祸的株连。但他矢志不渝,忍辱负重,身受腐刑,幽而发愤,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写成了鸿篇巨著——《史记》

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

”岳飞于是调兵遣将, 兵锋锐气十足。 朕不遥度。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

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分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当外侮当前,人们总是以岳飞为榜样,坚决抵抗。

话题:“国难见忠心”“国家与个人”“忠君与爱国”

辛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分析:“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国分忧,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义务。

话题:“责任”“爱国”

宋庆龄的执著

宋庆龄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护法运动(1917年)、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对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解放战争(1945—1949年),她始终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而殚精竭虑,英勇奋斗,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宋庆龄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分析:没有一颗热忱的爱国之心,宋庆龄能七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解放和富强而殚精竭虑吗? 话题:“忠贞”“持之以恒”

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

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奥军的炮火上去抢救,结果自己也被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放他过去。

作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过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斯汤达打在地上说胡话。决心下定,就得奋力拼搏。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不服气,匆匆写了一部小说要超过人家,反遭失败。倔强的海明威爬起来再干,终于写出了小说《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

分析:是的,人是不能被打败的,只要我们心中有目标,有信念。即使过程艰幸,最终也能有所收获。

话题:“成功的曲折”“永不言败”

感恩素材

窗外浮着薄薄的青烟似的雾,用手一划,立即清澈如水。看看朦胧的窗变清楚,我的心也仿佛随着变化而变化。一时间,想到了太多,想到相处了一学期的老师与同学;想到每时每刻为我们操劳的父母。向导了这一切,我们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

? 感恩是什么?它是同学借你小玩意,你懂得归还;它是在暴风雨中,别人给你一把伞,你懂得说谢谢;它是老师对你一顿“k”后,你懂得体会,懂得了解;它是……

? 到了初中,老师变了,但是,每个老师对学生那种关切,那种爱从未变过。当我遇到难题时,是老师帮我打开思路;当我犯错误时,是老师严厉批评,纠正错误;当我对学习掉以轻心时,是老师提醒我……老师为我们付出太多。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说:“老师,感谢您!”

? 为我们一生操劳的父母,做什么没有一丝怨言。为了我们的生活、学习、前途,他们四处奔波。“老爸老妈,谢谢你们!你们对我们的爱实在太大了。!”

? 溪水欢快地流淌,给人一丝欢笑,一丝感动。小溪懂得不停的流,目的是回报大海。那我们呢?我们应该用一颗真挚的感恩的心,回报所有人!

第五篇:写作素材

命题作文“花落春犹在”构思

“花落春犹在,路尽鸟还喧”??

写情:历久弥坚、难以忘怀。

叙事:变迁后的相关性,前人对后人的深刻影响

辨理:透过现象看本质,新陈代谢、天道运行的永恒

正确看待失去与得到的辨证关系,失去不等于大雪无痕

个体与整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不能虚,应由虚到实,选一个立足点,以情理为文。花落春犹在,是引发联想,是思维发展的一个点,考察思想的敏锐性,以及对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探究、观察、感受、判断。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审题不刻意刁难,但是是基本要求。

花落春犹在,吸尽日月精华,吸尽万物灵气,即便化作春泥,也更能释放春的光辉。那就是花的力量,花的智慧。花落春犹在,花凋零必定在其残弱之时,无论寒风吹落,还是葬花之瓣,或是老弱病残,都蕴涵着一种生的力量,注入生的希望。

花落春犹在,庸人自扰之。

花落春犹在,是意境的延续。花落春犹在,是情感的传递。花落春犹在,是精神的永恒。

花落春犹在,风度常在。花落春犹在,执著不止。花落春犹在,精神永恒。

花落春犹在,是逆境中的豁达。花落春犹在,是困难下的坦荡。花落春犹在,是绝境中的坚强。 花落春犹在,要懂得为生活寻找新的调剂。

花落春犹在,要拥有一份乐观豁达的心境。

花落春犹在,要懂得为生活留一些空白。

花落春犹在,说不尽的诗意,道不完的是禅情。

花落春犹在,是对失败者的赞歌。花落春犹在,是对勇者的评价。花落春犹在,是对生命的诠释。 名利之花凋零,本心之春犹在。生命之花陨落,理想之春犹存。

花落春犹在

繁华落尽,是否意味着春的逝去?

烟消玉陨,可曾宣告着你的落幕?

销迹无可留,花落春犹在。

屈原,寂寞的剑客

当怀王终究将你罚出宫门,当汨罗的江水呜咽低鸣时,你可曾有过后悔?你可曾早已料知?楚国的江山容不下你的傲气,而上古的英灵才是你的归宿。《问天》在向谁哭诉,《离歌》又是谁的别离?你向女萝要花,你向祝融乞火。你向世人呼告,但换来的只有怀疑。

罢了罢了,汨罗虽寒,终是澄澈之地;双五虽凶,也好过世间起伏。你倚剑伫立江边,希望用水声来为自己落幕,但其实,属于你的独角戏才刚刚开始。 后主,悲切的英魂

当宋朝的铁骑踏破城门,当苦涩的毒酒送至唇边,你可曾有过害怕?可曾有过懊恼?高堂听政终不是你的领域,后宫花院也不是你的归宿。红墙耸立下的四角之地里,你踩断轻枝,摇落积雪。苦苦低诉自己的不甘与落寞。但南唐的光辉终将不再,北宋的黄袍已飘扬飞舞。

罢了罢了,毒酒虽苦,终胜过离愁别恨;冥府虽寂,也好过心中的愁痛。你笑着接过毒酒,希望以此来为南唐和自己画上句号,但却没听到,你的词曲已开始被人传唱。

卢梭,孤独的斗士

当《爱弥儿》在广场上被公然焚烧,当伏尔泰用最恶毒的语言对你谩骂,你可曾感到无助?你可曾感到孤独?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鎏金的礼袍,你一字一句地攀爬那真理的高峰。探寻真理的道路注定是孤独的,于是狄德罗走了,休谟走了,连华伦夫人也弃你而去。沙龙里谈论的尽是你的窘态,而书店中却无法摆上你的书籍。

罢了罢了,乡屋虽陋,终可远离世间百态;朋友虽少,也好过充日谩骂。在那冬日的早晨中,你慢慢地在书桌前闭上了眼睛,却没有看见革命的群众高举着《社会契约论》冲向皇宫。

千年虽过,至今仍有人在汨罗江抛洒米粽,仍有人在弹唱后主之词,《爱弥儿》早已被封为现代教育之开创者,你们,听到了吗?

花落春犹在,明朝春更浓!

更多精彩相关内容:

写作素材

写作素材

写作素材

写作素材

写作素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写作素材(精选多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44089.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