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扩大内转外输力度加快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劳动力经验材料
我们里木店镇现有9个行政村,43个自然屯,耕地面积10.8万亩,总户数5650户,人口2.2万人,其中农业户数5520户,农业人口2.1万人, 农村劳动力1.2万人。近年来,我镇从转变观念入手,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上升为镇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来抓。坚持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面向全国打造连锁平台,实行政府领办,群众主办,内转外输,结合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截止到201*年6月末, 我镇共转移农村劳动力8750人,占劳动力总资源的71%, 其中内转4230人,外输4520人,创收4.8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农民人均增收810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优化产业结构,千方百计挖掘内部就业潜力。通过调整农村经济发展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拉长产业链条,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一是壮大畜牧业。近两年来由于深入坚持实施市委主副换位战略,建小区、打会战、抓普养,推进了畜牧业快速高效发展。全镇新增奶牛、肉牛、生猪、肉蛋鸡等养殖专业村屯11个,养殖大户430户,引导2200多富余劳力转向了养殖业。二是做强民营企业。通过营造氛围,放宽政策,优化服务,大打民营经济发展会战,迅速掀起新一轮民营经济发展热潮。一年多来全镇新发展个体工商户52户,私营企业5户,新上了投资4200万元的绢花厂,500万元的铁铝铸造厂,600万元的黑龙江北方龙信辣椒加工厂,共计安置就业人员1200人。三是调整种植业。按照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绿特色、林果业和大棚温室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采取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一批。其中仅长江小辣椒一项就吸纳社会富余人员1200多人。四是搞活贩运业。充分发挥交通便利、临近哈大两市的优势,抓住农副产品销售旺季的有利时机,组织农民群众大搞经商贩运,做到倒起来、运起来、轰轰烈烈转起来。仅滨洲铁路一条线每日就有近千人往返省内各大城市经商贩运。
二、多路牵线搭桥,努力拓宽外部市场就业空间。我们在实践中把建立外埠就业基地作为推进农村劳务输出的主要途径,加速扭转农民自发式转移局面,多领域、多层次、多途径搭建通向外埠的输出桥梁。一是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发挥政府、部门、乡村等各级组织的作用,利用人缘、地缘、亲缘关系,广泛联系劳务项目,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异地转移。镇劳务服务站多次到全国各地为农民寻找创业门路,提供致富信息,先后同全国多家劳务市场、中介机构、大商场建立了广泛的用工合作关系,共组织3000人外出务工经商,年约创收3800万元。金山村一个村150多名富余劳动力利用政府提供的信息,集体到福州打工,专门为福州市卖小商品,几年中几乎跑遍了全中国,成为远近有名的专业村。去年福州市的几个大老板联合起来专程到金山村开了一次全村庆功宴。二是通过中介组织牵线搭桥。发挥各类协会及经纪人在城乡劳动力开发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加速扩张经纪人群体,积极挖掘本地成功的创业能人,扶持其不断发展壮大。四方村民贺海在沈阳成立房屋拆迁有限公司,镇政府与其联系,向其输出劳动力350人。目前,我镇已成立以各类能人为核心的劳务协会11个,输出农村劳动力1200人。三是通过能人牵线搭桥。发挥在外埠有一定根基、成就、信誉度和影响力的能人作用,带动更大的就业群体走出去求发展。全镇在全国15个大中城市等地建立了稳固的发展基地,吸纳转移农民工近1000人。四是通过劳动力市场牵线搭桥。积极建设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通过劳动力市场定期发布信息,达到相互间信息共享,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
三、搞好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劳动力的就业本领。培训农民工,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这是促进农民外出就业、稳定就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一是多元性培训。充分发挥现有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的作用,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培训。二是实用性培训。针对用人单位所需,提前掌握信息,主动与各类培训机构联系,实行定向培训,定向输出。年前我们输送到北京王府井王朝海鲜大世界的100名海鲜销售员,专门组织到烟台培训一个月,上岗后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三是灵活性培训。每次向外输出劳动力都采取按需培训、定向培训、委托培训和联合培训等形式,多渠道开展职业培训,大大增加劳动者的上岗机会。里木店镇绢花厂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扩大了生产规模,需招200多女工,我们利用劳动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对这些女工进行了专门培训,现已全部上岗,每名女工月收入可达400元以上。
四、强化扶持服务,积极为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在鼓励、组织农民外出打工的同时,我们积极为农民外出打工提供各种服务。一是给予政策扶持。在土地流转上,规定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土地不收回,经村委会批准可自行转包;已转让出承包土地的农户,在没有农转非的前提下,继续享有本村村民的各种政治、民主权利和其它有关方面的待遇。在税费上,工商、税务、城管、公安等相关部门,对进城经商的农民工实行税费减免,对受灾户、特困户全免。公安、计生、劳动等部门优先为外出务工人员办理身份证、流动人口证、务工证、计生证等证件。二是给予资金扶持。对于农民工创业需要资金支持的,政府全力支持,并主动与金融部门协调,在其担保手续齐全的情况下,优先提供贷款。对外出打工的贫困户子女学杂费予以减免。三是给予维权扶持。进一步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不合理限制政策和乱收费,维护和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协调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及时处理各类用工纠纷案件,切实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促使我镇劳动力转移工作形成了一个了良好的工作态势。
第二篇:扩大内转外输力度加快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劳动力经验材料
扩大内转外输力度加快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劳动力经验材料
我们里木店镇现有9个行政村,43个自然屯,耕地面积10.8万亩,总户数5650户,人口2.2万人,其中农业户数5520户,农业人口2.1万人,农村劳动力1.2万人。近年来,我镇从转变观念入手,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上升为镇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来抓。坚
持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面向全国打造连锁平台,实行政府领办,群众主办,内转外输,结合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截止到201*年6月末,我镇共转移农村劳动力8750人,占劳动力总资源的71%,其中内转4230人,外输4520人,创收4.8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农民人均增收810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优化产业结构,千方百计挖掘内部就业潜力。通过调整农村经济发展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拉长产业链条,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一是壮大畜牧业。近两年来由于深入坚持实施市委主副换位战略,建小区、打会战、抓普养,推进了畜牧业快速高效发展。全镇新增奶牛、肉牛、生猪、肉蛋鸡等养殖专业村屯11个,养殖大户430户,引导2200多富余劳力转向了养殖业。二是做强民营企业。通过营造氛围,放宽政策,优化服务,大打民营经济发展会战,迅速掀起新一轮民营经济发展热潮。一年多来全镇新发展个体工商户52户,私营企业5户,新上了投资4200万元的绢花厂,500万元的铁铝铸造厂,600万元的黑龙江北方龙信辣椒加工厂,共计安置就业人员1200人。三是调整种植业。按照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绿特色、林果业和大棚温室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采取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一批。其中仅长江小辣椒一项就吸纳社会富余人员1200多人。四是搞活贩运业。充分发挥交通便利、临近哈大两市的优势,抓住农副产品销售旺季的有利时机,组织农民群众大搞经商贩运,做到倒起来、运起来、轰轰烈烈转起来。仅滨洲铁路一条线每日就有近千人往返省内各大城市经商贩运。
二、多路牵线搭桥,努力拓宽外部市场就业空间。我们在实践中把建立外埠就业基地作为推进农村劳务输出的主要途径,加速扭转农民自发式转移局面,多领域、多层次、多途径搭建通向外埠的输出桥梁。一是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发挥政府、部门、乡村等各级组织的作用,利用人缘、地缘、亲缘关系,广泛联系劳务项目,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异地转移。镇劳务服务站多次到全国各地为农民寻找创业门路,提供致富信息,先后同全国多家劳务市场、中介机构、大商场建立了广泛的用工合作关系,共组织3000人外出务工经商,年约创收3800万元。金山村一个村150多名富余劳动力利用政府提供的信息,集体到福州打工,专门为福州市卖小商品,几年中几乎跑遍了全中国,成为远近有名的专业村。去年福州市的几个大老板联合起来专程到金山村开了一次全村庆功宴。二是通过中介组织牵线搭桥。发挥各类协会及经纪人在城乡劳动力开发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加速扩张经纪人群体,积极挖掘本地成功的创业能人,扶持其不断发展壮大。四方村民贺海在沈阳成立房屋拆迁有限公司,镇政府与其联系,向其输出劳动力350人。目前,我镇已成立以各类能人为核心的劳务协会11个,输出农村劳动力1200人。三是通过能人牵线搭桥。发挥在外埠有一定根基、成就、信誉度和影响力的能人作用,带动更大的就业群体走出去求发展。全镇在全国15个大中城市等地建立了稳固的发展基地,吸纳转移农民工近1000人。四是通过劳动力市场牵线搭桥。积极建设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通过劳动力市场定期发布信息,达到相互间信息共享,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
三、搞好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劳动力的就业本领。培训农民工,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这是促进农民外出就业、稳定就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一是多元性培训。充分发挥现有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的作用,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培训。二是实用性培训。针对用人单位所需,提前掌握信息,主动与各类培训机构联系,实行定向培训,定向输出。年前我们输送到北京王府井王朝海鲜大世界的100名海鲜销售员,专门组织到烟台培训一个月,上岗后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三是灵活性培训。每次向外输出劳动力都采取按需培训、定向培训、委托培训和联合培训等形式,多渠道开展职业培训,大大增加劳动者的上岗机会。里木店镇绢花厂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扩大了生产规模,需招200多女工,我们利用劳动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对这些女工进行了专门培训,现已全部上岗,每名女工月收入可达400元以上。
四、强化扶持服务,积极为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在鼓励、组织农民外出打工的同时,我们积极为农民外出打工提供各种服务。一是给予政策扶持。在土地流转上,规定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土地不收回,经村委会批准
可自行转包;已转让出承包土地的农户,在没有农转非的前提下,继续享有本村村民的各种政治、民主权利和其它有关方面的待遇。在税费上,工商、税务、城管、公安等相关部门,对进城经商的农民工实行税费减免,对受灾户、特困户全免。公安、计生、劳动等部门优先为外出务工人员办理身份证、流动人口证、务工证、计生证等证件。二是给予资金扶持。对于农民工创业
需要资金支持的,政府全力支持,并主动与金融部门协调,在其担保手续齐全的情况下,优先提供贷款。对外出打工的贫困户子女学杂费予以减免。三是给予维权扶持。进一步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不合理限制政策和乱收费,维护和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协调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及时处理各类用工纠纷案件,切实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促使我镇劳动力转移工作形成了一个了良好的工作态势。
第三篇: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做法与经验
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
荣成市市农业局
一、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农村人口52(39.4)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20.7万个。现有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家庭经营的15.2万个,其中,第一产业1.06万个,占现有劳动力总数的5.1%。外出务工劳动力5.4万个,其中常年外出务工1.8万个,占现有劳动力总数的8.6%。按行业分,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10.5万人,其中,种植业8.63万人,牧业0.32万人,渔业及水产加工业1.55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7.5万人,其中工业5.04万人,建筑业2.46万人。按从业时间分,常年从事第一产业的14.72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5.2万人,季节性外出务工人员2.38万人。按年龄分,35岁以下的7.89万人,36—50岁的10.46万人,51—59岁的3.95万人。全市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8.9万人,其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37万人,占剩余劳动力的26.6%。镇办企业223个,村办企业519个,其中,镇办企业劳动力3.6万个,联办渔业公司劳动力1.7万个;劳动力*个。(201*.3.28)三年来,全市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8000多人,截止201*年底,全市通过二、三产业实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已达11.8万人,占从业人数的44%。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通过外派劳务输出加快劳动力转移情况
近年来,我市累计对外输出劳务人数在5000人以上,年期末在外人数为1000人左右,其中外商独资企业每年以技术培训的形式派出人员约200人。主要做法:一是主动出击。市领导在对外交往中,通过各 1
种渠道,利用平行和交叉的关系主动与外方用工企业客商和组合(中小企业联合会协会)取得联系,加强沟通,促进外派劳务输出。二是突出服务。一方面抓好对在荣投资外商的服务。通过优化环境资源配置,加大外商投资荣成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抓好劳务输出服务。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部门,在日韩等主要外派劳务输出国设立专门办事机构,扩大业务往来。此外,为提高本地外派人员素质,提高研修生整体知名度,在外派人员出境前,由指定劳务输出公司对其外派出国人员集中进行3个月的语言强化培训,以高素质、高质量的劳务输出队伍满足外方劳务市场需要。近年来,我市外派劳务输出领域已涵盖到水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加工、电子、建筑等行业,输出国家和地区已扩展到新加坡、中东、欧洲、北美及太平洋岛国,遍布五大洲。外派研修生平均在外工作时间为1年半,年纯收入在1万美元以上,仅劳务输出一项年可为我市增加外汇收入1500万美元。
(二)通过外商投资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情况
近年来我市每年审批外商投资企业120多家,每年实际开工企业60余家,按每个开工企业吸收劳动力200人计算,全市每年可新增就业岗位1万余个。主要做法:一是加快骨干企业培植。通过重点培植一批外商投资骨干龙头企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为产业工人,拓宽农村现有富余人员就业渠道。如位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双太电子、裕罗电器、飞尔可等外商企业,每个企业平均用工人数在200人左右,这样一来不但有效缓解了我市农业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压力,而且还吸引了大批河南、山西和我省西部地区的外来民工就业。二是加快现有企业转型。随着近海捕捞资源的日益衰竭,加快渔业企业转型转轨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大势所趋。市里明确提出了
“大、名、深”海洋渔业战略,力促渔业经济由传统捕捞型向近海养殖加工型转轨。并抓住我市石材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发展石材加工业,目前我市以水产品加工业、石材加工和韩资电子产业为主导的三大产业投资比重为4:2:4,并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三是提速行政效能。市里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国家上级政策允许范围内制订和出台鼓励招商引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为外商提供优质高效的行政服务。如在外商投资开发区实行“三通一平”及时配齐配套硬件设施,设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推行一个窗口办理、一站式服务,为外商投资打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在劳动力转移方面港西镇做的较为成功。该镇现有外商投资企业34家,其中韩商独资企业32家,投资领域以电子和食品加工为主,是远近闻名的外商独资镇。在吸引外商投资工作中,该镇委、镇政府充当主角多方联络亲情招商,以商招商,政府各部门树立超前服务意识,为外商投资置业配齐水、电等基础设施,为企业产品出口提供一切便利。该镇外资企业80%以上为以电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吸收从业人员6000多人,其中本地劳动力所占比例为三分之一。
(三)通过落实政策加快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情况
一是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劳动力转移。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通过严格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政策,取消农村外出务工就业户口限制,及时为农民工办理招工就业手续及相关就业保险,加大就业岗前培训力度,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每年通过劳动就业部门办理就业手续等正常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为201*多人,占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的26.2%。二是土地流转带动劳动力转移。近年来,以社会各界和工商资本为主体参与农村土地流转
投资开发农业,已成为加快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推动力量。农户自发流转是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形式,其中以土地租赁方式流转呈上升势头,农户通过有组织地成方成片地租赁承包地,从事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截止201*年底,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为1.8万亩,占农户承包耕地面积的3.1%。其中,农户自发流转土地面积11485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4%;村集体组织流转土地面积6342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6%。在投资主体方面,国内工商企业租赁土地4809亩,城镇居民租赁土地4789亩,外商租赁农村土地从事种养经营530亩,其余为农户间分散流转。全市因出让土地经营权转而外出务工或者变为产业工人的农户近1.1万人。
例如:夏庄镇江林庄村31户农民于201*年春将58亩承包地出租,承租人与农户签订了20年的租赁合同,每亩租金400元。租地者建了21个蔬菜大棚,吸纳该村常年劳动力20多个,并季节性地使用该村闲散劳动力。据调查,仅此一项该村的男女劳力每年可获得8—10万元劳务收入,人均增收4000多元;并由此带动本村5户农民新建6个大棚,从事蔬菜和蘑菇种养。大棚蔬菜每年亩收入4000—5000元,养蘑菇每年亩收入8000—10000元。
泰祥食品有限公司在崖头镇宁家村为中心的3个村,一期工程租赁土地500亩,由市农业局协助进行土地规划,实行标准化种植,并由此带动周边农户3000多人成为产业工人,年可增加农户收入500元。
二○○四年六月十六日
第四篇:实施技术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而且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性措施,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各级各单位、全体农村党员都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通过强化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以此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一、社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农民工就业技能竞争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非常艰巨。xx一份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影响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在9000多万跨地区进城务工的农民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员没有稳定的职业和居所。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农民工素质亟待提高。从我乡的实际看。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在不断拓展农民致富渠道的过程中,结合本地实际,卓有成效地培育了劳务输出这一产业,到目前为止,我乡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达到1.5万人以上,占全乡劳动力的43%,其中有组织、成建制输出的务工人员达11000人,万余名劳务大军跳出贫困偏远封闭的山乡,看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受了锻炼。为我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十年来,汇入我乡的劳务资金已达7亿多元,成为我乡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劳务输出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格局,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劳务经济。今年以来,我乡劳务输出模式受到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劳动·就业》、《金土地》、山东电视台《乡村季风》和《南方周末》、《山东内参》等分别作了采访报道,外来参观者络绎不绝。这是对全县劳务输出工作的充分肯定,也给鹤山乡以极大地鼓舞与鞭策。《南方周末》将我乡劳务输出的做法称为“鹤山模式”。在劳务输出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未经过培训、无技术的岗位明显比(来源说明好范 文网www.bsmz.net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扩大内转外输力度加快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劳动力经验材料(精选多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83396.html
- 下一篇:性使用经验交流区(精选多篇)