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沂市红薯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临沂市红薯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唐洪杰徐玉恒 姚夕敏 马宗国 王树强
(临沂市农业科学院,山东临沂 276012)
关键词:红薯;产业发展;临沂;调查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市场农业日益发展,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红薯这个传统的充饥度荒作物,又焕发出了现代市场生机,被誉为“宇宙食品”、“第一保健食品” 、“长寿食品”,显示出了新的开发利用价值。重新认识红薯生产,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红薯产业进程,对于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畜牧业、轻工业发展,丰富市民“菜篮子”,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临沂市红薯生产现状
1.1种植历史悠久。红薯属临沂市传统栽培作物,农民有种红薯的习惯,原来全市常年种植面积200万亩左右,总产量300万吨左右,最高年份种植面积超过了220万亩。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种植面积不断减少,201*年全市种植面积为188万亩,平均亩产1550公斤,总产291.4万吨。悠久的种植历史,为进一步发展红薯生产奠定了基础。
1.2 栽培范围广泛。我市耕地中,旱地占80%,且坡地多、坪地少,薄地多、肥地少,旱灾频繁,适合红薯栽培。全市所辖的9县5区的农民均有种植红薯的习惯。适宜的种植范围,为逐步扩大红薯生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3 重点产区突出。我市红薯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201*年沂南县为31.39万亩,临沭县为26.4万亩,都为山东省红薯生产大县。各地的红薯主要分布在丘陵、低山平坝地区。相对集中的生产区域,为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条件。
1.4 加工逐步兴起。目前,全市红薯利用,除人食少量外,形成了晒薯干,配饲料,漏粉条,做凉粉,酿薯酒,熬薯糖,炸薯泡和加工淀粉生产粉丝,酿造食用酒精等系列产品。除农户家庭作业外,还创办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带动力的加工、营销企业。临沭县现具有一定
规模的红薯加工企业6家,家庭作坊式加工厂50余家,年加工鲜薯16万吨左右。山东诚华红薯淀粉有限公司,位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蛟龙经济开发区,是山东省淀粉生产龙头厂家,总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50万吨红薯淀粉。
2临沂市红薯产业存在的问题
2.1品种结构单一。现在我市红薯的品种过于单一,据初步统计,70%为食用饲料型徐薯22和徐薯25,另外30%的面积主要是红香蕉、济薯18、鲁薯7、商薯19、烟薯22、紫色红薯等。
2.2平均单产低。全市的红薯产量差异较大,高的超过5000公斤,低的只有500公斤以下。我市红薯主要种植在坡地、瘠薄地、田边、地角,好田、好地种植很少,没能发挥出高产作物的优势。
2.3贮藏技术落后。多数农户以地窖贮藏为主,贮藏方法原始,红薯腐烂严重,旺淡不均,春季市场供应不足。如果采用科学方法贮藏,情况将会有较大改观。
2.4加工利用粗放。全市除临沭县、河东区各有一个大型综合加工厂外,其它各地基本还是靠农户自己加工,方法简单,增值率不高。部分地区因交通不便,大量的红薯只能喂猪,或简单加工成粉条、薯酒自食,未能变成商品,红薯的茎、叶综合开发基本还没起步。
2.5科技含量不高。专门从事红薯生产研究的力量比较薄弱,急需投入一批骨干力量下苦功夫对红薯的引种、育种、种植、加工、销售进行深入攻关研究。
3红薯的产业优势
3.1产量高,增产潜力大。红薯属旋花科,甘薯属,甘薯种,为喜温、耐旱、耐瘠,蔓生性草本植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稳产性好。红薯块根膨大期长,无明显成熟期,自形成后直至茎叶衰退后,整个生育期都能积累光合产物,形成产量的时间长,经济系数高达70-80%,居粮食作物之首。高产每亩可达5000公斤以上。
3.2营养价值高,具有多种用途。①食用:红薯的块根富含淀粉(16-26%)、糖、蛋白质、脂肪,是较好的食粮。中国科学院的专家介绍,红薯所含的维生素和氨基酸种类均多于大米和面粉,它的维生素a和纤维素更是大米远远不及的。②保健:日本专家发现,吃红薯不仅能
防止疲劳,提高人的免疫力,促进胆固醇排泄,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而且抗癌作用也大大超过了人参。俄罗斯专家称它是未来的“宇宙食品”。法国人称它是当之无愧的“高级保健食品”。美国科学家发现,红薯含有一种类似雌激素的成份,对保持人的皮肤细腻,延缓人的衰老有积极作用。③饲用:红薯又是营养价值较高的饲料。红薯每亩一般可产茎叶1000-1500公斤,能供1-2头猪一年的粗饲料,薯块加工后的粉渣等副产品也是营养价值较高的饲料,对发展畜牧业,建立和扩大饲料基地有着重要的意义。④工业原料:它是制造淀粉、酒精和糖的重要原料之一,同时还是制造葡萄糖、柠檬酸、红霉素、药片填充料、果胶、味精、丙酮、丁酸、人造橡胶、人造纤维、塑料、染料等的重要原料。
3.3品种资源丰富,商品开发条件成熟。我省已培育出了一批优质、高产、用途多样的红薯新品种。如:肉质雪白、细嫩、鲜食脆甜的“水果薯”;肉质桔红、高含胡萝卜素的“饮料薯”;肉质紫色,可提取高档紫色素的“色素薯”;适应加工成果脯类食品的“果脯薯”;有医疗治病和保健价值的“药用薯”;有用作烹调,鲜嫩味美的“蔬菜薯”;还有加工淀粉用的“高淀粉薯”;适宜作牲猪饲料的薯、藤双高产薯等。
4.4市场需求量大,发展空间广阔。全省每年生产粉丝、酒精、柠檬酸、乳酸、降解塑料、外贸出口等市场需薯干量为240万吨,而全省每年红薯总产量折薯干仅162.84万吨,其中40%作为饲料及山区群众食用,市场缺口大。
4临沂市红薯产业发展的对策
4.1加快新品种更换步伐,合理安排区域布局。要积极引进高产量、高淀粉“双高”型红薯新品种,逐步引进水果型、烘烤型、果脯型、蔬菜型、饮料型、色素型等多种新型红薯,大力推广脱毒种薯。抓好红薯育苗基地建设,201*年率先在河东区、临沭县、沂南县各建立500亩的水果型红薯育苗繁殖基地,作为试点;201*年后各县、市、区都要建立自己的良种育苗繁殖基地,并着手引进脱毒育苗技术。
4.2切实加强新技术引进,努力提高种植水平。要进一步规范温床育苗,聚土垄作栽培技术,大力推广红薯催芽育苗技术。聚土垄作要改过去顺山向开沟的传统习惯,提倡等高线种植,保护水土。要尽量提早播期,增加产量,并开展垄作地膜覆盖技术试验。要注意推广应用合
理密植,配方施肥,重施钾肥,应用红薯膨大素提高产量,应用保鲜剂延长贮藏时间等相应技术。
4.3狠抓加工转化增值,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应积极深入研究红薯综合加工利用的多门类、多层次加工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新产品。注意引进红薯加工环节的技术与设备,开展主副产品的综合加工利用,做到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创造更多、更优的产品。
第二篇:关于我县红薯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红薯产业作为我县“两红一白”三大产业之一,如何做强做大做优,真正实现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当前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最近我们对以李七里峰为中心的薯制品加工进行了调查,就薯制品加工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思考。
一、薯业发展情况
我县薯业加工时间较长,以淀粉生产为主。早在70年代初李七里峰村就靠队集体生产经营,改革开放后,群众仍保留着淀粉和粉条生产的传统习惯。90年代初,县委、县政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发展薯业加工,以李七里峰村为中心、辐射周边十几个村庄的薯业加工区逐步形成。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又适时将薯业列为全县三大特色主导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发展,有力刺激了该产业的迅猛扩张,基地面积、加工规模都得到快速发展,红薯产业已成为全县群众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
1、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县共有淀粉加工户500多家,涉及李七里峰、花园头、刘七里峰、高七里峰、马凹、柴家庄、仝市同、龙洞等3乡、14个村。其中常年加工户270家,户均日加工薯干达到1.5——2吨(折红薯5——7.5吨),加工大户可达4吨,秋季平均每户加工鲜薯150吨,生产规模较前扩大3——4倍。全县年加工薯干约5万吨,加工鲜薯6万吨,生产粉面5万吨。
2、生产周期缩短。近年从事薯干和淀粉购销的经纪人非常活跃,原料来源已扩展到周边灵寿、阜平、曲阳、新乐等县市的红薯资源和山东等地的薯干资源,生产周期也由原来的季节性生产发展到现在的全年长期生产。加工旺季分别是3——6月份的薯干加工期和10——11月份的红薯加工期。周期的缩短,使加工量大大增加。
3、产品档次不断提高。淀粉生产已由原来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生产淀粉技术日趋成熟,淀粉的质量在同行业已负盛名。注册了龙源、金庄等粉条品牌,生产冷冻拉直的粉丝、粉条,产品的档次、包装都有了较大提高。
4、效益显著。受市场因素影响,红薯淀粉加工的利润与前几年相比虽然有所降低,但效益仍然不菲,一个规模适中的淀粉加工户在薯干加工期仍可日获利90元左右。资料显示,淀粉加工为农民年增加收入900余万元,淀粉加工户均增收两万多元,共上缴税金58万元。淀粉加工业的发展还有力地带动了红薯种植、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全县红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全县直接从事淀粉加工业的人数达到201*多人,仅花园头村从事捞粉浆人数就占该村人口的1/3。
5、发展前景广阔。由于红薯淀粉可广泛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纺织、塑料、染料等行业,市场需求量大,红薯制品深加工有较大市场潜力,发展前景极为广阔。专家预测,今后10年全球仅生物塑料用量就将达到3000万吨。同时红薯淀粉价格高并且稳定,每吨红薯淀粉可卖到3000多元,较其它淀粉高出1000多元。因此,发展红薯淀粉加工业能够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薯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红薯产业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已成为制约该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瓶颈,必须正确认识,认真对待。
1、污染严重。这已成为县乡村各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加工区日排废水达到3000余吨,全部充斥在李七里峰、赵七里峰、花园头、马凹、高七里峰等村周围所有大小沟、塘、渠,污水排放区域内树木枯死、庄稼烧死,井水混浊变黄,臭味扑鼻,不能饮用。部分排入郜河的废水,已流到六一小学附近,对县城西侧郜河两岸造成不同程度污染。每到夏季,臭气熏天,严重影响了城区及加工区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受害最深的赵七里峰村群众为此多次信访反映,成为影响全县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2、产品技术含量低。我县薯业加工的主要产品是淀粉,属于初级产品,且生产工艺为传统扬浆工艺,污染严重。虽有少量粉条生产,但大多为传统生产,产品质量差,且无包装、无品牌,附加值低。事实上,近年我县已成为卢龙、迁安、昌黎等地的原料加工基地,污染留在当地,效益却供手送给了别人。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加工户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片面认为,加工淀粉不愁销路,满足于“收入不大,年年有”,缺乏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雄心和魄力,因此,不想、不敢也不愿钻研、谋划发展深加工、精加工项目。
3、行业不规范。淀粉产品没有统一加工标准,没有品牌,更谈不上产品质量监测,不能进入大市场、大流通。缺乏制约监督机制,个别加工户掺杂使假,用低价购买的木薯粉、玉米淀粉代替红薯淀粉,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并以相对低廉价格销售产品,结果出现货真赔本、造假挣钱,形成无序竞争,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这一产业就会步固体饮料、胶合板业之后尘,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4、组织化程度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薯业虽然被列为我县“两红一白”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但还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具体负责该产业的规划实施、政策保障和问题协调,一些部门收费多,服务少。缺乏统一的中介服务组织。薯农与政府间、薯农与加工企业间、加工企业与外界市场间缺乏沟通的桥梁,没有联结各方利益的机制。缺乏统一品牌。我县淀粉虽在外享有盛名,却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产品销售无序竞争,产品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既不利于提升产品知名度,又容易被假冒伪劣产品破坏市场声誉。
三、做大做强我县薯制品加工业的对策及建议
红薯产业作为我县三大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发展以来,无论在基地规模、加工规模,还是在市场开拓上,都出现了较大飞跃,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亮点。做大做强这一产业,必须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抓实关键环节,走可持续发展路子。
一是增强危机意识。市场竞争不仅是大鱼吃小鱼,而且还是快鱼吃慢鱼。当前我县的红薯加工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处于比较领先地位,但产品品种单一、质量标准不统一、深加工能力差的现状,严重制约着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尽管目前产品有销路,但由于其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品质低,从长远看,不求发展,就势必逐渐萎缩。山东招远市金岭镇依托开发的药用保健红薯粉丝,而走俏国际市场。湖南娄底采用先进的薯制品加工工艺,产品不含任何添加剂,并利用粉渣建设酒厂、饲料厂,形成了集团化专业生产。因此,做大做强红薯加工业要首先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通过参观考察、座谈交流、知识培训、宣传发动等途径帮助他们分析形势,研究市场,搞好定位,坚定以质取胜的信心,确保产品质量。要帮助加工户跨过“小富即安”的思想坎,不能甘做“原料基地”,不能各自为战,不能再忽视卢龙、迁安的深加工业和四川光友等其它省市县薯制品加工业的崛起,树立创大事业、求大发展的雄心,围绕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市场挤占能力多做文章。
二是明确目标定位,搞好产业规划。定位高才能起点高,规划好才能保证效果好。目前我县的红薯产业一定意义上说,仍属群众自发生产状态。应围绕如何提升产业档次、扩大基地规模、优化发展环境、推广实用技术等有所作为,要做出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指导全县红薯产业发展。规划要切实可行,紧贴县情,不能好高骛远,偏离实际。目标要催人奋进,可望可及,经过努力能够实现。当前,要重点对薯业发展定位、专业市场建设、定标创牌、小区建设、污水处理、服务体系建设等,按照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要求做出具体规划,分步运作实施,推进红薯产业上档升级。
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是带领农民进入市场、降低经营风险的有效载体。目前无论从生产规模看,还是从农民经纪人的需求看,都迫切需要有这样一个市场中介组织,应尽快组建薯业协会或合作组织,靠协会沟通政府与加工户、加工户与市场间信息,规范行业生产经营秩序。协会或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既可借鉴乳业协会的经验,由农口部门先牵头协调组建,然后转成民间组织,也可出台政策激励加工大户、经纪人等牵头组建。其活动经费可采取政府出一部分、加工户入股等办法筹集。协会重点负责信息服务、产品质量检测、商标管理、市场购销,维护行业秩序,协调解决该产业在生产、购销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是依靠品牌兴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品牌是提高产品市场份额的保证。纵观成功企业无一不得益于靠叫得响的品牌作支撑,而我县红薯生产作为一个产业,淀粉产品至今没有注册一个品牌。最近两年粉条注册了两个品牌,但产量不大,带动作用不强,还没有在市场叫响,绝大多数产品销售还属“黑户”,外地客户只知道行唐所产淀粉品质高却叫不上名字,一旦个别掺杂使假者坏了牌子,势必影响整个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应该尽快注册品牌,统一质量检测标准,不合格产品一律不准使用商标,唯此才能抵御伪劣产品对淀粉加工业的冲击,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拓展销售市场。要走无公害生产之路。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对产品的绿色环保要求愈来愈强烈。光友集团的崛起,关键是得益于无明矾粉丝产品的问世。我县淀粉加工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始终稳占一席之地,必须走无公害生产的路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核心是“标准化”,包括产地环境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运输包装标准化等环节。就我县薯制品加工而言,多数还没有达到标准要求,这是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根本原因,必须尽快建立一整套生产标准和检测体系,以此规范加工户的生产,保证产品质量,赢得市场主动权。
五要规范生产,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资料显示,四川光友集团的红薯深加工,价值能增加23倍;红薯还可加工成地膜、塑料大棚、塑料袋和包装用品。可见,开发红薯新产品前景极为广阔,是项很有前途的事业。应正确对待发展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可因噎废食,一棍子打死。目前,淀粉加工形成的污水处理,外地已有了成功技术和工艺可资借鉴,并且从废水中还可提取到饲料,既治污又能开发新产品。因此淀粉加工业要生存、发展,必须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问题。可实行小区化管理。由政府出台占地及水、电、路、税费的优惠政策,乡镇统一规划,村具体组织实施,建设淀粉加工小区。有关部门要制定生产加工标准,对不符合生产条件的一律关停,实行统一进区生产,统一供水供电,统一排污治污,统一交纳税费,规范淀粉加工业发展,实现轻污染、高效益发展目标。污水治理属经营性项目,可采取招商或股份形式建设污水处理厂。
六是建立专业市场,解决有市无场和无序竞争问题。年产5万吨淀粉的生产加工能力,年消化11万吨薯干和鲜薯原料的市场需求,在李七里峰村一带自发形成了红薯交易市场,但目前的市场没有固定场所,每到旺季,大多沿公路交易,障碍交通,影响行唐县的外部形象。并且交易过程中加工户间、经纪人间为了销售或收购产品,常常竞相压价或抬价,竞争无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业的进一步做强做大。因此当务之急是对现有马路市场进行规范,可划定场地,开辟红薯专业市场,把路边交易纳入市场正当交易。同时加强对市场的内部管理,为本地群众和外来客商营造良好的交易环境,以市场兴旺拉动产品销售,提高行唐红薯交易市场的知名度,带动红薯加工业的做大做强,加速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步伐。
七是加强对红薯产业的领导。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强力扶持。我县乳业发展及外地经验表明,只有强势政府加强势企业,才能有强大的特色产业。应成立一套由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专门领导班子,并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专职负责该产业的谋划、布局、区域调整、政策、信息、市场管理、质量标准等组织协调工作。要加强政策扶持、资金扶持、环境扶持,特别是当前应从小区建设、产品质量管理、组织化水平等方面加强组织领导。要深入一线开展专题调研,针对加工户反映强烈,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定期筛选一两个重点,着力解决,该出台政策的要及时拿出意见,该依法治理的要决不手软,毫不含糊,真正做到早规划,早治理,早规范。各职能部门要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以全县大局为重,充分履行职责,严把各个关口,为加工户生产经营搞好服务,创造优质宽松环境,确保该产业始终沿着健康轨道发展。
第三篇:关于我县红薯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我县红薯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红薯产业作为我县“两红一白”三大产业之一,如何做强做大做优,真正实现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当前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最近我们对以李七里峰为中心的薯制品加工进行了调查,就薯制品加工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思考。
一、薯业发展情况
我县薯业加工时间较长,以淀粉生产
为主。早在70年代初李七里峰村就靠队集体生产经营,改革开放后,群众仍保留着淀粉和粉条生产的传统习惯。90年代初,县委、县政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发展薯业加工,以李七里峰村为中心、辐射周边十几个村庄的薯业加工区逐步形成。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又适时将薯业列为全县三大特色主导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发展,有力刺激了该产业的迅猛扩张,基地面积、加工规模都得到快速发展,红薯产业已成为全县群众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
1、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县共有淀粉加工户500多家,涉及李七里峰、花园头、刘七里峰、高七里峰、马凹、柴家庄、仝市同、龙洞等3乡、14个村。其中常年加工户270家,户均日加工薯干达到1.5——2吨(折红薯5——7.5吨),加工大户可达4吨,秋季平均每户加工鲜薯150吨,生产规模较前扩大3——4倍。全县年加工薯干约5万吨,加工鲜薯6万吨,生产粉面5万吨。
2、生产周期缩短。近年从事薯干和淀粉购销的经纪人非常活跃,原料来源已扩展到周边灵寿、阜平、曲阳、新乐等县市的红薯资源和山东等地的薯干资源,生产周期也由原来的季节性生产发展到现在的全年长期生产。加工旺季分别是3——6月份的薯干加工期和10——11月份的红薯加工期。周期的缩短,使加工量大大增加。
3、产品档次不断提高。淀粉生产已由原来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生产淀粉技术日趋成熟,淀粉的质量在同行业已负盛名。注册了龙源、金庄等粉条品牌,生产冷冻拉直的粉丝、粉条,产品的档次、包装都有了较大提高。
4、效益显著。受市场因素影响,红薯淀粉加工的利润与前几年相比虽然有所降低,但效益仍然不菲,一个规模适中的淀粉加工户在薯干加工期仍可日获利90元左右。资料显示,淀粉加工为农民年增加收入900余万元,淀粉加工户均增收两万多元,共上缴税金58万元。淀粉加工业的发展还有力地带动了红薯种植、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全县红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全县直接从事淀粉加工业的人数达到201*多人,仅花园头村从事捞粉浆人数就占该村人口的1/3。
5、发展前景广阔。由于红薯淀粉可广泛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纺织、塑料、染料等行业,市场需求量大,红薯制品深加工有较大市场潜力,发展前景极为广阔。专家预测,今后10年全球仅生物塑料用量就将达到3000万吨。同时红薯淀粉价格高并且稳定,每吨红薯淀粉可卖到3000多元,较其它淀粉高出1000多元。因此,发展红薯淀粉加工业能够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薯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红薯产业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已成为制约该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瓶颈,必须正确认识,认真对待。
1、污染严重。这已成为县乡村各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加工区日排废水达到3000余吨,全部充斥在李七里峰、赵七里峰、花园头、马凹、高七里峰等村周围所有大小沟、塘、渠,污水排放区域内树木枯死、庄稼烧死,井水混浊变黄,臭味扑鼻,不能饮用。部分排入郜河的废水,已流到六一小学附近,对县城西侧郜河两岸造成不同程度污染。每到夏季,臭气熏天,严重影响了城区及加工区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受害最深的赵七里峰村群众为此多次信访反映,成为影响全县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2、产品技术含量低。我县薯业加工的主要产品是淀粉,属于初级产品,且生产工艺为传统扬浆工艺,污染严重。虽有少量粉条生产,但大多为传统生产,产品质量差,且无包装、无品牌,附加值低。事实上,近年我县已成为卢龙、迁安、昌黎等地的原料加工基地,污染留在当地,效益却供手送给了别人。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加工户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片面认为,加工淀粉不愁销路,满足于“收入不大,年年有”,缺乏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雄心和魄力,因此,不想、不敢也不愿钻研、谋划发展深加工、精加工项目。
3、行业不规范。淀粉产品没有统一加工标准,没有品牌,更谈不上产品质量监测,不能进入大市场、大流通。缺乏制约监督机制,个别加工户掺杂使假,用低价购买的木薯粉、玉米淀粉代替红薯淀粉,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并以相对低廉价格销售产品,结果出现货真赔本、造假挣钱,形成无序竞争,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这一产业就会步固体饮料、胶合板业之后尘,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4、组织化程度低。缺乏统一的组
织协调。薯业虽然被列为我县“两红一白”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但还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具体负责该产业的规划实施、政策保障和问题协调,一些部门收费多,服务少。缺乏统一的中介服务组织。薯农与政府间、薯农与加工企业间、加工企业与外界市场间缺乏沟通的桥梁,没有联结各方利益的机制。缺乏统一品牌。我县淀粉虽在外享有盛名,却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
产品销售无序竞争,产品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既不利于提升产品知名度,又容易被假冒伪劣产品破坏市场声誉。
三、做大做强我县薯制品加工业的对策及建议
红薯产业作为我县三大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发展以来,无论在基地规模、加工规模,还是在市场开拓上,都出现了较大飞跃,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亮点。做大做强这一产业,必须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抓实关键环节,走可持续发展路子。
一是增强危机意识。市场竞争不仅是大鱼吃小鱼,而且还是快鱼吃慢鱼。当前我县的红薯加工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处于比较领先地位,但产品品种单一、质量标准不统一、深加工能力差的现状,严重制约着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尽管目前产品有销路,但由于其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品质低,从长远看,不求发展,就势必逐渐萎缩。山东招远市金岭镇依托开发的药用保健红薯粉丝,而走俏国际市场。湖南娄底采用先进的薯制品加工工艺,产品不含任何添加剂,并利用粉渣建设酒厂、饲料厂,形成了集团化专业生产。因此,做大做强红薯加工业要首先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通过参观考察、座谈交流、知识培训、宣传发动等途径帮助他们分析形势,研究市场,搞好定位,坚定以质取胜的信心,确保产品质量。要帮助加工户跨过“小富即安”的思想坎,不能甘做“原料基地”,不能各自为战,不能再忽视卢龙、迁安的深加工业和四川光友等其它省市县薯制品加工业的崛起,树立创大事业、求大发展的雄心,围绕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市场挤占能力多做文章。
二是明确目标定位,搞好产业规划。定位高才能起点高,规划好才能保证效果好。目前我县的红薯产业一定意义上说,仍属群众自发生产状态。应围绕如何提升产业档次、扩大基地规模、优化发展环境、推广实用技术等有所作为,要做出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指导全县红薯产业发展。规划要切实可行,紧贴县情,不能好高骛远,偏离实际。目标要催人奋进,可望可及,经过努力能够实现。当前,要重点对薯业发展定位、专业市场建设、定标创牌、小区建设、污水处理、服务体系建设等,按照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要求做出具体规划,分步运作实施,推进红薯产业上档升级。
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是带领农民进入市场、降低经营风险的有效载体。目前无论从生产规模看,还是从农民经纪人的需求看,都迫切需要有这样一个市场中介组织,应尽快组建薯业协会或合作组织,靠协会沟通政府与加工户、加工户与市场间信息,规范行业生产经营秩序。协会或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既可借鉴乳业协会的经验,由农口部门先牵头协调组建,然后转成民间组织,也可出台政策激励加工大户、经纪人等牵头组建。其活动经费可采取政府出一部分、加工户入股等办法筹集。协会重点负责信息服务、产品质量检测、商标管理、市场购销,维护行业秩序,协调解决该产业在生产、购销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是依靠品牌兴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品牌是提高产品市场份额的保证。纵观成功企业无一不得益于靠叫得响的品牌作支撑,而我县红薯生产作为一个产业,淀粉产品至今没有注册一个品牌。最近两年粉条注册了两个品牌,但产量不大,带动作用不强,还没有在市场叫响,绝大多数产品销售还属“黑户”,外地客户只知道行唐所产淀粉品质高却叫不上名字,一旦个别掺杂使假者坏了牌子,势必影响整个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应该尽快注册品牌,统一质量检测标准,不合格产品一律不准使用商标,唯此才能抵御伪劣产品对淀粉加工业的冲击,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拓展销售市场。要走无公害生产之路。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对产品的绿色环保要求愈来愈强烈。光友集团的崛起,关键是得益于无明矾粉丝产品的问世。我县淀粉加工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始终稳占一席之地,必须走无公害生产的路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核心是“标准化”,包括产地环境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运输包装标准化等环节。就我县薯制品加工而言,多数还没有达到标准要求,这是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根本原因,必须尽快建立一整套生产标准和检测体系,以此规范加工户的生产,保证产品质量,赢得市场主动权。
五要规范生产,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资料显示,四川光友集团的红薯深加工,价值能增加23倍;红薯还可加工成地膜、塑料大棚、塑料袋和包装用品。可见,开发红薯新产品前景极为广阔,是项很有前途的事业。应正确对待发展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可因噎废食,一棍子打死。目前,淀粉加工形成的污水处理,外地已有了成功技术和工艺可资借鉴,并且从废水中还可提取到饲料,既治污又能开发新产品。因此淀粉加工业要生存、发展,必须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问题。可实行小区化管理。由政府出台占地及水、电、路、税费的优惠政策,乡镇统一规划,村具体组织实施,建设淀粉加工小区。有关部门要制定生产加工标准,对不符合生产条件的一律关停,实行统一进区生产,统一供水供电,统一排污治污,统一交纳税费,规范淀粉加工业发展,实现轻污染、高效益发展目标。污水治理属经营性项目,可采取招商或股份形式建设污水处理厂。
六是建立专业市场,解决有市无场和无序竞争问题。年产5万吨淀粉的生产加工能力,年消化11万吨薯干和鲜薯原料的市场需求,在李七里峰村一带自发形成了红薯交易市场,但目前的市场没有固定场所,每到旺季,大多沿公路交易,障碍交通,影响行唐县的外部形象。并且交易过程中加工户间、经纪人间为了销售或收购产品,常常竞相压价或抬价,竞争无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业的进一步做强做大。因此当务之急是对现有马路市场进行规范,可划定场地,开辟红薯专业市场,把路边交易纳入市场正当交易。同时加强对市场的内部管理,为本地群众和外来客商营造良好的交易环境,以市场兴旺拉动产品销售,提高行唐红薯交易市场的知名度,带动红薯加工业的做大做强,加速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步伐。
七是加强对红薯产业的领导。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强力扶持。我县乳业发展及外地经验表明,只有强势政府加强势企业,才能有强大的特色产业。应成立一套由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专门领导班子,并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专职负责该产业的谋划、布局、区域调整、政策、信息、市场管理、质量标准等组织协调工作。要加强政策扶持、资金扶持、环境扶持,特别是当前应从小区建设、产品质量管理、组织化水平等方面加强组织领导。要深入一线开展专题调研,针对加工户反映强烈,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定期筛选一两个重点,着力解决,该出台政策的要及时拿出意见,该依法治理的要决不手软,毫不含糊,真正做到早规划,早治理,早规范。各职能部门要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以全县大局为重,充分履行职责,严把各个关口,为加工户生产经营搞好服务,创造优质宽松环境,确保该产业始终沿着健康轨道发展。
第四篇:关于我县红薯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红薯产业作为我县“两红一白”三大产业之一,如何做强做大做优,真正实现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当前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最近我们对以李七里峰为中心的薯制品加工进行了调查,就薯制品加工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思考。
一、薯业发展情况
我县薯业加工时间较长,以淀粉生产为主。早在70年代初李七里峰村就靠队集体生产经营,改革开放后,群众仍保留着淀粉和粉条生产的传统习惯。90年代初,县委、县政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发展薯业加工,以李七里峰村为中心、辐射周边十几个村庄的薯业加工区逐步形成。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又适时将薯业列为全县三大特色主导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发展,有力刺激了该产业的迅猛扩张,基地面积、加工规模都得到快速发展,红薯产业已成为全县群众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
1、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县共有淀粉加工户500多家,涉及李七里峰、花园头、刘七里峰、高七里峰、马凹、柴家庄、仝市同、龙洞等3乡、14个村。其中常年加工户270家,户均日加工薯干达到1.5——2吨(折红薯5——7.5吨),加工大户可达4吨,秋季平均每户加工鲜薯150吨,生产规模较前扩大3——4倍。全县年加工薯干约5万吨,加工鲜薯6万吨,生产粉面5万吨。
2、生产周期缩短。近年从事薯干和淀粉购销的经纪人非常活跃,原料来源已扩展到周边灵寿、阜平、曲阳、新乐等县市的红薯资源和山东等地的薯干资源,生产周期也由原来的季节性生产发展到现在的全年长期生产。加工旺季分别是3——6月份的薯干加工期和10——11月份的红薯加工期。周期的缩短,使加工量大大增加。
3、产品档次不断提高。淀粉生产已由原来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生产淀粉技术日趋成熟,淀粉的质量在同行业已负盛名。注册了龙源、金庄等粉条品牌,生产冷冻拉直的粉丝、粉条,产品的档次、包装都有了较大提高。
4、效益显著。受市场因素影响,红薯淀粉加工的利润与前几年相比虽然有所降低,但效益仍然不菲,一个规模适中的淀粉加工户在薯干加工期仍可日获利90元左右。资料显示,淀粉加工为农民年增加收入900余万元,淀粉加工户均增收两万多元,共上缴税金58万元。淀粉加工业的发展还有力地带动了红薯种植、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全县红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全县直接从事淀粉加工业的人数达到201*多人,仅花园头村从事捞粉浆人数就占该村人口的1/3。
5、发展前景广阔。由于红薯淀粉可广泛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纺织、塑料、染料等行业,市场需求量大,红薯制品深加工有较大市场潜力,发展前景极为广阔。专家预测,今后10年全球仅生物塑料用量就将达到3000万吨。同时红薯淀粉价格高并且稳定,每吨红薯淀粉可卖到3000多元,较其它淀粉高出1000多元。因此,发展红薯淀粉加工业能够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薯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红薯产业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已成为制约该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瓶颈,必须正确认识,认真对待。
1、污染严重。这已成为县乡村各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加工区日排废水达到3000余吨,全部充斥在李七里峰、赵七里峰、花园头、马凹、高七里峰等村周围所有大小沟、塘、渠,污水排放区域内树木枯死、庄稼烧死,井水混浊变黄,臭味扑鼻,不能饮用。部分排入郜河的废水,已流到六一小学附近,对县城西侧郜河两岸造成不同程度污染。每到夏季,臭气熏天,严重影响了城区及加工区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受害最深的赵七里峰村群众为此多次信访反映,成为影响全县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2、产品技术含量低。我县薯业加工的主要产品是淀粉,属于初级产品,且生产工艺为传统扬浆工艺,污染严重。虽有少量粉条生产,但大多为传统生产,产品质量差,且无包装、无品牌,附加值低。事实上,近年我县已成为卢龙、迁安、昌黎等地的原料加工基地,污染留在当地,效益却供手送给了别人。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加工户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片面认为,加工淀粉不愁销路,满足于“收入不大,年年有”,缺乏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雄心和魄力,因此,不想、不敢也不愿钻研、谋划发展深加工、精加工项目。
3、行业不规范。淀粉产品没有统一加工标准,没有品牌,更谈不上产品质量监测,不能进入大市场、大流通。缺乏制约监督机制,个别加工户掺杂使假,用低价购买的木薯粉、玉米淀粉代替红薯淀粉,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并以相对低廉价格销售产品,结果出现货真赔本、造假挣钱,形成无序竞争,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这一产业就会步固体饮料、胶合板业之后尘,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4、组织化程度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薯业虽然被列为我县“两红一白”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但还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具体负责该产业的规划实施、政策保障和问题协调,一些部门收费多,服务少。缺乏统一的中介服务组织。薯农与政府间、薯农与加工企业间、加工企业与外界市场间缺乏沟通的桥梁,没有联结各方利益的机制。缺乏统一品牌。我县淀粉虽在外享有盛名,却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产品销售无序竞争,产品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既不利于提升产品知名度,又容易被假冒伪劣产品破坏市场声誉。
三、做大做强我县薯制品加工业的对策及建议
红薯产业作为我县三大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发展以来,无论在基地规模、加工规模,还是在市场开拓上,都出现了较大飞跃,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亮点。做大做强这一产业,必须扬长避短
第五篇:xx市自来桥镇红薯产业调查与思考
xx市自来桥镇红薯产业调查与思考
“五早”生产一直是xx市的特色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近年来,该市各地立足当地自然优势,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等办法,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涌现出一批以“五早”作物为主导、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较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自来桥镇的红薯生产就是比较典型的范例。最近,我们对该镇以白云寺村为中心的红薯生产、加工和储藏情况开展了调查,就该镇红薯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思考。
一、发展现状
自来桥镇是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乡镇之一。现有10个行政村,5000多户,人口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万人;耕地2.3万亩,其中丘陵岗地2万亩。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积极发展以鲜食为主的红薯生产,基地面积逐年增加,储藏和运销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红薯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成为江淮分水岭治理地区结构调整的亮点。
1、基地面积逐年扩大。该镇有种植红薯的传统习惯,但分布零星、散乱,选用的多是农户自留的土种。201*年春,该镇白云寺村王国忠户从江苏引进适宜鲜食的新品种苏薯8号400斤,由少数农户种植,当年亩产均在4000公斤左右,市场售价0.6元/公斤;由于效益可观,201*年,该村已种植1000亩;201*年,以南部四村为主,已发展到8000亩,户均10亩以上的种植户达156户。今年,该镇种植红薯的农户达到3000户、占全镇60%,面积达1.4万亩、占全镇耕地61%。以红薯为特色的区域规模生产基地正在逐步形成。
2、储运能力不断增强。201*年鲜食红薯收获后,白云寺村杨少山户尝试进行了简单短期储藏,将红薯上市延至春节前销往常州等地,烤食售价翻了3倍。通过储藏保鲜,避开集中应市,可以大幅度提升经济效益,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户发展生产、储藏增值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到201*年,就有少数农户改变平地堆放土藏法,依托山势建造新式大型储藏窖,储藏能力大大提高。201*年,从江苏江宁返乡创业的老板赵刚投资200万元,在梅花村建造了储藏能力达300万斤的大型山窖,当年就收储红薯160万斤。全镇储藏红薯户达554家,其中10万斤以上的储藏户49家、100万斤储藏户4家。由赵刚投资400万元的超大型山窖正在建设之中,有望今年秋投入使用。目前,全镇投入使用的大小储藏窖已达72个,红薯经纪人31人,预计今年秋储藏和运销红薯的能力将超过5000万斤以上。
3、经济效益十分明显。(1)种植户。按每亩平均产量3000公斤、每公斤0.6元计算,亩产值1800元左右,扣除需投入的种苗、农药、肥料等成本350-400元,亩效益1400元左右,比一年两熟(一麦一稻、一麦一杂)的净收入高800元左右。白云寺村周文志户一家3口,201*年种植红薯15亩,纯收入2万元以上。如农户自家进行储藏增值,效益还要增加。
(2)储藏户。按照一般储藏户测算,投资3万元建造一个储藏能力为10-15万斤的地窖,在扣除成本(包括收购、看护、用电、人工等)和耗损之后,每斤红薯可增值0.1元,2-3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资。(3)加工户。据测算,5斤鲜红薯可以加工生产1斤淀粉;1斤粉面可以加工0.9斤粉丝或0.9斤粉皮。淀粉红薯收购价每斤0.2元,粉面批发价2元/斤,粉丝、粉皮批发价2.2元/斤,红薯渣450元/吨。扣除成本后,每斤红薯增值0.15元。此外,由于红薯集中收获和分批销售时,需要大量的人工,也使得当地的富余劳力找到了生财之道。
4、加工生产刚刚起步。201*年,由该镇桥镇村人崔广美投资30万元兴建了一座红薯淀粉加工厂,也是目前全镇仅有的一个加工厂。当年就收购和加工红薯150万斤,用劳力10人,三个月时间生产淀粉30万斤,生产粉丝10万斤、粉皮1万斤。目前,已出售粉面8万斤、粉丝9万斤、粉皮1万斤、红薯渣60吨,库存粉面10万斤、粉丝1万斤,实现销售收入近40万元。
5、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由于红薯淀粉可广泛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纺织、塑料、染料等行业,市场需求量大,红薯制品深加工有较大市场潜力,发展前景极为广阔。专家预测,今后10年全球仅生物塑料用量就将达到3000万吨。同时红薯淀粉价格高并且稳定,每吨红薯淀粉可卖到3000多元,较其它淀粉高出1000多元。因此,江淮分水岭治理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红薯生产、储运和加工业,培植特色板块农业经济,这不仅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需要,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适应性农业的需要。
二、主要做法
1、利益驱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要求调整和安排农业生产,利益最大化是追求的原始动力。自来桥镇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本地实际,70年代规模种植生姜、大蒜,80年代规模种植山药、籽瓜,90年代规模种植冬瓜、西瓜,如今又发展到规模种植红薯,这是市场不断调节、农民自主选择的结果。早在201*年冬,在得知杨少山户将红薯储藏延期上市获得高收益后,镇党委、政府就及时邀请其在党员冬训班上进行现身说法,细算经济利益帐,宣传和发动广大党员率先发展红薯生产。此后,在利益的驱动下,红薯生产发展速度加快,目前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特别是春薯在白云寺村已占到90%以上。
2、规划引导。从自来桥镇地处丘陵山区、多旱少雨的立地条件出发,发展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营养丰富、用途广泛等特点的红薯生产,是优化种植结构、发展适应性农业的必然选择。考虑到南部四村和北部六村在土壤特性上的差异,为进一步丰富市场品种,满足今后发展加工等不同需求,镇党委和政府提出,南部四村以鲜食红薯为主,北部六村重点发展淀粉型红薯,对红薯生产实施统筹规划,引导该产业进入有序发展轨道。
3、示范带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农民只对身边的人和事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认同。为此,在发展红薯生产中,镇党委、政府首先在每个村确立几个种植、运销和储藏大户,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鼓励他们加大投入,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梅花村投资兴建大型山窖的赵刚就是镇党委、政府通过招商引进的,在他的的带动下,又有多人投资兴建大型山窖。为降低红薯生产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201*年就有少数农户采用50匹的大型拖拉机,并对配套机具进行改造,可以一次性起垄3道,至201*年,全镇已购进20台大型拖拉机。
4、服务支持。为加快红薯产业的发展,镇党委、政府从生产技术、市场信息、销售服务、优惠政策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组织农技干部开展红薯生产、储藏技术培训,指导农民进行育苗、除草、治虫等田间管理和保温保湿处理,努力提高生产和储藏水平;及时了解和掌握市场信息,向种植、运销、储藏大户反馈,并为中介经纪人提供网上服务;协调发放农业生产小额贷款400万元,保障化肥、农膜、农药等农资供应充足,满足生产需要;引
导16个种植、运销、储藏大户成立红薯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对外来的客商给予政策优惠,帮助赵刚在寨山村协调建窖山地20亩,一次性仅收取费用3000元。
三、存在问题
该镇红薯产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已成为制约该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瓶颈,必须正确认识,认真对待。
1、环境污染问题初现。目前储藏窖周围烂薯到处乱扔,气味难闻,影响周边农田及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另外加工区也有废水排放现象,若不妥善处理,势必会影响周围环境。
2、产品结构比较单一。目前,该镇红薯生产以鲜食为主,品种单一,一旦市场行情出现波动,农民的利益就将受到影响。同时产品缺乏统一品牌,虽然该镇红薯外销不错,却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不利于产业的提升和增强市场竞争力。
3、生产水平有待提高。红薯在种植过程中易受病毒侵染而使种性退化,产量下降,品质降低。该镇引进的苏薯8号已4年,临近使用期下限,必须进行脱毒处理。
4、加工能力严重不足。由于红薯淀粉可广泛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纺织、塑料、染料等行业,市场需求量大,红薯制品深加工有较大市场潜力,发展前景极为广阔。但该镇目前仅有一家初加工企业,远远不能满足长期发展的需要。
5、组织化程度不高。红薯产业虽然被列为该镇结构调整的重点和主导产业之一,但组织领导、产业规划、政策保障和问题协调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滞后,行业不规范,容易形成无序竞争。
四、几点建议
当前该镇红薯生产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但多以“原料基地”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组织化程度低,与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发展“一村一品”的产业要求差距甚远。因此,做大做强红薯产业,必须在规模、效益、组织领导上下功夫,必须在产量、质量、品牌和市场占有率上做文章。
1、明确目标,搞好规划。定位高才能起点高,规划好才能保证效果好。目前该镇红薯产业一定意义上说,仍属群(本站隆重推荐好范 文网:Wwww.bsmz.net)众自发生产状态。应围绕如何推广实用技术、扩大基地规模、提升产业档次、优化发展环境等有所作为,要从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适应性农业的总体要求,做出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指导全镇红薯产业发展。规划要切实可行,紧贴镇情,不能好高骛远,偏离实际;目标要催人奋进,可望可及,经过努力能够实现。
2、规模生产,产业经营。红薯产业化可以是一个横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商业等多种行业参与的大产业,发展潜力大、效益高。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实行龙头企业+农户+科技的产业经营模式,兼顾企业、农户、农技三者利益。由农技人员培育良种、技术指导,农户集中规模种植,龙头企业(包括储藏)订单收购、加工,共同闯市场、争效益,努力培植“一村一品”,形成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的专业村、专业镇。
3、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红薯的最高产量可达6000公斤,可见红薯的增产潜力巨大。为进一步规范红薯的栽培技术,提高产量和质量。要做到:一是积极引进、试验、示范、筛选、推广优质高产品种;二是积极推广脱毒红薯种苗;三是积极发展春红薯;四是控氮增钾、控后促前(期),促其稳长、严防疯长;五是加强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
4、改善品质,提升档次。红薯本身具有良好的无公害基础,所以红薯生产基地要从种植开始,避免田间化肥、农药、激素污染;在加工过程中,尽量减少淀粉氧化褐变,不使用明矾等添加剂,生产出的淀粉、粉丝真正达到无公害精白粉丝和淀粉标准。再实行精美包装,申报商标,靠名、优、特占领市场,改变有规模无档次局面。
5、加强合作,共御风险。专业合作社或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是带领农民共闯市场、降低生产、经营风险的有效载体。目前无论从生产规模看,还是从农民经纪人的需求看,都迫切需要有这样一个市场中介组织,应尽快组建薯业协会或合作组织,靠协会沟通政府与加工户、加工户与市场间信息,规范行业生产经营秩序。协会或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可出台政策激励加工大户、经纪人等牵头组建。其活动经费可采取政府出一部分、加工户入股等办法筹集。协会或经济合作组织重点负责信息服务、产品质量检测、商标管理、市场购销,维护行业秩序,协调解决该产业在生产、购销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6、规范生产,防止污染。随着红薯产业的不断发展,防止环境污染问题应摆上议事日程,尤其要做好淀粉加工业的污水处理,这方面可借鉴外地的成功技术和工艺流程,从废水中提取饲料,既治污又能开发新产品,实现“多赢”。因此,淀粉加工业要生存、发展,必须规范生产,解决好污染问题,实现轻污染、高效益发展目标。污水治理属经营性项目,可采取招商或股份形式建设污水处理厂。
7、加强领导,搞好服务。该镇的红薯产业发展,目前仍属自发无序状态,政府要从坚持科学发展观、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发展特色板块农业、培植“一村一品”的高度,加大扶持力度。只有强势政府加强势企业,才能有强大的特色产业。应成立一套由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专门领导班子,并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专职负责,对种植、运销、储藏和加工大户,加强政策、技术、信息、环境等服务,帮助和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协会或经济合作组织,确保该产业始终沿着健康轨道发展。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某县红薯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精选多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54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