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归纳作品要点揭示写作意图

时间:2019-05-22 06:38:22 网站:公文素材库

沈老师讲现代文阅读 归纳作品要点 揭示写作意图

201*年3月21日 第658期

沈国全

上海市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语文高级教师 沈国全◎本期出场名师

沈国全,中学高级教师,嘉定区高三语文教研员。历任多所名校高中语文教师,教研组长。长期致力于高考命题研究,现为上海市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成员、东方有线名师讲座高中语文主讲、嘉定区教育咨询中心语文专家组组长,嘉定区语文名师工作室导师。参编著作6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课堂教学、学术论文、文学作品评比奖项。

研究和分析一篇文章,可以从四个角度进行,即“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写得怎样”、“为什么这样写”。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这两个问题,一个有关作品内容,一个有关作品写作意图。我们小的时候,都熟悉这样的句式——“通过对什么的记叙或描写,歌颂了什么,或表达了作者什么”,其中通过什么,即作品的内容,表达了什么,即作品的写作意图。描述这个考点的谓语动词是“归纳”、“概括”、“揭示”,所以,属于分析、综合这个能力层级,需要较高的思维能力。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高考中有关这个考点的经典考题。

经典试题

例1.从全文看,笔墨的“超越”可以归纳为哪些要点?(4分)(201*年上海秋考试卷)

【细解】从全文看,该段文字谈笔墨的“超越”主要是在后半部分,即第⑤段至结尾。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即⑤~⑥、⑦~⑧、⑨。根据语句之间的送迎际会,可以圈定三个中心句:“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解题方法是从结构入手,把握层次,筛选信息,归纳要点。

【答案】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

例2.第⑷—⑺段中,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特点,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每处不超过10个字)(2004年上海春考试卷)

【细解】考查段落大意的概括。老舍先生的《想北平》我们都很熟悉,第⑷段“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第⑸段“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第⑹段“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概括起来就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⑴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⑵动中有静使人快乐安适;⑶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或:处处有空儿可自由喘气);⑷紧连园林、菜圃与农村(或:花多菜多果子多)。(写出两点即可,后两点合起来答为“接近自然”也给分。)

以下为考查文章内容要点的变式。

例3.根据文意,对阿炳作一简介。(50字左右)(4分)(2003年上海春考试卷)

【细解】所谓简介,是一种说明性的文字。这就要求从原本属于散文的文本里筛选出有关阿炳的信息再加以整合。“人物简介”需要介绍其“身份、生活年代、主要作品、作品风格”等。

【答案】身份(盲人艺术家、民间艺人、二胡作曲家、演奏家等)、生活年代、主要作品、作品风格。示例:“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无锡人。生活于20世纪上半叶,是我们著名的民间盲人音乐家,代表作有《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等,乐曲婉转幽咽,沧桑悲凉。”

此类题目出现过两次,另有一次是依据文意简介梅兰芳。

例4.第⑿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图是____________。(4分)(201*年秋季高考试卷)

【细解】这道题目触及到本文的主旨。虽然看起来是考查几个句子的作用,但是这几个句子位于句末,意义非常。作者表面在谈论“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实际的用途却是由情及理,将全文的思考引向深入:将烈士为理想而牺牲这一事件放到57年后现实背景下思考,反思当下,并表明自己的态度。现实是“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这让烈士“诘问”,实际上是自己对这种“模糊”(遗忘先烈、淡忘历史)的责问与担忧。作者这种深刻的反思,又体现出对理想、信仰的坚守。

散文特别是抒情散文的阅读,标题非常重要。无论是地名、人名还是物名,在作者的笔下常常成为寄托深远的艺术形象(文学形象),如“灯笼红”、“春声和春深”、“天目山”等,我们在阅读时要予以特别关注,按照作者行文的脉络和情感的线索,把握其外在特征和所承载的丰富情感与深刻思考,把它作为读懂文本的一把钥匙。我们教材中此类

文本也很多,如《想北平》、《合欢树》、《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等。而且一般情况下总会有一道4分左右的大题跟它有关,考查的就是对文本的整体理解。比较有趣的是秋季高考所选文本的标题这几年都是一个词或短语,而春季高考则通常是一个句子,这个句子通常包含一个艺术形象,如“青石板”、“大雾”等,不过以句子为题意思可能更显豁些。即使标题没有包含某个核心“形象”,我们也要善于捕捉和分析文本中集中描写的艺术形象(文学形象),它可能是一个物,可能是一个人,或一件事、一片景、一个场面等,如《无限玄机》的核心形象就是“围棋”。

【答案】表达对遗忘先烈、淡忘历史的现象的责问与担忧,以及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考点精析

作品要点:即文章的内容要点,如果是记叙类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实指题材要点,如景物、人物的特点,情节的要点等;如果是议论类作品,实指作者观点、对问题的基本观点等;如果是说明类文章,应该是说明对象的特征,组成要素等。

段落大意:应该既包括自然段落的内容概括,又包括层次的内容综合。

主旨:作者思路、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中的集中体现。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起着统率和支配全文的作用。文章没有明确的中心意思,就成了无帅之兵、乌合之众,因此写文章要中心明确、集中、深刻;阅读文章要整体感知文章,提炼文章主旨。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提炼文章的主旨,实际上就是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

写作意图:即作者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内容和思想。应该说,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创作意图,只不过可能有的意图明显,有的则不明显,即意图隐藏在作品的形象或情节、形式之中。作者的创作意图来自两个方面——他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其意图针对的也是这两个方面。对作家写作意图的理解可以通过作品本身,也可以通过作家所生

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来认识。应该说主旨与写作意图是相关的,或者说作者的写作意图反映在作品中就是全文的主旨。

归纳、概括属于综合能力,揭示则需要分析能力。

考查特点:⑴有局部概括,有全文归纳;⑵从题型上看,主要是简答题,分值很高。解题方法

概括段落大意是归纳作品内容要点的基础,而研究全文主旨又要以整体把握全文内容为基础。如前所述,不同的文章“内容”的性质不同,归纳的方法当然也会不同。议论性文章,内容的要点即是作者的若干观点,说明性文章内容要点即是说明对象的构成要素,文学作品如散文的内容主要指情感的载体,即题材以及所寄托的情感。

因此——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归纳要点、把握主旨关键在于分析结构,而散文的阅读关键在于对感情变化脉络的把握。

在从头到尾的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时时留意作者随着思路的展开情感是如何调整——变化、深化、升华的。

研究散文的主旨,还需要区别不同的抒情方式,除直抒胸臆外,如果是含蓄地表达的,还要研究其艺术手法,如夹叙夹议、象征手法、托物言志、以景结情等。通过把握作者的议论,分析其象征体或所托之物、所借之事、所融之景,体会其深藏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如衬托,铺垫,对比,特别是“以乐衬哀”、“以哀衬乐”的手法。

对写作意图的考查在试题中较少出现,这是因为,要准确把握写作意图必须了解创作背景及创作心理,这些对隐去了作者的考试文本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当然,有些作品会明

示自己的现实针对性,这主要指议论文;有时命题者会提供文本的写作时间,这等于是在提醒我们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可能的创作意图。对这些信息我们要多加关注。

如《想北平》:“好,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北平呀!”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怎么才能在考场上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呢?特别是文学作品,比如最近几年频频出现的诗性散文。如果一定要求简洁一些来回答,还是那句话,从结构入手。正确的阅读应该包括以下七步——

⑴首先要学会一段一段阅读。

⑵关注内容上的重大转折或跳跃。

⑶读完全文后,依据上述转折将文章的层次理出来。

⑷研究其起承转合,关注其关节处的议论性语句。

⑸发现前后呼应以及照应标题的句子,进而发现文脉。

⑹依据文脉把握作者结尾即“合”的部分的含义。

⑺概括内容及主旨,依据文本和时代背景等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当然,如果操作熟练,这些步骤是可以一遍下来同时完成的。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归纳作品要点揭示写作意图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64097.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