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场党支部书记事迹材料
农场党支部书记事迹材料
五九七农场有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把汗水洒遍了社区的每一个角落;他,把经验无私地与每一个下属和员工分享;他,把敬业精神感染给了每一个认识他的人,他,就是五九七农场社区物业公司党支部书记--张立明。
张立明,男,汉族,1968年11月出生,201*年7月入党,大专文化。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多年以来,他自觉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发挥党员作用,为职工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履行一名普通党员的职责,默默为农场多做贡献;在实际工作中,服从分配,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物业管理事业中。他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创出了优异的成绩,以实际行动实现着他的人生价值,实践着入党时的誓言,成为公司员工学习的楷模和榜样。细数他的点点滴滴,给了我们许多心灵的启示。
身先士卒,无私奉献是他的为公之道。作为一名党员,他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在服务中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坚持以行动带动人,以真诚感染人,以爱心凝聚人,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要求同志们做到的,他首先做到。遇到急、难、险、重他冲在前头,时时处处起表率带头作用。去年的4月20日上午8点多,5号楼1门201室的住户,急匆匆地,赶到物业办公室,焦急地说:"张书记,我家里的防盗门怎么也打不开了,5岁的孩子还锁在屋里,怎么办哪"。他急忙带领维修人员赶到现场,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努力,防盗门就是打不开,屋内的孩子吓得大哭了起来,住户急得直跺脚,他二话没说,跑到楼下,登着室外的防护栏利用梯子,一点一点地,从一楼爬到三楼,从窗户进到了屋里,打开了门。像这样的爬楼的事,每年都会发生一两次,虽然危险,可是每当看到住户高兴的笑脸时,他比什么都开心。
小区内有很多年岁大,子女又不在身边的老人,他视这些老人为自己的亲人,有空就和他们坐会儿,说说话,唠唠家常,了解一些情况,为了能随时帮助他们,他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了他们,并告诉他们他24小时开机,这样时间一长,手机就成了服务热线,不论是节假日,还是白天晚上,接到电话,他拔腿就走。去年6月的一天下午,同志们都下班回家了,7号楼1单元402室80多岁的吴国民老人打来电话,"卫生间跑水了。"他急忙赶到进行查看,发现连接脸盆的上水管断了,他买来新的换好,并把地面上的水擦净,这时已快8点了,吴大爷说什么也要留他在家吃饭,被他婉言谢绝了。8月23日早晨7点多钟,他接到了4号楼号3单元302室70多岁的大娘的电话:"张书记你快来吧,我们家燃气罐可能跑气了",这可不是小事,他马上带领维修人员拎着维修工具,跑着到了大娘家,一进屋就闻到一股刺鼻的怪味,他意识到是真的跑气了,这种情况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引起爆燃,后果不堪设想,他急忙关闭楼道内的电源总开关,同时叮嘱大娘说,这里很危险,您在楼下等着,我不叫您,您千万别上楼。随即他打开了门窗进行通风,然后冒着危险,仔细查找漏气的原因,当他把放燃气罐橱柜的门打开时,一股强大的气流直冲过来,呛得他眼睛都睁不开了,头也晕了,他强忍着仔细检查,发现燃气罐的减压阀失灵了。他很快将减压阀的出口堵好,让修理工买来新的减压阀换上,由于抢修及时,避免了一次大的事故。小小手机,成了他与职工群众的连心线,它把物业公司与群众间的感情拉得更近了,他的工作作风,感动了广大的职工群众,他们送来了感谢信,每当他为这些老人,解决了生活上一次又一次困难时,从他的脸上可以感觉到他心理的欣慰。
为百姓服务,就得舍小家,顾大家,就意味着付出,就意味着奉献。自从组织把他放在物业岗位上的那天起,他深知,担子有多重,责任有多大。多年来,他坚持第一个到班,最后一个离岗,几乎就没有休过节假日。由于早出晚归,他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家里的事就更顾不上了,就连父母、妻子生病,他都不能陪在她们的身边,就连远在异地上学的儿子他都没时间去看望。面对家庭亲人,他是愧疚的,面对事业,他是无怨无悔的。正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才激发出了他对工作的热情,才能使他踏踏实实地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他爱他的家人,更爱自己的事业,在业主需要他的时候,他只能选择事业。
一个党员一面旗。在张立明同志身上,党员的先进性体现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本色。他坚持党性、忠于事业,牢记宗旨、心系业主,勤勉务实、奋发有为,严于律己、一身正气。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以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为重,真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在自己的全部工作实践中,把"八荣八耻"的荣辱观融入到为人的一言一行中,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新时期党员的良好形象,为"构筑和谐社会"这一永恒主题起到了典范作用。
第二篇:农场党支部书记事迹
平凡的业绩写人生
——记xx农场第八作业区党支部书记孟庆和
在这片土地上,有他耕耘的足迹,撒满滴滴汗水。他用工作的热情赢得组织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爱戴。他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来源好范 文网www.bsmz.net 9
*村位于滑县留固镇政府驻地北5公里、省道213线东侧。全村2190亩耕地,792口人,其中党员32名。1*9年5月,50岁的共产党员*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八年来,*和村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致力发展经济,造福群众,使一个昔日的落后村一步步走向富裕、走向文明,成了全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同志先后被评为安阳市“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并光荣地当选为县党代表、人大代表。
“当干部就要把群众领上致富路”
*村作为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村,群众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农业增产不增收,群众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的第一次全体党员会上就郑重表态:“当干部就要把群众领上致富路,三年后群众不富裕,我自动辞职!”
要致富,必须有一条好思路。为此,*带领村两委成员和部分党员代表60多人到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参观学习,回来后经过讨论分析,理出了一条“转变观念,调整结构增收入;借财生财,招商引资求突破”的发展之路。
为调整种植结构,他和支部一班人到县农技推广中心请教;村民对种植新型农作物有顾虑,他要求党员、团员、村组干部先带头;村民不懂技术,在镇包村干部的帮助下,他从县、镇请来专家讲课。在他的辛勤努力下,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1*9年当年就种植优质高产小麦1500亩,蔬菜500亩,新发展养殖户10户。20*年,优质高产小麦种植达到了1890亩,三樱椒、红板椒、长豆角等蔬菜种植达到了1000亩,经济林种植300亩,规模养殖户达到了16家。
他和支部一班人发挥农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走南闯北招商引资,用他们的诚心,使一家家企业落户*村。20*年,建成了一个占地3亩投资100余万元的酱菜厂。20*年春天,从深圳引进了一家投资201*万元的“金辣子”集团食品加工厂;4月份,建成了投资80万元的免烧砖厂;7月份,上马了一家投资50万元的机制木炭厂。今年3月,又引进了一家投资100万元的十二生肖奇娃鞋业厂。目前,*村的企业已达到了26家,不仅安排了本村的剩余劳动力,还吸引临村80人来村务工。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360元,超过了全镇人均纯收入水平。
“当干部就要为群众着想,为大家干实事!”
要想富,先修路。*村虽然紧邻省道213线,但街里道路却崎岖不平,过往行人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农忙季节经常出现翻车现象,群众怨声载道。几年来,他多方筹借资金47.7万元,硬化街道、胡同23000平方米,不仅接通了省道213线,而且实现了街街通、户户通。
*村是苦水区,饮用水又咸又苦。*主动到县、市有关部门争取资金28.4万元,打了一眼深位甜水井,安装了10吨位的自动压力罐,铺上了供水管道,家家户户喝上了甘甜的放心水。
过去,*村和其他村一样在宅基地使用上没有统一的规划,出现了宅基地面积大小不一,街巷弯曲甚至堵塞的现象,邻里之间因此引发的矛盾也时有发生。为解决宅基地管理混乱的问题,20*年,*带领村两委班子和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到外地学习取经,回来后,开展“看人家、比自己、找出路”的大讨论,统一了思想。在土地部门的协助下,对全村宅基地进行了统一规划,全村地基一个水平,住房一个高度,建成一个模式。目前,村民已按规划新建宅院145户,占总户数的65%以上。
*时刻把村里的孤寡老人放在心上。他经常登门嘘寒问暖,谁有大事小情他都了如指掌,并一直思考着如何更好地解决孤寡老人的照顾问题。当他了解到该村村民王竹梅有办养老院的想法后,便主动上门做工作,帮助王竹梅下定了决心,并在筹措资金和场地上给予照顾。王竹梅投资120万元,建起了占地6亩的村级养老院。院内设有活动室、健身室,条件像宾馆一样,全村的孤寡老人在这里安度晚年,走出了一条农村民办养老院的新路子。同时,还帮助王竹梅投资300万元,创建了占地14亩的康太福利医院,解决了本村和周边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成玉来该村视察新农村建设工作时给予了高度评价。
“当干部就要做精神文明的引路人”
治穷先治愚。*仅读过小学,文化程度不高,但生活的经历告诉他:越是发展越需要知识,越是有钱越要讲文明。为此,他和支部一班人总是想方设法引导村民学文化,提高素质,去掉身上的坏毛病。
村里投资14万元,建设了农民文化大院。文化大院不仅配备了价值4万余元的农业科技图书资料,还配备了3部电视机,安装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接收设施,安装了电脑,接通了互联网,村民闲暇时间都可以到文化大院读书学习和上网查找资料。
村里建立健全了卫生管理和清扫保洁制度。全村划分了若干个卫生小区,区区设有专职管理员。同时,新建沼气池142栋,群众用上了环保能源,农家庭院也更加整洁了。目前,“一池三改”入户率达到了65%以上,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了100%。
村里组织了高跷、狮子、秧歌等文艺表演队,每逢节日都自编自演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
每年组织开展“招商引资标兵”、“创业标兵”、“高效农业标兵”、“好公婆、好媳妇标兵”评选活动,为评选出的标兵披红戴花,并把他们的事迹制成光荣榜,悬挂在村中醒目位置,引导村民学先进、树新风。
在*的带领下,*一步步走上了富裕、文明之路,如今的*70%的农户住上了新宅,95%以上的农户安装了有线电视、固定电话和拥有了移动电话,6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空调、电冰箱,有10多户还购买了家庭用小轿车。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ww.bsmz.net1995年5月29日,280多名王嘴村村民联名上书当时的灰墩乡党委,要求在外经商的王伟章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民们认为,“他为人正直、有办法使大家致富。”
44岁的王伟章看着王嘴村的穷困,十分痛心。3年前王伟章得了直肠癌,做了手术,身体虚弱。但他望着密密麻麻按满红手印的联名书,王伟章牙一咬:“豁出命来,拼上一回!”
王伟章说,“干部清正,民心必顺”。他首先要改吃喝风,以前王嘴村村民办喜事,总是要找村干部吃一顿。王伟章要坚决打破这一条,谁家请客都不许去。他代表新班子挨家挨户向群众解释为什么不去。至今王嘴村的干部们也没有破过这个例。
村里实行了“零招待”制度,上面来人,工作照汇报,但不安排人陪吃陪喝,村里也不设这笔开支,为此,全村百姓拍手叫好。
村级集体经济的混乱,是造成以前王嘴村干群关系紧张的关键问题之一。村里有18亩梨园外加3亩集体用地,以前租给别人,21亩地3年总共只收了200元承包金。王伟章上任后,把这些地收回来,重新公开发包,租金每年一亩550元,年年如数收回。王伟章对记者说:“我从没有想过一定要当干部,但既然乡亲们这么信任我,我就要把村子管理好,不能让他们失望。”
对村民最关心的村财务,村党支部建立了民主理财制度,由各组推出一名群众代表组成理财小组,每半年理财一次,然后张榜公布。除此之外,村干部每月一起清一次账,来去清白。黄秀华老人告诉记者:“王书记上任后,村里没有一笔糊涂账!”
三次辞职,三次被挽留,他以炽热的心赢得百姓情
让王嘴村的村民过上好日子是王伟章最大的心愿。上任后,王伟章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他拖着病躯走南闯北做市场调查,发现良种繁育在王嘴村很适宜。王伟章找到县种子公司,几经周折,王嘴村成为县良种基地,公司提供原种和技术指导,全村每年增收100万元。
除小麦良种外,王伟章还动员58户进行洋葱制种示范,亩均获利7500元。搞洋葱制种的农户提前告别温饱,跨入小康。现在,全村良种基地达2400多亩,生产发展了,村民的生活宽裕了。
王伟章深有感触地说:“看着乡亲们掰着钱过日子,心里真不是滋味,不能让群众富起来,干部就不称职。”
没有人说得清,为了村民的粮囤子、钱袋子,王伟章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1997年栽秧时缺水,全村300多户,王伟章挨家协调放水浇地,整整4天没合眼。201*年大雨连下7天,王伟章带着村组干部日夜抗洪排涝,累得咳嗽不止,痰中带血。实在坚持不下去了,他到县医院一查:早期肺癌。
王伟章又一次住院手术。村民们自发到35公里外的县城看他,不少人拉着他的手流着泪说:“王书记,您这病硬是拖出来累出来的呀!”
王伟章是个心重的人,吃苦受累、疾病折磨他都能受,但唯独不能受的是生怕辜负了全村父老乡亲的厚望。为此,他曾经三次提出辞职,但三次被乡亲们挽留。1998年,王伟章感到体力吃不消,念及自己曾经患过直肠癌,担心自己的身体会误了村上的事,提出辞职,村民不同意。
201*年村上遇到了大水,王伟章4天4夜没睡觉,带着大家修堤坝。这时候有人写告状信告他,他感到可能自己没干好,请求辞职。乡党委将调查的事实在村民大会上公布:告状信内容一条都不存在。乡党委和村民都不同意他辞职。
201*年,随着各项建设的顺利开展,村里的日子蒸蒸日上。王伟章的心里踏实了,他想退下来,好戏让别人接着唱。结果,开党员大会,34名党员无记名投票,海选村支书,全都填了王伟章。
王伟章也因此成了“辞不掉的村支书”。
穷了一家,富了全村。他说:“我这个村支书才没白干。”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农场党支部书记事迹材料(精选多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59305.html
- 下一篇:农家书屋事迹材料(精选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