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学生作文效能”
课题实验报告
高山
一、课题的提出
研究背景: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对写作提不起兴趣。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仍然存在着重视教、轻视学;重视成文的模式套路,轻视写作动机的激发;重视思想认识的高度,轻视情感意愿的表达等弊端。以至于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我们认为要突破作文现状,提高作文效能的根本途径就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理论根据: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也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主动地探索它.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习作中的重要性。
社会调查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兴趣可以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使人充分发挥才能.如果一个人对从事的职业感兴趣,则能发挥全部才能的80—90%,且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反之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因此兴趣在提高习作效能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了“激发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效能”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二、实验假设及目标
1.实验假设:
通过教学和实验,真正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的习作能表达真情实感;充实作文教学内容,优化作文教学的策略和技巧,创设新型作文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知识、经验等各项因素使之整合为高效的作文资源,从而提高作文水平。
2.实验目的:
①激发学生参与作文教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②形成速效,高效的作文教学模式和全面科学的作文评价体系、探索开发学生作文资源的教育途径。
③撰写有一定理论高度和思想意义的学术论文,实验报告和研究体会。
三、研究内容
1.研究写作动机的激发,顺应学生作文心理规律,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和作文动机的基本特点,在作文的具体实践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
2.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以生活为课堂,通过观察获取、积累作文素材,使学生的习作是有兴趣而写,有感而发。
3.开放作文模式,根据学生情感特点,进行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作文教学,并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法,营造宽松的作文参与氛围,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4.改革作文评改,评改要立足于学生发展,坚持学生自主性评价。使每位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使用特色评语,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
四、实验方法
1.实验对象:3-5年级班。
2.实验取样:以中青年结合的原则确定实验班老师,对学生采取整班随机取样的方法。
3.变量控制:实验班与其他班学生状况相近,所处大环境相同,均采用同一课本教学,课时数相同、作业量相似。执教老师工作态度、教学水平、工作量基本相当,并共同参与学
科组教学活动,课题研究活动单独进行。通过施加实验因子,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全面提高写作水平。
五、实践与操作
(一)情境激趣
新课程最根本的理念是:关注学生生命发展,其中包括生命的个性化发展。那么,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就必须尊重学生自我,通过创设特别的情境,经过学生自主活动、自由创造的条件找到自己需要表达的内容,并有一种强烈地要说出来的感觉,就能充分放松自我,充分投入到教师设置的情境之中。从而很好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有创作的欲望,写出自己所必须要说出来的内容。
1.引入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
在小学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作文教学情境,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使学生有景可观,有情可抒,有事可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达到激发作文兴趣的目的。如周蕾老师在指导学生写“动物音乐会”习作时,就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学生看着精彩的动画情节,听着欢快的音乐,一下进入情境之中,想象的翅膀展开了,话匣子也打开了:“看,小燕子在电线上跳舞,远看就像五线谱上的音符在动。”“大象公公用他那长长的鼻子卷着跟指挥棒,在指挥男低音歌唱家,老虎也在引吭高歌??”
一篇篇生动的作文产生了。
2.在理解、欣赏课文中进行作文教学
教材里的课文内容丰富,生动感人,情趣性强,可以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形象的创造过程,进入“角色”,主动感受语文教材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捕捉语感,对语言文字的切身感受激发兴趣。如学习《检阅》一课时,学生们被博莱克顽强的意志深深感动了,于是我们要求学生们当堂写出一篇小短文,四个题目任意选择一点来写,其中一篇是续写的内容是“博莱克参加完检阅后,回到家里,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不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且更深深地被博莱克的意志而感动,这不正是学做人一个良好的契机吗?
3.在创造性的模仿中进行作文教学
模仿,绝不是一种呆板扶植。模仿应是从此事物到彼事物之间的“支撑点”。如果学生能够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类似,那么,他的思维已经达到模仿的高度。例如,学习《白杨》一课,写白杨树三个特点的一段话就很值得学生模仿。我们开始可以这样训练:首先让学生找出这段话的基本骨架“白杨从来就??不管??不管??总是??”接着让学生找出白杨的替代,如“松树”等,然后,请同学们找找“松树”的外形与内在联系。经过大家的讨论交流,认为松树与解放军战士、英雄人物、支边工作者等人物有内在相似之处,由此,学生懂得了什么是模仿,怎样去模仿,对模仿就有了兴趣。但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鼓励学生把模仿学习和积累的语言材料经过理解,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再在适当的情境中表达出来,避免直接抄袭或者生搬硬套。(2)应该让学生模仿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在作文中灵活运用。不要人为地交给学习固定的写作套路。(3)关注社会发展,从生活中模仿、学习有生命力、鲜活的生活语言,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4.在丰富的联想中进行作文教学
联想,是由此及彼的。它是在模仿基础上的新发现。先让事物与事物相接近,然后,从中引出新现象、新认识和新的结论。一次,邱红菊老师出差归来,听同事说她不在家时学生纪律较松散,于是在语文课上,她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直线,让学生任意想象说说它是什么,学生由简单的一条直线想到生活许多事物:一条道路,一把尺子?..进而联想到了学生行为,想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想到自己该如何走一条直线,一条正路,于
是我们写了一篇作文《由一条直线想到的??》。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感到别开生面,新鲜有趣,不仅引发了写作情感,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活动中激趣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现在小学生生活环境比较稳定,家庭——学校——家庭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感到比较单调。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而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掌握写作材料的过程。所以,可有意识地让学生参加一些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做到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如田璐老师在指导学生写春天时,先展开“我为春天照张相”的摄影活动,要求他们找新颖独特的题材拍摄。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愉悦地参与这项活动。使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开拓了视野,克服了习惯性的思维方法,敏锐地发现可以从各个侧面反映春天。另外,我们还通过班队会、校内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对学生准确、深入地观察事物,表达健康思想和纯真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以成功教育激趣
成功教育即赏识教育。教师应学会用赞赏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新课程理论明确提出: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1.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不同时期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教师只有掌握了自己的学生想些什么,与他们情感相同,才能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例如:本学期我们的特色中队活动是“走进社区,为社区服务”活动,学生多次活动后,感触很深,就结合这一点,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环保”为话题的作文训练,老师完全尊重学生的意见,自己随意选角度,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没想到这次作文却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2.另外,实验老师能看到孩子作文中的闪光点,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每一次批完学生的作文,我们都要上一节佳作欣赏课,将写的好的文章在班上读出来供大家欣赏,并组织评改,促使小作者把文章修改的更好。每次作文课,学生都希望老师读自己的文章,特别是那些较差的学生。而老师更是及时鼓舞,使他们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学期末,我们还定期展出了学生作品,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高兴,家长高兴,实验老师也感到十分欣慰。
(四)以评价激趣
实践证明,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具有导向和制约作用,极大地影响着儿童作文的热情和兴趣。正确的评价可以成为师生情感沟通的平台。首先,我们采取鼓励的原则,不仅在总体上对文章的优点给予充分肯定,而且对文章一些小的优点,某一方面、某一段落的长处也都给予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对后进生文章中的闪光点,甚至一个句子或用准的一个词也要给予鼓励,以此培养学生写好文章的自信心。其次,在为学生下评语时,以商量的语气对文章中不尽完美的地方提出建议或要求,指导学生以更高的标准,从更广的角度去审视、去修改。这种方式尤其适合那些作文较好的,写作兴趣较浓的学生。最后,写批语时,我们还对文章中所表现的这些内容与学生本人的真实表现进行联系。或给予一定的分析评价,或提出一些建设和要求,或给予鼓励表扬。这样不仅评价了文章,也与学生的心贴得更近,这不能不说是与学生情感沟通的好办法。
(五)以新颖命题激趣
一个合适的作文命题,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构思、立意、选材,更能帮助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厚积薄发。教师在命题上应做到“以题激趣,以题促思”。我们实验教师在命题上是颇下功夫的。
1.命题符合儿童年龄特点
小学生年龄小,思维语言正在发展中,对周围人、事、景物的认识不够。因而作文命题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也就是说,应找准生活的着眼点,事件的新奇点,景物的细致点,人物的闪光点拟定题目。这样,作文题目新颖别致,学生才能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如《妈妈,我渴望??》,《那次,我流泪了》等题目就能让学生乐于接受。
2.命题顺应儿童心理需要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心灵世界,对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还有好奇的需要,渴望胜利的需要,期盼被肯定的需要等等。我们命题时,就以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切入口,从儿童心理需要出发拟题。例如,从孩子们渴望表现的需要出发,把题目拟为《让我告诉你》、《我的悄悄话》等。这样命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学生在作文时得心应手。
3. 命题要贴近现实生活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作文是学生生活的镜子。小学作文命题要贴近生活,反映生活实际,让学生喜闻乐见。换句话说,题目内容应是学生熟悉的,具有童趣的,即亲身做过的、耳闻目睹的。让学生一见就喜欢,一见就跃跃欲试。这样他们在作文中才会说真话、诉实情。所以我们尽量避免命题成人化。如《家庭给我带来的??》,要求补充“爱、幸福、快乐、希望、烦恼等等。这个命题就能充分挖掘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在作文时,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盘托出,自然,他们的作文就会声情并茂,有趣而情真。
六、研究成果
(一)激发了学生参与习作的兴趣以及强烈的表达欲望,使他们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自由地、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1.学生参与习作的兴趣浓厚。后测中,有97%的学生比较喜欢作文,与前测(84%)相比,喜欢的比率提高了13%。学生把写作文看成是一件有乐趣的事,这是对我们课题组老师的最高奖赏。
2.学生对目前作文课的满意程度提高了。后测中,94%的学生对现在的作文课满意,与前测(82%)相比,满意程度提高了12%。学生喜欢作文,对作文课满意,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3.学生有强烈的自由表达愿望。95%的学生喜欢老师出的半命题、自由命题作文。作文指导后,95%的学生没有一味地把老师指导的内容写下来,而是能结合老师的指导加入自己的想法。可见,学生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自由地、多形式地表达思想。
4.学生的作文能力、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实验班先后有60余名同学的作文发表在《长春晚报》、《小学生阅读报》、《创新作文集》上。在各级作文大赛中共有47人获奖。
(二)深化了课题研究者的思想。课题组成员大胆实践,勤于探索,积极总结。推出了一套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做法,使课题研究者的思想不断深化和发展。
七、实验后的思考
虽然我们的实验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研究的实施过程中,也有困惑和无奈。
语文学科的独特性使语文学习具有情感、体验、感悟的特点。写作正是这样一个过程,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经历。虽然我们力求使学生多积累,但由于学生生活环境及个性差异造成学生积累的差异很大,导致习作水平有了相当的差异。
另外通过实验,学生的作文兴趣与潜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优等生原有的基础夯实,观察力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兴趣的保持时间长,因而发展速度愈快,从而加速了班级的两级分化。
八、实验结论
本实验经过三年的实验,已基本结束,我们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在积累上求实,在内容上求新,在形式上求活,在评价上求变,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达到了预期目标,假设成立,经验值得推广。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激发写作兴趣课题》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64786.html
- 下一篇:如何撰写数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