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郑琦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报告(文字实录)
◇为了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郑 琦各位领导、同志们、同学们:我叫郑琦,是湖北宜昌当阳市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今年65岁。1958年7月,我从当阳师范毕业,到当阳最偏僻的陈院乡王家?小学教书,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曾经在6所乡村小学工作过。从参加工作起,我一直从事语文和音乐教学,并兼任少先队辅导员。退休后,我还担任着5所学校的志
愿辅导员。从当教师的那天起,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职业,工作的时间越长,爱得越深。小时候,我的母亲就教导我,做人要有仁爱之心,做事要踏实执著,要看到美好,要同情弱者,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她老人家也是一名小学教师,特别疼爱孩子。在学生面前,她既是严师,又是慈母。在我十多岁的时候,我姐姐也做了老师。她跟母亲一样,深受学生爱戴。母亲和姐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从小就感受到做教师的光荣和神圣,我一直向往,长大后也要像她们一样做一个好老师。在我47年的教育生涯中,有过心酸,有过困惑,有过艰辛,也有过坎坷,但我收获最多的还是做一名教师的快乐,我感到最满足的是做一名教师的成就感。在我的学生中有一个叫于建明的同学,是学校有名的“小调皮”,老师和家长提到他就直摇头,他自己也破罐子破摔。看到他这样,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有一个信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未尽责的老师。我找到小建明的父母,说:“让他跟我住吧!”有同事劝我:“你这不是自讨苦吃吗?这孩子哪还教得好!”我暗下决心:“就是一块石头,我也要把它焐热!”我把于建明接过来,细心地照料他的生活,晚上耐心地帮他补习功课,家访时也把他带着,跟他聊天、讲故事。开始,他并不理解,有一天晚上,趁我开会时偷偷跑了。我赶了10多里路,硬是把他从竹林里拽了回来。在坑坑洼洼的路上,我摔倒了好几次,弄了一身的泥巴。于建明终于被感动了。慢慢地,他改掉了贪玩、打架的坏毛病,学习成绩逐渐上升,还成了学校的“优秀少先队员”。这件事让周围的人知道了我教“调皮”学生有爱心,还有些办法,于是,家长们常把管不了的孩子送到我这儿来。我也很乐意,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后来,我只要听说哪个孩子比较调皮、哪个孩子没人管、哪个孩子上学太远,我都要把他们接到我这儿来。时间长了,我这里总有一群孩子围在身边,有的住一两个星期,有的一住几年。孩子们成了我生活中的小伙伴。和他们在一起,我也保持了一颗不泯的童心,他们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从事教师职业:辛劳之后有欢乐,付出之后是幸福。我觉得,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每一个建设者都成为有文化的人。在农村,有些家长因为家里困难,或者认为孩子读了书也没什么用,使有的孩子没能受完义务教育就辍学了。我觉得,作为教师,有责任让这些孩子回到学校。这么多年来,只要听说谁家的孩子辍了学,不管是不是我教的,也不管路有多远,我都要上门做工作。曾经有个学生在新学期开学时没来报到,下午一放学,我步行了几十里山路,找到她家。可她的家长一见到我就说,家里没钱再供孩子上学了,孩子也不愿意读书了。我费尽口舌,反复劝说,直到第二天天快亮的时候,他们终于有了转变。后来,他们把孩子送回了学校。我几乎每学期都要劝十来个孩子重返学校,并积极向学校反映,为困难学生减免学费。让我欣慰的是,我劝回来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再失学。我所教的孩子有的上了大学,但更多的是回到农村,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我对他们给予了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我希望每一个孩子不管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岗位工作,都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想:做一名教师,就应该全身心地播洒爱的雨露,就应该让每一片绿叶都充分享受阳光!1963年,雷锋的事迹报道以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我和雷锋是同龄人,他的事迹很平凡,也很伟大,我想,他能做到的,我通过努力也能做到。我专门买来笔记本,抄雷锋日记,写学习心得。我把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珍藏起来,还将雷锋的照片贴在自己的房间里。从那以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一直激励着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我不可能像前线的英雄战士那样接受血与火的洗礼,也不能像著名的科学家那样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我可以为教好孩子付出一颗爱心,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作出我的奉献。每当我看到学生胸前的红领巾时,我心里总会涌现出一种神圣的感觉,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们肩负的是祖国的希望。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红领巾事业中,组建了“红领巾义务投递站”,创办了“校外少年之家”,设立了“井岗小学红领巾事业基金”。1984年,因为我在红领巾事业中做出了一点成绩,被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的光荣称号,并出席了全国首届少代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叮嘱我们:“红领巾事业是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那次北京之行,让我更加坚定了把终生献给红领巾事业
的决心。就在那一年,我庄重地写下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是党的教育让我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所从事的红领巾事业也是党的事业,所以,我要做党的人。从那以后,我就一直按照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想起我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的誓言。这一直是支撑我前进的强大动力。在党的83周岁生日的那一天,我
终于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这一刻,我激动得热泪盈眶,我几十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我终于可以自豪地说,我在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201*年,我退休前夕了,三个儿女都要我和老伴到城里去住。一想到我就要离开心爱的讲台和可爱的孩子们,我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留恋和失落。我就这样离开吗?我真的舍不得。于是,我萌发了一个念头,能不能在学校附近买间房子,建个可以让学生看书、活动的场所,让那些放学后没人管的孩子们多个好去处。于是,我把自己原来的房子卖了,找儿女们凑了些钱,在学校附近买了一处农舍,教育局很支持,把这个活动场所命名为“井岗小学校外辅导站”,后来发展成现在的“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201*年春天,我听说我们村14岁的柳月和继母关系不好,离家出走,辍了学,我和她爸爸跑到城里,找了一处又一处,最后在一家餐馆找到了她,我把她带到自己家,让老伴为她梳洗,缝制新衣服,慢慢开导她;我又找到她的继母,耐心劝导,母女关系渐渐缓和了,柳月终于开口叫了妈妈。现在一家人过得和和美美。我记不清究竟帮助过多少个孩子,有人帮我算了一下,近5年来,我关爱、帮助的未成年人有260多人,到活动中心参加活动的学生有1万5千多人次。我想,这些数字并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我能为教育多做点事,能给孩子多一点爱,这一直是我的心愿。现在,我的门口已经挂了7块牌子,有“青少年活动中心”、“关爱帮扶青少年工作站”、“文化科技中心户”等等。我想,这每一块牌子都饱含着组织的重托、孩子们的期望,也是我的一份责任。我虽然退休了,但并不寂寞。因为有了这个活动中心,我仍然和孩子们在一起;因为有了这些孩子,我过得充实而快乐;因为有了这些充实而快乐的工作,我感到非常的幸福和满足。这个活动中心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就是这个活动中心。在这里,我继续做着关爱未成年人的工作,延伸着我的教师梦!我真诚地感谢党的教育和培养,感谢所有关心过我、帮助过我、支持过我的领导、同事和父老乡亲,感谢我的家人,我特别要感谢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我将永远铭记胡锦涛同志语重心长的嘱托,为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奋斗一辈子!谢谢大家!◇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杨 静各位领导、同志们、同学们:我叫杨静,是湖北宜昌当阳市的一名小学教师。十年前,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同时也选择了音乐教师这个岗位。我最喜欢唱的歌就是那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每当唱起这首歌,我总是特别投入,特别动情。因为我30年的人生历程,就是一个《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真实故事。我的童年时期是在井岗小学这个难忘的地方度过的。八十年代初期的井岗小学,设备简陋,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也没有音乐教材,只有一台破旧的脚踏风琴。每当上音乐课时,我们就把这台皮带上打了补丁的风琴抬到教室里,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围着郑老师,听他教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那些经典的少儿歌曲。有一次,郑老师向我招招手,让我单独唱一遍。我有些紧张,他却已经弹起过门,对我点点头,微笑着,期待着。顿时一股暖流弥漫了全身,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牵引着,我放开嗓门大声地唱了起来。等我唱完,我听到了小伙伴们热烈的掌声,也看到了郑老师那双异常兴奋的眼睛。从此,郑老师把音乐的种子悄悄地种在了我的心底,把我带入了奇妙的音乐世界。在他的辅导下,我进步非常快,而且对音乐越来越着迷。有一天,他骑着自行车来到我家,建议妈妈给我买一台电子琴。妈妈不知道电子琴是什么,有点不情愿。郑老师耐心解释说:“杨静这孩子有音乐天赋,乐感特别强。不仅歌唱得好,弹风琴还一学就会。孩子是块学音乐的料,要好好培养!”妈妈还是不放心地问:“农村孩子学音乐有用吗?”郑老师有些激动了:“农村孩子怎么了!只要是块料,我们这些做老师、做家长的就不能耽误了她!”妈妈想了一会儿,说:“音乐和电子琴我们都不懂,但我就信你郑老师。只要你说行,我就是砸锅卖铁也支持!”不久,妈妈真的托人给我买了一台电子琴,淡绿色的,好漂亮啊!我十分珍惜,像着了魔似的爱上了它。疯狂地练了一段时间后,我的确进步不小,但过了不久,不知怎么又停滞不前。这时,郑老师又及时地出现了。他兴奋地对我说:“暑假期间,育溪镇上要举办一个电子琴培训班,是城里来的专业老师上课,你想不想去?”我连忙点了点头,说:想去!可妈妈会同意吗?我又有些担心。郑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他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你愿意学,其余的事情我来办,我去跟你妈妈做工作。”于是我坐上郑老师的自行车回了家。这一次他只是说:“乡里的孩子能到城里享受同等的教育,进步自然就会更快。”妈妈也看到我学琴后像变了个人似的,所以十分支持,可是一想到育溪镇离我家30里路,每天接送很不方便,当时又有些犹豫。郑老师似乎早就想好了解决办法,他说:“到育溪镇我家要近一半的路,就让孩子到我家住,我来接送!”就这样,我带着心爱的电子琴住进了郑老师家。整整一个半月的时间,早上,他骑着自行车送我到镇上学琴;晚上,再骑10多里山路把我接回来。培训班的同学都一直以为他就是我爸爸。一天下午,我正在上课,一场暴雨倾盆而下,直到放学时还下个不停。眼看空荡荡的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非常着急,眼巴巴地等着郑老师。天快黑了,可他还没来,我急得快哭了。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教室门口,我高兴极了,不顾一切扑了过去。眼前的情景让我惊呆了:郑老师全身湿透,一身泥水。原来,他刚出门就摔了一跤,车也摔坏了,他是推着车步行了10多里泥泞的山路来的啊!郑老师一边给我穿上雨衣,把我抱上自行车,一边说:“等急了吧?走,回家去!”那天,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看着郑老师躬着身子吃力地推着车,不知怎么,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就在那年,我这样一个农村孩子,却在一片惊叹声中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培训班的考试。此后的几年暑假,郑老师又给我报了舞蹈班和声乐班,我依然住在他家。后来,我也成了一名老师,一个闲谈的机会,我向郑老师问起了他当时的想法,他很平静地说:“如果发现了一块玉而不去雕琢它,我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因材施教,这是一个教师应尽的责任。”不仅如此,郑老师还鼓励我们拿出勇气,放飞梦想。有一天,我们几个孩子在他的宿舍里看到了一本《辅导员》杂志,封底是男孩子身穿海军裤、女孩子身穿宽宽的荷叶边裙子的图片。郑老师介绍说:“这是校服,虽然我们乡下没见过,但城里的许多孩子都有。”我们羡慕地用手抚摸着美丽的图片,觉得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没想到郑老师却说:“喜欢吗?只要我们想办法,也能穿上这样漂亮的校服!”从此,我们开始了为实现梦想而奋斗的历程。郑老师带着我们开垦山上的荒地,种花生、点黄豆,师生一起勤工俭学。劳动非常辛苦,为手上的血泡我们没少疼得流泪。丰收后,郑老师高高兴兴地给我们量尺码,寄出了汇款单,不久,在周围农村小学还不知道校服是什么的时候,我们井岗小学的孩子们却已经穿上了从北京定做的新校服。穿上新校服,更增添了我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我永远记得全校学生第一次穿上新校服的那年“六一”,那天的庆祝仪式举行得格外庄严,清晨的阳光下,郑老师像往常一样戴着红领巾高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我们也站得笔直,用比平时更响亮的声音回答:“时刻准备着!”仪式结束后,我才发现,我们都已流下了眼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呀,这是一群农村孩子战胜困难,实现梦想之后喜悦的眼泪!在我的记忆中,我们井岗小学的少先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参加过郑老师组织的夏令营,近的到过当阳玉泉寺、关陵庙,远的游览过长江三峡、屈原故里。我们还到军营里体验过集体生活,做过村里的小小投递员、红领巾广播室的播音员。有一次登山比赛我记得特别清楚。那天早上5点钟我们就起床,分成几个小组爬山。一人到达不算数,全组登上才算胜。比赛开始了,我们大孩子拉着小孩子走,拉不动了就背,背不动了再拉,水壶都交给几个男孩子,全组艰难地行进。突然,前面出现了一根红布条,上面还写着字:“请到树下看一看!”一个男孩子在树下的草丛中,居然找到了一个文具盒。我们高兴极了,疲劳一扫而光。此后每隔一段路,我们都会发现红布条,要么是学习用品,要么是小玩具,有时也会是一句话:“累了吧?不要怕,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最后,我们组第一个将红旗插上了山顶。现在回想起来,郑老师安排得这么精巧,该花了多少心思呀!我们从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小学毕业后,我离开了井岗小学,也离开了郑老师,但他教给我的这些知识,他的教师形象却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我的脑海里。初中毕业时,以我的成绩完全可以读重点高中,可我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当阳师范音乐专业--因为我想做一个像郑老师那样的老师!三年后,我毕业分配到河溶镇前华小学,但在那儿我却差点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这所学校建在坟场上,荒草比我的个头还高,阴暗潮湿的宿舍里时常有蜈蚣、蜘蛛、老鼠光顾。有一回,我晒在操场边的棉被上竟然盘着一条一尺多长的毒蛇!当时我就吓得尖叫起来。整整一个星期,我蜷在一张破藤椅上熬了一夜又一夜,到了周末,我逃命似地跑回家,说什么再也不去那里上班了。父母无奈,只好向郑老师求助。见到郑老师,我就像见到救星一样,委屈的泪水顿时溢满眼眶。等我哭够了,郑老师才对我说:“学校条件差算什么?难道比我们当年的井岗小学还差?你就甘心为这么点儿困难放弃你的教师梦吗?想想教师的职责,想想那些可爱的孩子,你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看到老师期望的目光,想到自己曾立下的誓言,我羞愧地低下了头。那天我连夜赶回学校,又回到了那个艰苦而又蕴藏着自己梦想的地方。我又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孩子们身上。那年的“六一”,我给孩子们编排的节目在全镇文艺汇演上获得了一等奖,村里的书记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我们前华小学的孩子从来没有这么露过脸哪!”有一次,我的学生李乔的爸爸因车祸昏迷住院,每次周末回家我都把他带着,让他见见爸爸,然后在我家吃住。同事们见我这样做,都说:“真不愧是郑老师的学生啊!”四个星期后,通过医院的救治,在孩子的声声呼唤下,他爸爸终于醒了过来。后来,郑老师又鼓励我说,现在教小学,中专学历肯定不够,于是我又自修了专科和本科。由于我工作努力,连续几次被评为当阳市优秀教师、宜昌市师德先进个人。在郑老师的关注下,我一路走来,在那些可爱的孩子们身上挥洒着热情,不断收获着欢乐与感动。我又想起了那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终于明白:“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我决心以郑老师为楷模,用一个人民教师的执著、爱心和责任,用我的全部热情去续写那无悔的人生!谢谢大家!◇郑老师是我最亲的人周志富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我叫周志富,是湖北宜昌当阳市的一名初中学生。我的童年与其他小朋友不一样。我的不幸是从7岁开始的,而我的幸运也是从7岁开始的。那一年,我妈妈嫌家里穷,抛下我和爸爸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同龄的孩子们都上学去了,而我只能跟着爸爸到地里打猪草。有一次,我走到一片树林前,隐隐约约听见林子那边有唱歌的声音,听别人说唱歌的地方就是学校。我面对那片树林,痴痴地想啊,我要是能够上学读书该多好!一天中午,我跟着爸爸正在打猪草。只见一个人走了过来,那个人就是郑老师。他向我们打招呼:“请问周志富的家在哪儿?”爸爸指着我说:“他就是我儿子周志富,你找他有事吗?”郑老师走近我,摸摸我的头,掏出手帕擦掉我脸上的汗,心疼地说:“多好的孩子!为什么不让他去上学呢?”爸爸叹了口气说:“家里穷,没钱呀!”郑老师疼爱地拉起我的手,认真地对爸爸说:“这孩子就交给我吧!让他跟我去读书!”就这样,我坐上了郑老师的自行车来到他家。一进门,郑老师就对郑妈妈说:“快,倒盆热水来,我给这个孩子洗个澡!”这是我第一次让一个的陌生人给我洗澡。好热的水!好香的肥皂!好软的毛巾!好大的一双手!从此,我有了全新的童年生活。我终于上学了,可有些同学老是欺负我。一次,我正在操场上玩,几个同学围拢来,笑我是没娘的野孩子。有的朝我身上扔石子,有的上来推推搡搡。我气极了,和他们打了起来。他们一拥而上,把我打倒在地。晚上回到家,郑老师看到我脸上的伤痕,问明了事由,把我搂在怀里,心疼地说:“你周志富不是野孩子!我就是你的亲人,你就是我的孩子!”我心里一热,紧紧抱着郑老师哭了起来。后来,郑老师耐心地教育了那些同学,从那以后,他们不仅没有再欺负我,还主动和我玩,使我真正感受到了新集体的温暖。有一次同学过生日邀请我去玩,那欢乐的情景让我好羡慕好羡慕,我想,我怎么没生日啊?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迷迷糊糊地从梦中醒来,感到手里沉甸甸的,睁眼一看:哟!是一把花花绿绿的糖果!我知道这糖一定是郑老师给的。赶忙穿上衣服,开门出去问郑老师。正在收拾房间的郑老师一见我,就丢下手中的活儿,把我抱起来,深情地说:“志富,祝你生日快乐!”生日?我的生日!见餐桌上早已摆好了蛋糕,我高兴得蹦起来!洗过脸,郑老师抱着我坐下,郑妈妈把一块蛋糕递到我手里,笑眯眯地说:“志富,你又长大一岁了!”吃完了蛋糕,郑老师和郑妈妈把我带到街上,为我买衣服、买鞋子。郑老师把一套海军蓝的衣服穿在我身上,叫我转着身子让他看,说:“就拿这套,威风,长大了当个解放军!”在回家的路上,我穿着新衣服,挺起胸,可神气啦!很多人好奇地问:“郑老师,这是你的儿子?”郑老师和郑妈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起笑了。郑妈妈说:“对!是我们的小儿子!”他们像我的亲生父母一样,一人牵着我的一只手,我感到好幸福!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就要过年了。郑老师和郑妈妈为我买了新衣服和节日礼物。腊月二十八那一天,郑老师带着我回自己家。我既想回家看爸爸,又舍不得离开郑老师和郑妈妈,心里很矛盾。可郑老师只顾骑自行车,好像根本不知道我的心事。回到家,爸爸连忙迎出来,抱歉地说:“哎呀,郑老师,真不好意思,我正准备去接志富的。”郑老师笑着说:“你弄错了,我和志富是来接你去一块儿过年的!”一听说是接爸爸去过年,我高兴极了,一下子从车子上跳下来,跑到爸爸跟前说:“爸,快跟我们走吧!”爸爸不好意思地说:“郑老师,志富给你添了那么多麻烦,我还去你家过年,人家会怎么说呀?”郑老师想了想,就没有再坚持,从兜里掏出100元钱给他,叫爸爸好好过个年。临走时,爸爸对我说:“志富,要记住,郑老师比爸爸还亲!郑老师是咱家的大恩人!”爸爸说完就忍不住哭了,我第一次看见他哭,我的鼻子也酸酸的。大年三十,郑老师的几个孩子都回家来了。吃团年饭时,他们都争着为我夹菜,抢着给我倒饮料。吃了饭,他们还一直陪我欢度除夕。第二天醒来,发现枕头边有两个小红包!我知道那是郑老师和郑妈妈给我这个小儿子的压岁钱!我读小学4年级的时候,郑老师退休了。我想郑老师退休后也许不会再管我了。今后我可怎么办?可是没想到,郑老师和从前一样,仍然让我住在他的家里,每天用自行车送我上学,给我钱让我在学校吃午饭,放学时又去接我回家。一天下午,下起了大雨,郑老师来接我回家,只有一把雨伞,他尽往我这边倾斜。那天的雨实在太大,到家时,我俩的衣服被淋得透湿,都感冒了。郑老师年纪大,感冒得更严重。第二天早上,他起不了床,只好催郑妈妈带我去看医生。打了针、吃了药,我的病渐渐好转。病好了,该上学了。郑老师还要坚持送我上学,郑妈妈说:“我来送吧!”这一次上学,就成了两个人送我。郑妈妈牵着手送我,而郑老师是靠在门边用目光送我。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郑老师那慈父般的温暖。12岁时,爸爸外出打工,至今没有回来,爸爸妈妈都没有了音讯。我要上初中了,郑老师为我准备好被子、衣服和日常生活必需品,把我送到新学校。他又是为我交费用,又是帮我整理床铺,然后找到班主任说:“帮我管好这个孩子,有事尽管找我,我随叫随到!”隔三岔五,郑老师总要到学校来看我。问我吃得怎么样,睡得怎么样,和同学的关系好不好,学习跟不跟得上,每次还会为我留下零花钱。而我遇到了什么困难,生活中有什么烦恼,我都愿意找郑老师说说,在我心里,早已把他当作了父亲。有一天放学回家,郑老师和郑妈妈都不在家。邻居说,他们为筹建校外辅导站都到街上买书去了。我想,我也长大了,该自己照顾自己了,这儿应该留给更需要帮助的小朋友们。我匆匆收拾了行李,回到了我自己的家。刚刚收拾好床铺,郑老师和郑妈妈就骑着自行车赶来了。郑老师一进屋就生气地问:“你怎么不打一声招呼就走了?还把行李都带回来了,是嫌我们对你不好吗?快跟我们回家!”我愣了很久,才开口说:“郑老师,郑妈妈,我已经长大了,我不想再给你们添麻烦,我应该学会独立生活!”郑老师和郑妈妈见我执意不肯回去,最后只好给了我100多块钱,并再三叮嘱我,晚上要关紧门窗,注意安全,遇到困难马上去找他们。第二天一大早,我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开门一看,原来是郑老师和郑妈妈。他们关切地问我昨晚过得怎么样,睡得好不好,再次要求我跟他们回去。我安慰他们说:“你们都看见了,我真的没事,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你们放心吧!”打那以后,郑老师和郑妈妈经常来看我,有时还一定要看我把饭做好了才放心地离开。我虽然生活在自己家里,虽然家里只有我一个人,但我总觉得家里还有两双眼睛在关注着我,有两个人在陪伴着我,我生活得并不孤独。我有亲生父母,却像一个孤儿。是郑老师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我有了比父母还亲的人!从初小到高小,从小学到初中,郑老师不知为我倾注了多少心血!今年我已经15岁了,是郑老师让我读书,教我做一个好学生;是郑老师让我尝到爱的滋味!有句话藏在我的心里整整8年了,我在梦中喊过无数次,在心底喊过无数次。今天,我要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叫郑老师一声:--爸爸!谢谢大家!◇郑老师是我人生的引路人阮建平各位领导、同志们、同学们:我叫阮建平,是湖北宜昌当阳市的一个普通农民。我是郑琦老师的学生。在我小学到初中9年学生生活中,郑老师只教过我3年小学。然而在以后的日子里,郑老师始终关爱着我,指导和帮助着我。可以说,郑老师就是我人生的引路人。1996年,我因1分之差中考落榜,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今后去做什么好呢?去复读,精神压力大,没有把握;外出打工,一无门路,二无技术。我感到无路可走,十分苦闷,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睡大觉。我落榜的事不知怎么传到郑老师那里。一天下午,郑老师来到我家,望着他慈父般的眼神,我鼻子一酸,眼泪流了下来。郑老师给我擦掉眼泪,动情地说:“别这样,谁说中考落榜了就没有希望?人,只要有志向,就可以走出一条路来!”郑老师苦口婆心地开导,使我从苦闷中抬起头来。临别时,他指着我屋后那片山坡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屋后这么好一片山地,怎么不开发出来种果树呢?”说到我屋后那40多亩山地,荆棘丛生,茅草遍地,黑森森的一片,鸡和狗都从不往里钻,开发它,还不把人累个半死?郑老师见我有畏难情绪,又说:“愚公移山的故事你听过吧?你一个小青年,年轻体壮的,怕什么?把这片山地承包下来,一年开发一点,两三年,你屋后就变成花果山了。”送别了郑老师,我连夜把砍刀磨得锋快。第二天一大早,我就上了山。没想到郑老师也赶来了,他说:“今天星期六,没事,我来陪你。”砍了几分地,手上就打满了血泡。第二天,浑身疼得像散了架,我真不想干了。没想到,这一天清早,郑老师又骑着自行车赶来了。看着已经50多岁的郑老师,我什么话都不好说。两亩五分山地终于开发出来了。可栽什么果树呢?正在我犯难的时候,郑老师告诉我,凤凰山果树综合开发基地栽培的金水柑是有名的优良品种,他约我去看看。我用摩托车驮上郑老师,正要出门,郑老师说:“不忙,把水带上。”我说:“到路上去买,一瓶矿泉水才两块钱。”郑老师说:“把钱省着,两块钱可以多买好几棵树苗。”我又是感动又是惭愧,郑老师是让我把每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啊!经过实地考察,栽金水柑的事定下来了。可是怎样栽培,我心里一点底也没有。就在这时,郑老师给我送来了《农村百事通》、《果农之友》几本杂志,说是特地为我订的,我给他钱,他硬是不要,说等到以后吃我的果子。打那以后,我就请郑老师代订有关杂志。有一次,他冒着大雨,推着自行车,把杂志送到我家。我一看,除了用塑料袋紧紧包裹的杂志没打湿外,他衣裳湿透,浑身是泥。我双手接过杂志,心里热乎乎的,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我照着书上的知识去实践。有些技术,比如果树的剪枝、拉条,书上写了,但面对满树枝条,我却不知从何下手。又是郑老师到市里给我请来一个农艺师作示范,手把手地教。201*年金秋,我栽培的金水柑挂果了,当年就收了500多公斤,心里非常高兴。这些果实,都浸透了郑老师的心血啊!于是,我摘了些金水柑给郑老师送去。郑老师拿起一个果子,左看看右瞧瞧,掰开来尝了两瓣,笑眯眯地说:“行啊你!可你还不能停步,要扩大规模,要把附近的农户都带动起来。”真没想到他考虑得这么深远,他是要我更上一层楼啊!那天,他留我吃饭,与我进行了一次长谈。他要我用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我为入党已追求了16年!咱师生俩就一起努力吧!”从郑老师家里回来,我想了很多很多。他自己不是党员,却动员他的学生和他一道向党组织靠拢,这,使我非常感动。是啊!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农村青年,就应该充满理想,大有作为。后来,郑老师特地给我送来《党章》和几本相关读物,让我学习,还和我交流学习体会,使我进一步提高了对党的认识,坚定了入党的信念。不久,我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打那以后,我积极努力,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没有辜负郑老师的期望,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把屋后40多亩荒山,全部开发成果园,栽上了金水柑、关公李、胡柚、寿桃,还建了6亩多苗圃,培育桃、李、杏、梨优良果苗10万多株。昔日的荒山坡,真的成了花果山。我每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我家已经建起一幢200多平方米的楼房,全家生活富足美满。我富了,但我不能满足一家富,应该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在我的带动下,全村农民已开发出1000多亩果园。我家果园还成了镇技术站的教学示范基地。我为果农传授技术、提供信息、联系销售,一分钱的报酬都不要,我帮扶的农民,不少已经富起来了,仅果树收入一项,平均每户就增加1万元以上!201*年7月1日,面对庄严的党旗,我含着眼泪,举起了右手,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那一年,我还不满22岁!在我的家乡,男青年结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就说我自己,曾先后谈过几个女朋友,后来都没有成功。201*年春天,郑老师知道了这个情况,又找上门来,为我介绍了一个叫朱灵芝的姑娘。灵芝是郑老师那个村的,我俩的情况他知根知底,由他亲自当红娘,我俩的事一说即合。举行婚礼的头一天,郑老师上门帮助张罗,大红“喜”字往哪里贴,鲜花该怎样摆,点点滴滴,他都安排得十分周到。第二天,新娘接进门,在酒席上,我同新娘子恭恭敬敬地给郑老师敬酒,不知怎地,我的眼眶湿润了,我想到了很多很多。郑老师与我非亲非故,我落榜回村,今后的路怎么走,他完全可以不管,然而,正是在这个关头,他不仅给我指明方向,还亲手把我扶上马,一路相伴;当我在种植业上有了可喜的开端,是他及时地从思想上开导我,启迪我,给我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使我成长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在我的婚姻大事上,又是他亲自当红娘,使我拥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我明白,郑老师所做的一切,不仅是对学生的今天负责,更是对学生的未来负责。郑老师是要让我成为有用之材,是要我带动更多的农村青年成为有用之材。是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是大有作为的。我还年轻,人生的路还很长。我要像郑老师那样,做一个充满爱心、自强不息的人,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谢谢大家!◇一生为了孩子夏 雨各位领导、同志们、同学们:我叫夏雨,是湖北宜昌的一名记者。因为职业的关系,我有机会走近郑琦老师,走近一颗纯洁而又高尚的心灵。今年65岁的郑老师,有47个年头是在和孩子们打交道。因为孩子,他选择了偏僻的乡村小学;因为孩子,他受过莫大的委屈;因为孩子,他两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同样是因为孩子,他退休后在自己家里办起了青少年活动中心。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一路走来义无反顾?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年过花甲仍不肯停步?带着这些问题,在明媚的春天,我来到了郑老师家的那个小院。这是个普通的农家小院,三间瓦房,里面放着简单的家具,干净整洁。这又是个与众不同的小院:“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等7块匾牌挂在门前,院内树木郁郁葱葱,花草争奇斗艳,跷跷板上、秋千架下、乒乓球台前、风琴旁,总有孩子们跃动的身影。后面是图书室,近5000册图书和满架的报刊杂志摆放在房子的四周,桌上几本蓝色的活页夹引起了我的好奇,打开一本,原来是100多篇稚嫩的读书心得,有的纸张已经发黄。我随手翻开坝陵小学五(一)班周雨写的《读〈科学幻想〉有感》、坝陵小学五(二)班卢伦写的《读〈外国童话故事世界〉有感》,有滋有味地朗读了起来,郑老师笑着说:这都是孩子们交来的,在我这儿借书就一个要求,还书的时候交篇读书心得。我又翻看了一本借书登记簿,只见井岗小学魏玉文《中国童话》、桐树垭村于双《少年人生》等借书登记记载得清清楚楚,我仔细地数了数,仅这本借书登记簿就记有129人,借书157本!我没想到,在郑老师这个小小的图书室里借书的孩子竟有这么多;我更没想到的是郑老师这种独特的借书方法:借书不收费,还书交心得。我体会到了郑老师引导孩子学会读书的良苦用心。在抽屉里,我找到了郑老师办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一些零散资料,有的记在备课本上,有的记在作业本上,有的就是用白纸装订而成的。资料中记载着郑老师的一些活动:组织孩子们开展书法、音乐舞蹈、手工、文明礼仪等兴趣小组,带领孩子们访问抗暴英雄余成,请退休老干部对同学们进行革命理想教育,请交警上道路交通法规课,组织学生参观当阳电视塔、当阳火车站,游临沮公园……郑老师关爱未成年人、教育孩子们的一幕幕,就像电影画面一样在我的眼前回放。在郑老师家的左厢房里,我看到了一个正在埋头写字的孩子。他叫魏明,今年15岁。他不是郑老师的孙子,而是这个家里的特殊成员。他妈妈告诉我,儿子读了4年书,连基本数字都数不过来,笔也拿不好,只好让他辍学。大家都对魏明失去了信心,郑老师却把这个智力发育比较迟缓的孩子接到了自己家里。魏明跟郑老师只住了一年,就完全变了个样!他不仅可以从1数到1000,能做20以内的加减法,还认识了1000多个汉字,能读带拼音的儿童读物。魏明学会了扫地、做饭、洗衣、种菜,大人不在家的时候,还能招待客人。我不知道,郑老师在魏明身上花费了多少心血,但我知道,光学写2,就用掉了一个练习本,光学扫地,就弄坏了20多把扫帚。那天,在魏明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的房间里,他一改平时的迟钝和怯懦,给我朗读了他最喜欢的故事《丑小鸭》。我问他,为什么喜欢?他回答:“因为郑老师说,我也能够变成白天鹅!”我心里一震,变成白天鹅?希望的力量是多么神奇啊!翻开魏明写的比许多正常孩子还要工整的一摞作业本,我想,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有的人也许可以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一些帮助,但又有多少人能像郑老师这样,让他一年四季住在自己家中,滴水穿石般地呵护他、教育他、改变他呢?如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那么,郑老师对魏明的爱,又是怎样一种爱的境界呢?从乡亲们那里,我听到了太多郑老师的故事。201*年,郑老师家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刚刚建成,雨禾是最早在这里获得快乐的一个孩子。201*年的一天,细心的郑老师发现最近没听到雨禾的笑声了,不会出什么事儿吧?他蹬起自行车找到了雨禾家。小雨禾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呀?父母离婚后外出打工,谁都不管孩子。家散了,田荒了,14岁的雨禾吃喝都成问题,今天这里蹭一顿饭,明天那里混一夜,涉世不深的他受人唆使偷电线,进了派出所。之后,谁家都不愿再收留这个孩子了,雨禾成了一个流浪儿。看到眼前的雨禾,郑老师心里一酸:“孩子,走,到我家去!”蓬头垢面的雨禾吃饱了,抬头发现郑老师正慈祥地看着他。受够了白眼和冷漠的小雨禾,突然被一种巨大的温暖所包围,回想起漂泊流浪的日子,看着眼前的郑老师,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哇”地一声哭了出来。郑老师不仅将雨禾接到家中,还鼓励他自食其力。后来,雨禾找到一份工作,郑老师还经常去看望他,鼓励他走正道,硬是把他从犯罪边缘拉了回来。瓦家河是井岗村20多个孩子上学的必经之路。因为没有桥,孩子们只能踩着石头过河。每次下大雨,河水疯涨,郑老师就赤着脚、挽着裤腿等在河边,来一个学生他就背一个,直到把最后一个学生背过河。这一背就是3年!村干部感动了,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希珍动情地说:“我们就是不吃不喝,也要修座桥!”村民感动了,他们纷纷捐款捐物,踊跃参加修桥劳动。桥修好了,大家都叫它“尊师爱生桥”。调皮贪玩的孩子晓刚在郑老师的小院里找回了学习的乐趣;不懂法的少年李峰替老板买卖黑市炸药,是郑老师让他重走正路;汪海、汪洋两兄弟与父亲不和,闹上法庭要断绝父子关系,是郑老师苦口婆心地劝说,使全家人第一次过了个和和美美的春节。听说记者来了,朴实、真诚的老乡们争先恐后地向我们讲述郑老师的好。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有这么多动人的故事,他的足迹从学校延伸到小院,从小院延伸到社会;他的关爱不仅倾注在孩子的学校时光,而且延伸到孩子的一辈子!这是怎样一种深厚的情怀,这是怎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想,这每一个故事都凝聚着他家人坚定的支持,也饱含着他家人付出的心血。郑老师的女儿郑华云一边帮母亲料理家务,一边给我讲了一些往事:打她记事起,他们家就像个学生驿站,父亲经常带学生回家吃住。她和两个哥哥都知道,要想闻到肉香味儿,必定要等到有学生来。母亲一个人种着10来亩地,还要管三个孩子。1985年的农忙季节,母亲累倒了,父亲赶回家,母亲靠在床上抱怨农活如何如何累,孩子们如何如何不听话。碰巧,14岁的郑华云站在旁边,就多说了几句她的不是。父亲生气了,大声责备华云:“哪有姑娘不帮妈妈做事的!”华云从来没看见父亲发这么大的脾气。晚上,她满怀委屈地睡着了,第二天一早,她被屋外的声音吵醒了。原来父亲竟扬了一夜的谷!父亲走到华云跟前,摸着女儿的头,声音沙哑地说:“华云啊,爸爸对不起你们,都怪我忙,顾不上家里,你可要懂事呀,多帮帮你妈妈!”说完就骑上自行车匆匆去了学校。华云含着眼泪靠在门边,默默地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这时,母亲走过来,叹了口气:“在你爸爸心里,工作和学生永远第一,我们母子几个第二,他自己--排在最后。”说到这里,华云的眼泪掉了下来。我想,那一刻,她已经理解了父亲。201*年,郑老师退休前,三个儿女早就做好了打算,等郑老师退休了,就把两老都接到城里享享福。那天儿女们专程回家,大儿子兴致勃勃地说他在近郊看中了一套房子,只要一万多块钱,不仅离兄妹三个近,而且将来还可以升值。大家都很兴奋。唯独郑老师不吱声。最后,他艰难地开口,说他想卖掉现在的房子,在离几所学校都很近的地方买一处农舍,搞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让孩子们放学了多个玩的地方。停了停,他又小声说,这处农舍也要一万多块钱,家里没什么积蓄,卖了房子钱也不够,还希望几个子女借点钱给他。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都不说话,好好的一场家庭会不欢而散。过了几天,母亲找到城里,反过来劝儿女们:“你爸爸这几天完全垮了!就依了他吧,你爸这个人,一辈子就牵挂着乡里的孩子,要是退了休见不到他们,我怕他受不了。”说到这里,她眼圈一红,竟说不下去了。儿女们终于深深体会到:原来,父亲是用整个生命在爱那些孩子呀!这以后,郑老师容光焕发,开始了新的创业。两个60岁的老人起早贪黑,一锄头一锄头地挖,一锹一锹地铲,一车一车地推,硬是搬走了100多方土石,在一个乱石岗上平整出近800平方米的活动场地!为把他家后房腾出一间作校外辅导站活动室,老两口整整搬了一天!子女们被他的激情深深感染,学过木匠的大儿子牵电线打家具,二儿子买来了石桌石凳,焊好了跷跷板,女儿则帮母亲料理家务。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终于建好了!这个布置精巧、饱含爱心的孩子乐园,是郑老师全家送给孩子们的一件礼物!这个活动中心凝聚着郑老师的爱心与责任,它不仅像磁石一样强烈地吸引着十里八乡的孩子,成为孩子们的“精神乐园”,它也感动激励着一方百姓,成为乡村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这里是郑老师退休以后继续挥洒热情的舞台,这里延伸着他对教育事业的追求,这里延伸着他的人生梦想!追寻郑老师的脚步,我走过鲜花盛开的小院,走过书声朗朗的校园,走过满目葱茏的水牛山,走过波光粼粼的瓦家河,我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平凡、琐碎的小事,几乎人人都可以做到。可是,郑老师的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他把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小事,坚持做了47年,做成了许多人都难以做到的大事。郑老师,您真的是一生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生!我们向您致敬!谢谢大家!
第二篇:郑琦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报告(文字实录)
◇为了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s0100
郑琦
各位领导、同志们、同学们:
我叫郑琦,是湖北宜昌当阳市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今年65岁。1958年7月,我从当阳师范毕业,到当阳最偏僻的陈院乡王家?小学教书,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曾经在6所乡村小学工作过。从参加工作起,我一直从事语文和音乐教学,并兼任少先队辅导员。退休后,我还担任着5所学校的志愿辅导员。
从当教师的那天起,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职业,工作的时间越长,爱得越深。小时候,我的母亲就教导我,做人要有仁爱之心,做事要踏实执著,要看到美好,要同情弱者,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她老人家也是一名小学教师,特别疼爱孩子。在学生面前,她既是严师,又是慈母。在我十多岁的时候,我姐姐也做了老师。她跟母亲一样,深受学生爱戴。母亲和姐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从小就感受到做教师的光荣和神圣,我一直向往,长大后也要像她们一样做一个好老师。
在我47年的教育生涯中,有过心酸,有过困惑,有过艰辛,也有过坎坷,但我收获最多的还是做一名教师的快乐,我感到最满足的是做一名教师的成就感。
在我的学生中有一个叫于建明的同学,是学校有名的“小调皮”,老师和家长提到他就直摇头,他自己也破罐子破摔。看到他这样,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有一个信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未尽责的老师。我找到小建明的父母,说:“让他跟我住吧1有同事劝我:“你这不是自讨苦吃吗?这孩子哪还教得好1我暗下决心:“就是一块石头,我也要把它焐热1
我把于建明接过来,细心地照料他的生活,晚上耐心地帮他补习功课,家访时也把他带着,跟他聊天、讲故事。开始,他并不理解,有一天晚上,趁我开会时偷偷跑了。我赶了10多里路,硬是把他从竹林里拽了回来。在坑坑洼洼的路上,我摔倒了好几次,弄了一身的泥巴。于建明终于被感动了。慢慢地,他改掉了贪玩、打架的坏毛病,学习成绩逐渐上升,还成了学校的“优秀少先队员”。
这件事让周围的人知道了我教“调皮”学生有爱心,还有些办法,于是,家长们常把管不了的孩子送到我这儿来。我也很乐意,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后来,我只要听说哪个孩子比较调皮、哪个孩子没人管、哪个孩子上学太远,我都要把他们接到我这儿来。时间长了,我这里总有一群孩子围在身边,有的住一两个星期,有的一住几年。孩子们成了我生活中的小伙伴。和他们在一起,我也保持了一颗不泯的童心,他们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从事教师职业:辛劳之后有欢乐,付出之后是幸福。
我觉得,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每一个建设者都成为有文化的人。在农村,有些家长因为家里困难,或者认为孩子读了书也没什么用,使有的孩子没能受完义务教育就辍学了。我觉得,作为教师,有责任让这些孩子回到学校。这么多年来,只要听说谁家的孩子辍了学,不管是不是我教的,也不管路有多远,我都要上门做工作。曾经有个学生在新学期开学时没来报到,下午一放学,我步行了几十里山路,找到她家。可她的家长一见到我就说,家里没钱再供孩子上学了,孩子也不愿意读书了。我费尽口舌,反复劝说,直到第二天天快亮的时候,他们终于有了转变。后来,他们把孩子送回了学校。我几乎每学期都要劝十来个孩子重返学校,并积极向学校反映,为困难学生减免学费。让我欣慰的是,我劝回来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再失学。
我所教的孩子有的上了大学,但更多的是回到农村,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我对他们给予了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我希望每一个孩子不管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岗位工作,都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想:做一名教师,就应该全身心地播洒爱的雨露,就应该让每一片绿叶都充分享受阳光!
1963年,雷锋的事迹报道以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我和雷锋是同龄人,他的事迹很平凡,也很伟大,我想,他能做到的,我通过努力也能做到。我专门买来笔记本,抄雷锋日记,写学习心得。我把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珍藏起来,还将雷锋的照片贴在自己的房间里。从那以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一直激励着我。
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我不可能像前线的英雄战士那样接受血与火的洗礼,也不能像著名的科学家那样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我可以为教好孩子付出一颗爱心,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作出我的奉献。
每当我看到学生胸前的红领巾时,我心里总会涌现出一种神圣的感觉,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们肩负的是祖国的希望。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红领巾事业中,组建了“红领巾义务投递站”,创办了“校外少年之家”,设立了“井岗小学红领巾事业基金”。1984年,因为我在红领巾事业中做出了一点成绩,被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的光荣称号,并出席了全国首届少代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叮嘱我们:“红领巾事业是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那次北京之行,让我更加坚定了把终生献给红领巾事业的决心。
就在那一年,我庄重地写下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是党的教育让我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所从事的红领巾事业也是党的事业,所以,我要做党的人。从那以后,我就一直按照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想起我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的誓言。这一直是支撑我前进的强大动力。在党的83周岁生日的那一天,我终于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这一刻,我激动得热泪盈眶,我几十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我终于可以自豪地说,我在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201*年,我退休前夕了,三个儿女都要我和老伴到城里
去祝一想到我就要离开心爱的讲台和可爱的孩子们,我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留恋和失落。我就这样离开吗?我真的舍不得。于是,我萌发了一个念头,能不能在学校附近买间房子,建个可以让学生看书、活动的场所,让那些放学后没人管的孩子们多个好去处。于是,我把自己原来的房子卖了,找儿女们凑了些钱,在学校附近买了一处农舍,教育局很支持,把这个活动场所命名为“井岗小学校外辅导站”,后来发展成现在的“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
201*年春天,我听说我们村14岁的柳月和继母关系不好,离家出走,辍了学,我和她爸爸跑到城里,找了一处又一处,最后在一家餐馆找到了她,我把她带到自己家,让老伴为她梳洗,缝制新衣服,慢慢开导她;我又找到她的继母,耐心劝导,母女关系渐渐缓和了,柳月终于开口叫了妈妈。现在一家人过得和和美美。
我记不清究竟帮助过多少个孩子,有人帮我算了一下,近5年来,我关爱、帮助的未成年人有260多人,到活动中心参加活动的学生有1万5千多人次。我想,这些数字并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我能为教育多做点事,能给孩子多一点爱,这一直是我的心愿。
现在,我的门口已经挂了7块牌子,有“青少年活动中心”、“关爱帮扶青少年工作站”、“文化科技中心户”等等。我想,这每一块牌子都饱含着组织的重托、孩子们的期望,也是我的一份责任。我虽然退休了,但并不寂寞。因为有了这个活动中心,我仍然和孩子们在一起;因为有了这些孩子,我过得充实而快乐;因为有了这些充实而快乐的工作,我感到非常的幸福和满足。这个活动中心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就是这个活动中心。在这里,我继续做着关爱未成年人的工作,延伸着我的教师梦!
我真诚地感谢党的教育和培养,感谢所有关心过我、帮助过我、支持过我的领导、同事和父老乡亲,感谢我的家人,我特别要感谢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我将永远铭记胡锦涛同志语重心长的嘱托,为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奋斗一辈子!
谢谢大家!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杨静
各位领导、同志们、同学们:
我叫杨静,是湖北宜昌当阳市的一名小学教师。十年前,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同时也选择了音乐教师这个岗位。我最喜欢唱的歌就是那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每当唱起这首歌,我总是特别投入,特别动情。因为我30年的人生历程,就是一个《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真实故事。
我的童年时期是在井岗小学这个难忘的地方度过的。八十年代初期的井岗小学,设备简陋,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也没有音乐教材,只有一台破旧的脚踏风琴。每当上音乐课时,我们就把这台皮带上打了补丁的风琴抬到教室里,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围着郑老师,听他教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那些经典的少儿歌曲。有一次,郑老师向我招招手,让我单独唱一遍。我有些紧张,他却已经弹起过门,对我点点头,微笑着,期待着。顿时一股暖流弥漫了全身,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牵引着,我放开嗓门大声地唱了起来。等我唱完,我听到了小伙伴们热烈的掌声,也看到了郑老师那双异常兴奋的眼睛。
从此,郑老师把音乐的种子悄悄地种在了我的心底,把我带入了奇妙的音乐世界。在他的辅导下,我进步非常快,而且对音乐越来越着迷。
有一天,他骑着自行车来到我家,建议妈妈给我买一台电子琴。妈妈不知道电子琴是什么,有点不情愿。郑老师耐心解释说:“杨静这孩子有音乐天赋,乐感特别强。不仅歌唱得好,弹风琴还一学就会。孩子是块学音乐的料,要好好培养1妈妈还是不放心地问:“农村孩子学音乐有用吗?”郑老师有些激动了:“农村孩子怎么了!只要是块料,我们这些做老师、做家长的就不能耽误了她1妈妈想了一会儿,说:“音乐和电子琴我们都不懂,但我就信你郑老师。只要你说行,我就是砸锅卖铁也支持1
不久,妈妈真的托人给我买了一台电子琴,淡绿色的,好漂亮啊!我十分珍惜,像着了魔似的爱上了它。疯狂地练了一段时间后,我的确进步不小,但过了不久,不知怎么又停滞不前。这时,郑老师又及时地出现了。他兴奋地对我说:“暑假期间,育溪镇上要举办一个电子琴培训班,是城里来的专业老师上课,你想不想去?”我连忙点了点头,说:想去!可妈妈会同意吗?我又有些担心。郑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他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你愿意学,其余的事情我来办,我去跟你妈妈做工作。”于是我坐上郑老师的自行车回了家。这一次他只是说:“乡里的孩子能到城里享受同等的教育,进步自然就会更快。”妈妈也看到我学琴后像变了个人似的,所以十分支持,可是一想到育溪镇离我家30里路,每天接送很不方便,当时又有些犹豫。郑老师似乎早就想好了解决办法,他说:“到育溪镇我家要近一半的路,就让孩子到我家住,我来接送1
就这样,我带着心爱的电子琴住进了郑老师家。整整一个半月的时间,早上,他骑着自行车送我到镇上学琴;晚上,再骑10多里山路把我接回来。培训班的同学都一直以为他就是我爸爸。一天下午,我正在上课,一场暴雨倾盆而下,直到放学时还下个不停。眼看空荡荡的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非常着急,眼巴巴地等着郑老师。天快黑了,可他还没来,我急得快哭了。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教室门口,我高兴极了,不顾一切扑了过去。眼前的情景让我惊呆了:郑老师全身湿透,一身泥水。原来,他刚出门就摔了一跤,车也摔坏了,他是推着车步行了10多里泥泞的山路来的啊!郑老师一边给我穿上雨衣,把我抱上自行车,一边说:“等急了吧?走,回家去1那天,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看着郑老师躬着身子吃力地推着车,不知怎么,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就在那年,我这样一个农村孩子,却在一片惊叹声中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培训班的考试。此后的几年暑假,郑老师又给我报了舞蹈班和声乐班,我依然住在他家。
后来,我也成了一名老师,一个闲谈的
爸爸说:“这孩子就交给我吧!让他跟我去读书1就这样,我坐上了郑老师的自行车来到他家。一进门,郑老师就对郑妈妈说:“快,倒盆热水来,我给这个孩子洗个澡1这是我第一次让一个的陌生人给我洗澡。好热的水!好香的肥皂!好软的毛巾!好大的一双手!从此,我有了全新的童年生活。
我终于上学了,可有些同学老是欺负我。一次,我正在操场上玩,几个同学围拢来,笑我是没娘的野孩子。有的朝我身上扔石子,有的上来推推搡搡。我气极了,和他们打了起来。他们一拥而上,把我~在地。晚上回到家,郑老师看到我脸上的伤痕,问明了事由,把我搂在怀里,心疼地说:“你周志富不是野孩子!我就是你的亲人,你就是我的孩子1我心里一热,紧紧抱着郑老师哭了起来。后来,郑老师耐心地教育了那些同学,从那以后,他们不仅没有再欺负我,还主动和我玩,使我真正感受到了新集体的温暖。
有一次同学过生日邀请我去玩,那欢乐的情景让我好羡慕好羡慕,我想,我怎么没生日啊?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迷迷糊糊地从梦中醒来,感到手里沉甸甸的,睁眼一看:哟!是一把花花绿绿的糖果!我知道这糖一定是郑老师给的。赶忙穿上衣服,开门出去问郑老师。正在收拾房间的郑老师一见我,就丢下手中的活儿,把我抱起来,深情地说:“志富,祝你生日快乐1生日?我的生日!见餐桌上早已摆好了蛋糕,我高兴得蹦起来!洗过脸,郑老师抱着我坐下,郑妈妈把一块蛋糕递到我手里,笑眯眯地说:“志富,你又长大一岁了1吃完了蛋糕,郑老师和郑妈妈把我带到街上,为我买衣服、买鞋子。郑老师把一套海军蓝的衣服穿在我身上,叫我转着身子让他看,说:“就拿这套,威风,长大了当个解放军1在回家的路上,我穿着新衣服,挺起胸,可神气啦!很多人好奇地问:“郑老师,这是你的儿子?”郑老师和郑妈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起笑了。郑妈妈说:“对!是我们的小儿子1他们像我的亲生父母一样,一人牵着我的一只手,我感到好幸福!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就要过年了。郑老师和郑妈妈为我买了新衣服和节日礼物。腊月二十八那一天,郑老师带着我回自己家。我既想回家看爸爸,又舍不得离开郑老师和郑妈妈,心里很矛盾。可郑老师只顾骑自行车,好像根本不知道我的心事。回到家,爸爸连忙迎出来,抱歉地说:“哎呀,郑老师,真不好意思,我正准备去接志富的。”郑老师笑着说:“你弄错了,我和志富是来接你去一块儿过年的1一听说是接爸爸去过年,我高兴极了,一下子从车子上跳下来,跑到爸爸跟前说:“爸,快跟我们走吧1爸爸不好意思地说:“郑老师,志富给你添了那么多麻烦,我还去你家过年,人家会怎么说呀?”郑老师想了想,就没有再坚持,从兜里掏出100元钱给他,叫爸爸好好过个年。临走时,爸爸对我说:“志富,要记住,郑老师比爸爸还亲!郑老师是咱家的大恩人1爸爸说完就忍不住哭了,我第一次看见他哭,我的鼻子也酸酸的。大年三十,郑老师的几个孩子都回家来了。吃团年饭时,他们都争着为我夹菜,抢着给我倒饮料。吃了饭,他们还一直陪我欢度除夕。第二天醒来,发现枕头边有两个小红包!我知道那是郑老师和郑妈妈给我这个小儿子的压岁钱!
我读小学4年级的时候,郑老师退休了。我想郑老师退休后也许不会再管我了。今后我可怎么办?可是没想到,郑老师和从前一样,仍然让我住在他的家里,每天用自行车送我上学,给我钱让我在学校吃午饭,放学时又去接我回家。
一天下午,下起了大雨,郑老师来接我回家,只有一把雨伞,他尽往我这边倾斜。那天的雨实在太大,到家时,我俩的衣服被淋得透湿,都感冒了。郑老师年纪大,感冒得更严重。第二天早上,他起不了床,只好催郑妈妈带我去看医生。打了针、吃了药,我的病渐渐好转。病好了,该上学了。郑老师还要坚持送我上学,郑妈妈说:“我来送吧1这一次上学,就成了两个人送我。郑妈妈牵着手送我,而郑老师是靠在门边用目光送我。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郑老师那慈父般的温暖。
12岁时,爸爸外出打工,至今没有回来,爸爸妈妈都没有了音讯。我要上初中了,郑老师为我准备好被子、衣服和日常生活必需品,把我送到新学校。他又是为我交费用,又是帮我整理床铺,然后找到班主任说:“帮我管好这个孩子,有事尽管找我,我随叫随到1
隔三岔五,郑老师总要到学校来看我。问我吃得怎么样,睡得怎么样,和同学的关系好不好,学习跟不跟得上,每次还会为我留下零花钱。而我遇到了什么困难,生活中有什么烦恼,我都愿意找郑老师说说,在我心里,早已把他当作了父亲。
有一天放学回家,郑老师和郑妈妈都不在家。邻居说,他们为筹建校外辅导站都到街上买书去了。我想,我也长大了,该自己照顾自己了,这儿应该留给更需要帮助的小朋友们。我匆匆收拾了行李,回到了我自己的家。刚刚收拾好床铺,郑老师和郑妈妈就骑着自行车赶来了。郑老师一进屋就生气地问:“你怎么不打一声招呼就走了?还把行李都带回来了,是嫌我们对你不好吗?快跟我们回家1我愣了很久,才开口说:“郑老师,郑妈妈,我已经长大了,我不想再给你们添麻烦,我应该学会独立生活1郑老师和郑妈妈见我执意不肯回去,最后只好给了我100多块钱,并再三叮嘱我,晚上要关紧门窗,注意安全,遇到困难马上去找他们。
第二天一大早,我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开门一看,原来是郑老师和郑妈妈。他们关切地问我昨晚过得怎么样,睡得好不好,再次要求我跟他们回去。我安慰他们说:“你们都看见了,我真的没事,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你们放心吧1
打那以后,郑老师和郑妈妈经常来看我,有时还一定要看我把饭做好了才放心地离开。我虽然生活在自己家里,虽然家里只有我一个人,但我总觉得家里还有两双眼睛在关注着我,有两个人在陪伴着我,我生活得并不孤独。
我有亲生父母,却像一个孤儿。是郑老师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我有了比父母还亲的人!从初小到高小,从小学到初中,郑老师不知为我倾注了多少心血!今年我已经15岁
了,是郑老师让我读书,教我做一个好学生;是郑老师让我尝到爱的滋味!
有句话藏在我的心里整整8年了,我在梦中喊过无数次,在心底喊过无数次。今天,我要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叫郑老师一声:
--爸爸!
谢谢大家!
◇郑老师是我人生的引路人
阮建平
各位领导、同志们、同学们:
我叫阮建平,是湖北宜昌当阳市的一个普通农民。
我是郑琦老师的学生。在我小学到初中9年学生生活中,郑老师只教过我3年小学。然而在以后的日子里,郑老师始终关爱着我,指导和帮助着我。可以说,郑老师就是我人生的引路人。
1996年,我因1分之差中考落榜,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今后去做什么好呢?去复读,精神压力大,没有把握;外出打工,一无门路,二无技术。我感到无路可走,十分苦闷,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睡大觉。
我落榜的事不知怎么传到郑老师那里。一天下午,郑老师来到我家,望着他慈父般的眼神,我鼻子一酸,眼泪流了下来。
郑老师给我擦掉眼泪,动情地说:“别这样,谁说中考落榜了就没有希望?人,只要有志向,就可以走出一条路来1
郑老师苦口婆心地开导,使我从苦闷中抬起头来。临别时,他指着我屋后那片山坡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屋后这么好一片山地,怎么不开发出来种果树呢?”
说到我屋后那40多亩山地,荆棘丛生,茅草遍地,黑森森的一片,鸡和狗都从不往里钻,开发它,还不把人累个半死?郑老师见我有畏难情绪,又说:“愚公移山的故事你听过吧?你一个小青年,年轻体壮的,怕什么?把这片山地承包下来,一年开发一点,两三年,你屋后就变成花果山了。”
送别了郑老师,我连夜把砍刀磨得锋快。第二天一大早,我就上了山。没想到郑老师也赶来了,他说:“今天星期六,没事,我来陪你。”
砍了几分地,手上就打满了血泡。第二天,浑身疼得像散了架,我真不想干了。没想到,这一天清早,郑老师又骑着自行车赶来了。看着已经50多岁的郑老师,我什么话都不好说。
两亩五分山地终于开发出来了。可栽什么果树呢?
正在我犯难的时候,郑老师告诉我,凤凰山果树综合开发基地栽培的金水柑是有名的优良品种,他约我去看看。我用摩托车驮上郑老师,正要出门,郑老师说:“不忙,把水带上。”我说:“到路上去买,一瓶矿泉水才两块钱。”郑老师说:“把钱省着,两块钱可以多买好几棵树苗。”我又是感动又是惭愧,郑老师是让我把每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啊!
经过实地考察,栽金水柑的事定下来了。可是怎样栽培,我心里一点底也没有。就在这时,郑老师给我送来了《农村百事通》、《果农之友》几本杂志,说是特地为我订的,我给他钱,他硬是不要,说等到以后吃我的果子。打那以后,我就请郑老师代订有关杂志。有一次,他冒着大雨,推着自行车,把杂志送到我家。我一看,除了用塑料袋紧紧包裹的杂志没打湿外,他衣裳湿透,浑身是泥。我双手接过杂志,心里热乎乎的,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我照着书上的知识去实践。有些技术,比如果树的剪枝、拉条,书上写了,但面对满树枝条,我却不知从何下手。又是郑老师到市里给我请来一个农艺师作示范,手把手地教。
201*年金秋,我栽培的金水柑挂果了,当年就收了500多公斤,心里非常高兴。这些果实,都浸透了郑老师的心血啊!于是,我摘了些金水柑给郑老师送去。郑老师拿起一个果子,左看看右瞧瞧,掰开来尝了两瓣,笑眯眯地说:“行啊你!可你还不能停步,要扩大规模,要把附近的农户都带动起来。”
真没想到他考虑得这么深远,他是要我更上一层楼啊!
那天,他留我吃饭,与我进行了一次长谈。他要我用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我为入党已追求了16年!咱师生俩就一起努力吧1
从郑老师家里回来,我想了很多很多。他自己不是党员,却动员他的学生和他一道向党组织靠拢,这,使我非常感动。是啊!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农村青年,就应该充满理想,大有作为。
后来,郑老师特地给我送来《党章》和几本相关读物,让我学习,还和我交流学习体会,使我进一步提高了对党的认识,坚定了入党的信念。不久,我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打那以后,我积极努力,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没有辜负郑老师的期望,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把屋后40多亩荒山,全部开发成果园,栽上了金水柑、关公李、胡柚、寿桃,还建了6亩多苗圃,培育桃、李、杏、梨优良果苗10万多株。昔日的荒山坡,真的成了花果山。我每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我家已经建起一幢200多平方米的楼房,全家生活富足美满。
我富了,但我不能满足一家富,应该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在我的带动下,全村农民已开发出1000多亩果园。我家果园还成了镇技术站的教学示范基地。我为果农传授技术、提供信息、联系销售,一分钱的报酬都不要,我帮扶的农民,不少已经富起来了,仅果树收入一项,平均每户就增加1万元以上!
~年7月1日,面对庄严的党旗,我含着眼泪,举起了右手,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那一年,我还不满22岁!
在我的家乡,男青年结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就说我自己,曾先后谈过几个女朋友,后来都没有成功。~年春天,郑老师知道了这个情况,又找上门来,为我介绍了一个叫朱灵芝的姑娘。灵芝是郑老师那个村的,我俩的情况他知根知底,由他亲自当红娘,我俩的事一说即合。
举行婚礼的头一天,郑老师上门帮助张罗,大红“喜”字往哪里贴,
鲜花该怎样摆,点点滴滴,他都安排得十分周到。第二天,新娘接进门,在酒席上,我同新娘子恭恭敬敬地给郑老师敬酒,不知怎地,我的眼眶湿润了,我想到了很多很多。
郑老师与我非亲非故,我落榜回村,今后的路怎么走,他完全可以不管,然而,正是在这个关头,他不仅给我指明方向,还亲手把我扶上马,一路相伴;当我在种植业上有了可喜的开端,是他及时地从思想上开导我,启迪我,给我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使我成长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在我的婚姻大事上,又是他亲自当红娘,使我拥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我明白,郑老师所做的一切,不仅是对学生的今天负责,更是对学生的未来负责。郑老师是要让我成为有用之材,是要我带动更多的农村青年成为有用之材。是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是大有作为的。
我还年轻,人生的路还很长。我要像郑老师那样,做一个充满爱心、自强不息的人,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一生为了孩子
夏雨
各位领导、同志们、同学们:
我叫夏雨,是湖北宜昌的一名记者。因为职业的关系,我有机会走近郑琦老师,走近一颗纯洁而又高尚的心灵。
今年65岁的郑老师,有47个年头是在和孩子们打交道。因为孩子,他选择了偏僻的乡村小学;因为孩子,他受过莫大的委屈;因为孩子,他两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同样是因为孩子,他退休后在自己家里办起了青少年活动中心。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一路走来义无反顾?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年过花甲仍不肯停步?
带着这些问题,在明媚的春天,我来到了郑老师家的那个小院。
这是个普通的农家小院,三间瓦房,里面放着简单的家具,干净整洁。这又是个与众不同的小院:“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等7块匾牌挂在门前,院内树木郁郁葱葱,花草争奇斗艳,跷跷板上、秋千架下、乒乓球台前、风琴旁,总有孩子们跃动的身影。后面是图书室,近5000册图书和满架的报刊杂志摆放在房子的四周,桌上几本蓝色的活页夹引起了我的好奇,打开一本,原来是100多篇稚嫩的读书心得,有的纸张已经发黄。我随手翻开坝陵小学五(一)班周雨写的《读〈科学幻想〉有感》、坝陵小学五(二)班卢伦写的《读〈外国童话故事世界〉有感》,有滋有味地朗读了起来,郑老师笑着说:这都是孩子们交来的,在我这儿借书就一个要求,还书的时候交篇读书心得。我又翻看了一本借书登记簿,只见井岗小学魏玉文《中国童话》、桐树垭村于双《少年人生》等借书登记记载得清清楚楚,我仔细地数了数,仅这本借书登记簿就记有129人,借书157本!
我没想到,在郑老师这个小小的图书室里借书的孩子竟有这么多;我更没想到的是郑老师这种独特的借书方法:借书不收费,还书交心得。我体会到了郑老师引导孩子学会读书的良苦用心。
在抽屉里,我找到了郑老师办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一些零散资料,有的记在备课本上,有的记在作业本上,有的就是用白纸装订而成的。资料中记载着郑老师的一些活动:组织孩子们开展书法、音乐舞蹈、手工、文明礼仪等兴趣小组,带领孩子们访问抗暴英雄余成,请退休老干部对同学们进行革命理想教育,请交警上道路交通法规课,组织学生参观当阳电视塔、当阳火车站,游临沮公园……郑老师关爱未成年人、教育孩子们的一幕幕,就像电影画面一样在我的眼前回放。
在郑老师家的左厢房里,我看到了一个正在埋头写字的孩子。他叫魏明,今年15岁。他不是郑老师的孙子,而是这个家里的特殊成员。他妈妈告诉我,儿子读了4年书,连基本数字都数不过来,笔也拿不好,只好让他辍学。大家都对魏明失去了信心,郑老师却把这个智力发育比较迟缓的孩子接到了自己家里。
魏明跟郑老师只住了一年,就完全变了个样!他不仅可以从1数到1000,能做20以内的加减法,还认识了1000多个汉字,能读带拼音的儿童读物。魏明学会了扫地、做饭、洗衣、种菜,大人不在家的时候,还能招待客人。我不知道,郑老师在魏明身上花费了多少心血,但我知道,光学写2,就用掉了一个练习本,光学扫地,就弄坏了20多把扫帚。
那天,在魏明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的房间里,他一改平时的迟钝和怯懦,给我朗读了他最喜欢的故事《丑小鸭》。我问他,为什么喜欢?他回答:“因为郑老师说,我也能够变成白天鹅1我心里一震,变成白天鹅?希望的力量是多么神奇啊!
翻开魏明写的比许多正常孩子还要工整的一摞作业本,我想,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有的人也许可以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一些帮助,但又有多少人能像郑老师这样,让他一年四季住在自己家中,滴水穿石般地呵护他、教育他、改变他呢?如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那么,郑老师对魏明的爱,又是怎样一种爱的境界呢?
从乡亲们那里,我听到了太多郑老师的故事。201*年,郑老师家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刚刚建成,雨禾是最早在这里获得快乐的一个孩子。201*年的一天,细心的郑老师发现最近没听到雨禾的笑声了,不会出什么事儿吧?他蹬起自行车找到了雨禾家。小雨禾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呀?父母离婚后外出打工,谁都不管孩子。家散了,田荒了,14岁的雨禾吃喝都成问题,今天这里蹭一顿饭,明天那里混一夜,涉世不深的他受人唆使偷电线,进了派出所。之后,谁家都不愿再收留这个孩子了,雨禾成了一个流浪儿。
看到眼前的雨禾,郑老师心里一酸:“孩子,走,到我家去1蓬头垢面的雨禾吃饱了,抬头发现郑老师正慈祥地看着他。受够了白眼和冷漠的小雨禾,突然被一种巨大的温暖所包围,回想起漂泊流浪的日子,看着眼前的郑老师,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哇”地一声哭了出来。郑老师不仅将雨禾接到家中,还鼓励他自食其力。后来,
雨禾找到一份工作,郑老师还经常去看望他,鼓励他走正道,硬是把他从犯罪边缘拉了回来。
瓦家河是井岗村20多个孩子上学的必经之路。因为没有桥,孩子们只能踩着石头过河。每次下大雨,河水疯涨,郑老师就赤着脚、挽着裤腿等在河边,来一个学生他就背一个,直到把最后一个学生背过河。这一背就是3年!村干部感动了,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希珍动情地说:“我们就是不吃不喝,也要修座桥1村民感动了,他们纷纷捐款捐物,踊跃参加修桥劳动。桥修好了,大家都叫它“尊师爱生桥”。
调皮贪玩的孩子晓刚在郑老师的小院里找回了学习的乐趣;不懂法的少年李峰替老板买卖黑市炸药,是郑老师让他重走正路;汪海、汪洋两兄弟与父亲不和,闹上法庭要断绝父子关系,是郑老师苦口婆心地劝说,使全家人第一次过了个和和美美的春节。
听说记者来了,朴实、真诚的老乡们争先恐后地向我们讲述郑老师的好。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有这么多动人的故事,他的足迹从学校延伸到小院,从小院延伸到社会;他的关爱不仅倾注在孩子的学校时光,而且延伸到孩子的一辈子!这是怎样一种深厚的情怀,这是怎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我想,这每一个故事都凝聚着他家人坚定的支持,也饱含着他家人付出的心血。郑老师的女儿郑华云一边帮母亲料理家务,一边给我讲了一些往事:
打她记事起,他们家就像个学生驿站,父亲经常带学生回家吃祝她和两个哥哥都知道,要想闻到肉香味儿,必定要等到有学生来。母亲一个人种着10来亩地,还要管三个孩子。1985年的农忙季节,母亲累倒了,父亲赶回家,母亲靠在床上抱怨农活如何如何累,孩子们如何如何不听话。碰巧,14岁的郑华云站在旁边,就多说了几句她的不是。父亲生气了,大声责备华云:“哪有姑娘不帮妈妈做事的1华云从来没看见父亲发这么大的脾气。晚上,她满怀委屈地睡着了,第二天一早,她被屋外的声音吵醒了。原来父亲竟扬了一夜的谷!父亲走到华云跟前,摸着女儿的头,声音沙哑地说:“华云啊,爸爸对不起你们,都怪我忙,顾不上家里,你可要懂事呀,多帮帮你妈妈1说完就骑上自行车匆匆去了学校。华云含着眼泪靠在门边,默默地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这时,母亲走过来,叹了口气:“在你爸爸心里,工作和学生永远第一,我们母子几个第二,他自己--排在最后。”说到这里,华云的眼泪掉了下来。我想,那一刻,她已经理解了父亲。
201*年,郑老师退休前,三个儿女早就做好了打算,等郑老师退休了,就把两老都接到城里享享福。那天儿女们专程回家,大儿子兴致勃勃地说他在近郊看中了一套房子,只要一万多块钱,不仅离兄妹三个近,而且将来还可以升值。大家都很兴奋。
唯独郑老师不吱声。最后,他艰难地开口,说他想卖掉现在的房子,在离几所学校都很近的地方买一处农舍,搞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让孩子们放学了多个玩的地方。停了停,他又小声说,这处农舍也要一万多块钱,家里没什么积蓄,卖了房子钱也不够,还希望几个子女借点钱给他。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都不说话,好好的一场家庭会不欢而散。
过了几天,母亲找到城里,反过来劝儿女们:“你爸爸这几天完全垮了!就依了他吧,你爸这个人,一辈子就牵挂着乡里的孩子,要是退了休见不到他们,我怕他受不了。”说到这里,她眼圈一红,竟说不下去了。儿女们终于深深体会到:原来,父亲是用整个生命在爱那些孩子呀!
这以后,郑老师容光焕发,开始了新的创业。两个60岁的老人起早贪黑,一锄头一锄头地挖,一锹一锹地铲,一车一车地推,硬是搬走了100多方土石,在一个乱石岗上平整出近800平方米的活动场地!为把他家后房腾出一间作校外辅导站活动室,老两口整整搬了一天!子女们被他的激情深深感染,学过木匠的大儿子牵电线打家具,二儿子买来了石桌石凳,焊好了跷跷板,女儿则帮母亲料理家务。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终于建好了!这个布置精巧、饱含爱心的孩子乐园,是郑老师全家送给孩子们的一件礼物!
这个活动中心凝聚着郑老师的爱心与责任,它不仅像磁石一样强烈地吸引着十里八乡的孩子,成为孩子们的“精神乐园”,它也感动激励着一方百姓,成为乡村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这里是郑老师退休以后继续挥洒热情的舞台,这里延伸着他对教育事业的追求,这里延伸着他的人生梦想!
追寻郑老师的脚步,我走过鲜花盛开的小院,走过书声朗朗的校园,走过满目葱茏的水牛山,走过波光粼粼的瓦家河,我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平凡、琐碎的小事,几乎人人都可以做到。可是,郑老师的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他把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小事,坚持做了47年,做成了许多人都难以做到的大事。
郑老师,您真的是一生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生!我们向您致敬!
谢谢大家!
第三篇:郑琦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报告(文字实录)
◇为了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郑 琦各位领导、同志们、同学们:我叫郑琦,是湖北宜昌当阳市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今年65岁。1958年7月,我从当阳师范毕业,到当阳最偏僻的陈院乡王家?小学教书,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曾经在6所乡村小学工作过。从参加工作起,我一直从事语文和音乐教学,并兼任少先队辅导员。退休后,我还担任着5所学校的志愿辅导员。从当教师的那天起,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职业,工作的时间越长,爱得越深。小时候,我的母亲就教导我,做人要有仁爱之心,做事要踏实执著,要看到美好,要同情弱者,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她老人家也是一名小学教师,特别疼爱孩子。在学生面前,她既是严师,又是慈母。在我十多岁的时候,我姐姐也做了老师。她跟母亲一样,深受学生爱戴。母亲和姐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从小就感受到做教师的光荣和神圣,我一直向往,长大后也要像她们一样做一个好老师。在我47年的教育生涯中,有过心酸,有过困惑,有过艰辛,也有过坎坷,但我收获最多的还是做一名教师的快乐,我感到最满足的是做一名教师的成就感。在我的学生中有一个叫于建明的同学,是学校有名的“小调皮”,老师和家长提到他就直摇头,他自己也破罐子破摔。看到他这样,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有一个信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未尽责的老师。我找到小建明的父母,说:“让他跟我住吧!”有同事劝我:“你这不是自讨苦吃吗?这孩子哪还教得好!”我暗下决心:“就是一块石头,我也要把它焐热!”我把于建明接过来,细心地照料他的生活,晚上耐心地帮他补习功课,家访时也把他带着,跟他聊天、讲故事。开始,他并不理解,有一天晚上,趁我开会时偷偷跑了。我赶了10多里路,硬是把他从竹林里拽了回来。在坑坑洼洼的路上,我摔倒了好几次,弄了一身的泥巴。于建明终于被感动了。慢慢地,他改掉了贪玩、打架的坏毛病,学习成绩逐渐上升,还成了学校的“优秀少先队员”。这件事让周围的人知道了我教“调皮”学生有爱心,还有些办法,于是,家长们常把管不了的孩子送到我这儿来。我也很乐意,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后来,我只要听说哪个孩子比较调皮、哪个孩子没人管、哪个孩子上学太远,我都要把他们接到我这儿来。时间长了,我这里总有一群孩子围在身边,有的住一两个星期,有的一住几年。孩子们成了我生活中的小伙伴。和他们在一起,我也保持了一颗不泯的童心,他们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从事教师职业:辛劳之后有欢乐,付出之后是幸福。我觉得,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每一个建设者都成为有文化的人。在农村,有些家长因为家里困难,或者认为孩子读了书也没什么用,使有的孩子没能受完义务教育就辍学了。我觉得,作为教师,有责任让这些孩子回到学校。这么多年来,只要听说谁家的孩子辍了学,不管是不是我教的,也不管路有多远,我都要上门做工作。曾经有个学生在新学期开学时没来报到,下午一放学,我步行了几十里山路,找到她家。可她的家长一见到我就说,家里没钱再供孩子上学了,孩子也不愿意读书了。我费尽口舌,反复劝说,直到第二天天快亮的时候,他们终于有了转变。后来,他们把孩子送回了学校。我几乎每学期都要劝十来个孩子重返学校,并积极向学校反映,为困难学生减免学费。让我欣慰的是,我劝回来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再失学。我所教的孩子有的上了大学,但更多的是回到农村,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我对他们给予了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我希望每一个孩子不管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岗位工作,都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想:做一名教师,就应该全身心地播洒爱的雨露,就应该让每一片绿叶都充分享受阳光!1963年,雷锋的事迹报道以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我和雷锋是同龄人,他的事迹很平凡,也很伟大,我想,他能做到的,我通过努力也能做到。我专门买来笔记本,抄雷锋日记,写学习心得。我把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珍藏起来,还将雷锋的照片贴在自己的房间里。从那以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一直激励着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我不可能像前线的英雄战士那样接受血与火的洗礼,也不能像著名的科学家那样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我可以为教好孩子付出一颗爱心,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作出我的奉献。每当我看到学生胸前的红领巾时,我心里总会涌现出一种神圣的感觉,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们肩负的是祖国的希望。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红领巾事业中,组建了“红领巾义务投递站”,创办了“校外少年之家”,设立了“井岗小学红领巾事业基金”。1984年,因为我在红领巾事业中做出了一点成绩,被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的光荣称号,并出席了全国首届少代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叮嘱我们:“红领巾事业是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那次北京之行,让我更加坚定了把终生献给红领巾事业的决心。就在那一年,我庄重地写下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是党的教育让我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所从事的红领巾事业也是党的事业,所以,我要做党的人。从那以后,我就一直按照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想起我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的誓言。这一直是支撑我前进的强大动力。在党的83周岁生日的那一天,我终于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这一刻,我激动得热泪盈眶,我几十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我终于可以自豪地说,我在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201*年,我退休前夕了,三个儿女都要我和老伴到城里去住。一想到我就要离开心爱的讲台和可爱的孩子们,我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留恋和失落。我就这样离开吗?我真的舍不得。于是,我萌发了一个念头,能不能在学校附近买间房子,建个可以让学生看书、活动的场所,让那些放学后没人管的孩子们多个好去处。于是,我把自己原来的房子卖了,找儿女们凑了些钱,在学校附近买了一处农舍,教育局很支持,把这个活动场所命名为“井岗小学校外辅导站”,后来发展成现在的“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201*年春天,我听说我们村14岁的柳月和继母关系不好,离家出走,辍了学,我和她爸爸跑到城里,找了一处又一处,最后在一家餐馆找到了她,我把她带到自己家,让老伴为她梳洗,缝制新衣服,慢慢开导她;我又找到她的继母,耐心劝导,母女关系渐渐缓和了,柳月终于开口叫了妈妈。现在一家人过得和和美美。我记不清究竟帮助过多少个孩子,有人帮我算了一下,近5年来,我关爱、帮助的未成年人有260多人,到活动中心参加活动的学生有1万5千多人次。我想,这些数字并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我能为教育多做点事,能给孩子多一点爱,这一直是我的心愿。现在,我的门口已经挂了7块牌子,有“青少年活动中心”、“关爱帮扶青少年工作站”、“文化科技中心户”等等。我想,这每一块牌子都饱含着组织的重托、孩子们的期望,也是我的一份责任。我虽然退休了,但并不寂寞。因为有了这个活动中心,我仍然和孩子们在一起;因为有了这些孩子,我过得充实而快乐;因为有了这些充实而快乐的工作,我感到非常的幸福和满足。这个活动中心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就是这个活动中心。在这里,我继续做着关爱未成年人的工作,延伸着我的教师梦!我真诚地感谢党的教育和培养,感谢所有关心过我、帮助过我、支持过我的领导、同事和父老乡亲,感谢我的家人,我特别要感谢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我将永远铭记胡锦涛同志语重心长的嘱托,为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奋斗一辈子!谢谢大家!◇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杨 静各位领导、同志们、同学们:我叫杨静,是湖北宜昌当阳市的一名小学教师。十年前,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同时也选择了音乐教师这个岗位。我最喜欢唱的歌就是那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每当唱起这首歌,我总是特别投入,特别动情。因为我30年的人生历程,就是一个《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真实故事。我的童年时期是在井岗小学这个难忘的地方度过的。八十年代初期的井岗小学,设备简陋,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也没有音乐教材,只有一台破旧的脚踏风琴。每当上音乐课时,我们就把这台皮带上打了补丁的风琴抬到教室里,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围着郑老师,听他教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那些经典的少儿歌曲。有一次,郑老师向我招招手,让我单独唱一遍。我有些紧张,他却已经弹起过门,对我点点头,微笑着,期待着。顿时一股暖流弥漫了全身,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牵引着,我放开嗓门大声地唱了起来。等我唱完,我听到了小伙伴们热烈的掌声,也看到了郑老师那双异常兴奋的眼睛。从此,郑老师把音乐的种子悄悄地种在了我的心底,把我带入了奇妙的音乐世界。在他的辅导下,我进步非常快,而且对音乐越来越着迷。有一天,他骑着自行车来到我家,建议妈妈给我买一台电子琴。妈妈不知道电子琴是什么,有点不情愿。郑老师耐心解释说:“杨静这孩子有音乐天赋,乐感特别强。不仅歌唱得好,弹风琴还一学就会。孩子是块学音乐的料,要好好培养!”妈妈还是不放心地问:“农村孩子学音乐有用吗?”郑老师有些激动了:“农村孩子怎么了!只要是块料,我们这些做老师、做家长的就不能耽误了她!”妈妈想了一会儿,说:“音乐和电子琴我们都不懂,但我就信你郑老师。只要你说行,我就是砸锅卖铁也支持!”不久,妈妈真的托人给我买了一台电子琴,淡绿色的,好漂
亮啊!我十分珍惜,像着了魔似的爱上了它。疯狂地练了一段时间后,我的确进步不小,但过了不久,不知怎么又停滞不前。这时,郑老师又及时地出现了。他兴奋地对我说:“暑假期间,育溪镇上要举办一个电子琴培训班,是城里来的专业老师上课,你想不想去?”我连忙点了点头,说:想去!可妈妈会同意吗?我又有些担心。郑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他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你愿意学,其余的事情我来办,我去跟你妈妈做工作。”于是我坐上郑老师的自行车回了家。这一次他只是说:“乡里的孩子能到城里享受同等的教育,进步自然就会更快。”妈妈也看到我学琴后像变了个人似的,所以十分支持,可是一想到育溪镇离我家30里路,每天接送很不方便,当时又有些犹豫。郑老师似乎早就想好了解决办法,他说:“到育溪镇我家要近一半的路,就让孩子到我家住,我来接送!”就这样,我带着心爱的电子琴住进了郑老师家。整整一个半月的时间,早上,他骑着自行车送我到镇上学琴;晚上,再骑10多里山路把我接回来。培训班的同学都一直以为他就是我爸爸。一天下午,我正在上课,一场暴雨倾盆而下,直到放学时还下个不停。眼看空荡荡的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非常着急,眼巴巴地等着郑老师。天快黑了,可他还没来,我急得快哭了。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教室门口,我高兴极了,不顾一切扑了过去。眼前的情景让我惊呆了:郑老师全身湿透,一身泥水。原来,他刚出门就摔了一跤,车也摔坏了,他是推着车步行了10多里泥泞的山路来的啊!郑老师一边给我穿上雨衣,把我抱上自行车,一边说:“等急了吧?走,回家去!”那天,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看着郑老师躬着身子吃力地推着车,不知怎么,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就在那年,我这样一个农村孩子,却在一片惊叹声中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培训班的考试。此后的几年暑假,郑老师又给我报了舞蹈班和声乐班,我依然住在他家。后来,我也成了一名老师,一个闲谈的机会,我向郑老师问起了他当时的想法,他很平静地说:“如果发现了一块玉而不去雕琢它,我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因材施教,这是一个教师应尽的责任。”不仅如此,郑老师还鼓励我们拿出勇气,放飞梦想。有一天,我们几个孩子在他的宿舍里看到了一本《辅导员》杂志,封底是男孩子身穿海军裤、女孩子身穿宽宽的荷叶边裙子的图片。郑老师介绍说:“这是校服,虽然我们乡下没见过,但城里的许多孩子都有。”我们羡慕地用手抚摸着美丽的图片,觉得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没想到郑老师却说:“喜欢吗?只要我们想办法,也能穿上这样漂亮的校服!”从此,我们开始了为实现梦想而奋斗的历程。郑老师带着我们开垦山上的荒地,种花生、点黄豆,师生一起勤工俭学。劳动非常辛苦,为手上的血泡我们没少疼得流泪。丰收后,郑老师高高兴兴地给我们量尺码,寄出了汇款单,不久,在周围农村小学还不知道校服是什么的时候,我们井岗小学的孩子们却已经穿上了从北京定做的新校服。穿上新校服,更增添了我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我永远记得全校学生第一次穿上新校服的那年“六一”,那天的庆祝仪式举行得格外庄严,清晨的阳光下,郑老师像往常一样戴着红领巾高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我们也站得笔直,用比平时更响亮的声音回答:“时刻准备着!”仪式结束后,我才发现,我们都已流下了眼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呀,这是一群农村孩子战胜困难,实现梦想之后喜悦的眼泪!在我的记忆中,我们井岗小学的少先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参加过郑老师组织的夏令营,近的到过当阳玉泉寺、关陵庙,远的游览过长江三峡、屈原故里。我们还到军营里体验过集体生活,做过村里的小小投递员、红领巾广播室的播音员。有一次登山比赛我记得特别清楚。那天早上5点钟我们就起床,分成几个小组爬山。一人到达不算数,全组登上才算胜。比赛开始了,我们大孩子拉着小孩子走,拉不动了就背,背不动了再拉,水壶都交给几个男孩子,全组艰难地行进。突然,前面出现了一根红布条,上面还写着字:“请到树下看一看!”一个男孩子在树下的草丛中,居然找到了一个文具盒。我们高兴极了,疲劳一扫而光。此后每隔一段路,我们都会发现红布条,要么是学习用品,要么是小玩具,有时也会是一句话:“累了吧?不要怕,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最后,我们组第一个将红旗插上了山顶。现在回想起来,郑老师安排得这么精巧,该花了多少心思呀!我们从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小学毕业后,我离开了井岗小学,也离开了郑老师,但他教给我的这些知识,他的教师形象却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我的脑海里。初中毕业时,以我的成绩完全可以读重点高中,可我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当阳师范音乐专业--因为我想做一个像郑老师那样的老师!三年后,我毕业分配到河溶镇前华小学,但在那儿我却差点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这所学校建在坟场上,荒草比我的个头还高,阴暗潮湿的宿舍里时常有蜈蚣、蜘蛛、老鼠光顾。有一回,我晒在操场边的棉被上竟然盘着一条一尺多长的毒蛇!当时我就吓得尖叫起来。整整一个星期,我蜷在一张破藤椅
第四篇: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实录1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实录
父亲这棵树
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小学教师 杨惠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杨惠兰,是杨善洲的二女儿。
小时候,我一想起爸爸,就感到很委屈。记得上小学时,有一天,老师教给我一首好听的儿歌:“爸爸是一棵大树,妈妈是一棵大树。我们是快乐的小鸟,在两棵大树间飞来飞去。”回到家,我背诵给姐姐听,背着,背着,我们姐妹俩就哭了。
为什么哭呢?因为我们很少见到当时担任保山地委副书记的爸爸。我是3岁多的时候才第一次见到爸爸,妈妈让我叫“爸爸”,我却害怕得直往妈妈身后躲。
那时候我们还小,不懂事,不光是为我们姐妹哭,也为我们的妈妈哭。爸爸长年在外,妈妈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家里粮食不够吃,她就上山找来野菜充饥;我和妹妹没有钱上学,她就清晨上山摘野果,夜晚熬夜编粪箕、扎扫把,然后挑到街上去卖,一分一分地凑学费??后来,妈妈经常自豪地对我们三姐妹说:“你们三个,是我像鸟妈妈给小鸟度食一样,一嘴一嘴度大的”。
慢慢长大了,有人对我说:“你爸是地委书记,靠着这棵大树,你们一家有享不完的福”。其实我知道,爸爸这棵树,根本靠不上。不但靠不上,他还经常“阻止”好心人对妈妈和我们姐妹的帮助。那时候,我感到的不仅仅是委屈,甚至有些怨恨他。
1970年,我妈妈生我妹妹,家里缺粮,一家人靠野菜掺杂粮度日。有一天,乡民政干部经过我家,看到这种情况,就送来了30斤救济大米和30斤粮票。后来爸爸知道了,责怪我妈说:“我是党的干部,我们不要占公家的一点便宜,领导的家属决不能搞特殊!这大米和粮票要攒了还给公家!”差不多过了半年,我妈妈硬是东拼西凑,才还清了这笔粮款。妈妈说:“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公家归公家,个人归个人,我晓得他的性格,我可以少吃点,只是娃娃们饿着可怜啊??”
1975年的雨季,家里的老屋一到下雨就漏得不行。我妈妈让人捎信给爸爸,让他凑点钱回家修整老屋。爸爸寄回了一封信和30元钱,他在信里说:“我实在没钱,这一点,身边的工作人员可以作证。现将这30元钱寄回家,先买几个盆盆罐罐,哪里漏雨,就先接一下,实在不行就挪一下床铺,暂时躲避一下;眼下,比我们困难的群众还很多??”
更让我们姐妹不能理解的是,爸爸担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时候,按当时的政策,妈妈和我们姐妹都可以 “农转非”。爸爸身边的工作人员填好申请表后,向他报 1
告,他却把申请表要了过去,转手把申请表锁进了抽屉里。一个地委书记,老伴和三个孩子竟然在老家当农民,说起来恐怕谁都不会相信,可我的爸爸就是这样做的。
我没能考上大学,想回施甸找点事情做。先是到茶厂做零工,后来又到小学代课。有一次,公安局招人,我去报考了,还特意给爸爸打了电话,请他打个招呼。可是录取名单出来了却没有我。原来爸爸根本没打招呼。当时我真是气坏了。后来,我和妹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学校,毕业后有了固定的工作,可我的大姐,仍然还在农村务农。
1988年,爸爸退休,上了大亮山,带领群众种树。为了方便他进城给林场办事,全家向熟人借了5万多元钱,在施甸县城附近盖了一间新房。房子盖起后,我妈妈和爸爸商量,让他凑点钱帮助儿女们还账。爸爸东找西搜,才拿出了9600元。后来,为了不拖累我们,爸爸硬是把刚刚盖起还没入住的新房给卖了。
也就是在爸爸退休上山种树之后,他和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多了,我听到老百姓对爸爸的感激和好评多了,这才渐渐理解了他。
爸爸去世后,在整理他的文稿时,我们读到了多年来埋藏在他心里的对家庭的歉疚:“我出来工作,家庭是很困难的,家有老母亲、老伴儿,后来又有3个娃娃,就靠老伴儿在家养老供小,我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家庭??我对家庭欠债很多??我从地委书记的位置上退下来,回到大亮山种树,除了想为家乡的群众做点实事,就是想离家近一点,每个月都争取回家看看。”
林场建设逐渐走上正轨之后,爸爸仍然住在山上,但是他每个月的25号,都要到保山,参加老干部支部的组织生活。回山的时候,除了顺道给林场办一些事情,总是会回家住上一两天,第二个月的1号再上山。和爸爸相处时间多了,我渐渐走进了爸爸的内心世界。我这才知道,他担任地委领导的时候,工资并不低,但他用钱很‘散’,哪家没有粮食他出钱买,哪个生产队缺种子他出钱垫上??他把‘大家’当成了‘自家’,怎么可能有钱呢?关于当年不让妈妈和我们姐妹“农转非”的事情,在爸爸晚年,我曾经问过他。他说:“当时,在我们地委机关,大多数局长、科长的家属都在农村,我这个‘班长’的家属怎么能够先转呢?”
爸爸其实是个很重感情的人,无论是对群众,还是对自己的家人。
我读初二的时候,爸爸把我接到保山读书。在保山,每个月爸爸给我买好饭菜票,还给我6块钱的零花钱。有时候,他还会带我去看场电影。有一次,我发现自己的枕头下多了一把梳子,后来才得知是爸爸给我放的,细心的父亲知道女儿已经到了爱美的年龄。还有一次,学校收假,爸爸特意回施甸老家来接我,因为担心赶不上客车,爸爸带着我早上四、五点钟就起来走小路。半路上,我听到狼叫声,非常害怕,他就紧紧拉着我的手,让我不要害怕。我结婚时,爸爸没有给我买过什么,后来我有了孩子,爸爸来看我,发现一家人的衣服乱七八糟地塞在一个大纸箱里,就给了我100块钱,让我去做个衣柜。
1990年春节过后不久,爸爸回家看望奶奶和妈妈,准备返回林场的时候,奶奶和妈妈起身送他,爸爸忽然注意到奶奶走路摇摇晃晃,他赶紧放下行装,扶奶奶坐下,马上去找医生。晚上,爸爸在奶奶的屋内搭了一张小床,整夜守在奶奶身边,陪奶奶说话,给奶奶端药递水。9天后,奶奶安详地离开人世,享年89岁。
在爸爸的内心深处,他觉得这一辈子,歉疚最多的,就是妈妈。1996年我妈妈因胆结石住院16天,201*年因肺气肿住院13天,两次住院,爸爸都从大亮山赶下来,一直守在妈妈身边。他每天都会早早地买好早点带给妈妈,守到夜里很晚才回去,每次吃饭,他都要亲自端到妈妈的床前。然而他生病了,却不要妈妈去看他,陪他。就在爸爸最后一次生病住院时,妈妈到医院去看望他。爸爸一看见妈妈就说:“你怎么来了?你晕车,以后别来了,我不会有事的。”妈妈说:“我来看你一眼,你好了就回去。”妈妈在医院守了爸爸三天,这三天,不管如何疼痛,爸爸都强忍着不出声,那是因为他不想让妈妈担心。
意识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爸爸在状态稍好的时候,反复向我们交代:“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是你们的母亲。市里奖给我20万,我捐了10万给保山一中,6万给了林场,专门留了4万元给你们的母亲,你们要好好用,让你们的母亲安享晚年,她这一辈子不容易。”弥留之际,他挣扎着叮嘱我们,要把一部分骨灰埋葬在老家的后山上,将来陪伴妈妈。
爸爸去世后,大姐找出了珍藏多年的爸爸买给她的白衬衫;我一遍遍抚摸着搬了几次家都舍不得扔掉的,爸爸给我100块钱做的那个衣柜;妹妹想起粗心的爸爸竟然会不止一次地给她买卫生用品??我们知道,爸爸是很关心我们的,只是他太忙了,忙得顾不上太多地照顾我们。
对怀念父亲的人民群众来说,爸爸走了;对妈妈和我们姐妹来说,爸爸终于可以回家了,永远地回家了。如今,只要我想到爸爸,浮现在眼前的,就是矗立在他埋骨之地的那棵参天大树。爸爸就是那棵大树,他虽然没有弯下腰,把妈妈和我们姐妹护卫在怀抱里,但是他张开双臂,为老百姓遮风挡雨了一辈子。
第五篇:六合区大学生村官“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报告心得
心灵的坚守 使命的呼唤
——六合区大学生村干部“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报告心得
雄州街道·钱仓村·周强
201*年5月20日,这是让我一辈子都将铭记于心的一天。经过紧张地夜以继日的筹备,15点整,南京市六合区大学生村干部“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区政府报告厅作了第一场报告——全区大学生村干部专场。首次报告效果斐然,全场包括区委常委、组织部李部长在内的为数不少的听众都被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所感动,更对报告团成员感人至深的真情所触动,含泪欲下,感慨万千。报告团成员虽然之前都已演练百遍却还是忍不住在现场又潸然落泪。我作为七名报告团成员的一分子,且愧领了报告团小队长一职,从报告团成立至今,感触颇丰,感慨良多,感悟深刻。
一路走来,体肤虽苦心却甜。报告团是5月12日成立的, 8天的时间里我们完成了素材搜集、通稿成文以及大量的多媒体影音制作等工作,报告通稿前后共修改7次,并通过集体会面、qq多人语音等方式组织模拟试讲20余次,报告筹备期间所有的团员由于要保证不影响正常工作而必须每天挑灯夜战,我自己则由于要负责视频制作和形式创新等工作而经常到凌晨才能休息。截止6月8日,我们已经走遍了包括区机关工委、区政府办公室、老干部局、龙池街道以及钱仓村等11个部门、街镇和行政村,报告受众逾1500余人。工作强度是空前的,工作任务是艰巨的,而我们的心,却是甜美的。首先,我们因能受任传播这样一种共产党人的精神视频而欣慰,杨善洲老书
第 1 页 共 4 页
记坚守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将这种精神品质传达给更多的人;其次,我们因更深入的认识了杨善洲老书记的伟岸胸襟而荣耀,这之前,我们对杨老书记的事迹只是略知一二,停留在浅层次的了解上,通过报告团的筹备和报告,我们更加深入的认识了这个人,更认识了他那种刚正不阿的为人处世之道、大智若愚的为官情怀和舍小家保大家的精神品质。最后,作为全区300余名大学生村干部中的一名,我更庆幸组织上能为我们提供这么一个开阔的平台锻炼能力、涅槃升华。
一路走来,感动渐深难自抑。11场报告会,每场都有不同的感悟,感悟的层次也随着报告会的推进愈发深刻。在报告的过程中,我们总是感同身受,用自己的切身感受抒发自身情感以求达到更进一步和听众产生共鸣的效果,而每次做报告会的时候部分语言特别是杨老书记的讲话总是能讲出不一样的感觉。报告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我们自身零距离感悟这种品质的过程,而每次都因为感受的进一步深刻而难以自抑以至于在报告现场忘却了排练时确定的讲法和表情。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龙池街道专场报告会后我走访了龙池街道大学生村干部宿舍,刘林村大学生村干部张伟说道:“大学生村干部专场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听事迹,没能透彻的领略到深层次精神境界,通过本次龙池街道专场报告会,我在重温杨老书记先进事迹的同时,更多的则是提炼了他一心为公、大爱无疆的共产党人精神境界。作为大学生村干部,不说要做出杨善洲那样的丰功伟业,但一定要做到脚踏实地、为民谋利”。这番话让我再次顿悟,要把这份虔诚的感动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一路走来,备受鼓舞穷追忆。不是因为我们为报告团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也不是因为我们的报告多么的饱含激情,只因为我们颂扬并传播着杨善洲精神,将这个坚守承诺一辈子掏心扒肺为老百姓谋幸福的造林地委书记的故事一个又一个的呈现在所有人面前。我村祝书记直接告诉我:“小周,最近村里的事情你不要操心,专心把报告团的事情做好,就是给村里做的最大贡献”;雄州街道也表示全力支持我的宣讲工作,街道尽量不给我安排其他工作,连街道统一组织的“七·一”红歌大合唱比赛也特许可以我独立练习,全力支持做好报告会;还有区委组织部的各位领导,对我们也更是关怀备至,李部长连续跟我们坐在一起召开2次座谈会,刘部长则在我们整个筹备过程和后期创新工作中抽出大量时间全程指导,还有组织科的赵雯主任,我们亲称为“赵姐”,因为不管我们走到哪,她都会全程陪伴,会前给我们安排日程、联系会务车、调试设备,会后告知我们每人的不足之处以便下次报告中及时更正,当晚回办公室后还要补回她因外出报告会损失的工作时间加班到很晚才拖着疲惫的身躯驾车近一个多小时回到南京市区。此外,组织部担心长期报告嗓子受不了还特意为我们每人都准备了金嗓子给护喉。领导关怀暖人心,创先争优信心增。我知道这一切都源于一个人、一种精神,饮水思源,这段时间不论到哪里,总是会和身边的人谈起杨善洲,眼前总是浮现出照片上他那坚定而又慈祥的容颜。“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他有这样的心界和坦荡,也正是他这毕生的追求,成为后世万人敬仰的追忆。
一路走来,感悟英雄自奋蹄。随着报告会的逐步推进,我不禁想对杨老书记说:“您作为地委书记,下田插秧、亲手用大粪水牛粪拌复合肥料,一辈子没一件像样的衣裳连开会都被宾馆服务员误认为农民而拒之门外……我知道,您有一颗坚强的心,伟大的心,博爱的心,滇西粮仓是您赢得的,保山一中多少孩子的未来是您给予的,陇间地头每年的丰收也与您脱不了干系,大亮山无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是您一点一点垒起来的”。我有幸身临其境的感受了这样精神品质,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一是珍惜 “大学生村干部是中央的选调生”的至高荣誉,谨记“知人者智,自知者强”的人生格言,做到既要尊重选择,更要坚持选择。二是转变观念,提升素养。首先要立大志,做小事。大家都进中南海,谁来建设新农村?古语既云:不及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选择信仰、树立信仰,认识到民之事、无小事,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抓住机遇接地气、凝人气、养底气;其次要比学赶超,见贤思齐。要学习英雄、感悟英雄,高标准要求自我、高起点规划自我、高水平锻炼自我,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最后是由大学生村官到村民的角色转变。我们要端正姿态,深入农村,只有当成了一名合格的农民,了解了民生百态,才有可能当好这个村官。三是积极参与各项村级事务处理在执行力上稳步提升。作为大学生村干部,积极参与村级事务处理是最快融入工作的有效办法,要在执行力上做到高效率、超精准、善规划、勤总结。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仍在有序推进中,愿逝者安息,生者共勉。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郑琦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报告(文字实录)》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58061.html
- 上一篇:采油队长共产党员先进事迹
- 下一篇:部队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