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投入资金
政府切实加强对00事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000事业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切实突破阻碍00发展的资金瓶颈。要严格规章制度,保证专款专用、保证资金封闭运行、阳光运行,审计和纪检机关要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做到资金运行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进到哪里。
2. 投入人力(劳动力、人才)
要加强00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并重,建立健全人才进入机制、培养机制、流动机制、考核机制、奖惩机制和退出机制。人才是最宝贵的战略资源,00动力在人才。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才尽出、人尽其用的体制环境,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抓好人才培养,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建立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的00工作着队伍,为。。。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3. 投入技术
加快00技术研发和创新。优化00技术创新与转化的政策环境,加强00高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和研发基地建设,推动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00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同时,广泛开展同00国际科技合作,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建立00合作机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00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拓展00国际合作的领域和范围。
4. 宣传信息
信息宣传发布—加强宣传引导,建立信息沟通平台,政府各部门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保证信息及时快速准确地传播,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传媒手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信息收集—要通过民情信箱、民情热线、民情恳谈会、领导接待日、人民信访等多种形式,通过网络、电话、信件等多种手段,建立起畅通、有效、快捷的信息反馈渠道。民情反馈必须明确反馈渠道、反馈程序和保密措施,必须专人负责、跟踪落实,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5. 教育(观念教育+知识教育)
领导干部观念教育—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法律意识,树立“以民为先,以人为本”的政绩观,摒弃片面注重GDP的错误观念。要察民情、听民意、居民智,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现实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满意是党和政府的价值所在,也是党员干部的价值所在。
领导干部观念教育—看要把00问题纳入议事日程,提高对00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要严格责任分工,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要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困、分民忧、建立完善严格的政绩考核体系,健全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强化责任追究,做到有责必问、有错必纠。
6. 法律法规规章
建立健全00法律法规及有关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一步细化现有法律法规,加大对00行为的惩罚力度,建立000法律法规体系。将000审批、发布、监控整个链条一管到底,使00没有空子可钻。要审查关口前移,从源头解决问题,切实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7监督
加强监督制约,完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机制。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确保信息公开透明,加大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力度,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公开曝光,设立举报信箱、举报热线、使违法违规行为暴露在阳光下。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政协监督的作用。做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
三农苍生系心头 价值在高处----对农民问题的反思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农民乃一国之根本,百业农为先,百姓农为本。农民面朝黄土背靠苍天,依天而立,助天地以生衣食。农民是传统中国的重心和根本同时也是现代中国的重心和根本。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定则社会安安”,农民之重,重于泰山。农民之重,一在于宗旨之重。“为了谁”的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发展方向的核心问题,发展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毫无疑问是百姓的幸福,而农民的幸福更是其重点。失去了农民的幸福,我们的发展就会陷于目的的缺失和价值虚无的窘境;农民之重,二在于发展之重。农民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粮食安全是发展的根基,土地、原材料和劳动力是推动我国快速发展的引擎,农民是支撑我国发展奇迹的根本。农民之重,三在于和谐之重。农民是弱势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着力点,只有农民和谐,才有全社会的和谐。农民之重,四在于贡献之重。新中国工业发展的血液是农民献出来的,改革开放的秘诀只“人口红利”也是农民贡献出来的。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我国就是有了这千千万万的质朴无华的农民才支撑起了社会发展大厦,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当前,破农问题,力促社会和谐,要着力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一是做加法,就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大三农投入。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籽种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业 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要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外出务工,发展劳务经济。同时,采取措施鼓励农民获得经营性收入和财政性收入。另一方面,国家加强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继续做好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加强对农业水利、公路、广播电视、情节绿色能源、村卫生所等基本生产和生活实施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为三农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二是做减法,就是一心一意减轻农民负担和减少农民。一方面,继续做好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其他各种税费的减免工作,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杂费,加强对家庭困难学生的自主,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另一方面,城市化和小城镇化相结合转移农民,坚持以业兴镇、以业聚人,把小城镇打造成农民全面发展的平台和融入现代社会的平台。
三是做乘法,就是加大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和深化改革。一方面,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农民的教育是一项革命性的事业,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关键之策。要培养一大批思想观念新、文化素质高、技术业务精、经营能力强的新型农民,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另一方面,要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四是做除法,就是全心全意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和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真正消除农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另一方面,坚持保基本、广覆盖、分层次、可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区县统筹,逐步提高农民养老金水平。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加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坚持个人缴费、集体扶持、政府补助相结合,逐步提高统筹层次、筹资水平和报销比例。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农民问题从长远看并不是中国的包袱,农民问题的解决恰恰是中国获得改革价值的源泉。在前进的道路上,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希望寓于困难之中,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埋头苦干、奋发有为、不骄不躁、矢勤矢勇,必将凯歌高奏,赢得一路彩虹。
社会良心哪里安放---由民生问题引发的思考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民生是民本的首要选择,是社会和谐的首要基础,是执政的首要取向。温家宝总理深刻指出:“社会公正是政府的良心,”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罗尔斯指出,弱势群体的幸福是社会公正之根基。我们不能须臾忘记—民生是社会良心之所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始终没有解决的民生问题,“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始终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康庄大道上,在现代文明的指引下,我们已经获得了解决民生问题的可能性。
解决民生问题,增收是关键。解决民生问题,首要的还是要采取发展的手段,要让普通老百姓能够勤劳致富。就业是解决民生的之本,就业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到一个人的尊严。要加大力度抓好就业,通过就业组织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着力抓好农民工就业和大学生就业。要引导群众发展多种经营,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籽种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
解决民生问题,减负是重点。要着力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各种高收费、乱收费问题,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进行拉网式排查,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多种媒体,发动人民群众监督。要重点对择校费问题、医疗贿赂、房地产虚假信息等突出问题进行检查,要深化改革,着力突破体制瓶颈,在严格市场准入的基础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调控的作用,真正让民生事业以民为本。
解决民生问题,社会保障是基础。任何社会都有困难群众,社会保障是一项“托底”工程,是社会事业的基础。社会保障是防火墙,是安全网,是稳定器,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我们要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系统,要大力推进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当前要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市医疗保障,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工作,关注贫困生,建立希望小学,推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
解决民生问题,深化改革是保障。民生事业,往往因其公共性而游离于政府与市场之间,既无法全面市场化以增强其效率,政府亦无力全面接管以保证其公平,于是在徘徊中民生事业反而兼具市场与政府之弊端,一方面借市场名义而捞钱,一方面借公共名义而垄断。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深化改革刻不容缓。必须贯彻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盈利性和非盈利性分开的原则,真正发挥政府与市场之长而避其所短。
群众利益无小事,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要时刻敬畏肩头的责任,要察民情、听民意、聚民智、惜民力、惠民生。老百姓的幸福和笑脸时党和政府的巨大荣耀,也是党员干部的巨大荣耀。政府的良心在民生事业中安放,社会的良心在民生疾苦中安放,让我们行动起来,以凛然正气、昂扬锐气和蓬勃朝气投入到民生事业中去,为国家和人民的尊严和荣耀而不懈奋斗。
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刍议
文化是国家之魂、民族之根,文化能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温润心灵,可依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舒缓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华文化历尽劫波而生生不息、屡遭挑战而香火远播,中华文化所走过的史业已证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传播力和示范力。但是,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携坚船利炮的冲击下,中华遭遇了五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中华的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巨大冲击,中华文化在迷惘、彷徨、焦虑、追寻和反思中迈入新世纪。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文化软实力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如果软实力不行,对内将不利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弘扬正气、振奋精神、团结和谐、增强合力,对外则不利于传播中国声音,不利于树立中国形象,不利于中国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们最终也必要制约中国硬实力的发展。在国际较量中,一个国家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因此,增强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和长远看,关系民族兴衰,国家强弱,人民贫富。
一要安心聚魂,牢固树立中华核心价值观。文化软实力就是价值观的吸引力。中华文化以“仁“为核心,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立德、立功、立言“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种与人为善、和谐共赢、奉献进取的价值观对于消弭西方工具主义思维的戾气、重新找寻做人的意义和尊严具有重要价值。我们要大力弘扬和践行中华核心价值观。
二要经世致用,打造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要以集团化建设为突破口,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壮大文化产业实力,形成以产业集团为骨干、各类中小型企业共同发展的文化企业群,加强对中小文化企业的财政、税收、金融支持。重视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着力提高传媒业、演艺业、会展业、动漫业、艺术品经营业、体育业等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
三要脱胎换骨,深化文化事业体制改革。以理顺党政、政事、政企、事企关系为重点,转变管理模式,转变对文化事业的管理。政府应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从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从单一行政管理转向多手段综合管理,从微观经济管理转为宏观管理,实现管理的模式转变。文化事业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公共财政和社会力量对公益事业的支持力度,改变政府和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资方式,提高投资效益,由过去生产前的不可控投入变为生产后的可控投入,由养人、养单位变为养成果、养事业。
四要潜移默化,增强中华文化渗透力、传播力。中华文化强调共赢、合作、奉献、和谐,这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华文化能够增强影响力的基础。同时,现代社会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传播的社会。文化传播是文化软实力实现的重要载体。谁掌握了先进传播手段、谁的文化传播能力强,谁就能掌握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我们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积极改进传播手段,丰富传播形势,扩宽传播渠道,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扩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影响力。
环境清新的空气蓝蓝的天
“生命的小康“、低碳经济成为时下的热门词汇不是偶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物质财富急剧扩大、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却不断恶化。曾几何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美景已经不在,仰望星空、默然肃立,从遥远神秘的北斗七星寻找生命的航向已经成了一种奢求。人类索取的越来越多,但是生活质量却越来越差。我们到底怎么了?我们到底需要什么?
人类的贪婪将把人类带入万劫不复之境地,这个警钟已经数次敲响。2007年湖南省某县饮用水遭到砷化合物的污染,造成县城八万多群众饮水困难。2007年9月,甘肃徽县村民发生了群体性的血铅超标事件,900多成人和儿童的身体健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危害。2008年山西省左权县曾经报道过当地的幼儿畸形事件。因环境污染严重,当地的新生儿发生脑瘫、小儿麻痹症、发育畸形等疾病的概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事件给当事人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给事故家庭造成了巨大的悲痛,惨痛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类的索取必须得到控制、人类的贪婪必须予以遏制,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使人民群众享受生命的小康必须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第一, 建立绿色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体系。第二,政府加大执行力度,关停并转告污染、高消耗的企业。第三,采用技术手段监控。第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碧水蓝天“,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改善并不矛盾,这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清新的空气蓝蓝的天是高品质生活的必须,我们必须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的健康生活而努力。
,
房价变“蜗居“为”安居“
《蜗居》一部电视连续剧,播出后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热议。为生命虚构的故事和情节能产生这麽大的现实反响?主要是由于它折射出都市“房奴“的辛酸苦辣,道出了无房族的困惑与无奈。近年来,房价过高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普遍的关注。”蜗居 蚁族房奴 裸婚 这些热词的流行,表明高房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不可承受之重。而历史和现实的很多教训都深刻地警示我们:房价问题事关全局,如果长期居高不下,必将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承受之重”.
民生心连心,民心系国脉。房价问题不单是经济问题,更是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一是“明问责“就是明确各级政府责任。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关键在各级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新国十条“明确提出,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则、城市人民政府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部署上来,认真落实调控政策,切实履行好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职责。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工作的考核和监督检查,建立约谈、巡查和问责制度;对稳定房价、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力,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要追究责任。
二是“抑投机“,就是坚决抑制投资性住房需求。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提高购买第二套‘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严格住房消费贷款管理。发挥税收政策对住房消费和房地产收益的调节作用,加快研究出台引导个人合理住房消费和调节个人房产收益的税收政策。
三是“增供给“,就是增加住房有效供给。增加居住用地的供应,及时制订并公布以住房为主的房地产供地计划,依法加快处置闲置房地产用地。完善土地出让方式,抑制居住用地出让价格非理性上涨。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
四是“促保障“,就是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落实土地供应、资金投入和税费优惠政策,确保完成今年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的工作任务。按照政府组织、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五是“严监管“,就是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购地和融资的监管,严格查处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加大交易秩序监管力度,对存在捂盘惜售、囤积房源、哄抬房价等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大曝光和处罚力度。抓紧制定房屋租赁管理办法,规范发展租赁市场。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公布住房建设计划和住房用地年度供应计划。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既要针对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在坚持落实好已经出台的政策的同时,应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适时出台新的调控措施,特别是要研究建立稳定房价的长效机制,打破导致房价过高的”基石“。比如完善土地和财政制度,阻断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动力;建立稳定房价的长效税收制度,把住房征税从重开发环节向重保障环节转变,根本抑制投资投机性住房需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古往今来,住房始终倾注着人们许多的希冀与憧憬。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通过党和政府、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努力,广大群众的住房问题会得到更好的解决,“住有所居”的目标将一步步变为现实。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综合写作素材》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64869.html
- 上一篇:谈谈农村初中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 下一篇:中考作文写作素材.新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